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1

摘要:职业教育更加适用信息化,在中职专业教师省级培训调研基础上,基于信息化发展和使用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的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小型培训设计,包括前期准备、内容设计、方式方法、授课教师和考核评价。

关键词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设计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省重点项目牵动计划“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QDB1211006)

作者简介:孙文英,女,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与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1-0058-02

一、职业教育更加适用信息化

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势如破竹。伴随教育信息化浪潮,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它们给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也带来前所少有的革命性影响。各种类型教育,概莫能外,作为一种特殊的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更加适用信息化,二者颇具契合。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特征、职业教育课程特点,以及职业教育的受惠对象等,都可以看出这一点。信息化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表现出独特特点,即“非”系统、“星”知识、“显”原理、“仿”技能和“活”资源,并对中等职业教育程与教学产生深刻影响。[1]

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包括多方面内涵,这种能力的提升也包括多种类型和层次,这些诸多不在本文探讨之列,笔者基于信息化发展和使用水平处于中等程度的中等职业学校,针对其教师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小型培训设计。

二、中职专业教师省级培训调研的主要结论

笔者曾对中职专业教师省级培训展开问卷调查,走访了部分中职学校和中职教师培训基地,召开多方座谈。综合各方意见,经过分析提炼,得到了关于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方法、培训教师以及培训考核评价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调研结论简述如下。(1)关于培训时间。意见集中在时间过长、中间无休息、占用假期和过于紧张(需要指出,当时的培训时间是假期连续20天)。这些意见的产生,既有培训时间长的事实因素,也有培训倦怠的心理因素。相应建议为缩短时间、非假期、增强趣味性和提高效率;[2](2)关于培训内容。意见可概括为两点:即内容不够精深,缺乏针对性和时代性;理多实少,与专业和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相应的建议体现了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以及由这些不同特点决定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上的差异,但共同青睐于着力实训实操的培训;(3)关于培训方式方法及考核评价等。意见集中在培训方式单一和培训考核评价简单机械,相应建议为增加实践方式,减少理论讲解,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培训评价方式适切合理,培训前期充分准备,对授课教师,各专业教师们共同期待专业领域真正名师和行家里手的高质量授课。

这些调研结论,为开展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设计

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目的,是使参培教师对信息化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高认识,同时学习、了解知识,掌握相应技能,为日常教学工作更深入有效地运用信息化,奠定基础。培训时间5~7日。

(一)培训前期准备:充分调研,严密组织,精心设计

任何培训的成功都不可能仓促而就,都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和大量前期准备。其中包括,进行充分的现状及需求调研、严密组织和精心设计。需求调研可以多种形式,问卷、访谈,以及日常的观察、积累等等。培训也需要严密组织和精心设计,包括时间、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等的整体设计。配备教学和生活班主任,大型培训甚至可能需要配备多名秘书,并全程陪伴。学习环境、住宿条件、饮食等等,培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需经过周密思考和精细准备,充分实现培训的高质量和人性化管理。教学和生活班主任的工作自培训筹备开始,贯穿培训全程,有的还要延续到培训结束后。培训前期,梳理参培教师应做的相应准备,并告知和敦促;培训期间,随时帮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培训后,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后续跟踪服务。

(二)培训内容设计:突出主题,理实结合,循序渐进

根据目前信息化发展和使用中等程度中职学校和教师现状,内容设计应突出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主题,可由彼此关联、互为支撑的三部分内容构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循序渐进。培训的整体设计,应贴近职业教育,突出职教特色,宜用案例支撑,所举案例应较多来自职业院校。针对每个内容,既有宏观政策引领,又有具体发展描述,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1)总体介绍。介绍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相关政策解读,以及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的相关理论基础;(2)精品课程研发。包括基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教学设计、网络精品课程的研发与应用、中职学校精品课程观摩;(3)微课设计与制作。包括微课发展与应用简介,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原则、技术、开发工具及流程;案例解析,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需要指出,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由理论知识的讲解介绍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内容设计逻辑性要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三)培训方式方法设计:灵活多样,小组合作,动手实践

结合具体的内容特点和人员构成,应设置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既有专家讲座,也有学员互动参与和动手实践;既有优秀成果介绍展示,也有中职学校现场观摩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由于参培教师来自同所学校,彼此的特点、专长都比较熟悉,因此,在分组上能较好地实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使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得以较大限度的发挥,促进培训的优质高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的运用,既增强了培训的趣味性,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又因培训效率的提高,而缩短了培训时间,解决了教师不满培训时间过长的问题。

(四)授课教师:专业敬业,突显个性,风格各异

教师在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于成功教学的重要意义,无需多言,授课教师是培训成功的又一重要因素。培训教师应兼具专业和敬业,使参培教师从他们的授课中,感受到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教师的教学,应不限于单纯的讲授,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穿插大量的一线实例,使得所传讲的内容活泼生动、真实可感。不但如此,信息化为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授课教师的风格可以多样,各具特色,各展所长。既可以眼光独具、高瞻远瞩,也可以注重应用、讲求实效;既可以活力四射、慷慨激昂,又可以春风化雨、娓娓道来;或理性沉稳,或热烈澎湃,带给参培教师既有丰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也有信息化时代鲜明的个性特色。

(五)考核评价:努力创新,注重过程,学用结合

培训考核评价,是培训系统很重要的环节,也是很难设计的,如手段传统,方法单一,模式僵化等。在培训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因各方面原因的限制,很难实现真正的突破。一些关于考核评价的策略,难以在实际中运用,因此造成了一些时候理念先进、但实际不相符的两张皮现象。

笔者所探讨培训的考核评价,宜采用小组合作,制作微课,并现场展示、汇报交流的形式。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贯穿培训始终,在培训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就告知参培教师,使之有技术和心理上的准备;培训进程中,就需要做相应的工作。既能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在具体实践中,从而掌握真正的技能,又促使在合作中,互帮互学,增进了解,收获友谊,使得培训效益最优、效果最大。

参考文献:

[1]亢利平.职业课程信息化对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2):82-83.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2

一、培训目的

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提高县、镇、村三级工作人员计算机操作技能,全面推进信息化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提升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二、培训目标

通过分层次培训,使县、镇、村人口信息化工作人员达到国家人口计生委规定的信息化管理、操作人员能力标准;30%的村级信息员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利用全员人口个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信息变更、查询、分析、引导服务等应用。

三、培训内容

人口统计报表、卡牌管理PADIS快速调查子系统;全员人口数据库录入、查询、报表;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

四、培训范围

各镇主管领导、计生办及服务站全体同志,市、县监测点计生专干参加培训,全县约150余人。

五、时间安排

县人口计生局将按照省、市人口计生委要求,提供培训资料教学大纲,各镇确定参加培训人员名单。县人口计生局邀请省、市人口计生委业务骨干,对各镇计生干部和市、县监测点计生专干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组织考试。各镇也要结合实际,开展信息化业务知识培训。

六、几点要求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3

 

1 引言

 

新时期,结合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现状,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明确技能培训目标,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改进人才考核方式,加强质量保障建设,有利于提高信息安全人才培养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提高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对保障国家信息安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安全人才培养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企业正常运营与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且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的先决条件。但就现状来讲,我国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还存在着认识度不高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安全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信息化时代。企业的业务和管理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也决定了信息安全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据调查,有九成以上的企业完全或高度以来互联网开展业务,企业安全问题十分常见,大到企业商业机密,小到个人隐私信息。

 

但即便如此,大部分企业决策者依然没有充分意识到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性,错误地认为一个杀毒软件、一道防火墙、一个IT部门,就可以完全解除这种风险存在。可以说,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产”安全指标通常是个未知数。

 

此外,信息安全人才短缺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当企业逐步意识到信息安全保障重要性,并开始着手进行体系构建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信息安全人才是异常短缺。

 

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人才始终是根本,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是为适应信息化时展的现实要求,是一种时代催生的全新职业导向。当前,全球各国都急需业务能力过硬、综合素养较高的信息安全人才。

 

拿美国来讲,信息安全人才供需比为1:4,而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缺口更是惊人。据最新的权威数据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网络安全人才缺口高达上百万。截止2014年,我国高校设有信息安全专业的才仅仅103所,而硕士点和博士点更是少得可怜,总人数不到50个,而每年我国信息安全专业毕业的人才数量不足1万人。由此可见,人才供需存在着严重失衡。

 

但是,人才需求与人才数量是不能划等号的,信息安全教育因其专业独特性,企业在信息安全人才的引进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不合理,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安全人员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等。可以说,面对社会认识度不足和信息安全人才短缺等问题,信息安全人才培训体系的构建已迫在眉睫。

 

3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体系构建

 

3.1 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培训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基本概念、操作系统安全、防火墙技术、应用密码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网络服务安全技能、病毒分析与防御和安全审计等方面,这是结合信息安全专业特征,在充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所确定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适用性。

 

首先,合理选择培训教学内容。通过对信息安全职业的全面分析,并基于信息安全的职业导向,明确各个工作环节的任务。然后针对具体任务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病毒特点与机制、安全数据库设计、扫描软件的使用、安全审计的基本概念、Web应用服务等。

 

其次。合理安排培训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行业对安全信息保障的不同要求,构建灵活、开放、多元的教学模块,并将其分为前导性模块和独立性教学模块,前者主要是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法律法规,后者则主要上述所讲的不同工作环节所涉及的教学点。这些教学点的课时与顺序是由教师自行安排的,以更为全面的满足不同行业领域的个性需求。

 

3.2 教学管理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管理和档案信息的管理。一方面,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组织要在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指导下,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部署和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关培训工作。此外,要成立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对安全信息人才技能培训进行质量管理,以确保其高效、规范、合理地开展。

 

各级信息安全人才技能培训机构要负责组织和知道相关工作的开展;行业主管部门则负责制定培训标准、发展计划,指导运营使用单位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以确保上级政策的全面贯彻与执行;而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则负责具体的培训工作,确保信息安全人才按计划参加具体培训活动,同时保证经费投入。

 

另一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培训档案管理机制。做好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档案管理,不仅是技能培训规范化开展的有力保障,而且是对培训教育重视程度的具体体现,也是后续教学经验总结和管理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

 

具体地说,档案管理主要包括培训规章制度资料管理、培训理论教材管理、培训教学计划管理、培训考核管理、培训辅助资料管理等。在培训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相关档案的搜集、整理、保存,并成立专门的资料库,以便后续的开发与利用。

 

3.3 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培训既要强调理论教学,又要做好实训教学,所以其评价方式也分为两部分,即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两者所占比应为4:6。

 

理论知识考核主要是基本知识点掌握程度的考核,并结合重难点进行考核权重的合理分配,如操作系统安全和网络应用技术都是需要熟练掌握的内容,因此其考核权重各占6%,数据库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和安全审计技术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其考核权重可设为5%,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基本法规和密码技术是需要理解的内容,其考核权重可设为2%,而剩下知识点则可酌情分配。

 

这样一来,就构建了层次分明、灵活性强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帮助信息安全人员理解信息安全的内涵,提高培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 教学保障体系构建

 

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教学的保障体系构建,主要是指培训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构建。培训的质量监督主要包括,对各类人员培训考核情况的监督、对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对档案管理情况的监督、对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督、对技能培训制度制定和落实的监督等。而培训的质量评估。

 

就是在公正公平的原则指导下,结合相关制度标准和发了法规,合理制定质量评估标准。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教学的质量评估,是一种对培训效果的综合性评估,可通过直接评估、间接评估和现场评估等形式,对参训人员的行为态度、学习效果、实际改进等方面展开动态评估。可以说,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信息安全技能培训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4 结束语

 

为推进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建设的深入开展,也为提高信息安全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以及降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率。

 

本文初步构建了信息安全技能培训的教学体系,希望能够为信息安全保障建设提供实际帮助。信息安全技能培训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必须加强创新,不断探索,以促进信息安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4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农民由于缺少教育培训机会,文化素质和知识技能低下,[1]强化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失地农民的发展能力。当前,政府开展了以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为目的的教育培训项目,但培训效果并不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培训没有充分考虑该类教育培训的特殊性。我国失地农民具有分散性、广泛性、多层次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教育培训时间安排具有灵活性、培训内容设置具有差异性等。[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设置内容丰富及多层级的教育培训项目。凭借其开放性及共享性等,可以让尽可能多的教育培训机构、受教育人员参与进来并从中获取信息资源。教育培训的信息化能针对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性克服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二、欧美发达国家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与借鉴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开始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进程,[3]在实践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对推进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通过远程教育促进农村(偏远乡村)的教育信息化欧美发达国家的远程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灵活教育的模式。灵活教育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地点、时间、进度、学习方式成为可能。(2)打破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分离的局面。如:“应用技术增进学习”的概念在瑞典已经被普遍认同,该概念意味着技术已经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在各种场所(工作地点、学校、家庭等)学习提供便利的手段,使得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真正问题,并解决问题。(3)实行在线学习和基于数码游戏的学习。这种寓学习于娱乐的方法使农村文化水平较低、基础较差的受教育对象能够对远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感兴趣,从而激发学习的欲望。(4)应用层次具有广泛性。如:美国的远程教育不仅用于鼓励幼儿园、基础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还应用于解决偏远地区的成人教育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5)发挥技术和多媒体的多样化优势,使得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6)促进资金和教育资源的整合,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2.通过项目来开展信息学习(1)建立教育行动区。教育行动区非常重视社会力量对教育的参与,从社会、社区与学校合作角度出发,致力于提高教育标准。(2)建立农村学园。英国林肯郡成立农村学园,对其实施特殊计划包括利用多媒体通讯工具开发新的学习方法,支持外语教学,指导家庭学习以及提高成人基本技能和关键技能等。(3)“明星学校”计划。1988-1997年由美国教育部发起,指通过远程学习课程,改善未受到政府足够关心地区的教育。(4)教育折扣项目。教育折扣项目是美国联邦政府专门针对城市与偏远乡村地区间数字鸿沟而启动的国家项目。3.通过学校与社区合作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强调农村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合作是美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弥补由于地理位置或财政资源短缺造成的城乡不平等,联邦政府设立电讯优惠措施资助农村教育信息化。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涉猎企业活动和社区网络,从而有利于它们建设并维护自己的社区。4.注重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以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通过发展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来促进农村教育的信息化,尤其是将因特网的使用整合到学科课程教学之中的能力。

三、我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

1.社区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在失地农民相对聚居社区内,建立社区学园并以其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中心,以“服务社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为宗旨,在积极推动社区教育培训信息化中发挥核心作用和辐射功能。为了充分发挥社区学园的作用和功能,必须加强其信息化所需的硬件建设。如:培训机构与社区积极合作,开发新型的硬件采购商业模式,配备足够的计算机及其他多媒体设备;加快社区学园培训的内部及外部网络建设;完善配套设备设施的建设等。使社区学园成为计算机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载体,成为内外部信息资源交流的网络平台。(2)建立适应社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软件资源体系。首先,相关培训机构应积极和社区合作,从社区内失地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实际出发,了解其培训需求。其次,依据社区失地农民文化技能水平不一及需求多样化特征,不断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在培训内容上,建立涵括基础文化教育系统、职业技能培训系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系统等在内的软件资源体系。在培训方式上,建立基于WEB的网络课程的教育培训、实时交互式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及基于点播的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等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方式。最后,还应积极探索新型教育培训形式和培训技术,增加教育培训时间的灵活性,如远程培训、在线教学、离线教学及混合教学等模式。(3)建设涵括“政府、教育部门、社区及社区学园、培训机构、社会各界”的教育培训运作管理模式。社区培训模式信息化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新型合理的运作管理模式。新型社区教育培训运作管理模式由政府统筹领导,政府不仅可以对社区的教育培训给与信息技术等支持,还可以宏观指导社区学园与社区学园间的教育交流合作及相关软件资源的共享。由教育部门指导,有关部门配合;由社区及社区学园与培训机构通力合作,参与实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培训,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新型管理模式中,政府和教育部门处于宏观统筹地位,负责管辖区域范围内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并指导各个社区学园开展教育培训交流、资源共享等。社区学园及培训机构为微观元素,负责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具体实施。(4)加强内部师资队伍的培训,促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培训机构作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关键实施者,在信息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培训人员的自身学习,提高其素质。在掌握相关信息化技能基础上,使其充分了解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所具有的特征,如文化水平低下且差异较大等,设计多层次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及多样化形式,将所掌握的技能应用到所授课程或技能中,即将自身知识技能和课程技能传授相融合。

2.基地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建立信息化的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管理系统。与社区培训模式相比,基地培训模式的培训对象相对分散。为了更有效管理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失地农民的管理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建立管理系统,记录每个失地农民的具体信息,如年龄、岗位、收入、文化水平及培训情况等信息,根据记录的信息数据,建立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数据库,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年龄农民开展特色培训,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体系及培训计划。此外,利用该管理系统,对失地农民进行跟踪服务并提供后续就业服务,可以反馈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效果,为培训学校改进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依据。(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同时实现弹性教育培训。培训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利用网络及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培训的灵活、直观、形象、开放和互动的特点,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习活动的自主化。依据失地农民的年龄结构及文化水平设置教育培训的课程内容、培训层次及组织形式,实现多层次、非线性及交互性教育培训。根据失地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合理安排时间,在培训时间上实现弹性教育培训。此外,将各项教育培训内容阶段化,利用教育培训上的信息化手段衔接各阶段内容并轮流传授,使培训周期具有较大灵活性。(3)充分利用培训学校的局域网资源,构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利用局域网,建立基于WEB信息网站的网络教学。可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最终建成一个包括授课系统、辅导答疑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作业系统、题库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网上电子图书馆、教育培训评价系统组成的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4)加强培训者信息技术教育与技能培训。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有加强其自身的信息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才能顺利实施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进程,提高培训效果。

3.校企合作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1)从失地农民的实际出发,甄选适用性信息资源。企业和学校合作(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培训信息化资源,提高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水平。但是,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与一般的高校学生教育不一样。因此,校内培训机构必须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从失地农民的实际出发,甄选适用性信息资源,探索出适合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及培训方式。(2)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以便衔接,促进信息交流,提高培训效果。应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高校和企业内建立失地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以便更好地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此外,校企还应建立共同的教务管理系统,让企业及时准确了解失地农民在学校的受教育培训情况,并根据所学状况提供内容和实践方面的补充及强化。(3)企业参与学校教育培训信息化,在硬软件建设方面给与相应支持。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等信息化资源日新月异,学校应不断更新计算机多媒体、通讯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企业可以在高校硬软件建设方面给与支持。探索开发出校企新型商业合作模式,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开展合作,最终保证信息化进程顺利进行。

4.远程教育培训模式信息化机制与操作策略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已在教育培训信息化进程中迈出了一大步。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信息化教育培训模式,具有面广、量多、经济、方便、灵活、开放及多样化等特征。[4-5]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不仅能为失地农民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提供适时有效的服务,而且能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促进农民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但远程教育培训技术在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费用过高、培训时间仍受较大限制及参与培训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政府、培训机构、失地农民及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失地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农村;现状调查;发展对策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f Yanggu County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QIAN Hong-min GAO Guo-yuan

(School of Meidia Technology, 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 Yanggu County, Shandong Province, found the gap of 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s large. Rural areas are deficient in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infrastructure, software resources and teachers training.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onstraints of rural education infromationization,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and suggestions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Keywords】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rural area,situation investig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007-02

0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机遇.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由于地域、历史等原因,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异仍然很大,而这一状况也反映在农村教育的信息化水平上.本研究以山东省阳谷县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可以解剖麻雀,了解到具有典型特点的鲁西县域农村教育信息化状况,通过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也可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

1 阳谷县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分析

1.1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通过调查统计,可以看出阳谷县城区及农村的中小学都设有微机室和信息技术科目,但是学生与微机的比例每个学校还是有差别的.下面例举部分城区、农村学校的学生及计算机配备情况(表1和表2).

表1 城区部分学校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

城区学校学生

人数/人班级

数多媒体

教室/间计算机

数量/台阳谷一中3 280686280阳谷三中3 800705250阳谷县城镇中学1 800284130阳谷县实验小学60015370表2 农村部分学校学生计算机配备情况

农村学校学生

人数/人班级

数多媒体

教室/间计算机

数量/台阳谷县张秋镇中学 760203100阳谷县石佛镇中学 65717245阳谷县七级镇中学 73618450阳谷县安乐镇中学 71718355阳谷县安乐镇联校 1 756401680据官方统计数据:截止2011年底,阳谷县共有各类学校近170 所,拥有计算机的学校有 136所,共有用于多媒体教育的计算机近6 000台.其中,城区中小学校有15所,共有学生1.5万人,多媒体计算机1 200台;农村中小学校有100多所,共有学生6.4万人,多媒体计算机3 800台.2011年,阳谷县用于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500万元,其中城区学校资金投入150万元,农村学校资金投入350万元.

本研究通过对20所农村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校接通100 M光纤的共有5所,占25%.而调查的8所城区学校中,接通100 M光纤的学校有6所,占75%,远高于农村学校的比例.农村学校大部分还是以ADSL的方式接入网络,带宽不高.城区学校拥有独立网站的占75%,农村学校拥有独立网站的只有10所,占调查农村学校的50%.城区学校中有5所学校有独立的服务器,接受调查的农村学校中有独立服务器的学校仅有1所.

1.2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情况: 根据对城区5所学校和农村10所学校的抽样结果显示,大部分城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起步要比农村学校早,资源丰富.城区的5所学校都拥有资源库,内容包括课件信息、课程视频、软件下载等教学资源,总量达100 G.但是调查样本中拥有资源库的农村学校仅有一所,而且资源库建设去年刚开始起步,内容量小.

城区学校教育软件种类丰富,教学VCD/DVD、录音带、教学录像带齐全.课堂教学课件一部分是取自于教学资源库,大部分还是教师自己制作的PPT.农村教育软件方面,大部分学校的教育软件如教学VCD/DVD、录音带、教学录像带等多是省、市、县教育机构配发的教育资料.农村中小学教师缺乏开发教学软件的资金和技术所以自己制作PPT教学课件的很少.

1.3 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教育师资力量情况

1.3.1信息技术教师人数.城区3所学校中,阳谷一中、阳谷三中、阳谷实验小学分别有任课教师267、290和68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别为12、10和6人.农村5所学校中,阳谷县张秋镇中学、石佛镇中学、七级镇中学、安乐镇中学、安乐镇联校分别有任课教师90、60、96、88和82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分别为2、1、2、2和1人.

1.3.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结构特征.城区3所学校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共28人.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有26人,本科学历有22人,专科学历有4人.专任教师中有20人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教师年龄集中在20岁-35岁之间呈年轻化的特点.农村调查抽样的10所中小学中,信息技术课教师共24人,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有8名,兼职信息技术教师16人.专任信息技术教师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学历4人,仅有4人专业为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年龄结构上35-50岁的比重较大.

1.3.3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情况.大多数教师有想参加信息技术技能培训的愿望和要求,但是农村学校中真正参加过培训的教师只占教师人数的四分之一.阳谷县农村校均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无论是资金还是时间与城区学校存在着明显的差距,2011年阳谷县城区学校校均教育信息化培训资金投入1.5万元,而农村学校校均教育信息化培训资金投入仅为2 000元.

1.4 调查的结论与分析

1.4.1调查的结论.近年来阳谷县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班班通”工程和“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目前阳谷县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与城区学校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较城区学校还有很大差距,硬件建设与城区学校差距不小;二是农村中小学教育软件资源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待开发,教育资源库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三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大、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

1.4.2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知,当前制约阳谷县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资金问题.信息化教育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必要的资金做后盾.二是师资问题.通过调查可知,阳谷县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普遍偏大,高学历人才较少,农村中小学专任信息技术教师较少,相应的技能培训较少.三是观念问题.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小学领导普遍重视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学,而将信息化教育边缘化.

2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2.1 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加快其建设步伐,必须加强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领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及农村中小学可以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发展需要的发展规划,明确今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路线.发展规划必须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面向未来发展、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切实可行,从思想上和路线上为今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方向[2].

2.2 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 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拓宽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渠道,切实保障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关键.农村中小学应多方筹资,而不应该仅仅是依靠政府、教育部门的投入[3].有的农村地区借助本地区在外有能力的人志愿筹资支持本地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以阳谷县石佛镇王皋如村为例:该村有人口1 756人,村内有一所小学.自2008年以来该村支部书记王发来积极与村内有影响力的村民联系,争取他们对于发展家乡教育的支持.现在每年村民捐款约有八千元左右,除支持村内贫困的大学生外其余捐款均用于村内小学的发展建设.

2.3 以城带乡推动农村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道路,通过“以城带乡”的方法,加快城乡之间学校的合作、教师的互动、学生的交流等.通过建立城区和农村学校的帮扶机制,将城区学校优势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理念传到农村中小学,有条件的城区学校可以选择附近的农村贫困中小学为帮扶对象,建立“一帮一”的帮扶机制.

2.4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变革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进程中,老师居于尤其重要的低位.对于信息时代的教师而言,必须具备基于网络资源从事教育的能力.[4]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意识,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自觉运用信息化知识.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创造信息化的教学氛围,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并最终能自觉将其应用于教学中.有条件的学校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5].另外还要加强教师技能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采用校本培训的方式,依靠学校的教学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较强、信息素养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师对本校各科教师进行培训.

3 结语

教育信息化对于农村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抢先一步,提高效益,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杠杆.[6]同时,各地农村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实施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倾斜性政策.

参考文献

[1]许建良 ,王光武..信息技术推进学校管理现代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9):7-9.

[2]胡小勇.区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解月光 ,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 [J].中国电化教育,2004,(8),25-28.

[4]张洪霞.关于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5(1):81-83.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范文6

职业教育

信息化 作用

论文摘要: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类专业从理论上讲庄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在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筹建工作中一些调查发现,虽然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在人才培养,促进农户增收,开展技术培训与服务、直接支援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存在作用发挥不足的现象。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需要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这些都要依麓于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结合我校的职业教育以及本市的新农村建设,谈谈如何扩展职业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在农业培训中的作用。

我校作为市级农业培训的龙头基地,在本市的农业培训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两年的时间里,利用本校的师资力量、教学经验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等资源,通过各种培训,使得各类农民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对农民增收、农村建设、农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着培训时间短、集中培训效率低等,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以扩展职业教育和农村信息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建立我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

把我市各类职业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师资队伍、专业培训资源、实训基地资源等一并纳人资源库,统一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每个职业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统一纳人资源库后,就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在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和技能、转移大量农村劳动力时,可以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有选择的从资源库内调用培训资源,如师资专家、专业培训课件教材、实训基地等,这样有助干农业培训能结合各个职业学校特色,保持培训技能的先进性。wWW.133229.cOM建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既整合了职业教育资源,又更好的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既降低了农业培训成本,又提高了各个学校的资源利用率。

2建立我市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

据统计,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促进下,本市的电信宽带已经覆盖了95%以上的自然村,在农村基层的信息化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的同时,农业网络资源的缺乏使得基层的信息化水平得不到提高。在筹建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过程中,调查发现,各地都扶持农村家庭购买电脑已经接入宽带,但是农民上网后,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技术培训资源、市场行情资源等。所以,如何完善网络体系是农村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基础。在成立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基础上,整合我市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统一服务平台,开发傻瓜式客户端软件,通过各种煤体,把各种资源快速的送到农民手中。如:可以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风络,把专家培训视频播放给农民观看,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把市场行情、病虫害防治等信息发个农民,通过互联网,把各类专业技能培训课件教材给农民学习使用,通过各个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使得农民可以在家读中专、大学。深人研发智能化服务产品,研究和开发适于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的智能化产品,包括应用软件、多煤体光盘、智能化终端等。这些产品应具有智能化、傻瓜化、实用化、平民化、多元化的特点,即在技术和设计上科技含量高、在使用上简单便捷、在内容上能解决当前农民急需的技术问题、在价格上低廉、在形式上多样化,真正做到为民所急、为民所想、为民所用。完善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从两端解决农村信息流通不畅和缺乏实效性的问题。

3培养懂农业的信息化人才

在筹建赣州市农业信息中心的工作过程中,调查发现农村懂得使用电脑和互联网的人特别少,有子女在外读大学、中专的农村家庭还能或多或少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所以,如何使得农民掌握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是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的瓶颈,有了网络,有了资源到了农民手中才是最主要的。从2009年开始巅州市农业技术员三定向培养在我校开始招生,这对农村基层农业技术队伍壮大补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如何使得农民使用信息化平台掌握更多的技能,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个人认为一方面可以对定向生进行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使其成为既懂农业技术又懂电脑的技术员,在毕业参加工作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另一方面,可以支持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中专生到农村去发展,最好能每个乡镇有一名电脑技术员,既能帮助农民查阅所需资源,又能教农民掌握计算机技能。在发展职业教育基础上要大力支持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提高农民受职业教育的比例。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化生力军的深入,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