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1
为防止出现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可在备课中应用教与学一体化思想来进行教学设计。教与学一体化设计是指把通常所指的“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充分针对学案及其应用环节而进行设计。教与学一体化设计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与学双方高度交融、互相推进并生成教学过程。应用教与学一体化设计,对课堂流程进行真实推演,优化教学各细节,提升教学设计的流畅性,增强教学整体的有效性。下面以人教版义教化学教科书“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的设计为案例说明这一设计样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反应原理的选择依据和实验装置的设计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能安全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选择和装置的设计等探究活动。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2
一、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一)教学条件的准备
教育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校内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工具等接近真实的现代化小学环境;校外还要有经常性的小学见习、实习、进行教育教学的环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老师需要较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管理
教育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应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并明确规范项目负责人职责及成员间的关系。项目负责人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三)课程性质
小学教育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能够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的基础课。
一要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专业的先进教育理念;
二要体现出“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职业素养”的办学理念;
三要突出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的课程。心理学和教育学对突出师范特征起重要作用。
(四) 课程目标
教育学课程是高职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为各师范类专业公共必修课。
该课程针对师范教育过去“培养合格教师”的滞后目标定位问题,根据当代“优秀教师期待”的实际诉求和国家“卓越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确立了培养卓越型小学教师的高端目标定位,引领师生投入教与学的创新,切实提升学生的高级创造思维、交往、关爱孩子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课程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必达目标以及要求部分学生达到的目标主要有:
(一)必达目标
1.认真而系统地阅读、学习和探究教育学教材。
2.增强教育学学科的理论素养。
3.训练并提升教育学应用与开发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二)发展目标
1.开展一定形式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初步养成提出、研究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习惯、技能与能力。
二、小学学生单元方案设计
教育学课堂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单元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实践环节,明确实训任务及案例,在注重实践的同时,每个课程单元设计还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学过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能力训练任务的要求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实现是一一对应的。
授课内容:第三单元 小学学生课时 4课时。
(一)能力训练项目
任务一:会通过观察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判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任务二:会运用正确的学生观。
任务三:会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让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快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能力(技能)目标
1.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述案例中蕴含的学生观。
2.通过案例找出其中蕴含的学生观。
3.会从教育学角度理解良好的儿童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4.会运用正确的学生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5.会运用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愉快工作。
6.会运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摸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7.从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着手,了解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
(三)知识目标
1.理解学生观。
2.了解学生观。
3.了解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识记并理解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5.遗传、环境、辐合论儿童观的关系。
6.了解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
7.了解10种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教育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视频教学法+情景再现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小学学生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四、课程考核方案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考核改变以前以理论考核为主模式,坚持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原则进行课程考核。
(一)实践操作考核
根据课程单元的设计方案,建立每个项目实践操作考核表,学生根据考核表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和操作训练。课程分为10个实训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100分。
1.过程评价(30%)结合提问、教学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知识评价(30%)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对知识要求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实际操作评价(40%)根据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每个项目学完后按照项目考核要求进行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操作和口述的结果,依据项目考核表规定的分值,给出本项目的实践考核成绩,课程结束时计算出每个学生该课程实践操作的考核成绩。
(二) 理论知识考核
在重视实践环节考核的同时,进行理论考核。考核题型以判断题、选择题为主,尽力避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题型,理论测试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收获与反思
收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合理精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和课堂内静态教学模式,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从而逐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3
关键词 生物化学;糖类化学;教学设计;中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75-03
1 前言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的学科[1],是中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生物化学知识,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需要探索的课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要求,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安排,并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实施效果,形成教学方案[2],以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对生物化学中的“糖类化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八个环节。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大W二年级本科学生,全为理科学生,专业基础较好。学生一年级时已经完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已初步具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知识。但本章内容涉及多种糖类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应用,内容较为繁杂,且与日常生活及医药学联系较为紧密,更侧重于应用,需要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所学知识加以扩展。
3 教学内容
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英君主编的《生物化学》(第2版),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糖类化学”教学设计内容选自教材第二章“糖类化学”,内容安排1学时。“糖类化学”在实际授课中位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等讲授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章节之后,“糖代谢”章节之前,在物质结构与代谢章节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续“糖代谢”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重点:重要单糖、双糖以及淀粉和糖原的结构及主要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葡萄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及化学性质。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单糖的结构,双糖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2)了解单糖的化学性质,双糖的主要性质,同多糖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糖类的结构、组成特点和主要性质,为后续糖代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糖类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糖代谢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将糖类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糖类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将本章内容与酶的影响因素相关实验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出现的实验现象;将相关中药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5 教学策略
在本章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问题式和研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突出形象化教学;另一方面发挥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前后联系、可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优点[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将生物化学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化解学生学习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药的药效与其成分及物质结构相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过程设计
本章节共设计一个学时,第一节糖的概念、分类和命名,属于了解内容;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代表讲授,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三节重要的双糖、第四节多糖、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是要求学生熟悉的内容。
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糖?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给出答案,并对答案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的图片,从而给出生物化学意义上糖的概念,引出本章内容――糖类化学,并概括介绍糖类物质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简单介绍糖的结构及其分类。
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例进行介绍,可将学生以往所学有机化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结构是怎样的?葡萄糖的结构赋予它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学生知识面。
第三节重要的双糖,此部分简单介绍麦芽糖、蔗糖和乳糖的结构及主要性质。第四节多糖,主要讲授同多糖中的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内容涉及其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三、四节可通过对比学习,同为双糖,三种不同寡糖由于构件分子不同、连接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而三种同多糖构件分子相同、连接方式不同,结构、性质和功能也有较大差别。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加以区分,并进行总结。此部分还可结合相关实验加以讲解,如酶的特异性实验中[4],麦芽糖可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蔗糖则不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通过具体现象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属于课程延伸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组成、结构和功能,此部分可作为学生课外自学部分。
本章内容讲授完毕,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由于本章内容是“糖代谢”的前导内容,因此,学生可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便于后续章节的学习,以此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糖类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板书设计
黑板设计 板书写在左侧,书写大、小标题等主要的教学内容,板书内容随着课堂进展逐步展示出来[5],形成提纲,便于学生把握本章重点内容。
多媒体设计 通过PPT展示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及主要内容,配合文字及图片,按照章节顺序逐步展示章节大、小标题及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重点以彩色强调,使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及重点有一个整体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8 教学互动
课堂互动
1)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实例引入课堂,上课时首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如甘蔗、土豆、棉花等,并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到底什么是糖?糖种类繁多,如何分类?怎样命名?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引发课堂讨论。葡萄糖是大家熟悉的物质,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有几种结构?是否可以发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知识面。
3)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单糖的化学性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葡萄糖是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生化指标会有什么改变?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如何快速检出?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思考,通过努力L试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下互动
1)布置作业:葡萄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血糖如何检测?快速检测尿糖的方法有哪些?淀粉和糖原有哪些异同点?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结构与功能各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章内容讲授完毕后,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并与相关实验进行结合,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中药学专业的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中药有效成分与糖类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药效的分析技术,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利用校园网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类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学生不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利用“碎片时段”随时随地学习,延长“有效学习时间”[6]。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学生对所学有机化学结构和反应的知识掌握较好,可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注意实现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生活实例或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并与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紧密连接,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英君.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郑晓珂,武慧敏,史胜利,等.案例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7):35-37.
[3]岳新春.浅谈板书的艺术美[J].才智,2011(5):130.
[4]郑晓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景教学;案例分析;案例设计
本文谨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为例,阐述笔者对情境教学案例的思考与运用。
一、案例分析
皮蛋的v史发展、制作保存、营养健康及食用注意事项等,都蕴含着化学知识,从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课程标准来看,可分解出下述课题。
1.探究松花蛋中浸泡液的溶质组成。从知识角度,包含着酸碱盐的性质、物质的溶解性等内容。从技能角度,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关键。从观念角度,微粒观、变化观、价值观等会有所体现。从环保角度,则涉及到对废弃液的无害化处理。
2.探究“毒松花蛋”内因。这个话题主要涉及到物质的营养、有毒物质对蛋白质的破坏、健康饮食等。像毒皮蛋中涉及到的硫酸铜、氢氧化钠、氧化铅等物质,其中硫酸铜、氢氧化钠都是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在探索这一课题中,会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几种物质的性质,并通过“毒皮蛋”产生的危害,使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悟化学的价值。
3.探究松花蛋的历史演变。从最初偶然发现皮蛋,到后来的泥制皮蛋、无泥皮蛋,感受人类智慧的发展,体会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松花蛋”蕴含的知识远不止此,如松花蛋殊气味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松花蛋吃起来比普通蛋要鲜?皮蛋的蛋黄为什么呈现青灰色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具有更丰富的化学知识,由此也可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化学,保持对化学长久的学习兴趣。
二、案例情境创设分析
将松花蛋作为一个教学资源,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引发学生探究兴趣、融合化学探索问题角度分析,可采取下述方案。
1.实物展示。展示松花蛋和普通蛋样品,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中产生制作松花蛋的兴趣,从而引出对配料的探究。
实物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眼见为实”,看到的、摸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真实往往带来共鸣。让餐桌上的食品走上课堂,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学生产生兴趣也属必然。
2.实验引入。可事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课外探究并录像。课堂上以播放录像引入,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予以解决。
化学实验探究是吸引学生的最佳学习方式。事实证明,对于自然科学来说,最具煽动力的当属实验探究,因此以实验引入的形式,必然让学生趋之若鹜。何况,本处以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学习媒介,对实验者本身是一种鼓励,对为参与者来说是一种诱引,总之,对全体学生来说,都形成了较强大的吸引力场。
3.新闻引入。可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引发学生探索欲望。
任何来自生活场景的学习素材都会引发学生思考,何况“毒皮蛋”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震撼作用。因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会在另一种被摧残的生命现象中找到共鸣,共鸣本身就是兴趣。
4.展示引入。课前布置调查作业,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得初步知识,在组织学生展示过程中发现化学问题并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此类调查因为涉及到每一名学生,自然也就让学习成为每一个人的事。当每个学生都渴望得知信息分析从而确定自己的从属时,学习便已经成为学生自己跌事情。
5.故事引入。以故事形式介绍松花蛋历史起源及发展,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不止对于学生,即便是成人,喜欢听故事都是一种天性。讲故事、听故事,在故事中思考道理,兴趣便寓于其中了。
关于情境创设的方式不一而论,但不管如何创设,挖掘“情境”的价值当属首要。情境的价值首先要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再完美的教学设计都是纸上谈兵。但是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兴趣层面,兴趣能够延伸发展,才是教学的主旨。也就是说,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将情境的作用发挥到极大,让学生在富有内涵的思考探究中,将兴趣内化为内驱力,成为继续探究的源泉。
三、教学设计分析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
1.展示课前调查:学生对松花蛋的了解和喜爱原因分析。
2.播放“毒皮蛋”相关新闻。
3.课题展示:松花蛋中的化学
【设计意图】
进行课前调查,能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松花蛋这个课题上,并能自觉的运用化学知识对其作出初步思考。
从问卷中获知不少学生喜食松花蛋,在这一前提下播放“毒皮蛋”的新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激愤情绪,从而引发探究欲望。
环节二:质疑释疑,深度探索
1.学生交流后质疑。
2.学生相互释疑。
3.教师指导点拨。
【设计意图】
大家的问题大家解决,体现出的是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做的工作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并给予学生辩论的时间。
本环节深度探索的问题自然来源于学生的交流,但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的疑难点,在此时也要作为重难点进行突破。或许上环节中的问题学生都能做到细致解析,但是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要通过追问、引导等方式,将学生的疑难点“追”出来,使学生坚定地相信:要探究的问题正是自己的真问题,从而使本环节的教学成为一节课的。
从教学角度说,本环节探究的重点是配料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如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如何处理废液,以及从微观角度分析其中的化学内涵等内容。
环节三:提炼总结,有效评价
1.知识点梳理与总结
2.研究方法总结与分析
3.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作用是提炼升华,将学生凌乱的思维归于调理,将模糊的知识夯实,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本环节教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关系,能自觉的通过化学视角看社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
环节四:深刻反思,提出问题
1.回顾松花蛋的发展史,引导学生猜想设计优化的制作松花蛋方案。
2.结合社会现实,对“毒皮蛋”进行社会分析。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5
关键词:气压变化;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复习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案例背景
有些教师复习实验时无“实验”,只是对教材实验逐一讲解,同时进行较多的实验专项习题训练,导致学生只会背诵实验、害怕实验,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使三维目标整体达成,提高复习课效率,针对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情,作者设计了“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这一实验专题复习课,尝试通过教师的引导,唤醒学生以已有的气体压强有关知识为主线归纳、探究、创新和运用,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说出气压变化导致的实验现象,能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三种因素,能归纳出检查简单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并学会实验操作,能归纳出“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并能设计出“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通过解释和设计“喷泉”实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或新实验中解决化学问题。通过以气压变化为主线初步学习运用归纳、比较、分类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形成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二、情景描述及评析
1. 积极思考,善归纳
师生共析:学生吹气球,教师在装有稀盐酸的可乐瓶上套一个装有小苏打的气球,两种药品混合后气球鼓起。做完这两个实验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快领会了本节课的主线——气压变化。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
师板书: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
师:某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归纳出下列实验存在明显的气压变化,你觉得他的归纳对吗?
生:图3实验中没有明显的气压变化。
师:下列实验按照最终装置内气压变大或变小,可以分为两类,如何分类?为什么?
生1:图5、图6实验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小。图5实验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导致气压变小,图6实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气体减少导致气压变小。
生2:图4、图7实验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大。图4实验是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变大,图7实验是因为产生氢气,气体增多导致气压变大。
师:回忆、比较上述实验的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气压变化而引起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般朝着气压“大”还是“小”的方向?
生:朝着气压小的方向。
师:向图8长颈漏斗中注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后继续注水,出现图9现象。从图8到图9的过程中,锥形瓶中的气压如何变化呢?
生:气压变大了。
师:什么原因让注水后图9装置内的气压变大了呢?
生:注水导致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变小,从而导致气压变大了。
师:分析以上实验,你能总结出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吗?
生: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量。
(评析:首先通过吹气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联想与压强有关的化学问题,然后设置阶梯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量,为学生在新情境下设计实验、解决实验问题奠定了基础。)
2. 动手实验,乐探究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图10、图11两种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具体操作。
师: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第一步都是将管口“封住”,为什么?
生:形成密封装置体系。
师: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手握”和“注水”分别改变了装置内什么?
生1:“手握”改变了装置内的温度。
生2:“注水”改变了装置内气体的体积。
师:最终都是改变了什么呢?
生:改变了装置内的气压。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请总结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
生:(1)使装置密封;(2)改变密封装置中的气压;(3)观察因气压改变而产生的现象。
师:刚才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同学们良好的思维能力,下面有个机会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干燥管(如图12)在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在使用前要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实验篮中的仪器(止水夹、注射器和装满水的烧杯),你能找出多少种图12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边动手实验边思考。
生:相互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填写报告。
师:你们找到多少种方法呢?
生1(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抽气,使干燥管上升一段水柱,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夹住止水夹,从水中提起干燥管,水不能滴下,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2(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干燥管部分伸入盛水的烧杯中,干燥管内液面低于烧杯内液面,且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3(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干燥管末端浸没在水中,用手捂住干燥管,如果干燥管末端产生气泡,松开手,水又进入干燥管一段距离且一段时间保持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4(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抽气,使干燥管上升一段水柱,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且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5(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在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充气,干燥管内液面下降,过一会儿干燥管末端又产生气泡,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评析:首先通过两种典型实验装置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然后设计了开放性学生实验“检查图12装置的气密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检查图12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根据自己不同的发现一起交流、反思,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既加深了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要领,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得到很多课本和试题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了快乐的课堂气氛,使问题在愉悦中得以顺利解决,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 勇于设计,敢创新
师:请看图13装置,在烧杯中装入稀盐酸,干燥管底部放上铜网,铜网上放上大理石,该装置有何用途?
生:可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师:该装置在制取气体时有何优点?
生: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师:演示图14~17装置的flas。
生:观看动画,积极思考。
师:这几种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的原理相同吗?
生:不同,图17没有利用气压的变化。
师:其余装置是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
师生共析:归纳出“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是利用装置内气压的变化,使反应物接触或分离。
师:利用下列仪器或用品,你能组装一套“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吗?请把你的创意画在学案的虚线范围内。
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设计装置。
师:请一位设计好装置的同学,上讲台利用flas向大家展示他的创新设计。
生:走上讲台,在flas上拖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图19的实验装置。
师:请为大家解释一下,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生:烧杯中放入稀盐酸,固体药品放在铜块上。打开止水夹,盐酸进入玻璃管和锌粒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管内气压变大,盐酸被压回到烧杯中和锌粒分离,反应停止。
师:大家说,他的创意怎么样?
生(鼓掌):非常有创意。
(评析:通过在图13装置中加入大理石和盐酸,引导学生推理出该装置的优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探究“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教师通过对图14~17装置的Flas演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学生顺利归纳出伴随气压变化的“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共同原理。最后设计一个“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创新实验装置,由一位学生到讲台在flas上拖动搭建该装置后表达出来,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创设问题情境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敢于设计,勇于创新。)
4. 综合考虑,会运用
师投影:已知常温下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700体积的氨气(NH3)。
师:按图20装置演示“喷泉”实验。
生:看到红色喷泉,惊呼,鼓掌!
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妙的现象呢?谁能解释一下。
生:氨气溶于水中,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中。
师:若将氨气换成我们较熟悉的二氧化碳如图21,难以形成喷泉,试分析其原因(已知:常温下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如果要使该装置也能形成喷泉(在不改变气体成分的前提下),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
生:水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产生的压强差不足以形成“喷泉”,应该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
师:若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实验、形成喷泉?装置如图22所示。
师生共析:可以用热毛巾或冰袋“捂住”烧瓶,引发实验。
师生共振: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以气压改变为主线,归纳解决化学实验中有关问题的方法,今天的作业是查阅你的文本资料或上网收索,归纳其它和气压改变相关的化学实验问题,下一节课来交流。
(评析:教师首先用图20装置成功演示了美丽的喷泉实验,学生的惊呼声、掌声显示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然后教师又依托图21、图22实验,设置思维层次逐渐提高的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反思
1. 平等交流,主动学习
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吹气球、喷泉实验等趣味演示实验和检查“干燥管”装置气密性的学生分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整节课学生踊跃发言、惊呼、鼓掌,气氛热烈,学习主动性很强。
2. 精心设计,有效达成
本节课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以气压变化为主线,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三种因素、检查简单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和“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创新实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或新实验中解决化学问题等,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有效达成。
3. 关注差异,全体发展
在做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设计“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没有胶头滴管怎样引发喷泉等教学环节中,个别基础较弱的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6
教材分析
《引导层动画》是学生在学完逐帧动画、运动渐变动画(沿直线运动的动画)的基础上,学习内容的一个提升,是Flash动画制作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动画效果。本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引导层创建的方法和要点,是第二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并且前面已经学习了逐帧动画、运动渐变动画、元件的制作及图层的应用等知识,有一定的制作基础,所以本节内容是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引导、探究、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设计与创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初步掌握Flash引导层的使用;在制作中掌握制作引导层动画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合作、探索操作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动画制作的乐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感受动画制作的奇妙,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原理;引导层的添加;引导线的绘制;引导层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难点:能够理解引导层中只绘制动画路径,在被引导层中设置补间动画;能够将对象吸附到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灵活运用引导层制作各种引导动画效果。
教学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导学案。
教学过程
1.对比导入、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欣赏两个动画,并说出两个运动对象运动效果的异同。
(教师展示两个动画)火花前进.fla:火花沿直线运动;火花沿导火索前进.fla:火花沿曲线运动。
生:运动轨迹不同(运动路线不同)。
师:使运动对象沿自绘平滑曲线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常见的动画形式吸引学生,并进一步对动画场景及其源文件的图层(如图1)和属性窗口(如图2)观察分析后总结出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激发学生想动手一试的欲望,继而进入课堂——引导层动画的制作。
图1
2.新授知识、自主学习
师:通过观察对比两个Flash作品,大家讨论一下,要实现曲线运动动画,需要做些什么呢?
学生分析讨论(可借助导学案回看刚才的动画),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提炼总结,我们了解了Flash引导层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出示幻灯片,如图3)。
图3
了解了制作步骤后,同学们一定都很想试试,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火花沿导火索爆炸的动画效果。
任务:学生分组完成火花沿导火索向前移动的爆炸效果。
学生实践:打开教师给定的文件,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参照导学案或学习网站,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交流来解决。
学生展示作品,与其他同学交流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尝试操作,遇到的问题可能就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突破。
3.探究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查看部分学生的练习,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启发指导并详细讲解。教师请制作成功的学生说出自己制作动画的简要过程,强调制作成功的关键。
学生分析:①制作的火花图片一定是元件;②火花图片一定要吸附在导火线的起点和终点。
设计意图:在此环节,主要是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探索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归纳出引导层与引导线的用法,加深对引导层和引导线知识的理解,从而掌握曲线运动的本质。
在学生基本掌握引导层与引导线的用法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
任务一:完成任务“小鸟飞翔”动画的制作。(素材已发到学生机)
步骤提示:①在第一帧中插入关键帧,将小鸟元件拖放到舞台上并调整大小和位置;②在末帧中也插入关键帧,合理调整首尾两帧中元件的大小、位置;③给小鸟层添加引导层;④给小鸟层添加动作补间;⑤测试影片。
任务二:尝试制作一个“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迹动画。
要点提示:①引导层与被引导层的关系:引导层一定要在被引导层的上方。②在引导层绘制引导线:强调引导线不能是封闭的,要有起点和终点,且起点和终点之间的线条必须是连续的。③在被引导层创建动画:强调在被引导层中将对象吸附到引导线的起点和终点,为能成功吸附,可选择“对齐对象”工具,指向元件的注册点拖动。
设计意图:设计两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一个是引入新课时的动画效果,另一个是类似椭圆轨迹运动的动画,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操作,进一步理解引导线动画的制作过程。
4.评价总结、拓展提高
师:刚才我们制作的是一只小鸟的飞翔,谁能做出多只小鸟一起飞翔的效果呢?谁又能做出既有小鸟在高空飞翔,又有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效果呢?
学生沉默。
师: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的作业,下节课上课时我们再来一起欣赏大家的作品。
教后反思
本课导入阶段采取的是展示一个引导层动画的实例(火花的前进),让学生欣赏到了优美的动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Flash源文件,可以让学生了解动画的设计思想和制作方法,看到动画的本来面目——原来火花之所以沿着导火索轨道前进,是因为事先画了一个轨迹,为什么火花会按照绘制好的曲线前进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导出本课教学内容。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选取了难度不同的分层次的任务,并分阶段完成。这样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既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也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都能体验到成功,并且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