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部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部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部改革方案

事业部改革方案范文1

1财政政策对地勘单位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影响分税制改革、国库统一收付制度和中央为推进地勘单位改革实施的相关财政优惠政策是我国地勘单位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外部政策环境。在地勘单位改革实践中,对地勘单位体制和机制转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国家给予的各项财政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主要由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分别或者联合的一系列文件体现尤其是国务院1999年和2001年的两个有关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此外,截至2010年4月份,我国还有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陆续出台了147个地方文件来落实中央的地勘单位改革精神[1]。这里主要探讨国家层面的财政政策对地勘单位改革的影响。

1.1分税制有利于地勘单位转为企业后成为市场竞争主体1994年以来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基本改变了过去国家各级财政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方法,规定除了企业所得税外,不再按照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按照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入。地勘单位属地化和企业化改革过程中,相当部分的地勘单位实行了下放到省级政府的属地化管理并进行企业化运行,也有部分工业部门的地勘单位交由中央管理。地勘单位的政府隶属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分税制的实施有利于地勘单位企业实现在税法面前一律平等,有利于消除地方政府由于自身利益冲动对自己分管的企业给予过多的干预或过多关照,使企业化改革后的地勘单位可以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

1.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增加了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紧迫性2000年以来,我国开始推广实施国库统一收付制度。国库统一收付制度是促进财政财务管理制度科学化的重要是手段,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运营效益,降低财政筹资成本,可以加强监督控制,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构筑实施宏观调控的坚实基础。但是,这一制度将不可避免与地勘单位事业企业不分的机制和特有的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发生冲突。因为在现有地勘单位事业企业体制不分状态下,财政性资金和地勘单位的经营收入处于同一个单位内部,很容易发生不同类型资金之间的相互转移行为,从而发生逃避国家财政监督的现象。因此,推广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增加了地勘单位深化改革的紧迫性。

1.3地勘单位改革方案中财政优惠政策的积极作用

1.3.1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收负担为了推进地勘单位转制,国家对地勘单位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化地勘单位的税收负担。地勘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就税收问题指出:“地质勘查单位在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的过程中,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各项税收政策”[2]。为落实中央地勘单位改革精神,国家税务总局指出:“地质勘查单位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后的3年内(自2000年1月1日起至2002年12月31日止),可以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地质矿产部所属地勘单位征税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发[1996]656号)的规定,继续享受原属事业单位时的各项税收政策”[3]。此后,国家税务总局又进一步发文指出:“1)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其事业单位经费来源由中央财政划拨转为地方财政划拨的,在其改革为企业以前,仍执行事业单位的税收政策;2)地勘单位属地化后,由事业单位改革为企业的,自财政不再划拨其经费起的3年内,报经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批准,继续享受原属事业单位的各项税收政策,但最长不超过2004年12月31日”[4]。

1.3.2充实企业化地勘单位国家资本金和实施经费补助由于历史原因,地勘单位普遍资金短缺。为了解决属地化后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单位资金短缺问题,改革方案中制定了资金扶持政策。1999年,国务院在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中规定:“地质勘查单位在属地化、企业化改革的过程中,可以继续将国家划定的地质勘查费基数中10%左右的勘查费转增国家资本金;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形成的探矿权时,允许其将部分或全部价款转增国家资本金”[2]。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也做了同样规定。2003年,国务院又发文指出:“维护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合法权益,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转让国家出资勘查的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符合规定并经批准,其价款的部分或全部转增为国有地质勘查单位的国家资本金”[5]。2010年,国土资源部发文指出:“对已经转制为企业或积极推行企业化改革的国有地勘单位,优先配置部分探矿权”[1]。同时还规定:“国有地勘单位转为企业的,申请转让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矿产地的矿业权,经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审批,其价款可部分或全部转增为企业的国家资本金”[1]。这一规定增加了国家资本金对企业化地勘单位投入的新途径。财政部设立了专项基金,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地质勘查单位进行经费补助,用于地质勘查项目的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探、化探、钻探、岩矿试验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属地化地勘单位实行企业化经营初期的资金紧张。

1.3.3帮助企业化地勘单位落实土地使用权为了帮助落实企业化地勘单位的土地使用权,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就地勘单位土地使用权专门做了具体安排。《国务院关于深化地质勘查队伍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76号)中也赋予了企业化经营的国有地勘单位对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权限,可以允许按照有关规定,经评估后可以采取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或者授权经营等方式处置。2010年,国土资源部发文规定:“支持地勘单位盘活存量土地资产,对已经转制为企业或者积极推行企业化改革的国有地勘单位,其实际占有的国有划拨土地,经土地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批准转为商住、工业用地的,依法办理有偿用地手续,土地出让价款纳入地方预算后,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积极沟通协调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制定将出让收入用于解决国有地勘单位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1]。这些政策赋予了企业化地勘单位以经营方式来处置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权,使地勘单位摆脱了原有事业单位体制土地使用制度的约束。

1.3.4支持地勘单位转产分流人员、减人增效为了解决地勘单位人员臃肿,效益不高的状况,必须加大人员分流的力度。地勘单位改革方案要求地质勘查队伍要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发挥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积极构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非地质勘查业生产门路,安置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职工生活。改革方案要求对地质勘查单位用于组织队伍转产,安排职工再就业等工作的银行贷款,继续给予贴息支持[2]。财政部为此制定了《地勘单位转产项目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管理办法》,符合条件的地勘单位在收到贴息资金后,应增加本年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同时冲减财务费用[6]。改革方案同时要求各地将属地化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单位下岗职工与当地下岗职工同等对待,领取地方印制发放的下岗证,享受国家和当地有关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这些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勘单位人员臃肿的局面,从而使地勘单位可以轻装上阵,融入市场经济体制。

1.3.5保证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1999年的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对离退休人员经费做了安排,规定原地质矿产部和各工业部门地质勘查队伍的地质勘查费均以1998年预算为基数(不含一次性补贴)保持不变,划转到各省级财政,优先确保地勘单位的离退休人员经费在此预算基数中列支。中央财政安排的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的地质勘查费和离退休费也以2000年预算基数中列支。国务院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要求,要千方百计确保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及时足额发放。对尚未进入地方养老保险统筹体系的地质勘查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标准和有关待遇不变,费用从划转省级财政地质勘查费中列支,待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养老统筹办法出台后,再按统一办法执行。2001年的《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地质勘查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已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勘单位,其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地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发放。尚未参加地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勘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和有关待遇不变,费用按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列支渠道不变。待国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出台后,再按统一办法执行。保证地勘单位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及时足额发放的政策,降低了地勘单位体制转型造成的冲击和震荡,为社会和谐做出了贡献。此外,地勘单位的改革方案中还就地勘单位的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也做了政策性规定。这些财政优惠政策,在实践中推进了地勘单位改革的进程。

2地勘单位改革成效和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十多年来,地勘单位在“戴事业单位帽子、走企业化路子”的迂回历练中,地勘单位内部事企分开、模拟企业化管理经营的积极实验与辗转守陈的心态并存,主业与兼业并举,各省、区地勘局(中心)改革意识强弱并存,加上省、区国土资源厅与地勘局(中心)之间隶属关系的顺与不顺并存,改革中涌现的若干“模式”的此消彼长,最终以坚持市场化方向为主导,推动着地勘单位改革向纵深发展。总结这一改革历程的成就和问题很有必要。

2.1地勘单位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效1999年启动的地勘单位改革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向深入,国家分税制改革不断完善并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逐步推广的背景下展开的。地勘单位改革历经十年的探索,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1)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进展顺利,截至2010年底,国有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顺利完成,属地化局级地勘单位74个,所属企事业单位1148个,职工约62.7万人,(其中在职职工35.2万人,占56%),占地勘队伍总人数(72.2万人)的86.8%[7];2)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建立;3)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的机制自上而下的推行;4)国有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逐步深化。与地质队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同步,地勘经济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料披露,以“十一五”末与“九五”末的1999年相比,全国非油气矿产勘查投入增长了10倍以上,商业地质工作的社会投入超过了政府投入;国有地勘单位的人均净资产增长了5倍,职工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后发的民营或者股份制企业及地勘单位更具有经济活力。

2.2深化地勘单位改革面临的问题

2.2.1事企分开的改革目标尚未达到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已经探索了十年有余,但是大多数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还没有完成。因此,地勘单位一方面仍然是事业单位的属性,享受着国家的财政拨款,另一方面开展商业地质勘查活动获取经营收入,并且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和商业矿产开发的强劲需求,其经营收入所占地勘单位总收入比例也在逐年加大。因此,地勘单位改革方案中所要求达到的事企分开的目标还没有达到。地勘单位在没有切断事业拨款收入途径的前提下,继续享受事业单位的有关政策。地勘单位实际上既可以获得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收入,又可以获得商业地质勘查的经营收入,因此,这种情形很有可能使地勘单位没有很强的意愿推进彻底的企业化改革。同时,一部分地勘队伍下岗分流人员面对目前地勘单位职工收入增加的情况,也可能对当初的被分流不满,从而进一步抑制了地勘单位内部职工推进地勘单位彻底转制为企业的积极性。

2.2.2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经费不足按照《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1999]37号)和《关于加强地方和行业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土资发[2003]358号)的要求,省级政府要建立一支精干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开展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但是,目前这一改革目标还没有完全落实。有学者指出,从财政支持的角度来看,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事业费(人员费和其他基本支出)不足,主要表现为:1)隶属关系不稳定造成预算渠道不畅通,尤其是归地勘局管理的地调院、监测站,经常性工作经费和人头费没有直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难以得到稳定的财政保障;2)事业费预算额度与实际支出相比偏低,需要依靠市场项目及其他资金来源项目弥补经费不足,这直接影响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精力和质量[7]。

2.2.3地勘单位的预算管理问题国家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政策是不同的,分别执行不同的收支制度。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向补助(或上缴),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各项收支都有严格的控制,尤其是财政性资金的控制更加严格,而对于其经营收入和支出则管理的相对宽松。但是,在原有的财政制度下,非常容易导致事业单位将财政资金投资于经营部门,从而扩大预算规模。同时,当国家向事业单位所属的部门的经营收入征税时,该经营部门的收入也可以通过上缴其主管事业单位来回避或者降低对国家的缴纳款项。同时,由于事业单位与其经营部门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人事、财务、物资使用等方面的联系,也存在着资金相互挪用,私设“小金库”,制造腐败的潜在风险。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尚未完成,地勘单位在市场上获得越来越多的经营性收入。这些经营性收究竟应该按照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处置,还是按照企业单位的处置办法,目前还处于模糊状态。这种情形不但容易诱发腐败,也使锐意改革的地勘单位领导就如何处置日渐增多的经营性收入时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

3促进地勘单位改革的财政政策建议国有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企业化改革,并在企业化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地勘单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地勘经济发展的方向。为此,深化改革地质勘查队伍的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需要不断调整财政政策,促进地勘单位转型。

3.1加快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步伐目前,国有地勘单位的经济明显好转,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较好的契机,因此应该大力推进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进程。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要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尽快落实各项地勘单位改革的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上继续给予支持,加大地勘单位企业化推进力度。各省级政府可以因地制宜的为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设定年限,尽快改变地勘单位十多年来“戴事业单位帽子,走企业化路子”的局面,促使地勘单位建立真正企业化地经营机制。

事业部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资预结合改革;问题;对策

一、引言

资预结合是指武警部队预算单位为保障事业任务完成,根据存量资产状况和财力可能,合理配置单位资产,统筹安排经费预算的管理办法。即各单位在编制经费预算时应根据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在编制资产预算时应根据经费可能,优化经费投向投量。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单位的年度经费预算,以增加预算的透明度和约束力,发挥预算在优化军事资源配置和加强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并逐步完善武警部队预算管理制度。武警部队资产是国家国有资产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和维系部队战斗力重要物质基础,因此资预结合的实施势在必行。推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部门预算改革的不断深化,提高财政预算资金使用的效益。

资产管理改革是当前武警部队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目标的一项重大使命,是武警部队基本财经制度的创新,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在总部的统一部署下,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各项资产管理改革全面展开,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因此,如何把握改革目标任务、明晰改革总体思路,解决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对于推进下一步的武警部队资产管理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武警资预结合改革现状

从08年起,武警部队开展了资产与预算相结合管理改革试点,探索形成了“资产编制标准化,资产管理动态化,资产处置规范化,统筹资产购置计划与经费预算安排”的运行模式,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总部、总队、所属支队三个层次资产配置标准,对各单位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细化,使分管人员和广大官兵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便于操作执行;坚持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区分层次,由点及面的原则,总队党委根据资产购置需求,强化资产处置,调剂利用闲置资产,将这些经费与机动财力捆在一起,搞好集中统筹,利用闲置资产增加收入,使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财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保障效能,时刻体现出资预结合改革带来的变化。

资预结合改革,是武警部队最重要的资产管理改革任务,也是加强武警部队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保障力的一个新举措。如今,实行资预结合改革已经4年多了,武警各级预算单位创立了资预结合的运行模式:建立资产标准,为预算编制提供基本依据;摸清资产底数,确定纳入预算安排的经费、资产范围与数量(金额);强化资产处置监管,将资产处置计划纳入预算安排;科学编制年度综合预算,优化军事资源配置。初步形成经费、资产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实行经费、资产一体化管理,形成了抓组织、严制度、强管理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军事经济效益。

创新资产管理改革方法,按照总部颁发的《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办法(试行)》规定,在财务部的直接指导下,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在建立各级、各类资产标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各级党委统一领导、科学统筹、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在创新资产管理改革的方法手段方面做得有声有色。

三、资预结合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尽管武警资预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为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改革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有的单位对改革的认识还不到位,资预结合的内在机制不够完善,改革工作发展不平衡。有的单位对资预结合工作的宣传、动员工作做的不够扎实,对改革的目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的关系不够协调,改革的意识不强,工作不够细致;有的单位核实资产存量不彻底,资产统计与计价核算工作不到位,资预结合改革的整体效果不够理想。

二是资产标准不科学。由于许多资产,包括土地房屋建筑物、设备器材、库存物资、办公用品等缺乏具体明确的编配标准,资产种类多,又分属于不同主管部门管理,有的还存在着交叉使用与管理,因此,在职责分工和分类制定资产标准等方面都面临不少困难,科学性、规范性的缺乏成为推动资预结合改革的一大掣肘。加之目前武警部队资产编配标准制定缺乏统一的制度规定,各级预算单位在资产标准制定方面各自为政,造成管理混乱、资源浪费,这也成为制约资预结合改革顺利进行的瓶颈。

三是在产处置不规范。按照总部下发的资预结合改革《办法》,在编制年度预算前必须规范资产处置,将资产处置计划纳入预算安排。但由于目前总部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武警部队资产处置与评估管理规定,资产处置的程序也不是很明确。因此,很多预算单位、尤其是基层部队不清楚、怕承担责任,要么该处置的资产长期不处置,要么随意处置,造成部队存量资产虚增或流失。

四是管理手段不先进。虽然总部下发了“武警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软件,其中包含有资预结合的某些系统功能,但其系统设计并十分科学、合理,技术上难以达到真正资预结合的目的,配套功能缺失,相关数据不能相互提取与共享,与预算管理系统、会计核算系统的功能还不能无缝对接,财务部门与事业部门的资产管理数据不能相互连接,难以适应资预结合改革工作需要。

四、武警部队资预结合改革问题对策

推行武警部队资预结合改革的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武警部队资产管理与经费管理,实现资产标准与事业任务、资产核算与使用管理、资产处置与有效利用、资产购置与预算安排等的有机结合,解决部队单位资产应该配多少、实际有多少、能调剂利用多少、应该新购多少等现实问题,真正做到钱物管理并重,提高武警部队经费、资产的综合保障效益。因此,解决武警部队资预结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宏观上可归纳为“三化一统筹”,即围绕最大限度地发挥存量资产使用效益这个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资产编配标准化、资产管理动态化、资产处置规范化,做到统筹资产购置与经费预算安排。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统一认识,明确目标。资预结合是武警部队一项重大财经制度改革,是全面建设现代化后勤的重要举措之一。为进一步推进资预结合改革,我们要充分利用既有的改革成果宣传资预结合《办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明确“三化一统筹”的改革目标,将广大官兵、尤其是财务部门和事业部门的思想认识统一到总部的战略决策上来。总部和各个单位应充分利用报纸、板报、网络等宣传手段,加大对资预结合《办法》的宣传力度,造大声势,浓厚气氛,搞好思想动员与组织发动,并将资预结合改革工作目标列入部队重要工作日程。

二是集思广益,科学论证。总部和各单位机关资预结合改革工作涉及的管理层次更高、关系更复杂、纳入管理的资产种类更多、资产处置权限更大。因此,应根据总后颁发的资预结合《办法》认真研究制定各单位资预结合方案。在总部以下单位推行资预结合改革取得相当成效后,针对出现的问题与新情况,充分听取各单位主管部门及事业部门的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搞好方案的统筹与总体规划,以求具有现实可行性。在实施方案的规划中,应明确各单位机关部门在资预结合工作中的职责分工,体现资预结合的部门协调机制,尤其是要体现事业经费与事业资产统管机制,形成钱物统管的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吸取经验,总结完善。支队以上机关资预结合方案的制定直接源自于《办法》贯彻落实后取得的实践经验总结。换言之,基层单位实行资预结合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总部和各总队(师)机关资预结合方案如何出台。因此,要在贯彻落实资预结合《办法》的基础上,针对各单位的实际情况,搞好资预结合改革总体方案设计。在改革目标、指导原则、资产种类与适用范围、职责分工与方法程序等顶层设计中,力求具有全局性和权威性。由于还处在改革实施初期,实施方案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但可在总的目标要求和原则指导下,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在支队以上机关资预结合改革方案中可不作统一要求,并允许各单位针对自身情况有选择的先行试点,然后再逐步展开相关工作。

四是稳步推进,规范有序。制度建设是加强武警部队资产管理,推行武警部队资预结合改革的有力保证。目前总部颁发的资预结合《办法》还只是个初步的、试行政策,还需要完善并出台相关配套制度。为了有效推进武警部队资预结合改革工作,加强资产管理保障力,除应抓紧制定和出台武警部队预算编制条例和武警部队资产管理条例外,还需要制定出台武警部队资产科目管理制度,以解决资产科目分类过于笼统,针对性、适用性不强等问题;制定出台武警部队资产标准管理制度,解决资产编配标准依据不统一,保障需求缺少量化标准、保障程度缺少考核依据等问题,并要与经费标准相衔接;制定出台武警部队资产处置监管制度,解决目前有的单位资产处置不按程序报批、不按要求评估或评估方法程序不规范、处置收益自收自支、资产处置变动不在预算中反映等问题;制定出台武警部队资产统计报告管理制度,以解决资产统计数据不准、资产底数不清、核算范围不全和资产存量难与预算编制要求相符等问题。

五、结论

目前武警部队资预结合改革工作正稳步有序地推进,许多单位能紧贴部队实际,积极创新实践,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成效。各部门科学编制资产标准、核实资产存量、严格落实资产处置规定和程序、严格编制综合预算,使武警部队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开展资预结合工作的时间短,基础工作量较大,要协调的部门关系较多,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要予以改正,立足实际,加强资产管理力度,有序、稳妥地推动资预结合改革,明细分工部署,强化制度建设,加强财务改革、后勤改革和部队作风建设, 努力提高资预结合改革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永山,黄如安落实资预结合办法,统筹经费资产管理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094

[2]韩涛认真贯彻落实资预结合改革办法联勤部财务部,2009

[3]毛过山,黄如安,陈峰深化资预结合改革 军事经济学院学报,20104

事业部改革方案范文3

2010年6月4日,农行湖北省分行正式批复了《中国农业银行钟祥市事业部改革方案》。作为湖北唯一一家被列为全国“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行,中国农业银行钟祥市支行(下简称“农行钟祥支行”)从此拉开改革发展序幕。同年9月28日,全国“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工作会议在钟祥召开,农行钟祥支行的改革实践受到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农行钟祥支行在以黄河为首行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以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开拓“三农”和县域蓝海市场,勇于突破,巧解“小贷”难题,坚持创新,试行“集中连片”模式,立足服务,构建“三农”金融服务网络,创响了具有钟祥特色的“三农”服务品牌。

创新理念:

破解“小贷难题”

小额贷款一直以来被喻为“世界级难题”。一般而言,小额贷款主体往往抗风险能力差、质押能力不足,相比大型企业而言,风险更大……因此,破解这一难题并非易事。面对这一难题,农行钟祥支行大胆创新理念,探索走出了一条破解之道……

“瓶颈”的突破

“真没想到,农户小额贷款能办的这么顺利!”钟祥市张集镇长河村村民王海民在“点击”政府网上的农行“三农”自助服务页面,顺利获得了一笔急需的贷款后,不无感慨地说,“这事太新鲜了!”

农行钟祥支行在农行湖北省分行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在全国农行系统开通了“三农”金融服务自助网站,与钟祥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链接。打开钟祥市政府门户网站,“中国农业银行钟祥市‘三农’事业部”赫然显示在网站首页醒目位置。点开后,“小额贷款申请”、“网上银行申请”等自助服务项目迅速跃入眼帘,“自助‘三农’”是农行钟祥市“三农”事业部率先在全国农行开通,为广大“三农”客户提供农户小额贷款网上自助预约申请渠道。页面上以图解的形式简洁明了地介绍农户小额贷款的服务流程。

据了解,小额农贷自助式贷款只是农行钟祥支行坚持金融创新的“个案”,而开通“惠农卡”特色服务,办理小额农户贷款,则是其坚持创新的又一缩影。

何秀林是钟祥市郢中镇的一名蛋禽养殖户,2009年,他凭借“公务员+多户联保”的担保方式,从农行钟祥支行郢中分理处贷了5万元钱,迁建养殖基地,新修养殖“车间”,摒弃原来粗放式养殖方式,逐步踏上了精细化的养殖之路。

农户贷款难说到底就是缺少贷款保证条件。农行钟祥支行针对与农户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探索并实践了 “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农机合作社担保+农机抵押”、林权抵押和多户联保等担保方式,有效突破“小额农贷”这一“瓶颈”。

该行自推广发行金穗“惠农卡”以来,已累计发行惠农卡5.8万张,授信余额3.4亿元,贷款余额1.9亿元,惠及农户5.8万户,发卡量和贷款余额位居全省农行系统前茅。

啃下“硬骨头”

据悉,近两年来,农行钟祥支行已累计投放信贷资金51亿元,支持了钟祥金源食品、金海塑业、三和木业和阳光船务等42家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其壮筋强骨、提升经营层次奠定了基础。

农行钟祥支行在破解小微企业贷款难题时,注重从实际出发,减少中间环节,优化服务流程,方便中小企业办理贷款业务。为满足小微客户“小、快、灵”的资金需求,钟祥市支行在上级行下放信贷审批权限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创新4项信贷业务流程:简化直接审批业务流程、建立合议会审议流程、改进信贷事项复议流程和优化超权限业务平行作业流程,推广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循环使用信用,着力解决了审批链条时间过长,提高了办贷效率,也提升了服务质量,增强了对“三农”金融服务“盲区”的渗透能力。

与此同时,农行钟祥支行针对全市经济发展实际特点,建立优良小企业目录库,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量体裁衣,实行“一对一”服务。

创新模式:

试行“集中连片”

在钟祥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来都不缺少奇迹。被誉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彭墩村2011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8亿元。2012年4月16日,一个世界水准的“中国农谷”落户荆门钟祥、京山交界的屈家岭。

从“中国长寿之乡”的钟祥食品饮料产业集群到钟祥工业园区;从全国明星村彭墩村到磷化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化加工集群,在区域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蓝海的各领域,以农行钟祥支行为代表的“领军”银行都扮演着“导航”角色。

农行钟祥支行坚持遵循农行湖北省分行提出的“突出重点、集约经营”的经营方针,探索“三集中”,试行“三连片”,成功地践行了金融服务“集中连片”的新模式。

“激活”彭墩村

近几年来,钟祥市石牌镇彭墩村通过培植龙头企业兴产业,迁村腾地建新村,走出了一条以企带村、村企共建的新农村建设之路,成为荆楚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新村明珠”。

为大力支持彭墩村加快新农村建设,针对该村衍生出的金融需求,农行钟祥支行率先在彭墩试行“集中连片”模式,支持该村“迁村腾地”,走现代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走循环农业和休闲农业之路,大力支持该村发展种鸭场、蛋鸡场、大棚蔬菜基地和生态观光旅游。

目前,彭墩村已获国家3A景区、全国农业休闲与乡村示范点、全国生态文化村、全省宜居村庄等称号。去年旅游收入2550万元,农产品收入1.56亿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万元,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面对彭墩村取得的骄人的成绩,农行钟祥支行行长黄河不无兴奋地说,我行按照“抓重点、带全部、零售业务批发做”的思路,探索、试行“集中连片”的创新模式,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彭墩村“迁村腾地”,通过土地流转担保方式为农户发放小额农贷,支持农户新居建设;二是支持开办种养殖基地,采取多种担保方式解决村民创业资金的需求,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三是支持打通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优先解决青龙湖公司、荆富公司的流通环节的资金需求,支持其收购村民生产的无公害绿色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打通入市场环节;四是针对该村部分生产经营大户资金需求问题,该行采取林权抵押和通过公司担保的形式,积极为他们提供农村生产经营贷款,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壮大筋骨。

彭墩村被“全面激活”,其巨大的的变迁不失为农行钟祥支行试行“集中连片”模式的成功“范本”。

连片的“魅力”

客户资源、金融资源、营销方式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发展环环相扣的四个重点。农行钟祥支行实行资源、营销和管理“三集中”;突出重点、大力实施金融服务企业、产业和园区“三连片”;集约经营,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

钟祥市盘龙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是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设计生产能力年屠宰生猪180万头。

农行钟祥支行为确保将有限的金融资源集中地投向钟祥市盘龙肉类加工有限公司这家重点企业,根据钟祥盘龙肉类加工有限公司的这一特征,将原材料收购、加工和销售各环节集中考虑,为其制定一个集中的金融服务方案:一,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发放贷款1亿元,解决其生产过程中短期资金需求问题;二,支持公司原料供应基地建设。对牲畜养殖生产基地的承包农户,以惠农卡为推手,发放小额贷款;三,对其收购和流通领域的经营大户提供生产经营贷款,有针对性地配套公司担保方式,满足流通和消费环节的金融需求,从而为钟祥盘龙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发展提速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钟祥盘龙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只是农行钟祥支行支持工业园区的一个缩影。目前,农行钟祥支行已为园区内56家企业提供了银行卡、工资、结算、保险、投融资顾问等金融服务,园区公司存款余额达到35630万元,占全行对公存款余额的44.4%;贷款余额6.6亿元,占全行全部法人客户贷款余额的71.7%。

创新服务:

创响“特色品牌”

“农行钟祥支行完善的服务给客户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是不少钟祥人对农行钟祥支行相对综观的一个评价。

在农行钟祥支行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的进程中,“服务第一”早已经成为其发展战略的基础。农行钟祥支行努力完善服务体系,牢牢把握服务“三农”,惠及民生的工作主线,坚持“服务先行”,以设置“三农”金融服务站为突破口,构建“三农”金融服务网络,为农户提供了方便、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搭起了一座支农、惠农的“便民桥”,延伸了农行服务触角和服务半径,创响了“三农”服务品牌。

期盼的“眼神”

记者驱车前往钟祥市洋梓镇时,沿途不时可看见在一些乡村小超市、农资小批发部和农村医疗室的门楣上悬挂有农业银行标识的“三农”金融服务站、新农保远程网络结算点的匾牌。在洋梓镇汪李村村口一处名为“宗佳”的小超市门墙上标有“三农”金融服务站几个醒目的大字。设在乡镇的“‘三农’金融服务站是一个以“惠农卡”为依托,以“转账电话”为载体,以“农家店(超市)”为物理网点,以“信息员”为主体,精心打造的村组服务平台。

记者一行在老板杨宗佳热情的招呼声中走进了小超市,只见柜台上摆放着一部农行转帐电话和一份转帐登记表。

杨老板手指转帐电话向记者介绍说,“别小看这部转账电话,村民来办理小额存取、汇兑、转账、查询等业务可方便了,村民只用拿着农行发行的惠农卡或金穗社保联名卡,在转账电话上轻轻一刷,就可办理相关业务,再不用花钱费时到镇上或市里金融网点办理,省时、省心,挺受村民欢迎的。”

“村民们能在自家门口享受方便、快捷的现代金融服务,得益于农行钟祥支行大力推进的“惠农通”工程村村通,精准布点,实现网点全覆盖。”

钟祥市是一个有着103万人口的农业大市,现辖17个乡镇、3个农牧场,版图面积4488平方公里。该市不仅地域辽阔,许多乡村地处偏远山区,农民上一次镇、进一趟城要花费半天甚至一天的时间。加之前些年,农行乡镇机构改革先后撤掉农村乡镇及农牧场网点6家,部分乡镇和不少乡村出现了金融服务“死角”。

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农民迫切需要身边的银行,那一个个“期盼”的眼神令农行钟祥支行人难以忘怀。

“农民的期盼,就是我们金融服务‘三农’的着力点!”成为农行钟祥支行行领导班子成员的共识,金穗“惠农通”工程作为“惠民工程”,它既有利强化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渠道、科技、品牌优势,又有利于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农行钟祥支行积极争取资金,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优化乡镇网点布局,构建“三农”金融服务站。

为了防控风险和规范管理,农行钟祥支行在选定服务点和人时,实行‘村委会推荐+银行审核方式’由村委会推荐人选,银行逐一调查审核。”并制订了详细的转账电话管理办法、操作流程,明确了人工作要求和奖惩措施,建立了业务管理登记台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认真落实相关管理责任。

面对相对完善的“三农”服务网络,农行钟祥支行行长黄河自豪地告诉记者,农行钟祥支行推进的“惠农通”工程建设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全行已在全市497个建制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站,安装转账电话510部,其中无线转账电话138部,覆盖建制村497个,覆盖率达100%。

延伸的“触角”

自从村里有了“三农”金融服务站,村民门享受着“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如同踏上了“方便桥”。

记者在洋梓镇汪李村“三农”金融服务站时,赶巧遇上村里李元文老人来这里办养老金领款手续。只见服务站人杨宗佳接过李元文老人递上的社保联名卡在转账电话上一划,老人熟练地输入密码,将自己账户上每月的55元养老金顺利划转到服务站账户上,然后从人杨宗佳手中领取了55元现金,并在领取登记薄上按下手印确认,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

领到养老金的李元文老人笑呵呵地对我们说到:“我们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去一趟镇上不容易。现在好了,银行开到家门口,我们领钱非常方便,再也不用大老远跑到镇上去了。”

自从实现“惠农通”全覆盖后,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转账汇款、社保卡缴费和养老金领取等。但是,农行钟祥支行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立足于“支农惠农、强农富农”的原则,坚持把拓展惠农卡的延伸服务作为服务“三农”的拳头产品来开发,并多方谋求合作,通过代收方式进行系统资金归集,为客户提供省时、方便、快捷的服务。很快就将粮食直补、家电下乡补贴、村干部工资、新农合等项目纳入了惠农卡的服务范畴。

截止8月底,该行发放社保联名卡33.2万张,占参保人员的82.5%;办理缴费和取现业务10850笔,金额879万元;转账业务6640笔,金额7250万元。

网络“全覆盖”, 服务“零距离”!前来调研的省市分行领导对农行钟祥支行推行的“惠农通”全覆盖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该行以“农民的期盼”为工作的着力点,不仅体现了农行真情服务“三农”的责任,也取得了“政府满意、商户满意、群众满意”的良好效应,真正实现了政府、农行、农民三方共赢的局面。

解读“模式”

凸显启示意义

人们谈起农行钟祥支行时,常惊叹于它连续的、快速的、跨越式的发展。“全国农行系统第二届文明单位、农业银行总行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工作先进单位、农总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先进集体、农行湖北省分行服务“三农”先进单位、农行湖北省分行十佳支行”等荣誉称号纷至沓来,在一系列个性化发展理念及取得骄人成绩的背后,支持其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钟祥模式”成功的奥秘何在?

我们只需解读“钟祥模式”,就能解开这个让无数人好奇的谜团。“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之“钟祥模式”,既是农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实践的一个缩影,更是“三农”金融服务的重要成果,其中凸显出鲜明的启示意义……

启示一:“用改革的力量实

现创新驱动”

创新,也是银行业服务“三农”,实现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农行钟祥支行自开展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准确把握“找准、作实、出亮点”的工作思路,用改革的力量实现创新驱动。

“机制创新”是该行改革的又一大亮点。钟祥事业部以绘制“金融图谱”为契机,推出了“一法一书一表”的考评方法。“一法”是指制定产品计价营销及考评管理办法;“一书”是指签定员工一岗双责责任书;“一表”是指建立个人统计表台账。通过在全行实施“一法一书一表”的经营考核办法,对基层实行产品计件、计价工资制,并加重一线员工考核系数的比重,激励后台员工向前台倾斜,调动了全员展业的积极性。

为满足更多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农行钟祥支行有针对性地创新了特种经营权质押、船舶抵押贷款、仓单质押、其他经营权质押、担保贷款和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等新金融产品,加快信贷投放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

启示二:“服务是一个永恒

的主题”

“服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农行人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在农行钟祥支行发展的时间轴上,“服务”是永远不会被绕开的坐标。

农行钟祥支行创建了“五部八团队”的服务体系。“五部”,即:公司业务、个人金融、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五个部;“八团队”,即:农产品加工、磷化工、建筑建材与加工制造、机构客户、系统客户、种植业、养殖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八团队。实行专门团队、专业服务。由个人金融部向每个网点派驻1名客户经理,建立以服务团队为营销主体、以城乡网点为经营平台、综合营销和专业服务相结合的“1+17”营销服务体系。构建并完善服务体系,促进了服务层次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启示三:试行“集中连片”

模式意义深远

彭墩村作为“中国农谷”重要辐射区域,这里将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耕文化展示区、农业生态旅游区……龙头企业是技术升级、品牌升级、质量升级、管理升级的领头羊,它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集群的升级。农行钟祥支行推行“集中连片”模式,将集中而有效地支持农业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发展和培育龙头骨干企业置于战略先行的地位。

事业部改革方案范文4

在此之前,科龙2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已为人所熟悉,从产权角度来说,期间科龙经历过三次产权改革,一是股份制改革,1992年8月,广东省有关部门批准珠江冰箱厂改组为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后改名为科龙集团。二是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在3年时间里先后在香港和深圳两个地方实现上市。第三次是2001年科龙的民营化重组,政府作为企业控股股东的历史从此结束。

为什么奉行“靓女先嫁”的顺德会将科龙成为它十年产权改革的最后一幕?这与当年对“靓女先嫁”持不同政见的原容奇镇党委书记陈伟有关,前面文章也说过陈的作用,由于陈的力保和反对意见,“而且听说陈伟为此还丢了官,所以,市委书记陈用志也因此自始至终都没有在他的任期内向科龙开刀。”

但是自从强势人物潘宁退休后,科龙却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几次王朝的变更,几番沉浮后,科龙从97年的巅峰走向了亏损的不归路。科龙走下坡路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所有权缺位情况下的大企业病;二是政企难分情况下的裙带经济蔓延;三是在所有权和政企难分企业出现的山头主义;四是投资责任不清,缺乏真正的风险承担者,企业进行盲目多元化经营;五是政企难分和裙带经济情况下存在的治理问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赴科龙调研组的研究,科龙民营化重组是由于不彻底的产权改革导致新规则与旧体制的碰撞。仍然不彻底的产权改革给处于鼎盛时期的科龙留下了巨大隐患。上市后,尽管政府通过壳公司容声集团所持有的股份被不断稀释,但仍然是实际上的控股股东。广大小股东的进入和上市所必须保持的透明度给科龙带来了新的游戏规则,但旧的政企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游戏规则与旧政企关系发生了强烈碰撞,使得科龙在短暂的鼎盛之后迅速陷于动荡并走向衰退。

因此,这次“民营化重组”是科龙多次产权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次,是科龙与时俱进地进行产权改革的最后一笔。经过这次产权改革,最终解决了政企关系不规范和“所有权缺位”的问题,为新科龙日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最终奠定了体制基础。

但是顾雏军的被抓、国企海信的入主却使得这个“民营化重组”的改革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之中,为什么民资没能拯救科龙?

目前,主流的分析有:一是科龙痼疾太深,顾又下药太猛,难免出现“病变”;二是科龙水太深,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政企关系,顾来了之后,科龙一贯有“鱼水之情”的紧密政企关系出现摩擦;三是顾本人并没有产业精神,是在玩弄资本;四是企业运作出现问题,主要来说就是决策策略和发展策略失误了,不是管理策略出现问题。比如在发展策略方面,科龙已经有了一个营口科龙,而且产能不饱和,但顾又在东北收购吉诺瓦冰箱,这样的产业发展布局是有问题的,年产量并不代表销售量。

当然,最主要的是,产权不清晰,其实不管是民资还是国资,一定要产权清晰,这才是发展的基础,而科龙的“民营化重组”改革并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科龙美的两重天

同样是乡镇企业、同样进行了改制,同城的家电企业科龙、美的的结果却是冰火两重天。这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第一、是分配机制问题。这是一个让资本说话的年代,而作为国有或公有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一般是没有资本的,但美的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事业部制将利益分配与职业经理人的行为挂钩,从而将人的积极性发挥到极致,但科龙没有解决人的因素的问题。

第二是行业敏锐度。科龙做大渠道、大分销成功了,随着环境的变化,终端分销渐成主流,但科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美的在改革时敏锐地意识到家电行业技术同质化的现状,看到市场分销的作用和前景,故而能够提前以市场为导向,贴近市场分销。

事业部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

中图分类号:E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25-03

近几年,关于行政消耗性支出,各级部队在预算单列、限额管理、货币化支付等方面总结了许多有益经验。但实践表明,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改革的任务依然很重,亟待创新制度机制,控制行政消耗,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出制度

(一)改革预算管理制度

控制行政消耗性支出的根本在于发挥预算的“龙头”作用,加强预算管控。

1.层层分解预算管理责任。按照“谁支出谁编预算,谁编预算谁负责”的原则层层分解预算责任,使各个预算编制者都有明确的责任,且主要强化主官责任。这就要求一方面对现行的预算科目体系进行改革。改革当前依据支出功能和经费性质划分的预算科目体系,按照单位、功能和支出分类,将预算分解到具体单位,细化到具体用途,落实到具体项目,反映部门公务活动的成本,增加预算监管的透明度,方便后期的绩效评估。另一方面,要制定责任到人的具体程序方法。如在行政消耗性支出过程中出现了需要调整或者改动的项目,由责任人提供凭证证明确有增加支出的必要性,防止事中监督及事后结算评价时产生推诿责任等情况。

2.具体细化预算支出项目。行政消耗性支出包括维持性经费、建设性经费和专项经费中用于公务活动的接待、交通、通讯、差旅、学习考察、会议等方面的支出以及事业性经费中的非事业性开支。现行预算科目中,行政消耗性开支笼统地体现在部门经费分项预算中的办公设备购置维修、业务会议、业务差旅、业务办公等科目之下。应根据前文所述预算科目体系改革,在行政消耗性支出款级功能分类的同时进一步细化其下如接待费、交通费等目级明细科目,同时将每一笔开支的来龙去脉都事无巨细地登记清楚,统一口径归属到所增设的相应科目中核算。这既增加了预算经费分配使用的透明度,又强化了预算约束。

3.全程控制行政消耗性支出。在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过程中,通过下达预算指标、监控预算执行情况、考核评价预算执行结果,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行政消耗性支出随意性问题。一方面,要强化预算管理。通过量化规划计划,细化预算编制,科学化预算标准进行事前控制;通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随时发现差异,及时根据预算调整与纠正,进行事中控制;通过对预算的差异分析、考评、总结经验教训进行事后控制。另一方面,要强化结算评价。依据行政消耗性支出的账面数据,评价单位(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执行预算的标准。对实际支出与预算标准之间的差异,要求单位(部门)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并统一调整下一预算年度行政消耗性支出标准,以减少未来差异的发生,力求最大限度地防范与杜绝行政消耗性支出随意调整的问题。

(二)规范集中采购制度

要遵循“统一计划、集中采购,归口管理,计划与筹供分离,采购与供应分离”的原则,规范集中采购制度。

1.健全通用资产编配标准。按照“事业部门拟制,财务部门汇总,本级党委审议,报上级后勤部门审批”的流程,由各级制订通用资产编配标准。通用资产编配标准要根据资产用途区分一般标准和专用标准。例如,计算机、打印机、办公桌等资产划为一般标准,照相机、图像处理器等个别部门需要的资产划为专用标准。同时,根据资产性质不同,区分不同的资产使用年限。

2.扩大集中采购范围。对机关办公消耗品实行统一采购供应,由机关事业部门按照核定的限额,根据需要按月编制经费开支和物资采购计划,报本部门领导审批后,经财务部门对照年度预算审查核准,由采购办汇总后统一采购供应,财务部门通过资金集中支付系统集中支付。对一次性采购数量不多,单项价格较高的计算机、复印机、资料柜等高档办公设施设备以及训练、通信、车辆、卫生、营房、给养等通用物资器材,根据年度预算按季度由采购办汇总后统一采购供应,财务部门转账支付。对药品、医疗器械等大宗物资采购,在广泛调查、考察的基础上,按照公平竞价、择优购置的原则对3个以上符合竞争条件的供货单位进行公开竞价招标。服务也要实行集中采购,即通过考察比较,分别选择2―3家服务好、技术精、价格合理的单位作为会议、公务接待、文件印刷、车辆及自动化办公设备维修的定点服务商,根据服务合同和实际发生的业务情况,由财务部门按月或按季通过银行转账结算。

3.完善集中采购程序

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业务部门提出采购需求,财务部门汇总审核需求及划拨经费,采购部门组织采购订货,审计部门全程监督的采购制约机制。即,业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和年度预算安排,提出采购需求,经财务部门审核把关后,报主管首长签批。采购部门在充分了解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按首长批准的采购计划组织采购。财务部门根据商品验收入库单或劳务结算单,按合同约定直接与供应商办理结算。审计部门对此进行全程监督。

(三)创新会计核算制度

强化会计核算,让行政消耗性支出透明化,让会计账目能反映行政消耗性支出的实际情况。

1.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笔者认为,可在预算科目中单位设置行政消耗性开支科目,记录部队的行政消耗性开支情况,即在事业费类级会计科目下设“行政消耗性开支”款级明细科目,在该款级明细科目下再设业务会议费、公务接待费、业务差旅费、邮寄通信费、修车购油费、办公设备购置费、办公杂支费等项级明细科目,专门核算业务会议、公务接待、办公设备购置及办公杂支等开支,改变行政消耗性支出在不同科目中反映不易统计的现状,增强行政消耗性支出的透明程度。

2.制定报账明细制度。针对目前报销凭证摘要说明过于笼统简单,经费开支存在透明度不高、问题较多、漏洞较大、报销凭证反映开支不具体等问题,除加大摘要字符长度,利用摘要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外,还可实行经费报销附加说明书制度,即在经费开支报销时附加由经办人填写,经办人所在单位或部门领导审查签字的制式说明书。为便于制度的实行,对于公务事业费、装备维修费等可分类规定。项目内容一般应包括报销单位、开支金额、事由(开支说明)、用途、当年预算金额、已开支金额、经办人和领导审查意见等。

3.实行分离结算制度。对会议费、接待费等“隐性”开支的结算,实行承办与结算相分离的结算办法管理,即承办部门提出计划,财务部门备案,待会议、接待结束后,按照“及时结算、实行联审”的要求,由财务、审计部门和承办单位进行联审后,由财务部门与承办会议的招待所直接结算。

二、应用先进高效的方法技术

(一)后勤保障社会化

运用市场手段化解管理难点,积极探索办公、接待、用车、通信等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改革举措,提高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效率。

1.公务用车改革。实行部队公务用车社会化保障和交通费用分配货币化保障。由于国家机关的公务用车改革方案是按照行政级别从副部长级到科员确定的,部队可参照国家车改方案,将副军级至排级的干部确定为改革对象。实行公务用车社会化保障的范围,可在非作战部队、军级以上机关,以及驻大中城市的部分院校、科研和医疗单位试行,待经验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公务用车改革范围。考虑到作战部队直接担负训练、执勤和战备任务,作战部队和外事、机要通信、医疗救护、警卫工作等特殊公务活动以及正军职以上干部公务用车除外。

2.会议及接待改革。会议集训、公务接待改革可以借助市场机制,加强社会化保障的力度。即,部队可参照集中采购的办法,通过招投标确定几家质优价廉的地方宾馆或会议中心作为定点会议和公务接待单位,并与之签订服务合同,约定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部队会议集训和公务接待定点组织,地方宾馆或会议中心则以大客户的形式对部队的各项消费提供优惠。

3.通讯费用改革。包括住宅电话和移动通信在内的通讯费用,都可借鉴地方政府的改革方案,实行社会化保障。具体而言,就是参照国家公务员关于通讯费货币化的有关标准和人员范围,对通信费用实行货币化管理,以报销或纳入工资收入的方式定额保障到人。通讯费改革后,日常开支中的通信费一律不再报销。

(二)经费支出标准化

结合我军实际,经费支出标准的制定对象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1.个人费用支出标准。个人在开支公用经费中,容易追求个人效用的最大化,而忽视公用经费的使用效益,追求高档次的消费。因此,在经费支出标准体系建设中,确立个人费用支出标准,重在对与个人效用直接相关的差旅、会议、接待、交通、通信等消费标准做出规定,并根据运行情况适时实行货币化管理,按所规定支出标准进行直接支付,包干使用。

某项个人费用支出标准=(此项支出基期基本标准+基期补助标准)×价格调整指数×消费调整指数×地区差异调整指数

2.采购商品价位标准。这部分费用由于是直接对商品价位制定开支标准,因此可打破科目界限,以商品类别进行分类。具体包括油料、交通工具、文体器材、装修材料、费用较高的办公用品等。制定采购商品价位标准,重在对与个人效用间接相关的商品的消费价位做出规定。

某商品价位标准=此商品基期价位标准×物价调整指数×消费调整指数×地区消费差异调整指数

3.办公费用支出标准。包括办公设备购置支出标准、维修支出标准、办公用品支出标准等。办公费用宜采用限额标准管理办法。根据事业任务、人员编制和应编配的各类办公设备数量,严格核定办公费支出限额,并作为硬性指标加强管理控制。办公费用支出标准在形式上应表现为对商品价格的限定,也就是对部队办公设备的高、中、低档次做出限定。

某事项支出标准=此事项基期支出标准×物价调整指数×消费调整指数×地区消费差异指数×艰苦偏远地区特殊价格调整指数

4.装备维修费用支出标准。我军装备种类繁多,新旧装备共存,且有大修、中修、小修之分,全部制定出合理的支出标准很困难。因此,目前只宜制定我军通用装备尤其是公务车辆的维修支出标准。

某项装备大修支出标准=(此项装备大修基期支出标准+大修恶劣环境基期补助标准)×物价调整指数×训练强度变化调整指数×任务量变化调整指数

某项装备中修和小修支出标准可依据上述公式类推得出。

(三)运行管控信息化

行政消耗性支出管控的关键在于运行监控。要加强军队信息系统建设,利用数据处理技术、联网技术、信息数据库等技术,并运用专业的监控软件对支出过程进行监督。

1.利用“网上银行系统”,构建资金安全防控平台。与驻地开户银行协商,安装“网上银行系统”,将所属单位(部门)银行账户全部纳入监控范围,并设置资金支付安全警戒线,构建资金安全防控平台。利用“网上银行系统”的信息技术优势,通过设置敏感字段,对各项行政消耗性支出实行智能报警,使财务人员可以即时查证,发现问题,及时制止该笔业务流程,从而实现对行政消耗性资金运行过程的有效监控。

2.实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管理,提高经费支出透明度。凡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中的公务开支,都要通过银行转账或公务卡方式结算。财务人员在公务卡审核报销时,不但要审核POS机签购单、税务发票等原始凭证,还要利用“公务卡审核报销系统”,查询核对公务消费的时间、金额、用途和资金流向等信息,实现对行政消耗性开支真实性的事后监控,从而杜绝不合理开支,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增加会计系统功能,加强行政消耗性支出结算管控。将“预算编制管理系统”中的行政消耗性支出预算数据库与“会计账务管理系统”相链接,并增加“会计账务管理系统”对行政消耗性支出的管控功能。在日常借款、核销业务中,如果相应会计科目中行政消耗性支出超出年度预算,则系统主动阻止该笔业务录入,即该笔业务不能被核销,如果该笔支出确实是业务需要,通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在年度预算调整中调增行政消耗性支出预算后,会计系统方允许核销。这样做从系统管理上杜绝了个别人员违规操作的行为,切实保证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营造厉行节约的管控环境

(一)开展厉行节约教育

一是在内容上,要持续开展艰苦奋斗、厉行节约教育,引导官兵正确认识和对待消费行为,划清盲目追求高、精、尖豪华办公用品和紧跟时代进步的界限,划清接待活动中高标准与热情,保障全面与周到的界限,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二是在对象上,要切实加强对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的教育。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要做节约经费开支的模范和表率,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抓起,对行政消耗性开支要坚持做到多问、多管,坚持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讲评。三是在方式上,要坚持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教育。在工作中一方面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压减行政消耗性开支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要对管理不善、造成浪费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和处理。

(二)健全法制管理基础

一是在宏观层面上,应制定和完善对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有指导作用的军费运行法律。如预算方面,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制定出台《军事预算法》,其中对军队行政消耗性支出的规模、预算决算管理、检查监督等作出宏观规定,将预算编制责任追究制度、预算执行风险防范制度、预算落实程度奖惩制度等以法律法规形式体现出来。二是在中观层面上,应制定完善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具体操作层面的法规。如监督方面,应制定完善《军队财务监督条例》并颁发全军,其中应专门分出一章,论述规范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的监督控制措施。三是在微观层面上,应制定完善一些与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相关的具体规定。如标准方面,应尽快编制和制定《一体化军队财务标准》《后勤保障社会化财务规定》《机关电话费包干管理规定》等,从具体制度上约束消耗性支出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同时,制定出台《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管理规定》,使之成为行政消耗性支出规范化管理的指导法规。

(三)加大管理考评力度

一是完善考评体系。围绕支出绩效、支出效率和支出的有效性,建立行政消耗性开支绩效考评体系。支出绩效指标指年初至报告日某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占全年行政消耗性支出预算的比例,反映出报告期内某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的预算执行情况。支出效率指标指报告期内某部队的行政消耗性支出占经费总支出的比例,反映出报告期内某部队行政消耗性支出与部队整体建设支出的比重关系。支出的有效性指标指某部队通过严格控制、加强管理而压减行政消耗性支出的情况,该指标的报告期一般为一个预算年度。二是规范考评机制。考评工作一般由本单位组织、财务或审计部门组织实施,也可由上级财务部门组织实施。考评前,成立考评组,上级财务部门领导或单位首长任组长,拟制评分细则和考评工作方案。考评中,严格按照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和单项打分,从而得出评价结论。考评后,根据考评结果进行讲评,并出具考评报告,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要移送处理。三是严格考评奖惩。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对于考评优秀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进行通报表彰,对其好经验、好做法,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对于考评不合格甚至出现贪污浪费现象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要按有关规定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改正,该处分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事业部改革方案范文6

2005年6月来中国工作以前,长野在日立公司主要负责过钢铁、化学、医疗、食品、矿山、石油、电子、电力、铁路交通以及面向中央及地方政府等方面的销售工作,是日立营业统括本部企划本部的部长。对日立有什么技术,日立能为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他是了如指掌。在日立总部看好中国市场,要动真格地开拓一个新市场时,如此重任,自然落到了长野的肩上。来到中国后,长野仔细观察分析了中国的市场特征,在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决定设置“中国节能、环保事业化推进项目组”。 “我们将通过日立制作所以及从事工厂设施建设、业务用空调器、产业设备等事业的集团公司之间的协作,统一负责在中国市场的环保、节能事业,在加强相关体制的基础上,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长野对记者说。

重点放在环保与节能上

长野史总经理说,40年前日本的公害问题非常严重,“那时的日本是个公害大国。有水俣病、疼疼病、川崎哮喘等一系列怪病出现。东京湾的淤泥发着恶臭,日本河流里已经没有能吃的鱼。”

在日本政府开始立法处理公害问题时,企业的公害对策跟了上去。“日本化了10到15年时间才把公害问题压了下去。用了三十年时间,才让鱼游回到了东京湾,有了一个比较清洁的环境。”长野在说到日本解决环境问题时,强调了这个期间特别的长,它基本上需要一代人的努力。经济发展越快,环境问题也就越大,解决起来也越发地需要时间及技术、资金。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没有注意到环境问题,走了一段弯路,现在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是可以吸取日本的教训,少走这个弯路的。

也正是因为日本企业看到了环境问题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企业开始在自己的技术中加入了环保的成分。“我向钢铁厂销售过很多很多日立生产的机械。从货船上把铁矿石用吊车转运到履带上时,一开始没有太多地考虑会有矿石粉在转运中掉到海里,没有考虑矿粉污染海水的问题。以后日立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生产出一种新型的不漏矿粉的吊机,这样一来既为钢铁厂避免了损失,保护了环境,日立的技术也得到了提高。”长野说。

以后,节能、环保成为了日本技术的一个特点,为日本的技术走向世界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现在,长野就十分看好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市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即将到来之际,中国国内正在加紧建设各项基础设施,伴随着生活、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巨大的变革期。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从投资主导逐渐转变为消费主导的经济结构改革方案,并正在积极应对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为代表,未来的中国社会将通过各种各样的有力措施,努力解决各类环境问题,积极加强资源的有效利用。长野说:“针对这一趋势,日立集团此前以统括中国业务的日立(中国)为中心,采取了大量切实有效的强化措施。2004年10月,日立制定了以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为目标的中国事业新战略,确立了面向中国市场的9大重点业务领域,决心通过各项积极的企业活动,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05年7月,长野史总经理到任,从那时就开始探讨成立特别工作组,以便加强环保、节能相关事业的方向性问题。

调集日立的所有力量,意在环保和节能上有所突破

长野史说∶“4月1日成立的中国节能、环保事业化推进项目组将充分运用在日本长期积累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为日立的在华业务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项目组将以日立(中国)为核心,在日立集团的全球事业本部、营业统括本部、综合解决方案事业部、电机集团以及集团其他关联公司的紧密协作下开始运作。”长野调集了日立的所有力量,目的就是要在环保、节能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建立一个新的企业效益增长点。

在项目组成立以后,长野总经理将锁定正在中国各地推广的节能型热电联供设施,积极提供已在日本取得极大成功的地区冷暖系统。同时,他还准备把在日本用几十年时间磨练出来的开拓市场的经验,用在中国市场上,向各类矿山、炼铁厂、石油化学设施、发电站等,提供由各种节能设备(燃气轮机、变换器、锅炉、冷冻机等)组成的节油及替代系统。长野总经理的“中国节能、环保事业化推进项目组”,将作为一个特别工作小组在中国开展业务。

在谈到今后的工作目标时,长野总经理对本刊记者说:“我们将继续以日立(中国)为核心,为加强集团整体的研究开发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并通过不断提高产品力,努力提升日立在中国的市场地位。同时,还将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高效地运用集团整体的经营资源,将日立在华事业做为全球事业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加以强化。”

一家有标杆作用的垃圾处理厂

长野史总经理已经锁定了几个目标,准备开始在中国大大拓展日立的业务。本刊记者希望长野总经理能提供几个范例来阐述日立的特点时,他笑了笑,讲了他在来中国工作前,日立在日本岛根县出云市(日本县下设市)建设的一家具有标杆作用的垃圾处理厂。

出云是日本著名的风景区,每年有上百万人参观出云大社,那里的市内人口也有十几万,加上周边人口,有二十万人,每天的生活垃圾能有200吨。长野说:“我们在出云的垃圾处理厂能处理出云市及周边村落的所有垃圾。这个处理厂在燃烧垃圾时能让二恶英的含有量比法律规定的0.1微毫克还要少,我们的控制比率在0.01微毫克以下。”

“用垃圾发电来满足处理厂的用电量,我们还能有些富裕,能向电力公司销售一些我们发的电。”长野接着说。无环境污染,能量自理,每天处理200吨垃圾只用4名工人,“这家处理厂可以说是代表了垃圾处理厂的一个建设运营方向。”长野很自豪地说。

如今,长野总经理正在中国城市寻找合作对象,准备建设新的具有标杆作用的环保项目。

资 料

日立集团的环境战略

自2006年开始的日立5年行动计划,将实现以下四个目标。

(1)将集团环境推进机构与各公司或各部门的统一环境管理系统相结合,截至2010年以日立集团的名义,取得集团内部各个公司或部门的环境管理系统――ISO14001认证。

(2)在2010年,“超级适应环境产品”的比率将增加到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