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英国;低碳社区;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220-04

低碳社区建设是低碳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低碳社区建设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很有必要。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率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低碳理念深入人心,低碳经济快速发展,整个国家正在向低碳经济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英国低碳社区建设取得很大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一、英国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家庭是社区的基本单元,社区又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因此,家庭低碳化是低碳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在英国,1/4以上的碳排放来源于家庭住宅能源使用,为此,英国政府把家庭节能减排放在低碳社区建设的突出位置。综观英国低碳社区建设,其主要经验可以概括为: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实行战略引领、立法保障、项目推动,构建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家庭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进低碳社区建设的合力。

(一)战略引领

政府从宏观层面明确家庭节能减排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地位,提出家庭节能减排的战略目标和思路,指导微观层面的具体工作,特别是对能源供应商、建筑行业、家庭住户等的行为加以引导。主要见之于政府能源白皮书、低碳转型计划等重要文件。如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明确提出:为实现2050年CO2减排目标,要支持家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电、气供应商要鼓励其居民顾客投资改善住房节能条件,并提高新建和新装修房屋能源效率标准。2007年《应对能源挑战:能源白皮书》,针对家庭节能减排,提出建立住宅建筑能源效率认证制度,住宅的兴建、租售、抵押等都须通过能源效率认证。2009年《英国低碳转型计划――气候和能源国家战略》明确提出,政府支持个人、社区和企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要求每个人都减少自己的碳排放,政府为个人、社区和企业提供各种帮助,包括实施由财政支持的家庭隔热和能效提高项目。这个计划还对家庭和社区低碳转型作出全面部署,要求通过提高能效和采用低碳能源,使2020年英国家庭温室气体排放比2008年减少29%,2050年家庭直接温室气体排放占全国总排放的比重由2008年的13%降到接近于零。

(二)立法保障

英国自2003年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推动及保障低碳发展的法律,其中不少法律都对家庭节能减排作出了规定。如2008年颁布的《气候变化法案》设定了到2050年英国CO2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目标,建立了碳预算制度,并就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碳交易、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等作出规定,对英国乃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促进家庭节能减排也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能源法案》就小型低碳电力生产的税收返还等作出专门规定。这种小型低碳电力生产是利用可再生能源或其他低碳途径的电力生产方式,既可降低电力传输过程的能源损耗,又可将家庭、社区、企业从被动的电力使用者转变为主动使用者,从而推动普通民众参与到国家低碳经济发展中来,使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并形成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在有关建筑法案中,还对建筑节能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英国多次修订建筑法规,不断提高建筑物最低能效标准,促进建筑节能,减少CO2排放。如新修订的建筑法规明确规定,根据目标CO2排放率(TER)来确定新建居民住宅全部能效的最低标准,计算住宅实际CO2排放率(DER),确保DER不大于TER。这就要求新建住宅更加隔热,采暖系统具有更高的能效。从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法律规范,还是能源、住宅、建筑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都对英国家庭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项目推动

英国政府关于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任务、规划部署很多都通过具体项目来落实。这是一种由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家庭和社会参与的工作模式,即政府确立项目或计划,并安排一定的补助或奖励资金(有的采取其他融资方式),由企业或其他中介组织来实施,发动居民家庭和社会公众参与。这种方式有利于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的合力。这里简要介绍几个案例:

1.碳减排目标计划(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CERT)。这是一项针对家庭住宅节能减排的计划,通过能源供应商来实施,主要目的是帮助家庭住户减少CO2排放。该计划要求能源供应商设立针对家庭的碳减排目标,供应商通过采取获得认证的节能、低碳措施来减少家庭的CO2排放。每个供应商都分配一定的碳减排任务,并有责任推广节能减排措施,还可对住户实施强制干预以实现节能减排。供应商通过能源账单把完成碳减排目标计划的成本转移给住户。一般来说,住户采取节能减排措施节省的开销远超被转移过来的成本,从而激励住户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据CERT计划最终报告显示,通过项目实施,共减少碳排放296.9Mt CO2,相当于预定减排目标的101.3%。

2.社区节能项目(Community Energy Saving Programme,CESP)。这是一个基于合作、针对低收入地区家庭的能效项目。主要目的是帮助这些地区的家庭住户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支出。该项目对能源供应商和生产商提出法定义务,要求其对国内低收入地区的能源用户推广节能措施,提高能效标准,并实现19.25 Mt CO2的减排目标。据CESP最终评估报告,能源公司实现碳减排16.31 Mt CO2,相当于预定减排目标的85%。

3.智能电表实施项目(Smart Metering implementation Programme)。根据英国低碳转型计划确定的到2020年所有家庭安装智能电表的要求,2011年英国政府出台了一项在全国范围推广智能电、气表的计划,到2019年底全面完成。计划投资113亿欧元,在英国3 000万个家庭和企业中安装5 300万个智能电表。据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DECC)预计,到2030年,智能电表将产生186亿欧元的效益。安装智能电表可以使用户获得实时信息,了解能耗情况,控制能源使用,节约能源开支,减少CO2排放。能源供应商可以获取准确数据,有利于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智能电表是建设智能电网的关键环节,而智能电网能更好地管理整个电力系统的需求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尽管英国国内有关部门对这个项目的风险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促进家庭低碳减排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4.低碳社区挑战赛(Low Carbon Communities Challenge,LCCC)。这是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环境食品和乡村事物部支持的针对低碳社区建设的创新性项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在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等地区选择22个社区实施(由社区提出方案后按一定程序确定),给每个社区提供约45万英镑的奖励性资助。该项目旨在支持社区低碳技术创新,采用低碳措施(组合),包括新型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及房屋隔热节能等,并组织开展有关活动,积累低碳社区建设经验,掌握家庭和社区节能减排数据资料,示范带动其他地方低碳社区建设。据DECC的项目评估报告,项目社区共实施了8 206项低碳措施,包括安装节能灯、锅炉外套、空气源热泵、风力涡轮机、1.2MW生物质供热系统等,每年可减少3 062 091kgCO2排放。该项目的实施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的低碳社区建设提供示范,并促进社区居民低碳节能意识的提高。

5.“边省边付”节能试点项目(Pay As You Save,PAYS)。该项目旨在探索一种新的融资方式来激励住户在家中安装节能、微型发电设施,采用可再生供暖技术等。这个项目由DECC和社区与地方政府部安排,由节能信托基金会(Energy Saving Trust)负责实施和管理。该项目给每个物业单位提供2万英镑贷款用以支付节能措施费用,利率为零,还款期最长可达二十五年,安装太阳能板还可享受上网电价(FIT)优惠。参加试点的家庭可受惠于能效提高、微型发电技术,在家中进行实心墙隔热改造、安装太阳能板等而不必支付预付成本,而且能够减少家庭能源支出和CO2排放。

除上述项目外,英国政府还实施了很多类似的项目,如可再生供暖激励(Renewable Heat Incentive,RHI)、绿色方案(Green Deal)、绿色社区项目(Green Communities Programme,GCP)等等,来推动家庭、社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CO2排放,在低碳社区乃至低碳社会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英国经验对中国低碳社区建设的几点启示

中国低碳社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既要走自己的路,又要善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英国经验对中国低碳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把家庭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重点

英国从其1/4以上碳排放来源于家庭住宅的实际出发,把家庭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社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做,不仅抓住了碳排放的重点领域,而且也抓住了家庭及社会的主体――广大民众。民众的参与,一方面可以直接实现家庭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其低碳意识,有利于促进全社会低碳发展。中国家庭碳排放水平虽然低于英国,但仍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开展低碳社区建设很有必要。中国家庭碳排放主要由居住和居民交通两部分构成,居住碳排放主要包括生活用电、冬季采暖和日常炊事(其主要燃料为煤炭、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等所产生的碳排放;居民交通碳排放主要包括私人交通(私家车、出租车)和公共交通(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住房面积越来越大,私家车越来越普遍,家庭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越来越多,加强家庭节能减排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紧迫。必须把加强家庭节能减排放在低碳社区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放在中国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整个国家低碳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不仅要通过家庭节能减排促进家庭和社区的低碳发展,而且要通过家庭节能减排不断激发和增强人们的低碳意识,真正使节能减排、低碳发展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自觉行动。当然,低碳社区建设也不能完全局限于家庭直接的节能减排,垃圾处理、环境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得统筹兼顾,以形成绿色低碳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二)加强家庭节能减排的顶层设计

英国政府从宏观层面提出一系列指导性、操作性都很强的关于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并作为整个国家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转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推进家庭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政府历来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规划,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方案也对节能减排提出要求,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如有的规划设计、政策安排过于宏观和笼统,目标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够强,难以落到实处;有的则对产业、行业节能减排强调较多,对家庭节能减排重视不够;政府虽然很重视但却没有很好地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家庭和企业身上。从英国经验看,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一是把家庭节能减排与国家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结合起来。总体战略要充分体现家庭节能减排要求,家庭节能减排要切实融入总体战略之中。二是明确家庭节能减排目标。应该加强家庭碳排放的统计核算和分析预测。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与整个国家低碳发展水平和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也与这方面工作研究不够深入有关。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必须高度重视。

(三)健全促进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

英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法律保障。虽然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不多法律,但气候变化法案、有关能源法案和建筑法规都对家庭节能减排包括节能技术、设备和清洁能源使用等作出规定,有效规范和促进了家庭节能减排。中国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低碳领域的法律制度,也没有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现有能源、节能减排、建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有的虽然涉及家庭节能减排,但不论从立法理念、角度,还是从立法的针对性和份量来看,对家庭节能减排都强调得都不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国内低碳经济不断发展和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有必要制定一部类似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的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法律,并制定、修订、完善有关能源、资源、环境、建筑等法律法规,以更好地体现低碳发展的要求,更好地适应家庭节能减排的需要。条件成熟时可制定专门针对家庭节能减排的法律或法规,全面规范家庭节能减排行为,促进家庭低碳发展,为低碳社区乃至低碳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四)强化家庭节能减排的项目支撑和推动

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实施各种促进家庭节能减排的项目(或行动方案)是英国低碳社区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少数城市开展了这方面的试点,但在国家层面组织开展的工作还不多。应该围绕家庭节能减排有计划地启动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或行动方案,把家庭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落实到项目上。重大项目要体现国家政策导向,确保项目的实施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给参与者带来实惠的目的。2013年1月,国务院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对包括住宅在内的现有建筑节能改造和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提出要求,并对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作出具体部署。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必将有力推动家庭住宅节能减排。其他项目如低碳供暖、家庭太阳能利用补贴试点等也应深入研究论证并适时启动。此外,还要针对家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谋划一批项目,并将重大措施和项目转化为国家政策,以推动中国低碳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五)构建有利于家庭节能减排的高效工作机制

英国低碳社区建设模式是一种以家庭节能减排为重点,政府引导和支持、企业和市场运作、家庭和社会参与的高效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既适应英国,也适应于中国。家庭节能减排是促进低碳社区建设、实现整个社会向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的积极行动和共同参与。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除了前面提到的政府要明确家庭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外,关键还要有钱办事。要通过财政预算、税收、金融等多种方式,为家庭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并加强工作指导、监督和管理。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等市场主体的作用。英国的做法主要是靠能源供应商、生产商和碳信托基金会这样的企业去实施。中国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深化,应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包括价格机制对能源、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使参与家庭节能减排的各市场主体的合理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第三,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积极性。关键是要让家庭参与者得到实惠。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家庭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支出,使家庭获得更多的节能收益,让社会分享更多的减排成果。当然,也需要进行必要的宣传和动员,增强居民的低碳意识,使之逐步由被动变主动,变为自觉自愿的行动。

参考文献:

[1] HM Government.The UK Low Carbon Transition Plan-National strategy for climate and energy.decc.gov.uk/,July 2009.

[2] Ofgem.the final report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CERT)2008―2012.ofgem.gov.uk/CustomPages/Archived-

Publications.aspx,1May 2013.

[3] Ofgm.the final report of the Community Energy Saving Programme(CESP)2009―2012.ofgem.gov.uk/CustomPages/Archived-

Publications.aspx,1May 2013.

[4] DECC.the Smart Metering Implementation Programme:Delivery Plan.decc.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smart-metering-

implementation-programme-delivery-plan,21 DEC.2011.

[5] DECC.Low Carbon Communities Challenge evaluation report,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low-carbon-communities-chal-

lenge-evaluation-report,17 July 2012.

[6] DECC.Home Energy Pay As You Save pilot revie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home-energy-as-you-save-pilot-review,

6 September 2011.

[7] 曾静静,张志强,等.家庭碳排放计算方法分析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12,(10).

Low Carbon Community Building:the UKs Experien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PENG Bo

(School of Economics,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 智慧社区;评价体系;模糊多属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21

[中图分类号] C91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207- 04

0 引 言

智慧社区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创新模式。2012年,提出了集约,绿色,智能和低碳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兼顾城乡社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社会治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认真贯彻创新、绿色等五大发展理念,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针对智慧社区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2013年10月,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城市双试点城市。同年,《智慧青岛战略发展规划(2013-2020)》提出智慧青岛建设到2016年要取得初步成效。2016年,《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全面建设智慧社区,使其覆盖率达到200万户以上。智慧社区是检验智慧青岛建设情况的重要指标。因此,针对青岛市智慧社区的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智慧社区已成为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如王京春分析智慧社区建设的可行性;张彭研究“互联网+”背景下智慧社区的搭建;郑从卓等分析智慧社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国外学者如Hall Margert认为可以把居民的幸福预测作为管理智慧社区的一种方法。但是,缺少系统的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朱梅芸构建了智慧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分析;杨昌辉设定四个维度采用平衡记分卡法对智慧社区进行绩效评价。

4 结 语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6.1%。2016年9月,青岛市共有157万老年人,其中“空巢”老人占七成以上。人口老龄化使养老成为重大民生问题。2016年青岛市的《青岛市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推进社区治理的智慧化,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2016年10月11日,强调要紧紧围绕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提升居家社区和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因此,智慧养老在指标体系中占有最大比重。考虑到老人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次准则层增加了精神慰藉。

有些地区只简单的以实现预期的数量来评价智慧社区建设情况的好坏。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明了,但是却忽忽略了很多方面,没有考虑居民满意度。并且,在结论中我们分析出某地区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而得不到更确切的信息。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智慧社区内涵丰富,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社区模式。在治理过程中要充分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做到一切为了人民。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京春,高斌,类延旭,等.浅析智慧社区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实践――以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街道为例[J].理论导刊,2012(11):13-15.

[2]张彭,王轶斌.基于城乡统筹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构建智慧社区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83-84.

[3]郑从卓.我国智慧社区服务体系构建的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9):53-56.

[4]Beer M, Anderson I. Using Agents to Build a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IVCN(Intelligent Community Alarm)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nomous Agents,2001:106-107.

[5]朱芸.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智慧社区评价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6(5):138.

[6]杨昌辉,张可莉.基于BSC 方法的智慧社区绩效评价体系研究[C]//第十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2015.

[7]Park J H, Park Y, Kwun Y C, Tan X G. Extension of the TOPSIS Method for Decision Making Problems under Interval-valued Intuitionistic Fuzzy Environment[J]. Applied Mathematical Modelling,2011,35(5):2544-2556.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3

关键词:资源节约;社区;岳麓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23-03

2007年12月,国家批复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8年1月,长沙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建设大河西、打造先导区、再造新长沙”的重要战略部署。岳麓区作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起步区和核心区,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正进入从点上试验到整体推进、从面上突破到纵深发展、从实践探索到制度规范的新阶段。社区作为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如何依托社区开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探索基层环保治理新模式,成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以岳麓区社区内的家庭、社区居委会为研究对象,兼顾社区内企事业单位,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了解和信息搜索的方式,对社区资源节约工作的现状、优秀做法、存在的问题开展系统梳理和细致的研究,由此提出建议,为推进资源型社会提供理论参考和基层样本。

一、长沙市岳麓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现状

1.规划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岳麓区先后编制了《岳麓区两型社会建设总体方案》和《岳麓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五年行动计划》,出台了《“十二五”期间岳麓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思路研究》,《岳麓区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2011年岳麓区公共机构节能实施方案》,不断完善能耗计量、统计分析、报告公示、监督检查、表彰评比、责任追查等制度,健全全区节能运行管理制度和用能系统操作规程,使节能工作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2.社区节能改造成效显著。以创建“全国文明社区”为契机,岳麓区咸嘉新村、望城坡商贸城等社区,将社区广场照明灯全部更换为太阳能灯;新建农民安置小区100%使用太阳能路灯;部分新建道路启用了太阳能路灯。实施了节能技术改造。延星化工等5家公司和岳麓区直机关等3家单位共投入资金7 200万元,对空调、照明、锅炉等能耗设备进行改造,年节约标煤5万吨以上。莲花镇免费向农民群众派发1万盏价值共20万元的节能灯,将节能工作向农村社区推进。

3.社区节约创建氛围浓厚。岳麓区各个街道积极开展节约型社区宣传,通过板报、宣传画等形式创建节能示范楼道;通过直接派发和雷锋超市等渠道,向居民发放节能灯;通过节能宣传周等大型活动,增强居民的节能意识。岳麓区机关后勤服务中心举办了节能宣传周活动,向社区发放节能倡议书2 000余份,《长沙市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宣传册1 000余本。咸嘉湖街道利用“世界一小时”绿色低碳生活宣传日,在辖区开展节能宣传活动。全区倡导绿色交通,每年开展一天无公车日活动。2011年区直机关共节电41 100余度,节水7 200多吨。

4.社区建筑节能有所发展。岳麓区立足于“全国生态示范区”的优势,积极打造生态楼盘,建设宜居岳麓。2011年,岳麓区在建房地产项目39个,投资844 200万元,其中生态楼盘达到20个。保利·麓谷林语、迪亚溪谷等住宅区利用雨水收集池附件的空地,设置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进行中水处理,处理后的水作为整个小区园林绿化浇灌用水、道路冲洗用水、景观水体补充用水。绿地集团在建筑施工上积极采用环保建材,获得国家三星和一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别证书。

二、长沙市岳麓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节约意识比较淡薄。广大干部群众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生态岳麓等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资源节约型社区的内涵与特征却存在模糊认识,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具体实践落实。加之近几年主要精力用于拆迁,没有投入更多精力推动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例如问卷调查显示:分别有41.2%、47.1%、23.5%、67.7%的居民对于对购买和使用豪华汽车、豪华住宅、豪华装修、豪华饰品和化妆品持肯定态度。35.3%的居民对怎样提高闲置能用的物品其利用率不清楚。机关事业单位纸张浪费严重,很大部分没有双面打印,未重复利用。电子办公系统对部分人而言形同虚设。

2.节约技术比较落后。从社区节约工作的实际来看,社区整体规划设计理念和技术过时,本地产的节能环保材料极其有限,如太阳能作动力的路灯、液晶节能灯、路灯综合控制系统,而绿色建筑、蓝色屋顶、暴雨雨水回用、城市粪便资源化处理系统等,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应的研究机构缺失或不健全,大大落后于社会需求。

3.物业管理不够完善。建设节约型社区,物业管理要扮演重要角色。对于一个小区的物业管理来说,日常运作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包括人力资源)支出占日常总支出的70%~80%,这部分资源的控制利用往往将决定节约型物业管理是否成功。但是现实中,不少社区存在物业管理不到位,浪费严重的现象。如路灯在没有人的时候一直亮着,水龙头滴漏跑冒,项目投资过度,闲置不用,办公室设备耗能严重等等。问卷调查显示:只有5.9%、23.5%的居民对当地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持肯定态度,64.7%的居民认为物业公司在管理过程中存在浪费的现象。

4.奖惩制度不够健全。在社区管理过程中,浪费现象比比皆是。楼道里的长明灯可以随手关掉却无人问津,夏天空调总是开到最低档,人已经睡了但电视还开着。杜绝这些恶习,单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的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缺乏严格的行政约束机制,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和责任追求机制。由于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一些人将“创建资源节约型社区”当作一种政治口号,喊得多,做得少,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措施不实,力度不够,效果不佳。问卷调查显示:34.6%的居民对学习勤俭持家的楷模的积极性不高,“觉得自己没有必要省,就算省了也省不出几个钱,没有实际效果。”

三、长沙市岳麓区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推行节约型生活方式,是岳麓区打造“两型”社会先导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生态岳麓”的主要内涵之一。为此,根据岳麓区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资源节约型社区浓厚氛围

1.统一认识,开展研讨交流。鉴于当前人们对资源节约型社区的内涵和特征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甚至误区,因而有必要用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武装人们的头脑,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社会氛围,强化勤俭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的意识,通过媒体、互联网、宣传栏、标语、小册子等形式,大力,熏陶渐染,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2.创新形式,借助外力支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在宣传教育方面应组织精干力量,发动志愿者或民间环保组织,深入社区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普及国家有关资源节约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先进技术。

3.树立典型,引领示范创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要每年评选节约模范和标兵,大张旗鼓地加以宣传,并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奢侈浪费事例,也要采取主动态势加以抑制,端正社会风气。同时,可以充分发挥窗口单位(区直机关、著名企业、各类学校等)的节约示范引导作用,将其作为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种子”,带动周边居民、企事业单位积极投入到该项活动中来。

(二)立足科学规划,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顶层设计

1.倡导“绿色规划”理念。要逐步将以道路、建筑为骨架的城市规划模式,改变为以园林绿地、社区为主体框架的规划理念,即用“以人为本”和“绿色基础设施”作为规划设计的新理念和思路,从根本上克服现代城市的诸多棘手问题,如交通壅阻、雨季内涝、停车场空间严重不足、社区人际关系紧张等。

2.发展“绿色公交”系统。努力改变现有交通方式,发展高效快速的大众公共交通,如便捷的公交系统、轨道交通、地铁系统,步道和自行车道要专门规划设计,以规划引导“资源节约型”生活方式。同时,生活设施、商业设施、娱乐设施、工作场所要尽可能接近,避免长距离交通,试点发展西方“紧凑型城市”模式,大幅度减少城市交通量。

3.加大“绿色建筑”应用。要将绿色建筑、蓝色屋顶、透水场地、自然通风采光、太阳能设施作为一个规划设计专项来对待,从源头上奠定资源节约型社区的物质基础。绿色建筑可以节省大量材料、能源,充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蓝色屋顶可以有效地截流和收集雨水,作为中水回用于非饮用性水源,而透水场地和道路可以将一部分雨水下渗到地下,避免径流快速进入水体,从而增大了城市防洪和防污压力。同时,对建筑的天然通风采光应给予足够重视,制定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加强科技攻关,解决现代建筑中的高效天然通风采光问题。

(三)注重全面动员,构建资源节约型社区共建体系

1.加强政府引导。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一个精简高效的协调组织机构和足够的配套经费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社区建设的必要条件。区两型办要发挥主导作用,区发改局、环保局、民政局、住建局、规划局等相关职能单位要做好配合,建立互通有无,互相促进的协调沟通机制。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带头做资源节约的模范。同时,政府要落实节约型社区建设的配套经费。

2.发动居民参与。根据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没有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是不可持续的。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制度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手段,通过它去协调各方利益,鼓励公众广泛参与,同时,要通过联席会议明确各方的责权利,建立监督约束机制,制定节约规范和奖惩办法,确保执行有力,监督有效。

3.鼓励企业运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的过程中,房地产开发商负有重要的责任。在社区建设的初期阶段,开发商可以在项目建设上应用新风系统、恒温墙、雨水收集系统、食物残渣处理、深度净化水、智能化系统等诸多环保节能技术。因此,要大力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在社区建设前期阶段,积极采用环保节能技术和材料,优化景观设计。同时,要调动物业管理公司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推行节约型物业管理模式。通过树立新的物业管理服务观念、建立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创造和运用新的服务技术,建立物业管理全程参与机制,鼓励在物业管理活动的各个环节如保修、保绿、保洁、安全防范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减少能耗、水耗和材耗。

(四)推进“五节”行动,夯实资源节约型社区物质基础

1.节地。随着城市用地矛盾的日益加剧,土地资源也成为各大利益载体争先抢夺的对象,尤其是社区建设用地日益紧张,而绿地率占到 35%以上的景观用地自然成为社区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景观的总体规划设计中,要以节地为导向,充分利用原有自然环境,以及不便于布置住宅的角隅空间,最大化地利用建筑宅前宅后空地,安排绿地;具体的绿化设计应大力提倡屋顶花园、底层架空绿化、垂直绿化、立体绿化等节地型绿化形式,充分利用现状植被资源,注重植物的生态配置形式,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程度的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和环境效益。

2.节水。社区节水应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总量,加强水的循环使用能力,可通过雨水回收利用,建立中水系统,使用再生水进行植物灌溉等措施来实现;另一方面要减少对现有水资源的消耗,采用地下灌溉、喷灌、滴灌等灌溉技术,减少在水的运输灌溉方面的损失;节约型社区的景观节水技术措施不仅体现在各种集水技术的使用,还要从提高渗水率的角度考虑推广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应尽量减少铺装面积。如在路面铺装中使用土工布,增加透气性和透水性,提高地表水保有率;在土壤中加入保水剂等措施减少水分蒸发。

3.节能。在社区建筑、园林绿地的建设、管理和运营中,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减少对电、热等能源的消耗,大力提倡自然能源,采用绿化种植的生态设计有效降低小区内整体环境的热消耗;还要积极开发用之不竭的太阳能、风能、地热、水力等可再生能源,推广新的节能设施在景观建设中的应用,最终实现高效能、安全可行的社区景观建设模式。

4.节材。节材型社区建设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社区景观的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多采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或再利用的方法,一种是重现废料面貌,将其稍加修缮处理后展示呈现具有历史含义的独特景观;另一种是对废弃材料另行加工处理成建设材料的一部分,融入到居民社区景观建设中。

5.节力。节约型社区应该充分考虑的方便和舒适程度,在社区管理中,尽量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在中国,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社区管理的成本也将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在节约型社区建设中就应该体现节力这个要素。通过利用最少的资源和维护时间实现社区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尽量节省人力物力。首先,实施计划性管理,要优化养护管理中投入的设备、材料和人力等计划方案,以经济合理作为衡量标准;其次,提高生态管理水平,因为这是延长社区绿地景观生命周期的关键环节,也是能否实现社区景观系统自我循环能力的关键,决不能借“节约资金”之名降低养护费用;最后,加强对社区绿化景观的管理,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减少对绿化景观的破坏。

(五)制定法律法规,完善资源节约型社区政策体系

1.建立准入机制,强制推行。在两型示范区,对新建项目要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没有达到节约型社区建设条件的项目,不能进行开工建设。设计部门要加强资源节约型社区的专项规划管理,各级主管部门要严格行使规划审批权,力求从源头上制止不切实际的铺张浪费行为。

2.制定标准规范,大力推行。将资源节约型社区的审核作为独立的审批程序,制定更加严格的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地方标准。针对节约型社区所涉及的内容,结合地域的地形特点、自身资源优劣势和开发的经济实力,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要求的节约型社区设计标准、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从法律层面上确保节约型社区的实施。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4

一、工作目标

到2014年底,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1年下降15%以上,基本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的动态监测、统计、核算体系,初步建立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可推广的碳排放指标再利用机制、可操作的低碳配套政策体系。

二、重点工程

2014年低碳社会建设要着重推进十项重点工程,具体内容为:

(一)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工程。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3.5%,完成规模工业综合能耗控制目标≤3.6%;对2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完成能源管理体系认证2家,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10个;严格能效对标考核,对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实施限额管理;申报市级以上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8个;以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实施节能改造示范工程,实施3个以上节能项目;开展“三高两低”行业整治和落后用能设备淘汰工作,完成改造(淘汰)燃煤工业炉窑5座;开展重点用能项目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审核制度,确保项目节能审查率达100%;每个镇、开发区、街道力争有1-2家总能耗在3000吨标煤以上或年用电量500万度以上的企业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责任单位:区经信局、发改局,各镇、开发区、街道)

(二)推进新能源应用示范工程。通过新成立的市欣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在胡埭地区政府集体所有的园区厂房屋顶上,建设面积约15万平方米、发电量15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做好企业厂房、个人房屋等建设分布式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推广、宣传、扶持等前期工作;此外,在学校、医院、机关等公共建筑,以及研发大楼、生态园、公共设施、居住建筑、未利用地面水面、景观绿地等区域也要利用太阳能、生物能、地热使用等技术,加快清洁能源的立体推广应用。(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各有关部门,各镇、开发区、街道)

(三)推进绿色建筑节能工程。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率达到50%以上,太湖新城区域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率达到65%以上;完成太阳能光热、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目标任务;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农民拆迁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应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且50%以上的公共建筑应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新建框架结构的民用建筑(含框剪、剪力墙、筒体等)禁止设计及使用粘土实心砖和粘土空心砖。(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各镇、开发区、街道,各区属资产公司)

(四)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加快推进我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年内完成9个居民小区、9个机关试点创建工作,深入实施分类宣传、现场指引、奖优惩劣,通过科学管理、规范制度和行为引导,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督促养鸡场和马山牛奶公司将产生的畜禽粪便做好统一收集、处理和合理利用。(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农林局,各镇、开发区、街道)

(五)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进一步规范马山、胡埭两家污水处理厂的监管,督促完善中控系统,确保处理设施的稳定运行;全区淘汰用煤锅炉4台(套),实施锅炉清洁能源替代8台(套);继续推进禁燃区建设以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启动为期三年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调查工作,根据我市即将出台的大气污染源清单调查实施方案,对我区范围内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为今后各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打下基础。(责任单位:区环保局、建设局,各镇、开发区、街道)

(六)推进交通节能减排工程。对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以汽油或柴油为单一燃料且总质量超过3500KG的客货运输车辆,实施燃料消耗量核查,严格禁止高耗油车辆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积极开展教练车辆“油改气”的宣传推广,将驾驶节能理念贯穿于驾驶员培训全过程;宣传推广“绿色汽修”创建工作,推广绿色环保维修技术,引导机动车维修行业进行绿色环保改造,着力提高机动车维修从业者的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规范维修企业内部管理,减少汽车的污染排放。(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

(七)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深入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控源截污、主要入湖河流整治等工作。实施壬港支浜等7条河道清淤工程,清淤长度7730米,清淤土方10万方;完成连大桥浜、东新河欧尚段、长青河等3条黑臭河道的综合治理。(责任单位:区水利局、环保局、建设局,相关镇、开发区、街道)

(八)推进城镇碳汇林建设工程。加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建设,强化各类绿地和立体绿化建设,新增城镇绿地150万平方米,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000亩;倡导社会各类主体认养绿地30万平方米或者林地500亩。(责任单位:区农林局、城管局、发改局,相关镇、开发区、街道)

(九)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个省级以上园区及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勤新工业园的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通过市发改委审核,各园区年内实施1个以上的循环化改造项目。其他有园区的镇(开发区、街道)同步推进循环化改造,积极调整园区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对现有产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探索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效益;推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工作。(责任单位:区发改局,相关镇、开发区、街道)

(十)推进示范载体建设工程。继续在机关、社区、企业推进低碳示范载体建设。低碳机关建设:全区政府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要带头倡导低碳生活,加强教育宣传,使用节能环保型设施设备,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低碳出行,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环保宣传、环保实践等社会公益活动。低碳社区建设:各镇、开发区、街道要突出各社区工作特色,鼓励社区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回收使用,通过补贴方式为居民更换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能灯,积极开展低碳宣传活动,提倡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减少购买、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低碳企业建设: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降低工业能源消耗;开展节水技改,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器具,通过循环利用间接冷却水、工艺水等技术,使用水重复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使用量。(责任单位:区国资局、发改局、经信局、水利局、建设局、城管局,各镇、开发区、街道)

三、工作要求

(一)建立碳排放指标管理体系。年初根据各镇、开发区、街道潜力分析设定总体减排目标,给各单位设定相应的压降指标,每季度对本区域的碳排放情况进行统计核算,年终对压降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在新引进项目、扩能项目落地之前,对照各单位碳排放指标压降标准,严格评估审查新增项目的碳排放情况,原则上项目所在单位必须在现有碳排放指标压降的基础上,才能新增项目,而且新增碳排放总量必须低于压降排放总量,确保各单位碳排放总量的逐步降低。

(二)建立项目能效比评估体系。参照《工业能效指南》标准,将综合能耗当量值、万元产值能耗、万元增加值能耗等能效比评估指标,纳入固定资产项目前期评估内容,超出标准的项目予以否决不准入,低于标准10%以内的重点用能企业签订能源管理合同,要求企业投产后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做好竣工验收、节能降耗等工作,加大控制高消耗、低产出企业落地。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5

关键词:LEED-ND;绿色社区;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7-0096-03

1.引言

面对环境与气候、能源与资源、人口增长等诸多问题的挑战。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促进生态文明转型,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的绿色发展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最新的表达方式。作为城市基本单元的城市社区,提供了加入可持续城市建设的有效平台。绿色社区是实践绿色城市以及绿色发展模式的基本物质载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2.关于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作为绿色城市建设的基本功能单元之一,是以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规划方法,统筹布置社区内外的物质空间环境,实现最高效、最少量、最低影响地使用资源和能源,营造出一种集约、低碳、健康、舒适、和谐人性化的聚居环境。绿色社区具有低的环境;中击性、资源和能源消耗性,同时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亲和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经济的高效性以及社会和谐性等特征。

美国、德国、挪威、瑞典等国外绿色社区规划建设取得了一定经验,而我国绿色社区建设起步较晚,且多以环保为主要内容,从政府、开发商、公众到专业人员、技术等都存在诸多问题,表现为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参与对象的单一性、操作运营的逐利性等。就规划设计而言,多数方案力求通过配备绿色硬件跃然而出,实则管中窥豹。究其缘由,我国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绿色社区规划指导系统,导致绿色社区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文试图通过吸取当下研究较为成熟,国际认可度较高的LEED评价系统下的LEED-ND来提出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LEED-ND引导下的绿色社区规划设计初探

3.1LEED-ND理论简介

LEED-ND(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诞生于美国因长达百年的城市蔓延而导致的土地浪费、生态破坏、能源消耗、人际关系解体以及近年来气候变化等问题。LEED-ND是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美国新城市主义协会以及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三大团体共同开发的面向社区层面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集合了精明增长理论(Smart Growth)、新城市主义理论(New Urbanism)及绿色建筑和基础设施理论(Green Building&Infrastructure)等三大绿色社区规划设计及发展原则。

LEED-ND评价体系由五大类指标构成,分别是精明选址与社区联通性(Smart Location and Linkage)、社区规划与布局(Neighborhood Pattern and Design)、绿色建筑与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Buildings)、创新设计以及地区特色(1nnovation and Design Process,Regional Priority Credit)(图1)。美国越来越多的开发项目借以LEED-ND的指导,以求提高开发项目的整体品质,使得新的理论思想在整个规划体系中逐渐深入,同时自下而上动态地完善理论的发展。

然而,中美两国在城市建设机制以及基本国情上都存在巨大差异,LEED-ND不能直接用于我国,但是从理论系统更新、规划技术完善、实施手段创新等方面给予我国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相关的借鉴经验。笔者从最为直接的规划设计方面总结了以下几点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2绿色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3.2.1选址——绿色社区场地甄别选择

优先开发建设的场地归纳为三种类型:先前开发型场地(Previously Developed Site)、城市空置型场地(1nfill Site)、临近建成区型场地(Adjacent Site)(图2)。这些类型的场地能够充分利用周边及城市已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少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成本,也更易于融入原有的城市肌理。

3.2.2构架——绿色社区用地功能布局

绿色社区作为绿色低碳城市的子系统,应融合到城市空间结构从分散布局向集中公交走廊式布局的转型中,形成各城市片区以交通枢纽为中心,由公共交通网络连接起来的城市网络嵌套结构(图3)。通过空间整合与鼓励社区内外部各种产业多样化发展,打破僵化的现代主义功能分区。在控制性规划层级中,除必须单独设置的用地外,提倡其他用地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混合及立体化的空间利用,缩短工作、学习、休闲、服务和居住地间的路程,实现以短路径出行为主,从而降低能量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和塑造了城市生活的魅力。

3.2.3控形——绿色社区空间形态控制

为鼓励公众采用步行或自行车的交通模式,街区尺度应满足人性化要求,避免形成以机动车出行为基本尺度的大街区,并与城市道路网布局结合考虑。根据国内研究,居住功能为主的街区规模一般以200m×200m左右为宜,对于步行速度(4-5km/h)较为合适。但仅以道路密度作为衡量地块大小的标准不太完善,还需考略公共交通使用的便利度。建立基于步行和自行车尺度的公交导向街区(TOD),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适当地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进行紧凑式的开发建设,能够节约土地,并有效地控制街区规模和形态。

3.2.4择径——绿色社区交通系统构架

从某种程度上,交通系统的布局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空间形态结构及土地开发模式,只有绿色的交通系统作为基础才能构建绿色城市及社区。鉴于我国小汽车使用的增长速度,我国交通出行模式急需转变,具体为:POD>BOD>TOD>XOD>COD,即步行交通优先于自行车交通,再来倡导公共交通发展,其次再考虑结合步行、自行车的公共交通发展和小汽车交通发展。在社区规划设计人性化的交通服务设施(智能化的自行车存放点等),鼓励采用步行/自行车+公交枢纽的服务方式,扩大公交枢纽的服务半径,从而节约高等级公共交通设施的建造,以较经济的公交设施服务更广大的区域(图4)。

3.2.5配器——绿色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要求人们机械地按照规定的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进行使用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规划的地方设施不可能完全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绿色社区规划中突破传统“干人指标”对配套服务设施的要求,充分分析社区性质、居民构成、社区规模,考虑市场规律、兼顾社会公平和就地平衡等原则“量体裁衣”式地配置服务设施。为了实现服务设施的有效利用,需要在绿色社区与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创建良好便捷的联系路径。因此,基于如步行、自行车交通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基础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尤为重要。在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时,应考虑到居民与不同服务设施的心理出行距离及联系的可能性(图5),以已形成的、认同度高的、相对集中的服务设施区域为基础,延展布置各种等级规模的绿色社区及其他服务设施。

3.2.6增绿——绿色社区开敞绿地空间设计

绿色社区开敞绿地规划注重社区的自然生态,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社区规划设计中与其他子项目处于同等地位,甚至优先于其他建设工程。构建多样性的景观,对社区整体空间进行生态合理配置。构筑绿色邻里模式,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保留与利用场地内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创建生态协调区,保留、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维护自然演进过程。采用“立体绿化”,选择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门庭、花架、棚架、阳台、廊、柱、栅栏、枯树及各种景观小品与建筑设施上,通过人工改造和生态要素的添加与优化,改善绿色社区内的小气候。

3.2.7筑体——绿色建筑与街道界面

推行绿色建筑及技术,因地制宜地设计建筑,减少土方量,考虑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注重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风等,通过这些最基本设计手法,减少人工照明和通风的能源消耗。此外,可采取一些积极的技术和设备来达到绿色建筑的要求,如太阳能集热装置、水处理和回收利用装置、绿色屋顶,采用保温隔热、隔音、防辐射等新型建筑材料和技术,如低能耗Low-E玻璃等。通过对街道空间的高宽比、沿街建筑立面、界面连续度、窗墙尺度等的设计可以创造宜人的街道空间,丰富街道的内容,提升街道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采用步行的方式出行,减少机动车废气的排放,同时通过步行起到锻炼居民身体的作用。

3.2.8节源——资源及能源管理规划

绿色社区要对资源进行可持续的利用,其中水资源的可持续的利用可通过控制水量需求、雨水收集、废水处理再利用等方式实现。减少对矿物燃料的依赖,逐渐采用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模式,推广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绿色可持续能源,并通过技术和设备改进,提高能源的效率。

低碳社区建设方案范文6

一、2013年工作目标

节能减排目标:整治关闭化工企业2家,改造(淘汰)燃煤工业炉窑5座,实现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5%、低于0.40吨标准煤/万元,用煤量不高于2010年同期水平,规模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8%,全区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17.9吨以内。

清洁能源使用目标: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5%,达到0.50亿立方米以上,比重超过5%;有4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建设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以上,清洁能源区范围同比扩大5平方公里。

节能建筑目标:全区范围内新建居住和公共建筑设计节能率必须达到50%,太湖新城范围内必须达到60%;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总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

环境治理目标: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累计削减9.6%、9.6%、6.6%和9.6%以上,全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列达到94%以上,III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60%以上。城镇绿地覆盖率达38%;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200亩。

示范建设目标:到2013年底,每个镇、街道建成1至2个低碳示范社区,全区推出10家以上低碳示范企业,新增1—2个低碳示范园区,全区30%的学校达到低碳示范标准,年内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

二、主要任务

(一)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节能减排效率

1.严控企业节能降耗水平。坚持总量控制、单耗限额的原则,规模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8%,对全区9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健全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综合信息数据库;完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5个;严格能效对标考核,对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实施限额管理;申报市级以上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8个;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完成年综合能耗3000—5000吨标准煤企业的能源审计工作,严格实行节能评估审核制度,确保项目节能审查率达100%;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完善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机制,有效推动区域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责任部门:区经信局、发改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2.加强节能技术改造。以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实施节能改造示范工程,实施8个以上节能项目;对产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给予支持,并根据企业节能量大小进行扶持奖励;整治关闭化工企业2家;开展“三高两低”行业整治和落后用能设备淘汰工作,完成改造(淘汰)燃煤工业炉窑5座。(责任部门:区经信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二)推广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结构调整

1.推进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城镇区域内新建12层及以下住宅(含农民拆迁安置房)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应当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既有居住建筑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在进行节能改造时,设计、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鼓励新建高层居住建筑采用太阳能供热系统。(责任部门:区建设局,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各区属资产公司)

2.加强新能源的推广利用。学校、医院、机关等公共建筑,以及工业厂房、研发大楼、生态园、公共设施、居住楼房等建筑要利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地热使用等技术,加快新能源的推广利用;屋顶或外墙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适合建设光伏电站的建筑,在不影响城市景观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应用太阳能屋顶发电,并支持兆瓦级太阳能屋顶光伏电站建设;在公路、道路、广场、公园、绿地、旅游景点等公共空间,运用光电互补技术和风力发电技术,建设太阳能或风力发电路灯、广告牌、显示屏等工程。(责任部门:区发改局、经信局、财政局、建设局、教育局、卫生局、城管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三)建设绿色建筑,加快节能技术应用

1.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一是要严把方案审核关。对未取得各建设主管部门建筑节能审查同意意见的民用建筑项目,规划部门不予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二是要严把设计审查关。未经建筑节能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三是要严把施工监督关。质监站及各镇、街道建管部门要加强对各方责任主体的建筑节能质量行为进行监督,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日常监督检查和节能专项检查,确保建筑节能执行率达到100%;对施工达不到建筑节能要求,责成相关单位限期整改,并按相关规定对施工和监理单位进行严肃处罚。四是要严把工程验收关。对不按照经节能审查合格的施工图文件施工或擅自降低执行节能标准的工程项目,建设单位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不得出具监督报告,不得予以竣工验收备案。五是已建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率先逐步试点进行节能改造,使建筑节能率达到50%及以上设计标准。(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各区属资产公司)

2.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全区范围内新建框架结构的民用建筑(含框剪、剪力墙、筒体等)禁止设计及使用粘土实心砖和粘土空心砖。为修缮古建筑或涉及近代、现代重要古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建设、修缮经依法批准的仿古建筑,确需生产粘土实心砖的单位,应当经市墙体材料管理机构的批准方可生产使用。(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各区属资产公司)

3.加强建筑工地扬尘治理。要严格按照《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办法》规定,规范房屋建筑和建(构)筑物拆除工程程序管理及实施过程中文明施工行为,确保做到“六不开工”,实现“六个100%”,实现所有建设工地现场标准化管理。(责任单位:区建设局,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各区属资产公司)

(四)节约资源利用,推广能源循环使用

1.推广节水技术改造。重点对化工、治金、纺织、建材、机械等高耗水行业推广循环用水和节水技术改造。一是编制节水评估报告。强化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管理,对新建、改建、扩建取用水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用水、节水评估报告,并报节水管理部门审核。二是建立节水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严禁擅自免征、减征水资源费,切实做到应收尽收。实行企业用水总量控制,制定用水计划,实行超计划累计加价,提高用水效率,促进企业采用循环用水技术的积极性。(责任单位:区水利局、经信局、建设局、财政局)

2.规范垃圾分类后续管理。加强已建成的9个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小区的规范化管理,深入实施分类宣传、现场指引、奖优惩劣等工作,通过科学管理、规范制度和行为引导,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保护环境。在全面摸清辖区内各类垃圾日产生量的基础上,指导有条件的镇、街道建设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前期介入商品房环卫预验收,与开发商物业协调建筑垃圾堆放收运事宜,减少偷倒行为。(责任单位:区城管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3.推广畜禽粪便和蓝藻生物化处理。养鸡场和马山牛奶公司产生的畜禽粪便要做到统一收集、处理和利用;胡埭唯琼农庄要做好太湖蓝藻的处理,对产生的沼气和有机肥进行合理使用。(责任部门:区农林局和相关镇、开发区、街道)

(五)加强环境治理,打造宜居生态体系

1.继续强化污染物减排。积极推动控源截污和污水处理厂尾水生态净化利用工程,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量和处理深度;积极推进结构减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开展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而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强力推进农业源减排。(责任部门:区环保局、经信局、建设局、农林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2.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对照市政府划定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区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禁止新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锅炉、炉窑、炉灶等燃烧设施。到2013年底,禁燃区内在用的所有锅炉、炉窑、炉灶等燃烧设施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禁燃区内严禁销售高污染燃料。(责任部门:区环保局、经信局、城管局、质监局和相关镇、开发区、街道)

3.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深入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控源截污、排水达标区管理、主要入湖河流整治等工作,重点巩固小溪港、梁溪河和长广溪水质,确保庙港的水质达标,加快直湖港、横塘、马山河和曹王泾的水质改善,到2013年全区III类以上地表水比例达到60%。对全区16条河道进行清淤,清淤长度15.1公里、清淤土方18.3万立方米。(责任部门:区环保局、水利局、建设局、农林局和相关镇、开发区、街道)

4.提升碳汇能力和质量。加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和附属绿地建设,强化各类绿地和立体绿化的建设,新增城镇绿地150万平方米,实现城镇绿地覆盖率达38%的目标;新增造林绿化面积2200亩。(责任部门:区农林局、城管局和相关镇、开发区、街道)

5.推广交通节能减排。对新进入道路运输市场的、以汽油或柴油为单一燃料且总质量超过3500KG的客货运输车辆,实施燃料消耗量核查,严格禁止高耗油车辆进入道路运输市场。开展教练车辆“油改气”的推广,将驾驶节能理念贯穿于驾驶员培训全过程。新增“油改气”教练车2辆,其中板桥驾校1辆,通达驾校1辆。继续推广“绿色汽修”创建工作,推广绿色环保维修技术,引导机动车维修行业进行绿色环保改造,着力提高机动车维修从业者的节能减排意识,进一步规范维修企业内部管理,减少汽车的污染排放。(责任部门:区交通局)

(六)倡导低碳生活,开展示范建设活动

1.开展低碳示范社区建设。各镇、开发区、街道结合本单位实际,突出各社区工作特色,建设1-2个低碳示范社区,鼓励社区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推广户用天然气,鼓励居民使用以电代燃料、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广垃圾分类和废弃物回收使用,被列入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范畴;通过补贴方式为居民更换节水龙头、节水马桶、节能灯,保证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95%以上,人均月用水量在4.8吨以下;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及绿化、美化、亮化力度;积极开展低碳宣传活动,提倡使用环保型交通工具,减少购买、使用对环境有害的商品。(责任部门:区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城管局、水利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2.开展低碳示范学校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备一律采用节能环保型设施设备,使用符合节水型要求的水龙头、卫生洁具、浴室等用水设施,及时更换淘汰型用水器具和老、旧供水管网,更换使用高效照明灯具,力争全区30%的学校达到低碳示范学校标准;以德育为抓手,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和引导学校师生低碳生活方式,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环保宣传、环保实践等社会公益活动,加强教育宣传,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家庭带动社会,全力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产业结构低碳化、社会生活低碳化。(责任部门:区教育局、水利局、财政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3.开展低碳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低碳示范工业园区1至2个,园区必须具有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没有“三高两低”、“五小”企业,规模企业产值能耗低于全区平均能耗10%以上,工业集中区和经济开发区亩均土地产出比2011年提高10%以上;使用直流水改循环水技术,采取空冷、中水、凝结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园区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50%以上;园区企业使用高效照明光源;在新建建筑上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风力发电、水源热泵系统、屋顶绿化、外墙保温系统等节能技术,使建筑节能率达到60%以上。(责任部门:区经信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水利局、建设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4.开展低碳示范企业建设。全年评选出低碳示范企业2家,要求企业达到的低碳示范标准有:一是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大资源综合利用,不断降低工业能源消耗;二是开展节水技改,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器具,通过循环利用间接冷却水、工艺水等技术使用水重复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三是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使用量;四是加大企业厂区的绿化、美化及环境整治工作,做到清洁、低碳生产。(责任部门:区经信局、发改局、财政局、水利局、建设局和各镇、开发区、街道)

5.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年内省级以上园区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其他园区同步推进。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积极调整园区企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空间布局;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对现有产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探索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的循环链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和效益;推动能量梯级利用、余热余压综合利用、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等。(责任部门:区发改局和相关镇、开发区、街道)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关于成立市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要求,各成员单位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职责,部署推进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低碳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沟通衔接,形成例会、通报制度,定期通报相关部门和区域工作进展情况。

2.形成控制机制。探索形成区域内能耗动态平衡控制机制,将压降能耗与企业生产相挂钩,引导企业参与节能改造、运用新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减少碳排放,以镇、街道为单位明确压降指标,督促企业压降能耗或者以碳交易形式,使各个区域的总能耗、单位产值能耗达到逐年均衡下降。

3.加强目标考核。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低碳示范区建设工作任务列入各镇、开发区、街道和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将低碳经济示范区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明确责任,落实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和相应职现积极研究出台具体的支持政策,推动示范区建设工作顺利实施。

4.加快清单编制。全区范围内各镇、开发区、街道以及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要开展碳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建立低碳理念,理清区域内温室气体主要排放源,了解各行业排放现状,对全区域碳排放情况有综合的掌握,为未来减少碳排放、开展碳交易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