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范文1
加大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紧缺人才的招聘力度。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积极推进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创建,年内力争成功申报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扎实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做好民办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和年检工作。加大鉴定站建设和监管力度,加强考评员队伍建设,完善职业技能鉴定制度。
(二)加强人事考试管理。
加强人事考试安全工作,开展考试工作人员安全警示教育,进一步防范考试风险。
(三)规范事业单位岗位管理。
稳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岗位管理制、全员聘任制和竞争上岗为改革重点,推进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转岗管理,落实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不断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和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改革实施工作,健全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与“评聘合一”的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制度。做好2018年新启用的省职称申报系统使用和推广工作。
(五)积极引才育才聚才用才。
继续做好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组织做好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聘工作,协调相关单位落实“三定向”毕业生、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大学生村官接收安置工作。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范文2
【关键词】养老金“双轨制”;负面效应;改革路径
根据2012年7月10日全国老龄办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8499亿,占总人口的13.7%,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0.4个百分点。我国在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凸显。当前在探讨是延迟退休年龄还是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同时,养老金“双轨制”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产物,其公平性亦日益受到广泛质疑。
一、养老金“双轨制”形成的历史沿革
1991年6月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由国家、企业和职工个人三方负担的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制度。1995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1997年7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统一了缴费比例、个人账户规模、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以及管理办法,正式确立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一直围绕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进行。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适时改革并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十七大报告则要求“促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08年3月国务院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进行先期试点。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09年1月正式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但该项改革仅限于事业单位领域,机关仍未启动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改革试点工作实际进展十分缓慢,试点政策至今也未正式实施。
二、养老金“双轨制”存在的负面效应
(一)社会公平正义缺失,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公平正义”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要求和品质,是社会制度以及社会活动的重要道德性质。现行的养老金“双轨制”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和谐社会必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离开公平正义的“和谐”是一种伪和谐。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是公共资源在养老领域的一种分配机制,因而应该具有公平性的特征,其机会均等主要体现在保障范围、保障过程以及保障待遇的公平性,具体则表现为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及替代率。
(二)替代率差异悬殊,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养老金“双轨制”造成养老金替代率“政高企低”,且悬殊较大,不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世界银行认为,基本维持退休前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应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认为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我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目标替代率为58.5%,尽管自2005年至2013年,国家连续八年九次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目前实际水平为40%-50%,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为100%左右。
(三)阻碍人才合理流动,不利于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养老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劳动者收入的延期支付,是劳动者收入在其一生中的平滑机制。其实现行养老金“双轨制”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影响已逐渐显现。由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分设,且造成两者待遇水平难以相互衔接,直接后果是制约了两部门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
三、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基本路径
(一)以建立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切入点
建立全民平等参与的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的切入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职工一样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养老保险费,即机关事业单位也按个人8%、单位20%的比例缴费,同时根据机关事业单位职业特点可以相应地考虑建立职业年金制度。这样,全体社会成员得以享受统一基本的养老保障。目前,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主要覆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
(二)采取分段方式,梯次进行改革
根据2012年6月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实渐进式改革是在试错中实现制度变迁的,而分类处理、分步实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应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选择过渡办法”是其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其中关键环节是合理确定改革后各类退休人员的实际待遇水平,从而减少利益冲突和改革阻力。
(三)以实现养老待遇公平为改革目标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应以实现养老待遇公平为最终目标,避免政策制定者优先保障自身利益,必须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合理制衡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受益者多重身份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养老是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社会公平是养老保险制度的首要价值选择,应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其统筹层次,确保所有公民在年老后生活处于困难时均能“一视同仁”地得到国家的帮助。
(四)完善公平正义的利益表达机制,推进改革不断深入
建立和完善公平正义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各方利益关系的关键前提。改革过程中,在政府层面建立公平、开放、多维度的利益表达机制,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涉及的不同群体提供公平表达利益的平台,引导社会公众理性、有序的表达利益诉求。同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新闻媒体的利益表达功能,进一步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有效疏通相关利益群体合理化的利益表达渠道。
参考文献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一、相关概述及改革必要性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公共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所具有的缺陷也越来越明显,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养老保险覆盖面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制度分化造成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大都集中在企业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仍旧处于试点阶段,政府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和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相关方案,与此同时日益深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提到了新的议程。
正是基于此,强化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并有效衔接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促进和推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应当积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统筹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整体统筹层次。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有助于事业单位人事和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并且有助于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减轻政府养老保险负担,便于政府引导养老保险资金流向,约束和规范资金用途具有重要意义。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原则分析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当遵循公平跟效率有效结合的原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应当保证事业单位中退休职工的基本生活,并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要确保公平性,使得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广泛性,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都能够收益于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也需要确保效率性,保证养老保险的开支是合理的,能够用最少的支出获得最大范围内的养老保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当确保制度自身的调节机制及自我发展机制的施展,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和良性发展,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顺利改革。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还应当遵循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原则。当前我国养老保险还不健全,难以全面覆盖广大农村及非国有企业等,养老保险主要局限于事业单位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支出大都是由企业及国家来承担。正是基于社会保险所承担的互助共济及社会公正的特点,这就决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必须要打破区域的限制,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在各种所有制性质企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一体化,对上述养老保险实现公平对待。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必须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实现养老保险的社会一体化。
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应当积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社会统筹机制,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险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实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整体统筹层次。
三、相关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体系。作为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保险改革同时也涉及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财政收入体制改革以及工资制度改革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做好上述各项事业单位改革的前提和基础。结合事业单位分类,在三个类别的事业单位中分别实行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面临着向企业改制的趋势,因此对于这一部分的单位职工应当实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
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其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应当逐步向参照公务员标准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方向靠拢。只有符合从事公益特征的事业单位才需要严格按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将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进行结合,实现养老保险由个人及社会共同承担,养老保险的计发方法要做到科学合理,在遵循平稳过渡、合理衔接的原则之下发放过渡性养老保险金。
其次,建立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机制。我国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问题,例如退休职工的工资待遇如何在新旧制度中平稳过渡及衔接,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运行上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到完全变革,因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当确保不影响到原有制度下退休职工的切身利益,同时还应当保证新退休职工的合理诉求,实现政策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在事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中遵循统账结合的基本原则,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中办法的策略稳步推进,建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机制,解决好新旧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转移,并切实注意到财政负担问题,从长远来看,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趋势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正是基于此,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要注意建立保险费用的社会统筹机制。
参考文献:
[1]孙守纪,周志凯.事业单位改制的社会保障政策衔接与配套改革[J].重庆社会科学,2012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范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改革 思考
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财政部于1997年制定,于1998年开始正式实行。一方面适应了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对于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各项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
二、现行会计制度改进的必要性
收付实现制为主的会计核算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整地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的实际价值。不利于准确核算行政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成本,不利于实行绩效考核。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充分、不完整。基建会计单独核算,游离于整个单位的会计核算体系之外,也造成单位会计信息不完整。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能适应我国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需求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政府采购制改革、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绩效预算管理,都对现行会计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三、改革要遵循原则
1、适应收支分类改革的需要
新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有助于主要来自一般会计预算会计和行政机构建立中国金融信息管理系统,支出经济分类对支出类别作出了细致的划分,统一了标准,便于相同条件下不同行业的比较,有助于实现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新的经济分类侧重支出的具体用途,通过测算分析得出定额,这为财政直接支付创造了条件。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为2006年全面启用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做了许多前期准备工作。以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为突破口,进一步规范了政府采购行为。继续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省级预算单位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按照“分类管理、明确责任、激励约束”的原则,实施消化财政赤字工程。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提出了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2、适应改革的需要
在公共财政框架中,着手四个预算制度改革,通过部门预算编制,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支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和预算信息的范围,分类,匹配口径,以反映政府采购资金的物料货币流通和财产。基金的运作以每个单位按照国库收付的要求,目前亟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快财政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我国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由政府财政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进行集中收纳管理;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制度。
四、改进的基本设想
1、建立支出约束机制
推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建立科学的部门预算。财政预算案发出后,必须严格执行。在实施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完善金融行为具有约束力。内部报告控制及时和充分地反映经济活动。控制电子信息技术,以提高开发和维护,以减少操作因素。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方法是:控制职位划分,以确保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授权批准控制,并严格遵守的任务和权力,建立一个大型的集体审批制度的会计问题。会计系统控制并提请会计制度和问责制。财产清单控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定期盘存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内部审计部门也应定期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弱点检测,以发展改善。为加强金融管理制度这样,财务人员岗位职责,如综合管理体系,加强办公费,电话费,邮费,单一的管理制度,加强接待,车辆和其他相关管理制度。这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支出约束机制,使有章可循,依法办事的制度,以堵塞漏洞,节约资金,防止在运行费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2、引入收付实现制
加强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收付一体化的行政单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国库收付制度是金融部门改革,公共支出是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会计监督,有利于资金的统一管理,减少金融资本运营成本。因此,这两个主要和改革的目的是完全符合的会计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实施相一致,合并是可行的。与会计集中核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稳定的系统运作顺利实施执行了良好的基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和国库收付制度在统一,规范机关职能必要的,以便为客户简化行政程序。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执行情况的库房收集,所有资金都在预算国库集中单位,无效的政府营运资金数目宏观调控变得更加方便和的能力。通过基础库务署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推行,解决了国库,会计,银行中心,资金之间的频繁转移。行政事业单位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损失,进行了使用现金基础会计,采购和支出的时间,作为所有建设费用,不计提折旧,消耗并不反映固定资产价值。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完成行政任务、开展业务活动和实现事业计划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管好用好这部分固定资产,使之能够不断地保值、增值,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对于促进行政任务的完成和各琐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妥善的解决,日积月累,使目前这个问题显得十分突出、且日益严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工作因此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亟需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合并制定会计制度
国有事业单位属于政府机构,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其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是来自财政拨款,而且随着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深化和国有资产“非转经”管理的改革尝试,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逐渐趋于统一,没有必要再分设两套会计科目。现有的内容和性质,大多数会计机构和会计帐目管理制度是一致的,但名称是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会计制度的分离。但是,随着行政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综合改革的深化,现行的会计制度的会计不能满足需要的行政机构。在许多政府部门重叠的职能,包括行政部门,而且是商业管理。在另一个业务部门管理成本为案件的资金,为此,会计是难以确定,这样,就导致具体单位在选择执行的会计制度时大相径庭,由于执行情况不规范、不统一,影响财政年终决算报表的数据统计和对比。
会计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总体目标在于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健全的、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应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各不同阶段企业经营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姜文胜,于振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记帐凭证的改革[J].财税与会计,1994年01期
[2] 姜文胜.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记帐方法的探讨[J].广西财务与会计,1993年06期
[3] 赵常宾,唐树君.关于预算会计问题的思考[J].广西财务与会计,1992年08期
[4] 雷进福.试谈会计科目与预算科目的关系[J].财会通讯(综合版),1987年11期
[5] 李星照.我们是怎样对单位会计进行预算外资金业务培训的[J].广西财务与会计,1991年06期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范文5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武清区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财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
会,市委九届六次全会和区委三届六次全会精神,按照“积极应对挑战,扩大开发开放,推进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组织收入,大力控减支出,创新工作机制,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实现了财政平稳运行,为武清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预算收支任务。
区实得财力与本年度正常经费和基金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388万元。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我们主动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招法,不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强化财政收支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认真落实“保增长渡难关上水平”工作要求,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求实效。
(二)强化税收征管,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发展的严重困难,全体财税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坚持把组织收入工作放在首位,着力强化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保证收入及时足额入库。继续完善重点税源监控机制和控管体系,强化税收源头控制机制,实行税收全程监控。同时坚持开源与挖潜相结合,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跑”和“争”的力度,用好用足财政优惠政策,引进大项目、好项目,涵养培植财源。财政、税务以及乡镇街道等各职能部门逐步建立涉税信息共享机制,实行综合治税。抓住经济企稳回升的有利时机,适时调整收入任务。严格落实收入目标责任制,对部门和基层征收单位的收入任务、收入进度进行量化考核,强化责任,调动了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保证了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三)创新体制机制,财政改革取得新突破。
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成立国库支付中心,制定《武清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武清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暂行办法》,在统计局、审计局、劳动局、文化局等单位开展试点工作。
(四)加强投融资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努力扩大投融资规模,为全区经济发展和区级重点工程项目提供资金保障。全年融资25亿元,保证了东环线及津京高速联络线绿化、翠亨路绿化景观工程、城际铁路绿化景观工程、北杨公路道路改建工程、翠亨路、杨六路、廊良路延长线工程等区级重点工程项目的资金需要。加大对示范工业园的资金扶持力度,及时拨付示范工业园征地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资金4亿元。
(五)加大支农惠农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债务化解工作。严格按照上级安排,高质量完成方案制定、债务锁定和清理核实等工作,共涉及全区17个乡镇,债务总额4,670万元,偿债工作已全部完成。
(六)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构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筹集资金9,910万元,全面做好新农合工作。全区共有
认真分析总结2009年财税工作,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支持和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财政资金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预算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虽然实现大幅度增长,但收入结构不尽合理,质量不高,可支配财力不足;乡镇街道之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乡镇财政困难,基层政权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有待增强;税收征管仍存在薄弱环节;受行政事业单位增资和偿还政府性债务等因素影响,财政支出增长较快,平衡预算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还需继续深化。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二、2012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区委总体部署,结合我区发展实际,2012年财税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九届七次全会和区委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下大力培植和壮大财源,扩大财政收入总量。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资金保证政权运转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重点工程的支出需要。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财税工作质量。切实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公共财政服务保障能力,把保增长、保发展、保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为全区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区预算可得财力与预算支出相抵,财政滚存结余527万元。
三、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任务
为确保圆满完成2012年预算任务,我们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为此,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措并举,努力扩大财政收入规模。
要把组织收入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税收与非税收入征管,做到应缴尽缴、应收尽收。要在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税收管理创新,进一步优化税收服务,帮助企业依法、依规用足、用好税收政策,发挥税收政策资源的最大效应。狠抓财源建设,继续完善财税扶持政策,重点强化对市区级大项目的扶持力度,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大对开发区、示范工业园、乡镇产业功能区的扶持力度,为全区大开发、大开放培植后续财源,做实增收基础。
(二)严格控制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坚持勤俭理财,继续强化过紧日子的思想,在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上做到精打细算,讲求效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办公设备管理,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统一标准,严格控制配置标准和使用年限,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财政资金。在统筹安排资金确保教师绩效工资发放、事业干部绩效工资改革、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医疗补助基础上,厉行节约,严控一般性支出。同时牢固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理念,严禁随意增加大的项目支出和超概算资金,严格控制会议费、招待费、汽车购置费等非生产性支出。
(三)创新体制机制,推进财政管理改革。
为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改进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在区直一级预算单位全面推行部门预算,以建立管理规范、结构合理、约束有力、讲求效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预算管理体系。积极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在工资性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将所有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体系。继续做好投资评审工作,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评审质量和工作效率。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加强采购环节的指导和监督检查,规范政府采购秩序,提高政府采购质量。加大财政监督检查力度,对新农村建设资金、区级重点工程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开展全面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强化投融资管理,支持区级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财政的投融资主渠道功能,全力支持区级重点项目建设。按市政府要求做好投融资平台整合工作,做大做强特定目的公司,提高投融资能力和水平。加强银政合作,开展全方位融资。全年确保融资20亿元,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区级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探索大项目绩效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工程项目,在保证重点工程资金需求的同时有效控制政府举债规模,规避债务风险。进一步强化重点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实行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建立资金拨付后监督检查机制、项目完工评估决算机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
(五)统筹调度财政资金,努力构建和谐社
会。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范文6
*年是实施“*”规划的开局之年,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大和*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改革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取得新进展。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及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础性工作稳妥开展。省本级政府第三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审查工作已经完成。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出台实施《广东省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度稳步推进。投资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投资项目备案信息系统实现全省网上备案。财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建立政府采购业务竞争机制,初步建立起全省统一的政府采购网。省级部门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资产预算管理模式初步建立。县域激励型财政机制进一步完善。
(二)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一是积极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出台了《广东省省属国有企业薪酬管理办法(试行)》等22项监管制度。二是稳步推进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调整。省属企业与中央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稳步推进,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积极探索国有企业决策层与执行层相分离的有效途径。努力营造良好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完善13个配套政策文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立法工作,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政策、法制、舆论环境进一步优化。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口岸通关效率进一步提高。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
(三)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一是不断完善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印发了《关于印发〈*年广东省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实施意见〉》。二是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动态监管,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富民带村的作用。三是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收益分配权。建立土地承包档案,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深化征地制度改革,严格控制征地规模,保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粮食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粮食行政执法得到加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粮食工作政府负责制的意见》。五是乡镇撤并力度加大,中心镇管理体制初步理顺。六是地方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步伐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将城镇化的农村地区居民,统一转为城市户口。七是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四)城乡统筹就业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险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再就业。落实“零就业家庭”、“4050”人员就业援助制度和岗位补贴、职业介绍补贴等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全面建立珠三角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劳务帮扶和合作机制,加大省内地区间的就业调剂。建立培训促就业联动机制。实施三年30万高技能人才培养、智力扶贫、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富民等工程,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平稳推进。印发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决定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我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修订《广东省社会养老保险条例》,拟定了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试点方案。推动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省130万名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纳入了养老保险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三市已将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从城镇职工向乡村居民、失地农民扩展。大力推进非公有制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建立低保资金长效增长机制,确保低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制度进一步完善。颁布了*年全省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类别达到每月780元。加强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建设。加强对企业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有效地保障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公务员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五)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成效显著。广东发展银行改革重组取得重大突破。广州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商业银行的改革重组和风险综合处置工作稳步推进。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贷款大幅下降。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广州、*、云浮等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保险业服务“三农”试点。人才、劳动力、土地、产权等市场规范发展。建成全省统一信息数据库的人才网。全省全部县(区)、702个乡镇(街道)实现了与省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制定协议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最低价标准。南方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企业征信系统实现了与全国联网,个人征信系统投入运行。出台《关于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的决定》,促进了行业协会的规范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公平开放市场的体制环境。九省区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地税、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反走私和知识产权等专项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不断完善。二是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公平开放市场的基础性工作扎实开展。泛珠三角区域综合交通运输、能源、科技、信息化、环保等专项规划正式实施。
(六)社会领域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出台了《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和《关于促进自主创新的若干政策》。继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省部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了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省财政设立了省部合作专项资金。医疗卫生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站医生补贴制度,研究起草了《广东省乡镇卫生院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省123个县(区)建立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村覆盖面达到96%,参合率达61.5%.教育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加快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制度,制定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管理规范。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标投标试点工作顺利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体系,较好地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看书难、看戏难问题。
二、*年全省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工作
(一)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2、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3、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二)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推进国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3、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四)完善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五)继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1、积极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开放市场建设。
2、大力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3、规范发展人才、劳动力、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4、继续深化价格体制改革。
5、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六)深化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深化教育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