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方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发展方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发展方式

城市发展方式范文1

关键词:城市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城市发展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为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就是城市建设。因此,对于加快城市发展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把握城市发展主线,加紧生态城市建设

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要转变城市发展,就要做到生产力标准、价值标准和生态标准的统一。从某种角度上讲,生产力标准是发展的根本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从当代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出发,针对当下我国生产力落后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要以城市的发展为基础,针对其中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探讨。

其次,要人与自然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下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快迅发展,人们的价值标准也在不断的变化,所以,要加强生态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深入研究和探讨,做好改进工作。

第三,要保持经济发展、生态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三个标准的有效结合,维护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正确理解和运行社会主义价值标准,正确处理好价值标准与生态标准的相互关系,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促进共同富裕,与此同时,还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减少城市发展中的负面效应。

另外,认真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且要加以重视,并且研究过程中,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更加需要对清醒地认为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中,做好相关的责任落实,进而促进城市发展的科学建设,实现城市的和谐管理和发展。

二、加强市场与信息化的结合,实现城市发展的信息化、工业化的结合统一

在传统的城市发展中,人们主要是以唯工业论的理论来看待城市的发展,显然这已经完全不能适当当下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正面临着三大环境,即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以及机动车污染等等。因此,我们不仅要解决以上三大问题,还要解决随着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能源问题,气候变化等等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的发展理念,这必然会影响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充分解决这些众多问题,必须要加强城市发展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当前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要以信息化发展带动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利用现代的先进技术和信息技术,实现工业的信息化发展,探索一条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而且效益好的新型发展之路。这也是当前城市发展极需解决的问题。

国家要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要在城市发展中,以社会主义市场为主体,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对历史问题和新问题的综合分析,做到统筹兼顾,区分重点和非重点,针对具体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企业发展信息化。

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出差距,尤其是对于发达国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集中精力,致力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为企业的发展开拓更大的市场,促进企业的科学管理、确保企业各项业务高效运营,并且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企业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得到提高,使得生产成本有效降低,这样,既可以增加收益,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而有效地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社会、市场与政府的高度协调与配合,形成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首先,加强城市结构和农村结构的分析,针对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使得我国的职业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新生活,这也是我国的城市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我国老龄化趋势在不断加快的形势下,社会公共服务压力也在不断地增大,如疾病照顾、单亲抚养、养老等等,这些都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加强对我国人口结构的分析,针对其中存问题,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缓解社会压力。

其次,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变化,流动人口的管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地加大,因此,在我国城乡结合的同时,找到管理的盲区,尤其是对于社会的些特殊人群,做好妥善管理,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

再者,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我国社会和市场发展的有效引导,特别是随着当前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加快,社会公共安全事件频繁发生,一定加强政府的指导,将社会、市场和政府三者有效结合,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管理结构的转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对社会负责,并且要勇于承担社会风险,发挥其双重作用和功能,创造全民共同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格局。

四、坚持以内需为主,外需为辅的发展原则,推进城市发展

在计划经济的市场体制下,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出口为导向。从战略角度讲,这是一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这本身就存在着着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其以外部需求为发展的条件下,使国的劳动力更加廉价。二、其以资源为基础,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资源问题,很显然,在现有的社会形势下,这种发展战略已经完全不能适当当下社会和城市的发展。为此,要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加强对高增长型企业的开发,立足于高技术产品以及投资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以民族的长远发展为战略目标,改善依赖进口发展的发展局势,将城市发展的被动局面,转化了主动局面,刺激居民消费。

其次,要创新城市发展,不再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加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市的稳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再者,采取有效的方式,抑制外资源的过分扩张,加强对一些城市和民族企业的保护,推进我国企业的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推进城市产业的升级。

此外,缩小产业、资金的差距,资金优化我国经济结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对现有市场的调整,在推进外向型产业的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内需自主型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应用公共开支,健全我国教育、医疗、安居和社会保障等机构建设,刺激内需,加大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强新兴战略产业的开发、搞好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总结:

总而言之,在城市发展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最终提升我国城市发展的竞争力,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霍海鹰,王芳,栗亮. 煤矿城市的空间健康性拓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01)

[2]李志,钟永艳. 城市生态交通浅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12)

[3]秦伟伟,王卓琳,任文隆. 投影寻踪法在生态城市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4)

城市发展方式范文2

Abstract: To provide better living quality for the residents shall be the objective for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ity.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he emergent heritage protection, restoring and rebuilding measures taken after the earthquake of Kotagede heritage site of Indonesia Yogyakarta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n the recent two years were introduced for elaborating the “Urban Spatial Heritage” concept, which is taken as one of the mea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关键词:城市空间遗产;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Key words: urban spatial heritage, cultural herit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1-34(7)

作者简介:Laretna T. Adishakti印度尼西亚遗产信托基金董事会成员

Jogja遗产保护组织主席

1引言

文化遗产城市的保护,不仅涉及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中心的美化,更涉及一个全盘考虑的问题,例如对各种有形和无形自然、文化遗产的解读,对城市经济的分析和预测,以及如何吸引商业和社会文化活动等问题。对遗产城市的保护,目标应该是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而非纯粹为保存有价值的古迹。另一方面,遗产城市也面临各种危险,例如贫困、种族和宗教冲突、灾难(尤其在有自然灾害危险的地区)、传统社群的解体以及不负责任的群居开发,譬如旅游业等。遇到自然灾害时,危险并不仅仅存在于自然灾害本身,还存在于灾后应急措施、恢复和重建过程中。许多例子已经表明,灾后遗产保护并非人们首要处理的事项。

毫无疑问,历史名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许多经验已表明,当地居民在控制文化遗产环境的强制性恢复方面能够扮演一个关键性的角色。如今,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有了一个范例式转移,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从城市中的少数人(王子、神职人员和政治家)转移到普通市民身上。但是,如要将人们的保护意识转变为实际行动,还需要外部人员以及社群内的协调人持续的支持和投入。

城市空间遗产概念的提出,可作为解决当下文化遗产保护计划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方法。该概念出现的时机,正是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来确定,在现代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自然和有形、无形文化遗产在不断变化的城市环境中事实存在,从而为各种危险做好准备。本文将着重介绍近两年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别行政区库塔歌德村遗址区在地震后制定遗产紧急保护、恢复以及重建的措施,从而对城市空间遗产概念进行阐述。

2遗产作为可持续观念

遗产或Patrimoine(法语“遗产”)、Erfgoed(荷兰语“遗产”)、Erbschaft(德语“遗产”)、Pusaka(印度尼西亚语“遗产”),其类型具有多样性。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在其遗产维护2003年版中阐明,印度尼西亚的遗产是自然、文化遗产和Saujana,即前两者混合的遗物。自然遗产是大自然的建构。人为的遗产则源自于印度尼西亚历来与其他文化的互动,是全印度尼西亚500个不同种族个别或集体迸发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图与作品。

Saujana遗产(文化风景区)即是在此时间与空间,自然遗产与人为遗产之间密不可分的整体。文化遗产包括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该同时还阐明,其传承自前人的遗产,是印度尼西亚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原始资产。基于这些原因,因此必须加以维护,将其完好地交给后人,可能的话,不但保存,更能增加其价值,成为未来的遗产。

虽然,历史城市其本身就是一种遗产,但是遗产城市是各种自然和有形、无形文化遗产的结合。通常,每个历史城市的形成都贯彻了某一处理自然和文化关系的理念。在爪哇宫殿城市,例如梭罗和日惹,以和谐、统一、协调哲学为基础的观念体现在空间宫廷的有形设计上。爪哇城市的城市结构典型地体现了“Catur Gatra Tunggal”(四位一体)的观念,即一个爪哇城市的中心包括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宫殿、清真寺、市场以及称为“alun-alun"的广场。

Mangkubumi王子(后加冕为日惹苏丹哈孟库布沃诺一世)在1755年,根据神台“Sangkan Paraning Dumadi”(……的起源和目的地)设计了他的日惹宫殿及其组成部分。

作为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爪哇人天生就是自然保护者,这一点很清楚地体现在他们以自然为中心的传统习俗、道德行为、礼节和仪式中,例如:

・ “Budi Pekerti”,传统爪哇人最重要的道德指引。

・ Kejawen,一种寻找食物和正确生活方式中的传统爪哇精神教诲和精神认识。

・ 爪哇人高度崇尚社会生活。“gotong royang”是他们相互合作的生活、社会原则,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人们都会有意识地彼此相互帮助,尤其是邻里之间。他们会组织很多聚会,尽管每个人都很忙,他们仍然会抽时间、找机会去拜访亲友。

・ 爪哇人崇尚生命周期仪式。从一个人出生之日起,到他死后1000天,有一系列庆典,到现在仍然在广泛实行。

爪哇的宫殿城市已经显示了城市内,作为不断变化的现象,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精心交融。正如Aswortht和Tunbridge(1990)所提及的那样,遗产是一种观念,在保护其固有价值和将其作为一种现代社区或商业活动资源之间衔接了一条纽带。它必然同时包含一些现代价值观念和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思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城市申报标准中,也已经明确地列出了各种遗产的相互结合,自然――文化,有形――无形,例如京都,它是设计建造于8世纪和17世纪间的宗教和世俗建筑及庭院的主要演变中心,因此,在日本文化传统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其庭院文化自19世纪以来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又如福兹聚居区(Fez Medina,摩洛哥),既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城市博物院,又是最大的穆斯林首要城市之一,在那里,不同的人口阶层决定了其建筑形式和城市地形的巨大多样化。

6在应用城市空间遗产概念保护地震后库塔歌德村遗址区无形遗产过程中总结的经验

6.1 简单回顾当前谈论的议题

2006年5月27日地震后两天,加德马达大学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的遗产保护中心和Jogla遗产保护组织与他们的许多同事和同行机构(印度尼西亚遗产信托基金,ICOMOS印尼分会,以及其他一些机构)合作,决定张贴一个特殊的遗产维护公告,称为“Pusaka Jogja Bangkit! ”( Jogja遗产恢复,简称“PJB!”)。该倡议是针对Jogja群众,目的在于恢复其珍贵遗产。

PJB!震后项目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在灾后快速紧急救助及长期恢复重建计划之外,倡议对库塔歌德村遗址区进行振兴。

PJB!已经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振兴计划,目标是振兴有形和无形的遗产,将当地经济情况的复原作为回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该计划将联合所有的振兴力量朝着这一共同目标而努力。该计划的远景规划和任务如下:

远景规划:库塔歌德村遗址区的复兴,其社会、文化和环境品质将好于震前,遗址区社群有能力独立管理恢复后的文化遗产,并且恢复后的文化遗产能够对社群产生经济和文化影响。

任务:

1)振兴有形和无形的遗产,包括当地社群拥有的gotong-royong传统习俗,鼓励当地社群实践这些传统,并起到一个带头示范作用。

2)在振兴活动中,促进众多外部人员之间的社群意识和合作意识。

3)通过促进人均收入的增长来恢复环境质量和经济情况,如果可以的话,将人均收入提高到一个比震前更高的水平。

4)通过恢复历史遗址区的空间规划和基础设施,形成一股统一的振兴力量。

5)将库塔歌德村遗址区作为国家和国际遗产构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宣传。

从那时起,已经执行了数个初始计划,这些计划仍在进行中,详细情况如下:

1)振兴库塔歌德村遗址区的社群赋权计划

2006至2007年,在“通过班图区的POSYANIS和村庄恢复进行的社群赋权计划”下,由加德马达大学和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合作进行的一个项目。该计划的焦点在于,通过强化有形和无形遗产作为对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有用的因素来构建当地经济。

2)将库塔歌德村遗址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全球100个濒危古迹名录内

2007年,Jogja遗产保护组织向位于纽约的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提名,将库塔歌德村遗址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全球100个濒危古迹名录内。现在,该遗址区已经被列在该名录内。

3)民族遗产修复和重建

a.Jogja 遗产保护组织由皇家荷兰政府支持,协助了库塔歌德村4座传统房屋的修复和重建,为当地的历史遗址区管理组织(Organisasi Pengelola Kawasan Pusaka/OPKP)提供了运行资金。这4座房屋的主人分别为Koko、Edi、Gembong和Djoko这4个家庭。

b.来自更好空气质量研究会与会者的捐赠,支持了Koko家庭住所后部分的修复工作,现在已成为OPKP的新总部。

c.道达尔印尼公司,一个总部在法国的石油公司,与加德马达大学合作,支持了两座传统房屋(Mukadi房屋和Omah UGM)的修复和作为库塔歌德村标志性建筑的旧发电厂的重建。

4)遗产投资

加德马达大学(Gadjah Mada University)购买了一处损坏的古迹房屋,将其修复,重新作为加德马达大学遗产保护运动中心在库塔歌德村的办事处,命名为“Omah UGM”(UGM机构)。

5)纂写和出版遗产保护手册

a.Jogja遗产保护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分支机构和雅加达分支机构出版了一本《房屋所有者的保护手册:库塔歌德村遗址区,2007》。

b.Jogja遗产保护组织和联合国人居署日本福冈分支机构很快将出版《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别行政区库塔歌德村遗产保护手册》,2008版。

c.Jogja遗产保护组织和联合国人居署日本福冈分支机构很快将出版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别行政区库塔歌德村遗址区震后重建文献资料。

6)库塔歌德村震后工艺复兴

从2007年至今,加德马达大学的建筑与规划学院与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合作,已经开始实施库塔歌德村震后工艺复兴项目,该项目至今仍在进行。这一保护无形文化遗产的做法,目的在于振兴手工艺人的生活、手工艺市场,振兴文化,发展旅游业。许多标志有库塔歌德村震后手工艺的新型银饰设计已经投放市场,并且在诸如2008Jogja工艺博览会、2008纽约国际珠宝展、2008苏腊巴亚珠宝展等展览上广泛展出。

7)教育:库塔歌德村实地学习学校

振兴震后库塔歌德村遗址区的倡议,已经鼓励各种各样的教育机构参与到振兴的学习过程中来。同时,这一过程本身又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尤其是这一遗址区内的年青一代。在库塔歌德村遗址区,已经开展了许多实习调查,开办了许多实地学习学校,具体如下:

a.对加德马达大学在库塔歌德村震后振兴计划中所起作用的一项调查,是由大阪大学泽木(Sawaki)实验室与加德马达大学建筑与规划系于2008年9月合作进行的项目。

b.2008年在Jogja举办的夏季学院,对库塔歌德村遗址区进行个案研究,是由加德马达大学建筑与规划系与日本Uzo Nishiyama纪念图书馆于2008年8月17至21日合作举行的。

c.加德马达大学本科生实地调查,“挖掘和宣传遗产的经济价值,作为库塔歌德村遗址区的一部分”,2008年7月至8月。

“库塔歌德村项目”,由加德马达大学建筑与规划系统工程遗产保护中心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日惹特别行政区库塔歌德村合作开展,2008年4月20日至27日。

d.“亚洲遗产保护研究:库塔歌德村震后初步保护总体规则国际实地学习学校”。这是一所由加德马达大学建筑与规划系遗产保护中心与马来西亚理工大学(UTM)建筑环境学院城市设计与养护研究组(UDCRU)于2007年在库塔歌德村合作组织的一个学校。

6.2 城市空间遗产概念的初步实践

在UGM-JICA社群赋权计划下,成立了当地的历史遗址区管理组织(Organisi Pongulol Lawasan Pusaka/OPKP),并且已经为该组织(OPKP)组织了一系列的遗产保护能力培养。OPKP的成立事实上还只是实践USHC概念的开始。在这一阶段,OPKP委员会内的当地群众代表被推举出来管理和控制城市空间遗产的恢复。自从OPKP成立以来,UGM-JICA计划已经在与IPKP一起合作下开展。其中一项就是从城市空间遗产中选择几个单位,作为首要修复和重建的遗产。城市空间遗产单位有好几种类型,其中一些类型是传统房屋或某些街道与沿途遗产建筑结合成的群体。

修复或重建过程,以及对每一个选出的城市遗产空间进行进一步的管理。例如,Koko房屋的业主已经搬至其他城市,他们授权OPKP使用其房屋。因此,Koko房屋就由IPKP直接进行恢复和管理。在其他例子中,命名为“MUkadi房屋”的传统房屋群,由社区组织进行修复、监督;Omah UGM由UGM直接管理。那些已经修复或重建好的传统房屋现在大部分被用于社区活动,包括维持无形遗产的活动,例如当地的表演艺术、工艺发展等。对库塔歌德村市场前面那条大街上的沿街商店门面进行修复,首先由OPKP提出,并得到日惹市的支持。库塔歌德村工艺复兴计划,不仅仅是为了开发无形文化遗产,还为了产生更多的受到保护和维持的城市空间遗产。在中观层面上,Jagalan郊区的城市空间遗产由Lurah(郊区首脑)进行有效管理。

以上提及的这些USHC的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这是由以下情况造成的:

―― USHC实践的关注点仍局限在微观层面或割裂层面上,至今尚未研究城市空间遗产之间的相互联系。

―― 当地权威部门的参与度,尤其是在设计指导方针的提供和建筑许可方面,仍然有限。

―― 尚未在外部人员之间系统地组织达成一致意见。

―― 城市空间遗产每个单位的形态环境分析文献资料仍受秘密管理。

6.3 吸取的经验和持续的倡议

在Jogja开展震后紧急反应和遗产修复工作的两年内,尤其是在库塔歌德村遗址区修复工作中,获得了很多经验,具体如下:

1)USHC在库塔歌德村的实践已经使当地群众深入参与其中,但是,无形遗产的保护也应该与有形遗产的保护同步进行。

2)HSHC的实践需要更多全盘计划和支持系统,具体如下:

a 在遗产修复上需要专门的社群协调人,这就要求有一种适当的教育来培养这样的人才。

b 与库塔歌德村存在的遗产总数量相比,振兴倡议的实施范围仍然有限。换句话说,振兴计划才刚刚启动,预计该振兴计划需要超过20年的时间。因此就需要有权威的设计原则,来指导遗产恢复中的基本考虑因素。在这一情况中,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出版的《业主保护手册》和《库塔歌德村遗址区保护手册》可用来作为那些权威设计指导原则的参考。

c对遗产进行危险灾难管理需要:

―― 协调合作,包括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在内;

―― 从全局上选择首先要修复的损坏遗产;

―― 有控制的现场作业;

―― 开发新技术、专业技能、基金和其他捐赠网络;

―― 负责任的、积极的、精力充沛的人力资源,并将他们安排在正确的位置上。

3)需要提出的是,事实上,在Jogja及印度尼西亚的遗产保护上出现了一项新的运动。该运动关注:

a 在有形和无形民族遗产修复上所作的努力。

b Jogja遗产恢复中遗产保护组织与微型・小型・中型企业的联盟。

c 对遗产危险灾难管理能力培养,对社群协调人以及传统建造业专业人员的能力培养。

d 遗产区总体保护规划和文化风景区地区保护规划的制定格式。

这一新的运动在遗产保护中的实践,将会被收藏在Omah UGM――库塔歌德村UGM遗产运动中心。

4)地震后的库塔歌德村遗址区迫切需要一个总体保护规划。

5)印度尼西亚遗产信托基金将成立遗产保护紧急反应委员会,这一委员会将作为印度尼西亚蓝盾国家委员行使职能②。因此,对遗产危险灾难管理的能力培养,将由印度尼西亚遗产信托基金与库塔歌德村UGM遗产运动中心以及加德马达大学工程学院建筑与规划系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合作发展,该建筑与规划系目前已经在城市与地区规划研究生学位下开设了遗址区保护规划专门研究生项目。

城市发展方式范文3

关键词:城市空间 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421-01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技术特别是现代交通的出现,打破了人类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观念,越来越多的城市参与了剧烈的动态发展。经济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加上交通方式的变更,导致今天的城市在空间形态乃至区域规模上形成一种全新的尺度观念。

研究现代交通方式变更与城市空间尺度之间的关系,既是对人类历史上创造成果的再认识,又对塑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和形成有机生长、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结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一、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特征与存在问题

1.城市现状

1.1城市人口增长

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城市化的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每年有1800万人从农村迁往城市,城市化速度十分惊人。

1.2城市空间扩展方式

城市空间扩展包括城市用地的外延拓展与内部更新两种方式。外延拓展意指在城市发展中,原有的城市空间不足以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要求,所以不断地将城市周边的非城市建设用地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内部更新意指在原有建设用地上,通过城市用地性质与容量的调整,重组城市用地功能,集约城市土地利用。

根据城市空间发展与用地功能的规划理论,城市空间拓展主要分为“集中与分散”两大类。从我国现有大城市空间拓展方式分析,我国大城市空间发展除受自然条件约束之外,主要仍以集中发展模式为主,并呈同心圆式的圈层式蔓延扩展[2]。

2.存在问题

2.1城市机动化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至2003年机动车拥有水平为18.4辆/千人。而全世界机动车平均拥有水平1995年为110辆/千人左右。相比之下,我国机动化增长速度虽然很快,但机动化水平仍然很低,即使与经济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我国机动化的增长趋势和潜在需求市场仍十分巨大。

2.2土地资源状况

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我国是一个国土资源短缺型的国家,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与城市空间的不断拓展,城市用地的供给自然紧张,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偏低。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建设部明确要求必须坚持集约和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原则,明确将规划区内已经确定的基本农田列为禁止建设区。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用地的紧张状况不可能发生明显的缓解。

2.3高强度的城市开发

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建设发展起来的我国城市,土地使用没有按照市场区位规律进行配置,其城市交通出行的空间分布向心交通占绝对主导地位,并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拉远,交通出行强度减弱,中心区交通负荷大是单中心城市结果的重要体现,我国现状城市结构布局具有以下特点:城市空间结构单一,用地布局相对紧张,城市中心功能不断强化[3]。

二、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选择分析

1.不同交通方式的适用性分析

在城市各种交通方式构成中,可分为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两大类。公共交通根据运输能力、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大运量、中运量和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大运量公共交通系统由城市铁路、市郊铁路、地铁系统和磁悬浮系统构成;中运量公共交通系统则由轻轨系统、单轨铁路、AGT系统、城市空中缆车以及快速公交系统构成;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为常规的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私人交通则主要由自行车、小汽车(含出租车、摩托车)和步行构成。

上述各种交通方式有其自身的交通特征与适用性。大、中运量轨道交通构成了大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主体,而小汽车将成为私人交通长距离出行的主导方式。因此,一个城市时候需要建设轨道交通,其根本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提高居民交通出行的安全、舒适与准时,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形成的长距离交通出行与高客流密度的运输要求。

2.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趋势与合理选择

2.1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趋势[4]

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交通运输方式将呈现如下变化:

城市交通政策已经明朗。

常规公共交通在不同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仍是公共交通运输主体。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长期并存。

2.2大城市主导交通方式的合理选择

我国大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偏小,道路供给远小于汽车交通需求。汽车行驶由于受到道路条件的限制,平均行驶速度提高的潜力不大,而且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交通堵塞将会日益严重。而轨道交通,一般都采用全封闭或独立路权的形式,受外界条件影响较小,决定轨道交通运行速度的因素主要取决于系统选型、站间距离和线路条件等。轨道交通特定的交通运输特征,使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一种安全、可靠、快捷、低污染,并与小汽车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交通方式[5]。

现阶段我国大城市,常规公共交通仍须保持优先发展,但必须同时加强对轨道交通的投入与开发建设,实施对轨道交通的投资倾斜,加快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逐步确立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骨干地位,从而建立功能和层次完整的公共交通运输系统。

参考文献

[1]金广君,邱红. 交通方式变更对城市空间尺度的影响[J]. 城市建筑,2005,12:47-51.

[2]邱建华. 交通方式的进步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的影响[J]. 规划师,2002,07:67-69.

[3]韦亚平. 大城市空间系统的组织优化――一种基于交通行为选择的规划技术思路[J]. 城市规划,2010,05:23-28+52.

城市发展方式范文4

【关键词】园林企业;科学发展;转变方式

0.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不仅仅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重要内容。园林绿化行业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十一五”末,全国公园绿地面积40.16万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22%。但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国际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探讨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系化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如何解决发展的现实难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在分析目前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思考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科学发展和转变方式。

1.现状及问题

1.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城市园林绿化突飞猛进。文献[1]调查表明,截止2009年1月,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的企业达到216家,具有资质等级的园林企业16000余家,约66.36%的园林绿化企业设置了分支机构;全国约78.18%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约55.45%的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ISO14001、GB/T24001)两项认证,约50%的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OHSAS18000、OHSAS18000)三项认证。没有通过认证的仅占11.8%。同时,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驻,林业和工艺美术等打破行业界限进入园林绿化设计领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

1.2企业产值持续增长

城市化建设扩大了园林绿化市场,促进园林绿化企业产值持续增长。文献[1]表明,从每家企业的平均值来看,参与调查的企业营业收入高达1.39亿元,工程产值近1273.3万元,苗木营业收入达1175.83万元,园林养护产值近1749万元,设计收入650.3万元。各项指数相比前几年的调查结果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原来发展较慢的园林绿化养护市场产值也快速发展。但设计收入仅占总营业收入的2.97%,所占份额较小,有必要在设计标准、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重视。

1.3园林绿化起步晚

我国园林绿化行业法制标准化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园林绿化技术标准。1991年建设部修订颁布《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属于早期颁布的标准,列出了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了《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一系列法规和标准的颁布,为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为在推动我国园林绿化企业高度协调统一,管理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但相比发达国家起步较晚,有待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完善和发展。

1.4 发展不均衡

我国园林绿化企业发展较快,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全国发展不均衡,部分城市园林绿化结构不合理、城市中心区绿化相对减缩。调查数据显示,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的浙江、江苏、北京、广东和山东等城市,近十个省份目前还没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企业。企业分布呈现出大企业相对集中、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征。城市园林绿不均衡性发展容易造成城市热岛效应、增加能耗、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严重后果,要引起足够重视。

2.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园林绿化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各地陆续出台园林绿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城市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绿化指标作为发展目标,更加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实质改善作用。我们要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发展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支持园林绿化行业的发展。我国面临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任务,有良好的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环境,城市园林绿化产业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二是城镇化进程推动园林绿化企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2010 年11月,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 49.68%。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预测到 2030 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为扩大园林绿化投资需求提供了强大持久的动力。三是我国生态湿地修复和保护的促进。国家林业局提出,“十二五”规划建设完成时,全国自然湿地有效保护面积比重要提高到55%,各省市对湿地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也提出了相应规划。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2.2 面临的挑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发展机遇难得,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一是行业管理体制、制度规范不完善。多数地方园林绿化规划、建设与管理自成系统,没有全局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体制,很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也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没有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管理工作后劲不足。很多省份没有相应的地方规范,城市园林绿化的规划设计、建设监理以及养护均缺少具体可参照的标准。二是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普遍缺乏既懂景观设计又有项目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差异明显,无法满足我国园林绿化企业快速发展要求。

3.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3.1 转变目标

要结合我国实际,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专业人才结构、组织结构、市场结构和资质结构等方面的调整。逐步实现由注重产值扩张的数量型向注重质量的内涵型转变,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增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内生性;由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注重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实质改善作用,既立足企业当前发展,也要注重企业长远利益,保障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加强城市园林绿化技术在规划设计、选种育苗、工程施工、栽培养护等环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

3.2 转变建设模式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模式要转向节约型绿化,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综合考虑节地、节水、节能、节土、节材、节力措施,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实现生态效益、绿地景观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规划城市绿化建设层次和投资规模,建设优质工程。

3.3 科技创新

大力打造科技人才高地,积极引进专门人才,组建人才结构合理的梯形队伍,为城市园林绿化企业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奠定人才基础。条件允许的省市要积极创建研发中心,结合园林绿化工程需要和地方特色总结省市级工法,积极主动参与各类规范和标准的编写,推广应用工业化、信息化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的基础上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3.4 完善体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制度建设,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具有现代特征的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自律建设与信用建设,为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提供体制性保障。

4.总结

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的发展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系统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要认清全国和自身的发展规模、产值等现状,把握难得的机遇,勇敢迎接挑战,努力实现企业科学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网.中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2008-2009年度[R].2010.

城市发展方式范文5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重要内涵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智慧城市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网络汇聚人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的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由此可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达到50%,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镇的急剧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规划管理无序、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等。近年来全国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城市出现的暴雨灾害以及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充分暴露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信息化带动,加强科学谋划和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破解城镇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体现。相比数字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在理念上,把人脑空间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空间来考虑,实现了从双空间理论拓展到三空间理论,同时更加注重面向人的需求和应用来拓展城市的内涵;在资源开发上,实现了由IT技术应用为主导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转变;在技术手段上,随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实现了技术水平上的突破;在应用上,实现了由简单初级的数字化应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转变,走上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路子;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由分散向宽带融合、智能移动、泛在互联的转变。从“数字”时代到“智慧”时代,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带来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功能布局中既能保障人们生活的便利,又能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能,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绿色环保的和谐城市,对城市的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经济、地理、人口、文化等综合信息,在各方数据协同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变成一个真正可量化和可衡量的实施目标,科学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规划的目的,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以此来建设一个“智慧政府”,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其次是带来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为继,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空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业控制智能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排,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培养带动一批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增量调优。

其三是带来统筹协调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新的要求。而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进行快速感知,智慧识别应急和突发事件,结合城市管理的预案,使政府部门拥有了智能化的调控,有助于准确、有效、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实现不同行业、区域的协同应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四是带来幸福宜居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智能交通让出行更加顺畅,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使市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化社区建设使得居民能够住的舒心。还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安防、智慧的物流……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智慧。所有这些,都必将推动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

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发展。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乡保障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时,依托城市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建立集办公、业务、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镇(街道)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包括乡镇、街道在内的整个市域逐步纳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财政投资与市场化运作并重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智慧城市资金保障体系。市财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和通讯运营商、知名IT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利用社会化运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节约集约。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对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在电子政务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新模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整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涉农服务资源,建立“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城市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有效载体,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方面,全力打造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管,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智慧社区试点项目进度,通过以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为平台向业主提供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建筑全过程,大力推行智能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业务流程管理、视频监控、GPS卫星定位、公用产品在线质量监测等平台及子系统,形成集多媒体展示、动态交互、无线数据采集、可视化管理、远程监控、智能引导、应急指挥调度、统计查询、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建专业基础资源平台。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把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流程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五是以人为本、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来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平台。在便民服务方面,将可整合的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并接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在物联网应用面,开展 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公安、住建、交通、教育等对视频监控的需求,对城市所有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全部纳入电子政务网,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市政、自来水、燃气、电力、通信、供热等地下管网进行智能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以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出发点,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广播,公交车抵达预报,停车场诱导、出租车电召等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化和均等化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智慧城市,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13,(3)

[2]董宝青:从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 2013,(3)

[3]成思危:建设广义智慧城市的八项主要任务,http:///opinion/mssd/shtml ,2013,(2)

[4]徐愈:对推动智慧城市的考虑,http:///html/detial/info/201301/html,2013,(1)

城市发展方式范文6

关键词 污水处理;方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32-01

0引言

近年来,水资源的污染和短缺越来越严重,危机到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据统计,中小城市的污水排放流量达到全国污水排放量的50%以上,在今后50年的城市发展建设中,污水排放量将会增加数倍,甚至十几倍,严重加剧水环境的恶化,所以,污水治理在国民生产和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污水处理的技术水平关系到我国生产、生活水平以及文明程度的高低,为了促进污水的资源化、水资源的优化、保护环境的生态平衡,我们应大力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完善污水处理建设,有效地解决我国水资源的短缺及水环境的恶化问题,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1 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1.1机械处理

机械处理是较普遍采用的一级污水处理方式,通过物理方法达到固液分离的效果,从而除去粗大颗粒和悬浮物,其处理工段主要包括沉砂池、初沉池、格栅等构筑物。机械处理是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必备程序,BOD5和SS的去除率达到25%和50%。若是生物除磷脱氮型污水处理工艺时,为了避免快速降解有机物的去除,一般情况下不推荐采用曝气沉砂池处理技术。

1.2 生化处理

污水生化处理技术是二级处理工艺,主要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去除污水中不可沉的悬浮物和溶解性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从而以实现净化的效果。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微生物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有效分解,转换CO2、水或有机物固体产物等无害物质。污水生化处理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需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法,主要有氧化沟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土地处理法、稳定塘法等,工艺构成种类繁多,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应用较广。

1.3 采用活性污泥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法工艺组成由处理系统的泥龄即污泥负荷、电子受体供给方式及分布、反应池内流体组成及分布、设备及建筑物(曝气设备)四部分组成。其中泥龄、电子受体的供给方式严重关系到出水水质和反应池容积及污泥产生量,在该工艺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反应池内的流态对处理系统的运行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应该采用各种设备及构筑物来当作具体手段,更好地实现工艺思想和设定目标。不同泥龄、流态以及曝气设备共同构成了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多样性。

1.4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

粉末活性炭吸附工艺用于污水处理行业已有70多年的历史。美国是首次使用粉末活性炭技术的国家,应用于去除氯酚产生的嗅味,之后,活性炭就作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广泛用于除色、嗅、味及水中的有机物。关于粉末活性炭吸附功能的大量研究,结果显示粉末活性炭对氯苯酚、农药中的有机物、三氯醋酸、二卤乙腈等有显著的吸附效果。对污水中的色、嗅、味的去除效果更是显著,明显地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1.5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工艺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是一种淹没式的生物滤池,它的滤料为比重不仅非常小,而且能漂浮于水中。利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来实现对工艺工程技术的改进以达到水质的净化。该方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曝气生物滤池技术处理污水的能力更高,并且远远大于前者,能满足好高的水质排放标准。

1.6氧化法

目前,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较广泛地采用氧化法,主要应用在污水预处方面,有极大地发展潜力。可以按照氧化剂和反应器的种类的不同,将氧化法可分为不同类型的氧化法,比如化学氧化法、催化氧化法和超临界氧化法等。其中化学氧化法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但处理效果不是很理想,再加上其运行成本高的特性,所以该方法目前在生活污水处理中应用不是很广泛。我们追求的是不仅提高污水处理效果,而且要降低运行成本,所以促使人们开发更完善的处理技术。

2 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水处理技术工艺,城市污水处理方法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等方面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分离技术上,多采用回转式的固液分离装置(如回转式机械格栅),其特点是过水流量大、效率高及水头损失小;新型重力沉淀技术(集泥式大波板斜板沉淀池),可将沉淀效率和容积负荷提高一倍左右;高效气浮技术(高效溶气罐),降低溶气压力并减少能耗,将单位体积的污水处理量提高了8倍以上,操作控制稳定而且大大降低了投资和占地面积。

3 结论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起步较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并改进技术。国家目前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取得显著提高,逐步改善水环境质量,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鹏,黄修玮.浅谈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及发展方向.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