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计划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护理专业计划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计划书

护理专业计划书范文1

1.1对象

以我院2010级三年制护理学专业1~6班学生314人为实验组,采用新的评价体系;7~12班学生322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两组采用相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均为女性,年龄19~21岁。

1.2方法

1.2.1理论评价方式改革

(1)改革考试题型。传统的理论考试题型有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病案讨论等多种题型,为贴近护理执业考试的要求,改革后的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和综合病案讨论;(2)改革平时成绩评价方式,并调整所占比例,从10%增加到30%,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充满个性和和特色的教学活动[2]。传统的平时成绩评价的主要方式为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改革后的平时成绩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创造力、发散性思维以及评判性思维[3],如采用小组讨论完成案例分析,并进行课件汇报的形式;另外,我们还增设了小组制作健康教育简报,情景模拟宣教、设计并完成规定调查问卷等其他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

1.2.2实践评价方式改革

(1)变单项考核为小组综合考核,实验组采用了合作研究式考试模式,根据《外科护理学》课程技能考核的特点设计出不同项目,由小组来完成某一个项目,并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与合作,每一个项目经过小组讨论完成实施方案计划书,在操作考试前由项目小组负责人把实施计划书交给考核老师,由教师对其计划书进行点评,待修改可行后再实施,最终评价由教师、小组长和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每人承担子项目大小、难易程度、有无创新点、贡献大小等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2)设立半开放式考核场景。为了减轻学生考核时的心理压力,我们将考试评分标准开放。评分标准是衡量学生掌握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水平的尺度,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护理专业技能操作的程序、要点、考核知识点。我们制定了各项操作的评分标准,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并将考试评分标准在考核前两周发到学生手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有目的地训练。同时,在考核时设置了考试区和观摩区,将观摩区对未考学生开放。这样,可以使学生熟悉考场和考试程序,减轻考试的紧张心理;同时通过观摩反复学习,强化记忆,巩固知识,提高成绩。

2结果

2.1考试成绩

以新的评价体系对我院三年制护理专业1~6班学生314名学生进行《外科护理学》考核。学生对考试成绩普遍比较满意,她们反映开放性考试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基本技能操作的能力,也能真实地反映她们掌握护理基本技能操作的水平。

2.2学生对新考核方式的看法

为了解学生对改革后评价体系的态度、意和建议,我们自行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采用无记名的方法,分别在实验组学生中对理论和实践考核情况进行了调查。理论评价体系改革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14份,回收302份,回收率96.18%,其中有效问卷302份,有效率100%;实践评价体系改革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314份,回收308份,回收率98.09%,其中有效问卷308份,有效率100%,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分别见表2和表3。

3讨论

3.1以学生和小组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的合作研究式学习和考试不仅增强了同学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还加强学生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的团队意识的。护生毕业后工作时,有单独工作的情况,但更多时候他们是存在于一个群体中,在工作中她们需要和医生、其他护士或多个后勤科室合作。通过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培养学生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护理服务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动,提高学生探索问题、认识事物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培养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意识、人际沟通技巧、人文关怀等综合素质。

3.2情境模拟练习,与临床对接

本院所建立的教学环境突出了“职业情感、专业技能、临床思维”[4]的特点。现在护理教学的目标是运用现代护理理念,与临床零距离,以真实的病例和医院环境来进行情境模拟练习对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另外,学院提供的练习用物也是与医院同步的。这样护生在今后的实习和工作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3.3学和考相关,以考促学

学生通过考试巩固了知识,强化了能力考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测量手段。护理技能操作考试除了要测量和评价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考试巩固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开放性考试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再学习的机会,学生在考试中学习,在考试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练和提高。

3.4优化了考场环境,缓解了考试压力

半开放式考核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的考试环境,有利于学生考出真正的水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考试的压力和紧张心理,有助于她们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真正的水平。调查结果显示:90.59%的学生认为开放性考试的环境“既严肃又宽松”;71.74%的学生认为开放性考试能够发挥她们的真正水平;40.66%的学生认为考试心理不紧张。从调查结果中还发现,仍然有40.49%的学生认为考试心理“较紧张”,18.85%的学生认为很紧张。这是十分重要的考试,所以考前仍有的不少学生心里紧张,这属于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也正说明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是认真的。

3.5他人评价结合自我点评

护理专业计划书范文2

1《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现状

1.1校内实践教学环节陈旧

1.1.1教学内容

有些院校在讲授《妇产科护理》的实训内容和操作方法上多年来没有及时更新临床护理技术和方法,实践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护生进入临床实习后只能从头学起。

1.1.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多以普通模拟人操作训练为主,注重单项护理操作训练,忽视操作前病人评估、护患沟通以及人文关怀和同步语言告知或指导的训练,导致护生进入临床后缺乏沟通技巧和人文关怀,很难适应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所倡导的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模式[1,2]。此外,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的教师严格按照操作考评标准示教,对操作中原则性要求、要领和方法顺序的讲解不够深刻,导致护生练习时机械记忆操作程序,盲目模仿老师动作,对原本不违犯原则的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不能灵活掌握。

1.2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单一

受多种因素所限,有的院校未开展临床见习或阶段实习及岗前培训,仅采取毕业前集中临床实习的模式,导致专业理论课教学与实践性教学脱节,护生接触临床实际时间晚。

1.3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不规范

由于实习制度形式化,缺乏对带教工作的实质性要求,以及实习管理不到位,导致有的带教老师教学模式不规范。如临床见习课不带护生接触病人,仅进行“小讲课”,重复理论教学;临床实习阶段随意删减、更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量化指标,不敢放手让护生操作,护生实践机会明显减少和不规范[3]。

1.4实践技能考评方法不完善

主要表现为临床实习出科考核1次成绩作为《妇产科护理》实践考试成绩;考评标准中操作步骤所占的权重较高,而操作前评估、护患沟通及人文关怀和同步语言告知或指导所占的权重过低;缺乏对运用护理程序进行整体护理能力考核的手段,致使护生实习过程不认真,考试前搞突击,实践知识和技能水平不扎实,与当今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不相适应。

2《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2.1优化校内实践教学环节

2.1.1教学内容

紧随妇产科临床护理实践的发展,摒弃妇产科临床护理目前已淘汰的护理方法和技术,补充目前应用的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目前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缩小护生从学校到临床护理岗位的跨距[4]。

2.1.2教学方法

.采用示范案例,将护生导入临床真实的护理情景进行教学。教师在示教操作流程时,要重视操作前病人评估、护患沟通及人文关怀和同步语言告知或指导的示教,并将其自然融入操作过程中,以贴近临床,贴近病人。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讲解操作原则、要领和技巧及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重要问题或环节,鼓励护生在不同的临床情景下,遵循操作原则,开拓思维,灵活进行操作[5]。

2.1.3教学手段

.部分内容如接产、四步触诊等采取产科模拟人操作,强化护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部分内容如骨盆外测量、产褥期保健操等采用护生“角色置换”训练,护生2人为1组,互为“护士”和“病人”,相互进行操作。鉴于真人真做、真情互动,有利于护生“护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部分内容如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整体护理采取病例讨论教学,教师给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病例,让护生积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病人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开放校内实训室教学

.为弥补《妇产科护理》实践教学学时的不足,护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妇产科护理》实训室除正常的实验课外可全面开放,护生自主练习操作,指导实践的老师轮流值班辅导护生,纠正其存在的问题并规范其操作。

2.3健全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后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应包括临床见习、岗前培训、临床实习。这种改革使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并能让护生早期接触临床实际,不仅有助于巩固、强化理论知识,而且能够让护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密切相关性,激发护生学习兴趣,促进护生临床技能培养[6,7]。

2.4规范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2.4.1临床见习

采用课间实习的形式,一定要在床边结合病人完成,应有教师的示教、护生的参与,护生跟随带教老师学习询问病史、护理查体,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该模式有利于护生临床思维的建立、护患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护生更直观、更深刻地学习到临床护理技能。

2.4.2岗前培训

在临床实习前2周开设,集中强化操作技能、人文技能、护理实践知识及临床思维等护理综合能力的训练。在模拟病房设置临床真实的护理情景,采用产科模拟人结合标准化病人的手段进行训练,促使护生在接触真正病人之前比较熟练地掌握护理综合技能,为进入临床实习后和谐护患关系、增加动手操作机会、提高实习效率和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4.3临床实习

制定临床实习的内容和标准及量化指标;修订普通查房、个案护理、教学查房等教学活动的教学规范。妇产科临床实习时间为4周。在病房3周实习中,要学会整体护理的方法,可安排每位护生分管病床3张~5张,每天查房时要求护生在床边汇报病人的基本情况,实施护理查体,带教老师要提问、讲解相关知识并规范护生操作。同时选择1例典型病例做个案护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护生不仅要完成医嘱,还要担负起对病人的专业照顾、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等各项护理任务[1],并要求书写完整的护理病历。每周安排1次教学查房,要求护生在病人床边汇报病史、临床表现、诊断及用药情况,进行护理查体,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然后带教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在分娩室1周实习中,要求护生作为助手接产3位产妇,学会正常分娩产妇的产程护理。如果实习期间某项护理操作机会少,完成次数达不到大纲要求,带教老师要为护生创造机会,利用业余时间到其他班次进行操作训练,保证量化指标的完成。

2.5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控制和监督

健全并完善临床带教教学质量评估和带教奖惩制度。学校和实习医院共同定期组织检查,对实习内容和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教学模式的规范性做出评价,成绩优劣应与带教老师奖金和晋升挂钩。

2.6完善实践考评方法

实行阶段考核和终末考核。阶段考核是在《妇产科护理》课程结束期末抽考1项护理操作,考评标准总计100分,其中操作技能70分、人文技能20分、与操作相关的实践知识10分。终末考核是在出科前1周进行,以抽签形式确定操作项目和临床实际病例,护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护理评估、护理体检、护理计划书写、护理病历书写及操作项目;考评标准总计100分,其中护理评估10分,护理体检10分,护理计划书写30分,护理完整病历的书写20分,操作项目30分。阶段考核和终末考核成绩及实习表现分别以30%、60%、10%比例计入《妇产科护理》实践性考试成绩,促使护生注重学习过程及护理综合能力的训练。

护理专业计划书范文3

1.1课程定位

急救护理属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强、操作技能复杂等特点,是在学生掌握人体各系统基本疾病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快速发现与判断问题并以娴熟的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

1.2能力目标

通过对岗位及工作任务调查,分析确定了本课程培养的能力目标[2],即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

1.2.1专业能力

具有多科急症一般护理能力;有较好的判断能力,思维敏捷,具备疾病初步判断、分诊能力;掌握常用急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及院前、院内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抢救流程,掌握常用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熟悉院前救护,院内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的主要任务和特点,明确常见重症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能有效配合医生进行各类抢救;能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灾难救护;能运用专业知识对患者、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树立“时间就是生命”、争分夺秒抢救的意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事件能够沉着、稳定、有序进行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一定管理能力。

1.2.2社会能力

具有一定社交和应变能力,有良好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工作中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交流与协商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2 课程整体设计

2.1课程设计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工作项目为载体、技能项目训练为主线、完成项目任务为教学目标[4]。为此,确定急救护理课程设计理念:以典型工作任务引导教学,以情景化教学为手段,以学生演练为主、教师讲授及演示为辅设计和实施教学。

2.2课程内容选取与安排

急救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为:院前救护、预检分诊、急诊科救护及重症监护。急诊科救护是在院前救护基础上进一步救护,重症监护是在急诊科救护基础上强化监测救护。遵循临床工作程序和工作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院前急救护理、急诊预检与分诊、急诊观察与护理、危重症抢救、急诊一般监护等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4个学习情境,17项工作任务(其中3项为拓展或选学项目)。学生通过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任务,达成该课程学习目标。

2.3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基地仿真环境下开展设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启发讨论式教学等,在校外实训基地真实临床环境下开展观摩教学。每个教学任务都模拟真实工作情景,按照“教学做一体化”形式组织教学。在完成每个教学任务后,学生既掌握了相关工作技能和知识,又锻炼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能力。

2.4教学模式与方法

2.4.1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将实际工作过程所需技能、要求、标准融入工作任务,以学生达到临床实习要求为标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学生在真实(医院)和仿真(实训室)工作环境下对救护工作有了感性认识,了解了救护工作的环境,感受了职业氛围。任务驱动: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整合排序后开展教学,为将来胜任岗位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项目导向引导:急救护理课程采用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方法进行设计,整个学习领域由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学生完成一个教学模块就能掌握一项专项技能,教师采用一体化实训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相应操作技能。

2.4.2教学方法

引导文教学法:课程所有项目任务均有学习情境计划书,作为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展学习的引导文。引导文教学法[5],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于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引导文的任务是建立项目工作与其所需知识、技能间的联系,让学生清楚完成任务应该知晓哪些知识、具备哪种技能等。学生通过阅读引导文,明确学习目标,清楚了解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学会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在引导文指引下,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制订、实施、评估工作计划,避免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弊端,使学生在不断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关系。头脑风暴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会产生新观念或激发新设想,其核心是针对问题让所有学生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交换想法,激发创意和灵感,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适用于创造性思维培养与疑难问题解决,特别适用于案例分析。在急救护理“预检分诊”项目任务中使用该教学方法,通过对各种不同案例分析和讲解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图示法:急救护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讲究时效,时间就是生命,为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急救护理思维和行动特点,教学中大量采用临床实践工作流程图、操作程序图、救护流程图等开展教学,使复杂的工作内容变得直观易于记忆,促进学生行动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学习成就感。情境教学法:营造高度仿真的职业情境,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模拟医院工作过程进行严格训练,按操作规程完成各项护理技能操作。如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救护”教学中,利用模拟ICU病房,营造真实临床情境,完成心电监护连接,讲述呼吸机使用方法,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较好地理解了ICU的设置及管理,培养了临床思维。案例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病例进行教学,如在“常见急性中毒的救护”教学中,精选一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例,使学生认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表现及急救原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果。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集体(小组或全班)组织形式,围绕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相互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急救护理课程教学中,讨论教学法可用于案例分析及“发热观察与护理”“疼痛观察与护理”等内容教学中。其他教学法:讲授法、角色扮演法、示教法等。

2.5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2.5.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成绩由3部分组成:单项技能操作成绩(30%)、平时成绩(40%)、期末终结性考核成绩(30%)。平时成绩包括专业能力考核、知识目标考核、职业基本素养与态度考核成绩;期末考核包括项目任务考核、案例分析考核。知识目标考核:以专业能力、知识掌握、技能训练目标为依据,实施理论与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考核。职业基本素质与态度考核:在过程性考核中,设计心理素质、仪容仪表、职业素养、创新思维、纪律性、认真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训报告书写、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职业素质。

2.5.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行业、企业、同行、督导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方式。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