生产物流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物流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物流的特点

生产物流的特点范文1

企业的生产物流活动一般是指在生产工艺中的物流活动。将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流转过程中,材料本身被加工,并产生一定的废料、余料,直到生产加工结束,再流转至仓库。

丰田生产方式的生产物流是有区别于生产工艺角度的物流系统的,它主要是指伴随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物流活动,即按照工厂布局、产品生产过程和工艺流程的要求,实现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物料在工厂内部供应库与车间、车间与车间、工序与工序、车间与成品库之间流转的物流活动。

12生产物流的特点

121实现加工附加值

針对一般大小的企业来说,生产物流只要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而且其主要目的是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在空间和时间价值上相对于社会物流来说都不是非常明显。生产物流主要体现在加工附加价值上,因为它本身就是伴随生产过程而产生的,也实现了企业的主要目的。

122工艺过程性物流

一旦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及生产流程确定,生产物流也就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物流系统,成为了工艺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稳定性是不能轻易被改变的,除非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等被改变,因此生产物流的改进也是通过生产工艺的优化得以进行的。

123具有很强的伴生性

首先,生产物流是伴随生产工艺等活动产生的,它是生产过程的组成部分。其次,它也是企业物流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生产物流是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2丰田生产方式下的生产物流运作

丰田生产方式最早是由日本丰田公司创立的,20世纪70年代左右,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很多世界性的企业都受到重创,唯有日本丰田公司的损失最小,这使得丰田生产方式在日本乃至世界范围内一举成名,在经济低速发展的形势下,更是受到各国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的追捧。丰田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是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彻底杜绝浪费,两大支柱是准时化和自动化,是一种小批量多品种的拉动式生产方式,即从消费者的需求端出发,向供应链的供应商端逐渐推进,是与福特的推动式生产方式完全相反的。

21生产物流的准时化运作

准时化生产是在1953年由日本丰田公司的副总裁大野耐一提出的,指企业生产系统的各个环节、工序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出所需要的产品。其想法来源于美国的自选超市,即把自选超市看作生产线上的前一道工序,顾客相当于组选超市后面的一道工序。顾客在需要的时间购买需要数量和所需的商品,而自选超市要立即补充顾客取走的那部分商品。丰田生产物流系统是实现准时化的重要保障,同时准时化的实现要通过看板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运行。看板不是一种方法或理论,它是实现准时化的工具,看板分为生产看板和取料看板,在生产过程中后一道工序拿着取料看板和物料箱到零件存放处去领取相应数目的物料箱,将生产看板取下,带走新的物料箱和取料看板,前一道工序根据放下的生产看板进行生产,在保证前后两道工序不间断的情况下要尽量减少零件存放处的零件数量。

22生产物流的自动化运作

自动化生产并不是单纯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包含人的因素的自动化,共有两层含义,一层是带有自动停止装置的机器,丰田的每一个机器都带有这种装置。只要任何机器一个出现问题,就会阻止机器继续运作,并且是哪一部机器出现问题也会在指示灯上显示出来,有效控制了次品的产生。另一种是人的自动化,即机器出现问题时,可以人为的使生产线停止运作。在处理机器故障时,丰田的员工会根据五个为什么原理,逐渐找到问题的根源,直到现在,丰田的生产过程基本不会出现任何故障。自动化也有助于实现准时化生产,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共同实现彻底杜绝浪费的基本思想,同时满足消费者需求。

23均衡化的物流计划

丰田的均衡化生产要主要是支持准时化生产,来满足消费者的小批量、多样化需求。如果后一道工序在时间和数量上以一种不均衡的状态到前一道工序提供零部件,那么,前一道工序就必须保留超出实际需要的人员和设备,这也就造成了浪费。

实现均衡化同样是需要计划的,但这种计划是完全不同于福特生产方式的。首先要制订年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制定关于一年生产多少量汽车的一个大致的生产量;然后制订月计划,例如三月份的计划,要根据一月份通过内部通知下达有关什么车生产多少来制订,到了二月份再确定车型和样式以及其他的生产细节;最后还要制订日计划,在二月份的下旬,各条生产线被分门别类地告知三月份每天的生产量。把日计划进一步均衡化,包括不同种类部件的生产顺序、生产数量等,制订出生产工序计划,只送到最后的总装配线的开始处即可。但要注意的是,丰田的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微调的。在一定的范围内,看板会自动进行微量调整,但肯定不会达到完全符合市场需求的状态,因为市场需求是无法精准预测的。

24生产物流实现均衡化的要求

241内部生产线布局合理化

丰田的生产线布局主要是实现生产的单件流,消除人、机、料、法、环各个环节上的浪费。很多制造型企业的生产线布局非常混乱,导致在制品积压,均衡化生产难以实现,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因此,合理化的生产线布局非常重要,要求达到生产单向流动,交叉点少,路径最短,中间库存量最少的标准,使整个生产线清晰明了,真正缩短企业的制造周期。

242内部生产线平衡

生产线平衡是指把生产的全部工序平均化,尽量使各工序的操作时间相近。首先要进行生产节拍管理,节拍是完成单件产品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测完节拍时间后,要逐渐打破瓶颈,降低瓶颈工位节拍时间,逐渐使生产线趋于平衡。

243内部单件流生产方式

单件流生产是指将作业场地、人员、设备等进行合理配置,使产品在生产时,每道工序最多只有一个在制品或成品,从生产开始到完成之前,没有在制品放置在场地入库包装的作业。单件流要遵循物流同步原则、内部用户自检互检原则和消除浪费的原则。

生产物流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管理与控制

基金项目:南开大学985工程区域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郎东(1968-),男,天津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产业研究;王青(1975-),女,陕西西安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员,博士,从事物流产业研究;王述英(1943-),女,山东龙口人,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学、物流产业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5-0122-04 收稿日期:2007-07-15

生产和销售流程中存在的物流过程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只要存在物品流动的地方,就有物流系统的功能。物流系统的管理和优化是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对物流系统中的生产物流管理与控制有利于生产企业物流的优化,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生产物流的特征及不同类型生产物流特征比较

生产物流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流,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管理和相应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以及这些物流活动进行时所需的相关物流设备和软件所构成的整体系统。对生产物流的含义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理解:

首先,从工艺角度看,生产物流是与整个生产工艺流程相伴而生,生产物流就是原材料、半成品以及成品随着依次进行的生产工序而不断流动。因此,生产物流系统的边界起于原材料、燃料和外购零部件在企业内开始卸货,终于产品完成成品包装放入企业内部仓库或直接装入外运运输设备。

其次,从物流范围的角度看,生产物流存在于企业的边界内,它贯穿于企业范围内的车间、工段、工作地、仓库等场所。

第三,从物流属性角度看,企业生产物流包含于生产所需物料在时间和空间上运动的全过程,换句话说,生产物流是动态的生产系统。所以,生产物流是由物流活动连接的独立的各生产环节所组成的系统。

不论从以上哪个角度看,生产物流都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连续性。生产过程表现为物料在不停的流动过程中。空间上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也就成为生产物流的管理范围。生产物流要求生产环节在空间布置上合理、紧凑,在时间上尽量减少物料的等待时间。二是协调性。协调性是指在每个工序的生产能力上要保证比例协调,如果出现某一生产环节能力过剩和不够,必然会出现局部或者整体的等待时间。三是节奏性。节奏性要求生产环节在短期时点上保持同一生产速度,不能出现时紧时松的情况。此外,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生产出所需要的数量。四是柔性。柔性是指生产不同产品的转换成本比较小,从而加工制造具有灵活性、可变性和可调节性。柔性的要求是应市场多样化、个性化要求所产生的。

根据物流连续性、品种种类和产量可以将生产物流细分为五种类型:项目型生产物流;单件小批量型生产物流;多品种小批量型生产物流;单一品种大批量型生产物流;多品种大批量型生产物流。表1对上述五种生产物流的特征进行的归纳和总结。

二、不同生产模式对生产物流管理与控制的影响

生产模式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模式,不同生产模式体现了企业在一定市场环境下的生存哲学,它对管理方式、物流方式、组织方式、协作方式等内容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制造业发展过程经历了作坊式单件生产阶段、福特流水线式规模生产阶段和多品种小批量的精益生产阶段。作坊式的单件生产模式中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系统。物流系统是规模生产模式的产物,并在精益生产模式下获得快速发展。

1、规模生产模式对生产物流管理与控制的影响

规模生产模式(Mass Production,MP)是二战后市场对产品需求剧增的产物。在市场对同质产品数量需求增加的状态下,以美国企业为代表的大批量生产方式逐渐取代了欧洲传统的手工单件生产方式。泰勒、甘特和福特等管理学家为推动大批量生产方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弗雷德里克・泰勒于1911年提出了以工序标准化、作业分工和计件工资制为基础的“科学管理原理”;亨利・甘特则通过甘特图的设计实现了对生产过程的计划和控制,使制造过程能够在一定的许可范围内严格按照计划进行;亨利・福特提出作业单纯化和产品标准化原理,通过严格规定每个工序的标准时间定额来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而福特汽车流水线成为生产同质标准化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模式诞生的标志。

MP以规模带动效益,通过流水线等专用设备的应用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并由此产生价格上的竞争力。这种生产模式在充分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MP模式下的物流管理同时也打上了MP的烙印,即物流活动事先必须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然后编制各级生产进度计划来对物流活动进行控制,同时利用库存制度对采购和供应等环节进行协调。生产物流中的库存是为了避免生产中由设备和供应等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外界风险,从而生产中的库存强调风险管理。适当的库存是缓冲生产环节间的矛盾,保持生产连续进行的保障。在此基础上,生产物流系统与生产系统和销售系统形成了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

2、精益生产模式对生产物流管理和控制的影响

精益生产模式(Lean Production,LP)也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制造业推动的一场针对MP的革命。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消费者强势的形成、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以致使产品品种增加,产品成本结构由于间接劳动成本、外购部件而发生变化,产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产品交货期和交货量也大幅降低。由MP支撑的生产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经济系统必须通过自组织来调整生产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模式以适应新的系统环境,而这种自组织的结果就是LP的产生。

丰田汽车公司在对美国汽车制造业进行总结后认为,以数控机器人、可变成控制器、工厂局域网等先进制造设备和系统为特征的美国汽车制造业虽然在制造效率上有所提升,但同时将产生大量的生产物流成本。此后,丰田公司从美国零售商的物流管理中受到启发,形成了著名的“看板”系统,并提出了准时生产制(JIT)。经过“看板”和JIT对生产过程中物流环节的控制,使生产系统能够适应多品种、小批量订货的

市场要求。美国和欧洲MP模式支撑的汽车制造企业在市场上受到重挫后,通过对日本企业的学习,也最终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LP模式。此后,众多大型制造商纷纷引入了LP,使MP整体向LP推进,从而使生产系统完成了继MP之后的第二次制造业的革命。

LP生产模式是通过改进物流技术以消除无效作业形成的物流成本来实现对市场环境的适应。其物流管理有推进式(Push)和拉动式(Pull)两种模式。推进式物流管理模式是基于美国制造业大批量生产基础之上的MRPII(制造资源计划)而形成的。该模式通过信息化手段对需求进行预测,再围绕着预测的结果调节生产、物料需求、能力需求、物料采购等生产计划。在生产过程中,库存、物料搬运等物流作业严格按照计划的时间和数量从上游工序推进到下游工序,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管理者通过信息流对生产和物流进行控制。推进式物流管理模式的特点:在管理手段上大量应用计算机等对生产进行控制,生产的控制部门是管理部门(如图1所示);在生产物流上,严格执行以零部件为中心的供应和库存计划;原材料、在制品一定数量的库存是其必要保障。

拉动式生产物流管理模式是以日本制造业JIT为基础的物流管理模式,强调物流始终处于不停滞、不积压、不超越、按照一定节奏的状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该模式是从用户的现实需求,而不是预测需求出发,每个生产工序依据实际需求所需要的部件或原料向前一道工序下达需求指令,前一道工序依据后道工序的“看板”’再向上游工序下达需求看板,依次类推到原料采购。拉动式模式强调物流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同步管理,在生产环节中,物流必须将工序所需要的原料数量在工序需要的时间点上送达,物流和信息流在相反的方向上保持一致,这样就可以使整个生产和物流过程处于连续、协调的协同过程(如图2所示)。

拉动式生产物流管理的特点:采用标准化作业,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在管理手段上采用计算机和看板相结合的方式;前一道工序的在制品不经库存直接进入下道工序,从而减少了在制品库存,也减少了生产时间;由于从消费者到第一道工序都能进行生产指令下达,所以整个生产系统和物流系统都是围绕客户需求展开:拉动式物流管理认为库存的风险也来自在制品库存,因此应该将在制品库存压缩到最小状态。

三、生产物流管理与控制的方法

1、MRP和MRPⅡ

MRP(MaterialRequiringPlanning),即物料需求计划是由IBM公司率先提出的生产物流系统管理模式。传统订货法是根据历史的生产和库存记录来推测未来生产需求,这种方法在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容易造成库存积压和库存短缺。MRP是按照产品结构来对物料需求进行生产组织。它根据产品结构的层次从属关系,以零部件为计划对象,按照各种零部件的生产周期反推出它们的生产与投入的时间和数量,并按照完工日期为计划基准倒排计划,并据此区别各个物料下达订单的优先级,从而保证在生产需要时所有物料都能完工,减少由于其它必要构件未完工所造成的部分已完工部件的库存,最终使企业达到减少库存和减少占用资金的目的。

MRP分为生产计划和计划执行控制两部分。对于生产计划部分,企业首先根据定货合同、市场预测等需求确定总的产品产出计划,并制定针对产品或独立需求型半成品的主生产计划(MPS),并将其作为展开MRP和能力需求计划(CRP)的框架依据。同时根据MPS、产品结构、物料清单(BOM)、库存信息等将生产计划细化,编制从属需求型部件的物料需求计划MRP,确定每一个加工部件和采购部件的建议计划。对于MRP的执行控制部分,可分为执行物料计划和执行能力计划两部分,执行物料计划主要采用调度单或派工单来控制加工的优先级别和采用请购单和采购单控制采购的优先级别;执行能力计划用投入产出的工时量对能力和物流进行控制。执行物料计划和执行能力计划控制层必须将生产计划的执行信息随时反馈给计划层。从而整个计划和控制过程就形成了一个闭路系统,将生产计划的稳定性、灵活性与对市场的适应性统一起来。

MRPⅡ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奥列佛・怀特(Oliver-Wisht)提出。MRPⅡ的基本思路是把MRP和企业其它生产经营的相关资源和财务连接成一个整体的系统,将能力需求计划、车间生产作业计划和采购计划也统一到MRPⅡ中,使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都与生产物流系统相联系。MRPⅡ本质上成为一个面向企业内部信息集成及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从而将经营、生产、销售、现金流动等计划与MRP系统有机结合,使每个企业内部活动的子系统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内部运行。MRPⅡ运用管理会计的概念用货币的形式说明整个系统运行的收益,从而实现物流信息和财务信息的集成。

2、ERP――企业资源计划

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ERP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将物流过程与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供应商的制造资源相整合,从而体现了供应链适应消费者需求物流管理思想的网络结构控制模型。ERP强调企业间通过协作实现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动的思路,使整个供应链适应柔性化的战略管理,从而阵低风险成本和提高整体收益。

ERP主要有三个特征:首先是实现面向供应链的管理集成。它在MRPⅡ的基础上又将物料流通体系的运输管理、仓储管理、在线分析处理、产品质量管理、跨国经营管理纳入系统。此外,ERP还支持多种生产模式的企业,以及远程通信、电子商务和EDI系统。其次是采用了多种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软件系统,支持不同平台的相互操作,加强用户自定义的灵活性。第三,ERP是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的扩充和延伸。BPR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生产和经营流程重新整合,以实现业务量增加、信息敏捷通畅的目标。

3、JIT――准时生产、即时配送

JIT(Just in Time)是日本丰田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总结出的一整套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的混合生产的生产物流控制系统。JIT可以表述为“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崔介何,2002)。它是追求一种使生产库存减小到最小限度的生产物流模式。JIT的产生是基于对以下公式的分析之上:

产品生产总时间=加工时间+物料整理时间+运送时间+等待时间+检验时问:增值时间+非增值时间 (1)

对于公式(1)来说,传统企业的加工时间,即增值时问一

般不足10%,而物料搬运、等待、整理等大量作业的物流时间达到90%以上,所以为了改变由此产生的高物流成本,日本丰田公司提出了JIT物流管理模式,其具体目标包括废品量最低、库存量最低、准备时间最短、搬运量最少等。为了达到JIT的目标,企业必须做到以下几条:一是生产均衡化,即不能出现零部件不同工序间的长时间停滞,要使其实现均衡的流动;二是通过企业的专业化布局减少由于布局不合理所产生的运输时间和等待时间等;三是强调全面质量管理,消除不合格品的产生;四是产品设计合理化,产品的基本组件应该实现模块化,从而使装配更为简单。

JIT与传统的生产物流管理相比较,具有三个特点:首先是JIT是积极和动态的管理,它强调在批量、准备时间、废品率、物流成本等方面的持续性改进。其次,以看板管理为手段的取料制实现了从现实需求开始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从而不但使生产具有目的性,而且使生产过程中的松弛点消失。第三,由于库存压缩到最低限度,如果某一环节出现较低的效率,将使整个生产过程受到影响,从而很容易发现问题,这将有利于企业对产品的全面质量管理。

4、TOC――约束管理

OC(Theory of Constraint)即约束管理,又被称为最优生产技术(OPT)是由以色列物理学家高德拉特(Eliyahull.Gold-ratt)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它是一种旨在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瓶颈约束资源”的管理模式。

由于生产系统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因此从系统论的原理来看,生产系统中必定存在着相互制约而影响生产过程的因素。如果想要使系统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功能,必须找出整个系统中最为薄弱的,也是对系统结构发挥功能制约的部分,通过改善其对经济系统的约束来实现整体功能的改善,这正是TOC的出发点。

TOC理论认为企业存在的约束因素体现在市场、资源、能力、流程、渠道、人力资本等诸多方面,而市场、资源和物流能力是目前制约企业的主要因素。而缓解和消除这些约束因素的关键点在于以下几方面:

生产物流的特点范文3

随着科学技术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由过去企业间的价格、质量、服务水平之争转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加上需求的多样性及不确定性,能否及时响应顾客需求已成为衡量竞争优势的关键指标,供应链响应已成为广受关注的课题。对于供应链响应,很多学者都是从个别角度阐述,且有的只针对概念的区别,缺少了从供应链总体把握供应链响应的研究。要想全面地对供应链响应速度进行分析,就要从全局出发,以系统性的观点,对所有能影响供应链响应速度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供应链响应主要由物流、信息流来完成的,物流响应速度和信息流响应速度决定了供应链响应速度。有调查表明,在供应链总的生产周期中,真正花在生产过程的时间不到总周期的5%,剩余95%是物流时间,由此可见物流速度对供应链响应速度的影响力。因此,研究物流对供应链响应速度的影响,成为探索供应链竞争水平的重要内容,物流系统主要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分销物流组成,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研究影响供应链响应速度的物流因素:

供应物流响应速度因素分析

供应物流响应速度的提高直接促进了供应链响应。如何提高供应物流响应速度是本部分讨论的内容。Holweg在对汽车行业进行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提高供应物流响应的三个主要因素: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联系、供应商自身因素一产能、柔性问题以及供应商与其供应商之间的联系。

为了保证供应物流的快速响应,首先要建立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之前也有许多学者涉及到该领域的研究,基于节省交易成本的角度研究供应链合作关系,Lamming也在研究革新战略与精细供应时提出了供应链合作关系问题。形成供应链合作关系即建立良好的供应商与制造商关系,不只能够减少供应链总成本,还能够提高供应链信息共享和传递速度水平,也能够保证为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和零配件的持续、快速、准确供应,从而提高了供应物流响应,进而保证了供应链响应。

供应商自身能力也是供应物流响应主要影响因素,自身能力包括生产能力和对变化需求的响应能力即柔性,一些学者认为生产能力和柔性是指产品量、交货提前期、交货频率等内容,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还应该包括产品质量和根据制造商需求而改变的能力等。适应能力和柔性能够提高供应物流的响应速度,从而促进供应链响应。Slack认为供应商适应能力和柔性是供应链响应的重要支柱,Holweg也通过对汽车行业的调查证明了该论断。

因此,供应物流响应速度能够大大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其主要作用的因素有供应商与制造商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供应商本身的适应能力和柔性。

一级供应商与二级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直接影响到一级供应商对制造商的供应响应,因此,一二级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与原材料的传递也直接影响到了供应物流响应,从而影响供应链响应。

生产物流响应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在生产制造领域中,为达到供应链响应的目的,以实现“大规模顾客化”为前提,生产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产物流响应速度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响应。因此很多学者致力于研究影响生产物流速度的因素,主要包括硬件设备、生产方式与运作策略。

能够提高生产物流速度的生产方式包括柔性制造( Flexibility)、准时生产(JIT)、精益生产(Lean)和敏捷制造(Agile)。

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竞争特征的市场环境中,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规模生产和效率生产曾是主要的生产方式,并且在制造领域被大多学者讨论过,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不确定和顾客对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柔性制造已成为主题,它包括劳动力的柔性、工艺设备柔性和供应商柔性。柔性制造能够快速根据生产需求改变整个生产制造状态,快速为适应新的需求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物流的速度,提高供应链的响应。

即时生产理论是日本丰田公司提出并推广的全新的生产方式。最初只是为了减少库存,而生产过程采用这种准时生产方式能够消除一切时间的浪费,缩短交货提前期,从而提高供应链响应。

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是近年来被广泛讨论的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是能够在很短提前期内生产出大量复杂产品,由此,能够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在此基础上,精益生产系统能够灵活的增加或减少产品的产量,并且所用的成本要低于规模生产所用的成本,精益生产强调的是生产过程中的高效生产加工,注重效率和杜绝浪费;敏捷制造是Iaccoca用来描述将原本丰田的生产方式应用于美国汽车公司。敏捷制造这种生产方式是保有零部件库存,当需求出现时进行延迟组装的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下,能够大大提高生产物流响应速度,从而提高供应链响应。因此,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都能够提高供应链响应。

满足快速物流响应的生产策略包括通过采取延迟策略(postpone)、按订单组装(ATO)、按订单生产(BTO)、按订单设计(ETO)。

延迟策略在敏捷制造生产方式下已经体现出来了,其概念结合了接藕点和产品顾客化的概念,也被学者在这~基础上讨论过。延迟策略包括延迟对产品的组装,甚至将组装的功能延迟到流通环节,这样能够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构造,能够快速响应顾客需求。因此,在延迟策略的使用下,不仅能够减少生产制造强度,节省制造时间,节约产成品库存成本,还能够快速并且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从而提高供应链响应。

按订单生产、按订单组装、按订单设计都是为满足顾客需求而采用的策略。Dell和BMW都采用了按订单组装策略,也是第一个使用按订单生产策略的企业,也基于这些策略,使他们在各自的行业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按订单组装策略的主要特点是保存零部件库存,根据顾客化需求组装产品,缩短交货提前期,主要致力于零部件的组装操作,从而使Dell能够在短短的几天内完成顾客个性化定制的个人电脑。按订单生产是指只有当接到顾客订单时才生产,这样可以完全根据顾客需求生产,能够有效的满足顾客需求,并且该策略经常与准时生产方式共同使用,能够既准确又快速的满足顾客需求,从而既保证了产品对需求的准确满足,又保证了交货提前期的缩短,提高供应链响应。按订单设计强调了最大顾客化的目标,产品设计都由顾客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满足顾客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而对于时间的考虑只是次要的因素,因此要与能够满足快速相应的生产方式相适应,才能够达到满足顾客需求与速度兼顾的要求。由此,按订单生产、按订单组装、按订单设计等策略都是提高供应链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分销物流响应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学者们起初只是在制造领域和整个供应链的宏观领域研究供应链响应的影响因素,而其实分销物流的快速响应也是供应链响应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物流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习情境 现代物流

生产物流一般是指:在原材料、燃料、外购件投入生产后,经过下料、发料,运送到各加工点和存储点,以在制品的形态,从一个生产单位(仓库)流入另一个生产单位,按照规定的工艺过程进行加工、储存,借助一定的运输装置,在某个点内流转,又从某个点内流出,始终体现着物料实物形态的流转过程。生产物流的发展历经了人工物流机械化物流自动化物流集成化物流智能化物流五个阶段。进入21世纪,自动化物流在各行各业里的应用逐渐广泛,技术也已逐步成熟,对于新世纪的机电一体化高素质人才,懂得现代生产物流技术知识和相关方面的职业能力,对今后求职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电气技术发展要求,期望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万能”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是不现实的。各所院校正在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逐步修订新的教学方案。新的方案根据时代的发展要求,重新设立其专业核心能力及专业核心课程。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作为技师培养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其面临的改革,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更为合理。

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涵盖了PLC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步进电动机和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监控技术以及气动技术,传统的教学注重系统性,先把每门课程作为专业课程从头到尾进行讲授,然后进入最后的独立课程设计。这种课程设置忽视了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结合。其理论繁杂、课程枯燥,在教学上很难体现出面向工作过程的特点。

虽然每门课程也有相应的教学实践环节,但实践内容系统单调,与社会实践脱轨,往往达不到工厂要求的职业水平。例如,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同学们热情高涨,对学习有较浓的兴趣,到最后也能把设计做出来,可是一旦到了工厂实习,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能力往往不能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究其原因:学生在学校里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将其放到一旁或者由老师帮助解决。长久以往,学生就产生了依赖心态,缺乏了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可以看到,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为考试而学习,不利于学生今后的思维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因此,为了培养工学结合的综合性技术人才,避免以往的与实际工作脱节的现象,面向工作过程的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二、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体化课程是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并安排教学活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物流系统是具有机、电、气集于一身的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性的特点,系统自动化程度高,结构复杂。课程与电工专业其他课程甚至非电工课程有密切的联系,相互渗透性很强。在教学中,应注意设计工程师与维修技术工的区别,有关学科不可讲解过深,以免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还应尽量避免涉及专业理论知识,以培训学生维护和检修为目的,教授学生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根据电气维修专业的不同需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取舍。

二是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要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我们以学生当时掌握的知识基础作为参考依据,设计任务难易结合,使学生对这个任务产生浓厚兴趣,在做的过程中使他们感到游刃有余,在每一个任务中至少设置一个难点,使他们真正从学中做,做中学,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在学习中一切以学生为主导。要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突出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工作的责任和经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加快实现从学生到劳动者的角色转换。

三、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步骤

1.学习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电气自动化专业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具备维修电工技师水平的相应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生产物流系统的维修与调试等相关知识。

TVT-3000E模块化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是由机械手装卸搬运系统单元、货物自动识别缓冲系统单元、堆垛系统单元、自动化仓库系统单元所组成。其主要完成货物的装配与搬运、货物的自动识别与缓冲传输、货物的堆垛以及货物的自动仓储。各部分结构、作用介绍如下:

一是机械手装卸搬运系统。该单元主要由型材桌体、操作面板、控制单元西门子S7-200型PLC、井式供料机、传送带、转盘输送机、气动机械手装配机、交流伺服四轴联动机械手搬运机等组成。实现货物的自动供给、自动传送,并使货物到达指定的位置,通过交流伺服四轴联动机械手搬运机将货物放入货物自动识别缓冲系统单元的带式传送机的始端。

二是货物自动识别缓冲系统。由直流电动机、电容传感器、颜色传感器、汽缸、型材基体、光电传感器组成,通过传感器等把货物分拣并由汽缸送入相应的斗式分选缓冲库,当缓冲库存放的货物达到10件时,出料汽缸将货物推出缓冲库。

三是堆垛系统。该单元主要由带式传送机、链式传送机、三相交流永磁同步机、变频调速系统、堆垛机、托盘供给器等组成。通过托盘自动供给机构可将托盘通过链条传送机构送入货物码垛区,实现对货物的交叉层叠码放。

四是自动化仓库系统。该单元主要由2组单元货格式仓库组成。单元货格式仓库由高层货架、具有位置控制闭环系统的巷道起重机、接送货物载货台、触摸屏等组成。巷道起重机由运行机构、起升机构、货物托盘机构组成。通过巷道起重机可使货物放入指定的库位,通过触摸屏可实现货物的随时任意存取。

通过以上课程学习,学生熟悉PLC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步进电动机和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技术以及气动技术,更进一步加强了相互协作的能力,培养了分析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设计

为了把设计工作任务与实际生产尽量紧密联系,设计思路如下:

(1)对物流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从事相关专业的内容,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要求。

(2)通过校级间的互相交流,与对方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课改内容进行修订改正。

(3)通过走访校企合作企业,专访企业里的任务专家、学者,概括任务领域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各种职业能力,见图1。

图1 企业对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调查分析

在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的具体设计过程中,我们依照企业发展和技术革新规律,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将整个课程划分为7个具有递进性和连贯性的学习情境,见下表。

表 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包括:传感器控制、机械手装卸搬运系统工作过程、货物自动识别缓冲系统工作过程、堆垛系统单元工作过程、自动化仓库系统工作过程、N:N联网、设备维护与保养。这7个学习情境在设计知识点和技能点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兼顾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遵循从易到难,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原则。

3.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往,该课程的讲授都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的。老师通过课堂讲授,把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通过作业巩固学到的知识。这样,学生被动地接受,在思想里固化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当遇到新的问题或情况时,不会灵活解决。而新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导,老师扮演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用完成任务的形式去实施,将每一学习情境分成几个小任务。在学习过程开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给每个学生布置任务,以便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再由学生确定解决方案;最后完成实施方案。整个过程如图2所示。该方案是通过任务驱动法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要点及职业操作技能的。

图2 教学实施过程

4.考核

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电子演示文稿的方式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交流。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通过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并将完成任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交流。评价既要注意对技能和成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学生的态度和方法进行评价。而且既要有任务阶段性评价,又要有结论性评价,即整体项目设计与制作结果的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要尽量突出以能力为本的考核方式。

四、小结

在毕业生就业后,我们在定期进行的企业回访问卷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可塑性,除此以外,还希望毕业生有责任心、有诚信,能吃苦耐劳,能与同事、上级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培养的人才,既能加强职业技术能力,又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我们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现代生产物流培训系统”课程改革,借鉴引用了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经验,充分发挥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培养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生产物流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 物流系统;仿真;仿真优化;综合仿真环境

物流系统是复杂的离散事件系统,在系统设计与控制过程中存在许多优化问题,用传统的解析方法难以获得最优解或满意解。仿真是建立数学逻辑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运行该模型进行试验的过程,仿真建模要模仿真实系统的行为。仿真是决策者用于物流系统设计和操作的最有力的工具之一,它不仅可提供用于决策的定量信息而且可以提高决策者对物流系统工作原理的理解水平,仿真技术提供了技术性和经济性的最佳结合点和直观有效的分析方法。目前,仿真已经成为管理科学与运筹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之一。

一、物流系统仿真应用研究进展

物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由物资、包装设备、装卸搬运机械、运输工具、仓储设施、人员和通信联系等若干相互制约的动态要素所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早期的物流系统仿真主要是针对生产物流过程中的控制与优化问题来进行,随着供应链的兴起与发展,更多的研究关注于集采购、生产和销售一体化的供应链仿真。随着物流网络规模的扩大和物流量的巨大增长,配送物流的瓶颈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些学者开始用仿真的手段来解决物流配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二、物流系统仿真优化研究进展

计算机仿真技术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用仿真语言或者商用的仿真软件能够很容易的建立物流系统的仿真模型,与解析方法相比仿真模型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实际物流系统的特征。仿真模型仅是对问题的直观描述,仿真运行只能提供一定条件下的可行方案,它并不能给出问题的最优解或满意解,需要将仿真与优化技术结合起来,以便在仿真环境下使输出响应不断地改进,可以形成各种仿真的优化结构,进而实现系统性能的优化。仿真优化是研究基于仿真的目标优化问题,即基于模型仿真给出的输入输出关系,通过优化算法得到最佳的输入量。仿真优化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缓慢,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没有大规模的实际问题用仿真优化的方法加以解决,并且仿真优化方法在解决物流系统控制与调度问题时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仿真优化方法解决物流调度这一问题时,计算时间长,算法效率不高;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对仿真优化进行研究和规划,当前仿真优化的大量工作集中在算法研究上,很少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算法与系统建模方法的关系,使得仿真优化缺乏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基础;仿真优化系统缺乏与专家系统或智能决策系统的集成,智能化程度不高;大多数研究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应用方面缺乏,仿真优化方法几乎没有解决有一定规模的实际问题。

三、物流系统综合仿真环境研究进展

系统仿真技术作为系统分析,优化的有效工具,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系统的规划设计、系统优化、方案比较、流程运作控制等领域。在现代物流行业,国内外许多的物流中心设计、自动化仓储系统和物料搬运系统等工程设计中也都开始应用仿真技术作为有效实用的辅助设计手段。为了使系统人员、模型开发人员、软件人员、仿真研究人员更好地利用仿真技术,仿真建模方法和相应的仿真软件由传统的运用通用编程语言和仿真语言向着一体化、智能化、虚拟现实环境和面向对象的趋势发展,出现了不少具有相似功能的一体化的建模/仿真开发环境仿真软件产品。综合仿真环境具有通用性强、交互性好、标准化程度高,可重构重用性强等特点。在物流系统仿真过程中常用的综合仿真环境:美国AutoSimulation公司的AUTOMOD仿真软件,美国System Modeling公司开发的Arena,英国推出的面向对象的仿真环境WITNESS,以色列Tecnomatix Technologies公司开发的关于生产、物流和工程的仿真软件eM-plant和IBM公司开发的通用仿真系统SIMPROCESS等。

系统仿真作为解决复杂物流系统问题的有效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物流系统、供应链及物流配送系统等研究领域,对物流配送系统仿真也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在物流系统仿真优化方面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其进展比较缓慢,在解决物流系统问题时还存在算法效率不高、智能化程度不高、还没有解决大规模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缺陷,综合仿真环境已经成为物流系统仿真的主要工具。物流系统仿真应在分布式交互仿真、基于 Multi-Agent 的仿真建模方法、仿真优化方法、物流系统可视化仿真环境的开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晓萍,颜永年,吴耀华,荆明.现代生产物流及仿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生产物流的特点范文6

一、学校特色增色教学内容

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选修同一门课程,专业基础的不一致性,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了不同专业学生共同需求的企业物流内容。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还结合本校海洋特色,除了讲授企业物流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外,还针对我校涉及船舶、农、渔专业较多,学生多在船舶、农业相关企业及水产品加工企业就业的特点,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关于船舶企业物流以及农产品和水产品冷链物流的讲授,重点介绍了船舶企业物流,以及农、水产品冷链物流在仓储、包装、运输管理的特点。并以冰岛渔业物流为案例,介绍其水产品冷链物流的优势管理。在生产物流内容方面增加了以船舶企业为案例的船舶企业生产物料控制分析。

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恰当应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本课程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辅以课外案例练习,达到学生对企业物流知识的领会和掌握。

1.多媒体与板书结合教学为了体现本科专业以掌握知识为主,同时提高学习兴趣、效果和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一定要做好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以多媒体图片、录像、动画的应用达到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并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而对于理解方面的内容采用PowerPoint进行讲授比较合适。但对于一些重要的概念和计算的过程,宜采用板书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握。

2.案例教学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具有针对具体授课内容的案例,进行讨论与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案例选择要注重案例的功能与目的。由于学时限制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增加过多案例,每章节可以选择小案例以补充学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及实际应用,而大案例则要进行知识体系的综合应用。例如,在企业供应与采购物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就可以增加小案例说明企业采购方式的选择运用;在生产物流管理与控制方面,结合汽车生产企业的大案例总结生产物流控制的技术方法。企业物流课程的相关案例要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开展,才能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3.录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录像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物流知识的感性认识,这既可以节省到企业参观的时间与经费开支,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物流管理方法。教师在教学内容准备上要注重对有针对性的教学相关录像的收集。例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物流设施设备、企业搬运与仓储物流和冰岛渔业物流状况等录像,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4.自主学习及课堂讨论的运用通过实践性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鼓励学生调研和考察,引导学生深入到企业内部进行企业物流管理方法的学习。但进行社会调研受条件限制和约束较多,这样只能通过查找资料,进行案例总结分析进行弥补。在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时,要求学生不仅要提供文字材料,还要求将主要交流观点做成PPT在课堂展示,以方便师生进行课堂互动和学习。由于面临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以在案例选择上要求以专业对应的就业企业类型为例,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提前对企业运作情况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