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税的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消费税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消费税的意义

消费税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 消费型增值税 困难 对策

    消费型增值税正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试点之中,并于2007年在中部地区推广应用,在不断的调整中积累着经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是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如果在全国范围内一次性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消费型增值税,兼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增值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存量固定资产抵扣成本过大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在固定资产存量和无形资产抵扣方面对国家的财政收入有着巨大的影响。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仅2004年全国工业固定资产净值达52027亿元,若按照增值税基本税率推算,所含税额7559亿元。如果考虑1996年至2004年期间的固定资产净增加值,所含税额将会更大。如果这些税额允许在销项税额中抵掉的话,将对国家的财政收入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无形资产税收待遇不公

    由于无形资产的计价十分复杂,按照会计制度“外购无形资产以购买价格进入成本、自制无形资产以自制成本进入生产成本”的原则,若实行消费税增值税,则外购无形资产对应的抵扣税额要比自制无形资产所对应的税额大,对于不同来源的无形资产的税务处理和税收负担明显不同,自制无形资产的税负相对偏重,必将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

    (三)税收流失风险增加

    增值税推行近二十年时间里的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纳税人利用增值税扣税机制,通过伪造、虚开、违法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偷逃税款。虽然国家对于专用发票的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但依靠现有的管理手段尚不能完全杜绝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行为。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必然增加其对应的税额,在现有的征管条件下,专用发票的征管压力将进一步加大,税收流失的风险必将更大。

    (四)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承受能力同时面临考验

    对于国家财政而言,增值税转型必然带来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若在保持现有税负水平的条件下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增值税基本税率应提高至23%甚至更多,方可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但提高税率却又将加大增值税运行的风险,同时,各行业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则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不同而发生增减变化,传统企业、基础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资本有机构成高,税负将大幅下降,传统技术的加工工业资本有机构成低,税负将相对偏重。很显然,传统企业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中将面临一定困难,有可能会造成传统企业纳税困难户数增加,增值税运行的摩擦系数加大。

    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主要策略

    为了能够较好地发挥转型的积极作用,避免财政收入减收并力争能够增收,应采取适当的增值税转型办法,并实行必要的配套改革措施。

    (一)消费型增值税抵扣范围的确定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可暂把抵扣范围限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中的动产部分,解决固定资产抵扣带来的相关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1.借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成功经验,将存量固定资产排除在抵扣税范围之外

    存量固定资产是过去已经形成的资产,对其规定不予抵扣税款,基本上不存在影响企业新投资和技术进步创新的问题。且过去对这部分资产的征税和税收优惠办法多种多样,差别很大,不同资产又有不同的使用年限和折旧金额,情况十分复杂,将其排除在抵扣税范围之外,即避免了客观上难以计算的困难和出现新的矛盾,又避免了增值税转型对财政收入的过度冲击。

    2.将新增固定资产中的不动产部分排除在抵扣税范围之外

    鉴于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在整个固定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但对技术进步创新的激励作用却远不如机器设备,建议将新增固定资产中的不动产部分排除在增值税抵扣税范围之外,而对于水、电业等特定产业,可限定范围,准予其新增固定资产中的不动产部分在一定期限内分期抵扣进项税额。

    3.取消有关机器设备的税收优惠政策

    鉴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新购机器设备中包含的增值税可以在销项税额中抵扣,建议在增值税转型后,同步取消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使新税制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市场经济的公平税负原则要求,同时实现税制的简化。

    4.将转让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扣税范围

    鉴于无形资产不是普通的商品,其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故纳税人利用无形资产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来偷逃税款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建议将转让无形资产纳入增值税的扣税范围。这样,既可以减轻科研机构的税负,促进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又可以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虽然短期内会减少部分财政收入,但此项政策对于鼓励和扶植技术创新、促进我国经济由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消费型增值税改革的进程

    为了避免转型给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增值税的转型应逐步实行,循序渐进,分阶段扩大。目前,可考虑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规定,选择对资本品重复征税比较严重的行业或企业、国家需要鼓励发展的行业、关系到国家前途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进项税额少、设备消耗大的采掘业等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进而逐步在全国范围的所有领域内实行消费型增值税。

    (三)加强对于消费型增值税的征管和稽查

    1.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在专用发票方面要加强全方位管理,真正发挥专用发票在增值税链条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减少利用发票偷税的问题。在专用发票的发售环节,检查已使用发票的使用情况;在纳税申报环节,做好发票日常稽核工作,以确保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正确使用。此外,还应限制专用发票抵扣时间,进一步完善专用发票抵扣规定,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计税功能和抵扣功能有效地连接起来。

    2.提高增值税管理的科技含量

    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更应加强现代化征管手段建设和稽核检查制度建设,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增值税管理的先进经验,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增值税的管理中,确保增值税管理效果。近年来,我国各级国税机关也逐渐加强了增值税管理的科技信息技术含量,在税务登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税收评估等各个领域利用微机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总的来看,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增值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还很低,国家税务总局推行的“金税工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应加大工作力度,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增值税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加强电子化申报推行进程,规范电子申报程序,为在消费型增值税制度转型中全面实行电子化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斌.现行增值税的制造障碍、管理无效性和中国式增值税的制度设计.财政研究,2001,2.

    [2]董晓岩.关于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思考.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3]丁正智.增值税转型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1,2.

消费税的意义范文2

当你在网上订机票的时候,只需要输入卡号、有效期、安全码,连一个手机验证码都不需要输入时,作为使用者你对网上信用卡支付的安全性还信赖吗?对于第一次使用信用卡的小李来说,的确造成了一些困扰和担忧。

在打电话咨询信用卡发放银行的客服时,得到了这样的回复,“并不是所有的网上支付都需要输入网上支付密码,类似于国航、东方航空这样的大型航空公司,是通过北京通融通有限公司这个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交易的,为了保护客户的权益,同时缩短支付时间,银联与他们签署一定的协议,可以通过不输入验证码和网上购物密码的形式进行交易,如果出现信用卡被盗取偷刷的情况,及时报警并告知银行方面,就可以将此款项冻结,在查清楚之后,谁的责任就由谁来承担。”

这样的答复让小李意识到使用信用卡没有绝对的安全,除了自己安全使用信用卡之外,还需要了解信用卡消费的各方责任,才能够保证自己的权益受到保护。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5月8日的《蓝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新发信用卡5,500万张,累计发卡2.85亿张,同比增长24.3%。这意味着,截至2011年末,全国平均每5人就有1人拥有1张信用卡。随着信用卡使用队伍的庞大,各种信用卡被盗刷的现象开始增加,与银行的纠纷也从没停止过。仅今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金融保险2,024件,占投诉总量由2011年同期的0.7%,上升到0.8%,其中,涉及银行卡服务投诉586件。

早在2007年,上海就出现了首例信用卡盗刷理赔成功的案例。据本刊记者咨询多家商业银行的信用卡客服热线后了解到,目前交行、招行、广发、光大、华夏等几家银行可提供失卡保障服务,信用卡失卡最高可赔5万元,保障时间最长可达挂失前120小时。而实际上我们的许多信用卡是有银行与保险公司签署的投保合同的,随着我国信用卡使用人数的增加,部分保险公司终止了这项服务。

小李的信用卡是今年9月份在广发银行申请办理的,先是填写了一堆个人信息,为了赶时间,小李又在没有仔细阅读的大批协议上签了字,半个月之后就收到了邮寄过来的信用卡,因为看过之前报道信用卡被复制盗取现金的新闻,所以对信用卡的使用小李倍加小心。依照平时使用借记卡的消费习惯,赶紧将信用卡设置了密码。

为了保证使用的安全性,小李又打电话给受理其业务的业务经理咨询相关问题,姓刘的客户经理告诉小李说:“从你自身的使用安全性来说,一定要设置密码,否则信用卡一丢失,你的信用卡安全就得不到保证了。”

实际上现在的银联信用卡有一个失卡保障服务,你可以选择设置信用卡密码,如果出现银行卡密码被盗,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时,这个责任是由持卡人负责。还有另外一种消费方式,就是签字消费,在商家消费,商家确认签字之后即可,这种方式下,如果出现盗刷的情况,由商家承担责任。网上支付会通过向信用卡绑定的手机号发送验证码的方式进行支付。而这些情况在办理业务时,刘经理并没有告知小李。

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信用卡凭签名进行认证是国际惯例。在国外信用卡的使用和国内一样,但不同的是国外的银行工作人员会提前告知协议的具体内容。通过签名确认的持卡人在消费时,商家有责任仔细比对签名,若不法分子盗刷卡片并模仿签名消费成功,责任就将转移到商家身上。而通过密码实现的盗刷交易,则很难界定是否是消费者自己泄露了密码。

但很多持卡人对银行的说法并不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的银行方明显有故意隐瞒的嫌疑。许多信用卡办理人员掌握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心理,如果在办理过程中提出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各方需要承担的责任,影响办理者的心理,自己的量化任务就无法完成。所以就避而不谈。

而实际上许多人即使了解了各方责任,也会选择设置密码,由自己承担使用风险,原因很简单,他们害怕与银行或者商家因责任问题走上法庭。

小李再次打电话给销售经理,询问设置密码的相关责任时,广发银行的销售经理告诉小李:“想在与银行或者商家的纠纷中保护自己的权益,这种情况几乎为零。”明显是将责任推卸给消费者的嫌疑。而说出这句话,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银行方面的权益。

知名财经评论员张敬伟表示,持卡人与银行方是平等的契约关系。银行有义务向持卡人告知失卡保障服务的全部内容,以及设不设密导致的权利得失。因此,如果银行起初没有尽到相关义务,银行与持卡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是失衡的。当持卡人因设密而导致信用卡被盗刷带来财产损失时,银行应当给予赔偿。这就是持卡人希望得到的符合法律正义精神的正解。常识就那么简单,道义就那么清晰,即使诉到法庭上,众人亦可用普遍的公开举证来拷问银行搬不上台面的小聪明、小阴谋。

国内的一大部分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依然有待提高,我们在办理信用卡签协议时,完全可以花一些时间,认真地阅读一下。对其中的项目有一个细致的了解,了解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在使用时注意一点,就会确保我们权益受到保护。而这种情况又何止是在使用信用卡方面,我们办理手机卡等业务时,又有几人认真阅读了协议上的具体细节,等到出现大数额的不明账单再去找甲方时,已经为时已晚。

当损失已经发生时,我们对自己的保护应该怎么做,又值得深思。在信用卡被盗刷时,首先应保持头脑清醒,将消费信息保存好,第一时间收集证据,证明自己不在消费地点。在银行目前未改变规定的情况下,取消密码消费,凭签名消费,万一被盗刷,除了商户,至少银行明确答应承担责任。

消费税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中小型油厂;油脂废水;工艺选择

引 言: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油脂行业对生产废水也加强了治理力度。但是目前报道的处理工艺与设备多半适用于大型油厂,而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油厂却因资金、技术、场地、成本等原因难以采用这些处理工艺设备。笔者通过对目前常用的油脂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比较,提出适合中小型油厂废水处理的工艺。

一、污水水质水量

中小型油厂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主要为油脂废水,该废水是一种有机物和乳化油等油脂含量极高、金属和有毒物质含量低的工业废水,其COD、BOD、SS含量均很高,但可生化性较好,废水的排放多为间歇排放,水质水量波动较大,PH值也不稳定。

二、处理工艺选择原则

针对中小型油厂污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并能以最小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达到预期处理效果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处理工艺,使出水达到排放标准,选择原则如下:

(一)针对中小型油厂污水水质水量变化大的特点,选择抗冲击负荷,调节能力强的工艺,并要求工艺成熟可靠。

(二)尽量采用经济节能型的工艺及设备,减少处理设施的数量;

(三)选择对操作运行人员的水平要求不高的工艺,同时减少运行人员的数量,进一步减少运行费用。

(四)选择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少,以节省土建费和设备费,从而减少总投资。

三、预处理技术

油脂废水常用的预处理技术有:隔油、气浮、混凝破乳及水解法。

(一)隔油

隔油池为自然上浮分离装置,常用的有平流式和斜板式,主要用于去除废水中上浮分散油和部分悬浮物,可能除去的最小油滴粒径为100-150μm。通常进入隔油池的废水,含油量越高,油粒径就越大,利用隔油池处理的效果就越好。虽然隔油池对分散油的去除效果非常好,但对乳化油的处理效果就相对较差,所以要向油脂废水中投入破乳剂,将乳化油转变为分散油再进行处理,就可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常用的隔油池中,平流式隔油池占地面积大,废水停留时间长,除油效果差。目前采用多层波纹板隔油池,缩短油粒上浮距离,避免返混,提高了除油效率。

(二)气浮

气浮与隔油的最大区别是,隔油是依靠自然上浮,而气浮则是利用微气泡,实行强制上浮。常用的气浮方法有:溶气气浮、电解气浮和机械碎气气浮。植物油脂厂中目前采用的废水预处理方式多为溶气气浮。采用气浮去除油脂时,通常先投加混凝剂,中和或改变胶体粒子表面电荷,破坏乳化油的稳定性并形成絮凝体,投加混凝剂可使气浮法的除油效率提高1倍[1]。

(三)混凝破乳

混凝破乳是在植物油脂废水中加入破乳混凝剂,该混凝剂为无机高分子化合物,在水中解离后,能同时发挥粒子间吸附架桥与电中和作用,将胶体凝聚而沉淀。与一般的混凝剂药剂相比具有优异的脱色功能,一次完成破乳与混凝过程。但是单靠使用破乳混凝剂进行废水预处理,则存在破乳混凝剂投加量大,聚析以及沉降分离的时间长,设备占地面积大等问题。

(四)水解法

生物水解法是对油脂废水进行厌氧预处理的工艺,主要用于处理浓度较高的油脂废水。生物水解法能够去除油脂废水中的有机物,该工艺将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始终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利用水解菌和产酸菌将废水中的大分子、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该方法操作管理较方便,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占地面积小,工程投资小,目前该工艺已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油脂废水的预处理。

四、二级处理技术

(一)厌氧处理

厌氧工艺既可以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也可以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应用范围广。目前常用的厌氧处理工艺有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生物滤床(AF)和厌氧复合床(AFB)等,厌氧处理后出水COD浓度较高,仍需进行好氧处理,提高出水水质。

虽然厌氧处理工艺在国内植物油厂废水处理中已有多项工程投入运行,但目前国内已有的生物处理工艺大部分还是好氧处理工艺。究其原因,一是厌氧法存在启动时间长,操作管理复杂等缺点;二是对于中小型油厂,生产规模较小,因此废水处理工程也较小,工艺产生的沼气量少而无法利用,处理较为困难,因而有专家建议在目前油脂废水处理中采用厌氧工艺还需作周全的考虑[2]。

(二)好氧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时目前植物油脂废水处理中应用最多的工艺,目前油脂废水处理中,好氧处理工艺较多采用活性污泥法、SBR法、生物膜法等.

1.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对COD 的去除率一般为80%,BOD5 为90%[3],用来处理含脂类废水时一般难以达到废水综合排放标准,其主要原因:一是游离脂肪酸在水中溶解度很差,含酸废水酸化时,游离脂肪酸会形成黏滞的难以过滤的沉淀物,即使在相同pH 的溶液中,滤液中仍含有极限溶解度所允许的黏质,给水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二是传统活性污泥法中,大部分微生物对中长碳链脂肪酸及油脂的直接分解能力低,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抗冲击能力差,并且容易产生污泥膨胀等问题。因此不适用于中小型油厂废水处理。

2.SBR法

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即间歇式活性污泥法,是近几年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生物处理技术。SBR 工艺集厌氧、好氧、沉淀处理于一池,它具有工艺简单、经济、处理能力强、耐冲击负荷、占地面积少、运行方式灵活和不易发生污泥膨胀等优点,对于浓度高、水量小的废水处理比较适合。

3.生物膜法

目前国内处理含脂类废水时使用的好氧生物处理系统多采用生物膜工艺,现有的生物膜工艺包括生物接触氧化、生物转盘和生物流化床等,其中生物接触氧化法应用最广泛。

在相同运行条件下,生物膜系统处理效果优于活性污泥系统,其COD、BOD 和油脂去除率分别可达97%、99%和82%[4],出水水质可达到废水综合排放二级标准。在相同的污染物去除率下,生物膜系统的运行管理更方便,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并克服了活性污泥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污泥流失问题和污泥上浮现象。但生物膜法对脂类、SS、色度的去除有限,所以废水在进入生物膜工艺前需要预处理。生物膜法工艺主要适用于含脂类废水水量不大、场地较小的情况[5]。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预处理技术中,隔油、气浮、水解法占地面积小、运行管理方便,可用于中小型油厂的废水预处理,在二级处理工艺中,好氧处理中的SBR法和生物膜法适用于中小型油厂的二级处理。中小型油厂在选择废水处理工艺时,必须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慎重选择适宜的处理工艺,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同时将去除废水中有机污染物与油脂回收结合起来,以达到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段艳平,代朝猛,曾科,等.含脂类废水处理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8.28(2):18

[2]北京水环境技术与设备研究中心.三废处理工程技术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3]赵庆良,李伟光.特种废水处理技术[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5-26.

消费税的意义范文4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科研事业发展资金的重要来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笔者发现在201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文简称《会计制度》)中,对科研经费的收入界定及会计核算的表述不明确、不严谨,致使科研经费的核算因理解角度的不同产生巨大的分歧。另外,税务部门提出,未独立核算的科研经费要缴纳企业所得税,这无疑会对高校的资金流量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将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能对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和科研经费的管理有所裨益。

一、科研经费收入界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江苏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苏教规〔2013〕4号)(下文称《管理办法》)中提到,科研经费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级财政拨款;“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种非财政拨款经费。笔者尚未在更高级别的文件中发现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的明确定义,但是就高校对横向科研经费的管理来说,《管理办法》中对科研经费分类的表述已是高校科研从业人员的共识,即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的区分标准是资金来源是否为“财政拨款”。

《会计制度》明确指出,“科研事业收入”核算高等学校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此处的“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在表述上有歧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非“同级财政部门经费拨款”,即除同级财政部门拨款以外的所有经费,包括“同级财政部门”以外的财政部门拨款和非财政部门的经费;二是“非同级”财政部门的经费拨款,即该费用是财政部门的拨款,只是非同级财政部门的拨款。从两个角度出发,必然会导致科研经费会计核算的不同。

《会计制度》提到,“财政补助收入”核算高等学校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从第一个角度出发,同级财政部门拨来的科研经费在“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反映,“非同级”财政部门拨来的科研经费在“科研事业收入”科目列示;从第二个角度出发的会计核算与第一个角度的结果并无不同。《会计制度》中同时还明确指出,涉及增值税业务科研事业收入的,相关账务处理参照“经营收入”科目。众所周知,纵向科研经费是不涉及增值税业务的,因此,此项规定应该是针对横向科研经费作出的。我们再结合上文中理解“科研事业收入”的两个角度,从第一个角度出发,涉及增值税业务的横向科研经费在“经营收入”科目反映,不涉及增值税业务的横向科研经费在“科研事业收入”科目列示。从第二个角度出发,横向科研经费不能在“科研事业收入”科目反映,而只能在“经营收入”反映,这就使“涉及增值税业务科研事业收入的,相关账务处理参照“经营收入”科目”这一规定失去意义。有些高校科研从业人员提出,对“科研事业收入”的理解只能从第二个角度出发,因为“拨款”的表述只适用于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但是笔者没有在权威、规范的法律、法规或文件中找到“拨款”的直接表述,这样的理解缺少依据。综上,因为《会计制度》中对“科研事业收入”界定的不严谨、不明确导致了收入界定和会计核算的混乱。

为保持《会计制度》全文的一致性、严谨性,笔者认为修改《会计制度》的相关表述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将“高等学校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从非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经费拨款,通过本科目(科研事业收入)核算”修改为“高等学校因开展科研及其辅助活动从同级财政部门之外取得的经费,通过本科目(科研事业收入)核算”即可。

二、科研经费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辨析

如上文所述,纵向科研经费是财政拨款,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二章第七条对“不征税收入”进行的列举:(1)财政拨款;(2)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3)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不征税收入。很明确,纵向科研经费属于不征税收入,无需承担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根据《管理办法》规定,“横向科研经费”是指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各种非财政拨款经费,包括联合研究、委托研究、科技攻关、科技咨询、技术服务、科技开发与成果转让等取得的收入。《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教育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4〕39号)(下文简称《通知》)中明确提到:“对高等学校、各类职业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结合上文中横向科研经费的收入含义,很多科研从业人员认为,横向科研经费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消费税的意义范文5

一、增值税概念及类型

我国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从事销售货物或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从事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取得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税的一种税。对增值税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其中,以扣除项目中对外购固定资产的处理方式不同,可将增值税划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

1.生产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任何外购固定资产的价款,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除包括纳税人新创造价值外,还包括当期计入成本的外购固定资产价款部分,即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奖金、利息、租金,利润等理论增值额和折旧额之和。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大体相当

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口径,故称为生产型增值税。此种类型的增值税其法定增值额大于理论增值额,对固定资产存在重复征税,而且越是有机构成高的行业,重复征税越严重。这种类型的增值税虽然不利于鼓励投资但可以保证财政收入。

2.收入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对外购固定资产价款只允许扣除当期产品价值的折旧费部分,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当期工资、奖金、利息、租金、利润等各增值项目之和。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大体相当于国民收入部分,故称为收入型增值税。此种类型的增值税其法定增值额与理论增值额一致,从理论来讲是一种标准的增值税,但由于外购固定资产价款是以计提折旧的方式分期转入产品价值的,且转入部分没有合法的外购凭证,故给凭发票扣税的计算方法带来困难,从而影响了这种方法的广泛使用。

3.消费型增值税。是指计算增值税时,允许将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款一次全部扣除,作为课税基数的法定增值额相当于纳税人当期的全部销售额扣除外购的全部生产资料后的余额。从整个国民经济来看,这一课税基数仅限于消费数据价值的部分,因而称为消费型增值税。此种类型的增值税在购进固定资产的当期因扣除额大大增加,会减少财政收入。但这种方法最宜规范凭发票扣税的计算方法,既便于操作,也便于管理,因而是三种类型中最先进、最能体现增值税优越性的一种类型。

二、现阶段我国选用生产型增值税的依据

虽然生产型增值税整体上不如消费型增值税优越,但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式和经济运行模式使得我国短时间内尚不具备把生产型增值税转换为收入型和消费型增值税的条件。

1.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由于外购固定资产已纳增值税不允许抵扣,其课征基数包括了各种耐用的资本货物和用于消费的货物,这样便使生产型增值税具有抵扣额小、税基宽的特点,在同样的税率条件下可以取得较多的税收收入。

2.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消除投资恶性膨胀,抑制非理性投资。生产型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这是它的主要缺陷,但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却成为它的优点。在投资领域,我国历来存在普遍的软预算约束,它常常引发投资规模恶性膨胀,并且伴之以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调和重复投资。这种投资膨胀又常常成为通货膨胀的先导。在这个背景下,1994年税制改革果断选择了生产型增值税,从而为我国实现经济“软着陆”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3.生产型增值税有利于扩大就业。时下,生产型增值税对扩大就业是大有作为。它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从而限制了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发展,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产业迅速扩张,从而便于扩大就业。从目前再就业工程看,下岗人员除了从事餐饮、商业、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外,大多数进入私营企业和其它中小型企业。而这些企业大都是资本、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4.选择生产型增值税是由我国目前的税收征管水平决定的。由于我国税收征管体制改革不彻底,征管模式比较落后,相关配套措施跟不上,征管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观,同时中国经济小模式化运营也是税务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另外,很多企业会计核算不健全,纳税意识淡薄,也增加了征管难度。选择收入型或消费型增值税,税款抵扣复杂,难免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三、现行增值税的主要弊端

1.一是未能彻底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只有全额抵扣外购所有货物的已纳增值税,才能真正避免重复征税,而现行增值税暂行条例不允许扣除固定资产已纳税款,使得商品价值中包含的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既计入了新价值,也计入了增值额,最终对未纳税和已纳税的固定资产重复征税。

2.二是不利于企业扩大再投资。在生产型增值税下,企业外购固定资产不能抵扣,使企业投资越多税负越重,影响企业后劲发展。同样,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西部地区都需要大量投资,现行税制政策将使高投入导致高税负,不利于这些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3.不利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对出口产品彻底退税,实行零税率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而生产型增值税出口产品还含有外购资本品部分已交纳的税款,并没有实现彻底的出口退税,而进口产品在生产国实行了彻底退税,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增加税收征管成本。由于资本性支出进项税不能抵扣,在凭发票抵扣过程中必须正确划分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及再建工程,这都大大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既增加了税收成本,也给偷逃税者以可乘之机。

四、增值税向消费型转型的必要性

1.刺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多年来,我国实行生产型增值税对固定资产的价值不允许抵扣,使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税负高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抑制了企业对高新技术的投资,使原本落后的基础产业发展更加滞后,有悖于产业结构的发展。

2.降低税负,有利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投资,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生产型增值税使进行创新的企业在本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加雪上加霜。而消费型增值税则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调动企业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的积极性。并将新的技术和设备快速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增加技术含量,促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后,由于对本期购入的固定资产进项税一次性全额扣除,意味着固定资产购进越多,本期所纳增值税越小,利于企业扩大资本积累,加速设备更新。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既有利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发展,又有利于基础产业的资金投入,整体上缓解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4.实现出口彻底退税,增强国际竞争力。消费型增值税遵循终点退税原则,能够实现彻底退税,提高商品的内在使用价值,使商品价格能够真实、准确反映本国的生产状况,提高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我国从1998年1月1日起,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所进口的设备,只要在规定范围内,可以免征进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且从1999年9月1日起,开始执行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家规定范围内的国产设备也可以退还其所含增值税的优惠政策。但国内企业不享受这些优惠政策,这种差别的待遇必然导致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水平高于外资企业,从而使内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而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则利于内外资企业在同一政策下实行公平竞争。

五、增值税转型中需考虑的因素

1.增值税转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增值税转型会给财政在短期内造成巨大压力。因此,消费型增值税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政策,先在一些行业中试行,如高科技行业,这既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导向,又可缓解财政压力,且征管难度较小。

2.加强征管手段和稽核检查制度建设。计算机征管可以大大提高征管工作的力度和效率。因此需创造条件加快计算机网络建设,从而加强计算机稽核,提高征管水平。

3.进一步减小增值税减免优惠范围。减小税收优惠范围,能更好体现“普遍征收”原则和“中性原则”外,也可增加一部分税收收入,适当放宽一般纳税人认定标准,把增值税纳税人最大限度地列入增值税专用发票链条管理的范围。督促小规模纳税人加强会计核算,健全账制,更快实行一般纳税人管理。

4.分阶段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建议第一阶段将现行增值税运行中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交通运输业纳入增值税范围;第二阶段将建筑安装业、邮电通讯业纳入增值税范围;第三阶段扩大到所有营业税范围的经济领域。增值税范围的拓展,相应影响了地方财政收入,需对增值税中央和地方的分享比例做相应调整。

5.解决好固定资产存量问题。对固定资产存量采用收入型增值税,对新增固定资产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时机成熟再全面推行消费型增值税,这样既可减轻财政收入的压力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不予抵扣的弊端,是转型过程中一个可行的权宜之计。

消费税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 消费水平;资源环境;影响;单位人;中国省区

中图分类号 F126.1;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4-0121-07

消费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反映了人口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强度大小。从消费视角开展资 源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早已有之。美国生态学家埃里奇(Paul Erich)在 1960年的《人炸》(Population Boom)中提出著名的公式(I=PAT),即人 类对 生态环境的压力(I (Impact))等于人口(P (Population))、人类的富裕程度(A (Afflu ence))和技术(T (Technology))的乘积[1]。富裕(A)经常用人均消费或生产 、生产的GDP总量或收入来表示;技术用单位消费或生产的环境影响表示[2]。生态 足迹研究主要从人口的实物消费角度展开[3,4];Limmeechokchai和Chawana以泰 国的农村为例,采用改进的炊事炉和小沼气池,定量化评估能源消费和相应废气排放的减少 状况,分析了影响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的障碍因素[5];彭希哲和钱焱构建消费压 力人口模型,对人口消费活动及其环境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并比较中国各省区消 费压力人口的现状和变动[6];耿莉萍从食品消费规模扩大将对耕地资源形成压力 、生活用水量增加对淡水资源形成压力、能源消费增加对能源保障构成压力、物质消费总量 增加将使中国环境恶化日益严重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7]。适度消费、可持续 消费等方面的相关论述也阐述了人口消费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作用。

中国省区资源环境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自然人文资源、生态环境差别明显 ,人们活动内容和方式多样化,造成区域发展以及对资源环境影响的差异和不平衡。尤其新 中国成立后,人口数量剧增;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消费水平普遍提高,对资源环 境利用、影响的强度和总量增加,致使区域之间的这种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被加强。区域经济 发展速度不同,人口消费水平和生活需求层次亦不同。不同生活水平的人口,即使其人口密 度相同,对环境的要求和压力,与环境的关系是完全不同的[8]。

高消费区域(较发达地区)往往会在超过本区域之外的更大范围直接或间接获取消费需求, 并在更大范围影响资源环境。低消费区域(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消费能力不足,其资源或 被加工的产品自然会流向有消费需求或市场需求的地区,留下的是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环境污 染问题,并且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可能远非资源出售价值所能弥补。比如从消费角度相比较来 说,上海市可能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影响资源环境,而甘肃省可能主要在甘肃范围内影响资 源环境。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强势群体和强势区域基于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借助政策空洞和行政强制手段掠夺弱势群体和弱势区域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项目、 生态、环境容量,转嫁各种污染等,进行一系列不公平、非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也就是说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往往以牺牲另一个或多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为代价[9] 。当然,这种经济社会活动也可理解为广义的消费活动。因此,资源环境利用的区域不平 等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国家战略导向在起作用,而并非完全的市场 驱动。

吴文恒等:中国省区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比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年 第4期现今人们仍习惯于笼统地认为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导致了资源环境问题,对出现问题的区 域“就事情论事情,就问题论问题”,从终端消费这个角度审视各地区资源环境压力及其成 因的论述较少。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且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 为了更好地制定生态补偿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我们有必要深入认识资源环 境压力的区域分异。

1 研究方法与步骤

1.1 研究方法

假设:①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压力存在正相关关系;②各地区的货币购买力基本相同(空间 消费价格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是需求导向、经济发展、科技水平、人员素质、资源 禀赋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余芳东测算了基于31个省(区)的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差 价指数。其中,消费价格总水平最高的是广东,其次是、上海、海南,福建、重庆、北 京分列第5~7位,消费价格总水平最低的是甘肃[10]。对于本研究,笔者认为,价 格的差异很大部分是需求导致的结果。正因为商品需求量大或者资源相对短缺,很大程度上 促使了空间消费价格差异的出现。而且,经济一体化日益发展,彼此之间经济往来日益紧密 ,消费价格差异尤其是非遍在性资源或商品的消费价格差异应是相对较小的。另外,笔者也 根据上述文献数据计算了考虑空间消费价格差异的区域人均消费水平,结果是彼此之间的差 距普遍较小,与现实不很相符,结果不太理想。因此,本文假设各地区的货币购买力基本相 同,不过所得结果放大了部分较发达地区的资源环境影响程度)。在此前提下,笔者以2005 年 的时间断面数据为基准,基于大陆31个省区的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定量反映区域消费水平 差异对中国资源环境影响的相对状况。通过消费水映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的强度问题; 通过消费总量反映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总量问题。

目前来看,大多数城镇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地区,而不同城镇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门 类一般差别较大,所需技术体系也各不相同。因此,这里不考虑城镇之间的技术梯度差异。 也就是说,视城镇地区人口产出水平或产出能力差异不大(事实上,东部较发达地区科技 水平较为先进,城镇的产出水平或产出能力仍相对较高)。这种情况下,可以把不同地区 城 镇人口消费水平作以直接比较。消费水平高地区,其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相对较大;相反 ,消费水平低的地区,其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相对较小。

主要依靠土地为生产对象的广大农村,由于不同地区生产条件差别明显,导致产出水平或产 出能力的差异较大。比如,一般来说,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农村单位面积产出能力普遍低于东 中部地区。从资源环境条件来看,西部地区的对人口发展贡献能力远低于东中部地区。因此 ,从消费角度考虑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的相对状况时,应该剔除产出水平或产出能力的差异 影响,使不同地区在大致相当的本底基础上比较消费水平状况。

产量因子描述的是给定国家某一类土地面积的生产力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它捕获了当地 和全球平均实际生产能力的差异,并主要反映土地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异[11,12] 。借鉴 这个概念,笔者选择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作为各地农村产出水平或产出能力衡量指标, 并结合既有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以此反映各地农村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状况。

经过上述处理,本文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平均值作为分省区人口消费水平及 其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的比较依据。

1.2 研究步骤

1.2.1 产出系数的计算

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明显,波动性较大。因此,笔者选择省区多年的粮食作物播 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分别计算出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取其平均值作为省区农村地区产出 水平或产出能力衡量标准。进而以某一省区产出值作为标准,将任一省区的产出值折 算为统一的表示量――产出系数,即进行归一化处理。表示如下:

P=∑ni=1αβ/n(1)

式中,α、β分别代表某省区的第i年粮食产量(104

t)和粮食作物播 种面积(103 hm2);i代表年份(i = 1,2,…n),这里取2001- 200 5年的相应数据;P代表某省区农村地区产出水平或产出能力(kg/hm2) 。

γ=pp0(2)

式中,p0代表作为标准的省区农村地区产出水平或产出能力,本文p0为甘肃省 ;γ代表某省区农村地区产出系数。

1.2.2 省区消费水平的衡量

采用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和处理后的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 的平均值衡量省区的人口消费水平。表示如下:

c=(U+R/γ)/2(3)

式中,U代表某省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元),R代表某省区农村居民家 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元),U和R为2005年数据;c代表省区人口消费水平(元)。

1.2.3 单位人

假设某地区一定时间的人口消费水平近似均等或同质,即抹消了不同年龄、性别、个体的消 费差异和内部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消费观念等的消费差异。在这种情况下,所谓单位人(Un it Person),就是某地区一定时间一定生活性消费水平的标准个体人。它如同化学中的当 量概念,所不同的是以一定实物或货币消费量为单位(文中指货币)。

通过单位人的衡量,可以直接、方便、明了地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段的消费差距,省却了 不同消费单位或同一消费单位内部的繁琐数字比较或计算,相当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过程。 事实上,单位人没有实际意义,它仅仅方便了计算和比较,尤其不同地区人口消费水平的比 较。用单位人衡量某地区的人口消费水平,可表示如下:

s=cc0(4)

式中,c0代表单位人的消费水平,本文以甘肃省人口消费水平作为单位人的消费水平(元 );s代表某省区人口消费水平折算为单位人表示的消费水平。

1.2.4 省区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总量测算

假设某省区人口总量为q,则该省区以单位人衡量的人口消费对资源环境影响的总量[[WTBX ]f(x)]为:

f(x)=s q(5)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计算结果

从2002-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获取上述所需数据,并根据公式(1)-(5)得到结果如 表1所示。

2.2 结果分析

针对表1中s与f(x)系列值,借助软件SPSS11.0分别进行系统聚类(Hierar chical cluster),采用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选择欧氏平方距离(S q uared Euclidean distance),得到各省区消费水平(资源环境影响强度)和消费总量(资 源环境影响总量)的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1、图2)。

结合图1和表1可以看出,中国分省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地区: 第一 类为北京和上海,其人均消费水平大于2.0个单位人。也就是说,1个北京或 上海人平均相当于2个甘肃人对资源环境的作用强

度。这两个地区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资源环境承 载空间有限而人口相对众多,但人口素质较高,科技力量强,经济实力雄厚,基本是资源 净流入区和环境高负载区。该区人口是资源环境压力的最终强作用群体。第二类为浙江和广 东,其人均消费水平介于1.5~2.0个单位人之间。1个浙江或广东人平均接近2个甘肃人对资 源环境的作用强度。这两个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拥有一定的资源条件和环境基础,工农 业生产比较优势明显,经济较发达,是资源环境空间的高消耗区和重影响区。第三类为江苏 、重庆、福建和天津,其人均消费水平介于1.0~1.5个单位人之间。江苏、福建拥有毗邻沿 海优先开发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工农业发展历史,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率先革新促进经 济发展,因此人口消费水平整体较高,是资源环境的主要负载地区。天津、重庆两直辖市人 口总量少,而城镇人口比重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突出,但资源环境空间狭小,承载 能力弱,也基本为资源净流入区和环境高负载区。第四类为其余23个省区,人均消费水平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它们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强 度基本上处于同一层次,相差不明显。这 些省区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综合发展条件欠佳,大多处于提供资源、原材料和 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和经济发展的次中心或边缘位置,人口消费水平整体 较低。从终端消费角度看,其对资源环境影响相对较小。

总体上看,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除直辖市重庆位于西部地区外,其余均位于东 部沿海发达地区。也就是说,中国的资源主要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流动,而环境负载却为 广大群体分担并有可能由东向西反向加重。因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资源环境对人 口发展的贡献能力和承载人类活动的适宜阈值范围远小于东部地区。事实上,我们所直接看 到的(中)西部地区人口破坏其脆弱资源环境的活动只是一种表象。他们生产用作自身消费 的可能只是其中小部分,而由破坏产生的大部分成果被转移给了其它地区;另一方面,其它 地区从本质上说是把资源环境压力又转嫁给了当地,并给当地人们留下了资源环境的破坏者 和理所当然的治理者的称谓。经济发展速度不同导致的消费水平差异性,资源开发和利用的 不对等性,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的不一致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适宜阈值范围的差别性 应是资源环境压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结合图2和表1,可以看出,中国分省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也可以大致分为四类地区: 第一类为广东,共9.194×107人,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占全国的10.627%,是高消费水平与 较多人口作用下的必然结果。第二类为河北、湖南、河南、四川、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 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除浙江人口稍低外(4.898×107人),其它省份均超过6.0× 107人,河南省高达9.38×107人。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分别占全国的4.721%、4.707%、5. 629%、5.655%、6.464%、6.142%和6.864%,平均为5.74%。第三类为内蒙古、吉林、甘肃等1 7个省区,各省区的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北京仅1.538×107人,而安徽达到6.1 2×107人;贵州人口消费水平为0.895 6个单位人,而上海为2.043 3个单位人。对资源环 境影响 量最大的占4.021%(安徽),最小的占1.782%(甘肃),平均影响量占2.676%。第四类为天 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小 。、青海、宁夏仅有2.77×106人、5.43×106人与5.96×106人,最多的新疆也 只有2.01×107人;除天津人口消费水平稍高外(1.4个单位人),其它省区人口消费均处 于较低水平。对资源环境影响量分别占1.003%、1.2%、0.357%、0.402%、0.513%和0.22 %,平均为0.616%。

总体看,正如分省区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差异较大一样,分省区人口对资源环境影 响总 量差别也较为明显,影响量最大的广东省是影响量最小的的48倍。从影响总量的空间分 布看,第一、第二类影响区除四川外,其它地区均位于东中部地区,且以东部消费水平较高 地区居多,广大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因此,西部地区生态 环境整体较为脆弱,日益增多的西部人口强烈地影响着资源环境,并有可能是资源环境破坏 的直接制造者,但他们仍不能算是资源环境压力的终端驱动者,人口数量众多且消费水平较 高的东中部地区才是资源环境负载的最终责任地和责任者。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自然生态条件与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人口聚 集程度和人类活动类型也各不相同,造成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进而产生了不同层 次和总量的人口消费。消费取自自然界,取自资源环境,是资源环境变化的主要终端驱动因 素。文章以人口消费水平作为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的测量指标,以人口消费总量作为资源环境 影响总量的衡量标准,基于2005年大陆31个省区人口和消费水平的截面数据,采用单位人及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定量反映了区域消费水平差异对资源环境影响的内部相对状况。得到以 下基本结果和认识:

(1)省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可以分为四类地区,多数处于单位人水平。北京和上海 人口消费水平最高,是资源环境的主要负载区,1个人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相当于甘肃为单 位人的2倍;浙江和广东人均影响强度介于1.5~2.0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 次影响区; 江苏、重庆、福建和天津人均影响强度介于1.0~1.5个单位人之间,是资源环境的第三层次 影响区;其余23个省区人均影响强度大体在1.0个单位人左右,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2)对资源环境影响强度较大的省区基本位于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 同导致的消费水平差异,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对等,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总量的不一致,生态 环境承载能力的适宜阈值范围的差别应是资源环境压力不平衡的主导原因。另一方面,大多 省区对资源环境作用强度处于一般水平,如果相反,在现有技术体系下,资源环境系统可能 不堪重负。

(3)省区人口对资源环境作用总量大致分为四类地区,差异明显。广东人口众多且消费水 平高,是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最大的省份,占全国的10.627%;河北、湖南、河南、四川、 江苏、浙江及山东,人口消费水平均高于1个单位人,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为5.74%;内 蒙古、吉林、甘肃等17个省区人口数量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大,对资源环境平均影响总量占2. 676%;天津、新疆、青海、宁夏、海南及,人口总量和消费水平普遍较低,对资源环境 影响总量小,平均仅为0.616%。

(4)对资源环境影响总量较大的省区多位于东中部地区,广大西部省区仍是资源环境消费 或终端压力的弱影响地区。影响总量较大和较小的省区少,影响总量位居中间的省区多。

3.2 讨论

事实上,从中国内部这个封闭的大区域来说,大家都在共用着一个资源环境空间,共同作用 和影响着一个资源环境。一个地区开山采矿也许正是为了另一个地区的钢材生产,一个地区 的石油冶炼也许正是为了另一个地区的消费。那么,资源究竟为谁而用,环境究竟为谁而负 载?如果任由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发挥作用的话,可能主要为高消费群体和高消费地区而用、 而负载,低消费群体和低消费地区一定程度上则是陪伴的附属品和牺牲品。正如《自然的终 结》译者所述[13],“工业化国家对于全球性环境问题 负有更多的责任,因为大部分矿物燃料是他们消费的,他们是温室效应气体的主要产地。” 所以,第一,高消费群体和高消费地区应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承担更多的责任;第二,政 府的生态购买[14]、财政转移支付、宏观价格调控、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促进当 地消费的辅助行为是减少资源环境负载不平衡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帮助这类“弱势地区”和 “弱势群体”取得平等享受资源环境机会的有效手段。一个地区以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换来 了自己微弱的经济发展,那么另一个地区必然承接了该地区本该获得而未获得的经济发展, 必然享受了该地区资源环境代价下的额外成果。从这个角度说,消费水平较高的地区以特定 方式补偿消费水平较低的地区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区域资源环境压力不平衡现象是一种客观现实,是人口总量不同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必然 结果。人们需要正确认识这种不平衡现象下的必然结果,深入研究问题的症结所在,尽量减 少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消费水平不平等的问题。目前,主体功能区规划[15 ],即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区域差异的较好战略之一。它目的不是要各个地区的经济 发展水平相一致,而是要让不同地区居民获得大致相同收入以及大致相当的生活消费 水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邬沧萍,侯东民. 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3. [Wu Cangping, Hou Dongmin. The Relation History of Population, Res o urce and Environment [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5:3.]

[2]徐中民,程国栋,邱国玉. 可持续性评价的一个新框架:ImPACTS等式[J]. 地理学 报,2005,60(2):198~208.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Qiu Guoyu. ImPACTS Iden tity of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5, 60(2): 1 98~208.]

[3]Wackernagel M, Onisto L, Bello P et al. National natural Capital Accoun tin g with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Concept[J].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9: 37 5~390.

[4]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 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 地理学报,2000 ,55(5):607~616. [Xu Zhongmin, Zhang Zhiqiang, Cheng Guodong. The Calcula tion an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s of Gansu Province[J]. Acta Geograp hica

Sinica, 2000, 55(5): 607~616.]

[5]Limmeechokchai B, Chawana S.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 he Rural Thailand: The Case of the Improved Cooking Stove and the Small Biogas D igester[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07, 11(5): 818~837.

[6]彭希哲,钱焱. 试论消费压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学研究新概念与方法的尝试 [J]. 中国人口科学,2001,(5):1~9. [Peng Xizhe, Qian Yan. ConsumptionPres sure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Application of a new Concept and

new Method in Population Studies [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 01, (5): 1~9.]

[7]耿莉萍.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资源、环境影响趋势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 环境,2004,14(l):39~44. [Geng Liping.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Tendency o f Chinese Citizens’ Consumption 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J]. Ch 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1): 39~44.]

[8]潘纪一主编. 人口生态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177~255. [Pan J iyi. Population Ecology [M].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Press, 1988:177~255 .]

[9]方创琳,刘海燕.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J]. 地理学报,20 07,62(8):849~860. [Fang Chuanglin, Liu Haiyan. The Spatial Privation and t he Corresponding Controlling Paths i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62(8): 849~860.]

[10]余芳东.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和实际收入地区差距的比较研究[J]. 统 计研究,2006,(4):3~7. [Yu Fangdong. A Comparison Study on the Regional Dif ference Between the Consumption Price and Real Income of Urban Inhabitants [J] . Statistical Research, 2006,(4):3~7.]

[11]Wackernagel M, Schulz N B, Deuming D et al. Tracking the Ecological Overs hoot of the Human Economy [J]. Proc. Natl. Acad. Sci, 2002, 99: 9266~9271.

[12]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 生态足迹方法的理论解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16(6):69~78. [Xu Zhongmin, Cheng Guodong, Zhang Zhiqiang. A Resolut ion to the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6, 16(6):69~78.]

[13]比尔•麦克基本著. 孙晓春,马树林译. 自然的终结[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社,2000:5. [Written by Bill Mckibben. Translated by Sun Xiaochun, Ma Shulin. T he End of Nature [M]. Changchun: Jilin Renmin Press, 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