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理信息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理信息调查报告

地理信息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B/S 无线通信技术 现场调查处置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c)-0052-02

近几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各级政府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快速反应、果断处置、工作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传统的调查方法存在着手写文书效率低、耗费时间长、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力信息技术支持的弊端,给突发事件的分析、判断、控制带来困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移动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使用便携式移动设备进行快速调查,并即时将调查信息传送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成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化、移动化、快速化的发展方向。

1 系统分析

1.1 背景

2003年席卷全国的SARS;2005年的高致病性禽流感;2009年出现的甲型H1N1、H7N9禽流感以及2014年西非国家的埃博拉出血热等疫情,由于其高感染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使得社会上人心惶惶。这些疫情所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仅直接对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伤害,还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的稳定。

因此,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危害性、不确定性的属性,需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在第一时间采取应急处理措施,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和最少的资源投入,快速、有效地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

1.2 现状

传统的调查方法,当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卫生应急人员携带设备和调查表单赶赴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判断事件性质、类型,填写调查记录、采集样品、填写样品采集单,提出防控建议,回来以后还要书写调查报告递交上级行政部门。在这一过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主要依赖卫生应急人员对事件的认识和卫生应急准备的熟悉程度。不同的事件需要填写不同的调查表单、采集不同的样品、给出不同的防控建议。其中,手写的方式不但效率低,没有统一规范的书写格式,完全依靠卫生应急人员的调查经验和文字表达方式,不但给阅读造成困难,还不便于统计分析。而书写调查报告更是只能依靠回忆或是翻阅调查表等方式来完成,大大地降低了报告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卫生应急人员业务能力、个体差异直接影响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速度和质量,成为阻碍科学、规范、高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瓶颈。

目前,国内虽然已有通过3G无线通信技术和移动便携式设备应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相关报道,但大都停留在基本的信息汇总功能上,现场调查信息化方面还没有有效突破。而通过移动便携设备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定制调查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文件输出的方法在国内文献检索中均未见述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而且,经过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等地疾病预防控制的专家论证,一致认为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与无线网络技术研究开发突发公共卫生现场调查处置系统,使用预先设计不同类型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有利于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流行病学数据现场收集与即时传输,改变了传统的现场数据采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现场调查处置工作更加快捷和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1.3 需求

(1)现场调查处置及其相关资料利用移动终端录入、输出、查询全部在现场完成,信息能够实时上传。

(2)现场调查处置与应急指挥中心互动,能够得到领导、专家的决策支持。

(3)拥有信息资源支撑,即时查阅相关技术方案、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等。

(4)具有智能化的统计分析功能,对事件的发生频率及分布一目了然。

(5)基于Web浏览器,移动设备操作简单方便,界面美观大方,便于系统的维护、升级和推广、应用。

(6)需要良好的扩展性、通用性,为与其他网络数据平台的对接和扩展系统提供条件。

(7)系统设定相应的账号和使用安全访问方式。同时,当不可预测的原因造成数据丢失,数据库有备份和还原功能。

2 技术背景

2.1 B/S架构模式

将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安装在服务器上,系统的安装、修改、升级全部在服务器端解决,客户端无需安装软件,用户仅需通过浏览器就可以使用,降低系统升级、维护和工作量。

2.2 MVC框架模式

用一种业务逻辑、数据、界面显示分离的方法组织代码,将业务逻辑聚集到一个部件里面,在改进和个性化定制界面及用户交互的同时,无需重新编写业务逻辑,使系统具良好的移植性、拓展性,方便用于嵌套其他软件系统与其他系统做接口,对于系统性能和功能的拓展更具有优势。

2.3 PHP语言

是一种用于服务器端执行程序解释的脚本语言,消耗系统资源少,程序开发快,实用性强,在服务器一端被解释、执行并转变成普通的HTML页面内容,传送给浏览器一端,完成复杂的需求功能。

2.4 MySQL数据库系统

是一个多用户、多线程的SQL数据库,由一个服务器守护程序mysqld和很多不同的客户程序和库组成,拥有体积小、速度快、灵活性高等特点。

2.5 VPN专网公网多网网关安全技术

考虑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据的敏感性,为了避免非授权用户接触这些数据,系统服务器使用专网专用的VPN网关技术,在移动设备实现数据的实时传递,为防止数据在公网泄露,对移动设备的访问参数权限进行严格筛选,凡没有给出专网访问权限的访问指令,均可被防火墙拦截不能进入VPN专网。

2.6 地理位置定位技术

显示事发地点的详情和备注信息。基于地理位置显示,不同的时间标注不同的图标,由此可在地图中将不同时间类型的突发事件显现出来。地图定位包含事件定位、详情介绍、线路导航等功能。

3 系统设计

3.1 系统概要

系统主要用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调查处置的一系列操作并贯穿始终。当接报人员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记录接报信息并通过web端将调查任务通过短信平台分配给相应调查人员。调查人员接到任务后,使用平板移动设备登录系统,查看详细情况,系统会根据任务中的事发地址,通过系统内的卫星地图进行定位导航,给出最佳路线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调查人员根据不同的事件类型,调出预先设计的调查表、采样表等表单进行录入、现场录像、采集相应的样品,现场通过蓝牙便携式打印机即时输出调查记录、防控建议、消毒方案、调查报告等现场处置文件。遇到特殊情况,调查人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调阅系统预存的技术方案、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等参考资料,可以和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专家进行在线交流获得指令。整个调查过程与初步结论等现场数据通过3G网络实时传送到系统数据库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图表、曲线等方式直观地了解突发事件罹患人群的三间分布情况。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1)事件接报模块:接报人员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录入事件编码、事件名称、事发地点、发生事件、发病数、接报部门、接报人、报告来源等信息,并自动生成一个调查任务。

(2)任务管理模块:记录任务事件名称、任务者和接收者,调查人员、可以查看任务的进行时、完成时的不同状态,方便管理人员考核、追责、效果评价。

(3)调查方案模板:不同事件类型拥有不同的调查方案、调查表单和调查报告模板,方便调查人员进行现场调查处置。

(4)事件调查模块:调查人员接到任务后,携带移动设备来到事发现场,根据事件性质,调出相应的调查表单进行向导式的现况调查、个案调查、对照组调查、样品采集、拍摄现场照片、录像等。

(5)现场处置模块:完成事件调查后,根据现场调查信息自动生成对应的调查报告,包括防控建议、消毒指南、健康教育、应急接种、调查小结等,可以查看和下载,并通过蓝牙便携式打印机现场打印输出。

(6)事件统计模块:根据调查数据,通过计算方式,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频率、地区、人群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图表、曲线、折线图等方式显示出来。使得更加直观、全面,并可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数据发挥最大的作用,得到准确的结论。

(7)参考资料模块:调查人员在开展现场调查过程中需要相关资料的时候,可以在现场实时查看,包括法律法规、工作规范、诊断标准、技术方案等参考资料。

(8)导航定位模块:使用内置的地图进行搜索导航,帮助调查人员尽快到达事发地点,通过GIS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描述、存储。

(9)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分为账户管理、字典管理、角色管理、密码管理、查看登陆日志等。

(10)数据库安全模块:为数据库设定相应的账号和访问权限,根据不同的角色对数据库有不同的访问权限。数据每隔一段时间便自动备份到云端,用户也可自行备份,当数据因误操作或是硬件问题导致丢失时,便可将数据库中的数据一键恢复到上一次备份的状态。

(11)短信平台模块:在调查任务调查员时,通过系统的短信平台自动发送短信给相应的调查人员,通知其查看系统任务并立即执行。

(12)多系统接入模块:系统预留功能接口和服务接口,方便与其他网络数据管理平台对接,增强系统的应用性和扩展性。

(13)系统登录模块:通过登录进入主界面,界面功能根据角色而定,不同角色拥有不同的功能、权限。

4 推广应用

本系统作为常熟市科技计划项目由常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组成科研团队合作开发,2014年取得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给出了“系统研发具有理念创新先进性、专业化业务管理科学性和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创新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鉴定意见”。同时,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其适用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得到广大基层卫生应急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5 结语

本系统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和卫生应急人员的应急处置工具,为基层科学、规范、有效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提高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宽广,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手段,将有力推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国家突发公共时间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S].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力条例[S].

[3] 公共产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2011)[S].

[4] 黄亚兰,李锋平,刘江艺.泉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9):721-722.

[5] 宁宁,吴群红,尚积伟.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演练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5):351-353.

[6] 黄亚兰,李锋平,刘江艺.泉州市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运行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9):762-765.

[7] (美)Larry Ullman,著.深入理解PHP:高级技巧、面向对象与核心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 (澳)威利,(澳)汤姆森,著,php和mysql web开发[M].4版.武欣,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9] 王志刚,江友华.MySQL高效编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0] 查理斯・贝尔.高可用MySQL:构建健壮的数据中心[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地理信息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数据库

【Abstract】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used in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is that, through using the functions of store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GIS, to analyze the data of engineering drilling, geophysical and geochemical etc, finally, providing a databasis for finding mineralization. The process of GIS technology used in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which is based on the operating system of the GIS secondary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aimes to introduce the process of GIS technology used in metallogenic prediction and discuss the challenges during the process.

【Key word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econdary development;Database 0.前言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 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 是介于信息科学、空间科学和地球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是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信息技术、信息工程与现代地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具有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显示和进行制图等的处理能力,使其能通过进行区域分析、多要素综合分析和动态预测等, 为决策者寻找矿产资源提供科学、快速的决策依据[1]。成矿预测,即成矿远景区预测,是应用地质理论和科学的方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基础地质工作获得地质找矿信息,总结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赋存规律,建立矿床模型,圈定不同级别的成矿远景区[2]。成矿预测与矿产资源评价时所涉及的所有信息几乎都直接或间接与空间位置有关,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解决与空间位置有关问题的一门技术,在矿产资源预测方面已成为实现各种成矿信息管理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和途径。

GIS技术改变了以往依靠传统手工图纸进行成矿数据管理、采集、处理与解释的方式,实现了各类海量数据进行集成、综合管理、快速处理与分析、可视化输出的现代化技术过程;同时,传统的通过借助透明纸或透图台才能实现不同成矿信息证据图层的叠加来寻找有利成矿远景区的方式,随着GIS技术的应用,也逐渐被取代。地质人员可以根据对成矿规律的认识、成矿作用贡献的大小对不同的成矿信息图层(如构造、地层、化探等图层)赋予不同的影响因子来实现成矿远景区的定量预测。立足于GIS 技术的成矿预测方法体系,无论从理论、技术、逻辑和效果看,都优于传统的方法系统,赋予了成矿预测新的概念和内涵[3]。本文着重介绍GIS在成矿预测中的主要步骤和应用过程。

1.GIS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过程

基于GIS综合信息矿产预测是本文主要采用的预测方法。以GIS平台软件为依托,利用数学地质方法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特点,采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e和MapObjects控件进行组件式GIS开发,建立一个基于GIS信息成矿预测系统,并对预测区进行预测,以实现对工作区的成矿有利地区(段)的圈定。具体步骤如下:

(1)资料的收集和准备: 搜集研究区内与成矿有关的地、物、化、遥等资料。如有可能,在缺乏资料的地区补充采集资料。包括已开采矿区和预测工作区的文字资料和图形影像资料等。

地质资料:选择几个典型矿区和工作区,所需资料包括研究调查报告、野外调查资料、矿床(点)地质图,矿区勘探线剖面图、平面图以及相关文字资料,矿区重要见矿钻孔柱状图,矿区地形地质图(不同比例),矿区行政区图等。

遥感资料:遥感影像图,利用遥感软件ENVI等对其进行处理,信息提取,获取相关数据。

物探资料:工作区磁航异常图、电法剖面图以及相关文字资料等。

化探资料:工作区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元素及相关数据等。

(2)数据整理和数据库的建立: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进行合理分层,对地质、物探、化探、遥感信息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需要利用GIS工具对数据做相应的分析和处理(如物化探异常的圈定,遥感数据的解译等),利用GIS工具(如ARCGIS,MAPGIS)建立空间数据库,并对属性数据用关系型数据库进行管理,建库时要解决现存数据的集成问题:比例尺、定位与投影方式、数据精度与格式等。

(3)控矿因素的分析及找矿模型的建立:在分析区域的成矿规律基础上,确定控矿因素,建立矿床的描述性模型,列出所有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找矿标志。

(4)模型的定量化与转换:从每一个描述性模型中选择出能确定该类型矿床存在与否的重要标志和一般性标志,并将其定量化,包括单个空间关系的确定和量化以及多个空间关系集成的量化,确定空间分析的方法并转换成GIS可以表示和处理的形式。

(5)预测GIS系统的开发及成矿预测:组建二次开发GIS预测系统,利用GIS提供的可视化空间分析功能,进行矿产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利用总结的成矿因素进行多源信息成矿预测并圈定预测靶区。

(6)资源评价预测成果的输出及解释。

图1 GIS在成矿预测中应用流程图

2.GIS技术应用于成矿预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GIS 技术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过程,笔者认为,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矿山地质数据量大,数据来源不同,格式差异大,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

(2)系统开发对软件、硬件设备要求较高。

(3)数据引用出处多样,且不够详细,直接影响分析结果。

3.结语

本研究基于GIS的二次开发,并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等基础地质工作获得地质找矿信息,总结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赋存规律,建立矿床模型,圈定不同级别的成矿远景区。因此,本系统的开发大大提高了普查找矿的效果,降低了成本,是地质家对多源地学信息的综合分析,寻求地下矿物的理想工具。

【参考文献】

[1]朱创业.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以华蓥山锶矿带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1999,18(2):36238.

[2]肖克炎,张晓华等.成矿预测中证据权重法与信息量法及其比较[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1999,21(3):223-226.

[3]叶天竺.固体矿产预测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1-9,197-202.

[4]陈毓川.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560.

[5]赵鹏大,池顺都.当今矿产勘探问题的思考[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8,23(1):70-74.

地理信息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基础;投入;落实

长治市辖区煤矿地处沁水煤田中部东段,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可采煤层有3#、15#煤层。全市地方监管矿井100座,有水患矿井39座。其中,受古空水威胁的35座,存在带压及局部带压开采矿井15座。

近年来,由于煤矿兼并重组和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区内煤矿开采和大量小煤矿整合关闭形成的采空区积水越来越严重。加之地方煤矿多数始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矿区开发历史较长,古空区、采空区小煤窑破坏区多,水害治理难度越来越大。

1 吸取教训,健全机构,落实责任

2008年“7.12”王庄矿井透水事故和2012年“4.12”善福矿透水事故发生后,防治水工作放到了与瓦斯治理同样重要的地位。

市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出台了《长治市煤矿防治水暂行规定》,配套出台了《实施细则》。明确矿长是水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的水害防治工作全面负责,组织落实重大水害防治安全技术措施;总工程师是矿井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责任人,负责对水害防治相关技术工作的日常管理。

(1)市政府文件要求,煤矿必须明确设置防治水专职副总工程师,协助总工程师专司防治水事宜,列为矿井“八长”管理,享受副矿级待遇。防治水副总工程师必须具备煤矿主体大专以上学历和中级工程技术职称,并作为煤矿复产复工否决条件。目前,全市复产复工矿井已全部配备到位。

(2)全市煤矿都设立了防治水机构,配备防治水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重点产煤县市区煤炭局增设了防治水科,实行专职机构、专人负责。

2 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措施,提升素质

(1)为及时掌握矿井生产、建设区域内水文地质情况,要求所有煤矿必须委托有资质的部门采用物探等手段对矿井进行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查明今后3年生产建设区域的水文地质情况。同时,生产建设中强化钻探验证手段,没有完成的一律停产停建。

三元石窟煤业公司通过补充勘探,查清了井田内已关闭申庄煤矿工作面采空区域,并在30102运输顺槽掘进时严格执行“物探先行,钻探验证,探掘分离,不探不进”的规定,在该顺槽安全探放已关闭申庄煤矿采空区积水17万m3。

(2)为提高全员水患防治意识,对煤矿全员进行了多渠道防治水培训,并将探放水工列为特殊工种培训,取得特殊工种资格证后方可上岗作业。

聘请中国矿大、煤科院专家对煤矿防治水科长、探放水队长和技术员每年进行防治水专业培训,并组织人员到河北冀中能源集团等地考察学习。

在王庄煤业井下还建立了掘进面水害模拟现场。通过模拟透水现场真实场景,让工人在现场体会透水事故的前兆及危害情况。实景培训让煤矿职工的防治水意识以及防治水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3)在煤矿企业提取的安全费用中,专项用于防治水的费用吨煤不得低于3元,并且主要用于防治水治理及设备更新。全市更新探放水设备149台,物探仪器29台。大大改善了装备,提高了效率。

(4)以王庄煤业为典型,积极推广的适合本区域的“一查(走访调查)、一震(三维地震)、两电(地面和井下瞬变电)、一钻(钻探)”综合防治水办法,取得了成效。

利用电子信息化技术,建立井下采空区模拟景象对井下防治水提前预报。

构建防治水信息化管理平台,将防治水科、探放水队、掘进队三个部门的防治水工作进行联网办公,实现了全矿防治水工作的远程监视、动态管理,使防治水管理更加快捷和科学。

建立数字化地质信息化系统平台,将矿井地形、地貌水文分布、地质地层、煤层储量、井下巷道布置,及煤层、采空区、陷落柱、异常区、保护煤柱(与地表村庄对应)、断层分布、掘进迎头的日常探水情况等相关信息以数字化方式动态管理。通过数字化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所有防治水信息的快速共享。把电法造影技术应用在采空区探测中。实践证明,充电法探测积水采空区范围,勾勒积水区域的形态非常有效,可以为采空区积水量的计算提供科学依据。王庄煤业应用该技术,仅2013年就4次成功探测采空区积水并安全放水23.4万m3。

3 夯实基础,完善资料,专家会诊,一矿一策

按照省煤炭厅“摸清水”的要求,每年组织煤矿防治水专家进行专家会诊,形成“专家提措施,部门搞监督,企业抓落实”的防治水工作格局。

(1)襄垣县聘请中国矿大水文地质特约教授、212地质队水文地质专家、长治职业技术学院煤矿地质专家签订合作协议组成专家组,对全县煤矿定期进行现场会诊,并编印《襄垣县煤矿防治水工作会诊报告》;长治县专家会诊对全县煤矿防治水工作进行打分排队,对排名后3名煤矿派专人蹲点监督落实防治水整改措施,市局对重点矿井定期进行专家会诊并抽查验收工作。

(2)在采用地面物探技术编制《矿井水文地质补充勘探报告》基础上,要求煤矿企业编制《年度采掘区域采空区积水调查报告》,绘制《矿井水害分布图》,并经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审定,全部在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进行了备案,彻底查清年度采掘区域水害威胁因素。

(3)从基础工作着手,对周边小煤矿采空区,特别是兼并重组后井田内的小煤矿采空情况走访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准确界定采空区范围和可疑区域。

在开拓布置回采工作面过程中,振义煤业发现被整合的区域内可能存在小窑采空区积水。由于移交的矿井资料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无法准确定位。通过多次到曾经在被关闭小矿工作过的老工人、老技术员家中走访调查,结合物探资料,确定了探放水设计。准确划定可疑区域,并成功放水8000m3,消除了安全隐患。

(4)加强承压开采矿井防治水管理。带压和局部带压开采矿井,必须编制《承压开采安全评价报告》和《承压开采安全措施》,划定安全开采区和突水危险区,经县市区煤炭管理部门组织专家严格把关,并要求认真落实。

4 加大巡查力度,严格执法,强化监管

对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矿井严格监管,无条件执行停产停建整顿,制定措施消除隐患,并指定专人跟踪督促其认真进行整改。

要求每个检查组、每个检查人员、每次检查,必查现场探放水情况,并对照探放水设计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盯守整改。通过强化监管,促使煤矿企业做到了“自我检查、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动态循环的现代安全管理新模式。

在隐患排查中发现,山西煤销集团赵屋煤业15#煤掘进区域顶板和煤壁有淋水和渗水现象。经了解,该出水点为已关闭赵屋煤矿3#煤井延伸到15#煤巷道积水,且与3#煤采空区积水相通。为此,采取立即撤出受威胁区域作业人员,组织瞬变电磁勘探,勘探查清3#煤层积水面积10.65万m3,预计积水量12.8万m3,经过排水四个月,共排水15.5万m3。

督促黄山煤业、槐安煤业等30余矿提前对上层煤采空区、本煤层采空区积水进行超前排放780万m3,成功的避免了多起水害事故的发生。

地理信息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办学层次;工程本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1-0106-02

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是未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基地,为此各个高职教育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路径。突出的表现是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向,打破以往办学层次上的刚性约束和限制,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当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本科层次还是专科层次的属性追问,重点解决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和方向。作为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经教育部批准,自2011年始,河北省组织4所高职院校和石家庄铁道大学等3所本科院校合作举办了本科工程教育试点,探索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在四个专业中进行了本科工程教育尝试。从三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工程本科试点专业在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质量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

一、把社会需要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地处腹地的河北正在加快与京津的产业对接,并着力打造京津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承接载体,以融入协同发展,推动绿色崛起。由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确立培养目标前,应调查和了解区域产业规划和布局以及企业的发展情况和人才需求趋势。为此,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对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做了详细的调查。例如测绘工程专业在试办前就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就业市场和专业发展现状考察:一是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等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领域;二是近些年来测绘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取向以及新兴地理信息产业形成的新的岗位需求――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施工企业有铁路、公路、水利、建筑、电力;面向地理信息获取及加工的企业或部门有测绘、地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地理信息高科技公司等。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了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在与经济社会对接的过程中,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研究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环京津环渤海等区位优势,根据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确立专业方向;另一方面视人才需求的紧迫程度和学校实际情况来确定培养周期和年限。紧紧盯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和晴雨表,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而弱化本专科层次意识,转变管理模式,增强服务意识,是实现高职办学和社会需求以及学生发展的良好对接的必要条件。

二、把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专业的标志和承载,专业的优势和目标集中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如何彰显其特色,稳固其独立性,是当前改革课程结构的重点。从高职课程改革的目标来看,一是要反映高职人才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对应关系,即适应性和引领性,职业精神和操守应该含在其中;二是进行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专业人才标准,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改革方向来确立;三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院校自身优势,分析院校人、财、物状况,谋求办学资源配置优化,形成特色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特长。从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来看,应该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如马列原理、职业道德课、法律法规课等;专业基础课,如专业知识、原理课、通用技术课等;专业技术课程,即本专业领域独有的技术类、实践类课程。三类课程比例要进行科学论证,并实现有效整合。就实际情况来看,由于招生和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通识课程、专业公共课程不容忽视,学生先要学会做正常人,才能做好职业人。但是,第三类显然是目前强化和改革的重点,应当充分重视职业岗位技能类课程模块的建设和改革。

以测绘工程专业为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熟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表达、应用与服务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掌握控制测量、道路工程测量、桥隧工程测量、GPS测量、数字化测图、地籍与房地产测量、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设立了通识教育平台和工程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由综合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组成;工程教育平台由专业方向课程、工程教育项目课程和集中实践环节组成。共设8门核心课程,即: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控制测量、数字测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GPS测量原理及应用、道路工程测量、桥隧工程测量。

三、把课程体系转化为学习内容

课程体系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而教学设计要考虑的第一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效,不能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不能仅仅强调知识逻辑,仅仅追求讲得热闹而学得无效。要将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就要考虑学生的经验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克服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就业实际、生产实际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职业能力,包括知识和技能。要坚持“理论够用、技能实用”,重视“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求进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其爱学乐学。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四个本科工程专业都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做了创新性探索,集中采用“工学交替,做中学”人才培养模式,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突出“宽基础、强能力”,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在校内学习与到企业参加生产项目学习交替进行,使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学生在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下,通过进项目、进企业、进岗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完成生产项目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及社会的适应能力,实现零距离就业。例如,测绘工程专业试点班采取了“2214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两个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工程教育平台;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人才培养设置两个方向:工程测量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方向;到企业从事生产项目、顶岗实习不少于1年;集中与分散相结合,4年到企业进行生产项目不断线。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各个本科工程技术专业都采取了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做中学”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安排学生进企业、进项目、进岗位,把必须到生产现场实施的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暑假;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并且能够引入校内实施的生产项目,安排在每学年的寒假。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和培养下,深入到工程实践实施的整个周期中,完成工程项目课程、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学习任务。

四、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

教学内容最终要落实到实施上来,教材、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教学内容转向教学实施的重要物质保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始积极探索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但其中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集中在理论性教材建设多、实践性教材建设难以及部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流于形式。高职院校要充分规避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将实习、实践、参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和讲授结合起来,改进教育技术,以就业和工作过程为导向来改革专业教学方案,推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试办的各个本科工程专业为了实现教学模式上的工学交替,教学过程中倡导项目教学,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了课程之间的壁垒,按照工程项目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组织教学,将相关课程关联起来集成一个模块,共同支持教学目标。这样既减少了重复教学,又使学生掌握课程间的联系,有利于解决综合性问题。在编排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初级技能中级技能高级技能的培养途径。

各个工程本科教育试点班都构建了一套与其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教学团队设置上充分考虑生产经历和专业理论水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工程前沿并与企业生产紧密相连。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先导,针对基础类课程、专业课程、生产项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设计、实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做中学、学中做”以及工学交替等途径,加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地理信息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中 乡土地理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26-02

乡土地理教学是指教师在常规教学内容完成后,结合本地地理知识,开展乡土地理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地理素养,加深乡土情感的地理教学。《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要有开展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分析的能力,使学生的地理知识从了解上升到运用层次,这也使乡土地理教育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实施新课程标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V西各地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如何呢?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对广西高中乡土地理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为乡土地理教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高中乡土地理教学调查本情况

本文作者设计了调查问卷,对玉林市 12 所高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调查的学校包括自治区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和农村高中,涵盖不同区域的学校,以全面了解不同学校乡土地理教学情况。教师的问卷主要涉及乡土地理课程的教学基本情况,总共向地理教师发放了 60 份问卷,并对部分地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情况如表 1 所示:

其中自治区示范性高中问卷 120 份,回收 118 份,有效问卷 116 份。普通高中问卷180 份,回收 168 份,有效问卷 164 份。城区高中发放问卷 200 份,回收 195 份,有效问卷190 份。农村高中 100 份,回收 98 份,有效问卷 90 份。

二、高中乡土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 12 所高中和 300 名学生的调查结果中分析可知,乡土地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大多是在课堂上做简单介绍,未结合乡土地理特色进行教学。

(一)乡土地理教学流于形式。乡土地理学科的教学是增强学生家乡情感的有效手段。根据对 12 所高中教师进行调查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地理教师教学乡土地理的普及率普遍较低,从未教授过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师占比 52%,讲授家乡地理知识的占 23%,不确定和根本没有讲授的分别占 56% 和 21%。安排学生在暑假或寒假进行乡土地理调查活动的学校只有 3 所,全部都是示范性高中,从完成的调查报告来看,此类活动更多流于形式,少有地理老师能进行专业辅导。

(二)学生对乡土地理课程的理解程度和认知度不高。调查学生乡土地理教学的问卷旨在了解学生对乡土地理课程的理解程度和认知度。为了探讨不同层次学校(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和不同地理位置学生(城区高中和农村高中)之间的差异,我们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 3 和表 4 的数据从统计学角度分析可知,示范性高中学生和普通高中学生在乡土地理课程意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示范性高中学生的课程意识高于普通高中学生;乡土地理课程的认知度,城区高中与农村高中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城区高中学生的认知度略高于农村高中学生。

在被调查的受访者中,占 34% 的学生认为,乡土地理与其他学科学习有关。占 32% 的学生认为乡土地理对他们的学习研究有帮助,这反映出学生对乡土地理的认知。只有占 25% 的学生认为乡土地理教学是他们了解家乡的渠道,占 46% 学生选择不知道,占 29% 的学生说完全不懂。占 31% 的学生认为学习乡土地理可以为家乡服务,但不确定的学生占比最大,达到 53%。上述数据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乡土地理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乡土教学研究能力不足。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忽视乡土地理实践教学不利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做知识传授者,更应该是研究者,教育者。对教师乡土地理教学的调查显示,52% 的老师认为自我知识储存有限,57% 的老师认为,实践乡土地理活动或引导学生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自身的研究能力不足,而认为开发乡土地理教学可能有助于其专业发展的教师占比 62%。很明显,虽然大多数教师认为乡土地理教学有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但明显受到自身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限制。

三、结论与建议

(一)重视乡土地理教学。目前的教学模式使乡土地理教学处于边缘地位,教师、学生对教学意义的认识不高,对其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乡土地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作为综合实践课程,乡土地理教学需要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综合多个环节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实践知识,喜欢开展乡土地理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乡土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走出教室,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从教室里“走出来”,注重实践。实施过程必须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开展乡土地理观察,地理实验,调查和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实践进行创新学习;综合运用专业统计工具进行数据收集,统计,分析,创造探究性学习、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形成乡土地理知识的能力。

乡土地理教学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情境和社交能力。例如,进行课堂教学、户外实践或社会调查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创新乡土地理教学策略,探索适合本土的乡土地理教学方法。乡土地理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乡土地理教学应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创新乡土地理教学策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结合本土特色学习乡土地理知识,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解决方案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地理现象,地理实验与调查,掌握阅读,分析,使用地理图表和数据的技能。

地理信息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森林资源调查;3S技术;技术应用

引言: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事业,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森林资源是林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能够为我国国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森林资源调查则是我国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难点,随着科技的进步,我国开发了很多应用与森林资源调查的新技术,尤其是以“3S”为典型的森林资源调查手段,把传统的森林资源调查管理方法进行了改革,加速了森林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本研究分析阐述了3S技术的具体实施和应用,为今后的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参考依据。

1.3S技术的概况

1.1 3S技术中的RS技术

遥感(Remote Sensing,缩写 RS)是从地面以上一定距离的高空或外层空间的人造卫星、飞机、气球等运载工具,即遥感平台上,利用光学、电子和电子光学的电磁波探测仪或传感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不直接接触目标物,从远距离接收从物体辐射、反射和散射的电磁波信号,以图像胶片和数据磁带记录下来,并以一定的方式传输到遥感地面接收站,经地面接收站的处理制成不同形式的产品提供给用户使用的一种现代技术。它具有观测范围广、多波段成像、获取信息速度快、周期性重复和综合性、约束少、成本低等特点。随着传感器技术、航空和航天平台技术、数据通讯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正由定性向定量、静态向动态方向发展,拥有了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在已经将这种遥感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中,使森林资源调查更加现代化、综合化、信息化,作为地球上的陆地主要资源,森林资源的生产周期相对最长,分布也很广泛,因此,准确时效地进行森林资源调查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三北防护林就是利用遥感技术调查在两年时间查清了占全国60%面积的三北地区森林、土地、草场等再生资源的数量,并对三北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再如:常规方法难以调查的自治区的森林资源调查也是利用RS技术来完成的。

1.2 3S技术中的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缩写 GIS)是一种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录入编辑、存储、查询、显示和综合分析应用的技术系统。它还可以用于地理信息的动态描述,通过时空构模,分析地理系统的发展变化和演变过程。GIS 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进步密切关联的一门信息科技。GIS在林业中的应用主要是建立各种管理系统,例如:以森林植物群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海拔高度、边界划分、面积、土壤类型、植物名称等建立森林植物群落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进行综合性、系统性分析。

1.3 3S技术中的GPS技术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缩写GPS)是全球性的卫星定位和导航的三维测量系统,能提供连续、实时的位置、速度和时间信息,具有观察方便、定位精度高和费用低等优点而被许多行业广泛地应用。GPS 以其全球性、全天候、准确、快速的定位功能在测绘,环境,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在森林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主要是被用于林区测量控制网的建立、林区道路的勘测,现在多被用来与RS技术联用,进行森林资源的统计、病虫害监测等,也常与GIS技术联用,建立了森林资源的管理系统。

2.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2.1关于3S技术在森林资源调查和监测的应用

根据对森林资源进行动态监测的不同应用范围和目的,研究者可以选择不同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源作为基础数据源,依据它们各自不同的光谱观测波段和分辨率,采用最合适的遥感数据源结合地面抽样技术,并利用 GPS 对样地进行空间定位,最后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各种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建立起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的体系。绿色植被具有显著的、独特的光谱特征,不同的植被及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的光谱特征不同。遥感作为森林植被调查的信息源,可通过植物的反射光谱来实现。GPS 可不依赖地面控制点直接对遥感图像定位,通过 GIS 的综合分析可对大区域的森林植被类型、植物季相节律、植被演化等进行实时监测分析。

2.2 关于3S技术在森林火灾监测的应用

3S 技术在林火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它的实时监测与灾后评估上。林火实时监测的主要信息源是卫星影像,起火点的定位依靠 GPS 完成,森林火灾具有突发性强、蔓延迅速的特点,利用 3S 技术不但可以对森林火灾进行实时监控,还可以对灾后的损失进行评估。从观测频率上来讲,气象卫星AVHRR 影像是可以满足需要的。而从分辨率及掌握火区概况、火势发展趋向上来看,TM 卫星影像有较大的优势。所以在林火实时监测时,通常采用两者相互结合,相互补充配合的方法,使其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2.3关于3S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的应用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会对森林植物自身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破坏,甚至是失去生命。因此,根据不同时相卫星植被指数的变化可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由于植物的反射光谱受季节、树种、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对比,可以及时发现林木病虫害的动态变化。3S 集成技术的应用,使森林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更趋现代化,其中GIS与RS结合可在宏观上对森林害虫进行有效监测,GIS与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相结合可建立森林害虫治理决策模型和支持系统。最成功的例子是研究工作者以1989-1990年夏季大兴安岭地区落叶松毛虫大发生为背景,探索了利用气象卫星AVHRR资料进行大范围森林虫害监测的原理及方法。

2.4关于3S技术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应用

珍稀野生动物资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珍稀野生动物数量少,生存环境复杂,人工实地调查难度大,效率低。利用GPS实时导航、准确定位功能寻找样带的起点,并根据输入的样带终点座标引导调查人员实地调查,保证样带的准确性。利用遥感图像进行景观类型的划分和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监测,确定与野生动物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因子,利用GIS还可以方便地将野生动物数量、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与其栖息地保护管理的状况关联起来,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并将结果以图形或数据形式表示出来,形成各种调查报告及图面材料,为管理决策提供具有位置准确性的直观的信息。

3.结语

森林资源是国家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建设的基础,森林资源调查是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是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先决条件。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几种重要技术的联用为森林资源的调查、监测和规划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方法。这些技术的应用,为森林资源监测和调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