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经济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经济特征

计划经济特征范文1

关键词:产业政策;全球化;能力建设;国际竞争力

产业政策理论已形成并发展了两个多世纪,随着古典经济学在经济领域主导地位的确立,产业政策曾一度被视为影响市场机制自由运行的障碍而饱受批判。然而上世纪末,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在解决拉美经济危机及转型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无所作为,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产业政策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希望通过产业政策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引导并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状况下,各国纷纷推行抵御金融危机影响的产业政策,使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政策的意义更加重大。

一、传统意义上产业政策的产生及其特征

产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对产业活动的干预,即政府通过对相关产业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干预资源在产业内和产业间的配置,并使资源按照不同于市场机制引导下的配置方向重新配置,是解决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综合性目标政策,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传统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挑选赢家、严密保护、直接干预三方面。在执行产业政策过程中,政府往往出于一定的政策目标考虑,针对特定产业乃至特定企业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如,在对外贸易方面,为改善国际收支,政府往往会制定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战略,通过选择征收高额关税及推行非关税政策对本国市场实施严密保护。早期的产业政策帮助一些国家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基础,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在产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对相关产业或企业产生较为明显的租金,导致政府及其机构出现普遍的寻租及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等现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深陷危机中的拉美经济是最鲜明的例证。因此,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遭遇普遍的怀疑,这直接导致“华盛顿共识”的产生。

二、经济全球化形势对产业政策的新要求

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导致以贸易保护为核心内容的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终结。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但日本、东亚、拉美等国仍制定一系列产业政策,针对外国产品的进口替代、跨国公司在本国的直接投资、本国资本项目的开放等方面设置种种限制,通过严密的贸易保护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然而,在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的推动下,随着全球经济相互融合的加速,全球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欧盟、东盟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产生,在推动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了各国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所设置的限制。

现代国际贸易发展也摆脱了单纯以要素禀赋为标准的传统理论的束缚,转而考虑不同国家在新的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这方面来说,现代产业政策理论也必须克服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着眼于通过有效的产业政策,促进特定产业升级,实现特定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时的动态调整,从而通过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实现现有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提升本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上世纪末,随着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的发展,知识、人力资本、组织资本、社会资本等无形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得到强化,在大规模生产系统中,研发与营销等非生产环节成为最能创造价值的环节。在这阶段,创新与研发、区域集群中企业之间的协作这两方面在产业政策理论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不断产生的各项新的要求,导致近几年西方经济学中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产生

三、现代产业政策的新特征

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使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政策越来越不符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泛采用产业政策的拉美国家与东亚诸国先后陷入经济危机、货币危机的困境,这就把传统意义的产业政策推向灭亡。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的失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不断推动新经济发展的策略,以欧盟为代表的区域合作组织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各项举措,也代表着现代意义上的产业政策的产生。与传统的产业政策相比,现代产业政策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新特征:

首先,现代产业政策把创新能力建设作为其核心内容,教育、培训与研发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理论的重要议题。随着创新经济学及演化经济理论的发展,现代经济学已摆脱传统的静态思维模式,而把创新科技发展视为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驱动力,通过推行公共教育与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创新成果商业化进程等,从而增强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证经济的增长。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体现在确立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教育等公共方面投入的力度,扶持一些外部效益较高的创新部门的发展,从而产生全社会性的创新浪潮,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在这方面,欧盟产生之初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就明确规划了欧盟各国发展教育与培训事业,随后的《博洛尼亚宣言》以在民族国家内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作为其行动的根本目的。“里斯本战略”的制定更是明确了欧盟各国要通过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最终确立欧盟各国在国际领域的整体创新竞争力,保证欧盟能在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克林顿政府围绕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发展信息技术的新经济政策则更鲜明的揭示了能力建设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其次,现代产业政策打破了传统产业政策偏重于供给推动为主要手段的调节机制,而转向综合利用供需两端的政策实现其政策目标。传统的产业政策主要通过挑选赢家的机制,通过许可证、直接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引导社会投资的方向,改变相关产业的供给结构与供给水平,从而实现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调整。在传统产业政策阶段,政府采购固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其更多是满足政府自身的消费需要,缺乏明确的目的性。而在现代产业政策阶段,公共采购已成为各国政府推动创新、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各国政府可综合运用公共采购手段,消除创新主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分担其创新成本,或利用公共采购创造一个自由市场无法在短期形成的需求规模,从而保障企业的创新行为能获得足够的经济利润,以刺激企业创造行为的发展,推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进而保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更重要的是,政府利用其所占有的知识存量对某一方面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一定的预期后,就可以明确向各市场主体,也就是公共采购活动的供应者提出其创新方案的具体功能、成本及质 量等多方面的要求,利用这些要求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指明方向,引导企业的创新行为。这样,公共采购就可从需求的角度着手,起到引导创新行为的作用。据国外最新研究表明,在很长的时间内,在许多领域,公共采购比直接向企业提供研发补贴更能激发创新。在目前金融危机之时,各国政府纷纷通过公共采购刺激经济,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在这一时期,利用产业政策手段,从需求角度促进社会创新发展,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将有助于各国尽快摆脱危机所带来的困扰。

再次,现代产业政策更关注在WTO规则的限制下提升国际竞争力。在传统产业政策框架下,一个国家无论是采用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都往往选择严密的措施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鼓励出口产业的发展,改善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随着二战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每个国家都通过紧密的商品贸易、要素流动和金融交易与其他国家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形势下,任何一个国家想独立存在已经不再可能。WTO的相关规则也限制关税、配额等传统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就必须在WTO及其他多边或双边协议的许可下,充分发挥全球市场的功能,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从而提升本国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集群及区域经济协调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形式。在这方面,欧盟走在世界前列。欧洲的一体化使欧洲形成了一个统一市场,促进具有规模效应的技术交易。同时,欧盟范围内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与教育事业协作能力的加强、公共与私人部门研发行为资源共享性的增强、全欧洲层面金融体系的发展,共同促进了欧洲的经济增长。像欧盟这样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与国际产业分工,从而实现整体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成为现代产业政策的重要研究领域。

最后,在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内,政府的角色已从传统的直接管制转向在健全市场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则,为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环境。在传统产业政策模式下,政府管制的功能往往会使其行为获得巨额的租金,而一旦政府机构的委托机构没能得到合理设置,或缺乏足够的监管机制,就容易诱使普遍的寻租现象,从而降低政府行为的效率,破坏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也成为新自由主义攻击传统产业政策理论的主要理由。

现代产业政策体系并不否认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有效性,而且在一些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中,还必须依赖政府的引导,来完善市场功能,健全市场机制。在建立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后,政府的功能将更多的体现在通过指定具体的保障机制,来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

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为避免寻租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必须强调对政府公共行为机制的有效监管机制,保证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另一方面,还要更加注重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从而在科学有效的政府运作机制的维护下,协调发挥市场与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双重功能,最终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利用,推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特征范文2

关键词:径流;降水;M-K检验;交叉小波分析;精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P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1683(2016)04-0060-05

Abstract:Based on the annual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data of Jinghe Hydrological Station from 1964 to 2012 in Jinghe River,the paper studied the changing trend and multi-time scal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nnual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Mann-Kendall test,cross-wavelet test and double mass curve,and the effects of the precipitation change on runoff was also quantitatively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unoff increased insignificantly and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respectively.The multi time scale correlativity was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annual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in Jinghe River,which was dominated by positive correlation.Th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regions were the 2~4-year periods during 1986-1991,the 7-year periods during 1985-1990,and the 4~5 year periods during 2002-2011.The result of double mas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s of runoff in JingheRiver was mainly attributed to precipitation change,and its contribution was 68.4%.

Key words:runoff;precipitation;Mann-Kendall test;cross-wavelet analysis;Jinghe River

河川径流的时空变化直接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安全[1-3],其受气象条件、下垫面性质、地形地貌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等多种要素的影响 [4-5],同时具有确定性变化和随机性变化特性。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限制因素。已有研究表明,该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化变化的趋势[6-7],已对区内径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8-10]。因此在气候暖湿变化的背景下,有必要研究干旱地区地表径流的变化特征及气候因素对径流的影响程度,这对于干旱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先进的现代水资源管理观念、建设合理符合实际的干旱地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艾比湖作为新疆最大的咸水湖,流入的河流因中上游生产、灌溉而大量引水,除博尔塔拉河、精河存在入湖径流外,其他入湖河流如奎屯河、四棵树河、古尔图河等已断流 [11]。入湖水量减少,导致湖面积萎缩,湖西北部的湖底干枯,使得盐尘影响到整个艾比湖流域生态安全,对流域农牧业、工业生产及人体健康造成危害[12]。近年针对艾比湖流域入湖径流开展众多研究,主要涉及博尔塔拉河、精河径流与气温、降雨关系、年径流变化等问题[13-19]。但对于精河月径流的变化特征趋势及是否存在突变变化、径流对降水的定量响应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采用累积距平、M-K趋势检验、交叉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径流与降雨在年际多时间尺度以及径流对降水变化的水文响应进行分析研究。

1 研究区域及资料来源

精河起源于天山山脉婆罗科努山北麓,由南向北流入艾比湖[17],整个流域位于精河县境内[20],流域面积2 150 km2,河流全长114 k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4.75×108 m3,流域范围介于东经81°46′-83°51′E、北纬44°02′-45°10′N。乌图精河与冬都精河是精河的主要支流,流域地形由南向北部倾斜,主要由山地、洪积地貌、冲积-湖积地貌构成,精河县农业生产区主要位于冲积-湖积平原(图1)。该流域位于中纬度地带,属于温带干旱荒漠类型的大陆性气候,春季气温回升快且不稳定,多低温降雪天气,秋季降温迅速。大风天气多出现在春秋两季,给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研究数据来源于精河水文站1964年-2012年的逐月径流实测数据及降水量逐月实测数据(精河水文站位于44°22′N,82°55′E,海拔为619.2 m)。

2 研究方法

Mann-Kendal是一种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亦称无分布检验,主要特点是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计算简单、检测范围宽、定量化程度高,是突变检测方法中常用的方法,具体计算过程见文献[21]。利用在Mann-Kendall进行单调趋势检验时,统计量Zc为正值时,表示研究序列呈增加趋势,Zc为负值时表示研究序列呈减少趋势。

运用Morlet小波变化研究精河径流与降雨的多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小波能量谱定义为

交叉小波分析由交叉谱分析与小波变换两种方法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在时频域中分析两个信号相关性的分析方法[24],通过降雨和径流序列的小波系数相乘计算交叉小波谱,可以将降雨和径流的相关性关系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显示出来[25]。

运用交叉小波变换谱分析,进一步从多时间尺度的角度研究径流与降雨在时频域中的相关性,并运用置信水平为95%的红噪声总体谱进行显著性检验。

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是否一致可以通过径流-降水双累积曲线直观表示,双累积曲线呈现为直线,表示降水与径流变化存在一致性,如果直线发生偏移,则表示研究流域的降水径流特征发生了变化[26]。

3 结果分析

3.1 精河径流量与降水量的趋势分析

精河年均径流量(图2)为4.75×108 m3,最大径流量出现在1988年,为6.01×108 m3,最小径流值出现在1992年,为3.68×108 m3,绝对变化幅度为2.33×108 m3。1964年至2012年间,年径流量呈波动变化,但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年径流增加率为0.176 m3/(s・10a)。流域内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990 8 mm。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50.4 mm,最大降水量出现在2003年(249.8 mm),最小值出现在2008年(98.8 mm),绝对变化幅度为151 mm。通过图2的降雨量及径流量线性趋势变化分析,精河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符。

根据M-K趋势分析,年径流量的检验统计量Zc =0.844 74Z0.05=1.96,增加趋势明显。

在图3中,精河9月份径流量检验统计量大于0.05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在1964年至2012年49年序列中9月份径流变化呈显著增加趋势。同理,11月份径流变化与9月相同。2月、7月、8月的径流量的Zc值处于于0与-1.96之间,表示这三个月径流量虽然呈减少趋势,但趋势变化不显著。而其他月份的检验统计量值介于0与1.96之间,表明径流量呈现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对于降水量,2月份降雨在49年序列中表现为显著增加,其他月份在49年序列没有显著变化。

3.2 精河径流及降雨的多尺度相关分析

3.2.1 径流量与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

从精河域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来看(图4),径流主要集中在夏季的6、7、8三个月,占到年径流量的63%;在1至5月、9至12月的径流较少,最大月径流量为7月。

精河流域降水的年内分配特征显示,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8月,5个月的降水占到年降水量的69%,1月-3月、9月-12月的降水量较少,与精河最大径流量月相比,两者的月分配特征变化存在差异,月降水变化最大值比径流的变化提前。

3.2.2 径流量与降水量多尺度特征

应用交叉小波对精河径流与降水的变化特征及二者不同时间尺度相关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精河的水文特征了解。

对精河流域径流、降水采用Morlet小波函数进行小波变换,得到年径流及降水的连续小波谱,见图5。图中深色区为95%置信区,表示功率谱与置信水平为95%的红噪声标准谱的比值大于1。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95%的置信度下:年均径流量存在3个显著周期,分别为1~5 a左右(1964年-1973年)、1~6 a左右(2001年-2012年)和1~7 a左右(1982年-1996年)的周期;降雨只存在1~7 a左右的显著周期(1977年-2012年)。径流与降雨在时频域中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尺度的周期。径流在1~6 a及1~7 a尺度的周期显著性最高,周期尺度范围较大。降水的显著周期与径流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置信度95%的显著性的区域,降水周期较径流周期长,但两者高能量区表现出比较好的一致性,且降雨周期尺度涵盖了径流的大部分尺度的周期,在小波分析中高能量谱的范围基本包含了径流和降水的高能量区,说明流域径流变化对降水变化具有积极的响应。

图6中,用实线和虚线分别表示正、负相关关系,点划线表示正相关与负相关关系界线,反映精河年径流量与降水量之间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相关性关系。深色区域表示小波功率谱与置信水平为95%的红噪声总体谱的比值大于1,表示径流与降雨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从交叉小波谱看,1964年-2012年精河年降水量与径流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以正相关关系为主。

3.3 精河降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图7显示,自1980年开始,精河径流-降水双累积曲线发生偏移。可以将曲线发生偏移前的时间设定为基准期,表示精河径流受自然因素影响,为天然径流量。确定基准期为1964年至1980年,并根据累积曲线对精河径流划分不同时段。

依据基准期年降水和年径流资料,建立基准期内的径流序列R和降水序列P的相关方程,其方程为:R=0.9152P +178.43,r=0.962。

由年降水量与年径流量的相关方程,计算得出精河不同时段的径流量,可近似代表天然径流量。用基准期实测径流数据与不同时段的天然径流量的差值,为此时段降水变化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值;基准期实测值与各时段实测值的差值减去降水变化的影响值即为其他因素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值。分析表1可以看出,降水是径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影响率平均大于68%,这与相关研究成果一致[17,20]。因为数据来源的水文站为山口水文站,其上游受人类影响相对绿洲带要较小。其他影响因素可能是温度、冰川积雪、地表覆被、蒸发量等原因。

4 结语

(1)精河年径流量呈增长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且增加趋势明显。在1964年至2012年49年中,径流在9月、11月,降雨在2月呈现增加趋势,径流降雨在其余月份未有显著增加或减少变化。

(2)精河年径流量与降水量在多时间尺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并以正相关为主,显著相关区域主要集中在1986年-1991年在2~4 a的周期带、1985年-1990年的7 a周期带、2002年-2011年的4~5 a周期带。

(3)通过运用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分析了降水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率,说明49年来,精河降水是导致精河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平均为68.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ZHANG Q,XU C-Y,TAO H,et al.Climate changes and their impacts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arid regions:a case study of the Tarim River Basin,China[J].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2010,24(3):349-358.

[2] 山成菊,董增川,付晓花,等.近 50 年来滦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4):5-8.(SHAN Cheng-ju,DONG Zeng-chuan,FU Xiao-hua,et al.Rules of runoff variation in Luanhe River Basin in recent 50 years[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4):5-8.(in Chinese))

[3] YANING C,CHANG C X,XING M H,et al.Fifty-year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annual runoff in the Tarim River Basin,China[J].Quaternary International,2009,208(1):53-61.

[4] MA X,YASUNARI T,OHATA T,et al.Hydrological regime analysis of the Selenge River Basin,Mongolia[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3,17(14):2929-2945.

[5] XU D,ZHANG G,YIN X.Runoff varation and its impacting factor in Nenjiang River during 1956-2006[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9,20(3):416-421.

[6] 施雅风,沈永平,李栋梁,等.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J].第四纪研究,2003,23(2):152-164.(SHI Ya-feng,SHEN Yong-ping,LI Dong-liang,et al.Discussion on the present climate change from warm-dry to warm-wet in northwest[J].Quaternary Sciences,2003,23(2):152-164.(in Chinese))

[7] LI Q,CHEN Y,SHEN Y,et al.Spatial and temporal trends of climate change in Xinjiang,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1,21(6):1007-1018.

[8] CHEN Y,TAKEUCHI K,XU C,et al.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river runoff in the Tarim Basin,China[J].Hydrological Processes,2006,20(10):2207-16.

[9] XU J,CHEN Y,JI M,et al.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runoff of Kaidu River,Xinjiang,China:a multiple time-scale analysis[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8,18(4):331-9.

[10] LING H,XU H,SHI W,et al.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effects on the runoff of Manas River,Xinjiang,China[J].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1,64(8):2203-13.

[11] 贾春光,王晓峰,金海龙,等.新疆艾比湖湖面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4):152-156.(JIA Chun-guang,WANG Xiao-feng,JIN Hai-long,et al.Research on the dynamic changes of Ebinur Lake Area and the effects.[J].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20(4):152-156.(in Chinese))

[12] 李艳红,楚新正,金海龙.新疆艾比湖流域水文特征分析[J].水文,2006,26(5):69-71.(LI Yan-hong,CHU Xin-zheng,JIN Hai-long.Study on changes of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binur Lake Basin in Xinjiang.[J].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2006,26(5):69-71.(in Chinese))

[13] 吉力力・阿不都万里,穆桂金.艾比湖干涸湖底尘暴及其灾害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25(2)-149-154.(JILIL Abduvali,MU Gui-jin.Analysis on the dust storms and their disasters in the Lake bed region of Ebinur Lake,XinJiang.[J].Arid Land Geography,2002,25(2)-149-154.(in Chinese))

[14] 李加强,陈亚宁,李卫红,等.天山北坡中小河川降水与径流变化特征--以精河为例[J].干旱区地理,2010,33(4):615-622.(LI Jia-qiang,CHEN Ya-ning,LI Wei-hong,et al.Variation features of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of the middle-small rivers of Northern Piedmont of Tianshan Mountains:a case of Jinghe River[J].Arid Land Geography,2010,33(4):615-622.(in Chinese))

[15] 刘世薇,周华荣,梁雪琼,等.艾比湖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1,25(5):21-25.(LIU Shi-wei,ZhouHua-rong,Liang Xue-qiong,et al.Trend analysis of th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in Ebinur Lake Basin[J].Journal of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1,25(5):21-25.(in Chinese))

[16] 乔木,周生斌,卢磊.艾比湖流域年径流变化特征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10,24(6):236-239.(QIAO Mu,ZHOU Sheng-bin,LU Lei.Trends in runoff variations of the Ebinur Lake Basin during the last 48 years[J].Journal of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0,24(6):236-239.(in Chinese))

[17] 柯琳,叶茂,凌红波,等.近 48 年区域气候变化对精河地表径流的影响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24(1):54-59.(KE Lin,YE Mao,LING Hong-bo,et al.Analysis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surface runoff in Jinghe River in recent forty-eight years[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Water Engineering,2013,24(1):54-59.(in Chinese))

[18] 司桂琴,刘志辉.新疆精河气温,降水与径流量近 51a 变化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0,47(009):1792-1796.(SI Gui-qin,LIU Zhi-hui.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and runoff in Jinghe,Xinjiang during the recent 51years[J].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0,47(009):1792-1796.(in Chinese))

[19] 董煜,海米提・依米提.艾比湖流域径流水文特征及其对降水变化响应-以博尔塔拉河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2):94-99.(DONGYu,HAIMITI・Yimiti.Runoff 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s to precipitation in the Ebinur Lake Basin-A case study of Boertala River.[J].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2014,21(2):94-99.(in Chinese))

[20] 高明.精河径流与降水变化特征及响应[J].新疆水利,2011,(2):9-12.(GAO Min.Characteristics and responses analysis of runoff and precipitation in JingHe River.[J].Xinjiang Water Resources,2011,(2):9-12.(in Chinese))

[21] 高宇,袁勇,方宏阳.近50年黑河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11(5):16-21.(GAO Yu,YUAN Yong,FANG Hong-yang.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in the Heihe River in recent 50 years[J].South-to- 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1(5):16-21.(in Chinese))

[22] LABAT D.Cross wavelet analyses of annual continental freshwater discharge and selected climate indices[J].Journal of Hydrology,2010,385(1-4):269-278.

[23] HAO Y,LIU G,LI H,et al.Investigation of karstic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f Niangziguan Springs (North China)using wavelet analysis[J].Hydrological Processes ,2012,26(20):3062-3069.

[24] TORRENCE C,COMPO G P.A practical guide to wavelet analysis[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1998,79(1):61-78.

计划经济特征范文3

关键词:漳浦;剪纸;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J5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9)04-110-03

作者:涂慷,集美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福建,厦门,361021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品种之一。位于闽南金三角沿海地区的漳浦县,建县一千三百多年,剪纸艺术广泛流传,民间一代接一代出现了许多既会剪又会绣的能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人使漳浦剪纸世代相传,源远流长。与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造型简练的特点不同,漳浦剪纸以构图繁茂、精巧秀丽而著称,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浓烈的原始趣味和稚拙美感,既可以看到对真善美的追求,也能够看到诉诸于感官的刺激,在中国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对漳浦剪纸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漳浦剪纸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背景进行探讨。

一、漳浦剪纸的起源和发展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提到漳浦剪纸我们不得不提到漳浦的地理环境,漳浦县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南端,作为人杰地灵的艺术沃土,梁山鹿水,山明水秀,艺术之乡人人心灵手巧,剖析漳浦剪纸的艺术特征,首先要了解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地域与民俗特征。

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就非常活跃,据《漳浦县志》载:“元夕自初十放灯至十六夜乃已,神祠家庙,或用鳌山运傀儡张灯烛,剪彩为花,各极工巧。”漳浦剪纸最初只是作为刺绣的底样,随着民间民俗活动的盛行和受北方贴“窗花”等中原文化的影响,漳浦剪纸开始应用于各种结婚、祭拜活动,剪各种猪脚花、饼花、花鸟、飞碟,云朵都是两两相对,极为富丽、吉祥。贴于礼品、祭品上,寄托美好的心愿。明清以后,剪纸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各种民俗活动少不了剪纸,平时家居休闲也寄各种悠思于剪纸中,可见当时剪纸的盛行。历史上多次大规模的举族南迁,使北方文化在闽南地区广泛传播,为漳浦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呈现出勃勃生机。可以说,漳浦的民间剪纸艺术是对中原等地区剪纸艺术的继承和创新。

漳浦剪纸是当地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植根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之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漳浦老一辈剪纸艺人林桃、陈金、黄素、陈匏来等大都生活在沿海渔村,剪纸技法、作品表现凸显出漳浦剪纸的地域风神,由于长期的文化积淀,人们已形成了地域性的思维定势、心理特质和审美情趣。这些必然反映到他们创造的艺术作品上来。使漳浦剪纸具有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征。

如今的漳浦剪纸艺术家们敢于突破、直抒胸怀的创作激情赋予了剪纸艺术顽强的生命力,中年群体中出类拔萃者有陈秋日、郑小蕊、高秋云、吴碧娜、洪淑金等民间艺术家,她们较完整地继承了传统的剪纸艺术,创作风格成熟、稳健,在创作题材领域有较大的突破。以高少苹、张峥嵘、陈斯婕、姚爱红、欧阳艳君等为代表的青年创作群体,在继承传统剪纸技法和风格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她们的目光不完全留连于花好月圆、春兰秋菊之中,而更多地投向火热的生活,作品具有明显的创新意识和时代特征。

二、漳浦剪纸的艺术特征

(一)主要题材

漳浦剪纸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不少民间剪纸艺术家素有制作贺岁窗花、礼品花饰、刺绣花样的习惯,从贴在窗棂上的“窗花”和贴在门楣上的“门笺”,到祭神祀祖的“供花”和婚嫁喜庆时的“喜花”、“礼花”;从美化环境的“炕围花”、“顶棚花”,到用作刺绣花样的“胸花”、“枕花”、“鞋花”、“荷包花”,寓意吉祥的剪纸,深深地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和情感。

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主要反映现实生活气息的题材为主,诸如渔家的生活:乘船出海、捕鱼、捉虾;农家的生活:养狗以及斗牛、斗鸡;即使那些凤凰牡丹和狮象龟蛇之类,也是按照艺术家的想象和理解,当作美好的事物加以表现的。83岁老人陈匏来的作品《金蛇戏凤》,充分体现了漳浦剪纸纤巧细腻的特点,那种细而又细、成组成排、反复出现的线条丝丝入扣,把蛇身上的装饰花朵、背景花草剪裁得精细之极,显得既夸张,又质朴,极具观赏性。在老艺术家的剪刀下,所有的形象都适应着剪纸的特点而平面化了,在剪刀的处理下表现得合情合理,艺术手法上取得高度统一。这种由艺术家个人构思、自己剪出的独具匠心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探求。作品中用饱蘸着亲情、友情的累累刀痕塑造而成的生动形象,蕴含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漳浦剪纸发展到今天,在新一代年轻艺术家高少苹的探索下,剪纸题材已不再局限于农村,表现题材逐步与欣赏功能相结合,表现的内容几乎触及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和社会上的各个层面,她充分运用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成功地把古老的剪纸艺术与现代经济融为一体,创作出具有现代动漫元素的剪纸风格,使之更具现代感。

(二)造型构图特征

漳浦剪纸具有构图丰满匀称,线条连贯简练,细腻雅致的艺术特征。在表现手法上,以阳剪为主、阴剪为辅,阳剪与阴剪互为补充,密切配合,使整个画面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而“排剪”技法的运用,则充分体现了漳浦剪纸纤巧细腻的特点,那种细而又细,成组成排,反复出现的线条,对表现羽毛,花瓣丝丝入扣,令人拍案叫绝。漳浦剪纸还讲究构图的对称平衡,线条连接自然,阳剪线线相连,阴剪线线相断,抓住形象的主要部份,大胆舍去次要部份,使主体一目了然,形成朴实、大方的优美感。

如陈金老人的《又是丰收年》,在构图中擅于吸取民间常用的“物中套物”的造型手法,把不同空的鸡、鸭、鱼、莲、蚌、瓜、粮等形象巧妙而严密地套进主体形象肥猪的轮廓结构中,产生一个有此又有彼的形象群,表达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连年有余、吉祥欢乐的主题。作品阴阳结合,块线衬托,刀法成熟、风格细腻,给人清丽典雅之美感。

漳浦剪纸其风格纤巧、细腻,善于使用极细的线条组织画面,注重剪刻手法的结合,大大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增强了作品本身的形式美感。细长的线条和细密的锯齿形是创作者造型的主要手段,花团的紧密,线条的圆润流畅,留白的合理,使剪纸作品空灵透气、疏密得当。在焕发着东方艺术唯力的造型体系里,我们看到民间艺术家们非凡的造型能力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体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灵巧的艺术构思。

(三)抽象表现特征

在造型艺术领域中,抽象表现是相对于具象形态 而言,是对现实客观形态进行提炼、夸张、变形、组合,以赋予其作品新的含义。漳浦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正是深谙这一创作原则,题材直接源于感受过的生活,在创作时大胆取舍、夸张变形,形成独特的抽象艺术风格。

林桃老人的作品《出海》,前面的大木船以直线构图为主,后面的小木船则以曲线为主。一前一后、一曲一直,相映成趣。两只船的船身均用短线条来表现,但也有区别。其中大木船用横线分割、小木船用坚线分割,既体现了木船的质感,又凸显了船体造型的生动。海水和海生物全用弧线表现,与船体形成鲜明的对照。画面简洁明快,动感十足。可以看得出艺术家在塑造和构思艺术形象时、不拘泥客观物象的外在特征,虾、蟹的体积可能比人还要大,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创作方式,其剪纸风格自成一体,被艺术界誉为“民间的毕加索”。

抽象表现虽然不是视觉直接可以感知的形态,但许多抽象表现本身就是具体的形象,漳浦剪纸中的抽象表现虽然不能直接告诉你或客观反映什么,但却通过创作者对这些抽象元素的重新组合,追求最熟悉的生活细节,表达了人类所具有的一切情感,使剪纸作品夸张质朴,真挚自然,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四)创新意识特征

漳浦剪纸的魅力来自其自身的形式美感,而新一代创作者的形象思维不是以创作的目的去观察周围事物,她们善于接受新事物、新工具、新材料等,喜欢把自己亲身的经历融入到作品中更好的反映生活,所以她们的作品没有任何约定俗成的楷模和样板,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她们的创作有一条更为自由宽广的道路,

中年艺术家陈秋日曾经把国画艺术融入剪纸作品之中,无论构‘图还是表现形式,都借鉴了中国画的传统手法。她创作的作品《孔雀牡丹》,构图圆满匀称,线条流畅多变,剪工精细入微,画面繁满却不拥塞,虚实相生、高远着手、工笔与写意结合,或以小见大,或烟波浩淼,皆画面生动,意境悠远。她师承传统,又锐意创新,善于发掘和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其作品被称为“神奇的艺术”。正是这种继承传统的精神,而又溶合了自我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既具有中国工笔画的细腻、严谨效果,又具有剪纸艺术的装饰性风格。

追求现代的图形表现,是漳浦剪纸在艺术实践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青年艺术家高少苹在剪纸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采用多种新型装饰材料,如快贴、泡纸、泡沫板、快贴激光纸等制作成剪纸工艺品,使剪纸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她的剪纸作品《仕女图系列》构图丰满,线条纤细,技法细腻,以阴剪为主、阴阳剪结合的手法,使得虚实对比疏密呼应、错落有致、雄浑豪放,给人以美的享受,此类作品颇受青年人的喜爱。

三、结束语

计划经济特征范文4

【关键词】 西部地区;制造业;工业结构;要素禀赋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制造业分布较广,其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分布地区之一,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西部各地抓住此次机遇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挖掘禀赋优势,打造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由于资源禀赋优势的发挥、相应政策支持、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外开放、技术水平的提高,特色优势产业与过去相比数量增加了,同时成长率也很高。但从产业发展来看,西部未能彻底改变其经济落后局面,加上资源条件和历史原因影响,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尚需提高。例如2009年西部大部分省区城乡居民收入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我国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828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1%。鉴于此,本文拟通过分析西部制造业禀赋特征,提出相应的结构优化对策与建议。

一、要素禀赋结构、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要素禀赋结构是指经济发展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比例关系,当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为主要研究对象时,通常所说的要素禀赋结构升级是指当资本与对劳动比较时,前者越来越丰富,也可以理解成资本深化的过程。

首先,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中有着始发性地决定和制约作用的因素便是要素禀赋结构。一方面,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实际上是其生产要素禀赋及其利用方式的综合反映,产业结构内生于要素结构且随着要素结构升级而升级;另一方面,贸易的基本动力便是比较优势,在影响贸易结构与国际分工方式的主要因素中要素禀赋与技术差异是决定因素。其次,产业结构决定贸易结构,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反过来对产业结构的改善有着反向作用。“原像”与“镜像”可以用来形容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一步来说,产业结构在空间范围上的扩展便有了对外贸易。

二、西部禀赋结构状况及优势产业结构状况

1、禀赋优势

(1)自然资源相当丰富。西部地区占全国156种矿产资源中的138种,保有储量上西部有24种矿产资源占全国50%以上,其潜在总价值占全国的66.1%。稀有战略性矿产锡、钒、镍、稀土;有色金属锌、铅;贵金属例如铂族金属等储量占有较大的优势。西部地区的天然气已探明储藏量占全国87.6% ,煤炭占全国39.4%;未利用土地占全国80%,西部草地占全国62%,后备耕地资源占全国57%,水资源占全国80%。

(2)劳动力优势。总量来看,西部有很多劳动力资源赋存比较充足的省份,其中四川总人口就超过8500万。劳动力成本上西部占有一定的优势,西部1.03元的产值就可以创造1元的工资,东部则需2.19元的产值;同时劳动力成本西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2%,比东部地区低18.56%。

不仅如此,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中西部地区的主要特征,现在普遍认为制造业布局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廉价、数量多的劳动力资源是其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开发潜力很大,对那些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加工贸易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西部地区面积广大。西部地区宽阔,在建设用地、厂房建设成本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我们查阅了2005年国土部门的基准价,发现中西部地区395.1元/m2,而东部则是568.9元/m2。可以从2005年我国主要城市经营成本指数来看,例如福布斯排行榜的指数测算指出,杭州、南京、上海、广州平均为0.84,而合肥、武汉、郑州、成都平均为0.73,相比可以明显看出西部低成本优势突出。

2、日渐完善的软硬条件

近年加工贸易得益于西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迅速发展,运输成本取决于交通基础设施、通达度以及物流系统,当它们三者得到改善和提高时,运输成本就相应的降低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用地规模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也在快速扩大,其中道路里程、货物周转量也相应增加。有关资料统计显示,2007年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用地面积158.8万公顷,占我国交通建设用地244.4万公顷的64.98%。

三、西部制造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1、确立战略取向

以竞争性为主是制造业最主要的特征,因此必须坚持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要敢于让企业“下海”,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向优势产业、企业集中,提升产业高度化,提高产品竞争力。但是,对于一些地处欠发达地区、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的西部老工业基地,要从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的综合考虑出发,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制订制造业专项计划、扶持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成长、技术标准制定、装备资源空间布局、鼓励及限制淘汰产品目录定期公布、克服盲目和重复引进等。政府要控制好度,不可制定绝对的产业政策引导。取消一些地方政府推出的、不合理不合法的所谓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规范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防止地区之间恶性竞争,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2、正确处理转型升级与增长速度的关系

推动制造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时要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而在这两者关系的处理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又有所差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环境各地区都必须要适应,因为经济增速过快不利于结构的转型,所以要为结构的转型升级预留空间就必须将经济增速降下来。更好的调整好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需通过区域结构优化和制造产业结构优化结合,协调好产业升级、技术进步与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关系。

3、形成高附加值化、高加工度化、高技术化的工业结构

工业附加值率从较长时期看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并这种趋势主要由制造业结构中高加工度、高技术、高质量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来支撑称为“三高”(即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技术化)制造业结构。加大对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通过“三高”的快速发来提高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二是注重全方位产品升级,既重视高端产品替代低端产品,同时又重视质量、加工度、品牌、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提升;三是产业深化,即重视产业内部加工的程度和加工环节的纵深化发展。从而完善要素市场,提高其对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

总之,要注重区域独特优势的发挥,充分发挥西部制造业的禀赋要素,推动改革创新。要充分延伸产业链,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充分发挥西部特色制造业的优势。这样西部制造业与经济发展就能够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毅中.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N\].科技日报,2009.10.11.

计划经济特征范文5

有机化学教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合理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1]。尽管医学院校都开设了有机化学课程,学生对有机化学也不陌生,但是有机化学在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附属地位,加之学生整天忙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的锻炼、文体活动的参与等,没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和学习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意义。

2 明确实验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有机化学课程属于实验性较强的基础课。特别是在目前理论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验和理论课内容充分结合具有深刻的意义,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可验证和巩固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化学性质,而理论又可以作为实验的依据[2]。最终通过实验达到对理论内容的强化理解,加深印象。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了只是单纯的做实验简单应付的现象。另一方面,有机化学实验与其他学科实验一样,对培养学生缜密思考、仔细观察、主动探索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上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了解医学院学生普遍反映有机化学比较难,原因在于:有机化学各个章节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内容繁多枯燥,专业性较强,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化学反应复杂,不易理解;化学是一门试验科学,很多反应,很多理论都是经过无数次试验,反复论证,高度总结的精华[3]。学生对这些试验过程缺乏详细的了解,觉得有机化学抽象难以理解;一方面学生基础较差;另一方面教师受到主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直接扼杀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觉得学习化学是一个枯燥无味的过程,学习兴趣不高是受教学过程的无趣直接影响的。化学教学应该改变目前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充分调 动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兴 趣 是 最 好 的 老师[ 4 ]。因此,在教学中充实的课堂内容才能有效的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配合物及其构象时可以比较顺式和反式二氯二氢合铂的抗癌作用,讲到原子杂化共价键时可以用多媒体使抽象变为具体,静态转为动态,增强教学效果的直观性和有效性,还可以结合化学史和化学家的生平轶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创新, 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把握少而精的原则,既要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用准确清晰的语言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多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运用与学生学习动机相一致的各种教学策略,创造多种教学诱导机制,不失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发掘、思考、解决问题。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构建师生主动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模式。

5 建立起医用有机化学知识系统结构,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鉴于有机化学的学科特殊性,将学习内容详细的,系统的划分出来。例如可以根据实际的性质及其酸碱性分类,反应的类型、中间体的特性、过渡状态等,当然也有异于常规的现象则依据既定的规律进行研究。下面以试剂的分类划分为例。

5.1 试剂的分类与试剂的酸碱性

(1)自由(游离)基引发剂:在自由基反应中能够产生自由基的试剂叫自由基引发剂(free radical initiator),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叫链引发。少量的自由基引发剂就可引发反应,使反应进行下去。(2)亲电试剂 :简单地说 ,对电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就叫亲电试剂(electrophilicreagent)。亲电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3)亲核试剂 :对电子没有亲合力 ,但对带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叫亲核试剂(nucleophilic reagent)。亲核试剂一般是带负电荷的试剂或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4)试剂的分类标准 :在离子型反应中 ,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如:CH3ONa+CH3Br CH3OCH3+NaBr的反应中,Na+和CH3+是亲电试剂,而CH3O-和Br-是亲核试剂。这个反应究竟是亲反应还是亲核反应呢?一般规定,是以在反应是最先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的试剂为判断标准。在上述反应中,是CH3O-最先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CH3O-是亲核试剂,因此该反应属于亲核反应,更具体地说是亲核取代反应。

5.2 相关规律[5]

(1)马氏规律 :亲电加成反应的规律 ,亲电试剂总是加到连氢较多的双键碳上。(2)过氧化效应 :自由基加成反应的规律,卤素加到连氢较多的双键碳上。(3)空间效应 :体积较大的基团总是取代到空间位阻较小的位置。(4)定位规律 :芳烃亲电取代反应的规律,有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5)查依切夫规律 :卤代烃和醇消除反应的规律,主要产物是双键碳上取代基较多的烯烃。(6)休克尔规则:判断芳香性的规则。存在一个环状的大π键,成环原子必须共平面或接近共平面,π电子数符合4n+2规则。

计划经济特征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144 ― 02

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每个学校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孕育和形成的独特办学理念、道德规范、组织制度,它是体现全校师生价值取向的学风、教风、校风、师生的精神风貌以及学校所具有的独特校容校貌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态环境。其中,精神文化位于其核心地位。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生存压力,无论是从历史发展角度而言,还是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构建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无疑已成为每一所高职院校树立品牌形象,持续未来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体系、道德风尚、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倾向、人生态度、政治观念等,它是一种隐形的文化,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是职业院校在长期的文化演进中,对各种优秀的文化进行传承和积淀并最终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学校目标、办学思想、学校精神和学校风气四个方面。作为一种思想思想意识形态而存在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所院校最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因此,一定精神文化的构建是区分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乃至不同高职院校之间最为重要的地方。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不可谓不壮观,在高校招生规模上,高职院校早已占据半壁江山,然而,与日益健全的校园硬件设施以及不断丰沛的师资力量相比,高职院校在追求精神文化内涵、塑造价值恒力方面明显不足,由此而造成的社会偏见、“千校一面”的情况也不得不发人深省。笔者认为,要想构建良好的职业院校精神文化,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首要的便是明确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性。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一切先进文化必不可少的本质属性,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也不例外。这里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必须切合职业院校自身的发展要求以及现实需求,与主要关注对未知知识探求的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倾力于对已知知识的应用。同样,在不同的高职院校之间,由于行业、地域等原因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职业院校也应具备该行业、该区域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二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务必要实现与职业的对接,与生活的联系,这一点是最大的实践性。正如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所阐述的那样“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1〕。

2.全面性。高职院校在办学性质上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因此,其精神文化的提炼就仍需体现大学教育所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亲善”〔2〕,职业院校不只是培养能工作、会技术的职业人,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优秀的职业人。这在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中体现为内容上的全面性,即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在强调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己任的同时,还必须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以及职业观。“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是一切教育的宗旨,更是高职院校扭转社会偏见的着力点。此外,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全面性还表现在覆盖范围的全面性,即一校的精神文化必须是该校全体师生,全部教育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共同价值认同。

3.隐匿性。精神文化之于校园文化正如空气、阳光之于大树,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是无时无刻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成长与发展。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同其他各类精神文化一样在形式上具有很强的隐匿性,这种隐匿性不仅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之中,还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当中,更是贯穿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制度建设以及行为建设的各个层面。

4.发展创新。发展是指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过程,也是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和根本动力。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文化的自觉、自信。高职院校的精神文化必须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不断创新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与时俱进,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更好的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经济要求,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二、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构建的路径探求

构建良好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是一个不断生成、积累、创新的过程。根据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特殊属性,职业院校须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其精神文化在学校与企业、人文与技术、隐性与显性、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交汇融通。

1.实施校园精神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对接。

校企合作如今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当中重要的办学模式,然而要真正完成职校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型,除了依靠在学习实训、顶岗见习以及就业渠道等方面做到校企双方的介入之外,还必须在思想文化和价值诉求方面实现有效的校企对接。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本就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前奏〔3〕,它为培养未来更多具有高级技术的人才步入企业职场和社会工作岗位提供了思想准备。通过这几年就业形势的观察,我们发现当今企业在考虑员工任用方面越来越重视应聘者所具备的行业精神,如电力行业的“吃苦耐劳”、会计行业的“严谨自觉”、食品行业的“诚实信用”……这些优秀品质不仅是企业职业精神的核心体现,同时也是高职院校,特别是具有突出行业特征的职业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源泉。实现校园精神文化与企业精神文化的有效对接首要的便是积极吸纳现代优秀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并能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所体现,善于营造强烈的职业环境。如在学生的考评机制建立上可以借鉴企业模式,在课堂理论学习中教师要注意与实践环节的结合,在实训操作过程中注重安全生产意识的教育等等,从而使得学习要求与岗位要求相联系,学生角色与企业职工角色相结合。

2.注重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相结合。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的普适性价值而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从这一意义来说,我们当然有理由相信高职院校同样肩负着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类全面发展的使命,要完成这一任务,最为关键的就是以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高职学生的发展。从培养目标而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育输送适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且能熟练掌握相关高端技术工艺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就没有不断丰富知识、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事实证明,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之下,上述品质早已变得尤为重要。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有意识的培养“德”“技”双馨的学生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构建的基础。由此,不仅有利于破除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世俗偏见,与此同时也能体现教育本真的回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4〕,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构建中人文精神与职业精神相结合说到底就是树立“以德为先”的思想主张,以培养高素质的优秀职业人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须重视文化氛围的创设,以各类文化课为契机,发挥其引领思维、开启智慧、塑造灵魂的重要作用,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各类实践活动、社团活动为载体,提升“第二课堂”的文化内涵,做到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3.突出高职院校“三风”建设的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核心价值以及校风、教风和学风是构成其精神文化内涵的主要部分。作为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表现,精神文化总是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当中发挥着持续作用,这种隐匿性从另一个层面则要求我们必须在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载体选择上有更为充分的认识,以便实现其由“隐性”向“显性”的过渡。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是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有力体现。强化校园“三风”建设是高职院校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为此,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三风”建设当中精神文化内涵的释放除了表现于一定的目标性指数,更应当体现在整个建设的过程中。如良好的校风体现于广大师生员工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的过程当中,体现在校园各种硬件设施和环境创设当中,校风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实际已然包括了教风和学风的培养,它在表现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上具有特殊的意义,更是社会各界评判一所院校是否优秀的最主要标准。教风建设是以教师为“窗口”的精神文化展示,在这里,广大职业院校教师不仅是该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者”,也是“代言者”。“为人师表”、“德才兼备”是教风建设的核心,为此,制定科学人性的考核机制以及实施民主有效的管理制度同样有利于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创建。学风,在概念上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院校教师的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二是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前者对于后者有着重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务必要体现勤学加实干的精神,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引导学生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秀品质,以产学研相结合办学模式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4.传承历史和与时俱进相融合。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作为社会精神文化亚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亦是时展的产物,对于每一所高职院校而言,构建良好的精神文化既要传承经典,体现本校的优良传统,又要与时俱进,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这种文化的创新既可以是对当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同时也可以是对国内外优秀思想文化、行业文化的借鉴。但是,无论这种建设途径如何,高职院校在融合借鉴的同时都必须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要求,实事求是的促进本校精神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良好的精神文化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全体师生、教育管理者和参与者自觉培育、自觉养成的过程。在构建高职院校精神文化时,只有深入把握其基本特征,跳出片面化、功利化的思想牢笼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由“应然”向“实然”的转化。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EB/OL〕.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7_zcwj/201110/125717,ht-ml,2011-09-29.

〔2〕傅德岷,等.大学 中庸 孟子:注释・译文・赏析〔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