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本农田调整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本农田调整方案范文1
一、严格保护耕地
1.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县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农田的管理,各乡(镇)政府对本辖区耕地数量和基本农田最低面积承担相应责任,乡(镇)长是负主要责任。把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列入乡镇政府的考核,对考核确定为不合格的乡(镇),由县政府联合国土资源局对其审批用地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按程序依法依纪对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数量。按照土地节约的原则,严格控制供应土地的数量,贯彻落实县域项目用地招标等措施,降低非农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加强建设项目选址和用地合理性评价与论证,把减少耕地占用作为选址方案评选的重要因素,确需占用耕地的应尽量占用等级较低的耕地。提高占用耕地的经济成本,逐步减少单位投资和单位产出占用耕地量。规划期内全县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754.0公顷以内。
3.贯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各乡(镇)应加强对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的监管,确保建设单位切实履行补充耕地的法定义务,组织、落实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期内补充耕地的途径应以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工矿废弃地复垦为主。执行对项目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制度,确保不因建设占用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规划期内全县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应不低于754.0公顷。
二、科学划定基本农田
1.基本农田调整原则。按照《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1号)要求,基本农田调整应当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方针,遵循以下原则:遵循法规,合理布局。依照有关法规、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目标,对现有的基本情况进行部分调整。确保数量,提升质量。调整后基本农田数量不低于市国土资源局规定的农田保护面积的相应指数。稳定布局,明确条件。县域政府确定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业项目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的重要作物种植地;适宜开展空心村治理工程,空心村集中治理过程中腾出的高产优质耕地等,合理划为基本农田。
2.基本农田调整要求。调入的基本农田。新划为基本农田的土地现状均为耕地。规划期内预期开发为耕地的自然保留地和水域、预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建设用地、预期调整为耕地的农用地,不得划为基本农田;高等别耕地、集中和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等,优先划为基本农田; 城镇村建设用地规划边界内作为“ 绿带”保留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调出的基本农田。低等别、质量较差的基本农田调出;因损毁、采矿塌陷和污染严重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调出;现状基本农田中的非耕地调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零星破碎、不易管理的基本农田调出。
3.基本农田质量.调整后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综合质量有提高。根据调整的情况分析:调出的基本农田等别多为七、八等地,调入的基本农田等别多为八、九等地,调入的基本农田等别略高于调出的基本农田等别;调整后,基本农田的连片程度也有所提高,连片15公顷以上的基本农田比例由原来的82%提高到88%;调整后基本农田的地类构成中耕地在基本农田中所占比重有提高,由96.22%提高到98.01%。
三、强化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
1.加强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强力推进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要达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的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内采取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加强区内土地的田、水、路、林的综合治理,增加农田水利基础配套设施,提高耕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首先要将规模土地综合整治区域内的村镇规划、产业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发展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统筹起来,力争做到规划起点高、标准高,使建设不重复、投资效益最大化;其次,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做到统一立项、统一规划、统一工程招标、统一监管、统一验收的“五统一”原则。
2.切实保证基本农田数量。基本农田保护以稳定地区粮食生产能力为总体目标,以不低于市级规划下达指标为基本原则。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确保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市级下达保护规模。
基本农田调整方案范文2
关键词:基本农田划定 GIS 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119-02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不仅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经济发展的空间储备,同时也是人民生活稳定的保障和社会生态安全的条件,因此,耕地保护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基本农田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耕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保证划定的基本农田的数量与质量,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积极作用。
1 数据处理与技术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采用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并结合变更调查数据,按照规划分类还原成2005年现状图,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上一轮规划基本农田划区定界成果、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耕地坡度级别数据实现空间叠加分析。各类数据采用高斯投影和西安80大地标系。提取各类图层需统一数据格式、统一数学基础、做到图、数、实地一致,从而保证基本农田划定的核心资料的真实性。
1.2 技术路线
为保证划定的基本农田耕地的质量,对全区的耕地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基本农田划定的要求,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选择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制定切实的技术路线,确保基本农田划定的科学性、可靠性。
以土地利用耕地图斑为基本单元格,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针对重点建设发展区域及生态因素等的行政调整对耕地的进行综合评分,核查基本农田现状,按照相关政策及技术要求对基本农田进行调整分析,保留耕地综合评分较高的优质耕地,调出非耕地及质量较差的耕地,调入单元分值较高的优质耕地。(图1)
2 研究区概况
长海县又称长山群岛,位于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北部海域,东经122°17′至123°13′,北纬38°55′至39°35′之间。东与朝鲜半岛相望,西南与山东庙岛群岛相对,西部和北部海域毗邻长海县城区及普兰店市和庄河市,是东北地区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地区。全县辖2个镇、3个乡。陆域面积119 km2,海域面积7720 km2,海岸线长358.9 km。本区由海岛组成,土地面积小,地貌为丘陵状岛屿,坡度大,地下水极端贫乏,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3 长海县耕地耕地综合评分
3.1 耕地资源构成及其分布
长海县耕地面积为1378.50公顷,其中旱地为1355.58公顷。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海县整体属于低山丘陵区,长海县质量较好、等别相对较高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有小部分地势较为平坦的广鹿乡和大长山岛镇。长海县属海岛县,域内多为山地,土壤条件较差,耕地坡度较高,广鹿乡较其它乡镇地势较平坦,相对土壤条件较好。
3.2 耕地综合评分
长海县耕地综合评分采用加权因素法,结合GIS中叠加分析功能,以耕地图斑做为评分基本单位格,选取农用地分综合等别、耕地坡度分级、集中连片程度、行政调整作为评价因素,根据影响程度赋予权重,得出耕地综合得分。
3.2.1 农用地分综合等别。
按大连市综合等的空间分布看,长海县分为2等地和3等地两个综合等,耕地质量呈现中下等水平,自然质量好、耕地面积且相对集中的区域,其利用集约度较高,级别较高的农用地主要分布在广鹿乡、小长山乡、大长山岛镇。
3.2.2 耕地坡度分级。
根据二次调查成果,耕地坡度分为5个级别,从表1中可以看出,长海县耕地主要为2级和3级。
3.2.3 耕地优质连片度。
采用空间相连性计算法,首先要将地块根据其是否高于所需等级的阈值赋1或0,从而将全区栅格化;然后对全区的各栅格进行相连性分析,得出大于所需等级连片地块的大小及其分布图。按照其连片程度划分等级并评分。
3.2.4 行政调整因素。
对于重点发展区域和重大项目工程应少占不占耕地,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应加以保护,对于涉及耕地区域按照其影响程度划分等级并评分。
3.3 耕地质量综合评分
把各个农用地分综合等别、耕地坡度分级、集中连片程度、行政调整分别与土地利用图层叠加,按照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分别赋予权重,讲算出各单元格的综合分值。(表2)
4 长海县基本农田划定
4.1 上轮规划基本农田分布
上轮规划实施期间,大连市下达长海县2010年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为668.00公顷。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块、保护片的划定,明确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及保护目标,截至2005年,全县实际划定基本农田668.00公顷。
4.2 二调基本农田分布构成
长海县二调基本农田面积为670.05公顷,其中耕地567.87公顷,园地12.39公顷,林地67.34公顷,草地22.45公顷。主要分布在大长山岛镇、小长山乡和广鹿乡。(表3)
4.3 规划基本农田划定结果
按照新一轮规划市级下达长海县基本农田指标把其他地类和部分耕地全县共609.34公顷调出基本农田,大长山岛镇、小长山乡基本农田全部调出,广鹿乡调出基本农田483.38公顷,并选取单元格分值较高的耕地7.10公顷作为调入基本农田。实际划定基本农田68.26公顷,预留1.26公顷作为机动指标。(表4、表5)
5 结论
通过本技术路线划定的基本农田,调整后的基本农田耕地占基本农田比重为100%,耕地比重有所提高,调整前后基本农田质量等别不降低,调整后基本农田布局得到优化,集中连片程度也有所提高。因此,本技术路线划定的基本农田科学合理,对于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具有一定的可鉴性。
参考文献
[1] 郭姿含,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59-62.
[2] 耿志阔,张俊梅,许,等.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定量方法研究―― 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3] 程锋,石英,举.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决策模型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3).
基本农田调整方案范文3
一、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情况
我区全境幅员面积平方公里,辖个乡(镇)、8个街道、个行政村,总人口万人,现有耕地公顷,其中基本农田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确保全国耕地红线为目标,以强化执法监察为手段,按照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把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摆上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领导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国家基于我国粮食安全、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因此,我区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了加强领导,摆上重要日程,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主管区长为副组长,国土资源局、农业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耕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把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明确分工,落实职责,分解任务,并层层签订了责任状,定期检查考核。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也相应地成立了耕地保护工作领导组织,确保耕地保护工作取得实效。
(二)认真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依法保护基本农田
按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我区于1994年编制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8年6月按新《土地管理法》(讨论稿)的要求和上级政府的安排部署,对《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进行了修编。目前,全区共划定基本农田11607块,面积为13.06万公顷,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4%。这些基本农田都以村为单位划定了保护区,编制了区、乡(镇)级基本农田规划图,建立了基本农田地块台帐,经省、市政府审批后,确定了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结合落实《土地承包法》,将所划定的基本农田以村为单位落实到了承包农户,做到地块、面积清楚,责任明确。
(三)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严把建设用地审批关
在建设用地审批时,我区国土资源部门坚决执行规划预审制度,认真进行现场勘察,对照规划反复研究选址,做到非农业建设尽量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且除国家规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单独选址外,杜绝占用基本农田。经审查,2012年全区经依法批准的非农业建设项目,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四)采取有力措施,有效保护基本农田
1.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区政府对与市政府签订的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进行层层分解,区政府与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以及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与村民委员会层层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建立了有效的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形成强有力的责任意识和政府行为。几年来全区共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17127份,其中: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13份,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与各村民委员会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1314份,各村与基本农田承包户签订承包保护合同115700份。
2、广泛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保护基本农田工作氛围。我区的基本农田遍布各乡(镇)、街道和各村屯,涉及千家万户,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和自觉性是实现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重要条件。为此,我区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和印制宣传挂图、张贴标语、散发宣传材料等各种有效形式,宣传保护耕地和保护基本农田的重要目的、意义,使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基础条件。同时,每年的土地日我区都大张旗鼓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设立宣传站,出动宣传车,散发宣传材料,使保护耕地和保护基本农田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3.设立保护标志,发挥警示教育作用。2006年,区政府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投资8.6万元,在全区各乡(镇)靠近公路和易被占用的基本农田地块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120处,教育和警示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保护基本农田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对基本农田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一是建立了保护基本农田责任制度,明确了区政府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二是建立了基本农田用途管制制度,不经依法批准,不得改变基本农田用途,更不准在基本农田内发展林果业、挖塘养鱼以及进行其它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活动。三是建立了监督检查制度,不断加大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提出指导意见。四是建立了基本农田审批与占补平衡制度,单独选址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制定调整方案后,必须经依法批准后实施供地,确保新补划的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做到了图和实地相一致。五是建立了基本农田质量监测制度。结合落实《土地承包法》,各村都制订了基本农田保护承约,并将加大对农田的投入、按要求增加有机肥、保证增培地力作为村与各农民土地承包户签订土地承包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区农业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增培地力情况和耕地质量进行监测,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充分调动了农民保护基本农田的积极性。六是建立了土地执法动态巡回监察制度,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打击违法违规占用耕地行为,对违法用地及时发现及时查处。2012年共查处违法违规用地92宗,占地面积32.57公顷,其中耕地26.48公顷。七是加强信息化建设。为了实现耕地保护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加强动态监测,我区不断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投资近60万元,配备了电脑、绘图仪、全站议、打印机等设备,组织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建立了信息库,保证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全国规划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单位,
二、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情况
我区2012年度共申报3个批次用地实施方案,总面积为205.5673公顷,耕地168.0151公顷(其中:新增建设用地173.1677公顷),省政府已对2个批次实施方案下达了土地征收批复。2012年共落实省市重点项目用地125公顷,区重点项目用地80公顷。
我区在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过程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履行审批程序。一是按法律程序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征收土地报批前,政府首先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年度利用计划确定建设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编制一书四方案后进行报批。同时预征地公告和听证公告,有要求听证的依法举行听证会。国土资源部门会同被占地村民委员会对拟征用土地进行勘测,调查核实拟征土地的权属、地类、面积以及地上附着物等,防止农民抢栽抢种抢建现象的发生。同时,认真开展征收安置补偿工作,按区片地价补偿价格上线进行安置补偿,实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使被征地农民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保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利益。二是土地征收审批后及时进行供地,并将报批、审批材料存档。三是开展征地批准后项目供地实施工作,首先要对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实行预审,对工业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实行招拍挂供地,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最低价规定。在供地审批前组织人员对具体项目用地进行实地勘测、踏查,做到面积准确和位置准确,批后及时进行土地登记,颁发土地证,实行持证用地;工程竣工后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实行批后跟踪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依法处理征地拆迁中的上访问题。区政府成立了征地补偿工作领导小组和征地补偿争议裁决机构,对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农民上访问题及时进行接待,认真地处理,并按条例规定拿出答复意见,引导农民依法,从维护农民利益,构建和谐社会角度,妥善处理农民上访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补充耕地情况
1999年以来,我区按省、市要求加大了土地开发复垦力度,通过政府投资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先后建立了“泥南土地开发项目区”、“方台、沈家土地开发项目区”等储备库,耕地储备量达1306.98公顷,同时本着“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由建设用地单位交纳耕地开垦费,实行先补后占,加大开发复垦工作力度。目前我区省级储备库和市级储备库耕地已经用完,通过市国土资源局协调,在全市范围内有偿调剂了500公顷补充耕地指标,保证了我区建设项目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的耕地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国家和省、市政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各级政府对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组织领导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我区基本农田保护率偏高,一般农田较少,不利于农业结构内部调整。三是撤县建区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需求逐年加大,而我区可用于开垦耕地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较大的难度。四是基本农田保护的各项规章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执行上还缺少强有力的工作力度和保证措施。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基本农田调整方案范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省地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为重点,以市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自查为基础,进行复核检查,整改补充完善,全力做好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的迎检工作。
二、复核检查依据
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省地市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的通知》。
三、复核检查内容
重点对度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复核检查。
具体内容:
(一)复核检查耕地保有量变化情况。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耕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复核检查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情况,并对耕地净增减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二)复核检查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及有关规定,复核检查基本农田面积变化情况,重点复核非农业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绿色通道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或其它原因减少基本农田情况;非农业建设占用包括国务院批准非农业建设占用、市级以下政府通过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际占用、未经批准占用情况;复核检查补划基本农田,包括补划的面积、区位、质量情况;复核检查基本农田日常台帐管理、信息化建设、保护标志的设立等。对基本农田净增减情况及原因作出分析说明。
(三)复核检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重点复核检查我市土地利用规划调整情况,特别是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情况,包括规划调整的次数、批准机关、项目性质、涉及的土地面积、地类、区位。对调整原因及情况做出说明。
(四)复核检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依据土地利用年度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重点复核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包括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计划指标安排和实际使用情况,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并对超计划用地要做出说明。
(五)复核检查补充耕地计划执行情况。依据土地利用年度补充计划指标,复核检查实际补充耕地情况,包括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以及社会资金用于补充耕地的情况,并对未完成补充耕地计划的情况和原因作出说明。
(六)复核检查耕地占补平衡落实情况。依据耕地占补平衡有关规定,复核检查度完成法定占补平衡任务(城市、集镇、乡村和单独选址建设用地占补)情况,包括建设项目与补充耕地项目挂钩、先补后占,谁占谁补、补充耕地数量质量、项目后期管理等情况。
(七)复核检查耕地质量建设和保护情况。重点复核检查现有耕地、基本农田建设情况,包括开展耕地及基本农田整理的规模及比例;耕地质量建设和监管的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八)复核检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重点复核检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实施考核、落实奖惩等情况,耕地保护激励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情况,以及在市政府与乡镇政府分解指标、签订责任书等情况。
四、组织领导
为做好度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的工作,成立度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杨桂榕副市长,副组长为政府办主任胡警钟,市国土资源局、市农委、市统计局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在市国土资源局下设办公室,主要负责检查工作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材料组织、数据统计、接待联络等。
五、工作分工
市政府组织国土资源和农业管理等有关部门补充完善各项检查内容,准确填写,待市政府审核签章后将报国土资源局分管室审核,报省农委分管部门审核。
六、有关要求
(一)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迎检工作,配合牵头单位积极参加迎检,做好汇报准备,及时提交汇报及被检材料。
基本农田调整方案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 灌溉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节水农业技术体系是为了充分利用农用水资源, 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农作物达到高产高效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科学的运用这一技术体系,可有效的提高农用水资源的整体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和总体面积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农用水资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和经过净化处理的可利用废水。它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采取多项工程措施,如地上水和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技术、机井测试改造技术和多水源综合利用技术等。灌溉工程节水技术体系。灌溉工程节水技术是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节水效果最显著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低压管道灌溉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膜上灌技术和改进沟畦灌溉技术等。
灌溉规划是农田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灌溉规划计算,选择合适的灌溉设计标准,正确地决定灌溉工程的布浚,并进行灌溉工程的设计,对于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灌区的经济开发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田水利规划设计实现方式的原则
规划原则是指在确定基本农田水利规划方案时所必须遵循的一些必不可少的准则。包括基本农田水利多功能设计之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基本农田水利规划方案的承继性、规划目标的衔接性以及规划基础的可靠性等几个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基本农田水利具有生态服务、应急农产品生产和建设用地隔离等功能和用途,必须在基本农田水利布局与数量上实行统筹兼顾的原则,以便协调对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生产安全的不同要求,避免顾此失彼。
(2)承继性原则。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必须以现状利用系统为基础,承继其合理的成份,调整其不合理的部分,多功能利用结构合理和功能优化的目标,应尽量保持农田水利利用结构与布局的相对稳定性。在对农田水利利用现状结构、空间布局和存在问题的系统分析基础上,确定相对合理的规划方案。
(3)动态性原则。农田水利既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基本农田水利规划的优化具有相对性,它需要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地进行调整,以保持相对优化的状态。即在基本农田水利规划的确定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规划的保护性与协调性,规划的刚性与弹性的互相结合。
二、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1.规划的建设规模预测分析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要求
需根据当地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小型灌区在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依据大中型灌区以及当地旱作农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粮食生产目标,试分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总体需求,进而确定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
(2)耕地资源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的素质潜力分析根据当地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素质以及发展潜力。
(3)可供灌溉水资源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分析以县为单位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复核,从水资源角度论证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则需要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其使用情况等诸多因素,分析农业内部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分析规划改造区域可供水资源量。进一步证明改造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
(4)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规模预测通过上述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
2.关于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建设内容
(1)小型水库(即所谓的引水)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固定渠道(包括排水沟)续建配套以及涵闸等建设物的建设(2)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于固定渠道续建配套节水改造;(3)水源工程(小水池窖(水池)、新建塘坝、提水设施等等);(4)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5)排涝泵站的建设。
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技术与实施
(1)小型水库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进行重建或改造、固定渠道(含排水沟)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涵闸完好率 50%以下的拆除重建;(2)对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固定渠道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涵闸完好率50%以下的拆除重建;(3)水源工程改造、除险加固、新建;(4)完好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排涝泵站进行机电设备更新并且给予相应的建筑物改造和确实需要重建的拟重建。
4.经济效益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规划区内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通过灌区渠道续建配套和水源工程建设,大大加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减小了农民耕种的风险,改善了土壤结构,肥沃了土地,耕作物绿化土地,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自然环境。同时耕作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净化了社会空气。增产增收,减少了社会矛盾,构筑了和谐的社会环境。并且同时也相当程度上可以避免由于内涝洪水泛滥而污染环境、危害圩内人民群众健康等问题,环境效益显著,对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农田水利规划多功能设计实现方式的措施
(一)建立以基本农田水利为核心的用地调整管理机制。
从农田水利利用尺度上,设定基本农田水利优先权,首先根据基本农田水利规划空间范围确定城市禁建区,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速度,并主动避让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区。
从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区尺度上,区内禁止改变用途。通过土地整理逐渐减少区内零星建设用地所占空间。新增建设用地主要用于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二)制定针对基本农田水利功能的分类管理措施。针对生态功能、隔离功能和应急生产功能 3 类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区,制定分类管理的政策和评价指标体系,逐步实行分类管理。生态功能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区积极支持区域内生态建设工程,构建耕地、林地、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加强各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联系; 应急生产功能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区强调以建设促保护,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三)综合基本农田水利保护的激励与监督措施。根据基本农田水利多功能建立新的资源核算标准,确定基本农田水利保护的高补偿标准,激励农民保护基本农田水利的自觉性。提高基本农田水利占用的经济成本和政策成本,丰富基本农田水利保护的监督管理手段。
(四)完善 GIS 支持的基本农田水利动态管理系统。结合 GIS 支持的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与之互联互通的基本农田水利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基本农田水利多功能协调统一管理,以及基本农田水利规划区内不同功能基本农田水利的动态变化管理的精确化。
结语
对于农业、农村、农民利用的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和实行,用正确的管理方式,管好,用好,保护好水资源,建设新农村,以方便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应以惠农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水利灌溉工程。通过强化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最为统一管理,监理有协调性的,有效率的水利运行体制。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吕德全.泰来县发展农田水利工程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J]. 科技传播. 2010(14)
[2] 沈佩君.农田水利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水利. 1987(05)
[3] 刘华.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 推进新农村水利建设[J]. 湖南水利水电. 2008(06)
[4] 周瑞瑶,陈立彬.鹤岗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7(01)
基本农田调整方案范文6
一、*镇概况
*位于*区东南部,集镇距市区15公里,属半丘陵半圩区地形。东与*县、*镇和*接壤,南与*镇相连,西与*镇隔河相望,北与*和*镇紧连,是*区建制镇之一。
全镇辖*村民委员会*个街道居委会,*个村民组,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20*年全镇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非农业人口0.84万人,人口密度475人/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823.90公顷,人均耕地0.1*2公顷。
*镇是*区*大建制镇之一,区域位置较佳,*省级开发区区域面积三分之一在我镇境内有*铁路及复线和*高速东西穿越,*省道北穿而过,交通便捷。
这里典型的温带气候,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拥有皖南山区的朴质,更兼江南水乡的柔美。境内山峦起伏、环境优美。南有千年古坝-*坝,滋润着*儿女;东有圣地-*,休闲度假好去处。
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方解石、煤,还有锰、铜、硫、铁等金属,广袤的山场盛产、李、中草药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程控电话容量1万门,电子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一)现行规划实施效果
1、强了耕地保护力度,确保了耕地总时的稳定
现行规划通过实行“占一补一”制度,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使耕地在数量及质量上保持稳定;通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使基本农田得到特殊保护;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了耕地质量,进一步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2、严格控制了建设用地的规模,规范了建设用地管理
通过对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严格控制,鼓励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确需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优先安排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有效地控制了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同时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划定各项建设用地范围,有效地制止了不按规划建设、少批多占等现象,使建设用地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3、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现行规划的实施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明确,稳定了农民在承包地上投资、投肥、投劳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总体质量的同时,使耕地地力得以更大化发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4、稳定了经济发展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经济发展计划相轩调,将交通、水利、基础建设等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较为合理地与本地社会经济及自然实际状况相统一,促使经济以较高的速度稳定发展。
(二)现行规划主要执行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各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了用地管地观念的转变,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严格保护了基本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用地,确保重点工程等各建设项目用地的合理需求,为我镇经济建设社会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通过调研民现,现行规划实施以来总体情况良好。规编制过程中公众与程度较高。规划宣传普及率达85%;现行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土地集约度等得到明显提高;各项耕地质量指标有所提高。
(三)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缺乏足够的动态性。现行规划在*年完成并实施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行规划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原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已缺乏现势性,不能有效地调控和指导各类用地的布局。
2、现行规划缺乏足够预见性。现行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农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对新出现的土地需求预见性不强,使得现行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现行规划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现行规划偏重于强调规划指标的分解落实,对规划建设用地的定位和布考虑不够充分,在基本农田布局和建设用地布局中未能有效地结合当地实际条件,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规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现行规划在*年至20*年期间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土地用途管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省“东向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以及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农业结构和城镇体系战略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完成,全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1.社会经济调整及产业发展布局的变化要求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
为了能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适应*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发展,*镇进行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重新布局。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要求新的土地利用布局。
2.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和基本农田的布局,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城镇和农村相协调,居民点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正是调整这一格局的重要依据。因此,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显行尤为重要。
3.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土地利用管理日益加强,而现有的规划在实施中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分散的建设用地布局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科学准确地测算建设用地规模、范围,预留必要的发展用地,把有限的用地指标落实到合适的地块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二)规划修改的意义
1、为*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用地保障。通过*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合理配置、优化各类用地,使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经济民展计划协调。将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较为合理地与本地社会经济及自然实际状况相统一,促使经济以较高的速度稳步发展。
3、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在不增加土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产出增长以获取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能促进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型边转变,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规划指导思想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国家和省的的关法律、法规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实行“占一补一”政策,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民展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服务。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供给引导需求、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原则;
2、坚持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3、坚持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相挂钩的原则;
5、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动态调整原则;
6、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原则;
7、坚持城镇面积增加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相挂钩原则。
(三)规划修改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水法》、《农业承包法》等。
2、《*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规程》、《村镇规划标准》。
3、《*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年)、《*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法》(*-2010年)、《*区城镇体系规划》(*-2010年)、《*镇建设总体规划》(*-2010年)。
4、*镇“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5、省、部其他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基础资料。
五、规划修改简要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区政府下达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和规划修改的动态原则,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组织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开展计划制定,落实经费,组成领导小组和规划小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选定研究专题以及业务培训等准备工作。
着先是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方案落实经费,组成领导组和工作班子。如开了领导组、工作班子会议,审议和讨论工作计划技术方案。
其次,为了修改好本次规划,在全镇对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最后,研究讨论了修改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工作方法,明确了本次规划修改的目的、任务和重点内容,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方案。
(二)调查分析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并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规划修改阶段
1、在收集、分析规划资料和开展前期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孙埠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各部门各行业的用地要求,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
2、对作镇土地需求和土地供给量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平衡、目标规划法等方法,制定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方案,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各类用地结构的调整;
3、在用地方案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全镇主要用地进行了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管制导则;
4、拟定规划方案,形成文字及图件成果。落实各项地指标,进行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制定规划实施措施,撰写规划文本、说明。
(四)规划成果形成阶段
在调查、分析、研究和规划修改的基础上,整理出本次规划的主要成果:
1、《*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2010年)》;
2、《*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10年)说明》;
3、《*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0*)》(1:1万);
最后,由*镇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改形成最终规划成果。
六、现行规划(*-20*年)实施情况分析
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现行规划*镇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9.9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6.88%。
规划实施期间,我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布局与规划保护一致(表1)
镇现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招待情况
单位:公顷
行政单位*年底
耕地面积规划2010年
保护面积20*年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规划指标
完成率(%)
*镇5823.885*9.865*9.90100
2、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2010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40.98公顷,*-20*年全乡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6.1公顷,剩余指标为34.88公顷(表2)。
表2*镇现行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执行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面积*-20*年
实际执行剩余指标指标完成率%
*镇40.986.134.881.49
七、本规划(20*-2010年)与现行规划(*-2010年)的衔接
1、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衔接
根据本规划到2010年的耕地面积规划为5863.55公顷,本规划与现行规划的耕地指标保持一致。本规划到2010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规划为5*9.90公顷,而现行规划到2010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规划为5*9.90公顷,本规划与现行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保持一致(表3)。
表3*镇规划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衔接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
2010年耕
地保有量现行规划
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现行规划
基本农田
保护率本规划2010年耕地保有量本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本规划基本农田保护率
*镇5863.555*9.9086.885863.555*9.9086.88
2、建设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指标的衔接
本规划20*-2010年的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为52.4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指标规划为34.88公顷,而现行规划*-2010年的规划占用耕地指标为40.98公顷(表4).
表4*镇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衔接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面积*-20*年
实际建设占用
耕地面积现行规划剩余建设中用耕地面积本规划建设占用耕地面积
*镇40.986.134.8834.88
八、规划修改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基础数据的来源
1、人口资料:包括历年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等,其主要来源于*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公安部门的统计资料等。
2、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规划指标主要来源于*镇相关部门的规划资料。
3、土地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项建设用地资料、土地出让、转让资料、以及土地登记等资料;*镇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指标等。
4、有关规划方面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历年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基本建设投资统计、农业用地效益资料、物价变化资料;气候、水文、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系、植被、气象和主要自然灾害资料;孙埠镇各部门发展规划及用地计划资料。
(二)重要指标的依据
1、农业用地指标
耕地、园地、林地等各项用地量的预测,分别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进行预测,对于预测结果在区级指标之内,以县级别分解指标作为*镇的用地指标,在耕地需求方面,与县级规划一样,从粮食生产总需求、粮食生产水平、粮地系数三方面预测;在耕地供应方面,则在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条件的耕地开发能力进行预测,园地及林地在未利用地适宜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对规划期间园地、林地开发及非农业建设占用园地、林地情况预测。
本次规划的生产潜力预测主要是对农作物单产进行预估,预测2010年粮食作物的单产为6225.00公斤/公顷。年。
2、建设用地预测
(1)人口发展预测
人口的民展变化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建设规模和土地的承载力,因此,人口预测是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前提。
按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预测,2010年全镇人口将达到7.5万人。
(2)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根据土地供给决定土地需求的原则及我镇经济发展与地关系状况,并按照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规划相关规定的要求,城镇用地总规模将由20*年的157.27公顷调整到2010年的180.15公顷。
(3)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
由于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追求,行政村的合并,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同时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拆村并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进一步提高,人均用地面积将大幅度减少。本次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将由现状(20*)年的569.521公顷调整到规划年(2010年)的562.63公顷,到2010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6.89公顷。
(4)独立工矿用地预测
*镇20*年的独立工矿用地为26.61公顷。规划期内独立工矿用地将分布城镇以外集中,主要以内涵挖潜为主,但由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带动下,*镇独立工矿用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快速增长。预计到2010年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将增加到41.11公顷,净增加14.5公顷。
(5)交通用地预测
根据我镇规划期内交通用地指标,至2010年,我镇各类交通用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6)水利工程用地预测
根据我镇规划期内水利设施用地指标,至2010年,我镇水利设施用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指标
遵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安徽省等有关法律、法规,孙埠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9.90公顷。
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平衡表的编制
为了保护规划用地指标的落实和使我镇各类用地的配置能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得到合理的安排,增强本规划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部门用地指标调整上,多次进行了由镇政府组织的部门用地协调会,反复讨论、协商,广泛征求意见,尽可能地从行政、经济和技术上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同时,根据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走集约和节约用地的道路出发,积极引导部门接受镇规划用地指标。
⑴农、果、林、水产部门用地:农业部门用地给予优先安排和满足,优化大农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增加蔬菜、经济作物、果园面积,提高大农业经济从价值。
⑵镇区、工矿部门用地:镇区、工矿部门的用地在本着集约和节约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
以此为原则,采用综合平衡法,根据各类用地在规划期内的增减变化,编制了20*-2010年的土地利用平衡表。
5.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目的是为土地用途管制实行提供依据,用地区域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并突出了农业用地的划分,共分为农业用地区、园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其他用地区等七个区。
在具体区划划分方法上,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土地主导用途的不同,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确保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行,还针对每种土地用地区的用途特点,制定了详细的用途管制细则。
6.各项用地指标的分解
*镇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终落实点,是县级规划得发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在镇规划主要用地控制指标,服从县级规划分解指标,特别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发、复垦指标上,以确保县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实现,另外对退耕还林指标也给保证。
7.用地布局的依据
⑴规划年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所作的战略安排。
⑵各部门用地发展规划中的布局要求。
⑶《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法规对用地布局所作的要求。
⑷全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效益的差异。
(三)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情况
考虑到城镇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的技术口径不同,本次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用地规划协调的着重点放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占农用地、特别是新占耕地面积上,而对城镇用地现状面积、规划面积不强求统一。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占农用地、特别是新占耕地面积方面,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一的。
(四)与其它规划的协调
本规划在与生态、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规划的协调方面,充分考虑了这些部门的规划成果,优先保证了这些部门的胜地需求,在本质上是协调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土地面积数据上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统一采用了土地部门的数据。
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组织上的可行性。在规划的整个过程中,从最初的技术方案的论证到资料的收集和规划讲座稿子论证都多次进行了专家、部门的调查咨询,保证了一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可行性。整个规划都是以土地详查和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基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权威性强。各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规划数据和资料是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完成的,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1、关于规划范围的说明
本次规划范围为*镇辖区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11440.*公顷。
2、关于规划时间的说明
基期年20*年,规划期20*—2010年。
3、关于土地质量评价的说明
土地质量评价坚持为生产服务原则,采用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提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思路(ITC)并结合*区*镇目前土地的利用方式进行。
4.关于基础数据口径不一致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有关的规定,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面积的基础数据必须是土地详细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因此,本次规划中将所有其它数据都统一到了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会与专利号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不完全一致,由于土地详杳和变更调查,是严格按照土地利用现状三大类进行的,各类土地利内涵,与各部门用地类型划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二者在外延上有明显的区别。
十一、规划修改的成果
1、《*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