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范文1

一、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我们针对土地资源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难以优化配置土地、劳动力、信息和技术等资源,其实效性和实用性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造成信息渠道不畅,新技术推广不及时;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田基本建设滞后,影响了农业的持续发展等实际情况,从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入手,积极研究探索建立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已有450个村的8.79万户农民自愿组建2460个合作社,占全县总村数的97.4%,总农户数的61%。合作范围逐步扩大,涉及到多行业、多层次。其中,种植业1525个,养殖业562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农产品加工58个。农业经济合作社的建立,通过利益纽带和民主机制把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凝聚到了一起,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通过经营体制的创新,优化了土地和劳动力两个资源,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强化了“统”的功能,调动了农民生产和经营积极性。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发动,搞好试点。农民是农业经济合作社的主体,农民群众认识不认识、支持不支持,是农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快慢的关键。特别是农村中的一些老农民,在农业经济合作社认识问题上,存在误区,认为又要走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老路子,又要“归大堆”,为此在宣传过程中,我们在注重宣传合作社的性质、意义的同时,更注重向群众讲明,现实的合作社与五十年代农业合作社的不同:五十年代的合作社是以取消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为出发点,吃的是“大锅饭”;而现在建立的农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家庭承包经营之上的一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性合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是农民群众自己为自己服务的组织。通过宣传,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同时,为了统一思想,进一步的宣传发动,我们首先组织了8万多农民外出参观。通过学习先进村规模种养的好经验,极大的调动了外出参观农民的积极性,有的村回来后就自觉组织起来,将土地互换归并成大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选择联城乡许家沟、界牌镇双河峪、蒙阴镇熊家万等群众基础好、代表性强的3个村,先行开展了创建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试点。在试点过程中,群众迸发了多年来少有的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能人”牵头,自愿组合。试点成功后,及时总结经验并进一步推广力度。首先,通过村民自我推荐,群众推荐及村两委推荐等方式,产生牵头人。在社长产生之前,由牵头人负责宣传动员,征求意见,召集会议等事项。然后,牵头人和农户之间相互选择、自由组合,明确合作社社员范围。在此基础上,各合作社举行全体社员会议,民主选举社长,理事会、监事会、制定合作社《章程》。最后由社长确定内部管理人员,负责生产资料采购及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工作,自发组建起了农业经济合作社。

三是互换土地,化零为整。合作社成立后,根据群众意愿,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变、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等基本原则,在保证原承包土地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了土地互换集中。工作中重点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丈量土地,合理分类。对土地全部丈量后,根据各村实际,将所有土地划为洼地、岭地两大类或一大类。二是以产定级,确定标准亩。以粮食常年产量确定地级,以此作为互换土地折算面积的依据。三是确定地上附着物的补偿办法。对在承包田上发展经济林半亩以上的,互换后仍由原承包户优先承包;对地上附着物,以现金补偿后归互换后的承包户所有。同时,对水利、道路建设用地,按规划统一预留。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村里组织各合作社社长抓阄,将土地划分到合作社,合作社再根据各户人口将土地划分到户,从而实现了一社一大片、一户一大块的种植格局,达到了化零为整的目的。

四是因地制宜,多层次多领域发展合作社。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我们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根据各乡镇、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特点、群众基础等方面因素,不搞行政命令,不强求整齐划一,而是适应那种合作类型就发展那种类型,群众愿意组建多大规模就组建多大规模。可以建立综合性质的合作社,也可以建立专业性质的合作社,可以在一个村的范围内合作,也可以跨村、跨乡镇搞联合,积极引导合作社向多层次、多领域、多行业发展,扩大合作范围。截至目前,全县合作社按产业划分,种植业合作社1525个,其中,涉及粮食的151个,蔬菜159个,果品1068个,中药材60个,食用菌19个;养殖业合作社562个,其中,家禽养殖533个,水产品养殖26个;农产品加工58个;运销服务业151个;其他164个。按合作社所在区域划分,村及村以下合作社2154个,跨村239个,跨乡镇67个。按合作社兴办主体划分,农民自办2173个,乡村企业改造兴办的3个,农业技术服务部门领办的116个,龙头企业兴办的24个,其他形式兴办的144个。

三、取得的成效

一是优化配置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由合作社牵头,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土地互换,化另为整,解决了土地分散问题,既方便了群众耕种,又实现了成方连片,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适度规模经营。界牌镇双河峪村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后,通过土地互换,由过去每户十几块,变成了几大块,截至目前,由合作社统一组织深翻土地600余亩,开垦荒岭300余亩,新发展经济林560亩。

二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闯市场的能力。合作社的建立,把家庭经营与市场有机地衔接起来,提高了农民闯市场的能力。**镇家禽养殖合作社采取统一供应鸡苗、统一供应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的方式,组织本社社员进行肉鸡的生产销售,促进了肉鸡的快速发展,截至目前,该社共拥有社员230户,发展养鸡大棚240多个,每棚肉鸡生长期45天左右,一个生长期每棚平均收入1.2万元,极大的带动和促进了肉鸡的规模化养殖。坦埠镇代家庄村农业经济合作社以“信息共享,技术互助,风险与共”为原则,以代家庄中药材生产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截至目前,已发展中药材面积1.5万亩,种苗面积1500亩,各类种苗12亿株,年产各类干鲜优质中药材近万吨,所产中药材不但满足了自身供应,还销往淄博等地,成为远近闻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三是农业投入大量增加,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我县以合作社为单位,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田改造,加大农业投入,是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取得了可喜成绩。近年来,全县以合作社为单位,新建水利设施4000余处,投入总额5000余万元,新发展果品6.22万亩,其中,仅桃一项就新发展5.45万亩。野店镇朝阳合作社自建社以来,邀请水利技术人员规划水利工程12处,共投入资金12余万元,建起蓄水3.6万方的蓄水谷坊9座,比预算资金节约10多万元。

四是为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有效载体。农产品的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是国内外市场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具有重要意义。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需要一个有效的组织来实现,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垛庄镇营里葡萄产销合作社,先后投资30多万元,引进美国红提、“美人指”、“高妻”等优质葡萄苗木新品种无偿提供给群众。当年,全村就发展葡萄120亩。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按照章程和具体的操作办法,认真组织社员按照无公害和标准化进行生产,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质量鉴定,统一分级包装,保证了产品质量,受到了客户好评,该社还为其生产的葡萄注册了“营里红”牌无公害葡萄商标,大大提高了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村葡萄面积达到450亩,产量达到40万公斤,收入100多万元。新晨:

五是合作社的建立为农民群众行使民利、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搭建了舞台。农业合作社从组建到运行,从社长的选举到经营决策的制定,始终贯串着民主意志,真正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原则,为农民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农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四、存在的问题

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范文2

 

一、基本情况

业庄村位于杜楼镇东北部,东临岱河,311国道穿越境而过,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物产丰富、交通便捷的好地方。现辖7个自然村,耕地面积4065亩。 农业人口户3520人,2014年民主评议贫困户382户790人,2015年46户182人,2016年贫困人口336户608人,2016年预脱贫65户156人,完成2016年预脱贫人口脱贫后还余贫困户271户45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84%。2017年预脱贫106户202人。

2、村级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大棚、土地收入,年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

3、产业结构

本村产业主要为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业合作社。畜牧养殖主要是养猪、养羊;农业合作社主要是果蔬业合作社,负责蔬菜的生产销售。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1、预脱贫人口安排情况

2016年预脱贫人口65户156人,完成2016年预脱贫人口脱贫后还余贫困户271户45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84%。

2、特色产业形成情况

我村形成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业合作社为主的几大特色产业。其中蔬菜种植700亩,畜牧养殖方面:羊、生猪存栏700头;农业合作社方面:每年销售蔬菜700余吨,销售额210余万元,利润100余万元。

3、村集体经济来源和到村到户项目安排情况

2015年以来各部门加大投入实施了多个到村到户帮扶项目:

2015年大棚蔬菜项目,占地30亩建设大棚21,投资80万元,该项目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包给贫困户种植大棚蔬菜。

2016年12月市商务局副局长葛友明拨款5万元用于村集体经营。

2016年产业到户项目共67户,其中种植户14户,养殖户53户投入资金19万元,已打卡发放到贫困户粮补存折。

2015—2016年共实施危房改造12户,项目资金18万元,解决了12户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

2016年全村共有低保户12户17人,五保户22户22人。

2016年妇联组织种植养殖技术培训35人次;村邀请蔬菜种植技师传授蔬菜种植与管理,培训人员40人。

4、基础设施情况

2016年政府投入资金,建设水泥路3.2公里,目前全村道路硬化10公里,达到每个自然村通水泥路,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2016年县供电公司实施了我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目前全村线路已基本改造完毕,保障了群众的用电安全。

5、公共服务提升情况

2016年新村部投入使用,新村部占地面积3亩,建筑面积360平方米,设置有党员活动室、会议室、为民服务全程代办点、监控室、妇联工作室、警务联防等便民服务机构,并设立了为民服务全程制度,规范了办事程序,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

三、具体做法

1、四个精准方面

在精准识别方面,我村成立了工作组,逐户走访贫困户,核实贫困户家庭情况,了解贫困户需求。并根据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使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具体帮扶措施。我们还为贫困户建立了“一户一档”,户档案中包括:扶贫手册、明白手册、贫困户身份证、户口本、粮补存折、住院发票、低保证、残疾证等资料复印件、贫困户照片和帮扶责任人与贫困户的合影。“一户一档”的建立使帮扶干部和村干部更加了解贫困户的情况,为帮助贫困户落实帮扶措施提供了重要依据。帮扶项目实施后我们走访贫困户了解帮扶项目实施效果、当年人均纯收入增加情况和“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实事求是的计算出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查看居住房屋是否安全,就医就学是否有保障。根据实际调查了解的情况,梳理出预脱贫人员名单,在村民代表会议上表决通过。

2、双包方面

我村扶贫攻坚第一书记是市商务局副局长葛友明,帮扶单位是萧县广播电视台,两家单位也都分别派人帮扶我村贫困户。

葛友明副局长多次到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到贫困户家中了解贫困户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帮我们分析了致贫原因,指出了脱贫路径,并亲自为我村谋划落实帮扶项目,为我村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6年期间,村两委干部多次到其他乡镇学习先进扶贫工作经验。2016年7月萧县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刘忠宇、张武峰等到村上党课5次。

宿州市商务局、萧县广播电视台主要负责人和帮扶干部经常走村串户、走访贫困户,了解脱贫需求,制定帮扶措施。单位不定期慰问贫困户,为贫困户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并看望贫困户留守儿童,送去书包、铅笔等文具用品。

3、村级基础工作方面

利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全村整体工作开展,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改善人居生活环境,摆脱贫困村面貌,建设美好乡村。

4、群众满意度

我们通过“真”“准”“稳”三个方面来提高群众满意度。“真”是指贫困户一定要真实。我们通过认真细致的工作把符合贫困标准的贫困户识别出来,使在册、在档贫困户真实、精准。才能在评议和公示中顺利通过,才能得到贫困户和一般群众的普遍认可。“准”是指帮扶措施要准,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家庭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使每一户的帮扶措施能够顺利实施、尽快见效,贫困户有了收益自热对我们的工作满意。“稳”是指稳定脱贫。我们根据每一户帮扶措施效果和该户的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具体分析该户是否达到脱贫条件,达到一户,脱贫一户。决不搞数字脱贫。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工作,我们做到了绝大多数群众对我们扶贫工作满意。

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范文3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__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范文4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

1.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经调查,至2014年底,陈仓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03 个,注册资本总额2.7亿元,入社成员6909户,带动非成员农户26732户。20个合作社取得注册商标,15个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农产品质量认证,认证农产品73个。全区已累计开设农产品直销店51家,农产品直销超市13家。

1.1政府支持有力

去年,陈仓区以“规范提升”为主题,以财务规范为重点,按照“五有”标准,采取农经站干部包抓责任制,专人包抓指导。同年,全区新创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4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9个,推荐宝鸡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宝鸡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创建区级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3个。

1.2发起创办形式多样化

从合作社发起创办形式看,种植业成立的91个,占30% ;畜牧业140家,占46 %;服务业22家,占7 %;林业 42 家,占14 %;其他8 家,占3 %。全区所有镇、街道办事处和5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

1.3合作社亮点突出

经过几年发展,陈仓区逐渐涌现出了一批特色比较鲜明、带动能力比较强、产业规模比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鑫茂养猪专业合作社大胆创新,把成员出售育肥猪后的闲散资金有偿集中起来,提供给资金周转困难的成员使用;吉达畜牧专业合作社本着“风险合作社担,利益养殖户得”的经营理念,带动陈仓、凤翔等地的1680多个农户发展肉鸡养殖产业,受到养殖户欢迎。

2.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从调查中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自身发展问题

合作规模小、服务能力弱:陈仓区共有8.8356 万农户,51.9532万亩耕地。按现有入社成员数计算,入社成员占全区总农户的比例8.3%,每个合作社平均登记的成员人数不足30人。在已建成的合作社中,个别属“三无”合作社,这些合作社的日常办公费用,如差旅费、印刷费等费用,都要由合作社的主要发起人或理事长临时垫支。

普遍存在重组建、轻管理现象:一些合作社把其成员的个人家庭财产与合作社的财产混为一谈,产权不清。有的虽建有章程,但可操作性差。

入社成员素质偏低,合作意识淡漠:目前,陈仓区绝大部分合作社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都是由本社成员担任的,其文化基础知识、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等都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合作社发展要求。

2.2外部环境问题

合作社人才欠缺: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从牵头人到社员,他们虽然在在种养、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等方面有一技之长,能够依靠科技致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但驾驭和运作新型现代组织还缺乏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得到法律的确认,也在法律上确认了其承贷主体的地位,但对合作社这一新型经济组织,银行没有及时跟进,缺乏有力的政策性支撑,对合作社的土地、房产、机械,以及部分成员资产难以评估作价作为贷款抵押物,致使合作社普遍存在货款难、融资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土地流转困难:一是农户情况、土地差别很大,农户意见有时很难统一;二是有些农民对土地政策知之甚少;三是土地价格连年上涨,一些农户担心长时间流转减少自己受益,流转时间较短,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投入。

3.促进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强业务培训

要把人员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合作社法》中有关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规定,以及其他对会计核算产生影响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如税法等。县(区)镇农业部门要争取在3-5年内把辖区内的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轮训一遍。

3.2加大扶持力度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二要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放宽信贷条件,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不足的困境。三要实行奖励、补助政策。四是研究解决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所需土地资源问题,解决流转中出现的租期过短、租金过高、“自愿”不够等各种问题。

3.3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要完善合作社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二是要强化民主管理,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四是要健全收益分配制度。五是要实行社务公开。

3.4加强人才引进

对大学生创业享有的金融信贷、公务员招考录用、农业保险等优惠政策予以明确,吸引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投身农民专业合作社。

参考文献:

[1]周启清.农村土地流转中金融支持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2010(02)

[2]周思凡.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导报,2008(10)

[3]马波.江苏引领农业合作新发展[N].江苏农业杂志社中国惠农网,2013.4.8.

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范文5

一、驻点村基本情况

***村地处***东南角,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村集体经济薄弱,全村共***户,有7个村民小组共***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林地***亩,水面***0亩。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6户418人。通过动态调整,我村有贫困户115户407人,其中2014年脱贫6户28人,2015年脱贫30户147人,2016年脱贫20户56人,2017年脱贫46户139人,整村脱贫出列,存量13户43人,通过政策保障,今年可如期脱贫。目前,***农户主要经济来源仍然是以务工为主,收入不平衡,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业产业效益低下,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观念落后。

二、驻村工作开展情况

1、人员资金真投入。人员真投入,县妇联主席***同志严格履行驻村单位负责人每周驻村一天一夜,入户走访,指导精准扶贫工作,驻村工作队全脱产驻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县妇联全体在编在职人员都参与结对帮扶贫困户。资金真投入,县妇联为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拨付资金5万元,同时积极和县扶贫办对接,申请项目款5万元,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全心投入、全力以赴。

2、“一户一策”拔穷根。把入户作为前提,整合市工作队、县工作队、村干部力量,分组开展脱贫工作“回头看”,主要是按照市委提出的要求,重点对贫困户的政策落实情况、每一户有哪些“六个当家”、是否利用“六个当家”自主发展产业或者与村级扶贫产业对接、每一户增收情况、脱贫情况等,做到入户、入户、再入户。通过“回头看”入户走访,我们基本摸清了全村115户贫困户“六个当家”情况,其中当家田107户、当家技59户、当家圈34户、当家园72户。同时,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根据每家的实际情况,结合村级产业规划和县扶贫政策,与贫困户共同商议,形成初步“一户一策”,鼓励贫困户以“六个当家”自主发展产业扶贫项目或找到增收门路。

3、“一村一法”牢底盘。为确保村产业发展项目尽早落地开花,我们与村委会班子成员始终把“一村一法”贯穿扶贫产业的谋划、实施和建设全过程,先后多次考察项目,结合村资源禀赋,科学制定村级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了特色种养殖、生态旅游等全面开花的扶贫产业格局,为精准脱贫夯实底盘。成功建成了100千瓦光伏发电站,2017年6月底并网开始收益,直接带动我村115户贫困户分红;由***出资26万元、村集体投入10万元产业资金、同时贫困户入股,共计投入46万元建成***果园,引进杂柑60余亩,吸纳50户贫困户入股,预计亩产收益在2万元左右;年初由县妇联牵头出资建成7万多棒食用菌种植大棚4个,直接带动6户贫困家庭种植发展产业,人均增收7500元:同时带动12户贫困户就业,人均增收400;由***镇政府牵头投入40万元建成冷冻库1个和食用菌收购点,为本村及周边村食用菌种植服务。在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还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如新***专业合作社投入300万元引进芡实种植770亩,直接带动我村85户贫困户进行土地流转,户均增收800元,带动7户贫困户家庭就业,彻底改变了土地常年水灾导致的“十年九不收”局面。

4、结对帮扶暖人心。市县的标准每个包保干部不少于3户不多于5户的要求,重新调整,县妇联驻村工作队2人,在编人员4人全部参与帮扶贫困户12户。所有帮扶责任人每月至少入户一次,让贫困户在脱贫的路上不再孤单。因县妇联在编人员只有4人,普通党员包保贫困户,发展动力不足,积极对接***44个支部,把普通党员包保贫困户调到湖师各支部书记,做到因户派人、精准帮扶。

5、多措并举强造血。为从根子上真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县妇联引导***村因户施策、因人帮扶,多措并举,对症下药、靶向治贫,戮力同心拔穷根。比如,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茶叶种植、苗圃基地、芡实种植、等,根据合同年限以及签订时间不同,每亩的流转价格基本在200到600元之间,一是推动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以农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就业,进行农业产业化调整,已成功引进芡实种植600亩,带动5户贫困户就业,;二是鼓励农户发展家庭农场,延续湖蒿种植100亩,带动10户贫困户就业。目前张畈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总面积的74%。农户每年得到土地流转收益36万元;三是发展生态旅游业,与***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合同,经村里协调将7、8、9三个组的湖塘面积,进行转租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带动了村里5户贫困户就业。

6、设施建设到村户。目前,已投入资金142.3万元,完善村组道路沟渠建设,修建通组公路2.6公里,投入7.5万元加固通村公路路肩;投入资金27.4万元,修建学生上学公路1.93公里;新建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村小学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均于2016年投入使用;从省发改委争取200万专项资金用于“三八港”整治,2017年3月已完工;投入资金9.9万元,改造新建一座“五十五”千瓦排涝站,三座抗旱站和一个蓄水池。

7、金融扶贫见真效。县妇联精准扶贫工作队及村两委对***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5户逐一上门宣传政策,鼓励贫困户贷款干事创业,目前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23户贫困户享受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5户贫困户通过***开发公司以企业方式贷款带动就业。

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范文6

关键词: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措施探讨;挑战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南部,辖区内自然优质草原集中连续分布,地势平缓,水源丰富,是青海最美丽的草原之一,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保护最佳的牧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高寒高海拔的气候条件和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条件。

1草原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1草原退化尚未根本扭转

草原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高寒地理环境,恶劣天气条件和人口增长,生产发展和长期超负荷牧场,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草原退化趋势虽然有时缓和,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草原病害,有毒杂草等问题突出,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另外,由于气候高度,传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畜牧业依然以放牧为主,基本上没有实行舍饲,只能季节性化禁牧。

1.2产业结构较单一

畜牧业是我州的主导产业,但从行业的具体分布来看,区域产业之间的区域有明确的同构性,发展方向雷同。全州主要以牦牛,藏羊养殖为主,高原特色种植及畜牧产品深加工产业起步晚,乡镇畜牧业经济普遍存在“低散”现象,未能发展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辖区内虽有少数第二产业在对畜牧产业资源进行初级加工,其层次低,附加值低,不能形成有效的产业链。青藏高原的旅游资源丰富,草原文化,蒙古文化和文化,赛马文化等尚未在第三产业中得到开发和充分利用。当前辖区内的牧民收入的增加只能取决于牛羊数量的增加,这与草原承载能力的限制相抵触,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牧民收入来源有较高的风险。

1.3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从全州企业的基本情况来看,企业数量很少,无论是员工人数,产值还是与牧民合作等指标均普遍薄弱,在产业发展方面并未起主导作用。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缺乏,市场份额低;普遍受资金,技术,人员等因素制约。缺乏龙头企业,无拳头产品,已成为影响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1.4生产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在畜牧园区建设投入积极推进,但由于传统草原畜牧业季节性特征明显,畜牧业生产靠天吃饭的情况尚未改善,畜牧产品数量和质量供应不稳定,严重影响企业设厂,扩大投资或提升行业的积极性。

1.5市场发育不完善

受,习俗,财富等传统观念,牛羊饲养周期长,惜杀惜售思想严重,商品经济落后。在商品交易中,主要以活畜为主,许多牲畜资源以初级产品和原料流入外地,羊毛,皮革,牛奶等深加工产品销售量少。长期以来没有形成较集中,规模化的交易市场,限制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2生态草原保护措施

2.1探索生态草原保护新体制

建立草原生态保护红线划界区及监督机制,落实基础草原保护制度,加快草原本地种植栽培和推广使用;实行草原承包确权登记试点,促进草原经营权的规范流转;实现草原管理模式的创新和适度经营,建立天然草原动态监测和草地畜牧平衡指标,定期公布,推动草原政策的绩效和激励措施的结合;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牧民承包草原准入制和管理制度。

2.2建立健全农牧业经营新体制

建立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为主体新型经济合作体制,开展以服务为主的农业合作社建设试点,加快专业化分工;促进生态畜牧联合社会建设试点,促进牧区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营规模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生态畜牧合作社的优势,按照规范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生产要求,开展草原生态有机牧场施工试点;增加追溯制度,划区围栏,标准畜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专业分工、规范化生产、统一服务、产业化管理模式。

2.3加大对现代畜牧业的政策支持

加大对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增加畜牧机械、牧草机械等畜牧农业机械补贴;加大畜牧科技创新力度,重大科技专项投入,积极支持优良品种饲养,畜牧兽医重大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支持体系框架,促进我区畜牧业转型。

2.4加大对草原畜牧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在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整合相关资金,多途径、多方式增加投资,加强资金筹集统一管理。建立良好的部门间资金整合协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和评估,确保资金能更好地为扩大畜牧业发展发挥更多作用。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融资金融吸收社会资金。通过增加资本投入的力度,不仅表明政府对牧区发展的决心和力量,也可以将全社会力量引导到牧区发展。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