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教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教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案例教学 运用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社会科学,一般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来讲授。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它的重要性也日渐显现,被国家教育部规定为财经专业十门核心课程之一。从我们多年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实践来看,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同学反映该课程涉及的众多概念、原理对他们来说晦涩难懂。究其原因,可能和经济学理论本身的高度抽象和我们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认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沿用的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应试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这门课程成了空洞的理论,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而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成功使我们认识到可以把该教学方法移植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本项目旨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1 案例教学对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外引课程,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西方几百年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与基本问题,许多理论与我国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差异很大,常常会让学生有种“所学非所用”的感觉。同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并且它的每一个理论都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形成的,加之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且难以掌握。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中介载体,将西方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以一种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而案例教学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经济学案例往往是以现实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其中不乏一些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2 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关键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后果是学生只是靠死记硬背学习经济理论,考试一旦结束便统统忘掉,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案例教学则与之不同,案例教学往往是让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置身于事实环境中,主动对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锻炼了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1.3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案例教学给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同时使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根据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寻找和编撰恰当的案例,这就需要教师不仅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还要对现实的经济问题有较强的敏感性,并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有深刻认识。其次,案例教学也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导演”的角色,必须对讨论的问题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做出统筹安排,此外,还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好组织工作,使案例讨论或辩论能够有序进行。最后,还要通过书面报告或其他形式及时对案例教学进行总结。这些均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2 我国经济学案例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学教育最发达的国家,许多影响深远的经济学教课书都有配套的案例教学资料。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在哈佛商学院,平均每名主讲教师有一名研究人员配合工作,包括案例的收集、调查和编写,并且定期出版案例集供教师选用和交流。我国经济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高校认为案例教学法只是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个人的事,既没有相应的经费和人力投入,也缺乏组织上的支持。教师由于缺乏财力、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编写工作,加之又不计工作量,直接打击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客观上限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和推广。
二是选取的案例质量不高,本土化案例库建设滞后。许多高校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当滞后,有些甚至直接采用报纸、杂志甚至传记文学的内容,将原始材料不作处理直接拿到课堂上来,缺乏对经济学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因而也难以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评价。有些在案例的选择上以国际案例为主,认为通过学习先进国家的成功案例,就可以结合理论知识研究国内的经济发展情况。但是这些取自国外、直接翻译的案例,因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不能反映我国的实际,应考虑国际视野与本土背景的结合,因此应该更倾向于国内的案例。目前虽然国内各有些高校已经自己编著了案例教材,但并不理想,缺乏经典案例,而且案例更新也跟不上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
三是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师业务素质,包括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因为案例教学法本身决定了教师在上课时,不能简单就内容而讲内容,而应对所讲的内容追本求源,通过了解案例的时代背景,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和案例分析要达到的目的以及为达到目的应该采用的手段与方法等。由于理解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把案例介绍给学生,做简单的分析总结。也有的教师把案例教学与教学举例混为一谈,单纯为吸引学生兴趣、增强理论的说服力而引用案例。有的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过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自身应用的“导向”作用。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没有标准答案,应实行开放式讨论,追求热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百家争鸣,甚至允许跑题。还有些教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对学生讨论中的片面言论或错误之处急于纠正,对每个学生的发言都给予评点,学生怕说错,在发言时有顾虑,致使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使其不能自由地、充分地展开讨论,另一方面使学生们过于关注教师的评论,不能很好地吸收他人长处,达到相互启发的目的,此外,使整个讨论过程屡屡被打断,教学环节不能流畅进行。
3 实施案例教学的措施
3.1 积极筛选合适的本土化案例
案例教学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必须从我国、国外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取现实案例,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时效性;要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紧密相关,使学生在所学理论知识的指导下自由思考、互相交流和产生思维的碰撞。
案例要尽量本土化。国外案例教学的实施早于我国,也积累了一些好的案例资料,但是,教师应尽可能地采用本土案例。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必须熟悉国内经济发展历程,积极地用所学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去剖析个案,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为日后主要在国内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首先明了国内的经济环境与实情,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的经济发展经验并加以借鉴。当然在国内案例占主体的情况下,国外案例也可适当讨论一些。由于我国已加入WTO,经济开放度逐步提高,因此也需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但国外案例在讨论之前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辅导和提示,如国外的文化背景、体制等与我国的差异[3]。
3.2 积极引导学生适应案例教学
引导学生课前积极准备。在未完全进入案例教学之前,学生要熟悉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并学会运用已学过的多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和判断;还要有语言表达与心理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准备。当面对的是刚刚接触案例教学的学生时,最好先由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引导,同时介绍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初步掌握了案例教学的方法时,可采取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
引导学生课堂表现与参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参与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老师和全体同学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的确需要鼓足勇气,需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有时,由于缺乏、甚至没有学生主动、自愿的发言,使案例教学变得十分被动和尴尬,强制提问代替了自由发言,课堂讨论变成了老师的自问自答。因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是案例教学又一成功关键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的合理组织至关重要。如教师要有亲切、热情乃至奔放的语言和形体动作,以此感染学生;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宽容的、人性化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可以组织圆桌讨论,而不要一个人在讲台上讲,让学生感到平等亲切。可以组织模拟真实场景进行演练,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给予小小的物质奖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3.3 多种途径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师资水平
《西方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对授课老师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拟从三条渠道使老师要更多的去接触社会,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4]:有计划地选派担任发展经济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实际工作能力和胜任案例教学的水平;分期分批地组织经济学教师去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统计部门、财政、金融部门调研;积极开展高校与科研单位联合办学,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办法,聘用经济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为高校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 黄玲.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99-101.
[2] 林权,李庆南.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探悉[J].时代教育,2008(10):65-66.
职教改革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础化学教学 实验 课程 改革
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背景格局下,我国科技力量澎湃发展,经济速度增长加快。与之同时,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已经逐渐被社会所极力关注,院校面临教育事业发展的改革要求也空前提升。虽然经过多年以来的教育改革与高职院校教育体制管理创新,高职院校办学及发展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布局结构也日趋合理化。但是,高职院校为了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主义与迸发活力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就必须在教学体系中充实各类基础专业内容,以时刻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实践性基础化学教学作为促进院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与工作内容,加强其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值得现代高职院校对其予以重视和重点关注。
一、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主阵地。其培养人才的核心思想也是对准当前大学生主体人群。传统的人才教育观念下,常以教学课堂为主阵地,目的是向学生灌输各类学科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理论基础与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而高职院校历经多年教学体制改革发展,为了进一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提高院校学生未来市场就业率,提供学生更为充分与广泛的市场就业空间,院校教学体系应提倡大力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思维意识养成。因此,可以说实践性化学教学改革对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及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意识、以及促进打造现代化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高职院校实践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教学都是依照传统教学思想,相对单一的重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的程序化教学流程学习。但究其实验教学内容板块,也多是依附于理论课堂进度安排选择性开设。并且,处于该“四大化学”教学流程模式下,其对应的实验教学分别设课,各成体系,内容间相对独立,所以难以统筹规划与进行科学管理。基于此,为了改变高职高专院校基础化学传统教学的被动、落后实验教学格局,加强其实践性基础化学课程改革极为迫切,应能重视高职高专院校这项教学改革工作议程中的重点热议课题。
二、高职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究
(一) 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以优化实验教学结构
一直以来,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指导思想下,实验教学始终是处于“四大化学”课程体系教学的附庸地位中。换言之,实验教学主要以本科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主,强调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所以其在基础化学教学中一直以来处于从属的附庸地位。按照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实验化学课程主要服务于有机、无机、分析、及物理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教材授课实施进度做出系统安排,高度强调理论课程与教学学习考核的评判唯一性。同样,从实验教学课程内容角度去看,许多课程内容相对陈旧、综合设计比例较少、实践环节的更新速度有待提高。如此一来,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实验的尴尬境地,实则主动探索的机会较少;虽然不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观察现象较多,但独立思考的空间却很少。显然,实验教学的这种教学模式与民主、和谐、创新的教学气氛格格不入,脱离了学生自主思考的实践空间,许多思维个性优势都难以充分展现。
基于传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种种问题存在,高职高专院校应大力贯彻并提倡现代化教学理论模式的改革及应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的“专业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方法综合化”等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完善,以设置出现代一体化的基础化学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现代化基础化学体系结构示例图
在该实践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下,实验基础化学课程主要仅仅围绕基础操作、综合训练、及设计创新三方面对原有的四大化学实验体系课程进行完善。一方面,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主要提倡的是技能培训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积累,所以利于学生主体能够养成良好的基础实验操作习惯;另一方面,综合训练与基础实验操作的配套应用,其综合训练也要求了学生要逐渐学习关于称量、提纯、制备及测定等综合实验实践方法,所以也特别利于学生提高自主思考、实验观察、数据处理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而设计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创新实验环节中将具体化学问题加以解决的同时,提高学生实验理论方法的融会贯通能力,引导学生能够从“发现开始”到“进行思考”,再到“活学创新”,从而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主体的理论分析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自主思考能力,以为学生养成独立自主与挖掘个性潜质提供充分准备。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以改革实验教学过程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与“教无定法”,但最为重要的也是“贵在得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有法则是需要其教学期间能够遵循基本教学规则;同样,教无定法强调的是结合不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对象、具体操作时间、实验条件、场地条件等进行创新的、活学活用的、合理科学的教学实践;还有,贵在得法则是指教学手段具备改革创新优势,才能将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热情及创造力尽情发挥出来。因此,基于以上思考认知,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粗浅性的提出了以下几个教学原则予以参考,具体如下。
1.规范性原则。所谓规范性原则,简言之就是在实践实验环节中所遵循、依照的规章机制和安全规则内容,用以强调师生间在实验操作环节的规范性操作,从而才能确保实验数据记录及实验成果得到有效保障,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务实求学、团队配合等的健康习惯与从事态度。
2.主体性原则。实验教学环节的本质是提高学生主体实践能力。基于此,在该教学环节中应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指导教育观念应用,以重视并突出学生在实验教学环节中的中心主体地位,也进一步摆脱了实验教学在过去教学过程中的附庸从属地位。同时,通过基础实验、综合实践、设计创新三大实验教学环节的综合应用,也能使学生通过对资料文献的探索研究、设计方案的评价分析、以往实验数据的分析思考等来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格局,将被动性参与转化为主动性实践学习。
3.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质水平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实验环节进行时应能允许学生多次失败,但要辅助学生从中找出具体实验出错或失败的原因机制所在,以通过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逐渐从失败走向成功;在此环节中,强调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闪光与挖掘潜力价值的机会。
(三)改进实验考核标准,以优化实验评价体系
传统意义上的实验教学环节虽然有考核标准,但考核标准过于守旧,所以难以全面衡量与评估实验教学成果。基于此,在实践教学实验环节建立出一种合理、公正、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非常重要且异常迫切。正因如此,笔者所提出的考核模式参考标准内容主要有平时成绩部分、操作实践成绩部分、以及实践基础理论部分三大环节。其中,操作实践考核部分的成绩比例占据40%,其余两者各占据30%,共同构成百分比考核标准制。这样一来,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规范内容则要涵盖称量、定容、移液、滴定、蒸馏、回流、萃取、升华、层析、抽滤、熔沸点测定等;当然,为了使得最终考核评价标准合理与科学,实验考核标准内容也并非仅是围绕基础知识与原理的考核,同样也包括实验操作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获得结果、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处理、以及后续实验考题等的测评环节。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分阶段、分层次的掌握到各个时期的所学实验理论与技术方法,同样也打破了过去实验环节紧紧围绕理论与原理的学习死板局面,更利于学生提高参与实验的热情与积极性。
结 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属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的目的也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自主思考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等,十分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因此,高职院校应能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重视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考核评价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以真正转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钟.高职基础化学教学改革与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2013(3).
[2]程振华.高职基础化学实训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化学教育.2014(4).
[3]徐斌.高职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方案的探究[J].广东化工.2011(11).
[4]李辉.高职化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24).
职教改革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等教育;空中交通管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89-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民航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空管事业的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提升。鉴于此,中国民航大学、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民航学院等国内空管人才培养院校大力推动学科发展,不断扩大培养规模,积极改进教育教学质量,基本满足了空管事业发展对于人才的数量需求。
由于当前空域环境日趋复杂,岗位压力有所加大以及新技术的持续应用,空管事业发展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迄今为止,民航院校空管专业的改革仍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统一规范标准、实践应用能力偏弱、学生岗位适应期较长、校企结合紧密程度不够、专业师资团队和实训设备建设缓慢等,人才培养质量不能更好地满足空管岗位需要的矛盾日益凸显。
当前,我国空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培养高素质空管专业人才,加快空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民航院校需要抓住机遇,针对空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勇于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培养高素质空管人才的坚强基地,为民航强国建设发挥应有作用。
一、改革的总体思想
改革的总体思想是改革的指导纲领,起着总领改革进程的作用。因此,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总体思想。总体思想可以概括为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思路三个方面。
(一)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战略层面上,空管人才的培养应当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以及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需要,与国家规划的人才发展要求相一致。同时,作为民航的特有专业,需要满足民航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的要求,应当通过民航特有专业建设,改革空管专业教学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空管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空管专业人才队伍。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空管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推动民航特有专业建设,改革空管专业教学模式,提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尽快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空管专业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空管专业人才队伍。
(二)改革的主要目标
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改革指明方向,明确改革要实现的基本成效和核心要求,以保证改革的成功实施。制定改革的主要目标需要考虑当前我国空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空管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还要根据民航未来的发展前景及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从而明确改革的主要目标。
因此,确定了空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为:统一标准、加大投入、校企合作、强化实践、创新模式,提升能力,建立适应民航事业发展需要的政府指导、行业支持、合作共赢的空管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更大提高,满足空管行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改革要遵循的路线与方法,是指导改革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确定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考虑当前民航院校空管人才培养的现状,参考国外空管人员的培养模式和规范标准,确定改革的基本步骤、方法和重点。
空管专业教学改革的改革基本思路为:一,统筹策划,完善方案。将改革任务按照性质总体分成: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专业基础建设三个领域。围绕这三个领域,又进一步划分成十二项改革措施。二,理清重点,逐步实施。在改革工程实施中,以制定空管专业规范标准为抓手,不断完善空管专业培养经费的投入机制,针对空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践能力不足问题,重点突破、分步完善。三,协调配合,着眼成效。在民航局主导下,以院校为改革主体,空管运行单位加强指导并积极参与,三位一体、协同推进,使教学改革工作尽快落到实处并取得明显成效。
二、主要改革领域和措施
通过将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可以将需要改革的具体内容分为改革体质机制、创新教学模式和加强专业基础建设三大领域。
(一)空管专业教学的体质和机制改革
1.制定专业规范标准。专业规范和标准是空管专业办学的基础前提和核心要求,也是政府管理空管专业教学机构设置和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因此。空管专业改革要把指定专业规范标准作为一项优先、重要工作。民航局组织制定民航院校管制专业教学评估管理办法,明确管制员培养机构需要达到的基本条件、教学要求和评估程序,作为管理空管专业教学机构设置和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引导民航院校按照规范标准办学和建设的基础性要求。依据《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培训管理规则》来制定空管专业教育教学的标准和要求,包括教学大纲、招生标准、师资要求和管制模拟机配备等要求,指导民航院校开展空管教学和培训工作。
2.建立校企合作体制。校企合作是空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是保证空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空管专业改革需要把校企合作体制放在重要的位置。建立由民航局、空管局以及各地区空管局组成的,民航院校参加的“民航空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空管专业教学的改革方向,研究落实支持措施。成立由民航院校空管专业教师和管制运行单位专家组成的“民航院校空管专业校企合作专家委员会”,负责协调、落实空管专业教学中需要由空管运行单位支持的具体工作。推动民航院校与地区空管局深入合作,前移培训关口,开展空管专业毕业生在校岗位培训工作。成立由不同民航院校空管专业院系组成的“民航院管专业教学协作组”,负责民航院校空管专业之间的协同合作,组织开展教学交流、观摩或竞赛等活动,推动院校间的相互学习、资源共享。
3.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空管是一个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岗位。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是空管专业人才培养走向国家化、标准化的需求。因此,空管专业改革需要努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民航院校要注意打通与国外先进的空管人才培养院校及培训机构的联系交流通道。学习借鉴国外空管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和经验,注重引进、运用国外先进的教学大纲、培训课程体系、教材资料和应用软件等。
民航院校要注重组组织空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外相关培训和访问进修,鼓励聘请外籍管制员到校上课,从事空管专业的实践教学和英语教学工作。拓宽与国外空管院校学生交流学习渠道,支持我国空管专业学生以多种方式去国外留学。
民航院校要积极开展空管专业对外教育培训工作,配合国家对外合作援助需要,扩大我国民航院校和空管专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和作用。
(二)创新教学模式
1.改革招生招聘方式。科学的招生方式是保证空管人才培养有效性和成功率的关键。因此,空管专业改革需要对现在以高考统一招生的模式进行改革。积极申请将空管类专业列入教育部“国控专业”,制定相应选拔标准,力争实现包括面试在内的特殊招生选拔方式。同时,完善空管专业校内分流选拔培养学生模式,探索二次选拔模式,建立由空管运行单位提出需求,院校按需培养的机制,从而实现按计划有序选拔培养。
2.强化应用实践能力。应用实践能力是空管人员的核心能力,是空管人才培养的关键指标,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因此,空管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大力强化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按照《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培训管理规则》要求,确定管制基础模拟机的教学知识点,指导加强实践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按管制岗位的要求,编写塔台、进近和区域管制模拟机实践教材,培养技能熟练的空管模拟机实践教学师资。修订“空管专业学生生产实纲”和“空管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设计大纲”。在空管运行单位的支持下,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落实学生到空管实践岗位的实习;毕业设计的内容需要注重知识内实际应用,注重与岗位实习相结合。
3.优化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空管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因此,空管专业改革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基础课程。修订“空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优化空管专业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和教学要求,确定《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制培训管理规则》要求的基础课程教学知识点,指导开展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积极应用计算机辅助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建立基础知识综合考核系统,实现基础课程教学与空管实践岗位培训的紧密衔接。开设有关新一代空管系统等新课程,完善空管专业基础教学内容;跟踪国内外空管发展动态和趋势,动态修订培养计划和空管专业教材,对新知识、新技术、新规定和新规则的内容要及时加以补充吸收。
4.加强空管英语教学。空管的发展对管制员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加强空管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是达到管制岗位实际要求的重要保证。因此,空管专业教学改革需要加强空管英语应用的教学。抓好大学英语、公共英语教学工作,改进专业英语教学方式,实施“小班”式授课,聘请外籍教员授课,鼓励聘请外籍管制员担部分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工作。加强陆空英语通话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陆空通话的听说技能巧,注重“听”的准确度、“说”的标准度和流利度。增加收听空管实况录音环节,创造逼真的空管英语训练环境。组织开展ICAO英语语言熟练性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应用能力。为了进一步推动英语应用能力,鼓励民航院校与空管部门合作开展ICAO英语等级考试测试。
5.改进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是高质量空管人才的重要体现,是空管专业人员培养的重要指标。因此,空管专业改革需要改进与完善空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制定“空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大纲”,明确空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安全责任意识、遵章守纪意识、心理承受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等素质的硬性要求。
加强空管专业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管理。支持空管专业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配备高素质的学生管理干部。
通过课内外多种形式,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在专业课程和模拟训练教学中,充实案例分析、应急处置等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聘请国内空管专家举办讲座,开展知识竞赛、技能大赛、演讲辩论赛、参观实习和文体活动等。
(三)加强专业基础领域
1.加强师资团队建设。师资队伍是空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和关键要素。因此,空管专业改革需要在师资团队建设上下大功夫。制定“空管专业师资基本要求”,将空管专业师资分为基础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师资,明确不同类型师资的聘用要求、配备标准、教学要求以及考核评估等,加强空管专业师资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建立实践教学师资每年到空管运行一线岗位学习锻炼制度,实现与生产岗位的紧密结合。组织空管专业师资分批赴国外培训或访问进修,拓宽教师国际视野。要建立空管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民航院校要抓紧培养空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尽快达到生师比要求,可从空管专业优秀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中选留培养空管实践教学师资,并吸收富有实践经验的管制员加入。民航院校要制定符合空管专业师资,特别是实践教学师资岗位实际的岗位考核评聘等相关政策。重点加大对空管专业实践教学师资的支持力在职称评聘、出国培训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2.推动设备更新建设。实验教学设备是开展空管人员实践技能培养的必要条件,因此,空管专业改革需要加快空管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加大设备投入力度,研究制定“空管专业实践教学设备配备标准”,民航院校要积极落实中、高保真空管实验设备的建设,完成塔台、雷达模拟机等设备的更新换代。要配备必要的设备维护管理人员,保证设备运行维护经费,完善维护、维修制度,保证空管专业实践教学顺利进行。同时,鼓励和支持民航院校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开发完善空管模拟机等实践教学设备。
3.组织统编教材建设。优质、统一的专业教材是空管人员培养质量保证的必要条件。因此,空管专业改革需要将组织统编教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加以落实。由民航局牵头成立空管专业统编教材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根据空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需要,研究确定统编教材课程,组织实施编写计划,并对统编教材的编写经费予以支持。对纳入编写计划的统编教材,由民航院校有关课程骨干教师组成联合编写组。统编教材编写完成后,编写组持续负责课程的建设和提高工作。编教材出版后,民航院校以统编教材为主开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同时作为空管专业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之一,推动空管教学质量的逐步统一。
三、结束语
空中交通管制专业是以保障空中交通安全有序运行为宗旨的高技能型专业。当前复杂的空域环境、快速增长的空中交通流量和不断涌现的空管新技术对空管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根据当前空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明确指出空管专业教学改革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和加强专业基础建设三方面进行。本文提出的十二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将为实施空管专业教学改革建立一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唐卫贞.空中交通管制专业教学有效性研究[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9,20(2).
职教改革方案范文4
【关键词】公安院校 防卫控制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105-03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暴力犯罪出现突发和多发的特征,并呈现上升态势,公安工作面临巨大压力,而战斗在一线的民警为了打击暴力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却承担着“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的惨痛代价。民警在岗位上执法执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强制手段,需要用身体或警械等技术动作与违法犯罪嫌疑人进行武力对抗,以达到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和民警自身的安全,这种用于警察个体防卫和控制的武力手段就是警察所特有的“防卫控制”,是否具备过硬的防卫控制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民警察执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公安院校肩负着为一线公安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民警察的重任,有效提高预备警官们的防卫控制能力,才能使他们真正在未来的警务工作岗位上做到“依法、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武力以及处置案情。本文分析新形势下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促进公安院校防卫控制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的现状
公安院校是培养应用型警务人才的专业院校,从学员在校学体课时量分配来看,出现理论课与实训课课时量比例失衡的现象,课程缺乏科学有效的整合,并重理论而轻实战。部分院校是出于对教学成本的考虑或者教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所以相关教学领导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以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作为教学培养模式,却又难免导致学员的学习针对性不强、学习动机差,出现理论与实践“貌合神离”、“手脚不协调”乃至“知”与“行”严重脱节的不良后果。
警务实战课程的训练得不到部分学校领导以及老师的重视,存在着教学观念落后和忽略对学员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现象。许多公安院校都设置有诸如警察体育、防卫与控制、警械武器使用和警察战术等教研室,它们本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学员在校的体能、徒手防卫控制技术以及警械武器使用的技能以及警务战术处置能力,但是由于课程之间相互脱节,内容设置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各自为战”,在课程的结构上缺乏连续性和关联性,以及对于整个警务实战训练课程的整合规划不足,导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以下情况:要么是教学内容交叉重复,要么是把有关内容相互推诿漏掉;教授技能课程变成了单纯技能动作的教学,缺乏必要的安全理念和战术意识培养,教授警务战术课程则变成只讲理念、意识和原则,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和有效整合。
以上这些现状,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的设置上都对学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影响了公安院校培养预备警官的执法素质和能力。
二、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理念更新不够。一些院校对防卫控制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将防卫控制简单地理解为“徒手防卫控制”,而防卫控制是警察依法使用武力的一项专门技术,它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徒手防控技能、警械、武器防控技能以及各防控技能的综合运用和战术变化。教师、教官在防卫知识的理念上缺乏更新、一成不变,在徒手防控技能上过于注重传授某一项格斗技能;在警械武器的防控技能教学上对于武力使用的“合法性”、“安全性”以及“有效性”的把握有待加强,普遍缺乏对武力使用等级的认知和专项训练;最后,教师教官没能很好地理顺和融合警务战术与警务技能的关系,在防卫控制课程教学中没能将警务战术的理念以及实战的运用始终灌输其中,教学警务战术课的时候又缺乏以徒手防控或者警械武器防控技能作为一切战术行动的基础,正所谓“技能要战术化,战术要技能化”,缺之则严重影响学员防卫控制在实战中综合运用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并不是真正的运动员,一线民警在工作岗位上面对的嫌疑人、处置的警情也不会受到任何比赛规则的限制,真正的警务实战情形要复杂得多,所以必须更新理念,传授的警务技能必须是简单的、实用的、综合的、有效的。
(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防卫控制是一项对抗性高、综合性强的警务实战技能。对于训练的具体内容和训练体系有很高的要求,许多公安院校防卫控制课程教学大纲仍沿用过去警体课、搏击课、擒拿格斗以及传统的警械课和射击课等课程的大纲,甚至是将几门课程拼凑在一起就形成所谓的防卫控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上只是以武术、散打、拳击、摔跤、跆拳道等体育专项运动,再加上原来的擒拿技术作为徒手防卫控制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落后,缺乏系统的整合和科学的优化,部分防卫控制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毫无选择性地套用某些对抗性竞技体育项目,只能停留在竞赛的层面,解决不了警务执法的实际问题。导致在校学员学习起来找不到主线而一知半解,训练起来提不起兴趣而不求甚解,实际操作起来技能不熟练而优柔寡断,甚至出现“教为学学为考、考试为了得毕业”的学习心态。教学内容的不实,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甚至挫伤了学员学习的动机和情绪。
(三)训练时间保障不够,训练方法与手段落后。首先,从教学训练的角度考虑,无论是采取何种训练方法和手段,都不能违背运动技能从“泛化”到“分化”再到“自动化”的形成规律。然而,许多公安院校每年都承接厅级公安机关的委派任务、一些大型的安保任务以及一些全校性的活动,许多专业不相关的“任务”同课程教学相冲突导致训练时间保障不够,影响了防卫控制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无法达到运动技能形成各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落后,一些教师教官尤其是体育院校出身的教官,训练过于强调动作技能的技评标准,追求动作的规范性、统一性,而忽视了教学的对抗性和实战性,导致学员学习动作“水过鸭背”,考完就忘,在实战当中极易出现不会用、不敢用,处置警情犹豫、贻误战机等现象,甚至给自己和队友带来不必要的伤亡。缺乏对武力使用的情景模拟训练,忽略了对个体防卫体系和警组协同配合的安全意识、战术理念的着重培养。
(四)教学资源匮乏、设备器材陈旧落后。教学资源是保障课堂教学开展的客观物质条件,它直接关系着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对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专业的师资培训。防卫控制是培养公安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教师每个学期承担的课时量都很大,加上每年繁重的在职民警的培训任务,凸显出专业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而任课教师大多数是从体育院校毕业,在体育专业项目方面各有所长,但是部分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只能从理论的层面或者脱离“警察”职业特性来进行授课,不能很好地胜任防卫控制课程教学的任务。
2.缺乏专业教材,授课针对性不强,教学效果不明显。现在关于防卫控制的教材不多,而且大多是针对在职民警的培训教材,对象不一样,目标要求有所不同。预备警官需要在警校的学习生涯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谈得上建立未来警察职业生涯的高楼大厦。目前,有不少的防卫控制教材从法律法规的适用,再到当前复杂的公安工作形势和现实需要,都已经不符合公安工作的实际需要。
3.缺乏场地设施和先进的教学器材装备。大多数公安院校缺乏足够的器材,而且许多院校的器材装备优先保障在职民警培训的授课需要,难免有时出现场地器材的紧张,导致学历班学员的授课不畅。不少器材设备老旧失修,已经无法正常使用,训练过程中只能将就比划,浅尝辄止,训练效果不明显。随着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装备市场更新有大量针对性的新式装备,而公安院校在此方面缺乏重视,更没有专门的机制来落实,大大降低了训练的实效和教学的成果。
三、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作为公安院校的教师,从事着公安教育训练事业的工作,肩负着为社会输送“警务人”的重任,而他们将面临的是越来越复杂和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教师要重在教育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才能使学生最终达到不需要教。创设能引导学员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员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进一步加大防卫控制教学改革的力度,打破传统的教学传授方法,彻底地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从中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有效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设置模拟警情让学员以警组的形式进行处置,由警情的不同、警组人数的不同、装备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技战术动作,尽可能地真实还原警情现场和逼真环境,在基本技能熟练的基础上通过情景模拟、条件实战对抗等加压训练法提升学员的临战处置能力。培养学员从“会看”、“会听”、“会做”到“听得懂”、“看得明”、“懂得做”,着重培养学员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与警察职业相结合,从警务实战出发贴近实战,要求真正做到“学为练,练为战”,从而培养出更多适应一线公安工作的警务人才。
(二)更新教学内容和搭建合理结构。新形势下的公安院校防卫控制教学改革,应该重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更新,从与防卫控制技战术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人体关节、要害部位的认识,再到新形势下一些典型的防卫控制或者抓捕案例需求等,都需要我们重新整合。在课程设计的时候首先就应该重视教材的开发以及教学内容的选用和优化,从而确保该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全面性、前沿性。防卫控制,是警察在执行任务时用以保护自身安全,制服和抓捕违法犯罪嫌疑人的武力手段,从警察的职业特殊性和警察执法武力对抗特点来看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能素质。由于警察具有工作强度大、危险性高、心理压力大等职业特点,因此他们需要具备足够的力量、速度、耐力等基本身体素质,以及身体的活动能力,得以确保民警自身的安全,保障在执法过程中对受害人的保护以及对嫌疑人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制止,并能安全抓捕成功。这些素质包括奔跑能力、攀爬能力、跳跃能力、投掷能力、泅渡能力,等等。毫不避讳的讲,人的思想和身体都是有惰性的,而制度化则是克服惰性的高效手段,如果没有严格的训练机制和考核制度,就很难真正提高学员的体能锻炼水平,杜绝应付式的突击训练,把体能素质科目列为必训、必考科目,而且是一门常规训练科目,其余科目可以设为自选科目,有利于保持学员体能锻炼的全面性,同时加大考核频度,除全校性的考核以及教师随堂考核外,本大队或者区队也可以自行组织体能考核或者体能项目比赛,设有一定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将考核定为一月一次或者两月一次,从而有效促进全体学员的体能锻炼氛围,将体能锻炼作为一种日常习惯,形成良好的训练风气。
2.徒手防卫控制能力。警察在执法执勤过程中所遭遇的情况复杂多变,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能或者不便于使用警械武器的情况下,需要我们依法合理地使用徒手控制技术,从而保护自身的安全,有效地抓捕和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徒手防卫控制能力包括防卫戒备姿势、基本步伐移动、身体失衡保护技术、防守技术、进攻技术、控制技术、押解带离技术以及解脱技术等内容。通过训练,民警在实战中懂得合理地选取站位,戒备防卫,保持安全有效的距离,采用合理的移动步伐以及做出相应的防护、反击和控制动作。
3.警械武器使用能力。警械武器是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日常执法、执勤时保障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专门性器械,主要具有驱逐性、约束性、震慑性、自卫性以及杀伤性等功能。它是警察防卫控制能力的拓展、强化和延伸,通过一定的专项训练,既能提升保护警员自身和无辜群众安全的能力,也能有效地制服违法犯罪嫌疑人。保障警察的执法最离不开的就是“武力使用”,而其中重中之重的武力手段当属于“警械武器使用”,具备了警械武器使用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自我防护,快速地制服和控制违法犯罪嫌疑人。
4.综合技战术处置能力。经过大量的执法实践案例分析可见,民警在使用防卫控制时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方面是武力使用不足,公安民警在执法执勤与犯罪嫌疑人进行武力对抗的时候出现防卫不足控制不够的现象,导致在执法战斗中出现不必要的伤亡;另一方面是武力使用过当,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少数民警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导致过度使用武力、违规使用警械,甚至过度使用武器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死亡,最终导致民警被处分、行政赔偿,甚至是被判刑的案例。因此防卫控制不单纯是一门技能课程,它更是一门包括了法律、心理、技能、战术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实训课程。它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体能、娴熟的徒手防控技能以及依据不同的警情合理使用警械武器的能力,防卫控制技能与战术是民警综合处置能力的最好体现。
(三)丰富防卫控制教学途径和方法。为了能够更加抓住并迎合新时期学员的心理和学习特点,需要开拓思路,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辅助手段。
1.大力开展校园社团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建立搏击俱乐部、武术协会、战术协会等,一方面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对防卫控制教学起到一个辅助和补充的作用。学校应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团的指导和帮助,让学员在课余时间里学有所想、学有所思、学有所练、学有所用,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交流,形成学习互进的良好风气,指导教师也可以适当地拓展课堂以外的更多知识点和警务技能战术,以满足学员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2.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的形式,大胆开展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网络化和信息化带给传统教学的冲击是巨大的,它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满足了学员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抓住学生喜欢网络、对新生事物充满浓厚兴趣,以及感性思维强于理性思维等特点,将信息技术元素融入现代教学方式方法中去,以达到改造传统教学手段、拓展教学时间空间、提高教学效能的目标。
3.建立在校生假期的见习制度,鼓励学员利用假期时间到一线公安部门锻炼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未来的预备警官们不能只凭在校学习和训练提高自己,而是应该利用更多的时间走出去,深入一线警察岗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获取更多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
4.有效利用情景模拟教学,将执法现场引入课堂教学中去。在情景模拟环境中对防卫控制处置的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最大化地体现学生之主体以及教师之主导的作用,令学员体验到以往在教室里无法体会到的效果。通过搜集整理全区各地公安机关提供的典型案例,情景再现,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实战演练,现场演示案情处置的原则、方法以及手段,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置能力,很好地避免教学当中只重技战术动作而忽略技术动作与法律、法规结合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实战的需要,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双赢”,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四)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建立校局合作基地,切实落实专业教师到实战部门锻炼学习的政策。公安教育训练事业离不开“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部分院校教官教师与一线警务部门缺少业务间的沟通与交流,导致警务实战训练中教学内容与警务实践不相符,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延续性,影响了警务实战训练的质量和效果。公安院校应充分发挥公安实战引领教学的优势,将公安实战部门的业务指导直接延伸到课堂。学校与公安实战单位建立全面合作机制,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座谈交流活动。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到公安实战部门开展实习、科研、调研等活动;双方互派专家、业务骨干进行挂职、顶岗锻炼等交流活动;双方合作进行各种类型及不同层次的项目咨询、项目委托、项目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等活动。
【参考文献】
[1]尹伟.现代警察的防卫与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缪威.湖南省公安民警防卫与控制技术教学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王珍,曹超.警察防卫控制训练理念新探[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4)
[4]蓝照光.新形势下公安院校警体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4(8)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区公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课题(GAT2015-16)
职教改革方案范文5
【关键词】示范学校建设 计算机 中职
一、必要性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化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厂企业,录用中职毕业生后希望他们的成长周期尽量缩短,以提高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要求,能否尽快地熟悉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为使我校示范校建设发展,而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发展也带动了兴平市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多媒体系统软件的应用与开发、企业网站建设和维护等行业发展,使计算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使我校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改置专业模块,由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工业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为了开展以实训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模块教学,在深化教材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同时,要加大教学设施与实验设备的投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使用。
三、具体措施
1.推行项目教学。聘请校外专家对我校进行项目教学指导,对专业教师开展项目教学培训,促使老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进行项目教学试验。
2. 利用案例教学。要求我系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强调呈现案例时的注意问题而呈现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5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案例教学法在全校各专业得到广泛使用。
3.扎实开展场景教学。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赴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运用能力。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利用各种软件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训学习环境,采用模拟教学,让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到计算机上进行实训,进行多次训练设计过关后,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敬业精神。
5.实施岗位教学。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岗位教学,按照工位定岗定员,按照企业上班进行“三班倒”,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适应岗位、选择岗位,从而为提高“一专多能”的学习兴趣,抓住就业机会。
职教改革方案范文6
关键词: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中图分类号: C41 文献标识码: A
一、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背景及意义
1、实施背景
(1)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教育部部长周济也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
(3)随着现代科技和生产组织形式的不断发展,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形势,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教学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现阶段各地探索的项目教学法强调按职业活动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任务完成为目的的新型教学与训练项目。
(4)通过在实践中对项目课程任务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探讨职业学校如何构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力求在教师转变角色、技能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有所创新,为我校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以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经济建设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实施项目课程任务教学模式的意义
(1)“做中学、学中做”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根本特征所在,也是学生形成自己职业经验的根本途径。
(2)通过由教师设置的虚拟情景或任务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实际操作训练,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3)新的教学模式突出兼顾生产性经验和学习性经验的获得,这正是职业教育追求的基本目标.
(4)根据工作实践中真实任务设计所形成的项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工作岗位任务的真实性、整体性的理解,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行为养成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独立工作和合作学习的一体化,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咨询者,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5)贯彻国家课程改革精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中做、做中学”“理实一体化”等基本理念的现实需要。
本改革实施方案分可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二、准备阶段
1、工作目标
本阶段做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抓好对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学习、资料的收集。制定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主要工作
(1)成立实施新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小组,加强教学改革实施研究。
在学校教务处的直接领导下,成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小组,小组成员为课改核心课程责任教师。
(2)做好教改小组成员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认真组织教改责任教师学习与本教学改革有关的教学理论。如:《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探索》、《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等材料。学习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掌握其特点和具体应用。请有关单位的专家来学校作关于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等方面的报告。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教改小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3)收集、研究相关教改资料
搜集与教改有关的资料,为教改实施研究做好准备。
(4)多次召开教改小组成员会议,探讨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思路、内容、方法、步骤。
(5)确定实施方案
教改小组成员根据学校施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完成课程的模块名称、内容、项目情景、工作任务等的设计。以及依据阶段重点写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6)完成学校实验班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及确定的实验对比班的摸底调查。
三、实施阶段
1、工作目标
在前一阶段探索的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理论和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模式的基础上,对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开展全面实践研究;编写基于项目工作过程对应工作任务完成学习所必需的核心课程校本教材;构建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培养的研究;促进教师向“双师”型转变。通过实施、检测、分析、推理形成结论,撰写实施新教学模式的教改研究论文、案例。
2、主要工作
(1)确定研究班级,专业及课程
选择确定的实验就业班级首先在《建筑识图》、《建筑工程测量》两门核心课程进行新教学模式实践,同时把各年级高职方向的班级确定为对比班。第二学期将新教改模式扩大到其他核心课程的教学。
(2)项目教学设计原则
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以建设项目工作过程所对应的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按照施工先后顺序编排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
(3)选取教学项目的标准
该项目可用于学习特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任务说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与建筑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管理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培养创造能力。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
(4)编写项目学习任务书
核心课程责任教师应提前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编写项目任务书,其主要包括项目的任务情景描述、具体的工作任务和自学过程、成果等三个部分组成。它是学生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指导性文件,在编写时必须结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5)完善考核标准和学生能力评价标准
研究探讨项目教学的考核评价在评价方式、在评价标准、在评价主体的实施以及在评定时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和学生能力评价标准。
(6)研究项目教学中师生关系
教师要重新审视项目教学中师生的主客体地位。首先在项目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同是解决问题的探究者,面对工程情景,师生双方同是学习者、探索者,地位是平等的。然而在项目教学中,尽管教师与学生是共处于问题情景中的主体,但师生的互动作用并不是对等的。教师是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都要高于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以引导学生探究与尝试,共同完成教学工作任务。
(7)适时鼓励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十分关注学生的新发现、新想法,鼓励他们说出来,指导他们去探索、去尝试,通过学生自己查资料,论证,找出答案。
(8)对研究成果和教学过程及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9)探讨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保障问题
实施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所必需的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师资队伍,校本实训教材以及实训教学课堂化,实训室既是生产工地,又是教学课堂。
(10)积累典型示范录相课、案例及阶段教改论文,做好有关资料的存档工作
(11)、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组织教学改革小组成员全面收集整理资料,并做客观的分析。对本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把教改的中的经验和成果在学校内进行推广。
四、总结阶段
1、工作目标
在前两阶段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各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已初步具备教改推广的条件。本阶段精心收集、整理教学改革过程中各种资料,做好教改实施资料数据的定量、定性分析,保证科研效果的严谨性。通过进行研究成果的归类和总结,形成可推广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促进作用的考评机制,把项目教学在全学校范围内进行整体推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达到新的水平。
2、主要工作
(1)召开教学改革小组成员会议,对上阶段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布置本阶段工作
在上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切实安排好本阶段的重点工作。
(2)精心收集、整理、分析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
收集整理教改实验中的各中材料和数据,进行分类、归档,充分利用课堂记录、个案分析、问卷调查等数据,对教学改革效果、教师的转变、学生能力的提高,进行对比分析,对教改的实施得出科学的结论。
(3)总结研究成果,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模式
各核心课程负责人根据教改实践的积累,整理出课堂教学新模式、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转变等方面的经验,以总结、论文等形式体现出来。
(4)聘请专家对教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性指导,相关成果的出版、展示等
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聘请专家对教改的总结进行阶段性的指导,加强成果的系统化和专业化以及可推广性。
(5)优秀论文,教师研究个案、项目设计、项目成果、教学实录等资料结集
收集教改小组成员在教改实践中发表的论文、研究个案,项目设计、项目成果、教学实录等资料进行分类整理,进行结集推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