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范文1

一、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010年,哈尔滨市GDP超过3600亿元,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表明哈尔滨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步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但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哈尔滨市城乡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差异很大。其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扩大,2010年我市二者的差距是2.2∶1。第三,城乡居民消费相差悬殊,2010年我市城镇人口占48.0%,乡村人口占52.0%,而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9.1亿元,县(市)仅为267.9亿元,仅占21.8%。第四,社会保障不平等,城乡社会保障率的比例为22∶1,城乡人均社会保障费的比例为24∶1。

二、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原则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应围绕“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利益”这一核心,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三农”发展的带动作用,让农民群众不仅成为“三化”的最强推动者,而且是最大受益者。

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城乡统筹发展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二元结构削弱“三农”发展、市场机制不利“三农”发展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尽快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及其城乡二元结构。

三是要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加大对农村的公共产品投入,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加快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阶层差别。

四是要坚持深化改革的原则。要加快推进宏观经济体制和社会领域的改革,切实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尽快改变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和规划建设等方面城乡不平等的待遇,建立健全城乡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五是要坚持县域为主的原则。着力提升县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增强县城和中心镇对产业、人口的集聚能力和对“三农”发展的带动能力, 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路子。

三、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的设计思路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思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转变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把城乡分割、工农差别发展转向城乡互通、协调发展,把工业化、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统筹搞好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支撑城市化,以城市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三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搞好城乡布局规划和建设规划,着力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充分发挥城镇集聚、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城镇建设,整合各种资源,推行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四是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纠正体制上和政策上的城市偏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管理制度、教育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给农村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完整的财产权利和自由的发展空间,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五是统筹国民收入分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改变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城市偏向,进一步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财政支出体制,将农村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都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范围。

四、哈尔滨城乡统筹发展对策措施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是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有重点地规划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农业生态园、农业科技园和休闲观光园。

二是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通过老工业基地改造、“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因势利导地加强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加快农村工业化步伐,持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

三是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以村镇规划为先导,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卫星城、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规划体系,加大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协调力度,着力完善交通、水电、通讯、文教体育设施,为城镇空间优化和功能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二)创新城乡统筹体制与机制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保留其土地经营权,允许其依法经营和有偿转让。处理好城镇建设用地与严格保护耕地关系,确立农民宅基地合法使用权和转让权,引导农民宅基地有序流转。

二是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拓宽农民进城就业的空间,尽快消除城市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壁垒。建立健全城乡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就业规划、管理服务和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使农民工和市民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三是深化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改革。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各类专业协会和产业化组织形式,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把股份制引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养壮大行业龙头合作社。

(三)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在农村的覆盖

一是加大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要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进步、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加大公共财政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短缺、社会事业发展不足的问题。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范文2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区域发展;策略

吉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全国相对落后,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缓慢,区域布局不合理。因此统筹我省中东西部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已成为我省经济、社会的重大议题,吉林省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一体两翼”的一体化城市布局,错位发展战略。此战略的含义可简述为:以中部地区(包括长春、吉林、辽源、四平等城市和地区)的工矿企业集聚等优势,形成吉林省中部地区城市发展群,即中部一体;以东部地区(包括通化市、白山市、延边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医药、钢铁、旅游、边贸经济等为重点,形成吉林省东部地区城市发展群;以西部地区包括白城市、松原市的农、牧、渔业等特色产业为基础,形成吉林省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群,即东西两翼。其核心就是要统筹协调“一体两翼”,充分发挥各地不同的比较优势,寻找突破口,谋求快速发展。

吉林西部在全省发展中相对落后,城乡一体化建设相对迟缓,拖了全省发展的后腿。可见,该地区发展刻不容缓,战略意义重大。该地区在全省统筹发展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发挥资源优势,调控人口迁移,构建现代产业、生态格局

立足该地区重要生态功能和发展基础,建设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构建人口规模适度的西部城镇组团,有序引导人口向西部中心城市和中部地区转移。发挥西部地区草 原辽阔、湿地广袤、河湖互济的生态优势,打造渔兴牧旺、草茂粮丰、人水和谐的城镇群。强化与内蒙古相接地区的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水土保持,退耕还草还 林,加快修复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逐步构建现代化大农业格局。支持中心城市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强化与内蒙古、黑龙江的能源、物流、旅游产业合作,构建绿色 新型工业基地。支持小城市和重点镇完善功能,培育特色产业,保持独特城镇风貌。控制生态功能重要、远离中心城市、产业基础薄弱的城镇规模,为生态修复腾出 空间。支持保护、恢复城市周边草原和湿地,构建河网密布水系,建设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科技化

农业产业化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资源禀赋为条件,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础,龙头企业和各类中介组织为依托,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链接起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一体化经营的产业系统和运行机制。

从该地区条件看,最现实的选择:一是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该地区农牧业资源优势,发展粮、棉、油、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质、安全、方便、营养丰富的加工制品,打造具有国家乃至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名优品牌。三是要以科技为手段,逐步实现农产品由初级生产向精深加工转变,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及其制成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含金量。四是要大力发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定向加工等公司加农户定单式的产加销生产模式,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原料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运作,最终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为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科技化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进程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三、加强制度创新,保证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有效制度供给

制度创新是指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有制度的有限理性和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引起的,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演进的过程,它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加强制度创新是实现该地区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

1.土地制度创新。在稳定和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上,实现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实现土地的自由、有序、合法流转,建立、健全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完善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同时尽快建立、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审查及补偿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配套体系。

2.户籍制度创新。户籍制度创新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将现行的城乡“二元”制发展为“一元”化。现行户籍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影响了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与速度,已成为延缓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户籍制度改革,既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落户意愿,又要充分考虑流入地人口承载能力。应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循序渐进,区别情况,逐步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和农民工的落户条件。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统一的户籍制度。

3.就业制度创新。打破原有城乡就业壁垒,真正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双向流动的就业制度。就吉林西部而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区域大农业的有利条件,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人才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鼓励个人创业;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壮大,重点是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企业、中介企业、物流运输企业等,逐步拓宽转移农民的就业空间。

4.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典型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有限,无法满足该地区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城乡居民的现实需要。因此,必须加快建立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进城的“农村人口”及不进城的农村人口纳入统一的的社会管理,逐步实现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的均等化。从根本上消除的后顾之忧,使进城农民、留农人口均有保障。

四、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为区域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保驾护航

人的素质决定社会文明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确保吉林西部城乡一体化建设顺利开展的保证。只有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留农” “转移”的劳动力人口的从业素质,才能保证调控人口迁移的顺利进行;才能更科学合理利用自然、行业等各种社会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才能保证顺利构建现代产业、生态格局;才能利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为;才能确保各种创新制度的顺利实施,为该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动力。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范文3

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抓住了四川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回答了发展主要动力的问题,包含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内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长远之计,是建立和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之举,是推进城乡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揽全局的总体战略。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事关全省8000多万人民的切身利益,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我们必须用超前的思维统筹实施总体战略,乘着“两化”互动的强劲东风,着力贯彻发展理念,探索发展途径,落实促进政策,创新工作机制,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开启工作新局面,用过硬的措施推进四川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

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第十次党代会和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工作会议的精神上来,在履职尽责中,思“两化”互动之策,问统筹城乡之计,谋跨越跃升之道,靠前指挥,多下“深水”,把智慧与力量集中投入到“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壮阔实践中。

实施总体战略,重在自觉行动。要切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进行总体思考,加强总体谋划,完善总体布局,调动起全社会的总体力量,形成总体推进的良好态势。围绕总体战略,各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进一步细化发展思路、工作目标、阶段进度、具体举措,克服“等靠要”思想,摈弃“看一看”想法,自觉树立“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使命感,积极投身到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的各项部署和工作中去。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范文4

一、基本思路

安达市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与大庆毗邻,位于“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上,在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都与大庆建立了紧密联系,为突显与发挥“城市走廊”节点上的黄金效益,积极融入大庆经济圈共谋发展,已经成为两个城市的战略共识。

通过研究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的安达市,承接大庆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整合区域资源,同城发展。

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的政策优势、“两城两区”的核心战略,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底优势,按照 “调结构促改革”的要求,安达市委市政府立足区域统筹、产城一体,打造新型城镇化示范城市的目标。2010年,按照“实施评估、战略研究、总规修编”的步骤,开展安达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规划按照“先底后图、自下而上、战略掌控、城乡一体”的技术路线,确立了“区域协调、生态优先、城乡发展、产业升级、社会和谐、文化再塑”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区域联动为重点,协调大庆与安达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以城乡统筹为重点,协调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关系,以生态低碳为重点,协调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体系、格局、机制”三大方面的新探索。

二、规划要点

(一)融入大庆、一体发展。规划承接大庆经济圈辐射,发展区域综合交通,构建区域设施共享。共同打造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经济综合体。

(二)产城融合,统筹城乡。以城乡统筹为平台,整合八个方面具体落实,打造新型城镇化典范。根据土地资源、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城镇拓展的需要,规划将市域划分为三个经济发展区,对特色乡镇和村庄加强引导,强化城乡特色空间的塑造。

规划提出做强支柱产业、发展主导产业、做优新兴产业的产业发展战略,构筑城市产业体系。

规划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城乡教育资源等方面做到均等化,实现统筹城乡公共服务。

另外规划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城乡就业、 城乡资源配置、城乡社会保障、 城乡管理体制等方面也做了具体的安排。

(三)性质科学、规模合理。规划安达市为:大庆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以发展油气化工、高新化工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现代加工基地,黑龙江省生态宜居示范城市。并通过生态敏感度分析,合理确定城市规模。

(四)紧凑发展,结构优化。明确 “东移北拓、西优南控”的城市发展战略,构建“双主双副、两轴三带四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建立城市、组团和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提高城市基础社会服务保障能力和综合服务能级,保护弱势群体。

(五)生态优先,凸显特色。依托市域现状湖泊、水系,结合河湖规划,从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构建生态绿道串联市域斑块景点,促进生态功能的发挥。

践行低碳导向的规划理念,在尊重既有绿地和水网格局的前提下,注重绿地总量和结构优化,构建生态的绿地系统。

依托北湖、自然河道等生态要素,以湖为心、以水为脉,构筑蓝绿交融、网络渗透、绿带分隔、斑块点缀的生态格局。并结合地区特色打造“休闲水都、生态绿洲”的城市形象。

(六)交通引导,设施智能。规划形成“多通道、高保障”的对外交通网络和功能合理的内部主次干路系统。推进“网络覆盖、智能绿色”的公用设施建设,实现城市智能管理,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七)注重衔接,单元控制。为更好的衔接下层次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划分控制单元,明确主导功能、人口容量、限制功能等控制要素,保障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

(八)时序规划、可控发展。建立弹性近期建设项目库,设定实施时间及紧迫度,中期建设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远景引导城市发展。

三、规划特点

(一)创新规划方法。安达市城市总体规划采用“战略性规划――实施性规划”相结合的方法,以整体城市设计为框架引导两个层面规划的衔接,宏观把握城市定位,微观指导城市建设。

规划在长达3年的编制过程中,对多层次多类型的规划进行整合协调,实现专项与总体规划的互动。

(二)突出区域特色。规划充分研究了安达与大庆的关系,在功能、设施、交通、生态等方面积极与大庆进行联动。

规划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安达开发区的特殊性,将园区合理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实现产城一体化发展。

(三)深入探讨城市规模。规划从产业动力牵引、从业人口增多、就业机会增加、行政区划调整、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根据综合增长、回归分析、弹性系数等方法,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

(四)贯彻低碳城市理念

1.构建城市自然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形成以生态规划为前提、生态产业和生态能源为动力、生态工程和生态交通为基础、生态生活为目的的城市生态网络格局,并通过技术改良等生态手段,对盐碱地进行改造利用,将水系连通,利用北湖和湿地净化水体,实现全方位的城市生态低碳发展。

2.构建多模式绿色交通体系。建立以常规公交为主体,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系统。

倡导低碳出行生活方式,规划构筑“形式合理、衔接良好、导向鲜明、连续安全”,以自行车和步行道为主的慢行交通网络。

3.打造生态复合社区。规划还结合分级配套设施、慢行交通和绿色开敞空间理念,形成生态社区组织模式。同时结合保障性住房建设,保护弱势群体利益。

(五)践行公众参与与部门合作。规划开展了“前期战略方案征集,公众意愿调查”等工作,全过程实现公众参与。通过政府探讨,全方位实现部门合作。

四、规划实施

规划编制期间完成对市域新型城镇化规划、村镇体系及居民点布局规划以及管网综合的完善,对北湖新区城市设计、安东产业园区概念规划、安东公园等概念规划的指导,对北湖新区控详、铁路街历史文化街区控详、站前广场设计及历史建筑迁移、市民广场设计、市标公园设计与引导,多条城市道路改造设计的控制与引导。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范文5

关键词:东坑镇;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

1规划背景

1.1 东坑镇基本概况

[]东坑镇是陕西省批准建设的“重点示范镇”,是榆林市的重点镇之一,位于靖边县西部22公里,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结合带,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和太中银铁路横贯东西。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0.2万亩。全镇辖19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有农业人口13000户,总人口52866人,是靖边县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农业乡镇。

1.2 机遇与挑战

陕西省在落实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提出了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此外,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也将对靖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机遇。

但本地区也存在着许多必须清醒认识的问题。目前阻碍东坑镇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

1、基础设施配套不够;

2、城镇建设投入不足;

3、新农村建设难度大;

4、扶贫增收任务很艰巨;

5、现代农业发展任务艰巨;

6、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

7、土地使用规划不合理,利用效率低。

要想克服现状的诸多制约因素,实现东坑镇经济的快速腾飞,必须准确把握东坑镇的特点,在东坑镇现状和发展条件等基础上,对东坑镇给予合理准确的定位,挖掘发展潜力。

2规划思路

2.1 规划原则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区域内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会有较大的变化,经济的一体性,区域的整体性,城乡的融合性等趋势会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区域内每一个城镇的发展。

1、区域协同发展原则;

2、完善功能,重点突破原则;

3、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的原则;

4、市场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2.2 发展战略

在规划中紧紧抓住了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这一主线,以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之路。针对东坑镇自身发展问题和城镇化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战略:

1、以建设功能完善的城镇为目的,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2、从镇域发展角度分析,应以建设农业强镇为目标,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培育优势产业,发展特色农业;

3、注重经济与人、环境、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4、以农副产品生产、精深加工等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产业基础。

3规划对策

3.1 战略措施

根据上述规划思路,在规划布局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立足产业发展、夯实城镇经济基础;

2、突出发展重点、分区逐步推进;

3、合理布局产业、壮大镇域实力。

3.2 城乡统筹规划

针对镇域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城乡协调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来实现:

1、城乡空间一体化

在镇域空间布局上应围绕“人口向城镇、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经营向规模化集中”,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实现镇域城乡空间的一体化。

2、城乡经济产业一体化

依照“一村一品、 一镇一业、以工带农、以农促工”的新思路,通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社区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产业一体化。

3、城乡人口分布一体化

尽快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向城镇转移,鼓励有技术、有实力的城镇居民到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人口分布一体化。

4、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和保障。要最大限度寻求城乡设施共享的机会,促进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发展。

5、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主要包括:统筹城乡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和体育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等方面。

6、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强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和建设,重视对城乡污染源的控制;促进城乡经济结构、产业布局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发展生态农业;重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使城乡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措施得到有机统一。

4结 论

东坑镇是西部地区典型的农业型村镇,受到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限制,城镇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都还不高。通过此次东坑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以及对西部地区城镇化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和认识:

1、以镇域为规划范围进行城乡一体的总体规划。统筹城乡规划、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合理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

2、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3、对全镇域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统一城乡规划管理是保证城镇化质量,使城乡一体规划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

4、必须把握住因地制宜、发展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建设原则。

东坑镇的经验表明,在西部地区的镇域总体规划中,应将重点放在小城镇的建设上,打造现代化的小城镇,提倡新型社区建设,使城乡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周榕,文国玮,刘淑英.城乡一体规划的新探索――中山市小榄镇总体规划[J].规划师,2003,(11):50-54.

谭春芳,林瑾瑜.旧村改造与城乡一体化进程[J].小城镇建设,2006, (4):76-79.

李建伟,刘科伟.西北地区小城镇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都兰县总体规划为例[J].开发研究,2010,(6):16-18.

何剑鸣.从城镇的拓展到城乡一体化――对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的思考[J].城乡建设,2002,(12):10-11.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范文6

1、农民工市民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而统筹城乡就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城乡就业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前提。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化任务艰巨,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多且将大规模向城镇转移、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快速演变、就业结构加快调整等特殊的国情,应将城乡就业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全国统一的就业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城乡就业,逐步缩小城乡就业差距,实现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和健康发展。农民工市民化要求就业制度的创新,统筹城乡就业,就是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城市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待,一体化地考虑就业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的关系,不断理顺和优化城乡就业关系,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农村劳动力的有序和稳定转移,促进城乡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扩大城乡就业,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和整体健康发展。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使城乡富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安置,尽快使更多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转移出来,转变生产方式,增加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内在素质,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2、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我国“三农”问题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人口多、农民转移不彻底、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快发展经济,要从城乡一体化和协调发展的新体制出发,打破有损农民利益的制度壁垒,通过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在非农产业和城镇就业已成为当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因此,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充分就业问题,就是要创新就业制度,打破传统的利用行政手段将劳动力分割为城镇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格局,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承认和实现劳动力择业自由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让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就业管理与服务:让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一样享有公共就业服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减少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降低农村自然资源的负载率。建立完善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使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从而改变农地经营细碎化的状况。提高农业的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稳定务农劳动力流转集中,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和农产品市场规模,才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3、农民工市民化是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不仅是城镇在空间数量上增多、规模上扩大、功能上提升的过程,也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集聚的过程。城镇化的本质,一定意义上就是农民的发展转变问题,是不断减少农民增加市民的过程,是农民不断改善自身命运、提高生活质量和改造自我的过程,也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来源于农民工进城就业,沿海各省份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进城农民工的不断增加,内地各省份城镇化率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民工离乡人数不断增加。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将继续大量涌向城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必须改变将进城农民工拒于城市社会之外的制度环境,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整体转型。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如果继续将农民排斥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之外,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和尖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困难。因为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需要为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安居创造条件,努力造就一支稳定的熟练工人队伍。而农民工不能在城镇定居,流动性强,使企业不能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造成不利影响。所以,需要创新就业制度,让农民工能在城镇定居,使企业能形成稳定的、不断积累经验和技术的产业大军,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创造积极的条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城镇化发展战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