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1

关键词:医疗设备;制度化建设;管理制度;医院;医疗服务

在现代医院和医疗机构体系中,医疗设备与医疗人员是构成医疗事业的重要元素,也是影响医疗行业社会形象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与控制,形成科学、有序、完整的医疗设备管理制度,是医院和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尤其在新时期,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建设,其必要性是极为突出的。

1 医疗设备制度建设是发挥医疗设备功能和作用的必然选择

在现代医院和医疗机构发展过程中,医疗设备既是医院的重要有形资产,也是开展医疗业务和诊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倘若诸多的医疗设备、工具和器械不能得到妥善的管理,那么医疗设备本身的价值就无法体现,医院的业务发展和服务改进也就陷入瘫痪。所以,从医院本身发展的角度看,医疗设备的制度化建设是必须的步骤,也是必然的选择。从医疗设备自身的功能和作用的角度看,要想发挥出医疗设备最大的功效,提升设备利用的效率和效能,必然需要一整套配合的制度和机制,既要保证设备功能的有效发挥,又要维持设备的使用年限和安全。所以,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加强医院和医疗机构中的医疗设备制度建设,能够完整、有效的组织起医疗设备的集群化规模效应,大大提升设备的使用功能和使用效力,为医院和医疗机构的业务发展、服务质量提升做出必要的贡献。

例如,在医院中有很多不同种类、不同功能的医疗器械和仪器,这些设备进价昂贵、保存难度大,使用起来需要精心的后期维护和管理。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必须透过专业化制度的建设对这些器械、仪器的各类细节进行分门别类,加强定期的保养、检测和维修,使之可以随时发挥出功能性的作用。对于医疗设备的配件和消耗品的管理,同样需要制度和规章的保障,这和大件的医疗器械、仪器的管理并无二致。总之,加强医疗设备制度的建设是现代医院和医疗机构谋求业务发展、设备功能最大化的必然选择,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 医疗设备制度建设是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化的要求和必然趋势

现代医院和专业化的医疗机构,已经从过去那种完全依照行政命令管理的泥淖中脱离出来了,走向了更具时代性和现代化的管理道路。也就是说,现代医院和医疗机构的管理要依靠更具效力的规章制度来完成,这样既可以拜托行政命令的束缚,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减少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基于此,如果将现代医院、医疗机构的整个管理制度看着一个大的体系,那么整个管理体系中涵盖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所以,从医院和医疗机构管理制度化的发展趋势来看,医疗设备制度建设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章节与组成部分。倘若失去了医疗设备制度建设这个步骤,整个医院的制度化建设与管理都是不完整的。所以,将医疗设备的制度建设尽快提升议事日程,并着力落实和执行,应该成为广大医院管理者的共识。此外,我们看到,更多的运用制度建设来保持和维系医疗设备的管理,不能可以有效规避行政命令与个人权力的干扰,而且能够发挥出医疗设备的最大作用,体现设备的价值,为医院创造良好的业务环境和诊疗条件。综合来看,加强医疗设备的制度建设,既是业务发展的需求,也是制度建设的必然。

3 加强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设是保障医院服务水平的重要路径与方法

不管时代背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如何变化,医院、医疗机构的职责都是要为人民群众就医、就诊、保健、用药等需要提供基本的保障,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一点正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服务的本质。虽然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考量,医院自身的业务发展和经济繁荣需要拓宽业务盈利的渠道,但这必须基于合理化、科学化的前提之下。

总之,医院要谋求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打造更为人性化、科学化的诊疗环境与氛围。我们知道,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可以很好的管理各种医疗设备、仪器、工具等,能够为医院诊疗服务的开展解除后顾之忧,提供周到、细致的帮助。所以,医疗设备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诉求是保障医院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总之,新时期的医院和医疗机构的发展,必须重视医疗设备的功能性作用,同时将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建设纳入到医院发展的重大议题中。通过加强医疗设备的制度建设,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上一个新台阶,人民群众的就医问药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的缓解。

[参考文献]

[1]郑孝军.现代医疗设备管理现状的探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8).

[2]丁烨,王振维.医疗设备的维修现状及方式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08(03).

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2

关键词:煤炭质量监督 管理 必要性 技术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91-02

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当然,我国的煤炭企业也不例外,在技术的革新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监督与管理,能够实现企业找到质量与效益的完美契合点,从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对煤炭质量的检测也成为了煤炭实验室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煤炭检测质量技术风险的分析,有效地提高煤炭质量检测结果,从而更好地为煤炭发展而服务。

1 煤炭质量监督管理的必要性

1.1 与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相联系

由于我国煤炭企业过于追求利益化,从而引进众多不适合于中国现如今的市场或者企业本身发展的投资者,因而导致了很多的煤炭企业结构不合理,不仅增加了市场竞争力与管理的成本,而且还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虚假的繁荣景象,其原因正是由于投资方向不明确而导致了资金的浪费,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1.2 对社会效益的重要影响

煤炭质量的管理与我们的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国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煤炭产业中煤炭的建设与挖掘等各个环节,都与大自然有关,例如在煤炭的挖掘过程中,往往会受到空气保护、植被、土壤保护以及当地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很好地对煤炭质量进行监督与管理,将会因过度的开采而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从而影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严重影响到了社会效益。由此可见,不断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监督与管理,能够有效地弱化煤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3 影响着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情r,随着近几年来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管理,来有效地提高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有效地解决煤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符合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因此,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地对煤炭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改变经营思路,严格地把好煤炭质量关,最终提高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除此之外,从采购商品的含煤率入手,对采购工作人员进行基本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对煤炭质量的管理。

2 煤炭检测质量技术性分析

2.1 煤炭检测过程中质量的分析

2.1.1 人员

在进行检测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除了持证上岗之外,还必须接受岗前培训,有效地保证检测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更新知识与技能,从而满足于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煤炭检测质量的要求。

2.1.2 设备

对煤炭的质量检测离不开仪器设备,因而选择合适、标准的设备对于煤炭质量的检测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对投入使用的检测仪器与设备,要进行检定与校准,同时还要制定出检定与校准的相关计划,以此来保证数据信息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除此之外,还要对相关测量设备进行统一的管理,例如,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的核查与检定,不断完善仪器的管理程度,提高相关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等,从而最终确保煤炭检测仪器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2.1.3 设施与环境

实验室的设施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煤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煤炭质量的检测过程中,设施与环境都应当满足于相关规定的要求,例如,在对煤质分析中发热量的测定时,相关文件GB/T213-2008《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中明确规定,在进行发热量的测定时,需要设立单独的房间为试验室,不可以与其他的试验项目在同一房间里进行,而且试验室内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避免强烈阳光的直射与空气的对流。除此之外,为了能够达到相关规定的要求,可以在实验室通过空调来达到控制的效果,或者是监测设施,例如常见的温湿度记录仪。

2.2 煤炭检测结果质量的控制

2.2.1 能力验证

能力验证是实验室认可的一个重要内容,既是对煤质实验室技术能力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是判断实验室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不断地提高煤炭检测人员的技能水平,并对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有效确保检测结果的精确性,从而为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

2.2.2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最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在进行煤炭质量的检测过程中,要注重对标准物质的保管与使用。通常情况下,标准物质可以分为明码样与密码样,通过对标准物质的有效利用,可以促进对煤炭检测质量的控制。

2.2.3 质控计划

质控计划指的是根据其具体的情况,制定出的煤炭质量检测控制计划,例如,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能力验证等相关内容。加强对煤炭质量检测的控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同时也为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提供了一份保障。因此,要有全面、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并进行科学、合理的监督,从而有效地发挥出质控计划对煤炭质量监测的监督作用。

2.2.4 统计技术

在煤炭质量控制过程中最实用的方法就是统计技术,如果能够在煤炭质量检测过程中采用正确的统计技术,将会使得日常的煤炭检测工作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提高煤炭检测质量。其中以分析测试控制图最为重要。例如,可以按照GB474-2008《煤样的制备方法》来进行制备出固定数量的分析煤样,当然也可运用标准的煤样来直接作为控制煤样,从而省去自制控制煤样过程中的评价试验。

2.2.5 数字化实验室系统

数字化实验室系统结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技术,例如,对样品的收集、化验任务的下达以及样品样签的打印、数据审核等,煤炭检测系统数字化的实现,有效地解决了数据传递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同时也减少了人员的工作强度,实现了对检测状态、数据的实时掌握,以及对原始数据的抽检与核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炭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3 结语

煤炭资源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对我们的生态环境也有着深远有影响,因此,为了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日益突显的矛盾,需要加强对煤炭质量的监督与管理,特别是通过煤炭质量的检测,通过对其检测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分析,有效地提高煤炭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并根据其提供的数据实现对煤炭质量的监督与控制,最终促进煤炭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虎才,冯静,李培铖,等.动力煤配煤炼焦的实验研究[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5(6):63-64.

[2] 胡邮卫.我国动力煤清洁利用问题探究[J].中国能源,2015(6):22-25.

[3] 罗陨飞,姜英,刘峰.中国商品煤质量标准体系研究与构建[J].中国煤炭,2015(3):15-18.

[4] 安和人.中国煤炭建设行业现状与展望[J].煤炭工程,2014(10):1-5.

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3

关键词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对策;安徽宿州;??徘

宿州市??徘?卮Π不帐《?辈俊⒒苹雌皆?喜?耕地面积14.2万hm2,小麦种植面积12.3万hm2,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基、安徽省典型的产粮大区。2004年以来,??徘?菩行÷罅贾植固?⒉馔僚浞绞省⑿÷蟾卟?ス毓こ?全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小麦生产形势较好。但在2008年、2009年对全区4 0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中,发现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其分析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农田基础设施薄弱,农田交通不畅

在调查中85.3%的农户有灌溉条件,90.2%无沟渠等基础设施,52.2%排水不畅。由于国家投入不足,农民又无力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致使农田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田路况较差,不利于机械化操作推广,农田灌溉只能漫灌,田间灌溉率低、灌溉成本高。虽然??徘??昀?门┮底酆峡?⑾钅俊⑴锉曜蓟?ㄉ柘钅吭黾硬簧倩??解决部分地块的灌溉问题,但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农田交通、排水等问题也没有解决,内涝时有发生,遇灾害年份,农业生产波动大。

1.2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

在调查中所有农户均独自经营,小麦生产仍停留在一家一户的水平,生产规模小,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农民惜地意识强烈,不愿交给别人经营,在土地流转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流转机制,限制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畅,农业订单落实不好,比较效益不高,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限制了小麦经营规模扩大。

1.3管理粗放

在调查农户中69.3%家庭有外出务工人员,在家留守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素质相对较差,年龄偏大;加之土地零散,使农业生产采取粗放种植,农业种植表现为一种一收,不再精细,科技含量低下,生产后劲不足。整地质量差,耕作深度浅,一般15cm左右。耕作层变浅影响小麦根系下扎和吸收水肥的能力,进而影响产量。播种质量差,小麦播量偏大。农户受耕地质量差、近几年秋季干旱影响,小麦播量逐年加大,导致基本苗偏大,田间郁蔽,病虫害加重,倒伏危险增加。另外,撒播麦田增多也使播量增大。化学除草在年后进行。年前麦田杂草85%已出土,草小对药敏感,麦苗小覆盖少,省水省药省工省时效果好,农药残留对后茬影响小;年后草大抗药性强、麦苗覆盖多,成本大效果差,农药残留对后茬影响较大。普遍不施拔节肥。农户担心追肥会引起小麦贪青、晚熟和倒伏,普遍不施拔节肥,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提升。无公害防治病虫害程度低。农药用量偏大、利用率低、乱用滥用农药、不按规定使用农药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2对策

2.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项目申请,争取项目支持、镇、村、农户四级联动,多方筹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农田抗旱排涝工程建设,促进沟、渠、涵、闸配套,逐步完善基本农田的防洪排涝和灌溉工程,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力争达到旱涝保收的效果。推动标准化农田建设,农田实现“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土肥沃、水畅流、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化格局[1]。

2.2加大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实施订单工程

依靠皖王面业集团、皖神面业、东方面粉厂坐落??徘?谋憷?跫?广泛宣传,提高认识,通过广播、电视、会议、标牌、举办培训班及印发材料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小麦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生产宣传力度,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干部群众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品牌认识。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加强农户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尽快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鼓励种粮能手和农业主体去发展规模化经营。大规模实施优质小麦订单工程[2]。按照市场需求组织优质小麦生产,把订单生产作为优质小麦产业化的突破口,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和中介组织,将龙头企业与农户连接起来。粮食部门要充分发挥粮食经营的主渠道作用,做好订单购销工作。按照国家收购政策,优质优价优先收购订单优质小麦。加强外销工作,提高订单农业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户的积极性。

2.3推动规模连片种植

大力开展“百、千、万”优质小麦实施工程,建立不同层次的示范田。区抓好万亩方,乡镇抓好千亩方,村要抓好百亩方。按照统一布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管、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的要求组织生产[3],使示范片成为产业化、组织化、标准化生产的典型。

2.4开展科技培训

依托??徘?┮悼萍既牖Чこ獭⑿÷蟾卟?ス毓こ獭⑿滦团┟衽嘌倒こ獭⑴┮底ㄒ导际跖嘌倒こ毯痛唇?躺?称沸÷笤?匣?叵钅抗こ?积极开展科学技术培训[4],提高农户科技种田意识和水平。立足适用性、先进性、指导性和规范(下转第106页)

(上接第102页)

性,参照小麦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切实加强技术标准的宣传和指导,制定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小麦生产规范,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供种、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供应与使用、统一田管和收获,确保机械化作业、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化除化控等各项关键技术指导到户、应用到田,确保小麦管理科学化、生产安全化。

3参考文献

[1] 陈金平,崔满星,郭祯,等.豫南稻茬麦区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2(12):15-16.

[2] 王丽君.呼伦贝尔市小麦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1):30-32.

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4

关键词:财务管理制度 健全 作用 必要性

一、引言

所谓企业财务管理,是指对企业单位金的运动实施计划、指导、组织、协调等操作的过程,同时对单位的财务关系进行处理的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企业的正常运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使企业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解决资金管理中的难题,优化产业结构并促进资金的顺畅流通,进而实现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尽管我国市场化经济的进程很快,但是经济增长的质量不够高,造成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并制定有效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现状,可以说,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对企业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机制,对管理制度缺乏足够的掌控能力

企业内部管理层分工不够明确,既存在职权重叠现象,又存在管辖的盲区,造成了一旦出现问题不能够及时地解决,许多机构互相推卸责任的局面出现。许多机构部门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空有虚名,比如法人机制结构不能有效发挥其职能,造成对公司企业事务管理能力的不足。法人治理结构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公司董事会能否发挥作用,而当前大多数公司董事会机构是一个虚职,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够决定公司企业的发展前途,并缺乏有效的引导,缺乏对管理制度足够的掌控能力。

2.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控制机制不够完整,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企业应该具备一个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每个企业都应该建立一个拥有自己特色,符合自身发展的内部财务管理控制机制,这是一个企业良好发展的保证。当前我国在此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造成内部财务控制系统过于薄弱,缺乏足够的竞争能力,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具有生机的管控机制。

3.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足够的财务管理意识

企业财务人员在制度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建立和顺利执行。高素质的企业理财人员是企业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当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概括为: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路模式的影响,我国在此方面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相关的正规教育不能顺利的开展,相关业务人员不能得到正规的培训教育,造成企业财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对于相关的工作流程和业务制度不够熟悉,对于工作的主管积极性不够强,同时对自己的职责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不足,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的相关专业人员的总体素质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发展需求,严重阻碍了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进程。

4.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执行能力较弱,存在不合法行为

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制度缺乏一个全面的认识,缺乏系统规范的管理手段和措施,所建立的规章制度漏洞过多,造成了制度上的薄弱。不仅如此,在政策的执行贯彻上也存在问题,各个阶层没有在思想上对其进行重视,直接造成了制度不能够顺利执行,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存在约束上的漏洞,这也给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阻碍政策的开展。有些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对经济活动进行越权干预,造成了控制制度的失效。与此同时,有关审计部门监督审查的职能没有体现出来,缺乏独立性,对于制度的贯彻也是一种阻碍。

5.我国经济转型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冲击

我国经济体制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向更为宽阔灵活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企业管理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有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分重视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在健全制度方面的监督有所放松,造成了工作的混乱和落后。主要表现在:所建立的账目系统混乱,存在假账的现象,私自处理和转移资金,造成了会计统计信息与事实严重不符。

三、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措施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要从思想上重视制度的健全,落实实际行动,提高管理水平

有关部门领导要加强思想教育,深化思想认识,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树立提高管理水平的意识,将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有关人员要积极响应领导号召,认真学习相关知识与法律规定,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增强责任心与工作积极性,要团结合作,对工作有一个充分全面的认识。思想是制度完善的基础,是政策健全的保障,不仅要从实际行动中来落实,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思想认识。

2.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力度,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

企业的成功与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密不可分,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有力保证。制度的完善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国家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健全财管制度的重要性,并应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主导思想,完善指导政策,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指明正确的方向。将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建立现代化企业有机结合起来,为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全面了解企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3.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

相关从业人员是整个过程的主要执行者,针对当前的情况,需要加强对财务人员基础知识的培训教育,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班,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要注重加强对业务人员的思想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使其对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提高对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思想上的升华。业务能力与知识水平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是前提,二者缺一不可。

4.建立完善的监督审计机构,保证制度的顺利实施

制度的健全离不开监督,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审计机构,不仅要建立,还要保证其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加强内部控制团队和审计部门的建设。审计部门是监督的主要力量,由于我国国情,审计部门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原因在于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所以,要保证审计部门足够的独立性,使其能够对企业领导机构直接有效负责,同时监督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监督程序,建立由综合素质较高的监督人员组成的监督审计机构,以保证监督机构能充分发挥作用。

四、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1.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发展十分迅速,与此同时,竞争也不断激烈。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与企业自身发展很不协调,很难满足当前发展需要。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站稳脚跟,需要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在制度约束下才能不断完善,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

2.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也是中心环节,资金是连接各个部门的纽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主要以成本和资金管理为重点,进而达到形态的管理。与此同时,财务管理是比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其贯穿于企业生产的每个方面和步骤。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够有效地促进生产和管理工作,反过来企业生产和管理工作又能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财务管理成果代表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情况,通过分析财务的数据成果可以有效发现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及时解决。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

五、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慢慢地体现出来,越来越决定着企业能否正常快速发展。为了保障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良好发展,保证足够的竞争力,需要加快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步伐。只有建立足够合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分析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了解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意见,并能够将其落实到位,是一个很复杂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做好每一个环节,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好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利.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年07期

[2]雷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和措施[J].现代企业,2010年01期

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5

关键词:供电局;管理制度;优化

作者简介:孙秋玲(1977-),女,汉族,河南尉氏县人,开封市供电公司尉氏县供电局科员,经济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2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46-02

供电局在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创新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驱动的模式积极进行制度优化,为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供电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各种挑战,需要从技术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从而建立完善的制度,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1]管理创新是制度创新优化的基础,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供电局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优化发展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为供电局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平台。管理制度创新是供电局建立新体系的关键和保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供电局需要把管理制度创新和优化做为一项战略性工作,从根本上提升制度创新水平 。

一、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一)供电局制度创新优化的条件必要性

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才能在制度创新优化方面采取有效的工作,提升供电局的创新服务水平,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好的利润。供电局在进行经济制度改革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产权、运营模式、管理策略等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在管理理念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把其逐步融入到制度创新过程中去,为供电局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日常运营模式必要性

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从日常运营情况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为管理产生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敢于冒险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建设,制度实施过程中能够符合管理模式的要求,发挥积极的作用。供电局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日常工作和现代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推进制度创新,让供电局的管理能够符合时展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实现管理制度的全方位突破。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制度建设、制度创新、制度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创新思维,让供电局的制度能够符合现代管理理念的要求[2]。供电局在整个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模式创新,积极稳妥的推进局内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更好的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积极稳妥的推进模式创新,让价值链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让制度能够在创新过程中不断优化,全面提升管理制度的运行效率,为管理职能转变产生积极的作用[3]。在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下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组合和优化,让信息能在整个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创新引领的作用。

二、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优化的主要内容分析

(一)供电局需要建立完善的决策制度

供电局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关键性决策,因此决策制度建设变得异常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面临各种选择性问题,在进行方案选择的过程中决策制度会发挥关键性作用。因此决策制度需要进行制度模式转换,不断提升制度的综合运行能力,为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制度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把科学和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管理者需要发挥决策作用,才能更好的完成管理制度方案优化的工作,为管理制度更好的实施营造良好的氛围。管理是系统性工程,需要从管理制度和管理质量方面入手,积极稳妥的推进管理制度创新,为管理产生效益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决策制度建设对供电局全面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供电局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决策制度建设,让决策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4]。决策实施过程中需要主动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多元化的运行模式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建设,为制度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决策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决策机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供电局在运行过程中面临各种风险考验,因此要从风险决策机制角度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体系建设,为更好的决策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供电局信息管理制度创新优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供电局信息制度优化异常重要,需要从每个环节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让信息能够在各个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5]。信息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供电局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完成各项任务,才能有效防范各种风险,为其科学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证。供电局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在信息与信息之间建立通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性,为信息优化和信息方案选择创造良好的平台,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供电局需要把信息和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建立完善的信息保障制度,并且不断的对信息进行优化,提高信息的研判能力,为信息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新的制度体系下,知识可以转化成为价值,信息能够转化为知识,因此要从信息知识价值角度完成供电局信息制度,为其更好的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供电局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供电局管理模式创新需要从知识产权制度角度出发,把核心技术发展做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积极稳妥的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为供电局赢取市场,产生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供电局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临各种考验,必须要从制度创新角度出发,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让知识更加丰富,对提升供电局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从知识产权制度设计出发,另一方面是从奖励制度出发。通过完善的奖励制度不断提升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各项事业的优化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条件。供电局技术创新发展与专利制度之间存在内在的关系,因此在制度建设和优化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新的发展战略,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创新工程,为制度创新和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其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供电局需要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供电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融入多方面的元素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让管理制度能够符合内部组织管理的具体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从多方面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制度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不断激发员工的潜能,让员工能够更好的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为其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制度需要和供电局的实际发展情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够有效的优化方案,为薪酬设置更加科学有效提供了重要平台。供电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全面提出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价值,让资本投资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和优势,提升供电局的资本效益水平,通过开发员工的创造力,提升自身的综合发展能力,为供电局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供电局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需要突破部门界限,从多角度出发提高人才的竞争力,同时能够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 ,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的创新管理水平。

三、总结

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从日常运营情况出发,积极稳妥的推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创新工作,为管理产生效益创造良好的条件。供电局管理制度创新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敢于冒险积极稳妥的推进制度建设,制度实施过程中能够符合管理模式的要求,发挥积极的作用。供电局在制度制定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管理模式,把日常工作和现代科技手段紧密结合在一起,推进制度创新,让供电局的管理能够符合时展的要求,不断进行管理模式创新,实现管理制度的全方位突破。供电局管理模式创新需要从知识产权制度角度出发,把核心技术发展做为一项重要的战略,积极稳妥的推进知识创新工程,为供电局赢取市场,产生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供电局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面临各种考验,必须要从制度创新角度出发,不断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知识产权的作用,让知识更加丰富,对提升供电局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供电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发展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融入多方面的元素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供电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让管理制度能够符合内部组织管理的具体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从多方面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岩、郑垂勇.水利建设项目创新后评价初探[J].科技管理研究,2007,(03):11-12.

[2]李莉.谈新形势下的企业管理制度创新[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4):18-19.

[3]成超.浅谈现代管理思维与企业管理制度创新[J].企业家天地,2006,(12):21-22.

管理制度的必要性范文6

一、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主要研究内容

1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研究自从1987年正式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后,对于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在必要性的讨论一直存在,学者们对于其存在必要性的观点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1.1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是必要的部分学者认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存在是必要的,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均有林地面积和蓄积仅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我国的森林资源肩负着提供建设用材与生活用材,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治理水土流失的作用。森林过量采伐,造成了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的加剧,必须实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保护现有匮乏的森林资源瑞。章晓静对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必要性研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在福建省10个县市共向林农发放问卷500份,调研中,90%以上的林农认为采伐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必要的,采伐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林木的采伐,保障林农的权益。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和林情的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采伐管理制度不动摇。1.2对商品林进行采伐限额管理是不必要的另一类观点认为,应将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仅限定在国有林区。对商品林的限额制度是不必要的。乔娜在对40户江西省铜鼓县林农的访谈中,45%的林农认为采伐限额制度是不合理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与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相冲突。应进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重新制定和调整各类森林的经营方案,对国家所有的公益林,实行禁伐、限伐措施;应对非公有制商品林进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改革,将采伐制度大胆放开,允许经营者在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根据市场的变化和自己意志自主采伐这部分商品林,并对不能按期获取采伐指标的林农给予经济补偿。但由于森林在我国生态安全中的特殊作用,森林采伐限额的改革应当慎重进行,反复调研,稳步推进。2超限额采伐的原因研究据国家林业局对全国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检查,自采伐限额制度实施以来,部分伐区一直存在着超限额采伐、无证采伐和其他违规采伐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学者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委托理论角度分析,在国有森林资源的经营方面,政府和森工企业之间是委托人和人的关系,通过契约委托森工企业对森林资源进行经营和管理工作。当利润分享的对象是森林资源管理的监督机构时,政府很难监督企业,超限额采伐的程度随着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加重。在一些财政后发地区,地方政府基于财政动机而进行的干预可能助长林业企业的采伐行为,是造成林业企业超限额采伐的制度原因。此外,对商品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实施使经营者很难实现经济效益,采伐限额与市场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使木材供需失衡,价格上升,促使经营者为追求经济利润,违反采伐限额制度,这导致了黑色市场交易现象的不断恶化。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下林业生产经营者沉重货币和非货币采伐成本是林农超额采伐的原因之一。林农对于超限额采伐的决策取决于其采伐的收益函数,当超限额采伐的收益大于成本时,超额采伐情况就会发生。如果林农采伐成本负担过重,无论政府的支付函数是多少,林农的最优选择都是滥伐。政府是否推行采伐限额的决策概率由林农不遵守的成本和林农的既得利益决定的。而林农是否遵守采伐限额的决策是由政府推行采伐限额的成本和收益决定的。3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经营行为影响研究3.1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一部分学者认为,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投资经营行为影响不大。如朱洪革认为采伐限额政策只影响承包户近期获取林下经济的收益,并进而影响其林下经济投资行为,而对造林抚育投资影响不显著。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唐磊,他认为,林农选择是否继续投资造林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包括林地条件,家庭状况、造林补贴、采伐成本、市场状况和采伐限额等因素。林农在是否投资造林受林地条件和家庭状况两个因素的影响较为显著,而采伐限额虽然限制了林农对林木的处置权,但对林农是否投资造林影响不大。也有观点认为,由于林业生产的长期性和市场价格的未知性,林农大多不打算近期采伐限林木,林农的联户经营也使经营风降低,指标便于获取。所以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农造林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采伐限额制度抑制了林农的投资经营行为。森林资源管理者的权力寻租现象普遍,对林木的采伐权形成垄断,影响了森林资源的有效配置,损害了林农利益。在严格的限额采伐制度下,林农投资很难实现经营商品林要想获得经济利益,这无疑会影响职工对森林的投资热情,另外,采伐限额制度对林地林木流转体系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使林业投融资实行困难。詹黎锋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受过采伐限额因素影响的林农比起未受过影响的林农,可能会减少73.8%的造林投资,采伐限额极大地影响了林农造林投资的积极性。3.2采伐限额制度对森林经营影响的研究从产权经济学方面分析,采伐限额制度使得林木所有者对其所拥有的林木的处置权受到了限制,造成了产权残缺,造林预期收入的保障性也随之降低,强制向林区职工经营的森林资源索取生态服务,在法理上不具备合理性。然而林农的采伐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的。除了采伐限额制度外,还有木材市场的供求状况,林农个人的采伐意愿,以及林木生长周期等因素的影响。林农的采伐行为受限额采伐制度的影响较大,在采伐方式、采伐面积和采伐时限上的管理缺乏灵活性,使得林农的采伐决策不是根据市场行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做出的。付存军对农户的调查发现,在样本118个林农中,林农进行木材采伐的地块仅占8.47%,农户的采伐决策受到了采伐限额制度的严重制约。在国有林权制度改革下,国家对于流转林的采伐限额指标没有单列,职工对地产次生林进行的森林经营活动需经所在林业局批准,而过高的审批权限,繁琐的审批程序,林业局未对采伐进行批复都将影响森林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在长期看来,林改户转让林地,大户集中的情况将可能发生。4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随着集体林改制度改革和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一些学者注意到现行的采伐限额制度对于非公有制林业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作用主要是通过限制林木经营者的产权而产生的。4.1指标分配问题不合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由于经营主体多元化,伐区数目增多林木采伐面积变小,林木权属不清,采伐纠纷不断,监管难以到位,指标更显不足,分类控制困难。政府垄断了采伐指标的管理。在分配上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部分林农在经济压力下把山林贱买给采伐指标的拥有者,降低了林地生产率。按现行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能否获得采伐指标是林农落实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最关键的环节。而现行的采伐限额指标的编制不够科学,不利于森林资源的合理保护和利用。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来讲,采伐指标的分配与获取的难易程度决定了林农林业收入的损失程度,采伐限额制度使产权受到了稀释,从而这部分资源流入了公共领域,产权管制的程度决定了租值耗散的程度。而在采伐限额指标分配的过程中,追求平均分配会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指标不会全部分配到生产条件好的商品林生产者手中。可能会出现苦乐不均的情况。4.2对非公有制林业的限制在林业生产的长周期的限制下,商品林的投资经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业主管的控制。国有林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励非公有制主体参与林业建设,而投资者追求的是林木生产经营利润的最大化,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林木的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已经还权于林农,但采伐限额与林农经营林地、林木的矛盾日益突出。而现行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一方面遏制了林业乱砍滥伐现象,另一方面致使林业经营者不能按照市场的供求关系去进行调整采伐数量并对木材市场的变化进行灵活反应,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采伐数量和采伐时间,从而增加了商品林经营的风险,影响了林业经营者的投资积极性,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使公共福利减少。4.3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其他问题很多林政部门是以核发采伐许可证的方式来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但超额发证,发人情证和关系证的情况依然存在,执行凭证采伐制度力不从心。有时森工企业为了偿还债务或维持企业的生存而不得不超额采伐,这种行为通常与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有关,对超额采伐的处罚左右为难。另外,按目前的林木采伐设计,申请采伐所要办理的手续繁琐,效率低下。使农民负担和政府财政开支增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营林主体呈现多元化,林地面积小而分散,使得对森林采伐的监督管理难度加大。

二、采伐限额制度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目前,我国学者在对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问题的研究中采取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把博弈论,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非对称信息等理论用于解释采伐限额中存在的问题,但是,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个案研究并不多,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重理论方面的创新,并结合实地调研的数据,对该制度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用来指导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仍有许多深入研究的问题:①已有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林区超额采伐的原因,那么,应当采取何种激励或惩罚方式来对采伐的行为进行制约,在何种处罚参数和风险参数下,林农会自觉遵守采伐限额制度值得探讨;②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采伐限额制度对于林权市场化,林地流转是否有影响,影响有多深,应加强对此的个案研究和实地调研;③采伐限额对林农的投资,经营行为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是不同的。另外,采伐限额制度对于短期、中期和长期林农的投资,森林经营行为的影响是否相同,对此问题需要展开持续研究;④采伐限额指标的分配还没有找到最佳的方式,采伐限额指标如何公平和高效的分配给林农,需要创新采伐指标的分配思路,借鉴其他限额指标的分配方式。

作者:张默涵郑瑶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长春市净月潭水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