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

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范文1

关键词:电力安全;施工;安全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V35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233-01

前言: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安全生产已经成为电力企业长足发展、基业长青的重要保障。我国的电力安全管理从最初的事后管理和缺陷管理逐步走向安全风险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安全生产管理将电力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时的消除,起到了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文章中笔者从电力安全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电力安全生产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以及社会性。

一、电力安全风险等级简介

电力安全等级管理的事后管理、缺陷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事故理论、危险理论以及风险理论。在长期的工作和事故研究过程中发现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瞬间包括了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为了防止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从人和物两个方面入手,可以从安全风险评估来进行电力风险等级的评价。

二、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组织措施

(一)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电力的组织措施。1、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施工单位应做好组织措施。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组织结构,并且配备专职的安全工程师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并且应明确职责范围,有效保证安全管理质量。第二,建设单位应该建立一个专职的安全机构,来检查和督促施工单位进行安全生产;第三,监理单位应该督促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并且应该按时检查专职安全人员的工作情况;第四,相关单位有权建议调离不称职的安全观管理人员,并帮助施工单位聘任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进一步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2、在进行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时首先应该设定合理的安全控制目标。然后从目标的确定到目标的开展以及目标的完成三个方面来进行。为了进一步加大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力度,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现场文明、安全例会,并且要做好会议记录,并以书面形式上交给项目参与方,来加强现场管理的水平,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质量。可以通过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安全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等来进行安全管理。通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检查,并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力度,严惩违章作业行为。再次,安全管理的原则应该是预防为主,因此应做好安全应急预案,来尽量减小发生安全事故时的损失。3、要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工作的有效性,就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安全管理制度来推动施工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为项目的安全提供保障。为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落实责任制度。这就要求全面落实责任制度,对施工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层层的落实下去。只有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并将其落实,才能有效的控制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

(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技术措施是进行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保证施工现场安全,监理单位应该全力配合承包单位根据具体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制定合理的安全技术措施,并严格审查施工方案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的安全性和可行性。除此之外,为了更好的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单位应协助承包单位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程和标准进行施工。

(三)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设计的内容。第一,系统设计的内容之一就是生产环境的设计。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需要对可能造成安全风险的环境进行评估,比如说不合理的电力设施的结构设计、不正确的电力控制机构的状态等都可能造成电力生产人员的安全事故,并对电力生产环境的现场以及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二,需要对机具以及防护部分进行设计。这就要求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对生产使用的机具以及防护措施的性能、保管、管理、配备以及使用等可能造成生产人员安全事故的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第三,对电力施工生产现场进行管理,要求从生产人员的操作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规章制度以及安全事故的应急措施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为了保证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降低风险,应做好组织措施。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组织结构;第二,应该建立一个专职的安全机构,来降低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第三,施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并且应该按时检查专职安全人员的工作情况。(2)电力施工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时首先应该设定合理的安全控制目标。然后从目标的确定到目标的开展以及目标的完成三个方面来进行。为了进一步降低施工风险,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现场文明、安全例会,可以通过明确安全管理职责,加强安全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施工安全应急预案等来进行安全管理。通过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安全检查,并对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绩效考核。(3)在进行电力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安全管理制度来推动施工安全管理的顺利开展,为项目的安全提供保障。为了确保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得到有效控制,领导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落实责任制度。

三、结束语:

文章中笔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电力安全风险等级及电力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通过安全风险等级评估系统的建立对电力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控制,并进行事前的防范和事后控制。风险等级评估管理系统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力安全的全面管理,提高安全风险管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关宇. 电力安全管理中的问题以及风险评估管理系统[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7:167.

【2】武彬,张玉清,毛剑.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工程,2007,21:134-136+139.

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范文2

关键词:信息熵权;层次分析法(AHP);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F30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87-05

水利基础设施一般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政府无法提供充足的资金进行长期建设。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具有公益性,产出难以量化,回报周期长,政府垄断导致公共服务效率低和质量差。因此,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来说,引入PPP模式是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高风险,因此必须对其风险进行评估。

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多风险评估所面临的常常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而且大多数因素都是存在不确定性的,使用单一的目标函数很难对其进行评价。将信息熵权与AHP法相结合,构建多风险评估的信息熵模糊AHP评估模型,为这类多因素风险评估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一、PPP模式的主要风险

在水利基础设施项目上采用PPP模式,一般都会面临生命周期长、实施过程复杂等问题,并且在整个项目的运营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类风险。结合实际情况,目前主要的项目风险有以下几类:

(一)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过程中,因为无法实现目标或者违反法律要求,而造成一定损失的风险。规范的法律制度能够有力保障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开展,反之则会阻碍项目的正常开展,因此需要慎重看待。而由于 PPP模式在我国还未普遍运用,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还比较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因此法律风险成为影响和制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风险之一。

(二)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以其不可控性、周期性以及共沾性三个特征成为影响和制约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风险之一。所谓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并导致危害经济活动、物质生产以及人类生命安全的风险,比如地震、水灾、火灾都属于自然风险的类别。由于自然风险一旦发生,所涉及影响的对象往往最广,其不可抗力的特征令自然风险无法控制、无法预见,更加无法防范[1]。

(三)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主要是由于利益失衡从而加剧社会风险的发生,它有可能导致社会冲突、破坏社会稳定,甚至成为一种社会危机。本文中,社会风险主要包括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风险和公众对项目反应所带来的风险。公众反应所带来风险常常表现在项目损害了公众的利益,尤其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原本就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因此如果公众的反应比较负面,那么必然会给项目的开展和建设带来阻力,政府为了保障维护社会安定和保障公众利益也会干预项目的建设。

(四)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和市场收益不足。市场需求风险主要是由于宏观大环境的变化引起了需求的变化,随之给项目的收益带来了一定的阻碍或者损失。而市场收益不足主要是指项目运营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使私人机构独自承担了亏损。

(五)建设风险

任何项目都存在着建设风险,这类风险通常包括建设成本超出原定计划和未能准时完工等等方面。建设成本超值风险往往是由于原材料的上涨、项目设计的中途变更以及未能预料到的环境变化而导致的成本超出预算;而延迟完工风险主要是指项目建设运营的时间超出规定期限,造成项目进程的滞后,其中影响完工时间的因素可能是项目运营方案不合理、原材料供应不及时等等。

(六)运营风险

PPP模式的优势之处就是可以引入私人机构与政府合作一起开展项目,将私人机构的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等等引入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私人机构的加入既带来益处,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弊端。在项目开展阶段,私人机构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 PPP项目每一环节,比如管理水平经验不足、出现生产故障等等,都有可能降低服务水平或者影响产品质量,随之带来运营方面的风险。

二、基于熵权的AHP模糊评价模型

(一)信息熵权决策

1.信息熵概念。熵的概念在1948年被N.Wiener 和 C.E.Shannon引入信息论中,将其定义为:在k个等概率结局实验条件下,H=-kPilog2Pi。式中,H为概率集P1,P2,…,Pn的熵,其值是以二进制来表明信息的不确定性的大小。

2.信息熵确定权重。熵技术应用于多风险评估分析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系统可能处在n类不同的情况,Pi(i=1,2,…,n)为每种情况出现的概率,则该系统信息熵的计算公式如式(1)。

在多风险评估问题中,设决策方案集为A={ A1,A2,…,An},决策矩阵为X={Xij} nxm,xij是Ai方案的第j个指标值。为了确认各指标的权重,可通过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通过公式(2),得出第j个指标下第i个方案指标值的权重。

第二,通过公式 (3),得出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

第三,通过公式(4),得出第j个指标的权重。

从而得到权重向量T=(ω1,ω2,…,ωj) (5)

(二)多风险AHP评估模型[2~3]

T.L.Satty于1973年提出的一种层次决策分析方法,AHP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法,这个方法以对一些复杂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等深入的进行分析为基础,利用较少的数据,并系统化、数学化、模型化其思维的过程,从而为多目标且复杂决策问题提供较为简单的决策方法。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首先是对问题的目标因素进行分类,其次是构造一个各目标因素相关联的层次结构模型。图 1显示,第1层为目标层,第2层为判据层(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层),第3层为方案层[4]。

2.构造判断矩阵。递阶层次结构建成后,就可以明确上下层元素之间的隶属关系。如果第二层中的元素对下一层的元素有支配关系,就能建立以Bi为判断准则的元素C1,C2,C3…,Cn间的两两判断矩阵,然后比较隶属于同一指标的各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记为Bi-C。

U=C11 … C1n …Cn1 … Cnn (6)

为对Bk的影响元素判断矩阵。

矩阵Bi-C为互反矩阵,用元素cij表示方案i与方案j对比,在隶属于判断层Bk的诸指标中,对于方案j的相对重要性程度。cij(i,j=1,2,3…,n)有如下性质:cij>0;cij=1/ cji;cii=1。

判断矩阵中的元素参照相关数据对同层次中某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并赋值。有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人对信息等级辨别能力的极限为7+2,因此通过1―9 的数值来描述程度(如下页表1 所示)。

3.层次排序计算方法。对于判断矩阵B=[Cij]n×n与列向量W=(w1,w2,…,wn),如有某数列,当AW=λW成立,则λ为矩阵A的特征值,W为A的λ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1)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的乘积Mi

(2)计算Mi的n次方根Wi

(3)将方根向量归一化

(4)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λmax

判断矩阵为正互反矩阵,因此可以证明:n 阶正互反矩阵存在正实数的单根最大特征值,λmax ≥n。判断矩阵U 的最大特征值λmax的求法可用汪树玉、刘国华等在《系统分析》中方法进行[5]。判断矩阵中对应于λmax的规格化特征向量W的相应分量为其对应元素的单排序向量。

其中,(AW)i橄蛄AW的第i个元素。

4.一致性检验。计算一致性比率CR,当CR

(1)随机一致性指标CI

(2)随机一致性比率CR

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则CI = 0;CI ≠0的情况下则降低要求,利用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来检验判断矩阵能否打到满意的一致性。Saaty 给出了1―9 阶判断矩阵的RI 值(如表2 所示)。

5.层次总评价指标[6]。通过对各备选方案关于评价指标的定量评价向量,得出定量评价矩阵W:

式中 V 为综合评价指标向量,按其分量大小排序,从而确定相应方案综合风险大小,Vmin所对应的方案即为综合风险最小方案。

三、实例

苏北某县引入水源地项目,拟采用PPP模式进行运作,选取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建设风险及社会风险作为主要评估指标,拟采用风C1、C2、C3三种实施方案进行项目风险综合评估。

各种方案的技术经济和环境指标(如表3所示)。

由式(2)和式(3)计算各个指标信息熵E=(0.776226,

0.789840,0.775037,0.746395),从而得4个指标权重T=(0.25,

0.26,0.25,0.24)。

根据层次结构模型图,建立判断矩阵,对各层指标进行了比较度的赋值,得到各层次相应判断矩阵,保证其足够满意的一致性,用方根法计算排序权值。

(一)判断矩阵

(二)相对重要度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对于B1-Ci判断矩阵得排序向量:

具有满意一致性。

同理,经检验所构造的4个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一致性,具体结果(见表4)。

(三)方案综合评价指标

由上述计算得C方案层原素相对于B目标判断层排序矩阵ω为:

层次总排序为V=Tω,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该PPP项目综合风险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C1 >C3 >C2。项目的最大风险来自于市场风险,应该加强对工程社会关系维护、确保资金来源稳定的管理。

四、结论

第一,通过运用信息熵的效用值来得出目标因素的权重,使权重分配的问题得到解决,并对其的如何确定有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第二,依据方案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优化模型,利用AHP法对多目标方案进行总体评定,来确定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的风险大小。AHP法可以充分利用已有工程的经验,弥补技术人员经验不足之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建设成本。

第三,在具体实践中,基于信息熵权的AHP多目标施工方案决策评估最重要一点在于方案判断因素的选取。在对水利基础设施PPP模式风险进行评估时,要把每个因素都考虑进去是很困难的,选取最关键的几个因素进行判断,最终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黄俊,付湘,柯志波.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防洪工程方案选择中的应用[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7,(3):52-55.

[2] 赵杰.管理系统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 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 赵焕臣.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范文3

【关键词】股权激励;企业绩效;企业特征因素

1前言

目前,股权激励已广泛应用于公司治理中,成为了现代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激励约束机制。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也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国内外学者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

现有关于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存在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股权结构是企业内生的,股权激励受到包括企业绩效等各类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无关。第二种观点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对二者关系的因果推论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股权激励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绩效,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绩效的提升,企业管理者能够获得更过股权作为奖励,因而提高了股权激励水平。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为非线性相关,支持这一观点的研究多数发现了二者之间呈倒U型相关,但也有少数研究发现了三次相关或四次相关关系。

由此可见,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非常复杂,这可能是由于股权激励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的缘故。

2实证分析

本文拟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在不考虑股权激励影响因素和考虑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分析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通过对比两次分析结果,得出最终结论。主要分为三步:1.在不考虑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分析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2.分析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对股权激励的影响;3.在考虑股权激励影响因素的条件下,分析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经过上述研究以后,相信能够得出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模式。

2.1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2.1.1研究假设

根据前人研究结果,本文首先假设:1.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相关。

2.1.2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①因变量

企业绩效,以托宾Q值(TQ)进行衡量,它表示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本文参考前人的研究,将托宾Q值的计算公式定为:托宾Q值=(股票市价×流通股数+每股净资产×非流通股数+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自变量

股权激励,以管理层持股比例(OWN)衡量,计算公式为:经营者持股比例=经营者持股数总和/企业总股本×100%。

股权激励的平方,以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平方(SQO)衡量,用于验证是否存在区间效应。计算公式为:经营者持股比例的平方=(经营者持股数总和/企业总股本×100%)2。

(2)模型设计

根据变量定义,本文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1:TQ=α0+α1OWN+α2 SQO+e,用于表示企业绩效与股权激励和股权激励平方的关系。

(3)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选取201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424家。剔除了ST和*ST的企业和发行B股、H股、N股和S股的企业。

本文用到的上市公司交易数据来源于雅虎财经,财务数据、股权结构特征数据来自公司年报,使用SPSS 11.5进行有关统计检验。

2.1.3研究结果分析

(1)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持股比例方面,样本平均持股比例为3.4327%,其中最大值为69.2892%,最小值为0.0009%,标准差为10.5467。在托宾Q值方面,样本的平均值为1.6621,最大值为6.9384,最小值为0.7873,标准差为0.7884。

(2)回归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根据模型1对样本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发现:模型1的F值不显著,R方为0.47%,表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很小,模型1不能进行很好的预测。持股比例、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托宾Q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表明在不考虑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相关性很小。

2.2企业特征与股权激励的关系分析

2.2.1 研究假设

根据以往研究,本文选取两个企业微观特征因素:企业成长性和股权性质,研究其与股权激励之间的关系。

(1)企业成长性

根据理论,企业处于高速期时,其物质资源和人才资源迅速增加,因而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成本,因此需要更高水平的股权激励以降低成本。与其他企业相比,我国上市公司中的高成长性的企业,如:高科技企业、信息技术企业、民营企业更多地采用股权激励机制。

因此,本文假设:2.企业成长性与股权激励正相关。

(2)股权性质

根据企业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两类: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刘国亮、王加胜(2000)发现,国家股比例越大,股权结构越集中,因而股权激励效果越弱。学者认为,由于国有控股企业不是以经营利润为目标,而是执行政府的政策为国家利益服务,所以,国家股东的目标和公司追求最多的利益目标不一样,两者存在矛盾。与此同时,因为国企和国家利益紧密相联,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经营压力较小,因而对股权激励的需求程度不高。

因此,本文假设:3.是否国有控股与股权激励负相关;

2.2.2 研究设计

(1)变量定义

①因变量

股权激励,以管理层持股比例(OWN)衡量。

②自变量

企业成长性,以资产总额增长率(GRO)衡量,计算公式为:资产总额增长率=(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股权性质,以是否为国家控股(SH)反映股权性质,SH=1表示第一大股东为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SH=0表示第一大股东不是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

(2)模型设计

根据变量定义,本文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2:OWN=β0+β1GRO+β2SH+e,用于研究企业微观特征与股权激励的关系。

2.2.3 结果分析

(1)相关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企业成长性与股权激励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成长性越高的企业越倾向于采用股权激励计划,假设2到初步验证;股权性质与股权激励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国有控股企业股权激励程度低于非国有控股企业,假设3到初步验证;另外,变量之间的判定系数均小于0.8,表明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2)回归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包根据模型2对样本数据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分析发现:模型2的F值在0.01的水平上显著,R方为25.074%,DW统计量为1.9260,表明模型基本不存在序列相关;企业成长性与股权激励在0.0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成长性较好的企业倾向于实施股权激励,假设2得到验证;股权性质与股权激励在0.0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与假设3相符。

2.3 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

通过对企业特征因素的分析,本文发现了企业特征因素与股权激励之间存在相关关系,由于这些企业特征因素会影响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作用,因而需要在考虑这些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对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再一次的研究。

2.3.1 研究假设

本文假设:4.在考虑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呈倒U型相关。

2.3.2 研究设计

(1)变量设计

①因变量

企业绩效,以托宾Q值(TQ)进行衡量。

②自变量

股权激励,以管理层持股比例(OWN)衡量。

股权激励的平方,以管理层持股比例的平方(SQO)衡量。

③控制变量

企业成长性,以资产总额增长率(GRO)衡量。

股权性质,以是否为国家控股(SH)反映股权性质。

(2)模型设计

根据变量定义,本文模型设计如下:

模型3:TQ=γ0+γ1OWN+γ2SQO+γ3GRO+γ4H3+e,表示在考虑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2.3.3 研究结果分析

模型3的F值在0.0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回归方程的设计有效,R方为30.315%,DW统计量为1.927,基本没有自相关。持股比例、持股比例的平方和托宾Q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表明在考虑企业微观特征因素影响的条件下,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也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3结论

本文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发现如下的结论。

(1)企业特征因素与股权激励。企业成长性与股权激励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推测是由于企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时,资产快速增长,使得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上升,而采用股权激励机制,可以一定程度降低成本,因此二者表现出正相关关系;股权性质与股权激励显著相关,表明非国有控股企业更倾向于采用股权激励机制。

(2)无论是否考虑企业特征因素,股权激励与企业绩效之间都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股权激励在我国企业内部并没有发挥作用,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企业内部来看,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水平总体偏低,平均持股比例仅为3.433%;企业内部股权激励机制也有待完善,于东智、谷立日(2001)提出企业应通过科学测算确定自己的最优持股数量,并建立持股权合约制度;企业绩效指标不合理,只重量化指标和短期指标而忽视了企业的长期发展,对企业的评价不够全面系统。从外部环境来看,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完善市场评价、监督约束、信息披露等机制,为股权激励提供必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Diane K. Denis,John J. McConnell,Alexei V. Ovtchinnikov,Yun Yu.S&P 500 Index Additions and Earnings Expectatio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3,58(5):1821C1840

[2]Demsetz,Harold.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J].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3,26(2):37590

[3]仪垂林.经营者持股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9,6

[4]游春.股权激励对董事会及TMT团队的经营绩效差异的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分析[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8,6

[5]刘国亮,王加胜.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激励制度及绩效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5:4045

[6]于东智,谷立日.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的激励效用及影响因素[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9):2430

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范文4

【关键词】 高新技术上市公司; 股权激励; 公司业绩; 自主创新

随着股权激励相关规定的出台,股权激励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都把股权激励视为调动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杠杆。但是纵观目前国内的文献,虽然关于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涉及到高新技术企业的研究文献少之又少。而且随着我国对自主创新的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那么,这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股权激励实施的情况如何?实施股权激励是否有助于提升公司业绩?实施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9年度报告为依据,通过考查其已的股权激励计划,对高新技术上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关于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的研究文献都比较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如Jenson&Meckling(1976)根据利益一致假说,认为市场价值随着管理人员持股而增加。Mork(1988)通过对董事会持股与Tobin’s Q关系的研究发现,当持股比例在0%~5%之间时,持股比例与Q值正相关;持股比例在5%~25%之间时,持股比例与Q值负相关;当持股比例超过25%时,持股比例与Q值又正相关。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论。如葛文雷和荆虹玮(2008)、潘颖(2009)等的研究表明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比率明显正相关。但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支持另一种观点,即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相关。如魏刚(2000)、李增泉(2000)、顾斌和周立烨(2007)等的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纵观这些文献可以发现,一是有些文献混淆了管理层持股与股权激励,将管理层持股等于股权激励,但事实上,管理层持股不一定是因为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而有可能是通过管理层收购、管理层购买等方式实现的。二是研究多采用2005年以前的数据为依据,而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是于我国上市公司2005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后实施的,关于股权激励的相关法规也是于2006年后才相继出台。三是文献基本上都是考查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研究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是否具有正相关关系,但笔者认为这并不全面。四是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的研究,没有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以已经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自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已经披露的股权激励计划,既考查实施股权激励与否对公司业绩是否有影响,也考查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对公司业绩是否有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根据委托理论,由于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人会存在道德风险及偷懒行为和机会主义以及逆向选择问题,从而导致委托人(股东)与人之间存在利益不一致。而通过对人即管理人员进行股权激励,让管理人员分享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使其预期收益与公司业绩紧密相连,从而有效地解决委托问题。因此提出假设1:公司业绩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正相关。

当管理人员持股比例越大时,拥有的剩余索取权份额就越大,根据利益一致假说,管理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越趋于一致。从而管理人员更倾向于采取有利于公司业绩的决策,从而达到个人财富的最大化。因此提出假设2:公司业绩与管理人员持股比例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于2008年颁布后,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共427家上市公司获得认定(仅考虑上市公司自身受到认定不考虑其下属公司受到认定的情况)。通过考查这427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计划的情况,其中有15家提出过股权激励计划但之后又停止实施,为了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也予以删除,共得到412家上市公司的样本。其中,提出了股权激励计划的共计43家,其中已实施的和股东大会通过的共27家(包括已实施的26家和股东大会通过的1家,后续为了简便都称为已实施的),董事会通过的16家。高新上市公司所有数据都来源于锐思数据库(resset),股权激励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EXCEL和SPSS16.0进行处理而得。

(二)模型设计

建立如下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模型1:

模型1主要检验假设1;模型2通过考查已实施的股权计划中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主要检验假设2。

(三)研究变量及其说明

研究变量及其说明如表1。其中,被解释变量选用广泛采用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公司业绩的衡量标准。被解释变量SI01表示是否实施股权激励;被解释变量MSR表示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需要说明的是,股权激励计划处于董事会表决通过状态的,因其由董事会表决通过后很大程度上会实施,但在后续的股东大会和主管部门审核中可能会对其计划如持股比例等进行修订,因此在是否实施股权激励变量的设置中将董事会通过状态的设为1,但在考查持股比例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时将其排除。

此外,模型中同时考虑将股权集中度(SH)、资产负债率(D/A)、资产规模(SIZE)和行业(INDUi)设置为控制变量。其中行业控制变量INDUi的设置中,由于涉及到制造业的上市公司比较多(共359家),因此将其按次类行业代码进行设置,而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传播与文化、批发与零售、综合类都分别只有1家或者2家,因此合并为其他类进行反映。其中INDU5代表信息技术业,INDU6代表建筑业,INDU7代表采掘业,INDU8代表社会服务业,INDU9代表其他类,INDU10至INDU19分别代表制造业中次级行业食品与饮料、纺织服装与皮毛、木材与家具、造纸与印刷、石油化学塑胶塑料、电子、金属与非金属、机械设备与仪表、医药与生物制品和其他制造业。

四、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1.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概况

从总体来看,412家上市公司中,了股权激励计划的共计43家,占整个高新上市公司的比例为10.44%,说明我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还比较低。从年份来看,除了2007年由于实行上市公司专项治理活动暂停审批外,已实施的2006年(8家)和2008年(7家)的家数持平,而2009年实施的有11家,与之前年份相比大幅增加。从而可以看出各上市公司对股权激励计划持欢迎态度,并且从董事会预案通过的情况分析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

2.净资产收益率对比(表2)

通过比较已实施的(不包括仅董事会通过的)和所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可以发现,实施了股权激励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13%,显著高于全部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10%。

3.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已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情况

从持股比例来看,实施的27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持股比例最高的9.94%,持股比例最低的是0.81%,平均持股比例是4.94%。由于我国规定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在0%至10%之间,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持股比例偏低。

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业和制造业,而建筑业、采掘业、社会服务业、制造业中的食品与饮料、木材与家具、造纸与印刷等行业都没有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可见实施了股权激励的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体现了一定的行业特征。

(二)回归结果分析

1.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与股权激励持股比例的回归结果

从表4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是否实施股权激励与净资产收益率在10%上显著,说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的公司业绩与是否采取实施股权激励这一措施显著正相关,符合假设1。从行业来看,除了采掘业(INDU7)、木材与家具(INDU12)两个行业与净资产收益率不具备显著相关性外,其他行业都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相关,且相关系数都为正值。此外,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也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即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资产负债率越低越有助于提升业绩。

从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所有实施了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与持股比例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说明持股比例的提高虽对提高公司业绩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可以考虑是否存在区间效应。在所有股权激励实施的行业中,除纺织服装与皮毛、金属与非金属两个行业外,其他行业都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此外,公司规模与公司业绩也显著正相关,但资产负债率的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2.股权激励持股比例的进一步分析

通过散点图,可以发现持股比例在6%附近呈现明显的区分。因此我们将模型2简化成如下模型:ROE=α+β1MSR+ε,并将持股比例划分为[0%,6%)和[6%,10%]两个区间分别进行检验。

当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在[0%,6%)之间时,样本公司17家。

ROE=0.038+0.03MSR+ε

(0.502)(1.374)

Adj-R2 0.053,F值1.888

当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在[6%,10%]之间时,样本公司9家。

ROE=-0.12+0.03MSR+ε

(-1.43)(3.027)

Adj-R2 0.505,F值9.162

从上面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呈现一定的区间效应,在[6%,10%]区间是显著正相关,在[0%,6%)正相关但不显著。出现结果的可能性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比例规定在(0%,10%]之间,超过6%属于比较高的持股比例,因此体现出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公司业绩。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司业绩与是否实施股权激励显著正相关,但在进一步考查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实施的持股比例关系上,发现其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只有在[6%,10%]区间公司业绩与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其业绩有显著影响,即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有助于提升业绩,股权激励是一项有效提升业绩的激励机制。但是并不是实施股权激励的持股比例越大,越有助于提升业绩,只在一定的区间才体现这种关系。

然而,虽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显著提升其业绩,且对股权激励计划也持欢迎态度,但是实施股权激励的比例还比较小。因此,一方面要鼓励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引入股权激励计划,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自身和管理部门也要采取相应措施,以便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实施: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若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要实施股权激励,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三会”运作规范,才能有效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各环节发挥相应的作用,才能有效避免在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自定薪酬、激励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结合自身情况设计合理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

高新技术上市公司结合自身情况设计有效的股权激励计划时,一方面要考虑自身所处行业的竞争性、公司规模等情况,另一方面要考虑设计合理的股权激励条款,如持股比例的多少、业绩考核标准的设计等。

(三)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和支持力度

股权激励计划有助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吸引和留住人才,激发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从而有助于提升其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目前提倡自主创新的背景下,中关村和东湖高新示范区都先后开展了股权激励试点。但是目前关于股权激励的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因此,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另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以及试点企业的支持和指导力度,以便股权激励既规范也有效地运作。

【参考文献】

[1] 肖淑芳,张志强,张晨宇,等.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的调查与评价[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2] 潘亚岚,丁淑洪.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理财),2008(5).

[3] 黄洁,蔡根女.股权激励效果和影响因素经验分析――基于两《办法》出台后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数据[J].华东经济管理,2009,23(3).

[4] 刘中文,张静,张克.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5]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6]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7] 顾斌,周立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8] 葛文雷,荆虹玮.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企业业绩的关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3).

[9] 潘颖.股权激励、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J].经济问题,2009(8).

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范文5

关键词:股权激励;公司业绩;市场反应;PSM方法

一、 引言

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管理层与股东利益不一致从而产生问题。激励机制是降低管理层与股东之间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zioumis,2008)。我国从2006年起,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等,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从2006年至2012年12月底,共有307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其中281家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占上市公司总体的11.64%。

对股权激励效果的衡量,最终要落实到公司业绩增长上,之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股权激励计划推出当期公司业绩的改善(苏冬蔚等,2010;盛明泉等,2011;周仁俊等,2012)。而我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周期一般为5年~10年,其对公司业绩的改善应该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从长期来看,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相比较,实施股权激励会如何影响公司业绩?成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之一。而从短期来看,既然市场对于股权激励计划的提出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反应,那么什么因素会影响这一反应?目前的研究尚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这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与以往研究的不同点在于,长短期结合分析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从长期来看,利用大样本数据,以一个较大的时间跨度比较了股权激励实施与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并且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对未实施和已经实施股权激励的两类公司进行配对分析。从短期来看,检验股权激励力度对于市场反应的影响,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什么样的股权激励计划更受欢迎。

二、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对于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一类研究从理论出发,认为股权激励有助于缓解股东与管理层的问题,从而提高公司业绩(Jensen & Meckling,1976)。DeFusco等(1990)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高管在激励期间调节利润,增加对高管的股权激励后,会导致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上升,而公司利润和研发支出却下降。我国从2006年开始实施规范的股权激励,对于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关系的研究逐渐增加。黄桂田等(2008)对2007年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否对托宾Q值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盛明泉等(2011)运用2006年~2008年数据表明,被激励的高管占高管总数的比例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国内学者更多地着眼于研究股权激励计划推出当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而鲜有研究从长期效果检验股权激励实施与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我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周期一般为5年~10年,其对公司业绩的改善应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正是因为此,实施股权激励的目的在于激励管理层长期发挥自身人力资本的作用,克服可能出现的短视问题,本文提出:

假设1:从长期来看,实施股权激励会提高公司的业绩

市场对股权激励计划的短期反应如何,以往的研究基本达成了一致的结论。如Kato等(2005)对1997年~2001年间的562个期权薪酬计划划进行研究,发现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业绩在正式通过股权激励计划之前比之后更低,其股票的超额收益率大约为2%。吕长江等(2009)对2005年~2008年间108家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对股权激励计划存在显著的积极反应,并且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持续性。

对于什么因素会影响市场反应,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谢德仁等(2010)采用118个股权激励计划草案进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象、激励力度等对累计超额回报没有显著影响。张治理等(2012)对股权激励方案摘要的A股上市公司公告日前后的市场表现进行分析,以股票期权为标的物的上市公司在公告日前累计超额回报率显著为负,而以限制性股票为标的物的上市公司在公告日前累计超额回报率则显著为正。本文认为既然提出股权激励计划的目的在于激励管理层努力工作,进而提升公司业绩,那么对于管理层的激励力度越大,在一定程度上越能起到激励的效果,市场对于这一行为也应当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因此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从短期来看,市场对公司股权激励表现出积极的反应,激励力度越大,反应越强烈

三、 研究设计

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期间为2006年~2012年。这段时间内,先后有307家公司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281家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受到《股权激励有关事项备忘录》1号、2号及3号后股权激励暂缓批准的影响,2007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较少,此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从行业角度分析,信息技术业、生物制药等成长性高的行业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占实施股权激励公司总体的一半以上。

本文的数据主要来自CSMAR 数据库,鉴于研究目的,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如下处理:(1)为避免部分存在极端值的样本对统计结果的不良影响,对连续变量做了WINSOR(临界值0.01)的缩尾处理;(2)剔除公告日停牌的公司;(3)剔除虚拟股票和股票增值期权的公司。经处理后,在长期效果检验中得到有效样本13937个,在短期效果检验中得到有效样本231个。

2. 变量定义及说明。

(1)被解释变量。从长期来看,对于股权激励效果的衡量,国内外学者通常选取市场指标或会计指标加以运用。参考国内学者的做法,本文选取会计收益指标ROE和ROA作为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盛明泉等,2011;周仁俊等,2012);从短期来看,我们采用市场反应来检验股权激励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指的事件日是指董事会首次公告股权激励计划草案,然后统计其股价在事件日前后10日的反应,而股票的累计超额回报率(CAR)为窗口期间的AR累加所得。

(2)解释变量。对于公司实施股权激励与否,本文采用哑变量加以描述,即实施股权激励取1,未实施取0。考虑到股权激励对业绩的影响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我们对从宣布实施当年至报表披露的最近一年之间的公司年均取1,例如某公司2008年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则其2006年~2012年的变量表示为(0,0,1,1,1,1,1);若另一公司一直未实施股权激励,则其变量表示为(0,0,0,0,0,0,0)。在激励力度变量方面,使用激励数量占公司股本总额的比例,衡量股权激励的多少。

(3)控制变量。为控制其他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本文引入如下控制变量:股权集中度、成长性、两职兼任、高管年薪、高管持股、财务杠杆、公司规模、高管年龄、薪酬-业绩敏感性。其中,股权集中度采用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成长性则采用托宾Q值,高管年薪、高管持股、公司规模都取自然对数。相关变量说明见表1。

3. 描述性统计。在检验股权激励的长期实施效果之前,首先对实施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略)。可以发现,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收益率无论平均值和中位数,都显著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表明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业绩普遍更好。当然,这是不是由于实施股权激励带来的,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股权集中的公司由于出现问题的几率较小,会减弱实施股权激励的动机,因此,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其股权集中度小于未选择股权激励的公司。从总体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达30%以上,说明我们国家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依然很普遍。对于两职合一,在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中更为普遍,这说明两职合一的公司更有动机实施股权激励。从高管薪酬来看,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高管薪酬水平大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这从一个方面说明基于股票的薪酬对现金薪酬没有替代作用。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的高管持股数量无论均值还是中位数都大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可以看出与国外不同,高管持股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增加了管理者的权力。此外,两类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规模大致相当,可比性较强。

四、 实证分析

1. 模型设计。根据假设1、假设2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 11对如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

ROEi,t=+1OPTIONi,t+2CONCENi,t+3TOBINQi,t+4MANDIRi,t+5PAYi,t+6STOWNi,t+7LEVEi,t+8SIZEi,t+INDUSTRY+i,t(1)

ROAi,t=+1OPTIONi,t+2CONCENi,t+3TOBINQi,t+4MANDIRi,t+5PAYi,t+6STOWNi,t+7LEVEi,t+8SIZEi,t+INDUSTRY+i,t(2)

CARi,t=+1PROi,t+2TOBINQi,t+3AGEi,t+4SENi,t+5SIZEi,t+i,t(3)

其中,i表示样本公司,t表示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当年,?着为误差项。

模型1、模型2分别用ROE、ROA衡量公司业绩,检查实施股权激励是否会提升公司业绩。模型3考察股权激励力度对市场反应的影响,其中β1越大,表明激励力度越大,市场反应越积极。

2. 实证检验。

(1)长期效果。利用模型1、模型2,我们对假设1进行了检验,回归结果如表2。

表2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实施股权激励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的模型中显著且系数为正数,说明相较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利于公司业绩的提高,支持假设1,这也与盛明泉等(2011)的研究结论类似。

(2)配对分析。上述模型检验了股权激励实施与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发现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考虑到检验中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即正是由于预计到本公司业绩较好或者成长性较强,才会实施股权激励,进而可能影响研究结论。借鉴Dehejia等(2002)的观点,我们采用倾向指数匹配法(PSM,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的配对方法,通过倾向得分(PS,Propensity Score)值选择配对样本,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选择实施年份(Year)、规模(Size)、财务状况(Leverage)、行业(Indu)作为计算倾向得分的公司特征变量进行配对,对比分析两类公司的业绩是否具有显著的差异,这有助于克服以往文献的研究配对中仅考虑行业或者规模,指标较单一的问题。

由表3通过计算实施股权激励与配对公司906个公司年的业绩指标发现,两组样本之间ROE和ROA均值差异显著,并且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业绩优于未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采用PSM方法与上文的研究结论一致,则可以合理推断,从长期来看,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支持假设1。

(3)短期效果。为了检验实施股权激励的短期效果,我们计算了公司股票在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公告前后十日的日超额回报率,发现草案公布的当天,股价有显著的超额变化,并且从草案公布当天到之后的4天,公司的日超额回报率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投资者看好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2,+1]窗口AR的均值有较大增加,草案公布当天甚至达到1.73%。从短期来看,在我国的资本市场,投资者认为对高管的股权激励计划是利好消息,看好公司的前景,从而产生正向的市场反应。

在分析样本公司股权激励计划首次公告日前后的日超额回报率的基础上,我们对累计超额回报率(CAR)进行了分析。公告日前后10日CAR值持续为正,且呈递增趋势,在[-2,+1]的窗口有明显向上的变化。在股权激励计划公告10个交易日以后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市场反应,CAR值达到了5%左右。

从短期来看,投资者看好股权激励计划,认为其能给股东带来财富的增长,从而产生正向的市场反应。为了进一步研究什么因素会影响股权激励的短期效果,我们利用模型3进行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股权激励力度与市场反应显著为正,说明激励计划披露的激励数量占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比例越大,市场反应越积极。在控制变量中,公司成长性越强、规模越大市场反应越积极,薪酬-业绩敏感性与市场反应负相关,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类似(谢德仁等,2010)。高管年龄与市场反应负相关,说明被激励高管越年轻,市场越看好这一计划,这也符合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本质。但这一趋势还不显著,说明现阶段我国的股权激励计划还带有福利效应(辛宇等,2012)。加之之前的分析,从短期来看,市场对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并且激励力度越大,反应越强烈,从而支持了假设2。

五、 结论

本文以2006年~2012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股权激励实施后的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结论表明,从长期来看,实施股权激励有助于提高公司业绩;而从短期来看,市场对公司股权激励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并且,激励力度越大,反应越积极。本文的发现意味着,尽管目前我国实施股权激励公司的数量不多,但总体趋势是有助于公司业绩改善,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如果引导得当,对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桂田,张悦.企业改革30年:管理层激励效应—基于上市公司的样本分析.金融研究,2008,(12):101- 112.

2. 吕长江,郑慧莲,严明珠,许静静.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设计:是激励还是福利?.管理世界,2009,(9):133-147.

3. 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经济研究,2010,(11):88-100.

4. 盛明泉,蒋伟.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基于2006-2008年度的面板数据.经济管理,2011,(9):100-106.

5. 夏纪军,张晏.控制权与激励的冲突——兼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8,(3):87-98.

6. 谢德仁,陈运森.业绩型股权激励、行权业绩条件与股东财富增长.金融研究,2010,(12):99-114.

7. 辛宇,吕长江.激励、福利还是奖励:薪酬管制背景下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定位困境——基于泸州老窖的案例分析.会计研究,2012,(6):67-75.

8. 周仁俊,高开娟.大股东控制权对股权激励效果的影响.会计研究,2012,(5):50-58.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项目号:20120631008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号:11JJD790006)。

股权激励的与股权设计范文6

论文关键词:股权激励方案,上市房地产企业,设计要素

 

公司的股权激励,是指激励的主体授予激励对象以股份形式的现实权益或是潜在权益,目的在于激励经营者或是员工的工作,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重要的激励和约束工具,股权激励是公司员工全面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目标趋于一致。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市场化程度高、人才竞争激烈,所以这些企业较多采用股权激励方案。由于股权激励机制一般都是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封锁期后激励对象方可获得股票,而且还必须在满足考核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行权获得收益,所以房地产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方式也是为了稳定经营团队、留住和吸引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保障公司的持续经营。

一、股权激励方案的核心设计要素分析

股权激励能否真正激励经营者为提高企业的绩效努力工作,实现其目标,关键在于股权激励方案各个要素设计的合理性。

1.激励对象

通常来说企业管理论文,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公司雇员,包括公司的高层经理人员和其他对公司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关键员工,如核心技术人员,营销骨干。

2.激励方式

国际上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为股票期权,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应当“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实行”。

3.行权价格

限制性股票的价格一般较低或者为零,行权价格的制定没有特定的标准。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规定,股票期权持有者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或卖出本公司股票。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权益,行权过后,其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

4.行权的绩效条件

通常使用的股票期权注重股价与会计收益的直接挂钩。倘若激励对象的收益完全由股价来决定,其操纵股价的动机就会增强。为减少股价提高带来的收益的不合理性,应更多地使用会计指标衡量经营者的业绩。现在,上市公司设立的行权指标多以财务指标为主。上市公司也可采用更为严格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设定成适合于其本身的绩效考核指标。

5.激励期限

激励期限是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有效时间长度,通常由公司在规则之内自主设置。一般来说,行权期越长,激励强度越弱,但有利于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行权期越短,激励强度越大,容易引致激励对象的短期行为。为了兼顾长短期激励效果,公司通常选择分批行权的安排,同时,可因受益人的具体身份及情况而有所不同。经理人员一般在受聘、升职和每年业绩评定后授予股票期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授予数量及比例

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要考虑公司究竟应该向激励对象提供多少数量的股票。股票授予数量直接关系到激励对象的未来收益,直接体现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而且,过多或过少的数量均对企业不利。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股权激励实践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沪深两市的数据全部来自巨潮咨询网。由于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不时会发生变动,本文参照了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选择的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

在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中,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一共有143家,其中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详细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房地产企业有17家。综上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共研究17家房地产企业的17个股权激励方案。这17家企业是:万科A、荣盛发展、泛海建设、名流置业、福星股份、中粮地产、深长城、广宇集团、阳光城、新湖中宝、华业地产、金地集团、苏宁环球、南国置业、中国宝安、卧龙地产、万业企业。

2.房地产企业股权激励各要素设计情况

(1)激励对象

表1 房地产企业激励对象

 

激励对象

数量

比例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监事

中层管理人员

业务骨干

17

5

6

15

100.00%

29.41%

35.29%

88.24%

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