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1

当前,国内外与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相关的财税政策研究,大致是沿着理论分析和实践分析两个方面展开的。

1.1“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分析,典型的有两种思路。其一,财政分权与相关财税政策设置。早期的财政分权理论认为,地方政府具有信息优势。因为各个地区居民的偏好并不完全不同,所以由地方政府有所区别地分别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显然比整齐划一地由中央政府统一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更有效率。Oates(1972)认为中央政府应当赋予地方政府提供相应地方性公共物品的财政收支权力,这样将更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全国经济增长。Tiebout(1956)指出,如果居民具有充分流动性,地方政府就会根据本地区居民的偏好设计出迎合他们需求的公共产品,进而提高经济系统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认为,适当的分权化制度安排可以向地方政府提供市场化激励,维持和促进市场化进程,进而推动经济发展。Qian和Weingast(1997)提出,财政分权有助于形成一种称之为“保护市场的联邦主义”。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明确划分彼此的责权利,并由地方政府承担发展本地经济的主要责任。这样一种体制能够形成一种有助于保护市场的地区间财政竞争,政府间的竞争对地方政府随意干预市场构成了约束,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强化对预算的硬约束,并促进经济的发展。杨之刚(2006)认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按照共同同意的决策规则,在各个公共服务领域内明确地划分责任。政府间财政分权不仅要对政府职能进行有效配置,同时,合理的收入分享制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符合法定程序的举债制度等是不可或缺的,最优的分权度需要针对不同的政府职能或政策任务具体地一一考察。其二,纵向税收竞争与相关财税政策设置。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学者开始考察国内纵向税收竞争问题。国内纵向税收竞争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适度、合理、规范的税收竞争可以调动中央、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防止中央政府因为税权过分集中而引起效率低下、官员腐败等问题;另一方面,纵向税收竞争如果过度、不规范,就会使中央政府难以筹到足够的财政资金,以履行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和宏观调控职能等严重的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引致国家分离等政治问题。Dahlby(1996)分析了财政外部性包括纵向税收外部性与政府间转移支付机制设计问题;Keen(1997)详细分析了财政联邦主义理论中的纵向税收外部性问题;Besley和Rosen(1998)则从实证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在石油、烟草税设置上的纵向外部性问题;Sato(2000)也就财政外部性和联邦制国家的有效转移支付问题进行了研究;Wilson(1999)则研究了国内纵向税收竞争与征税过度问题;Br?ulhart和Jametti(2003)则从实证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瑞士的纵向税收竞争问题。

1.2“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分析。学者的研究主要根据我国早期“省直管县”改革实践(例如浙江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市管县”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优劣比较。与“市管县”相比,“省直管县”具有以下优势:①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管县财政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乡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制约了农村的发展,不利于城乡统筹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实行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实质就是“扩权强县”与留利于农村,体现了关注“三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新理念,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②有利于提高财政管理效率。实行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后,相应地减少了地市级中间管理环节,可有效地避免管理效率的递减,防止财政资金的层层盘剥和滞留,增强了省级财政的调控能力,提高了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周转速度。③有利于扩权强县和富民强县。实行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后,能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性。④有利于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实行省直管县(市)财政体制改革后,省级财政按财政管理体制直接结算到县(市),既能避免地级市集中县级财力的“市刮县”问题发生,又可以使县级财政困难直接反馈到省级财政,从而省级财政能够直接解决县级财政困难。同时,也要看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负面影响:加大了省级财政对县级财政监管的工作量和难度;行政管理与财政管理不同步;制约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可能造成县域开发的无序进行。其次是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套财税政策。正是考虑到“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的负面影响,学者们纷纷提出了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套财税政策:①相对确定的各级政府事权的确立。各级政府事权的确定是一个由何级政府承担才能最有效率的问题。事权的相对确定性,不是说事权不能变,而是要求每一次事权的变动都应该有对应的财力变动,即事权变动有相应的财力支持。②税权、收费权、发债权、国有经济与国有资源收益权等地方财权的重新划分。税权的界定,要综合考虑税收的征收成本、政府所承担的职责以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等因素。如个人所得税就是一个与收入再分配和经济稳定密切相关的税种,从政府职责实现的目标来界定,应属于中央政府征收的税种。收费权往往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直接对应。一般说来,收费仅针对受益对象明显的公共服务,但这不是说所有受益对象明确的公共服务都应该收费。现代政府负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职责,应保证提供最低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按照全口径预算(综合预算)的要求,政府收费不仅要纳入预算,而且收费权也应在不同层级的政府之间进行分配。③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化。财权划分并不能完全解决事权与财权的匹配问题,而财政转移支付可弥补这一缺陷。应尽可能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标准收入的测算将融入更多的激励因素,考虑更多的财政努力因素,以尽可能减少其负激励效应。专项转移支付则应尽可能使决策公开透明,并在一定范围内引入竞争机制。应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地方政府参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竞争,以尽可能降低政策目标实现的成本。再次是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套条件。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政非常重要,政府各项事务都与之紧密相关,政府的各种活动都会对之产生影响。为确保“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成功推进,需要进行相应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②行政区划调整。从浙江省的经验来看,辖区面积小和各县(市)之间距离近是其实行“省直管县”独特的地理条件。实行“省直管县”后,全国多数省份除了管理数量较少的地市之外,还要管理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县的财政。这无疑会急剧增加省财政的压力,增加省级财政的工作量,对省级财政管理能力也是一种考验。虽然信息化的推行可减少一定的工作量,但从根本上看,还需要对一些面积小、人口规模小的县市进行合并,以减少工作量。

2湖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初步成效

2.1改革的内容

2.1.1推进湖南地方政府财政分权的财税政策研究。财政分权有助于各级政府明确划分彼此的责权利,并由地方政府承担发展本地经济的主要责任。这种体制能够形成一种有助于保护市场的地区间财政竞争,政府间的竞争对地方政府随意干预市场构成了约束,从而促使地方政府强化对预算的硬约束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在这方面,财税政策有许多工具可以运用,通过直接作用于市场经济,能够为促进湖南地方财政分权和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1.2促进湖南地方层级政府之间良性税收竞争的财税政策研究。适度、合理、规范的税收竞争不但可以调动地方各级政府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防止各级政府因为税权过分集中而引起效率低下、官员腐败等问题。在这方面,将利用各种财税政策允许地方根据当地税源情况,行使必要的税收管理权,以提高税收制度的效率。

2.1.3推进湖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套财税政策研究。省直管县部分解决了不同层级政府财政的分工问题,但与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所要求的财政体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配套的财税体制改革与政策是必不可少的。在结合国家政策基础上,我们将对湖南地区如何制定和实施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套财税政策,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2.1.4推进湖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配套条件的研究。“省直管县”的推进成效与其配套条件紧密相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都是十分关键的因素。这些方面都可以充分发掘财税政策的着力点。

2.2主要观点

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以财税政策来促进湖南地方财政分权和地方自治,这也是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二是财税政策应有利于构造湖南地方各级政府间良性的纵向税收竞争。三是与湖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配套的财税政策要紧密配合。例如相对确定的各级政府事权的准确划分,税权、收费权、发债权、国有经济与国有资源收益权的重新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规范等。四是与“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配套的条件要跟上,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行政区划调整等。五是应借鉴包括浙江等省在内的国内先进经验,在财税支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有所创新,包括努力争取更加广泛的中央财政政策支持,这些都是促进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2.3理论创新程度与实际应用价值

2.3.1创新程度。迄今为止,关于财税政策支持“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更多的研究是在国家层面上进行的。对于在地方区域层面上研究这一问题,无论国内外都还存在较大理论和政策研究空白。通过密切结合湖南“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在此方面将会有重大的创新,而且在财税政策运用方面也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2

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经济正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继续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现行的财税体制仍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与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尤其是与当前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财政税收体制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创新。军区医院作为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财政税收制改革创新方面也必须做好相关工作。以自身实际情况,分析现阶段自身存在的弊端,探讨解决问题的方针思路,提出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对策。

一、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

(一)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改革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财税体制改革的快速推进,是关系着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要任务,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体制保障。财政体制建立的基础是政府体制,由政府体制决定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能,决定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分配,这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的现状。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是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行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从财政政策和各项财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到财政预算安排和财政收支模式、收支结构的确定等,都是由中央政府决策。而地方政府仅在中央集权统一决策或授权下对财政活动进行管理的责任和权力。一直以来,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遵循着“集权—分权—再集权—再分权”的模式。分税制改革使得我国分税分级财政的框架初步形成,既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在梳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建立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方面实现预期效果,显著提高了财政总体实力与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

(二)现行财政税收体制的现状

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是关系着社会经济不断高效发展的重要任务。因而对当前财政税收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综合分析,明确清楚现时状况。伴随着改革的逐步加深,现行的财政税收体制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目前,我国财政税收体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主要有:财税管理难以控制;监督监管不到位;民主管理不够完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在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下,业务、行政双重管理体制影响着管理人员,难以有效控制和管理对有关财政税收,产生诸多弊端。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的分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时期,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创新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外来有益经验,在新形式新环境下坚定不移的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要求是在继续深化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收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有益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制度。现行财政税收体制已不适应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新一轮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有:一是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以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发展的需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以及收入权力和收入能力。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的收入比例,适当减少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和财政压力,按照科学发展观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赋予地方必要的财政权力,逐步实现从财力性分权向制度性分权过渡。军区医院也应梳理和政府的权责关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军区医院自身财政管理的体制。二是规范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收入机制。一直以来,经济体制改革都是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道关卡。改革是从“放让权力”开始的,在改革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建立和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税收制度是必须的。政府需要承担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只能,严格规范收入机制,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出现。三是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专项资金进行撤并,增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规模。四是建立健全宏观税负水平适中、税负结构公平合理、主体税种设计科学、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是加快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3

完善城镇化融资机制是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是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党的“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就是要厘清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能边界,明确财政投融资的功能定位。优化城镇化融资机制,建立一套清晰透明、规范运作的市场规则,兼顾协调各方面利益,强化对政府的市场约束,有利于引导民间资本公平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城镇化投融资模式;有利于按市场机制调整政府与基础设施经营企业的关系,打破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政府则从基础设施的垄断经营者转变为竞争性经营的组织者,由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转变为通过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引导企业经营活动符合公共利益目标。二是有利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构建财力与事权相适应的财税体制,完善地方税体系是“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确定的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目前,不同层级政府间财力与事权不匹配的矛盾逐渐突出,转移支付特别是专项转移支付大量增加,基层政府支出严重依赖卖地收入,既影响了财政资金的配置效率,也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今后一个时期,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推进,以及城镇化带来的地方事权扩大,这一矛盾可能更为突出。通过建立以地方特别是市级政府作为负债主体的城镇化融资机制,有利于借助市场力量推动地方政府主动进行利益导向的财税改革,使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显性化,强化对地方政府的财务约束,保证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有利于推进省以下各级政府更科学地划分事权;有利于激励其加快培育稳定的地方税源,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信用意识,提高地方财政信息透明度,降低融资成本。三是有利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转型。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是风险评估和价格发现。完善城镇化融资机制,允许地方政府以市场化的机制适度举债,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导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通过真实的地方政府财政信息,根据不同的信用评级和偿还能力确定债务融资成本,从而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和融资能力产生约束;可以更大程度上利用价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挤入效应”。

完善城镇化融资机制的若干建议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进和完善党政官员政绩考核体系,转变地方政府职能,促使地方政府从“建设财政”回归公共财政。根据公共产品理论,政府主要做好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领域的纯公益性项目,对于一些可以实现“使用者付费”的准公共产品,则可以更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入多元化的社会资金,适度分散财政风险、减轻地方财政负担。二是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促进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收入与事权,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适时修改《预算法》,赋予市级地方政府与城镇化建设事权相对应的举债权。同时探索开征房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资源税等税种,加快培育相对稳定的地方税源,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偿债能力。三是强化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约束。建立地方政府举债的规模控制和风险预警指标,通过制度规则约束地方政府举债行为。强化地方人大对地方政府举债的监督,增强民意约束。编制地方政府全景图式的资产负债表和中长期资本预算,增强地方政府财务信息透明度。优化决策机制,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明确举债主体和跨期的偿债责任。金融领域的改革措施一是建立基础设施的产权交易市场,完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退出机制,以便于地方退出部分国有股权,盘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有的资产,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运作手段为新项目筹集资金。二是以城镇化未来收益为支撑,探索开展市级政府发债试点。先期可以考虑将部分城投债转为市政收益债,将那些以公用事业为募集资金投向、以使用者付费收入为主要还款来源的城投债定位为市政收益债,享受税收减免待遇,并在地方政府预算中设立特别账户,封闭管理发债资金运用和偿债资产收益,同时按市政债的要求强化其信息披露和惩罚约束责任。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分层次的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信用评级在强化市场约束中的作用。

本文作者:纪志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4

关键词:创新思维;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分析

一、财政税收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部门分配任务不合理现阶段财政税收的体制中仍有缺陷,转移支付制度过于简略,并且正在逐步构建过程中,财政部门对于城乡差异不具备完整的调节功能,导致公共服务不能均等划分,资金投入无法满足需求,进而导致城乡之间与各个地区的公共服务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近几年差异还在逐步扩大。

(二)财政税收体制不完善由于工作性质不同,财政税收管理人员需要具有稳定性的特点,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是由上级领导下派到各个地方部门,一旦当地的领导有人动,当地的财政税收管理负责人也被相继取替,部分地区仅凭个人意愿处理问题,忽略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特点,甚至将素质不达标的人员安排在财政税收管理的职位上,导致财政税收管理岗位无法发挥作用。

(三)资金利用率低目前,部分地区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对策具有很强的过渡性,例如,将收入与支出作为主要的管理办法,但也仅仅将收支分开,并没有改变本质上的运行方式,此外,部门需要使用资金需要经过层层的上报与审批,过程极为复杂,资金不能够很好地利用。

二、创新思维应用到财政税收改革中的策略

(一)处理好部门财政关系建立健全的财政管理制度,以确保政府的财政部门各司其职,同时不断将中央以及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在财权与事权相协调的条件下,明确划分政府各级的财政管理体系。中央政府将承担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以及对收入分配进行调解,地方政府应该对地区支付承担公共服务;对于跨地区性质的服务,需要明确其责任的主要及次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共同承担与协调,如果想实现转移性支付进一步的扩大规模,政府需要提升对于有财政困难的地区的帮助与扶持;如果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需要省级直接实施管理,使税收管理层减少,提高资金的使用率。

(二)优化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截止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科学的财政管理体系,现阶段应用的财政管理体系无法真正意义上摆脱目前的管理方式,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改革已经成为目前财政税收管理的主要问题。要想达到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预期,就需要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辅助,我国目前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仍然忽视管理问题,需要提高财政税收管理的法律地位,确保降低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并促进财政税收管理制度更合理,实现财政管理体系的和谐构建,实施财政税收管理体系的创新,使财政管理体系能够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

(三)合理规划财政税收收支在高效率的原则上正确的引导财政收支,对于财税管理进行明确,并对合理分配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系统,加快公共服务的均等划分效率。对财税管理当中的职责进行明确,保证各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尽职尽责,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发挥职责的权利,进一步扩大财税管理的范围,同时明确财税管理部门人员的工作内容,将财税管理工作放到预算管理当中,调整分配不均的情况。合理兼顾中央控制和区域经济发展;制备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对管理系统进行监督,结合国家未来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并加强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将收支均列在体系当中,在委员会以及线管预算审查机构的监督下,不断完善预算改革体系,进一步促进财政税收体制的发展。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5

另外,谢旭人重申,财政部门将在“十二五”期间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据记者了解,备受瞩目的房产税改革试点或将在2012年一季度取得较大进展:财政部可能在近日发文明确房产税改革相关问题,上海、重庆两个直辖市将率先试点。

据谢旭人介绍,未来五年,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包括加快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等。

未来五年,财政部门还将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谢旭人强调,“十二五”期间将通过调整增值税和营业税征收范围、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及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全面实施资源税改革、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等举措,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

在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分配上,谢旭人表示,将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此外,财政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实现教育公平,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支持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元,达到83080亿元。

针对“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社会关注热点,谢旭人也作出解释: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应相适应,但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在数量上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两者不完全同步是正常的。

2006年至2010年,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如果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16.6%。同期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3%,高于GDP增速,但与税收相关性强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额、进出口贸易等经济指标的增长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税收征管水平不断提高,预算外资金逐步纳入预算管理等,也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因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范文6

在4月初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陈德铭提出了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五大改革领域和六大改革重点,并就落实措施作出了部署。

改革步入“四位一体”期

2006年的改革工作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都有所建树。陈德铭提到,2006年的改革工作呈现点、线、面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继续深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就市场主体的建设来看,去年,国家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原则、目标和措施。通过重组,中央企业减少到159家。实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中央企业及其子企业已达到64.2%。地方国有大型企业已基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中小企业改制面超过85%。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深化,邮政管理初步实现政企分开。与此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继续改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有关部门已出台25个配套文件,各地区累计出台相关法规及政策性文件200多个。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办企业增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组织优化、对外贸易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的良好势头。

自商品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后,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企业债券发行规模稳步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取得进展,直接融资比例大幅度提高。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征地补偿制度得到强化,经营性用地出让和国有土地协议出让制度继续规范,国家建立了土地督察制度。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农民工务工的体制环境进一步改善。累计12个省份取消了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二元性质划分。有关部门在100个城市进行了城乡统筹就业试点。

在市场经济的宏观体制建设上,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体制继续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已有18个省份实施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28个省份实行了乡财县管改革。全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废除了农业特产税税种,调整和完善了消费税、资源税、出口退税和房地产税收政策,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成功改制上市。农村金融组织的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银行业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继续提高。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稳步进行。《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外汇管理制度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投资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已有30个省份出台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80%以上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了备案制,中央投资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代建制范围继续扩大。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和电价调整方案顺利实施,30个省份开征了水资源费,15个城市对居民生活用水实施了阶梯式计量水价,建立了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

在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开局良好,惠及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学生。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1451个县(市、区),占全国的50.7%,惠及4.1亿农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推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始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做实个人账户试点又扩大了8个省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基本完成。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增加1162万、1954万、539万、1757万和1038万。25个省份初步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迈出新步伐,29个省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顺利实施。

农村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北京、吉林等8个省份在全省(市、区)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其余省份在12个地级市和262个县(市)开展了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稳步发展。集体林权、农技推广体系、兽医体制、农垦体制改革继续推进。

另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点带面地推进改革,是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新时期推进改革的有效方式。在上海和天津新区进行的综合配套改革,今年稳步推进。在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中,70%的改革事项已经推开。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启动,已批准设立渤海银行、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深圳经济特区出台了《改革创新促进条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可喜步伐,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确定五大改革方向和七大改革重点

陈德铭说,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隐忧和问题。这些问题,追根溯源是因为改革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是,企业制度还不健全,相当数量的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不高,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政府职能转换仍不到位,政府“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还比较多;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社会再分配调节机制很不健全。因此,2007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就需要继续围绕消除不利于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消除不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消除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体制改革。

据陈德铭介绍,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改革重点将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着眼于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三是着眼于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推进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四是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五是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体制改革。

而各级发展改革部门要抓好七大改革重点。一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二要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三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四要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五要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六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七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转换机制、加强监管的原则,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具体来说,今年要改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程序,颁布项目申请报告示范文本,修订《政府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目录》,统一规范企业投资项目备案制,继续推行代建制,抓紧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就水、电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产品的价格,要逐步理顺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适时调整各类水价标准,加快输配电价改革步伐,完善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政策,推进供热价格改革。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年底前所有城镇都要收缴污水处理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所有设市城市都要在规定期限内收缴垃圾处理费。

就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来说,要继续稳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抓紧处理厂网分开遗留问题,推动电网企业主辅分离,健全电力市场监管体制。继续落实电信和邮政体制改革措施。与有关部门研究提出铁路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加快推进铁路投融资改革。

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切实消除“玻璃门”现象,发改委年内将力争出台与《意见》相配套的其余12个文件。

针对一些地方踊跃提出的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需求,陈德铭强调,发改委拟订了有关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意见”,但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是给优惠政策,不是搞不平等竞争,而是试图通过区域性的体制机制的率先创新,推动面上的改革。

发挥改革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