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

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1

转变传统的抵押担保信贷模式

抵押担保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发放贷款的基本条件,而绝大多数乡镇实体经济技术装备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符合条件的有效抵押资产,缺少有资质的企业提供担保,这些都成为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对此,宜宾市金融机构将传统的过度倚重固定资产抵押转变为推行动产质押,以满足更多的县域实体经济信贷需求。一是仓储质押贷款。仓储质押贷款是金融机构和出质人、保管人签订合作协议,以保管人填发给出质人的存货仓单质押,为借款人办理短期银行信贷业务。金融机构制订完善的操作流程,为粮棉油收储企业及农产品加工大户提供便捷融资渠道。二是林权质押贷款。该产品主要是用企业和自然人所拥有的林权进行抵押贷款,通过与林业部门合作,分别签订林权抵押贷款合作协议书,探索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的路径。三是土地和水域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该贷款主要是以农户的土地或水域承包经营权为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解决农村种养殖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贷款需求。

矿产资源采矿权抵押

贷款的实践

2009年,宜宾市珙县人民政府颁布了《珙县煤矿企业银行融资管理试行办法》。办法规定,煤矿企业可以用已购买的矿产资源采矿权作抵押,向地方国土管理部门进行矿产资源采矿权备案登记,同时由银行、企业和政府煤炭税费统一征收办公室签订三方贷款回收协议。办法规定自贷款发放次日起,委托政府统征办对该企业所有出关煤按每吨30元收取还贷准备金,每月按协议规定由政府统征办将收取的还贷准备金划入贷款银行,按照对煤炭企业专门制订的“整贷零还”的方式偿还银行贷款本息。当年该县共有18家煤矿企业获得贷款12210万元,长期困扰该县煤炭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明显缓解。18家获得贷款支持的煤炭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7%。

以旅游景区收费权质押贷款

作为国家著名的宜宾蜀南竹海旅游风景区,近年来由于游客接待量不断增加,使得建设大型停车场、改造旅游设施、开发旅游新景区等项目贷款的需求逐年增加。为解决旅游景区开发、改造融资难问题,当地金融机构以风景区收费权质押保证,由市财政局对景区收费权质押出具相关保证资料,先后向风景区旅游管理局发放贷款7900多万元,彻底解决了该风景旅游区融资难的问题。旅游景区已经成为许多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这一转变促进了旅游景区各类设施的不断完善,有效地拉动了地方旅游产业发展。

以“联保+包干”方式分散

贷款风险

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是各地面临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资金不足越发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的瓶颈。近年来,宜宾市筠连县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采取多元担保、贷款包干、风险分散的“联保+包干”方式,向该县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的茶叶、水果、蔬菜等农村专业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2190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贷款难问题。该县“联保+包干”的基本模式为:年初由多家金融机构对特色产业经济正式实行分片对口包干,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社实行联合担保;对农村合作社中小规模种植的农户,由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予以解决;对资金需求相对较大的农户,由农业银行发放“惠农卡”贷款予以解决;对能够组成“联保体”的农户,由邮政储蓄银行发放农户联保贷款予以支持,同时由乡镇领导个人提供保证;对合作社的大额资金需求,通过“乡镇财政提供专项担保资金+财政贴息+乡镇主要领导个人保证”担保方式开展信贷支持。初步形成了立体合作、分层落实的信贷合作新模式,解决了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

创新订单型农业担保贷款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贷款模式是金融机构向订单型龙头企业和订单农户提供的,用于解决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原材料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资金需求的一种综合性信贷产品。该模式将农业产业化企业、基地农户和金融机构三方,通过订单合同、担保合同和借款合同三种契约载体联结在一起。与传统订单农业不同的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的订单农业合同意向书除明确双方承担买卖购销义务外,还增加了“龙头企业以订单合同为基础,为农户从事订单合同生产而与当地金融机构发生的借贷关系提供信用担保”的内容,形成三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发展机制。

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2

关键词 烟叶;基地单元;建设措施

为全面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实现原料保障,国家局提出开展烟叶基地单元建设工作,并制定基地单元建设的工作规范。各地围绕基地单元建设工作开展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经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基地单元。做好基地单元建设工作,要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以品牌原料需求为导向,围绕优质烟叶原料保障这个核心开展工作[1],在落实基地单元建设过程中,要抓好工商合作、基础设施建设、种植主体培育、合作社建设、基层建设和技术落实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工商合作建设解决的是建设导向和工作规范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的是种植主体的种植环境问题,种植主体培育解决的是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合作社建设解决的是规模化种植后的技术落实问题,基层建设解决的是种植主体的指导服务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就是为了提高烟叶质量及效益。

1 工商深度合作

工业企业作为烟叶需求方,在基地单元建设中主要发挥导向和监管作用。开展基地单元建设要求工商深度合作,工商深度合作一方面要按照规范要求签订基地单元建设相关合作协议,约定双方责任、义务以及生产、收购、调拨等相关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工作平台和抓手,以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工商双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平台,可以是共同参与的国家局层面的烟叶原料相关科技项目[2],也可以是工商合作中心或者工商研联合办公室,甚至可以是工商双方的原料培训基地、科技示范园,以及目前皖南烟区与安徽中烟共同建立运转的联合实验室的形式(皖南特色优质原料开发研究室),集试验研究、人才培养和科技示范为一体,将工业技术研究推向生产第一线,实现技术研究与实际生产有机结合,真正将大田生产作为优质烟叶原料供应的第一车间。

2 完善基础设施

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对烟叶生产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烟区生产条件,减轻自然因素对烟叶生产的影响[3],另一方面也成为促进烟叶发展的扶持政策。基本烟田是烟叶发展的基础,通过各种土地流转方式,盘活烟用土地资源,实现长期稳定种植是基本烟田存在的意义。烟水工程关系着烟田灌溉和防洪抗涝两大工作,特别是建设大型水源性工程对于解决近年来极端天气的影响意义重大。烟路是农机通行作业的保障。育苗工场和密集烤房(烘烤工场)是集约化经营的载体,建设好此2类设施的关键是以轮作为前提确定好建设区域,并与当地政府协调好占地问题。烟草配套农机具作为减工降本的主要方式,随着国家及行业相关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其宣传推广使用力度将越来越大,特别是烟叶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探索研究,将进一步推进机械化发展,有效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

3 培育烟叶种植主体

目前已基本形成“种植在户、服务在社、掌控在司”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模式[4],并不断改进完善新型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模式。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为基本组织的特征始终不变[5],这就意味着规模化生产的主体将长期以烟农为主。培育种植主体,最终的目的就是打造一支“用得上、留得住、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烟农队伍,稳定烟叶种植面积[6],提高烟叶质量,实现烟叶生产可持续发展。通过对烟农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技术培训,对烟农开展包括生产计划、用工组织、服务管理、服务评估、总结交流等内容的培训,可以极大地促进技术落实,增强规模户现代烟叶生产意识和自身管理意识,合理组织利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减少用工投入,提高烟叶技术落实到位率,实现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烟农生产收购工作情况开展评估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技术落实,提高烟叶质量。通过配套开展烟水、烟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专业化服务,提供预报、灾害预警等信息化服务,建立含政府、行业甚至是烟农在内多方融资的烟叶生产灾害保障资金,给烟农购置意外、养老等福利保险,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烟农种植烟叶的后顾之忧,以稳定烟农队伍。

4 发展烟农专业合作社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顺应市场经济潮流的需要,加快农业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着一种发展趋势和方向,反映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7]。近年来,国家局倡导的烟农合作社是指为烟农家庭经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其最根本的意义是推动烟叶生产专业化分工。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法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后,如何使合作社发展经得起市场的考验、确保旺盛的生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核心服务环节带动整个专业化服务环节。利用合作社自身优势,农机富余则在农机租赁使用维护上做文章,劳力多则在

雇工服务上做文章,立足核心服务内容,以点带面逐步发展。二是处理好多种经营。利用烟草设施开展多种经营是盈利的一个方式,发展多种经营要有市场需求和销售渠道以及生产规模,维持市场的稳定订单,烟草行业自产自销生命力不强;此外,防止市场形成后对烟叶造成冲击,导致烟农不种烟叶改种其他多种经营作物;不能耽误烟叶生产。

5 加强基层建设

基地单元建设管理的主体是基层站,基层站建设主要做好2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做好硬件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站的工作职能,另一方面就是做好烟叶业务运行管理和内部管理工作。烟叶业务运行管理就是以合同管理为主线,以专业服务为支撑,依据业务流程规范组织烟叶生产收购调拨工作。基层站内部管理,要坚持“岗位全面,侧重技术;分工合理,职责清晰;完善制度,强化执行;绩效管理,强化考核;业务培训,建设队伍”的原则,围绕烟叶业务运行开展管理,从而全面提升基地单元组织运行水平和管理服务效率。

6 参考文献

[1] 熊娟,王湘渝.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15,17.

[2] 解莹莹.工业企业参与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336-338.

[3] 肖卫华.烟叶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12):169-170,192.

[4] 李家俊,刘明国.中国特色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以贵州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11):197-201.

[5] 张光辉,呙亚平,蒲元瀛,等. 现代烟草农业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30-4332,4336.

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3

一、金融服务主体增加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飞跃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主要来自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巨大推动,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迅速发展。

农村资金互助社在在合作社的基础上建立,成为新型的资金来源渠道。与资金互助社相比,村镇银行有其自身优势。截至2013年3月,全省村镇银行68家,其中批准筹建6家,已建村镇银行资产总额约200亿元,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农业贷款。村镇银行能提供存、贷款业务和票据结算以及银行卡和业务等,金融服务范围更广,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更大。

截至到2010年3月河北省批准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达到151家,注册资金90亿左右。小额贷款公司抵押、担保方式灵活,相较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流程更加简便灵活高效。农村小额贷款公司主要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手续简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成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的有效载体。

二、信贷规模扩大

2013年农业银行河北分行三农贷款余额达到1029.99亿元,增速12.29%;涉农贷款867亿元,增速13.98%;邮政储蓄河北分行在河北推出的小额贷款、家庭农场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等已累计投放848.34亿元。2014年12月,河北省委农工部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北省分行签署服务三农战略合作协议,未来3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北省分行将向河北省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200亿元以上的意向性融资。截至2014年底,河北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4422.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4.2%,特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余额539.5亿元。各地市银行也纷纷加入到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行列。截至2014年底,衡水市银行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贷款余额达17.7亿元,龙头企业贷款余额37.3亿元,5亿元贷款支持355个农业合作组织。邯郸银行2014年累计发放“致富流转贷”贷款1550万元;以林权为抵押物发放的贷款4300万元。

三、金融服务创新有所发展

河北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创新方式也得到了发展。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担保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三个方面。

(一)专门的金融服务创新有新探索

新的农贷产品不断涌现,如农村信用社推出的“农贷宝”、“商贷宝”等系列信贷特色产品,全力打造河北农信的贷款品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独有的贷款方式出现,如邯郸银行推出的“家庭农场贷”, 针对专业大户的“农户创业贷”;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为特点创新的规模化产权抵押产品的创新,如邯郸银行的“致富流转贷”“林果贷”。

(二)担保方式创新呈现多元化趋势

农业产权抵押、农业保险单抵押、政府担保公司、订单抵押、龙头企业担保形式得到发展。邯郸银行、邢台银行等盘活了农村产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得到发展;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大型农机具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等新型信贷业务;中国农业银行唐山分行与政府担保公司合作方式,推出农村生产经营贷款,还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保证担保方式,为肉鸡饲养订单农户发放贷款1600余万元,以满足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

(三)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

产业链融资模式有了成功的探索。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结合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新需求,健全“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企业+专业大户”、“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政府增信行为增加。唐山市政府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并与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其他机构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四)农村金融市场机制日趋完善

产权交易市场得到发展。邯郸银行建立全省首家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张北地区的农业物权公司也具有产权交易市场的性质;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农业贷款风险部分源于信用状况难以评估,然而农行唐山分行搜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建立了信息档案,这一举措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建立迈出的第一步。

(五)金融服务合作机制也在不断创新

多元信用主体参与金融服务机制创新成为趋势。政府风险基金的引导作用、政府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金融服务提供担保是政府参与机制创新的表现;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新型合作金融的发展,相互制农业保险、资金互助合作社等都是合作金融形式;农业产业链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了多个环节,农业保险、农业产权信托、政府风险基金、担保公司等主体广泛可以参与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唐山分行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采取“公司+农户”保证担保方式,为肉鸡饲养订单农户发放贷款1600余万元。

四、管理办法相继出台

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办法、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和细化,从中央到地方,然后再到金融机构,都体现出了针对性、渐进性和系统性的趋势,围绕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问题,从土地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由中央到地方,然后细化到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其针对性加强。

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4

关键词:吉林省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27-2

项目支持:本文系长春师范学院教育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吉林省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产品销售,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1 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吉林省各级政府高度关注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法规条例,永吉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9家,入社农户4300多户,2010年,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达到1.3亿元,经营额达4亿多元,带动农户13000多户,实现收入3.2亿多元,助农增收1000多万元。总体来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主体日益多元化,合作层次逐步提高,合作方式更加紧密,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分析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发展速度逐年加快

永吉县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始于2008年,当年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社员72户,注册资本是300多万元;2009年末达到59户,社员1200多户,注册资本为800多万元;截止到2010年末,达到159户,总户数比2008年增加了11.35倍,社员4300多户,同比增加了35.3倍,注册资本是1.3亿元,同比增加了43.3倍。90%以上的“千村示范、万村提升”示范村达到村村兴办合作社的目标,所有这些村的现代农业发展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支撑。

1.2 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2008年,在永吉县建立的14家农村专业合作社中,仅仅覆盖了粮食、柞蚕、木耳等产业。到2010年末,全县围绕特色产业,依托各类主体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了粮食、果品、苏产品、肉葫芦、食用菌、苗木、中药材、鹿产品、黄牛、生猪、家禽和农机服务等十几个产业,实现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有效促进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形成,农村专业合作社覆盖领域不断拓展。

1.3 合作社形式呈现多样化

按组建形式来分,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大户领办型,如西阳镇的天润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领办型,如岔路河镇姜家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带动型,如北大湖镇天茂家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部门领办型,如一拉溪镇海达苏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型,如一拉溪富达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从合作形式分,可分为四种形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如岔路河恒成号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通大户+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黄榆乡铭鑫养鹿农民专业合作社;“支部+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西阳镇罗圈沟葡萄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部门+合作社(协会)+农户”形式,如金家乡卢强玉米种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形式中,种植业类型的合作社78户,占总数的49%;养殖业类型的43户,占总数的27%。目前这种松散型的专业合作社在数量上占到76%以上。

1.4 农村“能人”的典型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在永吉县15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由种养殖大户、加工能手、运销专业户、创富能手等“能人”领办创办的达148个,占总数的93.08%。上述“能人”实际上成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成员,主导着合作社的经营和发展。永吉县鹏博稻米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永吉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于2008年。领头人李太荣当时担任西阳镇狼头村党支部书记,他从1998年开始就研究绿色水稻栽培技术,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因为绿色水稻不能上化肥,产量低,卖的钱就少。但他仍然坚持搞研究,2005年,全村开始建沼气池。2007年,李太荣开始尝试用沼气池产生的废渣为肥料,用人工除草、除虫的办法,试种了20公顷水稻,结果当年收割时,不仅产量没有降低,而且以比普通水稻每公斤高0.4元的价格销售一空。为了带领大家致富,2008年,他在全县成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稻米,并与永吉天互米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方式发展绿色水稻。效益产生了示范效应,村民纷纷要求想加入合作社,当时入社农民只有10户,目前入社农民已达到100多户,入社农民户均增收1万多元。随着合作社规模的扩大,李太荣又领着大家准备利用沼气发展有机水稻、有机猪、有机蔬菜三位一体的大棚项目。口前镇管马山村村民于忠臣,从1998年开始从事食用菌栽培,不断总结经验,掌握了较为全面的食用菌栽培技术。2006年,在他的带动下,成立了官马山村食用菌协会,2008年,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永吉县马鹿沟黑木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无偿将技术传授给周边的群众共同致富。在他的带动下,社员已达到200多人,年产量200万袋,产值在500万元以上,每户创收达万元。

1.5 农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岔路河恒成号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吉林吉粮集团签订合同,合作社再与社员以订单的形式签订合同,粮食生产风险全部由企业承担,保证了农民的权益。北大湖镇的天茂家禽养殖有限公司与合作社社员签订回收合同,不管市场如何变化,必须保证每只鸡雏挣到2元钱,维护了社员的利益。订单农业不仅使农户从生产到销售减少了中间环节,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而且订单中实行最低保护价,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2 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永吉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速度虽然很快,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思想意识缺位

某些镇、村领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致富方面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正确把握专业合作社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性质,因而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中,不能进行正确的职能定位和角色定位,出现“越位”、“错位”的现象。农民群众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比较冷淡,分散经营的小农意识在思想中根深蒂固,缺乏合作精神。故此,思想意识的缺位严重阻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2.2 “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原则不协调

在专业合作社成长的初期,由于受素质、能力等方面条件的局限,要促成相对弱小、分散和缺乏合作意识的农民走向联合,除了加强政府的引导、扶持之外,注重发挥农村“能人”的领头、示范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合作社“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且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就容易导致出现“能人”决策、“能人”治社与民主管理原则不协调的问题。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人”在经营中,希望以自己对市场的判断,作出及时、灵活的经营决策,往往使民主管理原则成为“空话”。二是如果过分强调民主管理原则,容易影响“能人”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的“能人”可能因此退出合作社。

2.3 管理不规范、利益关系不紧密

尽管永吉县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都制定了规范的章程,但有个别流于形式。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的机构不够健全,理事会、监事会等必要的组织虽有建立,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有的办合作社就是为了贷款和取得贴息,导致合作社办社宗旨与实际操作“两张皮”。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运行还不够规范,合作机制脆弱,组织和农民之间、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缺少必要的合同契约,买卖随意性较大,农户与组织之间相互毁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好则合、不好则散,有利则合、无利则分,容易造成对农民利益的损害。由于合作社与会员的利益关系不够紧密,有的虽然在服务收益不同程度上得到体现,但合作社盈余受益在总体上仍然不足,大部分合作社对会员的二次分配比例较少,有的甚至没有二次分配。

2.4 政府扶持力量不足

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规模小,大多数没有有效抵押物,贷款困难,制约着合作社扩大再生产的开展。虽然上级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但多数时候仍停留在各自操作层面,横向联系少,缺乏相互协作精神,没有形成合力共同抓好合作社发展。

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5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范畴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种植业的粮食食品,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养殖业的肉蛋食品也是不可替代的、人们生活必需的。商业性农业保险应包括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外的涉农的可保风险,如财产险、人寿险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为以下几方面提供保障:

一是为植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植物食品安全的农作物应包括:水稻、玉米、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花生、油菜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也应考虑适用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于棉花等作物,虽不危及食品安全,但因为是重要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也应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二是为动物食品安全提供风险保障。涉及全民食品安全的动物应包括:牛、猪、羊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养殖的鱼、虾、蟹等水产品。

三是为渔民渔船安全提供风险保障。从事海洋、大河捕捞的渔业生产,需要保险的保驾护航,应对渔民的人身伤亡和渔船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

在上述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内,政策性农业保险应主要承保旱灾、水灾、雹灾、风灾、冻灾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主要承保日常性疾病等动物死亡风险。对超出一般水平的巨灾,国家应另行安排救济和帮扶。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最大受益人是农户,但是农户获得保险利益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一是需要支付一部分保费购买保险,二是要在出现灾情损失时才能实现政府补贴带来的好处。农村可以实现人人有低保,但是人人皆保险尚需时日。所以,即使在政府补贴、龙头企业帮扶的情况下,农户购买保险也需要动员。在日本,加入政策性农业保险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例如,水稻、陆稻及麦类的栽培面积合计超过1亩或3亩(日本制,下同),才有资格加入。同时,一定经营规模以上的农户又必须加入农业保险,例如,北海道地区的麦类耕作面积4亩至10亩的,必须加入农业保险。在我国,保险公司可以采取以下模式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

一是对基地型农户进行保险。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带动农户参加保险,对基地型农户进行保险。基地型农户是指根据订单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农作物种植和动物养殖的农户。这些农产品作为工业原料从农户的田间、地头和院落、场房进入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广大农户与龙头企业形成了比较紧密的生产流程上的上下游关系、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基地与前沿关系。农业保险通过对订单农户提供保险服务,能够有效保障产业化生产基地的稳定发展,稳固产业化链条源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适当给订单农户部分保费补贴,组织订单农户参加保险,降低了农户的保费负担,扩大了保险覆盖面;为订单农户提供保费补贴,加强了公司与农户联系的紧密度,保证订单农户生产稳定,龙头企业原材料供应充足,有利于龙头企业扩大再生产,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对专业农户进行保险。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带动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对专业农户进行保险。专业农户是指种养业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户。专业农户往往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密切联系,保险公司可以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向合作组织内的成员提供保险,充分发挥社员之间信息比较对称、联系比较紧密的特点,相对集中地开展较大规模的保险业务。合作社社员比较集中,养殖规模较大,多数社员已成为种、养专业户,风险意识较强,投保积极性较高,农户之间的示范作用较明显。同时,农业保险还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比较规范的合作经济组织,一般都有一个经营实体支撑,如饲料加工厂或屠宰加工厂,还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保险的开展上,有的合作社对参加保险的饲养户给予饲料或销售上的一些优惠,这就吸引了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从而扩大合作社的规模。

三是对传统农户进行保险。以县级为单位对大宗农作物进行统保,对传统农产进行保险。我国的农业生产依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生产经营相对分散、地域差异较大,特别是大宗粮食作物保险的承保和理赔难度较大。对传统农户的保险难度更大,而传统农户经营的往往是传统的种植业,急需保险来分担和转移风险。

二、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帮扶方式

(一)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支持农业保险,是全社会分散和转移农业风险的重要渠道。农业保险的开办历史表明,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任何国家的农业保险都无法维持下去。美国作为世界级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保险也办得较好,政府的财政支持更是一大亮点。目前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经济支持大致包括:保费补贴,各险种的补贴比例不同,2000年,补贴额平均为纯保费的53%(保费补贴额平均每英亩为6.6美元),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多种风险农作物保险、收入保险等保费补贴率约为40%;业务费用补贴,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的业务费用(包括定损费)补贴;另外,政府还承担农业部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

(二)政府通过条件救济支持农业保险

即便政府为农业保险提供补贴,农户还是有不愿意购买农业保险的,保险对于农户来讲首先是一笔支出,然后才有可能在出险后获得补偿,农民并不踊跃参保。即使在美国,也在实行了把购买农业保险作为获得政府其他支持的条件后,农业保险的覆盖面才获得突破性发展。1994年通过的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改革法令,鼓励农场主购买农业保险,进而降低农场主对灾害救济的潜在需求。它规定,除非农场主购买了农作物保险,最少也要购买巨灾保险保障,否则他们不可能得到农业保护计划中的其他好处,即取消了政府救济计划。通过提供基本保障的巨灾保险(新设立)、提供较高保障水平的扩大保障保险、集体保险和非保险作物保障计划等四大险种把所有农作物生产者都纳入了农作物保险计划。该法令还规定,不参加政府农作物保险计划的农民不能得到福利,如农户贷款计划、农产品价格支持和保护计划的支持等,对农作物保险实行了事实上的强制参加。该法令的实施使保险作物从1980年的30种扩大到47种,农作物保险的投保率迅速提高,1995年,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达到2.2亿英亩,占当年可保面积的82%,是美国历史上承保面积占可保面积比例最高的一年。

(三)政府通过立法支持农业保险

通过法律确定农业保险的标的、范围、机构、补贴等各种内容和环节,使农业保险能够获得稳定、持续和透明的发展,不因政府官员的更迭而起落,不因市场的变化而消长。日本自1929年以来,有关农业保险的立法、制度及修改多达10部之多,对农业保险作物的品种、农业保险的准入条件、保险范围、承保方式、财政补贴、保险费率计算方法、保险费国库负担方式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也合理地利用了国库的财政资源,有效地保护了农户。

三、农业保险公司的营销渠道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三家试点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从对农业保险的政策研究、立法劝说、机构设置、产品设计开发、销售渠道建立、人培训、定损人员培养、统计、精算、资料收集加工,以及农业保险的宣传、推广和教育等方面,逐渐获得了经验和方法,试点公司也渐趋成熟。试点公司承担了农业保险的直接业务,通过开展农业保险的经营活动(销售、签单及其他服务),具体实施政府补贴的农业保险计划。试点公司还培训、管理、监督和使用保险人和农险查勘核损人。农险查勘核损工作由农险专业核损人来进行,查勘核损人需经过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长时间的培训,通过考核取得资格后才能从业。专业公司有动力、能力和愿景,将作为主业来看待,必将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

试点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专注,不只是停留在领导的一般号召与员工的象征性响应上,而是深入实际探索农民的需求、要求政府的财政支持、教育员工精做农业保险。试点公司应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农业保险发展规划,并在农业保险业务上始终坚持按照试点区域的特点进行设计和规划。例如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根据吉林省是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i对国家粮食安全起决定性作用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该省近年来的畜牧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的现实,公司在吉林省内主要规划开展玉米、水稻、大豆种植保险和规模化养殖保险,并主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开办农业保险业务;根据畜牧业发达,要建设中国乳都的实际,公司在自治区主要规划开办奶牛等养殖保险品种,并与当地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结合开展农业保险业务;根据山东省种植业、养殖业均比较发达,小麦等粮食作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是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实际,公司规划在山东探索开办小麦、棉花、蔬菜、水果等种植保险和奶牛、肉鸡、水貂等养殖保险;根据北京在发展都市农业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郊区农业比较发达的实际,公司在北京地区探索以奶牛养殖和水果、蔬菜种植为主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通过两年多试点,农业保险业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试点公司坚持围绕试点区域特点研发农业保险产品。比如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针对吉林省等试点地区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是种植面积最大、关系农民数量最多、事关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品种,公司集中研发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的巨灾保险产品。由于内蒙、山东、吉林、北京的畜牧业也都非常发达,各试点省区的畜牧业生产都逐渐呈集中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公司相继研发了肉鸡、生猪、奶牛、肉牛、梅花鹿养殖保险,并根据各地养殖成本、风险特点等因素在具体条款中进行调整,体现区域特色。同时,公司还针对试点地区农业经济特点,相继研发了经济作物草莓、烟叶等种植保险条款和朗德鹅、水貂等特色养殖保险条款。作为试点公司之一的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降低农业保险开办成本,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保险服务,通过两年多来的探索,主要开辟了五个营销渠道。

一是与农业经营管理部门相结合的渠道。省农委领导的农业管理部门与农民联系密切,并在各个乡镇都有机构网络,人员专业性较强,素质较高,是农业保险业务的良好渠道。在吉林保监局和省农委的大力帮助下,公司与省农经管理总站签订了保险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并推进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二是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相结合的渠道。公司与省农信社联社签署协议,利用其在农村的营业机构网点优势和人员优势广泛开展业务。公司在开业当天即与省农信联社签订了全面协议,公司各分支机构与当地农信社关系十分紧密。2006年,农信社代办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全年为200多位死亡和伤残的贷款农户进行了赔偿。

三是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结合的渠道。公司已经与中国农业银行、省邮政系统等机构签订了协议,并与省农业发展银行正式合作。农村金融、邮政机构的兼业方式,在公司广开渠道建设的同时,也为农业保险在更深层次上的开展埋下了伏笔,探索了路子,奠定了基础。事实上,国外成功开办农业保险是和农村金融政策紧密相连的。

四是与农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结合的渠道。农委所属的农机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农村也拥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公司通过这些部门开展保险业务,一方面有效降低了开办成本,另一方面在防灾、防损和理赔工作上更容易得到投保农户的认同。

五是探索开辟农村个人渠道。两年来,公司在农村借助具有较高威信和素质的干部、教师等人员,通过统一的培训、考试,按照保险营销的架构和模式,组建起相对固定的农村队伍,持证上岗,持证率达86%。

试点公司的探索,为在全国开展农业保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方法、教训和渠道,具备了深入、全面开办农业保险的观念、态度、方法和实力。

农机合作社合作协议范文6

柴会龙,1989年出生。大学读的是国贸专业。毕业时,面对年薪20万的诱惑,还是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章丘市柴家村。柴会龙说:“我的家乡有种植韭菜的历史,355户人种韭菜,有1500亩特色品牌基地,村里甚至在2000年注册了绿色无公害韭菜的品牌,但这个官方认证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利润。19岁那年,我就立誓:四年之后,家乡的韭菜还没有走向全国,我将回到家乡实现这个梦想。”

在上大学时,柴会龙就不断听说各种韭菜中毒事件。他说:“很多明明是无公害、无残留的蔬菜就算放在超市里也没有人买。可是韭菜对于北方人来说就是刚需,尤其是冬天做饺子是必不可少的(配料)。然而由于恐惧,消费者现在连证书都不认可了。现在城镇化那么厉害,很多人没有地,也种不出好韭菜,只能买。面对这样一个旺盛需求,我们的村民却并没有赚到多少钱。普通韭菜在中国很难卖得起价钱,在农贸市场里每斤4块钱算是顶天了。”

他认为,家乡正好能提供无公害的韭菜,既然有那么好的基地,自己又是土生土长的柴家村人,对农村非常熟悉,如果不做,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第一个提反对意见的就是柴会龙的母亲刘玉兰。“俺俩种了30多年的韭菜,知道种韭菜多苦多累。好不容易供出去了大学生,就是想让他找个体面的工作别再当农民。可他大学毕业决定回来种地,俺心里接受不了。”刘玉兰说,儿子提出回家种地后,她哭了一星期,也曾说过“太丢人”的狠话。

但柴会龙并不这么想,在他看来,种地越苦,越该改变。“科技在进步,种地也应该进步,应该有人带着大家前进。”柴会龙说,自己种韭菜优势很多:父母在种韭菜方面是专家;自己有管理营销的理念和知识;农村耕地不少。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父母一遍又一遍地说,说明自己不是心血来潮。眼看儿子心意已决,老两口只能选择同意。

“我知道他们还是不信或者不懂,我就跟自己说,行动是最好的证明,一年之后就能见效。”柴会龙说。

2012年大学毕业后,柴会龙回到章丘市柴家村种韭菜。他决定以家庭农场为主,以农民合作社为辅。先把自己做成一个标本,如果成功,再宣传给农民。柴会龙说:“我租下了4个叔叔的土地,40亩做大批量的韭菜生产,专门供给超市。这样的无公害韭菜可以卖到每斤30―40元;另外10亩专门做盆景韭菜,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活用媒体 最大限度地宣传绿色韭菜

过去的柴家村的韭菜远销到北京、天津,消费者评价都很好,但却不知道这个产品是谁生产的,如何生产?柴会龙觉得,家乡的韭菜打开销路,需要形成自己的品牌。

但很多城里人不相信农产品是无公害种植的,柴会龙觉得首先让大家知道:柴家村的韭菜真的没有问题!

在大学时候,柴会龙就搞过校园媒体。2008年,柴会龙所在的天津市宝坻大学城刚刚建成,周边的商铺正挖空心思想要吸引学生消费,他从中嗅到了商机。

2009年2月,柴会龙抢先设计出了向学生介绍消费信息的报纸,并向商家推销起了上面的广告位。随着做广告的商家越来越多,不久,他又拓展了校园送餐、票务、洗衣房等领域,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还被同学们称为“柴百万”。

“我打通学校周围商户和学生,熟悉媒体如何影响用户,每一类媒体所针对的人群是什么人?”柴会龙说,所以我有意识的接触媒体,宣传我们家乡的韭菜。

首先,在济南等城市的本地生活频道开始做广告。本地生活频道对于当地人影响大,尤其是家庭主妇,有公信力。通过广告,向消费者们传达自己韭菜的品质、产品,还有模式。

柴会龙说:“她们后来发现我们的产品不错,就开始口口相传,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又推出了小区团购模式,只要达到一定盆数,就免运费。”效果确实不错,在济南小区可以听到大妈们喊:“您买不买韭菜,家里需要不需要?”

其次,在交通广播台做广播广告。但特别重视广告投放的时间和效果。他说:“我买的是下午5-5:20的广告位。主要因为这时候济南的大部分车都堵在路上,通过让他们听听我的创业报道,使他们对我的韭菜感兴趣。”

另外,柴会龙还和(拥有)高端人群的机构合作。他最早通过济南高端农产品网站卖自己的无公害韭菜。同时,他还和车友俱乐部合作。他们需要活动场所,也愿意支持他们。经常有很多车友会把车开到他们的基地,实地看韭菜种植情况,然后带上几盆回去。

走差异化路线 盆景韭菜市场走俏

柴会龙说:“冬天是韭菜的旺季。传统的韭菜从泥土中取出后,不利于保存,放久了不新鲜。城里的老百姓想吃自己种的韭菜,又没有地方去种。面对这个市场,很多人做了尝试,比如北京就有人做盆景农业,但是价格太贵,一盆盆栽可能卖到三四百块钱。另一类是无土栽培,但是这种农作物的生命力非常差,产品就长一茬。”

他觉得韭菜的壁垒就是种植技术,尤其是育苗技术,看似进入门槛非常的低,其实门槛非常高,别的地区难以复制。育好苗才能保证消费者拿到家里是可以生长的。

研究了竞争对手的做法后,柴会龙开发了盆景韭菜。“很多在城市里居住的人,其实都想自己在阳台上种点蔬菜,不仅吃着放心还有观赏价值。我的盆景韭菜就是迎合的这部分需求。”柴会龙说,原材料还是柴家村的无公害韭菜,只不过使用有机肥料,在大棚里培育,用统一规格的泥盆来装,使得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提升,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外观。

以前的韭菜是在地里种植,粗犷;而盆栽韭菜经过精心育苗,成活率高。这样柴家村的无公害韭菜可以放在市民的阳台上养,可观赏,可食用。每盆韭菜可以割3-5茬,每次都是新鲜的。柴会龙说:“我们卖的是产品,不是食材,市场反响很好,每盆韭菜可以卖到79元。市民吃完了,还向我们预定和团购,我们按照小区配送。”

2012年,柴会龙尝试种了5000盆盆景韭菜,最后销售一空。2013年他种了1万盆,如今已经所剩不多。不过,盆景韭菜毕竟不是快消品,重复购买的周期以年为单位。对此,柴会龙认为,盆景韭菜靠的是口碑,只要顾客对产品质量认可,就会推荐给身边的朋友,为他们带来更多客源。

成立韭菜合作社 保证产品供应链

有了销路和口碑,就要保证供应链。柴会龙最开始示范,想让大家相信盆栽韭菜可以致富。接着,他考虑如何把村里的农民组织起来。2012年2月,他注册惠龙聚康韭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自任理事长。“合作社是由8位农户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包括我自己的50亩地,一共300亩地,统一管理,统一种植,辐射全区。”

怎样让农户服从合作社的管理呢?柴会龙说,关键是给出高于市场的收购价,让农户收入提高。具体而言,以往1亩地年均产量是6000斤,纯收入在六七千块钱左右,加入合作社以后,纯收入能增加到1万元。柴会龙还特别提到,他会根据农户的韭菜进行质量考核,并且与分成挂钩,以此提高农户的积极性,保证韭菜的品质。

他认为品质是品牌的生命。只要让农民挣到钱,他们就愿意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生产,由于大家是利益共同体,谁要乱来,坏了招牌都是不被允许的。他说:“其实我们的要求很低,他们大都是种了30多年地的农民,他们的技术非常成熟,我们地挨着地,互相监督,不撒农药就统一都不撒农药。农产品安全现在越来越厉害,农民也知道不洒农药是竞争力。”

合作社实行的是两步走战略,一是无公害韭菜,供应超市,做礼盒,作为春节的礼物。再一个就是盆景韭菜,进行礼盒式的包装,配上培土、沼渣、种植手册等,让都市人在阳台上拥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柴会龙还改变了家乡传统的种植模式,他把自家地里不到一米高的小土棚拆掉,全部建成2米多高的冬暖式大棚,并安装了自动卷帘机。“小土棚是一次性的,每年拆了建,费时费力,各种成本加一块就得三四千。带卷帘机的冬暖式大棚一个2万元,但可常年使用,还可以申请到农机补贴,成本要比小棚少许多。”柴会龙说。

接着,柴会龙建起了生态循环农业。他挖了一个100立方米的沼气池,把树叶、秸秆、牛粪等倒在里面发酵。沼气接入到大棚内可用来照明补光,沼液可用来杀菌灌溉,沼渣可用来施肥。从没见过这么种韭菜的村民开始觉得,这个大学生还真不简单。

普通拱棚的韭菜一亩地能赚六七千元,柴会龙赚到了1万元。在村民们看来,柴会龙挺会“折腾”,他“折腾”的效果是韭菜的品质和产量都大幅提高,“柴家无公害韭菜”的名声也传播了出去,合作社已经与多家大型超市签署了合作协议。“越来越多的村民要求加入合作社,用我们的专业技术、沼液、沼渣。产品统一销售,由我在保证韭菜质量的前提下,和超市议价。比如市场卖3元一斤,我从农户那里3.5元收购,卖到超市4.3元。给合作社8毛钱,给农户5毛钱,这是多大的利润!”

合作社经营一段时间,柴会龙又注册了家庭农场。家庭农场的意义是什么?就是20-300亩规模范围之内,其产品实现追溯。柴会龙的韭菜,包括盆景韭菜,都是可追溯产品,消费者只要用手机的二维码一扫描,就能知道这个韭菜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收割的,责任人是谁,责任人电话。“实现追溯,比空喊有机好多了。”

他的“家庭农场”模式也逐渐受到了村民的认可。村民们自动找上门学习,柴会龙就抓紧普及知识,提供专业技术、沼液、沼渣,产品统一销售,让每户村民都受益。

未来:让韭菜走出国门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而今,柴会龙成为章丘市创业促进协会的创业典型,一年获得5万元的补贴,并被评为2012年度章丘十大新闻人物。截至2013年底,他一年卖了1000多万元的韭菜,净利润达1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