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

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1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晚上好!

我叫庞XX,现任XX镇XXX村支部书记,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村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根据会议要求,现就本村的集体经济情况与大家交流如下:

一、XXX村集体经济发展简要历程

(一)村情简介

XX镇XXX村位于万源市XX镇东北部,平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56亩,辖8个村民小组,共909户3364人。全村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6户544人,2018年整村预脱贫,被评为达州市“四好村”。村党群服务中心距万源市城区约35公里,距XX镇场镇约3.5公里,距包茂高速入口约8公里,城万快速路约1.5公里,硬化道路已覆盖各村民小组,交通便捷,方便农资运输、农耕作业和农产品运销。

(二)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1.端正发展理念

要想富“口袋”,先要富“脑袋”。我村集体经济起步于2017年,村支两委与帮扶单位驻村干部多次协商,立足本村实际,确立了“稳步探索、提升收益、多元发展”的集体经济发展原则,树立了“众建众享、利村立人”集体经济经营要求。只有端正发展理念、找准方向,才能少走弯路、错路,实现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2.找准发展路子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选准、选好主导产业及发展模式是关键。通过仔细摸排村中情况,立足我村为XX黑鸡种源保护地且养殖业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实际,联合帮扶单位,通过扶持致富带头人创业项目、带动创业项目顺利发展,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力度,以“致富带头人创业、拉动就业、助推贫困村摘帽、壮大集体经济发展”为思路,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经营。

一是与XX黑鸡养殖大户合作开展代养殖。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供鸡+专业合作社代养+定期监督检查+利润按约定比例分成+周期结算”的黑鸡代养模式,村集体与养殖大户签订代养合作协议,村集体提供合格鸡苗,合作方提供符合村集体要求的栏舍、场地及足够的养鸡设施和人力等,代养黑鸡的所有权归属村集体,除去合作方养殖成本、人工工资等费用,集体经济与代养户按约定比例分润,通过该项合作为村集体创收15000元,预计还将为村集体创收30000元。

二是扩展代养殖合作范围。在成功实施XX黑鸡代养殖基础上,村集体积极探索扩大代养殖合作范围,按照XX黑鸡代养模式,与村中养殖大户合作开展肉牛代养殖项目,采取“村集体经济组织供牛+专业合作社代养+定期监督检查+利润按约定比例分成+周期结算”方式与肉牛养殖大户签订代养合作协议,通过该项合作为集体经济创收20000元,预计还将为村集体创收86000元。

三是整合资源开展代采购合作。充分发挥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能动性,挖掘黑鸡采购需求。在了解到兄弟村有大额黑鸡采购需求后,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利用我村XX黑鸡养殖量大、品质好及村集体队伍服务能力强等优势,与采购方签订了3000多只XX黑鸡销售供应合同,由XXX村集体组织货源,采购方按每只超过农户收购价3元的标准支付村集体报酬,通过该项合作为集体经济创收9000多元。

3.完善发展模式

我村在近年的村集体发展中,不断探索完善合作发展模式,规范合作监督管理要求,提升合作水平,降低村集体投入风险。

一是明确监督检查要求。对村集体合作的代养方,村集体委托村支两委、驻村干部定期前往查看养殖、销售及配套保障情况,并协调做好技术指导。

二是努力降低养殖技术风险。对村集体委托养殖大户代养的黑鸡或肉牛,要求代养方必须购买商业保险,防范养殖大户因养殖技术等原因造成集体经济无法收回投入成本问题,有效保证投入本金安全。

三是前瞻性做好养殖销售。村支两委及驻村干部积极支持养殖大户在村中搭建电商平台,努力使全村XX黑鸡、黑鸡蛋等农产品快速走向全国市场,为后续扩大养殖规模奠定基础。今年以来平台销售额已达60多万元,销售黑鸡近3000只,黑鸡蛋近5万枚。

4.注重发展成效

通过近年的集体经济发展,我村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成效:

一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成效明显。通过开展代养合作,扶持致富带头人带动我村贫困户8户脱贫、带动贫困户20多户增收(养殖厂务工、销售玉米、种植牧草等);通过开展代采购合作,为50多户村民(贫困户20余户)销售黑鸡3000多只增收20多万元。

二是扶持致富带头人创业项目明显。通过村集体的合作项目,开展黑鸡代养殖的致富带头人XX黑鸡养殖规模由最初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近5000只,开展肉牛代养殖的致富带头人肉牛养殖规模由最初的40余头发展到现在的130余头,养殖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养殖效益明显增强,创业信心显著提升。

三是村集体经济增收及资产规模扩大效果明显。村集体经济收益由2017年的0增长为2018年的3万元,2019年的10万元。村集体可支配的现金由2017年的30万元增长为目前的115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

通过近年来我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一是亟需对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政策进行相关培训。近期,根据上级党委政府安排,万源市各村重新规范了集体经济赋码工作。更换后的证照据了解可不再前往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注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税务管理部门对此次赋码后的集体经济组织与普通公司管理有无区别?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尽快针对新赋码后的集体经济组织相关管理要求进行政策培训,规范后续经营管理。

二是村干部集体经济发展精力保证存在困难。近年来,我市在逐步推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工作内容、工作压力等已达到饱和状态,短期内村集体经济独立聘请专门经营人才经济又无法负担,仍需由村支部书记(主任)承担经营管理责任,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谋划、管理等方面投入的工作精力越来越难以保证,对后续发展不利。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深化与XX黑鸡养殖大户的合作。加大扶持致富带头人力度,积极探索村集体入股村中黑鸡养殖大户,扩大完善村级电商销售平台,丰富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加快致富带头人发展速度,共享发展成果。

二是进一步扩大代养殖规模。在前期探索的肉牛代养殖合作模式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合作管理机制,积极争取发展资金进一步扩大村集体肉牛代养规模,加快培育规模养殖户,增强致富带头人的就业拉动、增收带动、集体经济壮大作用。

三是探索建设村集体自营经济实体。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及帮扶单位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以村集体为业主充分利用我村XX黑鸡养殖优势及电商平台销售优势建设XX黑鸡养殖场地,自主经营,多元壮大村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2

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们于2月2日-2月5日,对去年各乡镇参加县“4+1”观摩的村级集体经济观摩项目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总体上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快,9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零的突破。这主要因为各乡镇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村居班子战斗力得到了增强,党群关系也明显改善。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观摩的在项目建设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调查的主要情况与建议如下:

一、主要情况

去年以来,我县紧紧围绕“跻身苏北第一方阵,加快[文秘站:]建设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以“4+1”工程建设为主线,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助推器、加油器,不断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引导全县村居成立专业公司,实现村级集体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序、规范和快速发展。

据农经年报统计,截至底,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849万元,其中经营收入393万元,发包及上交收入1426万元,投资收益71万元,其他收入

1959万元。全县246个村居中,集体经济零收入的村仅有27个、0-5万元收入的村79个,5-10万元的村95个,10-20万元的村34个,20-50万元的村7个,50万元以上收入的村4个。全县有70个村居成立农、工、商等性质的专业公司。去年,全县各乡镇参与

“4+1”工程建设观摩项目34个,其中有30个项目生产经营情况良好,有4个项目未经营,分别是八集乡标准化厂房、三庄乡标准化厂房、高渡镇标准化厂房、王集标准化厂房。

无论从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还是从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项目情况看,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我县拓展集体经济发展三个新模式。

一是利用省脱贫奖补资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项目,已成为增加村集体经济的增长极。近年来,我县各乡镇利用脱贫资金在乡镇工业集中区建标准化厂房,或在县乡主要道路两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所建资产归村居集体所有,让贫困户到工业集中区就业,或承包高效农业设施从事种植,发包收入的80%归贫困户集体所有,20%的收入归村集体,用于村集体组织的正常运转以及村级公益事业的建设。

二是成立农、工、商等专业公司,促进村级集体经济规范发展,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村集体成立公司,或村级(来源:文秘站)集体与有实力的老板共同成立公司(村级集体占大股),把村集体的资产、资源、资金归并到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如临河镇小店村成立腾讯商贸公司,村集体实现年收入20余万元。

三是发展“房东”经济,杜绝集体经营,已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乐章。实行村集体的资产和资源实行对外租赁,变过去村集体直接参与经营为间接经营,杜绝集体经营,把村集体收入的风险降为零,确保村级集体的资产资源保值增值。如众兴镇姚圩村,新建康居示范点,出租门面房每年取得稳定的村集体收入。

二、存在不足

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的有:

一是少数村个别乡镇重视不够。个别乡村干部,片面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村集体经济无关紧要的,不合时宜的。更有的把发展集体经济与搞集体经营概念等同,认为搞集体经济是不能搞,也搞不好。有的对发展村集体经济无从下手,无思路,无办法,无实力,村支“两委”成了“维持会”。

二是项目档次低,投入少。无论是标准化产房,还是高效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档次的少,不能形成村集体持续增收的主渠道。有的项目仅仅依靠上级扶持,个人资金和引进外资投入少。

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一方面,农户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不紧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推广不够。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组织化程度偏低,从事农业产业化的人数偏少。

四是工农业附加值低。有的项目仅仅是一些“三来一加”项目,加工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有的农业项目只是简单种植,农业加工项目还停留在“谷变米,麦变面”的初级加工段,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三、几点建议

“4+1”工程建设,是县委县政府推动镇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是实现强镇壮村富民战略的有效途径,而村居集体经济发展是“4+1”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此项工作,去年是我县实施战略的第一年,在村级集体经济观摩项目的建设和考核上,需要不断完善。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仅要从宏观上认真加强指导,在具体的工作中应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鼓励扶持政策。建议县政府制定下发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把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项目纳入县百项重点工程督查考核,赢得乡镇领导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3

面对农业条件差但生态环境好、农村总量小但后发优势多、农民收入低但增收潜力大的市情和农情,六盘水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提出了“三变”的改革新模式。

资源变股权

该市对农村资源进行核查清理、登记备案、资源评估,将村集体可经营性资产量化,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转换为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股权,推动农村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2014年以来,全市确权登记集体土地1416万亩、集体林权54万亩、宅基地使用权63842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3495万亩、农村房屋所有权21.39万平方米。截止目前,全市共有集体土地15.5万亩、“四荒地”7.4万亩、水面6.3万平方米转变为村集体持有的股权。

资源变股权,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2014年,全市通过整合农村集体土地、荒山、水面等分散资源,集中抱团投入企业或经济组织,建成万亩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42个,千亩以上优质原料生产基地58个,消除“空壳村”157个,“空壳村”占比从2013年的53.8%下降到38.4%;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477万元,同比增长22.6%。优化了农村社会关系。通过资源变股权,让村组和农户成为股东,形成集体、村民和企业的利益链,使企业成为“村里的企业”、“农户的企业”,让农民从农业现代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管理者、监督者、服务者、受益者,形成了良好的村企、农企关系,营造了和谐的发展环境。发挥了资源的聚集效应。通过资源股权化的平台,进一步激活农村“沉睡的资源”,让农村分散资源抱团发展,在市场运作发展中实现保值增值,构建村企互惠、工农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破解资源分散难以发展、农户单一主体难以进入市场的难题。

资金变股金

在坚持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村的发展类资金(除补贴类、救济类、应急类外),原则上转变为村集体和农民持有的资本金,投入到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村集体和农民按股比分享收益。

资金变股金,有利于把分散的资金集中投入合作社、企业平台,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提高抵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有利于解决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个人“年年扶、年年贫”、投入农村分散、“一次性”使用效益低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关系,通过不断培育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小农户进入市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由企业、合作社代表农民投资理财的转变,同时帮助合作社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促进农村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农民变股民

按照“市场主导、平等自愿、自负盈亏、按股分红”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企业、合作社或其他经济组织,按股份获得收益;将财政定向投入到贫困户的帮扶资金,转变为贫困户持股,投入到村集体领办或创办的经济组织获益。

农民变股民,是农村生产关系层面的变革。一是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让农民摆脱长期对土地的依赖,通过异地置业等方式实现脱贫。二是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农民入股,把农民从传统、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向现代、开放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了农民的投资方式、创业方式、就业方式、增收方式,培育了一批现代新型农民。三是推动扶贫方式的变革。通过农民变股民,把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让有产业、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富起来,同样能使生存条件艰苦的深山区、石山区贫困群众和“两无人员”通过扶持资金入股实现脱贫,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扶贫方式,为绝对贫困人口脱贫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改革激发动力

一是激活了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长期以来,由于观念落后、耕作传统,农村大量的资源闲置、资金分散、效益低下,传统的玉米、水稻种植,每亩产值仅为300至500元,农民长期富不起来。通过“三变”改革,从根本上改掉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习惯、传统身份,赋予农村自该滚动发展的空间和内生动力,既给“鱼”又给“渔”,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增收致富。

二是探索了一条精准扶贫新路子。解决六盘水46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破碎的土地集中起来、闲置的资源利用起来、扶贫资金整合起来、传统种植改变过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股权化扶贫,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实施“三变”改革以来,该市充分整合退耕还林、生态治理、“5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3155工程”等资源、资金和项目,集中连片发展红豆杉、刺梨、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培育了天刺力、红豆缘酒业、宜枝魔芋、润永恒、天宝生态、贵州农熠等一批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一产与二产、三产互动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4

一、主要工作做法:

1、真抓实蹲,深入调研。驻社区工作开始以来各工作组吃住在社区,深入了解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工作组通过走村串户、举行座谈会等形式了认真听取广大村民对合村并建工作的看法和意见,为下一步科学的开展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百局帮百区工作开展以来,市、区领导多次召开会议,采取现场参观、调研、督导等多种方式,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开展。各工作组所在部门的主要领导都到社区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发挥各部门的不同优势,最大限度地支持社区建设。城区工作团制定“十个坚持”工作制度和“六个一”工作计划,并在各工作组上墙,严格按照计划和制度的要求开展工作,多次召开调度会、现场会对社区建设情况进行督导。各工作组把社区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帮助社区协调规划、计划审批等各项事宜,力争多为社区办好事、办实事。目前城区工作团所驻7各社区已有4个开工建设,预计下半年能够全部开工。

3、发展集体经济,确保社区建设顺利进行。城区工作团所驻7个社区有临近城区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是共同的特点。于赵社区自建车间50000平方米,每年租赁厂房收入200多万元;新华街道新园社区建设农贸市场1处,拥有民营企业40多家,集体经济收入每年有几百万元;其他几个社区也根据自身优势,开展多种新式的经营,不断增强集体经济的规模。各社区建设的先期投入完全有集体负担,大大加快了社区建设的步伐。

5、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促进社区建设。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各工作组发挥各自优势,帮助社区招商引资、发展特色经济、联系外出打工等,不断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为社区建设搞好服务。

6、高标准,低能耗是社区建设长远目标。各社区在规划设计中都以低碳环保为主题,全部使用LED太阳能路灯照明,墙体全部按照最新建设要求使用节能环保材料,供暖大都使用地源热泵,建有污水处理设施。社区皆有医疗中心、购物中心、图书室、娱乐中心、托儿所、小学等基本设施,最大限度地解决居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5

我镇位于高碑店市区东南25公里,毗邻白沟市场,国道112线横穿东西,京白公路纵贯南北。全镇总面积56.2平方公里,辖39个村,现有耕地51857.5亩,9860户、39084人口,包括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等,主导产业为箱包加工销售及原材料制造业、林果苗木业。目前,我镇集体经济空白村24个,收入在0-5万元之间的村11个,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村4个,农村集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存在着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集体收入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土地承包;部分村班级班子发展思路窄,集体资源匮乏等多方面问题,村级无钱办事成为制约农村发展、服务群众的关键瓶颈。下一步,我镇将结合自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际,对照《关于全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要求,积极谋划,稳步推进,力争到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深挖自有潜力,实现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针对24个集体经济空白村,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深入细致的摸排统计,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实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的突破。对十九垡、北留等拥有较大面积集体土地的村,采取集体所有、承包经营的方式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对崔家场等签订长期土地承包协议但租金明显不符合市场价格的村,采取调整土地承包协议,提高土地租金的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对大青凌、小青凌等拥有大面积果园的村,充分利用村内资源优势,研究发展以采摘、观光、餐饮为一体的旅游产业,并结合村内历史文化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实现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多元经营、集体经济壮大的目的。

二、坚持试点先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按照《关于全市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工作方案》要求,我镇于2019年3月份上报集体经济试点村2个,4月份,我镇高庄村被初步选定为试点村,计划与该村企业家创建的家兴商贸集团合作,在2019年建设家兴易购便民超市一所,服务附近村民日常生活所需,增加就业岗位,收入用于补强村集体经济,增强为民办事能力。同时,利用该村60亩集体土地入股企业成立农业合作社,在2020年打造采摘和蔬菜种植产业基地一处。对于该项目,我镇将充分发挥镇党委、政府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作用,加强对项目实施进度、资金安排、实施效果的监督检查,确保项目按规划实施、规范经营,并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带动效果辐射到其他村,进一步发展壮大全镇农村集体经济。

三、加强教育引导,切实提升组织保障功能

村集体经济增收计划范文6

中图分类号:F121.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好农民增收致富的问题。近年来,滨海县紧紧围绕富民强村工作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村级综合实力为重点,创新思路,通过重抓扶持、重抓拓展、重抓规范,大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全县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4010万元,比上年增长14.5%,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村有200多个,其中,年经营性收入15万元的村有100多个,50万元—100万元的村有8个,100万元以上的村有5个。

重抓扶持,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在土地政策上,结合土地整理、万顷良田工程,新增有效耕地,归村集体所有和经营;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增加的耕地,归村集体管理使用。在项目政策上,农业、开发、水利等部门坚持将项目资金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倾斜,对兴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财政支农资金优先予以立项补助和奖励。在金融政策上,农村信用社把扶持村级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扩大抵押范围,积极发展水面经营权抵押贷款、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等信贷品种。在发展基础较好的镇区,重点抓整体推进,逐村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建立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三位一体”全覆盖。对有内生发展动力的经济薄弱村,财政优先支持化解债务,2011年全县45个经济薄弱村共化解债务4600万元,今年又积极争取财政支持60个经济薄弱村公益事业债务化解,为村集体增收减轻了负担。

重抓拓展,拓展村级集体发展渠道。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建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分村台账,区别不同类别,进行差别指导,制定实施计划,大力发展资源开发型、资产经营型、为农服务型、异地发展型、休闲观光型五种模式。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特色化引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县确定生态白鹅、四青蔬菜、优质生猪160个产业专业村,各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各合作社组织农户与龙头企业签订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协议,协助企业按标准组织田头初加工,多数合作社还承担了技术指导、统一防治、供种、供肥和储运职能,充分通过产业服务增加了集体收入。二是积极兴办村级项目。坚持以财政资金引导,根据各村产业发展优势,全县50%以上的村利用项目资金和扶贫资金,建成设施农业基地和规模养殖小区,以出租、承包等形式吸引种养大户创业发展,部分村依托地理优势和产业特色,建成各类专业市场,通过经营创收。2011年,本着“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逐步形成集聚效应”的基本定位,重点扶持省定经济薄弱村在民营创业园兴建集体厂房,全县建成集体厂房58幢,总面积达6.2万平方米,通过招引项目,企业落户,建立了“贫困劳力得薪金、村级集体获租金、镇区财政增税金、投资客商省资金”的良性运作机制。同时,安排450万元专项资金,依托正红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进行资金运作,在明确村级资金所有权的基础上,保证每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年收益不少于1万元。三是强势推进村企对结。组织实施“牵手致富”工程,组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与集体经营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开展结对共建、结对帮扶,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物业、产业项目,鼓励企业与挂钩村在劳务、资源、基地建设上联营合作,通过建立利益联合体互动发展,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参与挂钩村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全县8152名党员干部同8237户贫困农户有效“捆绑”,累计提供无偿资金4500余万元,新发展短平快项目9230多个,兴办入学、就医、务工等关联贫困家庭的民生实事5120多件。在带动农村村庄建设的同时,通过机制创新,形成村集体资产,既增加了集体积累,又为农村管理提供了资金保障。

重抓规范,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坚持把规范集体经济管理运营作为重点。一是开展清产核次,摸清家底,确权到村,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二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对“五事”(干部问事、村民说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完善,大力推进阳光村务,建立健全“信息公布、程序公开、议案公告、结果公示”等“四公开”制度。同时,按照“生产性资产抓创收、资源性资产抓开发、公益性资产抓管护、流动性资产抓规范”的原则,做到宜包则包、宜租则租,进一步加大村级集体“三资”开发利用力度。建立健全村级“三资”台账,完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的制度。三是强化村级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明确“三资”处置的程序,落实“三资”监管的主体,在县《村级资产管理意见》中,明确规定了财务支持资金形成的村级资产由县农村集体资产监管部门登记备案,资产处置要报其审核同意,村不得自行处置,确保村级资产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