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事业单位试点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事业单位试点改革方案范文1
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试点方案》参照企业职工“统账结合”模式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朝着更加公平可持续方向迈进。然而,试点省份的改革鲜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从财政可持续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以分类改革为基础,财政减负问题难以解决。根据《试点方案》,此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对象仅仅针对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而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参公执行”,经营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并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就是说,此次试点改革,财政不用支付那些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但行政类以及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所产生的养老金财政负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这部分群体依然享有不缴费就可以领取养老金的特权。不仅如此,行政类事业单位人员“参公执行”后将获得高于原有标准的退休金,这无疑又增加了财政支出负担。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公务员退休人员每年养老金支出大约700亿元,均由财政全额拨款,加上机关公务员养老金调整任意性强、增长幅度大等因素,他们的养老金负担对财政可持续能力带来了更大困难。
第二,“统账结合”改革模式,以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为代价换取财政压力的减轻。此次《试点方案》参照企业职工“统账结合”模式,个人缴费及待遇计发办法均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办法,此举意在促进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部分财政负担,但将导致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的下降,在没有改革公务员养老制度情形下进行这样的试点改革,其公平性广遭质疑。实际上,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滑,已经“由1997年的76%下降到2009年的47%”。经过测算,如果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总和替代率一般只有改革前的一半左右,如果没有职业年金作为补充,这样的改革只会降低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这种以降低养老金待遇水平为代价缓解财政支付压力的《试点方案》必然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
第三,缴费基数不清晰导致各地缴费基数不统一,未能有效降低财政负担。按照《试点方案》,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其中,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比例一般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则按照缴费工资的8%建立个人账户。但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组成,而《试点方案》并没有明确缴费基数是按照基本工资、工资总额还是城镇职工社会平均工资或者事业单位人员平均工资等执行,这种含混不清的表述导致各地缴费基数自行设定。如果都按照基本工资为缴费基数势必拉低个人养老金待遇水平,反过来,如果以全额工资为缴费基数甚至按照全额工资的300%作为缴费基数又会徒增财政支付压力。上述情况表明,以减轻财政负担、增进制度公平为导向的《试点方案》并不能实现这些政策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现行的《试点方案》加以完善,形成一套既能保障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权益又能减轻财政负担、更加合理可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方案。首先,公平理应是《试点方案》的灵魂,也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价值前提与政策目标。这样的公平要求《试点方案》从三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方面,它体现为义务公平,要将改革对象扩大至所有事业单位人员,又要逐步扩展到公务员,要求所有人员进行缴费,只有让所有人员都履行缴费义务,才能够避免养老保险体系是否缴费问题上的碎片化,在增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费义务观念的同时减轻财政支出总额;另一方面,它体现为权力公平,通过设置补充养老保险,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模式保证这类人员的养老金权益基本上不受损害。同时,它体现为群体间公平,通过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延迟退休年龄等保证事业、机关及企业等三类职工之间的退休养老金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形成更加合理的养老金待遇关系结构。其次,财政可持续是《试点方案》的改革核心与真正动因。财政不可持续,再公平的制度也是空中楼阁。合理的《试点方案》应当在保证公平性基础上积极开源节流,减轻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支出负担,使财政支出总量以及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我们认为,《试点方案》应该采用“基本养老保险+职业年金”模式,基本养老保险保障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职业年金使这类人员获得相对体面的生活水准。该制度框架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设计原理一致,便于企业职工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与整合。其中,基本养老金由事业单位以本单位所有在岗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5%缴费进入社会统筹账户,个人按其本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8%缴费形成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基数为事业单位人员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单位再按照本单位所有在岗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的8%缴费形成职业年金,员工个人无须缴纳职业年金。另外,在规定所有事业单位人员都缴费的同时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计发养老金待遇,已经退休的“老人”不需要缴费直接领取养老金;尚未退休的所有“中人”都需要缴费,他们退休时个人及单位缴费部分不退还,但这类人员仍然按照原来的退休办法计发退休金;设定改革期限后参加工作的“新人”基础养老金计发标准按照当地各类职工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均值为基数,缴费满一年发给1%,个人账户计发办法按照职工退休时个人账户总额除以相应的计发月数,职业年金也参照个人账户办法进行。为了有效地使用人力资源,鼓励这类人员适当延长退休年龄至65周岁,以便也能够缓解养老金支出压力。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事业单位试点改革方案范文2
近年来,××人事局在市人事局的指导下,对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进行交流,以起抛转引玉之功效。
一、选好试点
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采取先建立试点,通过对试点的改革,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改革方案,等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全面推广。试点的选取尤为重要,它关系到我们总结的经验是否正确,是否具有典型意义,也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为了能够选好试点,我们做了大量丰富细致的工作。一是规定了试点单位的条件。⒈单位领导班子健全,班子成员团结,有凝聚力和战斗力;⒉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完善,内部管理正常有序;⒊工作基础较好,尤其是岗位责任制明确,职称管理、人事管理符合规范要求;⒋单位领导和人事干部熟悉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群众基础好,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高;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二是认真调查研究。利用一个月时间,采取走访、座谈等方法,对全县余个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摸底,集中分析,最后确定××县第×中学、市政公司、钻进公司三个试点单位。三是积极与试点单位沟通。试点单位确定后,我们立即召开了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选取了海兴县二中、市政公司、钻井公司做为试点。
二、合理制定改革方案
⒈对传统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进行完善,继续将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作为衡量能力的标准。
加强对干部任用和职称评聘工作的管理,在领导干部选拔聘任工作中,采取素质测评、群众民主评议、专家面试和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干部评价办法,扩大了干部任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了群众对干部任用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提高了干部任用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实行了评审材料公示制度,提高了职称评审标准,以使行政级别和技术职称能充分体现能力。另外,在保留原有工资体系不变的基础上,拿出一小部分工资和贡献挂钩作为奖金(或称效益工资)发放,并把发放标准适当拉开距离。
⒉建立岗位工资分配制度,完全以岗定薪,与行政级别、技术职称脱钩。
只对岗位不对人,按照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知识的要求,以及任务量、强度、难度、责任等工作环境因素,来确定岗位工资标准,拉大收入差距,将原基本工资作为档案工资,作为工作调动和离退休时计算工资的依据。
⒊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多种工资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以岗位工资体现贡献,以原分配制度中的基本工资(职务工资加津贴,也可以称为档案工资)体现资历,注重效率,兼顾公平。
三、有序推进改革进程
立足一个“清”字
事业单位试点改革方案范文3
20*年,我市认真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2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我委《关于我市体改工作的几点意见》,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攻坚破难,积极稳妥推进,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继续稳步推进。
(一)企业改革继续推进。我市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通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框架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转换,国有、集体资产从一般竞争性企业中逐步退出。经济成份由单一的国有、集体所有制向多种经济成份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个体私营方向发展,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
1、县属企业改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截止目前,全市县属企业762家。其中,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企业565家,占74.15%;国有、集体资产部分退出的企业123家,占16.41%;国有、集体资产尚未退出的企业74家,占9.7%。全市县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国有、集体资产已经在竞争性领域有序退出,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格局已经形成,企业竞争力得到提高。
2、以6家困难工业企业解困为重点的市属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市属74家企业(不含房地产、公益性等企业)中,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46家,占62.16%;国有、集体资产部分退出8家,占10.81%;国有、集体资产尚未退出的企业20家,占27.03%。市属工业企业(经委系统)23家,通过改革,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基本完成改制任务的14家,占60.9%;尚未改制和改制不到位的企业9家,占39.1%,其中国有独资企业6家(华鲁恒升、德棉集团、石油化工、德森集团、宏力集团、三棉),国有参、控股企业3家(*制药、*锅炉、泰康药业)。市属6家困难工业企业改革在2004年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全力推进。轴承公司的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已经结束,正在解决遗留问题;锅炉公司的改革方案正在研究,准备实施;宏力集团已经进入企业破产程序,正在进行职工安置的准备工作;三棉正在进行企业改革方案的准备工作。
3、粮食系统企业改革全面推开。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意见》,明确了全市粮食企业改革工作总体要求、任务目标和有关政策。市属粮食企业和各县市正在研究具体实施方案,因地因企制宜积极推进,争取按照确定的时间进度完成任务。
4、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已在市燃气公司安排试点,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根据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省政府《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意见》,起草了《*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已经各部门会签,报市政府法制办审核。
建委、林业、农业、交通、公路系统的企业改革正在逐步推开。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一是按照中央、省的统一部署,我市进行了以“三取消、两调整、一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税费改革后,全市农民负担由71464万元减为52382万元,减少19081万元,全市人均减负44元,减负率为26.7%。2004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特产税,“两工”使用数量由原来的20个降为10个,农业税税率降低了3个百分点。今年农业税税率在去年的基础上,又降低了2个百分点,由原来的3%变为1%,农业税附加同步降低,有条件的地方全部免征了农业税。二是积极探索农村财务管理新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两级管帐一级管钱”的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我市德城区、陵县、平原、夏津、武城、禹城、临邑、经济开发区8个县市区已全面推行了农村财务管理电算化,实行了微机联网监控,提高了我市农村财务管理的水平。三是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目前全市有耕地的8302个村,已有8068个村完成了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占总村数的97.18%,全市已有110.75万户颁发了土地经营权证书到户率达98.41%。四是完善农村林权制度改革。开展了以林地、林木拍卖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把属于集体的沟渠路四荒地按20-30年承包期不变的形式一次性拍卖给愿意植树的个人,并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规划植树。五是利用经济杠杆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拉动林业的发展。几年来我市禹城的贺友、陵县的中茂圣源木浆造纸、晨鸣人造板、小枣加工、葡萄酒生产、宁津、乐陵的家具生产等一批大企业的建设,带动了木材价格和果品价格的上扬,促进了林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调整县乡财政管理体制。从20*年起将乡镇中小学教师工资支出和乡镇离休人员“两费”统一上划到县管理,重新核定乡镇收支范围和基数,合理确定乡镇财政体制。二是全面推行以“村财乡管”为主要内容的村级财务管理办法。在保证村级资金所有权、支配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代管村级财务,实行专户管理,核算到村,明细到项,严禁截留、挪用或以任何形式改变用途。三是积极推行乡财县管试点改革。20*年进行了“乡财乡用县管”改革试点,努力做到“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六个统管。四是开展国库管理制度试点改革。改革现行的财政性资金拨付方式,20*年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国库管理制度。五是深化事业单位财政管理改革。通过事业单位改革,最终实现财政供给由按单位人员拨付经费的“以人拨款”转向“人事并举”的目标。
(四)事业单位改革正在进行试点和基础工作。省委、省政府2004年5月下发《关于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后,今年省政府又召开会议进行了全面部署。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思路方法都已经明确。我市的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尽管没有进行部署,但是,已经进行了对改革方案进行了仔细研究,待条件成熟后就可以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稳步推进。
(五)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进展。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取得重要进展,加强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外延发展与内涵提高并举,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普通、职业、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根据市政府分管领导的意见,就市中医院改革工作进行了研究,根据市中医院的具体情况,提出在市中医院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20*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改革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性阶段,一些老大难问题阻碍了企业改革的进展。市属困难工业企业的改革,虽然从上到下尽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多年积累的一些棘手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改革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继续推进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二是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改革进展缓慢。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的改革涉及单位利益调整和广大群众切身利益,改革的政策性强、情况复杂,要加强有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推进医疗卫生、公用事业等单位的改革。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发改委机构改革后,县(市、区)的机构改革工作没有到位,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市直单位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二、2006年工作初步意见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要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把握大局,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加强对各项改革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综合配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努力做到改革方案周密稳妥、工作推进深入细致、风险防范及时有效,为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继续深化和完善企业改革。一是继续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做好市属困难工业企业改革和解困工作,尽快研究锅炉公司的改革方案并实施;积极稳妥地进行宏力集团破产工作,保持社会稳定;认真做好三棉的改革准备工作,适时进行改革工作的实施;研究好泰康、德森的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德棉集团、石油化工总厂的改革准备工作。理顺已经改制企业的产权关系,对人均持股的改制企业,指导企业依法搞好股权结构调整。二是稳妥推进粮食企业改革。按照市政府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搞好粮食企业改革工作,认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维护职工权益,按时完成改革任务。三是推进公用事业改革。引导市政、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单位,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稳妥地搞好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放开经营限制,允许外商和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参与改革和发展。四是对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引导其摆脱家庭式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股权多元化,形成有力于企业发展的股权结构,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五是搞好建委、林业、农业、交通、公路等系统的企业改革工作。六是大力推动企业战略性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政府的强力推动作用,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模式,采取多种形式推动社会资本和资源加快向优势企业、优秀企业家聚集,做优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
(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消农业税,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扶持力度,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我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进一步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农村财务代管中心建设,加大农村财务审计和财务公开的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全部实现我市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提高我市的农村财务管理水平。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土地延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土地流转制度,引导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要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县域经济,进一步深化以林地、林木拍卖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林权制度改革,加强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商品林等林业资源体系建设。
(三)继续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进一步完善市级以下财政体制。按照公共财政改革方向,合理界定市、县、乡财政关系,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理顺县乡责权关系。二是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今年试点的基础上,在财政重点扶持县全面推广“乡财乡用县管”改革试点,努力做到“预算统编、账户统设、资金统缴、支出统核、采购统办、票据统管”六个统管。三是全面开展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今年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将全部单位都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县(市、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明年全面展开,将县(市、区)的所有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
(四)做好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教育投入,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责任,努力形成长期、稳定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教育内部活力。坚持“凡上岗必竞争”、“精简淘汰与新进补充”并举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改革分配制度,按照绩效挂钩,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落实以“课时补助”为主要形式的绩效工资。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中心卫生院基础设施完善后,在人事管理制度、经济分配制度、人才建设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继续推进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在不断扩大省、市、县试点单位和参保农民的基础上,重点做好家庭帐户设立、基金封闭运行、统一用药目录、强化经办机构建设、推进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建立公示制度等工作。逐步推动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调整医疗单位布局,力争在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上有所突破。
事业单位试点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 基金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通过对我国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的分析,探索出一些具有可行性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1、认识落后。当前很多人们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认识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养老保险有中央转移支付,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由当地财政兜底,机关事业保险搞不搞或搞好搞坏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影响不大。基于现行的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和人们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认识滞后,阻碍了这项事业的正常发展。
2、基金运行滞后。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某某市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采取了“部分积累”基金筹集模式。但是在当前通货膨胀与物价疯涨的今天,基金的分红与银行的利息已经远远不够保险基金的贬值。同时随着2009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某某市养老基金增长势头将减缓,导致已经有部分区县出现了“收不抵支”,养老基金积累开始负增长,那么基金的增值保值情况将进一步恶劣。
3、缺乏相关政策指导。目前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并没有具体规定。以至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缺乏规范的管理手段和可靠的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养老保险的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发挥。另外,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管理各地也不尽相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直接影响了养老保险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给实际工作造成了不应有的困难和损失。
温总理说: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解决试点运行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依本人之浅见,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总体方案
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一纳入到社会保险法律的规范之下,从法律上解决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的有关问题。同时,国务院应在全国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出台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不能让“一地一策”现象长期并存。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养老保险费用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退休待遇与缴费相联系,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等。试点工作过去很长时间了,据说五省市的试点工作并不顺利。《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更是成了公众热议的焦点。我们认为,尽管试点城市的改革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试点方案》确定的改革方向、原则和内容是正确的,应该继续推进,并尽快在全国范畴内推开。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化解一些地方举步维艰、进退两难的槛恤局面,只有坚持改革,才能从制度上根本化解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收支失衡的问题。
2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预算管理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的精算工作
所谓精算,是指对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一门科学,广泛应用于保险、金融、投资等领域,尤其是在保险和社会保险领域,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日臻成熟,而我国在这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精算在社会保险领域的应用过程需要在调查研究和收集有关参保人数、死亡率、投资回报率、工资增长率等资料基础上组织精算。具体的社会保险精算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试算过程。在遵循不同保险模式原则的基础上,试算出每年共济部分社会保险收费率以及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对未来的退休待遇进行评估,对总体风险、收支平衡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必须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精算的进程,做好中长期预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 拓宽筹资渠道,规范监督与风险预防机制
加大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对当期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部分要担当主人角色,全额补足,确保基金积累不下滑或赤字不增幅。坚决执行银行的同期优惠利率。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运行机制。
现行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要综合考虑以上弊端,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所以,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规范监督与风险预防机制以防范制度改革中的腐败现象的出现,并预防“空帐”危机势在必行。具体的规范监督与风险预防机制包括:
3.1 制定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法,把企业职工、事业单位人员、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纳入统一的法律框架之内,统一规范。
3.2 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管机构,把社会保障部门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权剥离,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收缴、投资运营、待遇发放期间的监督、防止腐败现象。
3.3 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避免“空帐”危机。
4 不断总结及时完善,加紧组织全面实施
已经全面开展结算方式改革和社会化发放的地区要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规范、巩固、提高、创新,继续扩大结算方式改革单位数和社会化发放覆盖面。尚未开展的地区或未全面开展的地区,要借鉴先行地区的好做法,结合当地实际,认真学习调研,尽早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尽快实施结算方式改革和推进社会化发放。结算方式改革和社会化发放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做好实施工作,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实施情况,请求支持。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发现此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办法,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加强调查研究,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发生基金赤字、养老保险费征缴难等情况,做好统筹规划,规范实施,稳步推进。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与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加强联系,切实做好结算方式改革和社会化发放工作。
5 稳步推进养老金社会化发放进程,确保老有所养
事业单位试点改革方案范文5
重点抓好延长石油、煤业化工、有色金属、机床工具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工作。对已进入政策性破产计划的企业,严格按政策逐户推进,没有进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规划的困难企业,要加快实施依法破产,到2008年末,全面完成100户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任务。继续推进省属企业属地化管理,妥善处理好下划企业的遗留问题,支持下划企业与省内外优势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研究制定我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尽快出台《陕西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办法》。规范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职务消费行为,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配合国家稳步推进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
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十届人大《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加强研究并认真做好新一轮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准备工作。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加大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方式改革的研究力度。研究加快开发区发展和改革的意见。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制定、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继续认真抓好15个经济强县(市)的扩权强县改革试点。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进一步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积极推动“乡财乡用县监管”县乡联网试点工作,指导、督促30个试点县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责任主体。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力鼓励和支持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发展。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在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发展较快的地区推进种养两业保险。
四、深化投资、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落实企业投资自,健全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强核准、备案后监督管理。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和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探索建立与各级政府事权相匹配的财权分享体制,理顺市县财政管理体制,继续稳妥推进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及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地方商业银行和保险业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探索将各县级联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的有效途径。完善煤炭等资源价格和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健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完善环境保护和资源补偿收费政策。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积极推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电子、电力、冶金等行业的优势企业上市。推进土地有形市场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设,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加快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探矿权、采矿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矿业权转让行为。加快技术市场建设,规范技术交易行为,鼓励和支持科技中介组织发展。
五、完善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健全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垄断行业的分配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完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管理、分配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城市规划区内被征地农民参加“农转居”人员的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失业保险制度。探索开展农民工意外伤害和大病医疗保险工作。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制度。
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建立健全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管理。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健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做好新一轮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转制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进一步放宽文化领域市场准入,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步伐。继续做好农村电影放映改革发展试点省工程。进一步整合出版资源,完成出版集团的组建工作,加快发行集团机制创新步伐,抓好陕西人民出版社作为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事业单位试点改革方案范文6
影响显现:“提前退休”潮涌动
事业单位退休金可达四五千元,而企业单位养老金只有一两千元。事业单位跟企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导致近年来“养老金并轨”呼声一直居高不下。如今,“条例”明确提出应推进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意味着对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陆续启动,所有的事业单位全部要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以事业单位为始,“拿青春换养老”的梦想已经不存在。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称,根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总体要求,估计部分单位还会出现提前退休潮,以享受事业单位的退休待遇,有些单位甚至可能出现技术骨干的流失。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吕井海表示,在3100多万事业单位人员中,有67%是专业技术人员,因为工资等待遇偏低问题,近年来像高校、医院、科研等类的事业单位,已经有严重的优秀人才流失问题;就连一些新招聘到的应届高校毕业生,也往往会在落实户口后,转而跳槽至薪酬更高的企业。一些距离退休只差两三年的高校老师,有可能选择提前退休,或者下海经商。这样的情况过去曾出现过。因为担心退休金受改革影响,当年广东先行推行事业单位改革时,广东高校就有六成骨干教师要求提前退休,有的中年教师甚至提出,要自己出钱买工龄,来达到早日退休。如今这种人才流失问题若扩散至全国,对我国科教、医疗和公共服务领域可能带来巨大冲击。
并轨不降待遇:“这些年不会白干”
虽然《条例》对养老双轨制改革并未过多着墨,但也能从地方试点经验中去寻找脉络。2008年初,国务院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曾明确分两步走:先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行政类并入机关单位,经营类直接转企,最终的改革对象是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人员;然后再对这部分人员实行与目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方案实施前即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中人”,则由财政一次性补足工龄计算的保费,再参照企业模式计发养老金。
浙江杭州一位有打算离开原事业单位、加入某企业的人士表示:在现有体制下,如果一个公务员要离职,就等于要净身出户。“如果我走了,一分钱退休金都拿不到。过去20年就等于白干了。”在他看来,倘若事业单位今后真正落实了养老保险改革,也算是免去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解决“中人”疑虑:
最大的问题是“找钱”
人社部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就业与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说:“养老金制度有三个环节:找钱、管钱、发钱,而这三个环节首先要做到如何找到钱,这也是事业单位改革遇到的最大难题,然后才是如何确定待遇,如何发放待遇。”
杨燕绥说:“‘中人’已有的几十年工龄被视同缴费后,谁来买单?”1998年国企改革减员增效时,国务院也曾发文规定此前工龄视同缴费,但因此形成了巨额的养老金空账,不得不挪用职工个人账户资金维持当期支付。杨燕绥认为,当年国企改革欠职工的养老金,今天应当由国企偿还,“而事业单位改革不能再重蹈国企之覆辙”。
“今年两会期间,有一个提案,一晚上就有60多个政协委员签名,很多是大学校长,他们要求反对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反对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本身,而是反对按照目前这种状态去改革。”杨燕绥认为,让这些大学校长们反对的原因是,如果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单位需要承担的44%费率从哪里来的问题。事业单位作为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养老保险缴费资金如果没有明确的来源,就会导致事业单位乱收费,转嫁给公共服务的对象。
绝非朝夕之功:
公务员也没有终身制
在采访中,有部分事业单位人员提出,如果改革只动事业单位、不改机关单位,那就让人感觉“很不平衡”,也不算是真正的“并轨”。
目前,欧盟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改革有一个动向值得关注,就是强调公务员与其他任何职业没有什么实质的不同,只不过是被不同的主体雇用。
我国深圳市试行公务员聘用制,也反映了这种改革的要求。2006年7月,《深圳市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出台。在深圳市改革办的主导下,深圳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正式启动。改革将事业单位“一分为三”,划分为监督管理类、经营服务类和公共服务类,并与原有行政管理单位剥离,部分直接转企。
然而,让设计者始料未及的是:许多被列为法定机构试点(在现有事业单位中推行法定机构试点,按照董事会的模式进行运作)的单位,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要求取消自己的试点;一些被划定为企业、不再享有财政拨款的单位开始表示异议,要求恢复其事业单位身份;在教育系统推进取消行政级别、按事拨费时,又引发了众多教师的不满和集体罢工……
改革之所以不能顺利推进,在业内人士看来,实际上就是因为改革触及了部分人的利益,由此引发了各种反弹,也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相比深圳试点的艰难前行,佛山试点推进得相对比较顺利。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历时三年多。根据安排,包括佛山市政府采购中心在内的216个市直事业单位将整合调整为170个机构。事业单位被撤销以后,相关人员如何分流与安置,成为改革的关键。为此,佛山研究制定了《市直事业单位转企及单位撤销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保障被改革人员福利待遇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