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与新媒体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与新媒体定义范文1
网权的建设与发展涉及国外、国内、国际三个层面,决定了政治网络营销也包括三个方面,即国外政治网络营销、国内政治网络营销和国际间政治网络营销。国外政治网络营销一般按政治活动进行分类,包括国外政治竞选中的政治网络营销和国外其他政治活动中的政治网络营销;国内政治网络营销包括国内政治宣传中的政治网络营销和国内舆情应对中的政治网络营销;国际间的政治网络营销则由国家之间政治活动中的政治网络营销来体现。无论国外、国内还是国际,政治网络营销都是政治组织与民众之间关于政治问题的各种活动与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真正掌握网权,是否能够在制网权方面占据优势,做好政治网络营销的研究与实践工作是首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在于国家与政府是否能够科学认识以及科学开展政治网络营销,另一方面在于民众是否能够在政治网络营销中看清国家与政府的实质以及是否能够合理应对国家与政府的政治网络营销。剖析与明确政治网络营销的定义、范围、前提和特征,有助于正确认识制网权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方向。
二、政治网络营销的定义
目前,政治网络营销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可以这样认为,政治网络营销是指政党、政团、政府等政治组织与政治候选人借助网络平台,综合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引导、动员、组织、争取民众和选民,以促进其政治目标达成的新型政治宣传方法与政治动员手段。政治网络营销是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应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符合当今民众分别适应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新媒体的不同需求。政治网络营销是政治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新兴的政治竞争方式和手段。在政治网络营销实施过程中,政治组织与政治候选人基于网络平台,应用新媒体组建运营团队,通过系统、立体、全面的分析与策划,通过高效、专业、精细的实施与运营,吸引民众主动参与,实现双向互动交流,带动传统媒体关注,形成政治舆论热点,以争取更多民众理解、认同与支持。政治网络营销力求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与一般商品的网络营销相似,只不过宣传的“商品”是政治目标、政治理念、政治文化与政治活动等政治产品。通过政治网络营销,政治组织与政治候选人可以面向民众和选民实现全方位的政治宣传,加强与民众和选民之间的沟通,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最终达到赢得政治选举、取得政治地位、实现政治目标、获取政治利益的目的。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应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政治网络营销以其双向、交互、共享、快速、广泛、经济、便捷等特点,成为政党和政团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成为民众参与政治的主要平台。“政治网络营销”与“网络政治营销”二者在研究方向上基本相同,它们都是研究网络在政治营销中的作用与影响。对于“网络政治营销”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说法。中国学者阚道远在赵可金和孙鸿对于“政治营销”进行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网络政治营销”的定义是:特定政治行动者基于对政治、社会环境的全面评估,借助营销手段和网络平台与众多社会行为体进行信息沟通、理念交流和产品服务交换,以获取民众的认同和合法性支持,取得政治权力或权利的活动、形式、关系和过程。“政治网络营销”与“网络政治营销”虽然都属于政治营销范畴,但是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政治网络营销”以网络为核心,重点研究基于网络平台如何开展各种政治营销活动的相关问题,强调网络如何作用于政治营销,研究方向侧重于政治营销的方式与手段,属于过程性研究;而“网络政治营销”以政治为核心,重点研究网络对于政治营销活动的影响,强调网络环境下政治营销的变化与结果,研究方向侧重于政治营销的效果与意义,属于结论性研究。
三、政治网络营销的范围
研究政治网络营销的范围,主要有以下四个角度:基于政治体制的执政合法性角度与政府施政角度,基于政治过程的政治活动角度以及基于组织类型的政治组织角度。从执政合法性的角度来看,对于专制强权国家的政治组织或者政治人物来说,他们不需要进行政治营销,因为他们会将统治阶层的意志强加于民众;对于民主政治国家的政治组织和政治人物来说,若想赢得政治选举、取得政治地位、获取政治利益,就必须争取民众的支持,才能够争取更多的选票。所以必须进行政治营销,通过各种媒体工具与平台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与民众认受度。从政府施政的角度来看,任何统治阶层都需要通过政治营销来引导舆论、调节民意,以保证施政的顺利进行。对于专制强权国家来说,一般是通过权力控制媒体与舆论,采取强硬的政治营销方式。这样的国家通常会出现高度的一致性,政治环境相对单调枯燥,整体社会表面风平浪静、安静祥和,实际上却是暗流涌动、危机四伏,民众缺乏合适的、正当的诉求提出方式与意见表达通道,积累的社会矛盾越来越深,经常发生比较严重的。对于民主政治国家来说,一般是通过传媒力量影响舆论,借助传媒及舆论监督政府,并且采取自由的政治营销方式。这样的国家通常会出现复杂的多样性,政治环境相对丰富生动,不同类型的民众群体可以充分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与政治意见,政府和社会具备合理的意见表达渠道与合法的意见申诉平台,整体社会呈现大和谐、小纷争的局面,隐藏的社会矛盾可以及时显现并且能够迅速化解。从政治活动的角度来看,政治网络营销的范围包括政治选举活动中的政治网络营销和其他政治活动中的政治网络营销。在代议政制国家或者地区,任何政党都需要通过选举并获胜,才有机会取得执政或者施政的资格。鉴于政治网络营销对于政治选举的重要作用与影响,通常情况下这些国家或者地区的政治组织都会高度重视选举活动中的政治网络营销。一般来说,政治活动分为选举准备阶段和选举阶段。在选举准备阶段,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在政治选举中胜利,并取得执政资格,在施政过程中为下一次政治选举做准备;另一种是在政治选举中失败,虽然处于非执政状态,但是需要为争取下一次政治选举能够获胜做准备。所以,政治网络营销不仅仅服务于政治选举,只不过在政治选举过程中更具特色,更要突出政治网络营销的作用与影响。政治网络营销是贯穿于所有政治活动之中的,是一项系统工程和连续性很强的工程,需要在所有政治活动中进行实施并不断加强,才能够在政治选举和其他政治活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即政治网络营销的服务对象是所有政治活动。因此,任何一个政治组织都需要高度重视政治网络营销的作用,需要在全部政治活动过程中应用政治网络营销,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此外,从政治组织的角度来说,政治网络营销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政治组织与民众之间,还有政治组织之间与政治组织内部,以及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
四、政治网络营销的前提
政治网络营销的存在与发展需要特定的前提,包括网络普及程度、国家政治体制、社会民主程度、政府执政能力等四个方面。首先,政治网络营销取决于网络的普及程度。网络普及与应用水平是政治网络营销的首要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政治组织利用网络进行政治营销的可能性越大,民众对于政治网络营销的认可与接受程度越高,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活动也更加积极主动。通常这些国家或政府的政治驾驭能力较强,敢于并且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政治营销。其次,政治网络营销取决于国家的政治体制。不同国家或政府的政治体制千差万别,对于政治网络营销与民众参与政治的开放程度、管理方式、态度取向也各不相同。有的国家虽然互联网普及程度高,但是由于执政能力与水平较差,不仅不敢利用网络开展政治营销,甚至限制或者禁止民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第三,政治网络营销取决于社会的民主程度。传播媒体是政治营销的主要载体和平台,互联网新媒体则是当代的主流传播平台与传播媒介,是政治组织与民众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与政治互动的传媒平台。第四,政治网络营销取决于政府的执政能力。对于任何政府来说,都要重视政治网络营销的长远规划与设计。不顾及未来发展的政府,就是欠缺“顶层设计”能力的政府。
五、政治网络营销的特征
政治网络营销具有技术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三个主要特征。
(一)技术性
政治网络营销是伴随着网络通讯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新型政治营销模式,这是它的技术特征。联合国新闻委员会1998年5月正式把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也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的新媒体。网络媒体萌芽于Web1.0时代,在Web2.0时代取得迅猛发展。在Web1.0时代,政治网络营销的主要方式是政治信息的单向,民众通过网络单向获取政治信息。Web1.0时代的政治网络营销,其影响在于政治组织应用“第四媒体”进行政治宣传,突破了传统媒体界限,扩大了媒体范围,使信息传播更加广泛、便捷和经济。到了Web2.0时代,政治网络营销则充分发挥Web2.0模式下信息共享、双向交互、主动参与的特点,突破了信息单向传播的限制,使信息传递模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民众通过网络实现信息交互双向沟通,由政治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政治信息的主动创造者和政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尤其在政治选举中,政治网络营销更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民众基于网络可以经济便捷地实现竞选信息的快速共享与双向交互,使政治网络营销成为政治组织必不可少的政治竞争手段。
(二)时代性
政治网络营销是科学技术进步与民主政治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产物,这是它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平台,政治组织、政治人物和民众通过网络相互了解与认知,他们的想法与意见通过网络媒体应用平台反映出来,增强了民众的参与性,提高了信息的交互性,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单向性,改变了信息反馈的被动性,从而使政治组织与政治人物能够深入细致地了解民众的真正需求与意见,也使民众知道政治组织与政治人物的政治目标是否满足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这种不完全受控于政府或政党的网络媒体环境,已经成为政治选举和政治竞争的主战场。政治选举与政治竞争的成败,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通过网络媒体平台获得更多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当然,特定媒体对于参与选举的特定政治组织的倾向性,必然决定媒体的政治取向与服务方向,但其前提也必须是首先服务好民众,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政党。因此,政府与政党对于互联网新媒体采取更加开放与支持的态度,使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政治选举的重要舞台。
(三)普遍性
网络与新媒体定义范文2
Abstract: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NGN) relates to IP technology, multimedia technology, transfer technology and other field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NGN, and introduces systematically the basic principles, architectures, protocol standards of NGN that supports the evolu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finally compares SIP and H.323 protocols.
关键词: 电信;网络;NGN技术;应用;探讨
Key words: 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NGN technologies;application;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TN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144-02
0引言
目前,由制造厂商和运营商联合发起成立了全球性的“国际软交集团”(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论坛性组织,积极推行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ISC己有150多个成员,包容了各国主要电信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计算机网络设备制造商,软交换已成为电信网向IP分组网演进的最为重要的技术。NGN是“下一代网络(NextGenera tionNetwork)”的缩写。国内通常把NGN与软交换等同起来,但NGN真正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是以软交换核心,能够提供话音、视频、数据等多媒体综合业务,采用开放、标准体系结构,能够提供丰富业务的下一代网络。
1NGN技术简介
1.1 NGN的定义:工TU-T和ETSI认为,有关NGN应研究以下关键的技术领域:
1.1.1 体系结构和协议研究确定NGN体系和参考模型;研究NGN的协议分层体系,以体现NGN业务和网络分离的特性;研究基于GM P咚的控制和协议体系;研究光VPN的体系结构和协议;考虑使用通用的参考模型来标示运营商内或运营商间支持NGN所需要的通信流程:定义与传统终端所需要的互通功能:定义BICC协议用于中继层面;确定跨越异构网络如何支持端到端业务、呼叫控制和用户移动性。根据终端软件升级机制和版本协商等因素定义NGN类终端的功能。
1.1.2 网络控制和端到端的QoS研究和定义QoS业务量工程要求:研究基于GMPLS/以太网传送的OAM和链路控制协议;完成用于话音的端到端QoS等级,研究用于端到端多媒体业务QoS的等级要求及其各自媒体组件的QoS等级要求;研究如何使用网络低层的QoS机制获得高层QoS;研究运营商间网络低层QoS控制机制;研究QoS的端用户规则;研究传输网规模对QoS的影响和接入网上传输呼叫对QoS的影响等。
1.1.3 业务平台定义API和因素的业务要求和业务控制体系:完善跨越多网络的业务互联和用户漫游所需要的业务支撑和提供机制;开发支持用户控制和客户化业务的机制,研究用户移动性的业务平台的影响等。
1.1.4 网络管理实现NGN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必须有一个适当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由于NGN是基于开放式接口并且允许不同种类的业务进入一个网络的,网络管理必须在多厂商和多业务的环境下进行,因此有必要定义适用于NGN要求的基本网络管理业务和接口(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用户管理、计费管理、业务量和路由管理等):研究光网络的FCAPS(故障、配置、计费、性能、业务)模型;完善核心网络管理的体系等。
1.1.5 网络安全NGN的一个特点是开放式接口增多,安全性方面的风险也相应增大,因此有必要开发NGN的安全性体系和操作安全性导则;开发NGN所需的特定安全性协议、API和工具,例如加密、信息摘要和数字签名等。
1.2 NGN的优势
1.2.1 组网的优势NGN的分层组网特点,使得运营商几乎不用考虑到过多的网络规划,仅需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来考虑各接入节点的部署。在组大网上,无论是容量,维护的方便程度,以及组网效率,NGN同PSTN相比也有明显的优势。
1.2.2 电信级的硬件平台NGN的业务处理部分工作在通用的电信级的硬件平台上,运营商可以通过采购性能更优越的硬件平台,来获得处理能力的提高。同样,在这个平台上,摩尔定律所带来的处理性能的持续增长,也将使整个通讯产业获益。
1.2.3 运营商的选择电信运营商能通过NGN构筑一个统一的,高效的,低成本,提供综合业务的网络。此外,推动运营商考虑建设NGN的原因还有。
1.2.4 成本的考虑正在逐步市场化的电信运营商,也正在以市场化的成本模型来核算网络经营的效益。成本的降低,意味着收益的增加。因此,新技术的采用,首先考虑的就是对运营商运营成本的影响。NGN技术的出现,对运营商主要的吸引力也是对运营成本的降低。目前的电信行业正在市场和技术的驱动下逐渐向NGN演进,NGN是当前电信网的未来。
2NGN关键技术研究
2.1 软交换
网络与新媒体定义范文3
关键词:
NGN即下一代网络,它是从传统的以电路交换为主的PSTN网络中逐渐迈向以分组交换为主,它承载了原有PSTN网络的所有业务,把大量的数据传输卸载到IP网络中以减轻PSTN网络的重荷,又以IP技术的新特性增加和增强了许多新老业务。从这个意义上讲,NGN是基于TDM的PSTN语音网络和基于IP/ATM的分组网络融合的产物,它使得在新一代网络上语音、视频、数据等综合业务成为了可能。
在NGN的通信系统中,控制是通过协商解决的,相应的就须有协议。在其体系结构中,软交换作为控制中心,正是通过支持MGCP、H.248/MEGACO、SIP、SCTP等多种协议实现的。其周边设备如中继媒体网关(TG)、信令网关(SG)、接入网关(AG)、综合接入设备(IAD)等都是使用以上几种协议。下面对几个主要协议做个分析:
1. H.248/MEGACO
H.248和MEGACO协议均称为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应用在媒体网关和H.248/MEGACO与软交换设备之间。两个协议的内容基本相同,只是H.248是由ITU提出来的,而MEGACO是由IEFT提出来的,且是双方共同推荐的协议。它们引入了Termination(终端)和Context(关联)两个抽象概念。在Termination(终端)中,封装了媒体流的参数、MODEM和承载能力参数,而Context(关联)则表明了在一些Termination(终端)之间的相互连接关系。H.248/MEGACO通过Add、Modify、Subtract、Move、audit value、audit capabilities、notify、service change8个命令完成对Termination(终端)和Context(关联)之间的操作,从而完成了呼叫的建立和释放。其典型呼叫过程如下:
主叫摘机,mg检测到后通过notify命令将事件(off-hook)报告给mgc;
mgc通过add命令让mg将主叫端口加入一个context,并向主叫送拨号音;
用户拨号,mg将收到的号码通过notify命令报告给mgc;
mgc分析被叫号码,找出被叫端口,命令mg将被叫端口加入一个context;
mgc命令mg向主叫送回铃音,向被叫送振铃音;
被叫摘机,mgc命令mg连接主被叫;
主/被叫挂机,mgc命令mg释放主被叫连接,将主/被叫端口放空context。
2.媒体网关控制协议(MGCP)
MGCP是由IETF的MEGACO工作组较早定义的媒体网关控制协议。在软交换系统中,MGCP主要用于从功能的角度定义软交换和媒体网关或软交换与MGCP终端之间的行为,软交换通过此协议控制媒体网关/MGCP终端上的媒体/控制流的连接、建立和释放。它的实现比较简单,没有H.248那样对包和属性的详细定义,事件交互的机制也比较简单。因此,MGCP具有实现简单等特点,但其互通性和支持业务的能力受到限制。
3.SIP
SIP协议是一种基于UDP/IP技术的应用层协议。在RFC2543协议文本上仅对SIP作了应用层的描述,规定了SIP协议可以承载在UDP/IP上,对具体的底层实现技术完全不必理睬。SIP是完全基于文本的明文协议,一切的控制包无须专门的、昂贵的解码仪表即能人工肉眼看懂。SIP协议非常简单,仅有6条命令(INVITE-发起呼叫、ACK-响应应答、BYE-终止呼叫、CANCEL-取消呼叫、OPTION-能力询问、REGISTER-用户登记),返回代码和HTTP协议基本一样。SIP最大的特点是仅需利用已定义的消息头字段,对其进行简单必要的扩充就能很方便地支持各项新业务和智能业务,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扩充性。
其基本请求消息结构如下所示:
INVITE sip:pgn@example.Se SIP/2.0
Via:SIP/20/UDP science.fiction.Com
From:Fingal
To:Patrik
Call-ID:1234567890@science.fiction.Com
CSeq:1 INVITE
Subject:lunch at La Empenada?
Content-Type: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V=0
0=ffl 53655765 23536837 IN IP4 123.4.5.6
S=Chorizo
C=IN IP4 science.fiction.Com
网络与新媒体定义范文4
网络营销在国外有许多翻译,如Cyber Marketing, Internet Marketing, Network Marketing, e-Marketing等等。不同的单词词组有着不同的涵义,Cyber Marketing主要是指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空间(Cyber,计算机虚拟空间)进行运作;Internet Marketing是指在Internet上开展的营销活动;Network Marketing是在网络上开展的营销活动,同时这里指网络不仅仅是Internet,还可以是一些其它类型网络,如增殖网络VAN。目前,比较习惯采用的翻译方法是e-Marketing,e-表示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涵义,既简洁又直观明了,而且与电子商务(e-Business)、电子虚拟市场(e-Market)等进行对应。
网络营销的发展是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使互联网络形成一个辐射面更广、交互性更强的新型媒体,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单向性传播,而且还可以与媒体的接受者进行实时的交互式沟通和联系。网络营销的效益是使用网络人数的平方,随着入网用户的指数倍增加,网络的效益也随之以更大的指数倍数增加。因此,企业如何在如此潜力巨大的市场上开展网络营销、占领新兴市场对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网络市场发展速度非常迅猛,机会稍纵即逝。
(二)网络营销内涵
网络营销作为新的营销方式和营销手段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下面是本书将要详细介绍的网络营销中一些主要内容:
1.网上市场调查。主要利用Internet的交互式的信息沟通渠道来实施调查活动。
2.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通过Internet这个信息沟通工具,来了解这些群体的特征和偏好,是网上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关键。
3.网络营销策略制定。
4.网上产品和服务策略。
5.网上价格营销策略。
6.网上渠道选择与直销。
7.网上促销与网络广告。网络广告作为最重要的促销工具,主要仰赖Internet的第四媒体的功能,即网络广告具有交互性和直接性。
(三)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
作为Internet起步最早的成功的商业应用,网络营销得到蓬勃和革命性的发展。随着网络营销发展的深入,它局限在营销部门上的商业应用已经不能适应Internet对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管理控制方面的挑战。电子商务是从企业全局角度出发,根据市场需求来对企业业务进行系统规范的重新设计和构造,以适应网络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的需要。
网络与新媒体定义范文5
随着IP视频连接设备和网络中相关视频流量的爆炸式增长,机遇和挑战也与日俱增
爱立信的《游戏规则改变者》系列报告分为六篇,本次的是第二篇,继续阐述了“爱立信2020年电视和媒体愿景”
研究显示,消费者的视频体验和访问方式已被重新定义,各种连接设备也被赋予新的价值,从而影响了消费者的预期和行为
爱立信日前了《游戏规则改变者》(Game Changer)系列之第二――《IP势在必行》,这也是该系列的最新篇章。《游戏规则改变者》共分六大篇,深度挖掘当前推动整个电视和媒体行业变革创新的根本因素。
《IP势在必行》强调,IP(互联网协议)技术的发明与应用定义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不仅重塑整个地球和人类的生活,更变革了电视和媒体等全球性行业。在报告中,爱立信还探讨了IP如何促使全球连接设备激增、助推以视频流量为主的网络数据流量的大幅增长、转变消费者对视频体验的期望,并为宽带提供商、内容所有者和市场新入者提供新的合作模式。爱立信《IP势在必行》的主要发现如下:
爱立信高级副总裁兼支撑解决方案业务部主管
Per Borgklint表示:“互联网可谓是上世纪最重大的一项技术创新,不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也同样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IP的广泛应用, 意味着传统的线性广播电视形态已增加了新的互动和点播特性,使观看视频的场所从家庭客厅延展到全球所有连接设备。”
“对于行业而言,这种变化影响巨大。内容所有者、广播机构和广告商必须调整他们的商业模式,更直接地接触观众,并从中抓住机会;电视服务提供商必须真正重 新定义消费体验,主动迎接IP分发技术;网络所有者也必须改造网络,适应不断增长的视频流量压力并从中获益。拐点已经来临,宽带IP容量将迎来前所未有的 巨量IP连接设备,通往2020年的道路也已经如此明朗,那就是更快的速度、更多的需求、更便捷的体验。”
IP驱动了网络交付、频谱分配和商业模式的变革,爱立信《IP势在必行》着眼于IP时代,详细阐述了内容所有者、广播机构、电视服务提供商、网络所有者和广告商在2020年得以蓬勃发展的制胜之道。B&P
现在 未来 2020
宽带用户和
连接设备 2014年第1季度,全球移动宽带用户数达到23亿
所有新设备都具备IP功能
2000年至2013年间,可观看视频的IP连接设备从
2亿台(个人电脑)增长至16亿多台 移动宽带用户数快速增长
用户和设备从3G移动宽带向LTE高速移动
宽带迁移
机顶盒成本降低,使用范围缩小 移动宽带连接用户数达到80多亿
移动宽带覆盖90%的世界人口
固定宽带普及数达到10亿家庭用户
500亿连接设备,其中150亿具备视频功能
家庭DVR迁移至云和网络模式
移动流量 2014年第1季度的移动数据流量超过2011年移动
数据总流量
2013年1季度至2014年1季度,数据流量增长65% 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中数据流量快速增长
移动宽带的流量增长最快
视频是所有流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数据流量将增加10倍左右
移动宽带月均流量将接近20艾字节
视频占移动宽带总流量的50%
分发领域IP
应用 作为一种管理型IPTV业务非常完善,全球IPTV用户
逾9000万
发达市场中非常成熟――由互联网OTT来分发内容
内容所有者使用全球CDN(内容分发网络),以加
速OTT流量
定义和正采用混合地面平台(YouView、HbbTV) 卫星和IP专用平台将得到更广泛的部署
随着LTE广播的部署,LTE单播视频得以增强
大多数本地电信运营商、有线运营商和网
络服务提供商均部署运营商内容分发网
络,以实现视频流量的加速及货币化 IP是视频传输网络的主流技术
全球IPTV用户数量达到2亿
新兴市场依靠移动宽带进行IP网络转型
OTT传输模式适用于行业所有参与者
所有的付费电视服务供应商均制定出面向
消费者IP交付核心策略
质量体验 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家中良好的流媒体体验
为确保终端消费者的质量体验,OTT颠覆者和内容
所有者建立其相应的支付及投资模式
视频应用快速增长,使得网络资源紧张 质量体验出现极大考验,带宽不足的现象
逼近,亟需在网络容量和效率方面加大投
入,并探索创收机会
所有国家都开展网络中立和流量优化讨论 在很多国家,通过移动网络收看视频的效
果,不逊于使用固定网络的效果
充足的带宽和成熟的收入共享模式,支持
OTT分发模式健康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定义范文6
随着互联网宽带接入和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数字音视频服务需求增长迅猛。最新统计报告显示:网络音乐和网络视频分列互联网应用使用率的第一位和第四位,用户量分别达到2.14亿和1.8亿人。
网络数字音视频需求的增长,在催生出大量视频网站的同时,也对网络传输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尽管目前有CDN和P2P等技术解决方案,但服务器端的建设成本、大量无功流量对网络带宽的占用,以及网络数字音视频的服务品质等问题,仍制约着产业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工程院李幼平院士提出的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相互融合的“播存结构”理论的理解,结合近年在IP数据广播技术和业务领域的实践,构思了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相互融合的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架构。希望藉此文抛砖引玉,引发有关专家和业界同仁的关注和研讨。
基本架构篇
借用清华大学宽带网络实验室戴琼海主任及程鹏博士在国家广电总局《下一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项目调研报告中提出的“数字媒体网络”概念,本文对所研究的“数字媒体网络”定义为:“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以IP技术为基本框架的,以媒体服务为主要承载业务的网络。”
选择IP技术为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框架,主要是考虑目前IP技术在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两种异构网络应用均非常成熟,在数字电视传输标准DVB数据传输协议中,对lP数据传输有明确规定。
数字媒体网络理论基础
经过多年对互联网与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的研究,李幼平院士指出:互联网已演化成幂律分布/随机分布同时并存的网络。一方面,少数网站集中了大量的用户访问量,而且随着互联网“传媒化”的发展,这种现象将越发显现;另一方面,Web2.0带动草根文化的风行,仍反映了互联网文化的多元化特征。图1为对某网络端口某一时刻用户通过P2P下载视频文件的行为统计分析。
互联网上述信息服务特点,需要构建一种更合理的新型网络传输体系,以适应网络信息服务,特别是网络媒体服务需求的发展。李幼平院士创造性地提出,通过广播技术与存储技术相结合的“播存结构”,构建一个互联网的覆盖网(Overlay),全面提升网络媒体服务品质。以“播存结构”为核心的网络融合技术体系的实现方式是:互联网络在保留TCP/IP为主结构的基础上,增添“广播传输和分布存储”的“播存结构”做为次级结构,通过主结构实现个性化的交互服务,通过次级结构实现共享信息内容的分发服务,通过用户端透明计算实现业务汇聚,用户无需了解内容从何种网络提供。
上述网络结构体系,也被李幼平院士称为“双结构互联网络”,奠定了数字媒体网络的理论基础。
数字媒体网络基本架构
1 数字媒体网络的技术核心
数字媒体网络将以IP技术为基本框架,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两种异构网络在传输层的融合,应用具有内容计算的“广播传输+分布存储”的“播存结构”理论,实现有线电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融合所形成的双结构网络在应用层的汇聚。
2 数字媒体网络的层次化体系结构
数字媒体网络自上而下由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和物理层四层结构构成,如图2所示。
3 数字媒体网络的协议体系
IP技术为基本框架,通过以TCP/IP为主要传输协议标准的互联网络,与以UDP为主要传输协议标准的有线数字电视广播网络的相互融合。形成数字媒体网络协议体系,如图3和表1所示。
4 数字媒体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
如图4所示,数字媒体网络为广播网络和互联网络两个互为重叠的网络结构。
数据传输协议
在上述数字媒体网络协议体系中,多种协议标准及技术在互联网络中已得到广泛使用,在这里不复赘述。本文只对在协议体系中所涉及的数字电视DVB标准中的数据传输协议做简要介绍。
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采用的DVB标准中,定义了六种基于MPEG-2 TS流的数据传输协议,分别为数据管道(Data Piping)、数据流(Data Streaming)、多协议封装(Mutiprotoeol Encapsulation)、数据轮播(Data Carousels)、对象轮播(ObjectCarousels)以及用户定义服务。
考虑到多协议封装协议对IP数据传输的支持,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因此在本文所论述的数字媒体网络中,广播网络选择采用多协议封装的IP数据传输技术。
关键技术篇
关键技术一:IP数据广播播发控制技术
IP数据广播播发控制技术主要提供数字媒体网络广播传输通道带宽分配、内容播发时间、服务优先级控制和管理,这里主要体现为差分并播技术机制。应用64QAM调制方式,有线电视广播网8MHz模拟带宽,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38Mbps,差分并播技术将用于解决高优先级的数据内容在广播网络的及时传输(Qos)和广播带宽的有效利用的问题。差分并播技术原理如图5所示:
在数字媒体双网络传输体系中,根据信息传输的路由选择策略,共性信息内容(如广播信息)一般通过广播网络传输通道进行传输。为保证广播网络传输带宽的有效利用,在优先级别高的业务结束后,其所占用的带宽应及时释放,供优先级别低的业务使用。图5将四种优先级别的播发业务对广播带宽的占用情况做简单示意:在广播通道信息传输开始阶段(t=0),广播网络传输通道正在播发“立即播发”级别的几路视频直播流,其余带宽用于传输“尽快播发”级别的业务(一般为传输共享IP数据包)当一路视频直播播发结束时(t=TO),系统将其占用带宽释放,而优先级别低的“尽快播发”的业务马上填充所释放的带宽;当优先级别最高的“紧急播发”的业务需求提交时(t=T1),系统将立即响应,分配所需传输带宽,正在传输的“立即播发”级别的业务所占带宽不受影响,而优先级别低的“尽快播发”的业务所占带宽将被压缩;当前三个优先级别业务传输带宽需求小于广播网络传输通道总体带宽时(这里为38Mbps)(t=T2),剩余带宽将由优先级别最低的“争取播发”业务所填充。
关键技术二:IP数据包传输路由选择技术
IP数据包传输路由选择技术关键在于共享IP数据包的确定。并将其通过广播网络快捷地分发到用户端,用户对两个传输通道接收的数据包进行组包。通过这种方式,热度越高的内容,用户获取的速度越快。整体的服务品质得以提升。
共享IP数 据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策略形成:
首先是用户需求动态捕捉策略。通过互联网络响应用户的下载需求,同时对用户行为进行动态分析统计,根据信息内容需求热度,形成共享lP数据包,通过广播网络进行播发;
其次是信息内容订阅策略。通过对用户的服务内容预订信息进行统计,形成信息内容热度排行,确定共享IP数据包,通过广播网络进行播发;
第三是用户需求预判策略(也可称为Cache方式)。根据用户消费习惯,对用户需求进行预判,事先将热度较高的内容,按一定比例(如80%)通过广播网络播发、预存在用户端,将热度次之的内容,也按一定比例(如60%)通过广播网络播发、预存在用户端。依此类推,通过在用户端对内容的预存,减少用户需求的响应时间,提高服务品质。
关键技术三:内容计算一语义标引(UCL)
根据本文对数字媒体网络定义,数字媒体网络应是以媒体服务为主要承载业务的网络。因此,有关信息内容的标引(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
受香农(Shannon)信息理论忽略语义的影响,在通信工程中缺失语义管理,只注重端对端的连接,不关心通信中传送的是什么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李幼平院士在“播存结构”理论中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概念:语义标引(或语义地址),也称为统一内容定位(Uniform Content Loca60n,UCL),并就应用UCL对传输的信息内容进行标识,提出在IP报头的任选(Option)段,嵌入UCL代码。使得IP数据包带有了内容的语义标引,这种ID数据包称为BIP分组,由此形成的传输规则称为BIP标准。数字媒体网络用户接收端通过对BIP分组自动进行识别,可从网络传输的大量的IP数据包中,将符合要求的IP数据包过滤出来,收存在本地。
如果说“广播+存储”带来了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由“瞬态”到“常在”的变化,那么“语义标引”概念的提出,则带来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双网络传输环境内容的识别与重组,实现了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在存储节点(Buffer)的融合。同时,改变网络信息内容的无序状态,使用户可以从海量的信息中,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保证了网络所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实现了对网络公共信息的控制监管,这将是网络走向“新媒体”的必由之路。
应用篇
基于“播存结构”理论构建的广播网络与互联网络相融合的数字媒体网络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特点一:帮助互联网络克服带宽瓶颈、提升服务品质
随着互联网应用,特别是互联网音视频应用的不断发展,对互联网传统的传输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有调查显示。互联网很可能会因承受不住大量数字媒体对带宽的拥塞而崩溃,
同时,目前互联网应用所呈现的需求趋同特征,为数字媒体网络提供了“英雄用武之地”。通过将大量共享信息从互联网中剥离出来,通过广播网络一次传播给所有的需求用户(而不是为每个用户都单独发送一遍),这将大大缓解目前互联网面临的带宽危机,提供网络服务品质。
特点二:提升广播网络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价值
数字媒体网络构架充分发挥了广播网络的传输优势,而这种优势过去一直被业界所低估和忽视。通过“播存结构”理论的引入,使广播网络信息服务由“瞬态”改变为“常在”,实现了用户互动。而与互联网络的融合,又满足了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广播网络运营商可利用广播网络所特有的低成本传播特性,建立有别于其他网络运营商的、差异化数据业务经营模式,为数据增值业务的开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特点三:语义标引实现了公共服务信息的规范管理
语义标引UCL技术数字媒体网络传输内容增加了定位标识,实现对传输信息有效的识别和过滤,保证了信息内容传输的安全性,也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可靠监管。
特点四:促进网络媒体服务盈利模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