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教案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教案设计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1

为防止出现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可在备课中应用教与学一体化思想来进行教学设计。教与学一体化设计是指把通常所指的“教案”与“学案”融为一体,充分针对学案及其应用环节而进行设计。教与学一体化设计在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与学双方高度交融、互相推进并生成教学过程。应用教与学一体化设计,对课堂流程进行真实推演,优化教学各细节,提升教学设计的流畅性,增强教学整体的有效性。下面以人教版义教化学教科书“第六单元课题2 二氧化碳的制取的研究”的设计为案例说明这一设计样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实验室制取常见气体的反应原理的选择依据和实验装置的设计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能安全操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参与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选择和装置的设计等探究活动。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2

一、课程整体设计方案

(一)教学条件的准备

教育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环境:校内应配置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工具等接近真实的现代化小学环境;校外还要有经常性的小学见习、实习、进行教育教学的环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老师需要较高实践操作能力。

(二)课程管理

教育学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应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并明确规范项目负责人职责及成员间的关系。项目负责人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三)课程性质

小学教育学是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能够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举的基础课。

一要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专业的先进教育理念;

二要体现出“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职业素养”的办学理念;

三要突出师范教育专业培养“素质全面、特长突出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小学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强、特色鲜明的课程。心理学和教育学对突出师范特征起重要作用。

(四) 课程目标

教育学课程是高职师范院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属于基本素质教育模块,为各师范类专业公共必修课。

该课程针对师范教育过去“培养合格教师”的滞后目标定位问题,根据当代“优秀教师期待”的实际诉求和国家“卓越教师教育”的政策导向,确立了培养卓越型小学教师的高端目标定位,引领师生投入教与学的创新,切实提升学生的高级创造思维、交往、关爱孩子和自主学习探究能力。本课程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必达目标以及要求部分学生达到的目标主要有:

(一)必达目标

1.认真而系统地阅读、学习和探究教育学教材。

2.增强教育学学科的理论素养。

3.训练并提升教育学应用与开发的意识、知识和能力。

(二)发展目标

1.开展一定形式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2.初步养成提出、研究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习惯、技能与能力。

二、小学学生单元方案设计

教育学课堂以项目为单位进行单元方案设计,教学内容以项目或任务为载体,精心设计实践环节,明确实训任务及案例,在注重实践的同时,每个课程单元设计还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教学过程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在能力训练任务的要求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的实现是一一对应的。

授课内容:第三单元 小学学生课时 4课时。

(一)能力训练项目

任务一:会通过观察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判断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

任务二:会运用正确的学生观。

任务三:会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让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快乐、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二)能力(技能)目标

1.用“一句简短的话”表述案例中蕴含的学生观。

2.通过案例找出其中蕴含的学生观。

3.会从教育学角度理解良好的儿童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4.会运用正确的学生观有效组织课堂教学。

5.会运用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让学生在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愉快工作。

6.会运用小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表现,摸索、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7.从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着手,了解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

(三)知识目标

1.理解学生观。

2.了解学生观。

3.了解正确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识记并理解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5.遗传、环境、辐合论儿童观的关系。

6.了解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

7.了解10种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方案设计

教育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视频教学法+情景再现法+任务驱动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小学学生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四、课程考核方案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课程考核改变以前以理论考核为主模式,坚持以实践操作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的原则进行课程考核。

(一)实践操作考核

根据课程单元的设计方案,建立每个项目实践操作考核表,学生根据考核表的内容提前做好准备和操作训练。课程分为10个实训项目进行考核,每个项目100分。

1.过程评价(30%)结合提问、教学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2.知识评价(30%)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对知识要求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实际操作评价(40%)根据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

每个项目学完后按照项目考核要求进行考核,教师根据学生操作和口述的结果,依据项目考核表规定的分值,给出本项目的实践考核成绩,课程结束时计算出每个学生该课程实践操作的考核成绩。

(二) 理论知识考核

在重视实践环节考核的同时,进行理论考核。考核题型以判断题、选择题为主,尽力避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题型,理论测试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积累知识,促进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收获与反思

收获:“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合理精简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为核心。“教学做一体化”旨在改变传统的学科体系和课堂内静态教学模式,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从而逐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做到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提高职业素质。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3

关键词 生物化学;糖类化学;教学设计;中药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6-0075-03

1 前言

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本质的学科[1],是中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学好生物化学知识,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是需要探索的课题。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课程要求,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将教学各要素有序安排,并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实施效果,形成教学方案[2],以优化教学效果。本文对生物化学中的“糖类化学”章节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反思与改进等八个环节。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中药学专业大W二年级本科学生,全为理科学生,专业基础较好。学生一年级时已经完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已初步具备相关的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化学知识。但本章内容涉及多种糖类物质的结构、性质、功能及应用,内容较为繁杂,且与日常生活及医药学联系较为紧密,更侧重于应用,需要学生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所学知识加以扩展。

3 教学内容

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于英君主编的《生物化学》(第2版),本教材为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糖类化学”教学设计内容选自教材第二章“糖类化学”,内容安排1学时。“糖类化学”在实际授课中位于“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等讲授物质结构与功能的章节之后,“糖代谢”章节之前,在物质结构与代谢章节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续“糖代谢”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1)教学重点:重要单糖、双糖以及淀粉和糖原的结构及主要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葡萄糖的开链结构、环状结构及化学性质。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悉单糖的结构,双糖的分子组成和结构。

2)了解单糖的化学性质,双糖的主要性质,同多糖的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

技能(能力)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熟悉糖类的结构、组成特点和主要性质,为后续糖代谢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糖类物质结构和性质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学习糖代谢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将糖类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糖类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在课堂教学中,将本章内容与酶的影响因素相关实验相联系,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出现的实验现象;将相关中药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与科研能力。

5 教学策略

在本章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开展互动式、问题式和研讨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被动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一方面利用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具体的特点,突出形象化教学;另一方面发挥板书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前后联系、可长时间向学生传递信息的优点[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讲授生物化学知识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将生物化学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化解学生学习的难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药的药效与其成分及物质结构相联系,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中医药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过程设计

本章节共设计一个学时,第一节糖的概念、分类和命名,属于了解内容;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代表讲授,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第三节重要的双糖、第四节多糖、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是要求学生熟悉的内容。

课程内容开始之前,先提出问题:什么是糖?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给出答案,并对答案进行总结、归纳。之后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的图片,从而给出生物化学意义上糖的概念,引出本章内容――糖类化学,并概括介绍糖类物质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简单介绍糖的结构及其分类。

第二节单糖的结构与化学性质,主要以葡萄糖为例进行介绍,可将学生以往所学有机化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结构是怎样的?葡萄糖的结构赋予它什么样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学生知识面。

第三节重要的双糖,此部分简单介绍麦芽糖、蔗糖和乳糖的结构及主要性质。第四节多糖,主要讲授同多糖中的淀粉、糖原和纤维素,内容涉及其组成、结构和主要性质。三、四节可通过对比学习,同为双糖,三种不同寡糖由于构件分子不同、连接方式不同,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而三种同多糖构件分子相同、连接方式不同,结构、性质和功能也有较大差别。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加以区分,并进行总结。此部分还可结合相关实验加以讲解,如酶的特异性实验中[4],麦芽糖可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而蔗糖则不与班氏试剂发生反应。通过具体现象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理解。

第五节糖蛋白与蛋白聚糖属于课程延伸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其组成、结构和功能,此部分可作为学生课外自学部分。

本章内容讲授完毕,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由于本章内容是“糖代谢”的前导内容,因此,学生可通过归纳、总结加深对物质结构及功能的认识,便于后续章节的学习,以此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手段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糖类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文献,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板书设计

黑板设计 板书写在左侧,书写大、小标题等主要的教学内容,板书内容随着课堂进展逐步展示出来[5],形成提纲,便于学生把握本章重点内容。

多媒体设计 通过PPT展示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及主要内容,配合文字及图片,按照章节顺序逐步展示章节大、小标题及需要讲解的具体内容,重点以彩色强调,使学生对本章所学内容及重点有一个整体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8 教学互动

课堂互动

1)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把实例引入课堂,上课时首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熟悉的富含糖类的物质,如甘蔗、土豆、棉花等,并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糖类有哪些?到底什么是糖?糖种类繁多,如何分类?怎样命名?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启发式提问引发课堂讨论。葡萄糖是大家熟悉的物质,可向学生提问:我们所知道的葡萄糖有几种结构?是否可以发生变化?如何发生变化?葡萄糖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扩展知识面。

3)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到单糖的化学性质时,可向学生提出问题:葡萄糖是人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能源物质,当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过高时,生化指标会有什么改变?尿液中出现葡萄糖,如何快速检出?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思考,通过努力L试应用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下互动

1)布置作业:葡萄糖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血糖如何检测?快速检测尿糖的方法有哪些?淀粉和糖原有哪些异同点?糖蛋白和蛋白聚糖结构与功能各有什么特点?提出问题,使学生将理论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中,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章内容讲授完毕后,一方面让学生复结本章知识点,并与相关实验进行结合,以此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另一方面让学生查阅中药学专业的相关教材和文献,了解中药有效成分与糖类之间的关系,了解中药药效的分析技术,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增强理论知识联系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生可以组成兴趣小组或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提高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也可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4)利用校园网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类教学资源,延伸教学空间,学生不必局限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可以利用“碎片时段”随时随地学习,延长“有效学习时间”[6]。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化学基础较扎实的特点,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专业的学生对所学有机化学结构和反应的知识掌握较好,可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与实验实践相结合,设置具体问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应注意实现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可以适当穿插一些生活实例或提出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并与学生以往所学知识紧密连接,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英君.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郑晓珂,武慧敏,史胜利,等.案例教学法在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7):35-37.

[3]岳新春.浅谈板书的艺术美[J].才智,2011(5):130.

[4]郑晓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4

关键词: 导学案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被提出,它的科学实用性已经引领追求高效和快速的新型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导学案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实施具有极强的必要性:学习一门外语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很多学生没有机会亲身体验英语的魅力,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的语法知识和单词记忆,这样的教育能满足的只是做题的要求,而谈不上对英语的学习。导学案就是充分发挥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进行合作探究,有效提高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而设计的一种学习方法。

一、关于英语阅读课与导学案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该部分除承载对学生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能力的培养外,还具有对课文相关话题、文化背景和语言知识的教学功能,使学生有机会感受真实、地道、优美的英语,并通过阅读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最终提高阅读能力及运用语言的能力。

导学案是教案与学案的一体化设计,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师生互动创造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文本结构,设计实际有用的导学案,包括设定分解的教学目标、教与学的方法策略、选用的教学模式等,优化课堂设计,并应用到实际阅读教学中,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案导学,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二、导学案在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以《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5 Unit2的Reading“The economy or the environment must we choose?”为例。本课的定位是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阅读课,主要内容是一位环保人士与一位经济发展顾问之间的辩论,笔者对导学案与课堂教学环节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与编排。

1.课前活动。任务要求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询有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信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任务活动,能激发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符合新课程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理念。

2.激趣导入。导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先验知识,让学生乐学新知。英语语篇教学要求我们讲究导入新课的艺术性,新授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不同形式导入,可以很快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话题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自然过渡到正题。

3.通览阅读。通览阅读,即通览全文,把握大意,该阶段主要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在此阶段,学生应尽可能快速地展开阅读,以获取文章的大意,此任务设计成选择题形式,放在课中完成,既是对接高考,又是检测学生的限时阅读能力。

4.阅读策略和细节阅读。阅读策略学习放在细读之前,符合教学实际,学生在通览全文之后,了解到文本体裁是debate,于是利用相应的阅读策略,再对文本进行细读。细读要求理解文本的整体信息,是指找到文章中的有关范围后,在范围内逐句阅读,特别是对关键词、句要仔细琢磨,以便对其有较深刻的较准确的理解。因此,教师除了把握阅读材料的精髓之外,还应善于依据关键问题,设计不同形式的阅读技能练习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听。这一任务既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又能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并为下一步任务的完成做了铺垫。

6.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两组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评价。这一话题能提高学生参与讨论探究的积极性。

7.小结本节课。

8.布置作业。作业的布置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该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及下节课学习的铺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通过精心设计导学案,优化课堂设计,克服传统阅读教学的盲目性,课堂教与学始终围绕导学案展开训练,做到以案导学。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体现了教师为主导的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体现了师生共同探究的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也体现了因人而异的层次性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导学案把课前、课中、课后紧密衔接起来,使学生有案可依,有案可循。紧扣高考,既培养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当然,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只有不断探索研究和掌握阅读过程及其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学案的作用,使阅读教学逐步得到优化,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5

关键词:气压变化;化学实验;教学案例;复习课堂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6-008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案例背景

有些教师复习实验时无“实验”,只是对教材实验逐一讲解,同时进行较多的实验专项习题训练,导致学生只会背诵实验、害怕实验,这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使三维目标整体达成,提高复习课效率,针对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情,作者设计了“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这一实验专题复习课,尝试通过教师的引导,唤醒学生以已有的气体压强有关知识为主线归纳、探究、创新和运用,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说出气压变化导致的实验现象,能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三种因素,能归纳出检查简单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并学会实验操作,能归纳出“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并能设计出“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通过解释和设计“喷泉”实验,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或新实验中解决化学问题。通过以气压变化为主线初步学习运用归纳、比较、分类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形成勤于思考的科学品质。

二、情景描述及评析

1. 积极思考,善归纳

师生共析:学生吹气球,教师在装有稀盐酸的可乐瓶上套一个装有小苏打的气球,两种药品混合后气球鼓起。做完这两个实验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快领会了本节课的主线——气压变化。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

师板书:涉及气压变化的若干化学实验

师:某同学按照老师的要求归纳出下列实验存在明显的气压变化,你觉得他的归纳对吗?

生:图3实验中没有明显的气压变化。

师:下列实验按照最终装置内气压变大或变小,可以分为两类,如何分类?为什么?

生1:图5、图6实验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小。图5实验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导致气压变小,图6实验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气体减少导致气压变小。

生2:图4、图7实验最终装置内压强变大。图4实验是温度升高导致气压变大,图7实验是因为产生氢气,气体增多导致气压变大。

师:回忆、比较上述实验的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气压变化而引起物体“运动”的方向一般朝着气压“大”还是“小”的方向?

生:朝着气压小的方向。

师:向图8长颈漏斗中注水,浸没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后继续注水,出现图9现象。从图8到图9的过程中,锥形瓶中的气压如何变化呢?

生:气压变大了。

师:什么原因让注水后图9装置内的气压变大了呢?

生:注水导致锥形瓶内气体体积变小,从而导致气压变大了。

师:分析以上实验,你能总结出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吗?

生: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量。

(评析:首先通过吹气球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联想与压强有关的化学问题,然后设置阶梯性的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因素有温度、气体的体积和气体的量,为学生在新情境下设计实验、解决实验问题奠定了基础。)

2. 动手实验,乐探究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图10、图11两种装置气密性检查的具体操作。

师: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第一步都是将管口“封住”,为什么?

生:形成密封装置体系。

师: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手握”和“注水”分别改变了装置内什么?

生1:“手握”改变了装置内的温度。

生2:“注水”改变了装置内气体的体积。

师:最终都是改变了什么呢?

生:改变了装置内的气压。

师:通过刚才的对比、分析,请总结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

生:(1)使装置密封;(2)改变密封装置中的气压;(3)观察因气压改变而产生的现象。

师:刚才的学习过程展示了同学们良好的思维能力,下面有个机会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干燥管(如图12)在实验中有广泛的用途,在使用前要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利用实验篮中的仪器(止水夹、注射器和装满水的烧杯),你能找出多少种图12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边动手实验边思考。

生:相互合作,积极思考,动手实验,填写报告。

师:你们找到多少种方法呢?

生1(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抽气,使干燥管上升一段水柱,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夹住止水夹,从水中提起干燥管,水不能滴下,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2(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干燥管部分伸入盛水的烧杯中,干燥管内液面低于烧杯内液面,且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3(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紧橡胶管,将干燥管末端浸没在水中,用手捂住干燥管,如果干燥管末端产生气泡,松开手,水又进入干燥管一段距离且一段时间保持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4(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抽气,使干燥管上升一段水柱,关闭止水夹,干燥管内液面高于烧杯内液面,且一段时间液面差不变,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生5(边做边讲):塞紧橡皮塞,将干燥管末端浸没在水中,打开止水夹缓缓充气,干燥管内液面下降,过一会儿干燥管末端又产生气泡,则说明气密性良好。

(评析:首先通过两种典型实验装置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检查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然后设计了开放性学生实验“检查图12装置的气密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检查图12装置的气密性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根据自己不同的发现一起交流、反思,得出相应的正确结论。学生亲自实践体验,既加深了对所学化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要领,养成良好实验习惯,又拓展了学生思维,得到很多课本和试题上无法得到的知识。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创设了快乐的课堂气氛,使问题在愉悦中得以顺利解决,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 勇于设计,敢创新

师:请看图13装置,在烧杯中装入稀盐酸,干燥管底部放上铜网,铜网上放上大理石,该装置有何用途?

生:可用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师:该装置在制取气体时有何优点?

生: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师:演示图14~17装置的flas。

生:观看动画,积极思考。

师:这几种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气体发生装置,利用的原理相同吗?

生:不同,图17没有利用气压的变化。

师:其余装置是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

师生共析:归纳出“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是利用装置内气压的变化,使反应物接触或分离。

师:利用下列仪器或用品,你能组装一套“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吗?请把你的创意画在学案的虚线范围内。

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设计装置。

师:请一位设计好装置的同学,上讲台利用flas向大家展示他的创新设计。

生:走上讲台,在flas上拖动上述仪器,组装出如图19的实验装置。

师:请为大家解释一下,如何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生:烧杯中放入稀盐酸,固体药品放在铜块上。打开止水夹,盐酸进入玻璃管和锌粒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管内气压变大,盐酸被压回到烧杯中和锌粒分离,反应停止。

师:大家说,他的创意怎么样?

生(鼓掌):非常有创意。

(评析:通过在图13装置中加入大理石和盐酸,引导学生推理出该装置的优点,很自然地过渡到探究“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教师通过对图14~17装置的Flas演示,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学生顺利归纳出伴随气压变化的“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装置的共同原理。最后设计一个“随开随关”的气体发生创新实验装置,由一位学生到讲台在flas上拖动搭建该装置后表达出来,其余学生在学案上画。整个过程自然流畅,创设问题情境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敢于设计,勇于创新。)

4. 综合考虑,会运用

师投影:已知常温下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700体积的氨气(NH3)。

师:按图20装置演示“喷泉”实验。

生:看到红色喷泉,惊呼,鼓掌!

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奇妙的现象呢?谁能解释一下。

生:氨气溶于水中,导致装置内气压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中。

师:若将氨气换成我们较熟悉的二氧化碳如图21,难以形成喷泉,试分析其原因(已知:常温下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如果要使该装置也能形成喷泉(在不改变气体成分的前提下),你认为要采取什么措施?

生:水溶解的二氧化碳较少,产生的压强差不足以形成“喷泉”,应该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换成浓氢氧化钠溶液。

师:若没有胶头滴管,如何引发实验、形成喷泉?装置如图22所示。

师生共析:可以用热毛巾或冰袋“捂住”烧瓶,引发实验。

师生共振: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以气压改变为主线,归纳解决化学实验中有关问题的方法,今天的作业是查阅你的文本资料或上网收索,归纳其它和气压改变相关的化学实验问题,下一节课来交流。

(评析:教师首先用图20装置成功演示了美丽的喷泉实验,学生的惊呼声、掌声显示出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然后教师又依托图21、图22实验,设置思维层次逐渐提高的问题,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反思

1. 平等交流,主动学习

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吹气球、喷泉实验等趣味演示实验和检查“干燥管”装置气密性的学生分组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整节课学生踊跃发言、惊呼、鼓掌,气氛热烈,学习主动性很强。

2. 精心设计,有效达成

本节课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以气压变化为主线,归纳出影响气压变化的三种因素、检查简单装置气密性的一般思路和“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的原理,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创新实验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新情境或新实验中解决化学问题等,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有效达成。

3. 关注差异,全体发展

在做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设计“随开随关”气体发生装置以及没有胶头滴管怎样引发喷泉等教学环节中,个别基础较弱的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时间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注,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化学教案设计范文6

【关键词】将进酒;情景化;教学模式;案例

情景化教学模式也可称之为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以案例或情景为载体引导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职校开展此项研究,要结合专业特点,落实在实践上,探索并设计出切合职业学校实际的多种情境化教学模式,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为最终研究目标。

情景化教学模式的流程通常是这样的: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情境—再现情境;学生进入情境—感知情境—享受情境;最后师生一起检验情境。

在《将进酒》课文教学中,我重点创设了如下教学情景,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受到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一、导入——视频播放,创设情境

在导入阶段,我运用了濮存昕的《将进酒》朗读视频,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带入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然后,学生全体跟着视频音乐伴奏,朗读课文。在对课文文本有了初步了解之后,用两张中国画人物图片,一个是画的狂放的李白,还有一个是画的闲适的王维,引导学生进入人物讨论,这两个人谁是你心目中的李白。

学生因为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快就根据课文内容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二、新授——演讲、朗诵,创设情境

在新授阶段,我充分发挥了自身朗诵和演讲的优势,用音乐伴奏,加上画面,介绍李白其人其诗。摧枯拉朽的气势,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的激情将学生带入了当时的时代,带到了诗人的身边:

1.介绍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如果把中国古典文学的世界比成浩瀚的苍穹,那么李白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巨星;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比成巍峨的山峦,那么李白就是诗歌群峰中不可逾越的珠穆朗玛峰!

2.介绍李白诗歌所处的时代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盛唐气象的宏阔、豪迈、自信化为生命的汁液,构建了李白的骨架,哺育了李白的血肉,盛唐的气象的魅力集中在李白的身上四溢充盈,喷薄而出!可谓“天精地气,一时凑泊;大千造化,集于一身”。李白舌灿莲花,笔挟风云,简直就是才气、自信、豪迈、飘逸的代名词。

3.介绍李白其人的风格

他冲天而起,破空而出,如芙蓉初发,清新自然;似龙泉出鞘,锋芒毕露!他心雄万夫,平交王侯;他桀骜不驯,睥睨天下。李白是盛唐气象孕育出来的最完美的骄子。他是踵地摩天、扶摇直上的大鹏,是横戈跃马、左冲右突的侠士,是飘荡卷舒、异彩纷呈的云霞,是皎洁明华、丰润光鲜的朗月,是猎猎酒旗潇洒傲岸的微笑。李白身上涌动着一种雷霆万钧的气势,彰显着一种涵盖万有的博大,飘散着一种鹤立鸡群的风神!他是唐诗的最高峰巅,他是个体人格的最高代表!

“我言李白无古双,至今采石生辉光”!他是太白金星降凡,他是青莲居士临世。他集神仙、剑客、游侠、酒圣、诗人于一身,览诸子百家经籍,有超脱尘俗思想,具建功立业抱负,欲为鲁仲连,心仪谢安石,可谓“气吞一代,目无千古”。他的血液里流淌着湖人的放荡不羁的血液,他的体内激扬着激情自由的热血。自由是李白诗歌的精神内核,是其生命最原始的冲动!自由,形成一种性格;狂傲,构成一种火焰;飘逸,凝成一种飞动。三者合一,构成李白诗天风海雨般的气势。李白是历史上任何诗人都不可比拟的,“屈子何悴,宋玉何悲,贾生何戚,相如何瘦”!他抒真情,见其人格之俊爽;写激情,见其愤世之不平;表柔情,见其心灵之善美;字里行间燃烧着电一般的生命!

4.介绍李白其诗的风格

诗系太白恃酒逞才使气之作。它似乎没有什么章法,也不暇安排,完全是凭一时之感情驱使,随气所之,气出而言随,气盛而言盛,气变而言变。严羽评此诗云:“一往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任情使气,是这首诗的基本特点。此诗咏的是饮酒,是一首名符其实的劝酒歌。诗的首尾相应,中间虽起伏跌宕,但句句与饮酒销愁有关。起首二句,说黄河如海一去不归,高堂白发难转青丝,是说时间不能倒转,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一愁也;既然青春难再,不纵酒行欢更待何时?于是引起了举杯销愁愁更愁的纵酒行乐的主题。“天生我材必有用”,本是自信的豪语,但实际上是怀才不遇,有才不用,二愁也;“千金散尽”本应“还复来”,但如今本应复来的“千金”始终未来,且连饮酒还要用“千金裘”和“五花马”来换,三愁也;自古“圣贤”本应流芳百世,彪炳史册,但如今却“皆寂寞”,而让那些无所事事醉生梦死的饮者“留其名”,世事之颠倒如此,四愁也;此四愁皆千古之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啊!于是,诗的主题就是干杯,干杯,而且还要一连干它三百杯!此诗忧愤深广,又豪情四溢,虽说的是饮酒,其深怀却还在忧世。可以说是酒诗中的奇葩,一朵在酒文化中生出的旷世奇花!

5.介绍李白诗歌的文学价值

读李白的诗,你的感觉是力量和气势,是惊涛拍岸,长河奔流,飞瀑直下;是香象渡河,金翅劈海,骐骥驰野;是笔走龙蛇,语惊鬼神,口吐锦绣。无论是“气雄高畅”的歌行,还是“气势张皇”的七古,也无论是“气象雄逸”的五律,还是“气体高妙”的五绝,“气概挥斥”的乐府,李白都是信手拈来,独占鳌头,另标高格。

能诗能剑亦能酒,李白风采照千秋。他列竹溪六逸,属饮中八仙。宇宙的启悟,酒神的鼓舞,神仙的飘拂,把他的生命意识推到了极致,也把他的生命价值提升到了极致。天道自然,豪放不拘,飘逸不群,就是李白的诗风,也是李白的人格,更是李白的精神,李白的神韵!李白的诗纯属天籁,无迹可求,臻于化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极大地拓展了他的胸襟,更壮大了他的抱负,还平添了他作诗的豪兴。

演讲结束了,学生们沉浸在我营造的氛围中,教室里静悄悄地。这时,我要求学生找到诗句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引导学生将“四愁”转化为四个关键字:悲——欢——愤——狂,最终,学生归纳出了全诗的感情脉络。

三、拓展——设问讨论,创设情境

在拓展阶段,我向学生发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细致解读全诗。

1.《将进酒》感情奔放,气势雄浑,曲折低回,跌宕起伏。请找出诗中带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学生找到了这些诗句,解读了这些诗句。

2.你认为《将进酒》这首诗的全篇主旨是哪一句?为什么?

学生找到了几句,最终,经过讨论,落实为一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鄙弃和蔑视的态度。

然后,我适时推出了一个问题,进行比较阅读:试将“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做一比较,说说二者表达的感情和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最后,大家归纳为:前者低沉,后者昂扬;前者委婉,后者直白。

3.谪仙诗人李白纵酒高歌:“但愿长醉不愿醒”,为何他才高八斗却嗜酒如命?

李白借酒抒万丈豪情,李白用酒写万古柔情。李白因酒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更加酣畅淋漓!

4.从“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愿长醉不愿醒”两句诗中,你看出了诗人思想上的什么特点?经过师生讨论,最后归纳为:矛盾。前者豪放自信,后者怀才不遇。最终,通过酒进行了中和。

四、总结——自编自演,创设情境

在总结阶段,我启发学生从修辞的角度再次解读此诗,加深了学生对比兴、映衬、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印象。

我设计了一个情境:我们平时请朋友喝酒,怎么劝酒的?请两位学生表演一下。如果是请李白喝酒,我们怎么劝酒?如果是李白请人喝酒,怎么劝酒?饶有情趣的表演,气氛有点闹,但效果很好。在同学们的点评中,大家体会到,李白的话,怎么夸张怎么说。

具体归纳为,数字的夸张:如“会须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感觉的夸张: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在教学中,我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变“运用知识”为“实践创新”;变“检查知识”为“互相交流”,充分地创造和合理运用了情境性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对诗歌的关键语句能够理解了,也能够背了。

开展情景化教学模式研究,这是时展的要求,更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程岭.教师情景化教学理论探源[J].继续教育,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