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环境质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生态环境质量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1

关键词 生态文明;水环境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0-01

生态文明本身处于建设之中,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多的含义是体制建设。对于环境监测系统而言,应围绕以制度体系建设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建立健全环境质量监控体系,也是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保障有力的环境质量监控网络、全面准确的环境监测信息是环境量化的根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1 完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目前,辽河流域主要河流均设置了监控监测断面,实施了定点、定期的水质监测,形成了重点流域、重点断面水质周报、地表水水质月报等数据信息上报、公布平台。以往断面设置更多地考虑地域行政划分,侧重监测流域的出、入境断面,因而总结“十一五”技术研究成果,并结合对社会、经济、水文、环境、污染现状、流域政策的调查,识别诊断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因素,完善监测断面的布设。主要措施是基于流域环境生态特点,实行分区、分类、分级、分期的控制策略;流域内行政区之间、水系两岸之间、上下游之间形成协调互动关系,建立流域整体环境监控管理体系,使监测数据和信息全面表征流域在不同区域的水质特征[1-2]。

2 扩展并完善地表水监测指标

水环境质量安全包括很多因素,不仅涉及环境中各项污染的理化指标,还包括环境监测指标、生态监测指标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调查研究,建立影响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指标清单,除原有无机、有机、理化综合指标外,还加入生物、有机单项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多项指标。掌握整体流域环境污染状况,对流域环境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满足环境管理和决策的需要[3-4]。

3 建立流域水生态监控系统

为满足流域环境与生态管理的需要,建立流域宏观层面的生态监测网络。首先,基于已完善的“十一五”流域生态监测体系框架,每月对例行环境监测点位(国控、省控、市控和县控)和流域重点监控断面开展监测,监测因子除侧重于化学需氧量、总磷等常规项目外,对有机、生物、环境毒理学指标等也开展系统性监测;其次,升级完善先进的监测手段,如处于起步阶段的遥感遥测以及藻类、生物急性毒性等在线监测技术,解决其自动监测因子偏少、监测数据质量得不到保证的问题,使其能更好发挥作为环境管理和环境执法依据的作用;再次,升级信息采集与传输手段,提高信息加工与集成反馈的效率;最后,制定我国有关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法律、法规,依法规范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行为,提高环境监测网络的完整性和目的性,形成基于生态服务功能和典型生态类型的生态监测网络。

4 提高地表水监测自动化水平

目前,环境质量监测只有部分设有自动监测站,其余均为手工采样实验室分析,监测自动化水平较低。为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实时监测水系整体污染状况,应增加自动监测站数量,提高监测自动化水平。

5 建立水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及其质量安全评价体系

基于控制单元的“十一五”技术研究成果,建立动态、智能的环境综合监测技术体系及环境质量安全评价体系。以完善的常规监测技术方法和路线为基础,并结合环境监测发展趋势,即由单纯的浓度信息向浓度与总量、污染物形态、生态风险、环境安全信息相结合转化的现状,建立一套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以及污染物总量监测在内的综合监测体系,构建适合各环境特征的综合分析及安全评价模型。使用生物、有机、遥感等先进监测技术手段,加强各部门间资源、信息共享,各部门协同合作全面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形成流域环境质量安全立体监测体系。

6 完善流域水环境风险预警技术体系

基于“十一五”期间开展的点源风险的评估方法以及典型事故性风险评估技术研究,针对典型示范流域的预警开展探索性工作。从流域角度出发,针对非点源污染负荷增大、突发性污染事件集中呈现的状况,建立农业及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风险评估与管理技术。同时,针对不同功能分区开展预警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开展预警目标的分类体系研究工作,识别预警目标的特征及其对应的主要影响源。其次,将预警内容由单一的水、大气、噪声等向生态转化,切实从生态角度进行定位、提升和对一系列预警技术进行深化、研发与完善。构建高效的全流域环境风险预警与智能监管体系,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7 构建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平台

环境质量监测和管理涉及水利、环保、水委等多个部门,因而需构建一个开放的,国家、省、流域等多层次的,多方汇集的流域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集成推广流域环境监测、建模、评价、应急预警等技术研究成果,减少国家财力、人力的重复投入。

8 参考文献

[1] 建立健全有害化学物质监测监管体系[N].中国环境报,2013-09-09(2).

[2] 高效服务助推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3-09-24(2).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2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行动指南。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 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大幅度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地下水污染加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到2030 年,力争全国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初步恢复。到本世纪中叶,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主要指标是:

到2020 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III 类)比例总体达到70% 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 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 类比例总体高于93%,全国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5% 左右,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 左右。京津冀区域丧失使用功能(劣于V 类)的水体断面比例下降15 个百分点左右,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力争消除丧失使用功能的水体。到2030 年,全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75% 以上, 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III 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为实现以上目标, 行动计划确定了十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针对工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和船舶港口等污染来源,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

二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以工业水、再生水和海水利用等推动循环发展。

三是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量调度,保证重要河流生态流量。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

推广示范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技术研发,规范环保产业市场,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

五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加快水价改革,完善收费政策,健全税收政策,促进多元投资,建立有利于水环境治理的激励机制。

六是严格环境执法监管。

严惩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和违规建设项目,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健全水环境监测网络。

七是切实加强水环境管理。

强化环境治理目标管理,深化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各类环境风险,全面推行排污许可。

八是全力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科学防治地下水污染,深化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良好水体和海洋环境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于2017 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九是明确和落实各方责任。

强化地方政府水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国家分流域、分区域、分海域逐年考核计划实施情况,督促各方履责到位。

十是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国家定期公布水质最差、最好的10个城市名单和各省(区、市)水环境状况。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3

关键词:畜禽养殖业;污染;连片治理

1 生态环境质量

1.1 自然地理状况

宁安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市南陲,总面积7924km2,耕地面积1587km2。全市辖7镇5乡,宁安镇建成区面积10km2。地属“长白山熔岩高原与中心区”;境内丘陵起伏,江河纵横,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分布格局,主要河流55条,总流长1472km,全年平均流量13.75亿m3,常年主导风向为西风,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森林、矿产、动植物等资源丰富。

1.2 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情况

宁安市辖区共有3个自然保护区,镜泊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小北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桦树川县级自然保护区。镜泊湖自然保护区面积160000hm2,保护对象为自然景观、原始森林、火山口森林和水产资源,1980年省政府批准;小北湖自然保护区面积66080hm2,保护对象森林生态,2006年省政府批准;桦树川自然保护区面积2280hm2,保护对象为水域生态,1996年宁安市人民政府批准。2008年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宁安市被命名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到目前为止,全市有4个生态乡镇,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25个省级生态村。

1.3 生态环境指标情况

宁安市地处山区、半山区,具有较好的气候条件,雨热同季,物种丰富,生态环境的基础好,生态评价各项指标良好(表1)。

但由于不合理的开发,致使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已影响了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由于森林过伐,结构简单,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涵养水源和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减弱。毁林开荒,超坡耕作,导致水土流失和地力下降,影响农作物产量。能源结构不合理,一次性能源比重居高不下,造成煤烟型大气污染。由于污水处理率低,加之农药、化肥污染造成江河水质下降,不能满足功能区标准要求。过度的开荒、采掘及乱捕滥猎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人为破坏生态环境尚未得到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仍是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土壤现状监测状况

宁安市耕地面积220万亩,绿色食品种植基地面积100万亩,生态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在生态农业基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同时,随之带来的环境问题必将对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可能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因此,对农业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趋势进行监测评价,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是十分必要的。由表2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监测点土壤污染物严控指标(汞、镉、砷、铬、铅、铜)均小于标准值,表明该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良好,工农业生产对该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影响很小,土壤环境未受重金属元素污染,仍然保持在自然背景值范围之内,可以作为生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原料生产基地。

六六六和DDT虽然已经禁止使用多年,但是在土壤的监测中,仍然有6个土壤监测点能够监测出六六六超标和12个土壤监测点能够监测出DDT超标,这是由于土壤对六六六和DDT具有吸收富集作用,使该类污染物的浓度提高。由此可见,六六六和DDT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其对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将是长期的。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影响分析

(1)部分区域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比较明显的是森林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下降,部分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物物种衰减。主要因为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使原生态遭到破坏。虽然通过人工造林,局部地区森林有所增长,但质量与功能下降,森林类型比例向不合理方向演化,导致了部分野生动植物数量的减少或物种的灭绝。由于过度的使用农药和化肥,个别区域土壤功能退化。

(2)水环境质量较差。主要原因是沿江村屯垃圾、粪便等无组织排放,同时上游水土流失严重。致使在春季江水解冻期水的浊度增加。

(3)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在2010年前宁安市城市供热以小型供热站为主,没有大型集中供热网,大气污染以煤烟型为主且污染严重。2010年开始建设城市集中供热工程,16户小型供热站并入热网,目也好该市市区全部并入热网,大气污染趋势将逐步下降。

3 生态保护对策

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制定生态保护发展规划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以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顺应自然规律,大力推进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对现有的天然林地、天然草场、天然湿地实行严格的保护。

3.1 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

(1)种植业开发。加大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自然封育的力度和进度;提高耕地利用水平,利用高科技手段,培育扩大高产田面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推广生物农药、化肥,减少化肥农药投放量,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污染。

(2)畜牧业开发。要实现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加大天然草场的恢复改良和人工草场建设的力度,科学核定控制载畜量产,积极开发秸秆饲料,推行舍饲圈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畜产品的深加工水平。

(3)林业开发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实施的林业六大工程资金。大力发展林业深加工,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淘汰浪费和大量消耗资源的生产方式;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在限定的时间内对15°以上的耕地全面退耕还林。

(4)水资源开发利用。要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综合利用的原则,对水资源实施合理分配,科学兼顾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保证水域功能,调整水资源利用方式,保持和恢复自然功能使之永续利用。要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尽快实现全流域水体水质达功能要求。

3.2 以创建生态市为契机,抓好全市生态环境建设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严格控制外来物种入侵,外来物种引进必须严格风险评估,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要以当地生态条件为前提,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宜水则水;逐步改造林种、树种单一的林分,提高森林资源的功能。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加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重点预防区、江河洪水调蓄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应建设生态功能区实施保护防止其功能退化。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河道水生态环境;和谐

水生态环境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共同维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是支撑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

1、河道水生态环境及其现状问题

1、1涵义

水生态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以(陆地)水为核心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毗邻的土地、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城乡聚落、人工设施等。这个概念至少有两层含义:(1)水生态环境以水为核心,包含多种自然和人工的因素;(2)水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自然和人为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在这两层含义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第三层含义:水的生态、资源和经济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一个整体和谐、稳定的水生态环境。

1、2问题

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协调不够,用水矛盾尖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体制和机制不完善。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水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三大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河道是排洪、引水、灌溉、航运等的综合设施,是水利工程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安全,一直在进行着大小河流的整治。目前人们较为关注的是城市河道的治理建设,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不合理的农田排水,使农村河道成为农田面源污染物的结集地,加上河岸带的退化和不合理开发利用,降低了面源污染物的吸收和消减能力,造成了河道水环境的不断恶化。

2、区域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和谐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实现人水和谐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水是维系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和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努力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是实施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目标。

如何处理好人水关系,也即处理好人类发展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充分考虑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用水,实行严格的排污控制,维护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水资源保障,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是正确处理人水关系的必然出路,也是水生态环境保护追求的目标。

3、构建区域经济发展与水生态环境和谐关系的对策

3、1建立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为系统全面理解生态水利的理念和方法,正确把握和确立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需要以相应理念的渗透为前提和基础,需要明确这个基本原则。

河道的基本功能是行洪排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效工作时间的缩短和交通手段的改进,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大大扩展,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通过改善环境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河道治理已经成为人类与自然短兵相接的前线。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科学观是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根本所在,是人们认识上的回归。直至现在,人们真正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互动关系,主动与自然相适应,以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环境的恶化趋势求得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3、2发展区域经济要尊重自然和水环境的规律

尊重自然的原则是城市河道生态治理的基本原则。对河道进 行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尽量维持河流的自然形态,注意结合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充分发挥河流生态系统自净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3、3发展区域经济要在水生态中合理配置植物

植物合理配置原则是指在河流生态治理中合理配置水生植 物、 湿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建立起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以提高河流 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另外,要保证水流多样化,生态型河道要求在满足行洪需求的基础上,宜宽则宽、宜弯 则弯、深浅不一,以形成水流的多样性。水流的多样性能够满足不同生物在不同阶段对水流的需要,同时也更具景观价值。

3、4发展区域经济要协调统一,营造生态景观

发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在景观中的作用,将美学融到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之中。 使治理后的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形成城市景观中的一道亮点。可以采用可渗透型护岸、护底河道的护岸和护底不可全部用混凝土浆砌石结构,可利用卵石、块石堆体等具有渗透性的材料,不阻断河道内外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护岸也可利用粘土夯实边坡, 或采用根系发达的乔 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进行护坡处理。

3、5发展区域经济要注重发挥河流的社会功能

城市河道的生态治理在满足河流防洪、 排涝等基本功能的同 时,也要发挥河流的休闲娱乐、景观等社会功能。城市河流生态 系统应该能够为人们提供可亲水的休闲娱乐的空间。

总之,水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息息相关。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对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就越高。解决我国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保障正是在于不懈推动可持续水利的发展。今后要深入总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经验教训,做好水利风景区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调度、区域水环境保护和治理等工作,加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完善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政策、体制、机制。要坚定不移地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推动自律式发展,不断把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向新的高度,共同维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5

1对水生环境的影响

由于水库具有日调节性能,水量频繁交换,暂时不会出现分层水温。不会污染河流水,但会因河流的自净能力降低而导致水质发生变化。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变换的主要因素是受大气环流的影响,湿地或水体可能会代替原本的陆地,影响小范围内的大气环流。若大气环境发生改变,成功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可能会增加附近的降雨量,增加空气湿润度。

2.2对水体的影响

从水体的角度来说,缺乏科学规划的修建水库,虽然能够降低水的硬度、表面上使水变的清澈明亮,但是会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以及水中污染物的迁移扩散速度;若无法及时有效清除水中的垃圾以及有害物质,会对水体产生二次污染。

2.3对土壤的影响

当水源遭到污染后,若发生渗漏,将会污染更多的水体。水体覆盖在土壤表面,土壤肥力降低,生物明显减少;土壤周围的水位严重影响着土壤内部的含水量:当土壤周围的水位升高,土壤内部的含水量也随之升高,逐渐变为沼泽,孕育植物的能力降低。

2.4对生物的影响

由于受到气候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附近的陆生动植物的结构、种类等也会受到影响。水生生物喜氧,在富氧条件下快速生长,供氧不足将导致死亡;当水库淹没或者出现长时间的工程建设时,将严重影响陆生动植物以及水生藻类;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鱼类,水库的建设直接影响了鱼类的生长繁殖及生存。

3保障措施

3.1大力发展生态建设

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根据市民的健康状况即可判断出生活环境质量。要进行科学研究、充分考虑,采取对应措施,确保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务夯实环境保护基础。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将环境质量维持在最佳状态。

3.2重视施工环境保护

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整个过程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制度,重视施工环境的保护。在施工期间一定要集中处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污水处理。不可以随意丢弃,应定期及时对垃圾进行清理,且只有符合标准的污水才能够进行排放处理。

3.3合理设置生态流量

在充分考量河湖生态保护要求基础上,合理确定生态流量的控制断面,同时,细化设计各控制面生态流量的管理先后顺序及目标。针对批复完成的相关规划及文件等中已经指出生态流量目标的,应在各地方区域水资源管理及调度等操作实施的过程中对其加以有效落实。各地方区域相关部门在指导设计流域区域综合规划等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河湖生态流量开展合理的设置操作,同时,和上层位进行衔接及协调操作。针对审批完成并应投入使用的水利规划,基于现实需求合理实施中期评价操作,对其中和上层为规划要求不符以及流量目标不清晰的,应基于所规定标准及要求等进行相应调整。各区域相关部门引导设置河湖生态流量保护计划,明确各流域区域生态需水总量以及湖泊生态水位控制标准等,编制生态流量保障目标管理规划,推进河湖生态流量保障进程。

水生态环境质量范文6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思考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水质的好坏对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河道水质被日益增多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所污染,河岸被大量的违章建筑所侵占,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首要的任务是搞好规划设计,并始终把侧重点放在水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上。

1.河道水环境的内涵和范围

河道水环境是以河道水域为中心,包容河道周边环境的一个特定区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河水环境,主要是河道水质、水系循环、水源补充、污水入河比例控制以及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状况;二是河岸环境,包括河岸宽度、走向、驳坎、河岸建筑、河岸绿化、河岸休闲园林设施等以景观为主的河岸线一定区域内的地面与地上的环境状况;三是河道周边环境,主要指河道沿岸的城市建筑物布局、道路走向、跨河桥梁、管道的布置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环境状况,包括人们可以感受的视觉环境、空间环境、休闲环境等。

2.河道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和趋势

水资源是珍贵和短缺的,而人类对它的污染却是让人痛心的。随着工农业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内工矿企业、城镇废污水大量排入河道,加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水质恶化、长期渗透,导致河道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淮河、黄河、海河、松花江等河道水域内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甚至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数据显示,在14个大中城市河段中,63.8%的河段污染较严重,为Ⅳ类至劣于Ⅴ类水质;在47个环保重点河道中,29.8%属于Ⅴ类水质。河道内私采滥挖、植树等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侵占,改变了河道径流状况,影响了河势的稳定,河道内正常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河道两侧的建筑破旧、垃圾成堆,固沙树种、草种单一,且植被疏枯、林带种植结构简单,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引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

3.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和目标

党的十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在对河道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入河污染源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治理范围内,实施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措施,以控制沿河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源为重点,结合河底清淤、河道保洁、河道卡口拓宽、清障拆违、生态调水以及多种生态修复工程,形成河道水环境整治的完整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采用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经济可行的战略,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改善,从而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关于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实行法制保障、政府负责的有效机制

通过加强与污染整治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从严整治、依法治水。促进环境管理、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与管理部门职责,切实保障污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行和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水利部门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突破现行观念、管理体制、技术与资金、投入渠道等多方面的障碍,要勇于肩负起对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任。

4.2坚持治理与管理并重

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企业,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和规定,制定不同用途水体的水质标准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城市雨污分流管网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加强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实行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强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工程措施和监督管理相结合,以管理促进治理,确保工程实施效果。

4.3实行河道生态化整治

从长效管理入手,在切实落实污水截流、河道清淤疏浚、水面保洁,水系调水等整治过程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河道水生态恢复工作,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菌种等使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实现水体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功能。在满足防洪、灌溉等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河岸的生态化整治,尽量避免采用石砌护坡,对河流河岸带的植被进行修复,实行生态化护坡建设。

4.4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负面效应

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防洪排涝安全,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但传统水利工程确实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断了水体自然流动,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恶化了局部水域环境质量。必须深刻变革水利建设理念,充分和全面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重点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净污能力的影响规律及修复理论,分析工程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功能,寻求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功能协同技术改善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中取得统一,实现水利真正全面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实现水利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良好协同。允许洪水适度泛滥,并在面上考虑进一步的减灾模式,以控制洪水的淹没范围、淹没时间等,既可将灾害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又能使地下水得到较多的回补,还可以产生滞水冲淤、冲污、洗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4.5加强河道管理,保障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河道是不可替代的基础环境,是河流水资源的载体,要完善河道管理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河道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权利,通过统一的河道规划,把河道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切实加强河道的秩序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私采滥挖、违规建设,对涉河建设项目要严格审批,有效监管。河道管理部门要从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开展建设项目对防洪、河道水环境及水体质量影响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提高对河道的科学管理水平。

4.6加强绿化保洁,改善河道陆域范围环境

河道的陆域范围通常以道路(防汛通道)、绿地为主,并建有各种各种设施,如宣传标语牌、安全围栏、界桩等。河道陆域范围内应做到基本保洁,无废弃物和明显积尘痕迹。安全围栏应牢固可靠,无锈蚀与变形损坏、栏杆扶手无积尘。河道陆域范围内的景观设施包括雕塑、建筑小品、庭阁山、休闲座椅和防护设施等,应保持完好整洁、美观、无破损和污染。根据园林绿化等级标准,河道沿岸绿化为三级养护标准,防汛通道边的行道林为二级标准。

4.7促进公众参与,开展舆论监督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水污染科学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表扬先进典型,批评、处罚破坏水环境的行为。通过宣传让全民了解当前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良好风尚,努力朝着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