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1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公允价值的含义,从公允价值发展的历史观引出各个国家对公允价值的不同定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引出公允价值的估计层次;其次结合估计层次的分析与实践应用,总结出公允价值获取的三个现实来源为公开市场的活跃报价、现值法和现行成本法。

关键词:公允价值 获取 现实来源

公允价值的含义

1989年美国高等法院对史密斯与阿迈斯一案的判例,当时法院判定投资者应允许按投资财产的公允价值,而不是按历史成本来获得公正的利润;其次195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公允价值引入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成本方面,从而在会计上正式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1990年9月,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风险,美国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盖在参议院银行、住宅、都市委员会作证时首次提出应当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属性。

对公允价值具体含义的界定各个准则有不同的表述,但从实质来看大体是一致的。例如IAS中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当事人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而FASB的定义是:“在自愿双方所进行的现行交易中,即不是在被迫或清算的销售中,能够购买(或发生)一项资产(或负债)或售出(或清偿)一项资产的金额”。两种定义均指出公允价值是一种以市场输入变量为参照基础的估计价格,不同点在于前者强调公平交易,而后者则提及现行交易,这两种交易的具体含义在定义中均未明确给出。后来FASB对公允价值又给出两个定义:一是公允价值是一项资产或负债在熟悉业务的、没有关联关系的、自愿的各方在当前一项交易中的价格,二是公允价值是在资产或负债的参照市场下,市场参与者在现行交易中接受一项资产或转移一项负债的价格。例如参照市场是指主体交换该资产或负债的有利的市场,可以在以下市场中加以考虑:主体从事交易的商业活动;主体交换该资产或负债最有利市场上的资产或负债的估价单位;如果资产或负债有多个市场且具有不同价格,该资产或负债为主的市场假定能代表最有利的市场。从中可以看出一条基本假设是估计资产的公允价值时是资产得到最大限度和最佳利用的;定义中的现行交易说明:在计量日之前,交易已向市场充分暴露;相关主体意欲成交,但双方可能尚未进行契约所约定的交易。因此,在计量时,只能参照资产和负债假想交易价格进行估计。公允价值不同于其他计量属性在于,它所建立的现行交易只能参照市场的当前交易价格进行估计。现行交易一般形成的是以市场输入或输出变量为基础的估计与预期价格,而没有实际价格。

公允价值获取的来源

本文认为公允价值的估计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级估计是指在活跃市场上有相同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信息时,所使用该报价信息所估计的公允价值;二级估计是指在活跃市场上没有相同但有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三级估计是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个级次的优先层次是递减的,即当一级估计不可能时,才考虑二级估计,而当一、二级估计均不可能时才考虑三级估计。一级估计中参考市场是企业可以立即进入的活跃市场,优先度最高。二级市场中利用相似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估计时,应当调整相同与相似之间的差异。三级估计中的市场法是以假设市场中的价格为基准,假设市场中主体之间进行的交易是公平的,所涉及主体的行为是理性的,并且市场上交易足够活跃使所产生的交易具有代表性;收益法则是用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表示;成本法主要是指用现行成本度量而不是历史成本。归纳起来,实践中公允价值获取的现实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公开市场的活跃报价

公开市场的活跃报价涵盖了上述一二级估计以及三级估计中的市场法,一级估计中公开市场要求具有众多的市场参与者,活跃报价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表达金融商品的公允价值,它具有可观察获得、具有可验证性等特点。如果公开市场没有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而有与之相似的资产或负债的报价,则可用到二级估计方法,也称为现行市价法。现行市价法是比照计量对象相同或相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来确定计量对象公允价值的一种估价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通常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存在一个活跃的公开市场;二是该公开市场上有可比的资产及其交易为参照物;三是所选定的参照物的各项指标、技术参数是可收集的。通常,这类资产包括以外销为主的库存商品、产成品、可以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以及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可贴现的应收票据、准备外售的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等。其确定方法需要在一级估计的基础上根据参照物的价格调整确定,概括地说主要包括直接确定法、调整确定法和整体确定法。三级估计中的市场中活跃报价则通过假设和模拟得到。公开市场中的活跃报价作为公允价值的现实来源之一,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二级估计中的现行市价法,因为一级估计对市场的条件要求太苛刻,现实中很难找到满足条件的市场;而三级估计中用假设市场法得到的数据,其可靠性则大大降低。

(二)现值法

现值法是通过计算计量对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的方法。资产的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能给企业带来未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从这个定义出发,对资产最准确的定价应该是现值法,因为一个人购买一项资产主要是为了获得未来收益,而不是过去形成这项资产所花费的代价或者现在重置这项资产的耗费。运用现值法需要计算三个基本要素:预期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折现年限,现金流量的获取主要建立在合理且有依据的假设基础上,以及在管理层已通过的最近财务预算或预测和合理增长的基础上。折现率则可以采用合同规定的报酬率或者项目确定的期望报酬率,市场折现率等。

预期现金流量的估计一般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限制现值法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原因。由于经济环境的多变,在现在某个时点预计未来几年的现金流量带有很强的主观性,需要建立在很多假设的基础之上,附带的风险很大。因此,现实中现值法主要应用于一些市场价格无法获得,也无类似资产的价格可供参考,而其所带来的现金流量及折现率可以较为客观地估计的资产负债项目。无形资产的市场价格难以获得,所以其价值一般用其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即比较使用和不使用该项无形资产的收益之差来确定。

期望现金流量法的发展拓宽了现值法的应用范围,它是一种更有效的现值计算方法。它是对资产未来现金流量按照每期现金流量期望值乘以相应的发生概率,然后再加总的计算现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现金流量期望值=∑现金流量×概率。这种方法的出现使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项目的现值估计法得到推广,因为它们未来的现金流量发生时间、金额、发生概率等均基本固定,现值法应该是其公允价值最佳的获取方法。运用期望现金流量方法时要考虑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及管理层的决策方式。期望现金流量法的优点在于它将计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计量时所采用的各种假设上。

(三)现行成本法

现行成本法又称重置成本法,是从购买人的角度来确定计量对象公允价值的方法。由于公允价值立足于现时,因此,现行成本实际上是在计量当日重新购置或购建被计量资产所需要的成本。之所以能以现行成本法作为获取公允价值的现实来源之一,是因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潜在的投资者在决定投资某项全新的资产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都不会超过购置或购建该项资产的现行成本,如果投资对象并非全新,投资者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会在投资对象全新购置或购买成本的基础上扣除各种贬值因素。

现行成本法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金融工具计量(金融负债)、资产减值测试、企业合并、融资租赁、政府补助等会计准则,它的应用范围与其内涵是紧密联系的。如上所述,现行成本是从重置资产的角度来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的,这其中隐含着一个基本假设是资产能持续使用,因为只有当计量对象能够持续使用,且在持续使用中为现有或潜在的所有者和控制者带来经济利益,资产的重置成本才能为潜在的投资者和市场承认和接受,若不能持续使用,重置该项资产将变得毫无意义。这样在计量对象的性质方面,适用于一些不能外售或变现的资产项目;在计量对象的用途方面,主要适用于一些自用为主,不准备外售或变现的资产项目;在计量对象所适合的计量属性方面,现行成本法还适用于虽然准备外售或变现,但其取得成本更能体现其真实价值的资产项目。若以现行市价对这些项目进行计价,会夸大其本身的价值,因为这些资产尚未销售;在估价方法方面,计量对象必须可以再生或可以复制,计量对象的实体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功能必须与假设的重置全新资产具有可比性,否则不能采用现行成本法。总之,对于未来使用中逐步转移其价值的在用资产来说,现行成本是唯一合理的公允价值获取方法。

现行成本的具体确定方法有具体分析法、功能价值法、功能指数法、物价指数法、统计分析法和回归直线法等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现行资产评估中通用的重置成本获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可结合会计估计的特点,总结归纳出现行成本确定的三种方法:成本替代法、购买价格法和回收净额法。成本替代法是指在经济坏境相对稳定、物价基本不变的情况下直接以计量对象的历史成本或账面价值来代替现行成本的方法。购买价格法又称具体分析法,它是利用现行购买价格直接估算计量对象的现行成本。回收净额法是根据资产负债的现行市价(售卖价格)扣除相关税费来倒挤现行成本的一种方法。

参考文献:

1.葛家树,徐跃.会计计量属性探讨-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J].会计研究,2006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2

2011年美国债务危机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延续,还是新一轮经济的探底?这场债务危机让人又回顾起那场引发金融危机根源的讨论,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资产的一种计量工具,曾一度受到政商两界的质疑。公允价值是经济发展中必然存在的计量属性,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使它更有效、更可靠地进行计量,增强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本文试就公允价值计量中第三层次估值技术运用中各方法的优缺点及不确定因素进行分析,并为完善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背景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允价值计量的提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历史成本已不能满足相关利益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于是公允价值应运而生。

所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就是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根据资产和负债的定义,资产或负债的计价应该选择最能反映资产或负债的“预期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这就确立了公允价值在资产和负债计价上的理论依据。

一般说来,理性投资者在理想市场中的投资行为完全遵从贝叶斯法则(即支持某项属性的事件发生得愈多,则该属性成立的可能性就愈大),此时的市场价值充分体现了资产的内在价值。理性投资者会搜集任何市场信息,并依据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作出判断和决策。在这种以理性投资者为主体的理想市场中,即使价格偏离内在价值,理性投资者也能充分利用套利机制迅速进行纠正,使得市场价格重新成为资产内在价值的反映。投资者的理和理想市场这两个假设大大简化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使经济问题能用一组完美的数学公式描述。因此,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只有在满足这两个假设条件时,得到的计价才能体现资产的内在价值\[3\]。

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应用探索阶段、全面否定阶段和重新引入阶段。

1998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199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对公允价值的计量都有提及和运用。

2001年1月,财政部的八项会计准则以及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在有关经济业务的处理规范中回避了公允价值的计量。

2006年2月,新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重新引入公允价值。2008年11月18日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0号—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披露(征求意见稿)》(于2008年12月31日起实施)。在意见稿中,历史成本计量方式仍然是主要的计量属性,但可有限制地应用公允价值。常婵君:对提高我国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有效性的思考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 第25卷第3期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及应用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三个层次

公允价值的确定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157号财务会计准则(2006年)中将公允价值计量按可靠性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使用活跃市场中相同交易物的现时交易价格,即直接利用相同交易的交易价格作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只要这种现时价格存在,就必须使用第一层次进行计量。第二层次是使用相似交易物的现期价格或间接的可观测的市场数据,来估算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该方法是选取与计量项目类似项目的交易价格进行适当调整后作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由于流动性或其他因素的约束,当市场价格不能体现内在价值时,第三层次的计量方法就得以采用。在第三层次,选用适当的计量模型,运用定量分析方法,预测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在此方法中,计量假设和计量模型的确定,实施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自主采用数据。虽然实施者所采用的模型和选用的数据也反映了自身对市场的判断,但是由此所得到的估价基本上不具有市场约束。

一直以来,会计界普遍认为公允价值的第一层次是可信的,而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确定均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特别是在第三层次,会因为估计人不同而选取的相关模型和数据的不同而使结果相差千里。这时,经济估值方法就成为了公允价值的基础。

(二)公允价值计量中选用恰当的经济估值方法

在第三层次的计量中,一般采用三种经济估值方法:市场价格类比法、收益现值法、重置成本法。在这三种估值方法中,应优先考虑市场价格类比法,其次是收益现值法,最后才是重置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和掌握它们,能保证公允价值运用的有效性。

1.市场价格类比法

在第二层次的计量中,选取的参照物应尽量与计量项目具有同质性。而对处于第三层次的估值技术中市场参照物的选取,并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它强调的是“参考”。在选取参照物时,尽可能多选几个类似项目,将计量项目与选取的参照物进行对比,找出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和功能因素等方面的主要差异,估计出差异值,综合计算出计量项目的公允价值。

市场价格类比法所估计的计量项目公允价值能够客观反映资产或负债当前的市场情况和现实价格,计量结果易于被各方面理解和接受。但是,在没有活跃市场的前提下,有时会缺少可对比的数据而难以应用。由于受地区、环境、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此方法不适用于专用机器、设备,以及大部分的无形资产。

2.收益现值法

如果说市场价格类比法是以已发生的交易价格作为估计公允价值的基础,那么收益现值法则更注重未来。它是以估计一项资产或负债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用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后得到的值,即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运用此种方法,主要解决以下三个因素的估计。

(1)未来现金流量。对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应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未来现金流量是指资产使用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期望值,是通过预测分析得到的。首先所估计的资产或负债必须具有收益能力,不仅仅是看现在的收益能力,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收益能力。二是未来现金流量必须是由所要确定公允价值的资产或负债直接形成的,如果不是由该资产或负债形成的收益则应分离出来。

关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构成,目前有几种观点:一是净利润;二是净现金流量;三是利润总额。至于选择哪一种作为未来现金流量,估值人员应根据所估计的资产或负债的类型、特点来决定。在进行具体确定时,情况较复杂,可参考定性和定量预测方法来分析和计算确定。

(2)折现率。确定折现率,首先应明确什么是折现。折现这一概念认为将来的收益或利益低于现在同样的收益或利益。在收益现值法中,折现是把一个特定比率应用于未来现金流量,从而得出当前的价值。折现率的高低和预期收益的大小都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确定折现率首先应以市场利率为依据,如果无法从市场获得,则可用替代利率。具体来讲是根据加权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或其他市场利率作适当调整后确定,同时考虑相关风险,且与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基础相一致。

(3)未来收益年限。未来收益年限是指资产或负债获得未来现金流量的期间,即获得未来现金流量的年限。这需要相关人员根据资产或负债的未来获利情况、损耗情况来确定,也可根据法律、契约和合同的规定确定。

收益现值法若能较准确地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未来收益年限,则能较真实和准确地反映企业资本化的价值,易于被买卖双方所接受。但上述三个因素的预测难度较大,受较强的主观因素和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受一定主观因素的影响。此方法适用于有未来收益的资产或负债的估值。

3.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等金额来估计公允价值。重置成本法估计公允价值的公式为:

公允价值=资产重置成本-资产实体性贬值-资产功能性贬值-资产经济性贬值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运用此方法有四个基本要素要确定。一是资产重置成本,即在当前市场条件下重新取得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二是实体性贬值,是指资产投入使用后,由于使用磨损和自然力作用等物理性能下降而导致的价值减值,即有形损耗。三是功能性贬值,是由于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使原有资产与社会上现行的普通资产相比技术较落后,性能降低,从而导致价值减值。四是经济性贬值,是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如自然的、政治的、政策的因素发生变化,引起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而使对被估资产价值减损。

重置成本法能较充分地考虑资产的损耗,评估结果趋于公平合理,有利于单项资产和特定资产的估算;它在不易于计算资产未来收益或难以取得市场参照物条件下可广泛应用。但是,运用重置成本法工作量较大,且以历史资料为依据来确定目前价值,必须充分分析这种假设的可行性,此外,经济性贬值也不易全面而准确估算。

三、充分发挥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有效性的建议

在上面的三种估值方法中,重置成本法是假设资产的价格由成本决定,而且资产一经使用就会出现减值,这种方法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对所估计项目的影响。市场价格类比法在应用时虽不直接引用同类参照物的市场价格,但作为参照物的类似资产或负债资料的搜集也并非易事,尤其是交易不频繁的非金融资产或负债,因此会由于参照物与所估计项目的可比性差而使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收益现值法中若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是准确的,则应用起来较简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现金流量是不确定的,可能存在不同的概率分布。再者折现率的确定也存在不确定性,不同计量项目由于其特征不同、相关风险不同,则折现率也会不同。

虽然这三种方法分别有其适用范围,但它们并非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方法体系。在有些项目的估计中,可同时考虑这三种方法,将结果比较后得出一个精确的估价结果。为提高公允价值的有效性,不仅要从计量方法上入手,还要从其他方面着手,来增强公众对公允价值的信心。以下几点是作者对提高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建议:

(一)健全市场体制,加快市场经济信息化建设

在理和理想市场前提下,公允价值计量才能体现资产的内在价值。理想市场就是一个充分活跃的市场,或者说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信息畅通准确,交易活跃,不存在私人信息,各种资产和负债的市价能很好地反映出自身内在的价值,这种真实的价值完全符合公允价值的定义。所以,有必要建立与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体制,这样研究者就能较容易地从市场上获得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中所需要的资料;另一方面,加大市场信息网络化建设力度,加强企业电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企业与市场信息之间的网络并行,加快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为公允价值的全面推广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降低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建立适于普及的技术模块

对公允价值的研究,特别是第三层次的估值模型计量,要认真研究现值技术的运用,对公允价值准则的选择和应用要更加客观。降低应用的复杂性,建立一个普及性的技术模型;减少由于不同估值技术而导致的盈余管理波动性,促进不同企业信息的可比性;加强对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的控制,尤其是使用数据的一致性、及时性和可靠性控制等方面。随着欧美等国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不断改进,会计界一定能不断研究出能够及时跟踪市场的公允价值估值模型,降低估值技术的复杂性,建立适于普及的技术模块。

(三)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增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由于公允价值估值技术中包含不确定因素,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特性,因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确认公允价值的过程中,会计人员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筛选、判断、分类和计算,还应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等进行合理估计。所以,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培养,熟悉准则规定,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质,除知道哪些具体业务要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外,还要知道从哪里找到参照物,如何计量。会计人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增强自身对各项经济业务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处理能力。

(四)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解决公允价值可靠性问题

在会计实务中,一个企业常用的增强公众对会计数据信心的做法是借用外部专家的意见。可以考虑把公允价值第二、三层次的计量工作直接外包给权威的独立资产评估机构,这样对公允价值计量中人们担心的可靠性问题,能够给出一个较合理满意的解决方案,增加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信心。当然,在外包过程中,国家要加强对这些独立资产评估机构执业资格和业务诚信的管理。公允价值估值业务的外包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它不仅可以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信度,而且还可降低企业的风险和开支。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金融衍生工具的大量出现,加大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公允价值估值技术必将逐步完善,这样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在其他方面更好地发挥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亚莉.对我国推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问题的探索\[J\].经济研究,2011(14):105

[2] 王赟智.从估值方法选用角度谈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J\].财会月刊,2011(17):5758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3

关键词:公允价值 会计准则 会计计量

允价值是当前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倡导的会计计量方式。在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首次作为一种计量属性被写入到会计基本准则中,并大量运用在具体准则中,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标志着我国市场经济已经日趋成熟。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研究,以期为公允价值在今后更好地发挥功效提供建议。

一、公允价值会计概述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FASB)在第7号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和现值》中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买卖双方在当前自愿交易中,独立购买(承担)或出售(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32号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并且意愿相同的双方在一项公平交易中,做到一项负债或一项资产进行交换结算所产生的金额相同。我国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在熟悉情况的前提下,自愿进行某种资产交换或清偿债务的金额。比较而言,每个国家所制定的准则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具有以下相同之处:首先,公平性是公允价值产生必须具有的条件,只有在交易双方熟悉情况并且自愿进行交易的前提下,公允价值才能形成。其次,交易双方都是理性人,双方的协商、竞争和对弈过程中所产生的均衡价格就是公允价值。最后,公允价值计量的对象具有全面性,公允价值不仅可以对资产进行计量,也能对负债进行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从公允价值定义的共同点可以提炼出公允价值更本质、更一般的特征:即真实性、公允性、现时性和估计性。真实性是指只有按公允价值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计量和报告,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及其变化;公允性是指交易的公平性,交易市场的兼容性、交易和交易双方的虚拟性、交易双方都是理性人的假设是形成公平交易的必要前提条件,是确保公允价值具备公允性的重要基础;现时性是指公允价值的时间维度,公允价值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时点的公允价值可以通过折现的方式进行比较;估计性是指对特定时点的公允价值的估计。只有当实际交易日与计量日重叠时,实际发生的交易价格与公允价值才可能相等,否则公允价值不能直接根据交易价格确定,而应根据相同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或采用某种估价技术评估获得。事实上,从会计报告日(特定计量日)这一概念来看,绝大多数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都是依靠估计得出的。

二、我国公允价值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具有主观性

公允价值的确认,必须是交易双方在交易事项之外不存在其他利益冲突。但在当前经济环境下,由于企业之间相互联系,公允价值往往不是在完全公平的环境下得到的。由于公允价值受人们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许多时候公允价值都是基于主观确认的,这为企业的利润操纵留下了空间。

(二)公允价值不易直接获取

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非公开的市场,这增加了公允价值获取的难度。新会计准则在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时,往往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保证取得完整可靠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难以获取许多会计要素的交易价格,采用估计价格的手段成为获取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而未来因素的不确定性,计量操作中面临的难度大大提高,从而导致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应用过程中,现值计量成为了最为复杂的方面。

(三)公允价值便于盈余操纵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做出的会计选择。虽然企业管理人员会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从长远角度来比较,盈余管理导致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受到制约,甚至使企业和整个行业陷入到无法前进的泥潭当中。公允价值的存在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操纵盈余的手段。可见,规范公允价值应用控制盈余管理保障公允价值计量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完善公允价值应用的对策

(一)明确公允价值的内涵

明确公允价值内涵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必要前提。从公允价值的产生到成为会计计量的主要手段,公允价值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再到完善的发展历程。最初公允价值只是作为交换价格的一部分而存在,并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内涵界定。20世纪70年代后,学者从理性人、公平交易和时间点等角度对公允价值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因此,无论对于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公允价值内涵的深刻理解是正确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前提。

(二)把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首先是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其次是会计人员把这些会计数据加以主观判断、分析综合、加工汇总后,将之反映在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企业密切相关,是企业管理者自身决策与企业会计系统相辅相成的结果。对公允价值而言,信息可靠性要求包括公允价值计量规范的可靠性以及不同类型决策者在使用之后的判断。

(三)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现值技术是估计公允价值的重要方法,当由于市场不稳定而无法获得公平市价时,现值技术就成为我们获取公允价值的最佳方法。对现值技术具体操作方法加以研究和改良,是扩大公允价值利用范围的重要手段。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1)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章,规范和指导现值技术的应用范围;(2)对现值技术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规范,如在估计现金流的现值时,可以对折现率和折现方法加以确定。只有在详细的现值技术操作指南的指导下,才能在市场信息难以获得或者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得出公允价值。

(四)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允价值成功应用的重要前提。企业应当建立合适的内部审计制度,适当限制企业高层财务人员的权利,完善企业内部评估与报告制度。

四、评述与展望

公允价值发展和应用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国际接轨和进步。但是在这些进步的背后,仍然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操作上的难题有待解决。公允价值内涵的不明确、市场信息的不充分、技术操作中的种种难题以及一些企业藐视市场准则、破坏公平交易的行为都是公允价值计量理论走向成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不仅仅需要制定相关的准则和措施,完善公允价值产生的市场条件,还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素质和技能培训,防范个别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X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4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公允价值的概念

关于公允价值的概念,国内外一直在不断探索其科学表达,国际上经历了几次重大变更,使其内涵逐渐趋于严谨。葛家澍教授(2006)认为在公允价值研究方面,从时间上看,不论在早期和现代,美国都是最早;从研究的深度看,FASB对公允价值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的最前列;当前,唯一单一的、连贯的、内在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只有FASB。

(一)公允价值的最早定义。早在1961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其撰写的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价值”这一概念。不过,他当时使用的不是“fair value”,而是“sound value”。他在ARS No.1第4章中强调指出:“一个推论迅速出现,即交换价格是初始记录的恰当基础,这个正确的推论在具体应用时必须附有几个条件,如:(1)两个(或更多的)独立主体(企业)之间进行公平的交易;(2)交换中涉及的各主要行为都是理性的;(3)市场上的交易足够活跃以证明所产生的价格具有代表性的假设。”

Moonitz的分析指出了“公平的交易”、“交易双方的理”、“市场的交易足够活跃”等有关公允价值的理念。同时,Moonitz提出了真实市场的交易。这意味着他已隐含着有非真实市场的交易(即现在所说的假想交易)的存在。Moonitz的上述若干设想是在40多年以前,但与当前公允价值定义中的有关概念极为相似。

(二)FASB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1998年6月FASB的SFAS133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同时指出,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是公允价值最好的证据。但此时该定义仅涉及资产的定义,并没有提及负债。这也成为其之后被理论界批评的方面。

2000年2月FASB正式的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当前的非强迫或非清算的交易中,自愿的双方进行资产(或负债)买卖(或发生清偿)的价值。在这里,公允价值的计量不再局限于资产,也运用到负债上。

但基于以上的两个定义,很多学者(葛家澍,2003;陈秧秧,2008)认为他们都没有解决价格的选择问题,即此时的价格究竟是买入价格还是脱手价格。在许多情况下,买入价格与脱手价格相同或接近相同,因而不会产生实务上的重大差异。但对于交易不活跃或者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进行交易的金融工具而言,买入价格与脱手价格会明显不同。当买入价格与脱手价格差异重大时,无疑将对被计量项目产生明显的经济差异。

2006年9月15日,FASB的SFAS157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会计主体所在市场的参与者之间进行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收到的价格或转移一项负债所支出的价格。2007年2月,FASB再发表了SFAS159“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选择权”,进一步允许主体选择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多种金融工具和某些特定的其他项目,扩大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

由此可知,SFAS157的定义在“交易市场”、“交易主体”、“价格选择”方面对公允价值进行了严谨的定义,从而消除了在后续实务操作上的随意性,使公允价值在概念内涵的层面达到空前统一。

(三)IASB和我国关于公允价值的定义。IASB于1995年的第32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熟悉情况和自愿各方在一项交易中,能将一项资产出售或一项负债清偿的金额。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的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见二者的定义大同小异,其定义基本还停滞在2000年FASB的第7号公告水平。二者与FASB的SFAS157公允价值定义相比,主要区别在于,第一,IASB所表述的公允价值,既不是指脱手价格,也不是指入账价格;而FASB在SFAS157定义的公允价值,明确是指脱手价格。第二,IASB讲的负债的交换价格是清偿一项负债的支付价格,而FASB讲的负债的交换价格则指转移一项负债应支付的价格。

2006年11月,IASB直接以SFAS157 号公告全文作为其公允价值计量讨论稿对外公布,在讨论稿中,IASB提出13个问题,尤其是IASB对SFAS157有不同看法的方面,并特别希望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进一步研究,为新兴市场经济和转型经济国家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中存在的特殊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虽然IASB公允价值计量国际准则尚需时日,但从IASB直接以SFAS157为蓝本的策略来看,SFAS157将为未来的国际准则中公允价值圈定基本框架。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质性趋同,今后还将继续保持趋同,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公允价值的变化必将会影响到我国公允价值的发展。

二、公允价值应用实践

(一)公允价值与市场环境的关系。公允价值的应用离不开具体的市场环境,理论界对公允价值与市场环境的关系存在不同认知,有的认为活跃市场是公允价值应用的充分条件,公允价值的应用离不开活跃市场;有的认为公允价值与活跃市场不存在必然联系。具体观点如下: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缺乏公允价值应用的市场环境――活跃市场。因此,一些学者提出公允价值在我国应分情况应用。如陆建桥(2005)认为,我国现阶段,可以对有活跃市场交易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包括衍生金融工具)以及严格按照市场法则、具有商业实质的非货币易等,可以逐步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便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对于其他资产和负债,在现行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之上,需进一步探讨其计量模式的改革途径和方式。谢诗芬(2000)则指出公允价值与市场环境并无依存关系,没有活跃市场依然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缺乏活跃市场。但是,公允价值不一定只能运用于活跃市场。从公允价值的定义可知,公允价值在本质上是与公平交易相联系的,即从外部条件看,只要有公平交易,就可以有公允价值。活跃市场可以存在公平交易,但存在公平交易的市场不一定是活跃市场(因为它可能不满足活跃市场的比如说第二个条件),更不一定是市场经济甚或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公平交易市场的要求低于活跃市场的要求。解决公允价值采用难,从而澄清上述模糊认识的关键是正确认识公允价值与现值的关系、建立现值计量理论框架并采用现值。

(二)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选择。FASB在SFAS157对公允价值进行了等级划分,第一级指在计量日活跃市场中同类资产或负债的交易价格,剔除了大量同质无法区分的资产或负债,即在市场上能直接观察到的信息;第二级指除了第一级以外通过观察得到并能直接或间接获取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价格;第三级指在计量日不能观察到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信息,由资产或负债持有人自行评估的价格,但如果能获得其他相关信息,如有关合约,仍应使用这些进行估价。由此,SFAS157将公允价值估价方法分为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

葛家澍教授(2008)认为公允价值需要采用可靠性程度有差别的三级估计:在活跃市场上,具有完全相同的资产和负债在进行持续的大宗交易,则采用这种完全相同的资产计价或负债转移清偿价,属于一级估计,它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在活跃市场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资产与负债,但有相似的资产出售和相似负债在转移或清偿,也可采用它们的出售价或清偿价作为估计的公允价值,这属于二级估计,这种情况需要必要的调整;如果活跃市场上无相同或相似的资产在出售和负债在清偿(或转移),只能用某些技术方法如参考某些模型或参照未来现金流量及贴现值,它属于三级估计。

可见,国内外会计界关于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如果存在活跃市场,则应以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公允价值估值;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则应采用市场法、收益法或成本法进行估值确定。

(三)我国公允价值应用现状。公允价值自2007年在我国正式施行以来,其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刘玉廷、王鹏、崔华清(2008)根据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认为,新准则规定了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但实务情况较为复杂,特别是估值技术的应用,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相关参数假设等,新准则没有提供详细指南。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在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出台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这些研究成果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针对我国新兴加转型经济的实际,需要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与公允价值相关的问题,指导企业在实务中正确地运用公允价值。

三、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

2007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迅速由美国波及欧洲和亚洲,面对日益恶化的经济现状,国际舆论将矛头指向公允价值。FASB和IASB在政治和舆论的压力下,选择了修改“刻度”。继9月30日、10月10日FASB两度不活跃市场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指南后,10月13日,IASB又修改了国际会计准则条款,允许对非衍生金融资产进行重新分类,而且将其执行日期追溯至7月1日。

对于公允价值是不是本次金融危机的“帮凶”,理论界和实业界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以银行家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危机中的甩卖价格无法客观反映资产价格,并将影响业绩表现和投资者信心。为此,应将公允价值改为历史成本。

以准则制定机构为首的一派认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公允价值最能体现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是金融危机的“帮凶”,反而使投资者尽快了解了企业最真实的情况。

秦谊(2008)认为公众质疑的焦点并非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身,而在于产生公允价值的过程,尤其是在不活跃市场或无序市场上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因此,不应放弃公允价值,而是要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潘念萍(2008)认为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并不影响其可靠性,可靠性不等于肯定性和精确性,合理地、可靠地估计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折现率是可能的。因此,以“估计”为理由怀疑公允价值的可靠性是站不住脚的。只要在估计时依赖可靠的原则和程序,估计的结果也应是可靠,随着现值计量框架的建立和各种计价模型的日益完善,笔者认为这种“程序可靠性”是能够保证信息可靠的。

(作者单位:1.湘潭大学商学院;2.苏州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葛家澍.财务会计理论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4.

[3]潘念萍,浅析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J].财会研究,2008.17.

[4]谢诗芬.价值计量的现值和公允价值[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2.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5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企业会计准则;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Fair Value)作为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是指在公平的交易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的内涵在于它是在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是企业持续、正常生产经营条件下的交易价格,而非清算及其他非持续经营下的价格;公允价值强调必须及时地反映企业的价值变化;很多时候是估计值。从计量属性角度看,公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1998年6月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公允价值首次亮相,之后在《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两项具体准则中又一次被提出,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财政部于2001年对上述准则进行了修订,缩小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直至2006年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才重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再次成为了新准则体系中最大的亮点。

为便于比较,我们将公允价值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列示于下面2个表中,其中表1单独列示了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非货币易三项具体准则中的应用情况;表2主要列示了2006年新准则体系中,公允价值在除上述三项具体准则之外的其他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借助表1可以看出,2001年是我国运用公允价值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自1998年首次使用公允价值后,由于公允价值不易计量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导致公允价值成为一些企业粉饰利润的利器。2001年修订后,限制了公允价值的使用,进入了回避公允价值的阶段。然而,这样的修订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放弃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又带来另一些问题。以债务重组来说,不使用公允价值,而用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入账,对债权人来说显失公平。因为在债务重组过程中,债权人一方常常会有一定的损失,如果按照原准则规定,这部分损失会确认为重组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可免去部分所得税。但按照修订后的准则,债权人不但要承担债务重组的损失,还要将它计入资产价值或长期投资,不能免税,反而加重了债权人的负担。

5年后,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扩大了应用范围,除债务重组、投资以及非货币易等三项具体准则外,另有14项具体准则也应用了这种计量属性,具体应用情况见表2。值得一提的是,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被正式写入对具体准则具有统驭作用的基本准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突破。

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不仅标志着我国会计计量属性的重大变革,也表明我国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日渐成熟,尤其是新增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等准则。这些准则的填补了我国金融工具准则的空白。同时,相关会计准则统一要求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或所有者权益,改变了长期以来衍生金融工具仅在表外披露的做法。这样做有利于及时、充分地反映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二、制约公允价值运用的原因分析

会计实践证明,公允价值的运用高度依赖成熟的市场经济,同时公允价值作为“可验证性特质不明显”的计量属性,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难度。可见,公允价值之所以在我国会计实践中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命运,主要是受到了来自上述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不完善

公允价值在国外广泛运用得益于成熟的市场经济。运用公允价值的首要条件就是存在成熟的市场,存在公平的交易。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虽然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还得不到美国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承认。欧盟委员会曾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进行了评估,并于2004年对外公布了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初步评估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在欧盟制定的五个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中只有一个达标,因此,现阶段欧盟无法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事实上,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还远远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影响着市场交易,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还缺乏活跃的市场,难以获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必备的信息,造成了公允价值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制约。

另外,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国有经济仍占据着我国经济的主体地位,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便成为当时会计的首要目标。由于利益集团呈现出非多元化的特征,势必导致重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忽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以提供决策相关信息著称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自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二)公允价值自身难以确认

公允价值在运用过程中最大的难题要属确认问题。笔者认为,对公允价值的确认就是用一定的计算方法或手段对待估的资产或负债给出一个相对公允的值。如前所述: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此金额即为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因此,只有在完全满足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且交易真实发生的条件下,才能准确确定公允价值,其他时候都要对其做出估计。此时公允价值的确认就是对其进行估计。目前,我国公允价值估计的一般方法主要包括市价法、类似项目法和估价技术法。

这三种方法的主观成分是依次增加的,而应用难度也是依次增加的。在不具备运用市价法的情况下,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从后两种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因此,在使用这三种方法时应严格遵循每种方法的应用条件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我国会计准则中也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

除了公允价值的计算方法需要会计人员根据掌握的数据并结合实际做出判断外,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公允价值估计的因素。

诸如用以估计公允价值的相关数据有可能失真,关联交易的大量存在有可能使公允价值显失公允,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影响公允价值的估计值等等。

三、正确运用公允价值的建议

为了使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实践中能够得以顺利应用,笔者提出如下几方面的意见。

(一)从实际出发,谨慎恰当地运用公允价值

首先,应该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公允价值,尽管在公允价值实施过程中会面临困难,但是,不能因此而回避甚至放弃公允价值,因为当前采用公允价值已是国际潮流,大势所趋。

其次,要从我国的实情出发,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差距还很大,很多资产和负债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同时,市场价格交易信息系统还很不完善,交易价格的规范性和可验证性不强。此外,管理当局和会计专业人员还缺乏恰当运用公允价值所必备的职业判断能力,考虑到这些因素,我们必须谨慎恰当地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二)消除影响公允价值估计的不利因素,提高信息的可靠性

首先,全面改进数据获取技术,扩大数据取得途径,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采集数据信息,同时保证人员的独立性,对数据的取得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同时也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在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因取得成本过高而放弃重要的数据。

其次,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改变会计仅仅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观念。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结构有待改善,可以延长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时间,加大考核力度。通过设置一定的考核办法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考评,并实行相应的奖惩措施。同时,会计理论与实践也要很好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学以致用,提高会计人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使每一个会计人员不仅仅懂得记账、算账、报账,而且能够对一些具体问题做出判断,真正成为决策者的参谋和助手。

再次,对于关联交易中交易价格明显有失公允的情况下,应参照市场上相同或类似交易的价格或平均价格作为公允价值,当从市场上无法取得公允价值时,可以请具有评估资质的机构对交易中相关的资产或负债进行评估,以其评估价值作为公允价值,这一过程中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交易双方与评估机构串通。

虽然公允价值的运用一波三折,但其前景是乐观的。随着公允价值估价技术的提高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公允价值在会计核算中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继历史成本后又一主打的计量属性。

【参考文献】

[1] 王乐锦.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意义与特征[J].会计研究,2006,(5):31.

公允价值估计方法范文6

【关键词】 公允价值; 审计; 复杂性

会计有时被看作一个面纱或者被看作仅仅是一个计量的明细图,而这并不影响被计量主体的基本状况。但是这种观点只有在完全无摩擦的竞争性市场上才能有效。在这样一个世界里,既然市场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人可观察的和一般的普通知识,会计又会变得毫无用处,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事实上,现实中的市场并非完全竞争的市场,会计能够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的实际决策,而非仅仅反映决策结果,也就是说会计具有经济后果(Zeff,1978)。公允价值会计同样也不例外。现有的关于公允价值的实证研究更多地关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而较少涉及其他经济后果,这一现象对当前会计界全面正确地认识公允价值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从审计复杂性这一视角关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经济后果。

一、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主要是从公允价值计量的价值相关性和可靠性两个方面研究了公允价值的经济后果。Landsman(1986)较早研究了养老金计划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发现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既具有相关性,又具有可靠性,该经验证据较早地完全支持了公允价值计量。随后,Barth(1994)、Ahmed和Takeda(1995)研究了金融行业证券投资的公允价值计量以及基于公允价值确认的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他们的研究结论均表明公允价值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Barth等(1996)、Eccher等(1996)和Nelson(1996)使用了相同期间的类似数据,研究了贷款、证券和长期借款的公允价值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但研究结论却存在巨大差异。较多的国内学者也关注了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邓传洲(2005)、张烨和胡倩(2007)研究发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论是资产的期末价值还是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未实现收益,对公司股票价格和市场收益率都有显著的增量解释力。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在中国得到广泛运用,对于公允价值的价值相关性的研究逐渐增多。罗婷等(2008)和刘永泽等(2011)研究认为,中国上市公司与公允价值相关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相关性。朱凯等(2008)研究发现,信息环境对公允价值在股票定价中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即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公允价值对股票定价的增量作用越显著。贾平和陈关亭(2010)研究发现,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并且高质量的审计能够加强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部分国外学者研究了估计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以及它是否会成为操纵公司业绩的工具。Ahoody等(2004、2006)研究发现,如果资产或负债的报价无法获得,而必须使用模型进行估计时,公司会机会主义地选择模型输入变量以操纵在附注中披露的员工股票期权收益匡算数。Choudhary(2009)研究表明,采用确认公允价值方法的公司存在更多的估计偏差,并且具有盈余管理动机的公司存在更多的估计偏差。Dechow(2010)研究发现,管理者为了提高自身薪酬水平,会利用公允价值会计规则的灵活性来进行盈余管理。国内学者对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的研究还较少。叶建芳(2009)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为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综上可见,现有文献均没有研究公允价值计量给审计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人们不能够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公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