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1
一、发展目标
到2022年,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管理体制更加健全,管理制度更趋完善,产业布局更趋完善,引领产业发展、经营管理、带农增收能力明显增强,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明显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产业带动、物业经济、光伏发电、入股分红的发展格局稳步形成。年度目标是:2020年,6个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39.35万元。
二、发展方式与实施计划
(一)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1.投资县种羊公司1000万元,投入县扶贫开发公司与种羊繁育基地合作发展羊产业,扶持乡绿洲小城镇发展村集体经济,每年按照投入资金的8%,向村集体经济返回投资收益,获得投资收益80万元;
2.创办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投资1900万元,获得投资收益95万元,具体如下:维修改造县乡绿洲小区原有16栋养殖牛棚作为养羊场,改造原有16座日光温室作为养鸡场,购买种羊1000只,育肥羊6000只。5个新村共投入资金1700万修建羊场及附属设施,羊场及附属设施固定资产产权归5个新村所有,每个行政村占比20%。新村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建鸡场及其附属设施,鸡场及其附属固定资产产权归新村所有。这两个项目建成运行后,预计年收入资金200万元,两个项目建成后按不低于5%收益。
(二)发展壮大物业经济。
1.出租绿洲小城镇商铺12间获得租金收入24万元;
2.出租果蔬保鲜、冷藏车获得租金收入12.1万元。
(三)运营光伏扶贫电站。
县城建公司运营光伏扶贫电站,按光伏扶贫电站资产确权比例分配发电收益,乡绿洲小城镇收益资金294.9万元。
(四)入股经营主体分红。
1.入股县扶贫公司32万元发展鸡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27.65万元;
2.入股生态牧业有限公司55万元发展羊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5.5万元;
3.入股农牧有限公司2万元发展牛产业,每年按10%分红收益0.2万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能力建设。村“两委”班子要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发展经济、经营管理意识,积极领办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探索依靠自身力量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路子,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和监督,严格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集体管理制度,落实重大经营事项报告制度,村“两委”班子要亲力亲为抓好经营管理,切实提高生产经营效益。
(二)盘活用好资金。用活用好村集体闲散资金,让闲钱散钱聚起来活起来,实现滚动发展。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一半以上要用于经营性投入,持续扩大再生产,不断拓宽收入来源。鼓励村集体通过跨村、跨乡镇联合方式,聚拢盘活村集体闲散资金,形成规模效应,用于发展增收产业和物业经济。
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2
关键词:农村 档案工作 措施
农村档案工作作为档案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依法治理,接受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这给档案执法人员提出要求:一要大胆执法,维护档案工作的尊严和权威;二要慎用权力,公平执法,维护公民、法人或其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只要妥善运用好这项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行政权力,就能完成好由国家法律给我们的行政监督任务。例如,行唐县自1998年至今一直由县人大、县政府牵头组织对乡镇档案工作的执法检查,并通报全县,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显示了档案行政执法的公正和严明。
1.做好农村档案工作的意义
一是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是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二是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是加强农业科学管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帮助农民致富的需要。例如,我县上碑镇东利用科技档案推进科学种田,他们将选种、播种、浇水、施肥、合理密植、保护、管理、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程序,都做了详细记录,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档案资料,取得了成功经验。连续三年更换小麦新品种,都取得亩产千斤的好收成,三年共创经济效益500多万元。这是东科技兴农的一大进步,是科技档案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相辅相成的一大成果。四是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是改善乡镇企业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需要。五是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2.农村档案实现依法治理的几个问题
目前依法治档进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认识不到位。由于某些领导对档案工作知识知之甚少。认识不到档案工作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做好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又由于档案工作本身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眼前利益小,对他们的吸收力很小,致使其产生做不做档案工作无关紧要的想法。
2.2形不成合力。做好农村档案工作单靠档案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尤其是乡(镇)政府、行政村以及与农村工作密切联系的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土管等部门的关心支持和配合。但是有的部门都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因此只重视自身的中心工作,对档案工作不下大力量,不真抓实管。
2.3档案材料收集不全,不能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由于农村档案工作起步晚,档案人员多为兼职甚至一人兼多职,致使文书处理工作不正常,必备的制度不健全,档案材料收集不全。有的只重视上级文件,而忽视收集自身活动形成的材料;有的法律意识淡薄,只图自己的利用方便,把档案据为己有,拒绝按时归档,致使档案不能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2.4档案利用面狭窄。从农村档案利用现状看,利用方式单一,只是采取被动的服务方式,利用量小,面窄。究其原因,农村档案工作基础较差,缺乏现代化管理,检索工具不健全,更谈不上开展档案的编研工作,进而采取主动的提供利用方式。
以上客观状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
3.依法治理农村档案采取的措施
3.1宣传到位。目前,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还没被人们充分认识,农村中的档案意识还不强。各级各系统档案部门要通过会议、广播、电视、展览、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向有关部门和农村工作者以及农民加大宣传力度,宣传《档案法》的有关规定,普及档案工作基本知识,宣传农村档案工作为农民促进作用,用事实教育和引导人们重视农村档案工作。同时,还要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不断完善档案法律体系。
3.2加强领导。农村档案工作开展得如何,各级领导特别是乡镇领导的重视是关键,同时,各级涉农专业主管部门也必须重视档案工作,要在领导精力、计划安排、资金投放和工作部署上重视、支持档案工作,把档案工作列入部门和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作计划,列入目标考核和领导岗位责任制中去,把档案事业经费列入部门和乡(镇)经费中去,切实解决档案工作机构,人员编制、库房、设备等实际问题,为档案工作的开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3.3加强档案机构组织建设。随着农村改革的日益深化,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档案工作的发展速度就越发显得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了,主要矛盾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档案队伍组织不落实。长期以来,乡镇一直没有设立专门档案机构和专门档案人员,致使档案管理网络在乡镇出现断层。农村档案工作面广量大,没有可靠的档案工作机构或网络能履行监督、指导职能。有的乡镇根本不重视抓队伍建设和按上级要求配备专职人员,档案工作长期无人管、无人问。这些问题如不尽快加以解决,不仅无法使农村档案工作上新的台阶,而且影响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
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3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统揽,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努力克服地震灾害对我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地区生产总值65.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7.9%,同比增长18.8%,高于预期目标6.8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1.6%,同比增长89.5%,高于预期目标73.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6.2%,同比增长32.5%,高于预期目标14.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4%,同比增长17.6%,高于预期目标4.6个百分点。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142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4%,城镇登记失业率2.1%,控制在4%的预期目标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8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6.5%,同比增长17.9%,高于预期目标9.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同比增长16.9%,高于预期目标7.9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0.89‰,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内。
20*年上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经济高位平稳增长。1-6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6个百分点,增速自去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以上,波动较小(见图一),经济发展稳定性增强。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5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增长89.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8.5个百分点(见图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0.4%,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45
亿元,同比增长9.74%,盈亏相抵后利润5.42亿元,同比增长17.96%,比去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
(二)试验区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得到加强
“三个集中”推进步伐加快。一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完善。道路建设及绿化、水、电、气管线等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21亿元。二是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有序转移加快。上半年,全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农村新型社区6个,姚渡镇黄坭新型社区即将完工;启动了福洪乡幸福村等5个村新型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三是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区新增耕地流转面积2.04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1.64万亩。
城乡承载能力继续增强。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有序推进。*江大道、香岛大道已完工,大石路改建工程拆迁全面完成,完成了13公里的新农村道路建设和华金大道二、三段12个港湾式公交站台建设。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同华大道、华金大道二、三段改造等工程;主城区中小街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江大道配套工程、华金大道四段改造、北部新区道路路网建设工程正加紧推进。三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110KV景峰变电站初设审查和拆迁已完成,预计今年底建成投运;220KV大同变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省电力公司批复,预计9月份开工建设。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整治渠道10.6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实施农村用水保障二期工程,完成了城厢、清泉、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移民饮水工程,解决了1.46万人口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510口,建成11个农村微型污水处理设施;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工作,建立6座垃圾压缩中转站,日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20吨左右,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经营城市取得新进展。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手段,引进了一批实力企业参与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怡湖副广场片区、大弯三角地带和蔡家庙片区已拆迁完毕;大邦海洋市民广场已交付使用;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提高。一是按照建设“大城管”格局的要求,启动实施主城区“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清洁城乡大行动”和开展扬尘污染整治工作,城市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天网”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公共安全监测预警预报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完善;三是城市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容秩序整治力度加大,全区市容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泉镇太平村15组和祥福镇东方村7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四)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是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42.92亿元,同比增长24%(见图三),
比预期目标高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26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巨石四期、三洲核级材料及大口径特种钢管生产线技改项目,望晖热轧无缝钢管热处理、车丝石油管生产线基本竣工;王牌公司年产10万辆载货汽车扩建项目、天马精密大型和精密冷辗长寿命轴承生产线、台玻节能LOW-E镀膜玻璃及配套等项目实施顺利,攀成钢公司A-R轧机重建项目、川化4万吨/年亚氨基二乙腈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取得成效。攀成钢、王牌、三洲、巨石列入*市首批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名单,攀成钢、川化、天马、华明、巨石、台玻入选20*年*工业企业五十强。四是重大项目引进成效明显。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引进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轻质住宅产业基地(总投资20亿元)、浙江天马公司精密风力发电机轴承生产(总投资5.5亿元)、香港米高公司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总投资5650万美元)等项目。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76亿元,同比增长11.6%,比预期目标高1.6个百分点。一是西部物流枢纽进入实施阶段,*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开工建设,*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江物流园区、*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前期准备工作已启动;二是商贸、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启动了《*江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和天府怡都生态观光走廊、人和山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成功举办20*•*•*江首届杏花节。全面实施《*江区主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区内农副产品入超市工作,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建成“放心店”85家,全区消费市场活跃程度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提高3.2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实现4.01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一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区小春粮食作物总产量39655吨,比上年增长1.3%;生猪出栏16.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64%;肉类总产量1.4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73%。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加快实施《*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一乡(镇)一园区、一区域一主业”发展和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建成伏季水果基地7.5万亩、珍稀食用菌园区及双孢蘑菇标准化基地0.2万亩、韭黄标准化种植基地0.5万亩、优质大头菜生产基地1.2万亩,全区常年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36户;积极推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启动以清泉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港建设。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全区现有龙头企业35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4家,新增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9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个。
(五)节能减排成效初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认真落实《*江区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江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区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川化股份公司与攀成钢公司签订了循环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模企业间的工业循环经济得到推进。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攀成钢浊环水深度处理利用工程、川化膜技术回收治理等项目和省政府下达的玉龙公司、华明公司两个限期治理项目全部完成。预计,上半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削减1423吨、COD削减2770吨、氨氮削减264吨(上报数)。
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发展速生工业原料林174.37万株,新增造林面积2.1万亩,工业区森林公园被授予市级森林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3%;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完成了华金大道二、三段、同华大道、石家碾路绿化节点建设,实施了*江大道、香岛大道绿化配套景观工程,上半年新增城市绿地19.19公顷,主城区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达到43.6%。全面巩固和深化省环境保护模范区创建成果,编制了《*江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区持续改进计划》,继续实施“环保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67天,出境断面水质实现3个月达标。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上半年,财政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17亿元,为民办实事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首次将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纳入基金统筹管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综合基金当期征集率达到99.6%,参保人数较去年末新增1.6万人。全区城乡居民低保金累计发放441.94万元,医疗救助金累计发放50.07万元,累计救助5867人次。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住院互助金参加率分别达99.89%和96.39%。积极落实惠民行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覆盖了中心城区和大部分乡镇,基本实现全区医疗保险“一卡通”服务。成立了统筹城乡敬老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全区敬老院、民福院管理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扶贫解困送温暖行动,发放救助资金和物资87.2万元。继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启动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规划建设。
比较充分就业目标初步实现。全区11个乡镇(街道)保持了比较充分就业,已建的7个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和1个农村新型社区就业率分别达到96.84%和93.69%。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14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807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全区春季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受益学生37313人,补助资金829万元。实施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发放助学金180万元,受助学生12023人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前进职高迁建启动,*技师学院*江分院主体完工,川化中学及外国语小学迁建工程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继续完善。区医疗中心建设选址、设计单位和环评机构已确定;全面启动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成立医管中心,实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收支分开;村卫生站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102个村卫生站实行“三化两服务”,基本实现村卫生站“五统一”。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开展“科技之春”科普月活动,大力实施“金桥工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文化体育事业积极推进,区文化馆扩建工程、区图书馆过渡馆装修和大弯、红阳、城厢、龙王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推进;开展了庆五一迎奥运“碧云天之夜”文艺晚会、20**•*江慰问灾区群众文艺晚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继续抓好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选址工作。
从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全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不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较大;因宏观调控、物价上涨和地震灾害影响,部分企业的成本上升或销售市场发生变化,经济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影响了全区税收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区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32.69%,比去年同期下降19.5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增长依然较快,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困难度较大;土地、能源、资金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房地产销售形势严峻,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20*年下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
下半年,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国家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下阶段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有利于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去年以来快速发展的势头;从内部环境来看,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建材需求强劲,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鼓励支持政策,将有力地促进我区冶金建材主导产业的加速发展,加之一批重大项目的竣工投产和开工建设及工商银行13亿元灾后重建贷款的逐步落实,将对全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预计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将增长1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左右。
为圆满完成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下半年需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依托项目载体,推动产业发展新跨越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认真贯彻落实《*市*江区推进新型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坚持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和建设。继续按照“四个尽快”的要求,加快建设攀成钢公司A-R轧机重建项目、川化4万吨/年亚氨基二乙腈生产线、*锡蓉薄板有限公司彩钢板生产线等项目,尽快开工巨石五期、米高风电成套设备等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益,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与浙江省永康市合作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工作。
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江区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农业“1124”工程,加快现代农业港、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农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抓好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继续发挥龙头企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推动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快毗河以南地区经济发展。按照“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加快推动天府怡都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走廊建设,结合龙泉山脉生态旅游整体推进,尽快启动人和山野休闲旅游、福洪*生态谷开发建设等项目,积极打造*东北部休闲后花园。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西部物流枢纽建设,加紧推进“两站两园区”和*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建设;按照“商贸活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江产业工人多的优势,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带动商气,继续抓好主城区大型商业业态建设,加快怡湖商业城、*江区大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建设项目规划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项目用地保障和配套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工业拓展区控制性详规,尽快启动建设。二是尽快完成汽车新城开发建设规划,积极做好汽车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工作。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博能片区、大同南北片区等旧城改造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川陕复线和川陕干道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江大道配套工程、主城区中小街道改造、北部新区道路路网工程、华金大道四段改造和大石路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尽快启动清泉大道、城(厢)清(江)路等道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四是要抓好要素保障工作。切实抓好220KV大同变电站和110KV景峰变电站建设,积极协调推进巨石、三洲特种钢管、天马轴承三个企业自建110KV变电站的建设。
(三)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生态区建设
一是狠抓节能减排。全面实施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加强节能管理和减排治理,抓好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江工业集中发展区循环经济推进工作,加快“烧结烟气脱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启动“集中供热节能减排技改工程”,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促进攀成钢高炉余热回收等工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城厢镇、清泉镇和祥福镇污水处理厂。继续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和扶持再生能源及新型能源的利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循环经济。
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创建四川省环保模范区持续改进计划、清洁城乡大行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大气、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实施森林城市工程建设,完成*江大道绿化配套工程,尽快启动城市带状森林公园工程,打造环绕城区的生态大道。
(四)抓好体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促进林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林权依法流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加大筹措资金力度,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建设,加强与驻区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促进形成“银、政、企”交流机制,落实灾后重建工行授信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谈贷款,充分利用9家区属国有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拓宽项目建设资金供给渠道。
(五)以改善民生工作为重点,推进和谐*江建设
加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快技师学院*江分院、川化中学和外国语小学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前进职高迁建(区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分步推进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市、区、乡、村四级网络体系;加快医疗中心建设,提高区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继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工作,推进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
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4
一、立足发展迅速扩充税源
经济决定税收,推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税源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税收的增加提供有效的税源保障。加快地方财源建设,培植地方税源,一方面,要在有限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条件和市场的约束下,维护好、巩固好现有税源,使之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夯实财源基础。通过对现有地方税源状况开展全面普查,在全面掌握现有税源状况的基础上,认真进行分析和预测,立足本地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目标要求,具体分清哪些是成熟型税源,其税基如何?哪些是成长型税源,到底潜力有多大?哪些是衰落中的税源,其周期还有多长及如何替代等等,力求做到胸中有数。同时,明确巩固现有税源必须采取的措施,使之落到实处,确保现有税源继续保持稳定产出率,为地方税收持续稳定增长奠定坚实的税源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崛起的步伐,实现江西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总量的迅速扩张。尤其是作为一个尚处于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欠发达的省份,相对一些发达地区的发展成效来说,没有增长,经济总量上不去,地方财源就不可能增加,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就失去了基础。当前,结合江西的实际,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实现经济和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在这里,“快”是前提,“好”是目的,缺少“快”,也就谈不上“好”。因此,必须把发展作为贯穿税源建设始终的主题,把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求得税源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根据税制结构和财政体制发展的要求,不失时机地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发展有利于地方税源持续增长的产业或项目,把提高经济实力与提高地方财力结合起来,把发展经济与提高经济的创税能力结合起来。针对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现状,科学地制定财源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计划和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调动全社会力量,确保各项税源建设的举措落到实处。
二、调整结构有效优化税源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不断加强,江西地方税源结构有了明显的改观。然而,由于受经济结构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税收入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主体税种营业税增长不够稳定,作为地方税第一大税种,不仅收入比重没有大的提升,其增收额占地方税收增收总额的比重却由1996年的65.4%,下降到2004年的46.2%。由于受工业发展水平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制约,来自第二产业的地方税收相对较小,2004年为38.2%,扣除建筑业税收,2004年全省由制造业提供的地方税实际仅有17.5%。此外,地方税收来自民营经济的份额小、比重低,2004年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和涉外经济提供的地方税收分别为23.6亿元和5.7亿元,其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仅为26.4%,与经济发达省份差距较大。由于产业结构的差异,受税制结构的影响,各产业提供的税收贡献率也有所差别,因此,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有效增强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度,提升税源的集中度,优化税源结构,有效增强地方税收的持续发展能力。尤其必须把提升第二产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推动力来抓,瞄准重点,扶优扶强,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优势企业,进一步提高工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迅速扩大和提升工业税源的比重。突出工业园区建设,通过创新机制,整合提升,形成特色,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平台,使其成为振兴工业的硬支撑,成为推动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成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壮大税源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在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着力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推动经济优势和税源优势的转化。
三、突出重点强化支柱税源
第三产业是地方税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省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实现685 922万元,比上年增收163 088万元,增长31.2%,占全部地税收入的比重为61.8%。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尤其现代服务业是有效增加地方税源的重中之重。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加快工业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壮大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关键所在。当前,江西在发展第三产业中要突出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调整和优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在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的同时,注重培育和发展信息网络、金融证券、物流、软件服务、文化教育、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我省未来第三产业的主体和地方税收的新的增长点。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坚持“小城镇、大战略”,努力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小城镇,以此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推进社区服务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地方税收收入。第三,切实推进旅游产业链建设。江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发展前景广阔,要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和现代化交通格局,做大做强旅游产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旅游辐射能力弱、规模小、层次低、凝聚力不强的问题,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构建精品旅游,推出特色旅游,打造品牌旅游,使资源优势尽快形成经济优势和财源优势。与此同时,要高度重视投资对经济和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从长远来看,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对投资过快增长的适度控制,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突显效用将逐渐减弱。但对江西这样一个目前仍处于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层次相对较低的省份来说,以交通和城市公用事业为主的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随着城市化战略的加速推进、花园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落实、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为房地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必须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确保各项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地方税收。
四、着眼未来开辟新兴税源
开辟新兴税源,是形成梯级税源格局,确保地方税收持续稳定增长的战略重点。一是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金融证券、信息网络、软件服务、房地产、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改变目前第三产业传统服务比重大、内部结构优质化差的现状。坚持“小城镇,大战略”,通过经营城市,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社区服务业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同时,把生财、聚财领域拓宽到非公有制经济。在加大、加快经济税源结构调整的同时,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和税收比重,使之成为财源建设的后备军。通过政策引导、发展引导和机制引导,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增强非公有制的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企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优势互补,帮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主导产业,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济效益,以利于这些后备税源的发展壮大。三是立足县域经济发展,紧紧急围绕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财政增长做文章。发挥区位优势,围绕农产品深度加工、特色资源开发,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促其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管理上水平、经营上效益,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县乡财政的支柱。进一步优化环境,改善服务,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乡镇企业乃至县域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制重组,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存量,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5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并提出2009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市*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沉着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较好完成了市*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1409亿元,增长11.1%,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9%;常住人口人均生产总值预计56034元,增长10.5%;三次产业比例由2007年的3.1:60.8:36.1调整为*年的3.2:60.2:36.6。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1亿元,增长16.3%,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9%。工业企业效益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6.5%,同比提高4.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158.1亿元,增长10.8%。综合能耗稳步下降,热电联产、锅炉改造、电机节能等一批重点节能项目如期实施,全市单位GDP能耗0.67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9%。
(二)产业结构继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全市工业总产值4091亿元,增长14.1%(现价),完成预期目标100.1%;工业增加值预计810亿元,增长12.8%(现价),完成预期目标100.7%。其中,规模以上(下同)民营工业产值1338亿元,增长21.8%;五大支柱产业产值1944.5亿元,增长11.1%。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占工业比重30.5%和24.5%,较上年提高0.5和1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引入中船制造基地、立信染整机械、广船船舶、中机装备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项目。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新增港口游戏游艺、阜沙卫浴两大产业基地,全市国家级产业基地达26个。
服务业增加值预计515亿元,增长14%,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103%,对本地经济贡献率达40%,拉动经济增长4.4个百分点。金融、保险、文化、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居民服务等提速发展,占服务业比重达54.9%,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心商务区和特色服务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小榄、东区、火炬区中心商务区分别新进驻企业43家、12家和5家。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火炬开发区中心商务平台、东区建纶国际商务中心、市保税物流中心、国家健康医药基地自主创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4个服务业重大项目纳入“省新十项工程”。全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22.9%,高于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增速9.5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新建3家省级、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全市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7家、民营科技企业164家。科技强企支撑计划全面启动,市家电创新中心、中药固体制剂中试平台等共性技术平台及10个关键技术研发项目成为首两批重点资助项目,明阳电气、通宇通讯等一批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平台日趋完善,装备制造工业研究院建立了光电信息实验室和应用软件研发实验室,市家电创新中心成功引入德国莱茵公司、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服务机构,小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三)投资、出口、消费同步拉动,经济运行更加稳定。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5.1亿元,增长11.5%,完成年初预期目标102.1%。59个重点建设年度项目完成投资81.3亿元,圆满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古神公路、市博览中心、嘉明电厂扩建二期首台机组、220千伏宝山和菊城输变电站等项目建成使用,明阳电气新建风力发电机组产业化制造、天乙铜材综合加工项目部分进入量产阶段,新岐江公路、福源路、广珠西线高速二期、*港大道改造二期、500千伏桂山输变电工程、中顺大围达标加固工程、西河水闸重建、市保税物流中心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启动小榄快线、番中大桥、纵一线、大南路、黄圃港等项目前期工作。
外贸出口总值预计190.5亿美元,增长10.1%,对欧盟和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超过20%。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均保持增长,占全市出口比重达84%。全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61宗,实际利用外资8.3亿美元,增长13.4%。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6.9亿元,增长20.5%,完成年初预期目标的103.9%。其中,城区、农村市场分别增长20%、21%。由于受国内雨雪冰冻、地震灾害以及国际市场能源、粮食价格波动影响,*年全市物价总水平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升幅5.6%。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更加繁荣。
农业总产值76.3亿元,增长3.6%;粮食播种面积22.2万亩,总产量7.5万吨,超额完成粮食工作考评任务。市财政每年投入250万元扶持龙头企业产品开发、基地建设、技术改造等项目,现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31家,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采购主要农产品近14亿元,带动基地农户5.6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比普通农户平均增收2670元。扶持经济欠发达村(居)发展卓有实效,共投入3000万支持26个经济欠发达村建设,给予每村30亩工业用地指标、允许镇区共建工业园区物业出租等政策扶持,67%欠发达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入超1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市财政投入近6000万元用于农路“硬底化”、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工程,共建成250公里水泥主干农路、3319.8亩标准农田,整治改造农田2698亩。“村改居”工作深入开展,村级统一核算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全市239个村(居)中基本完成改革的有99个村(居)。新农村示范点建设蓬勃开展,小榄、黄圃、板芙3个示范镇和黄圃镇马安村等8个示范村居的新农村建设成效突出。平安农业安全保障体系更加牢固,从*年起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800万元专项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
(五)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全部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全年城镇社会保险参保460万人次,增长9.5%。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53万人,参加住院基本医疗保险的城乡居民达90万人,西区、东升、三角、南头等首批镇区参加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3.5万人,新增发放130万张社会保障卡。全年新增就业岗位7.1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1%。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生活,共动用价格调节基金813万元对低收入家庭进行价格补贴。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廉租房小区首期187套住房顺利完工,完成预制构件第二期公房改造。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展更加和谐。
教育强市成绩斐然,*年市直属学校各项建设总投资15亿元,学校布局调整和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市有23万多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1%,高考录取率达89.7%,连续三年稳居全省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1%。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五桂山职教园区各项工程进展顺利,*中专和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校区首期竣工。
公共卫生体系日臻健全,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250间,卫生五项安康工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第二人民医院、博爱医院儿科大楼竣工,人民医院杨郭恩慈大楼、新中医院等工程进展顺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步开展,年末户籍总人口146.5万人,增长1.4%,人口自然增长率4.65‰。
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20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及小榄镇等7个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使用,全市日污水处理能力42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18个镇成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5个镇获得“广东省生态示范镇”。内河涌整治工作全面铺开,林相改造、红树林恢复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北部、南部组团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加快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投入运行,电厂脱硫及小火电关停工作进展顺利,全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分别比2005年削减8.4%、19%。
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计划范文6
【关键词】分税制 街道办事处 财政
街道办事处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依法对辖区内的城区管理、社区服务等履行行政职能。随着改革开放方针的贯彻,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扩大城市基层政权-街道办事处的职能问题提到了日程。建立街道财政就是扩大街道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城区地方财政收入不断攀升,街道财力配置也水涨船高,满足了街道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的资金需求,保证了街道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探索完善中心城区街道财政管理,本文在总结其成效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提出若干改进建议和措施。
一、街道财政的由来
街道办事处是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权机构,因此,按照“一级政权,建立一级财政”的理论,建立街道财政似乎缺乏充足的理论根据。应该承认,这种理论有其合理的内容,但无法指导已经变化了的实际,甚至已成为影响街道财政产生和发展的障碍。随着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城市管理的一部分事权逐渐向街道下放和转移,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事实上,在一些城市,城区管理职权的下放力度正在日益增大。事权范围的扩大,必然要求取得相应的财权。财权将伴随着事权的转移而相应下放,这就意味着街道将掌握着日益扩大的财力资源。不仅如此,街道已经成为一个有着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它正以崭新的姿态直接参与经济建设,通过创办街道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合作企业以及采用种种灵活的政策手段吸引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等方式,壮大财源,获得更多可直接支配的财力。还通过向辖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的有偿服务项目,直接参与社区服务。街道经济行为的独立自主性表明,街道已不再是一个受命于区政府的纯被动的办事机构,而已经成为一个有着独立责权利的经济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建立街道财政已具备了客观物质经济条件,不是任何单位或个人的纯主观愿望。
二、街道财政体系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够完善
从一些先行改革的街道财政运行情况中可以发现,一是体制不够科学合理,财政管理体制依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收统支”,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新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而且不利于调动街道财源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二是旧的体制影响制约着新办法的实施,部分市县的街道财政实行“定收定支、收入上交”,“节余留用、超支不补、自求平衡”等新办法,但受旧体制的影响,井未真正付诸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街道财政建设和经济发展。
2、难以摆平的责、权、利矛盾
城市街道办事处职能扩大,机构增加, 责任日益加重,但其作为派出机构的性质并未改变,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街道办事处的地位与职能、责任与权力、事权与财权、条条与块块、人事权与工作实际之间的严重脱节和分离,使办事处的综合管理和服务功能受到极大的限制。
3、资产严重不实
有些街道固定资产长期不盘点、不对账;不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随意处置;固定资产使用权转移不办理交接手续,尤其是小汽车、电脑等固定资产物随人走,形成账账、账实不符。同时一些街道还存在账外资产和账外债权,其对房产、土地使用权等其他资产未进行有效的监管,原为乡镇的街道办事处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有的在资产转让时,只按收到金额记录,而资产的整个转让过程没有完整地记载,容易形成账外债权;有些单位把投资作为支出,掩盖了单位债权的存在。
4、街道财源不足
现在多数街道没有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又缺少拳头产品。企业经济效益较差,致使街道财政没有稳定的收入,无法积累发展基金。对街道经济发展不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建立健全城市街道财政体系的措施
1、正确处理城区财政与街道财政管理的关系
从立法的意义分析,城区财政是城市的基层财政,城市财政管理的基层还是街道。近年来,随着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开展,一些城市进行了建立街道财政的试点。为了保证其健康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城区财政与街道财政管理的关系。街道办事处不是一级国家政权,不能建立一级财政。但是为了适应城区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集市贸易蓬勃兴起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增强街道综合管理、综合服务的能力,调动街道生财、聚财、用财的积极性,可以实行街道一级财政管理,明确相应的责权利关系,实行一定程度的收支挂钩,它是区级财政职能向下一层次的延伸,但仍属区级财力的内部分配问题。同时,区级财政应加强对街道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自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要求建制建账,编报预、决算,防止财政性资金的体外循环,维护财经纪律,打好城区财政建设的基础。
2、强化街道部门的预算管理方式
财政预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部门预算是财政预算的前提和基础。近几年来,财政部门加强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在政府各个部门中推行部门预算,街道预算管理也在不断完善。但是,由于街道具有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管理基础等诸多迥异于其他预算单位的因素,在实行部门预算时,要完全达到标准化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要求,需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建议以试编部门预算为起点,逐步完善预算管理。第一,街道部门预算主要内容。街道部门预算由经常经费、项目经费、专项经费三部分组成。第二,统一街道会计核算。由于历史原因,各街道会计核算方法存在差别,各个街道核算方式也有不同,尤其在专项经费和专项业务费核算上,差别较大,街道会计报告之间缺乏可比性,对日常管理带来困难。因此,要统一街道会计核算明细科目,制作相应的会计补充报表,建立预算执行反馈机制。第三,严格部门预算编审程序。首先由街道编制预算建议数,经财政部门审核并综合平衡财力后下达预算控制数,街道根据预算控制数重新编制街道预算控制数,最后财政部门根据区人大批准的预算草案批复部门预算。
3、强化国有资产收入管理
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进一步加强了街道的资产管理。各街道要巩固资产清查工作的成绩,根据财产清查按实物盘点同核实账务相结合、清理资产同核查负债与净资产相结合的原则,定期对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负债以及单位收入和支出情况进行全面的清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特别是要加强资产购建的预算管理,对超标准配备或存量较多的资产,坚持不列入当年预算,而尽量采用科室之间调剂或共享的方式予以解决,避免资产闲置现象。
4、大力发展街道企业
街道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和资金扶持作用,大力支持街道企业发展。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街道企业和区属企业一样对待,只要有好的项目,区政府也进行投人,为街道办事处组织收入和壮大经济实力注入活力。同时,积极为效益好、还款信誉高的街道企业筹措资金,保证企业生产和销售畅通。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为街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财政体制,适度的政策为街道企业的迅速发展起重要的导向和扶持作用。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支持街道企业改组、改制和资产重组,优化资本结构。
现实表明,我国城市街道财政工作正处在探索阶段,不仅需要实际工作者的大胆尝试,也需要理论界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更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动,对街道财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投入地探索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明连:城区街道财政建设的思考[J].河北财会,1998(12).
[2] 彭定科:建立街道财政扩大街道职能[J].中国经济体制改革,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