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规划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规划方法范文1
生态规划主要是优化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内容,是指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储备能量物质之间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有效开发和循环利用,促进生态和谐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平共处是环境规划的主要目标,如果单从内容上讲,环境规划实质上就是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如果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入手,不但要考虑到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还要将生态环境不稳定因素考度其中。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自然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是环境规划的重要内容,需要全世界人类对环境保护提高重视。在本科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话题,保证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精选教材
在现代教学中,还未装订生态环境规划的专属教材,只有环境规划或者是生态规划的教材内容,例如郭怀成老师在2001年编写的《环境规划学》课本,尚金城老师2008年主編的《城市环境规划》,还有2004年发行的《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等等,生态环境规划包括环境规划和生态规划两部分,由于各地院校有各自的教学风格,所以在学科侧重点上也各有不同,有的注重环境规划,有的则注重生态规划。没有十全十美的教材,每本教材各有各自的优势,还需要学校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则合适的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二、精选案例
生态环境规划学是现代教学中比较热门的学科,也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课堂效果。通过案例可以将课本所有的理论知识穿插在案例中,包含教材的所有知识、原理、方法等,让学生学习更加透彻。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循序渐进的进行案例教学,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案例中可以体现城市生态规划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对所在城市生态规划更加了解,有利于学习生态环境规划。
三、补充相关学科基础理论授课内容
生态环境规划涉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多种学科知识,例如: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等等。其中生态学是生态环境规划课程最主要课程,也是理论知识相关性最大的学科。因此,生态环境规划的课堂教学中学习生态学基础,是每位生态环境规划学生的必修课。
四、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传授知识是其职责,通过丰富的课堂教学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课程性质及教学对象,采取启发式、互动式、探讨式等多方面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实际课堂内容,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效结合,做到教学方式科学合理,有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现代教学课堂中,多媒体被广泛应用,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是利用多媒体屏幕播放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专业知识演示教学,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眼球,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加强学习积极性,让现代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轻松掌握复杂的专业知识。
五、加强实践教学
在进行专业教学中,实践性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锻炼细致观察能力等等都有帮助,有效实现学生自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实践教学比较复杂,相对单一的传统教学丰富,尤其是进行科学实验或是为实验设计准备过程,还是到最后的实验报告评估,都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创新实践能力。野外实习就是最好的实践教学,相对于生态环境规划的课堂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野外实习教学其实就是一堂生动的课堂,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专业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由此可见,野外实习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竞争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
六、提高授课教师的业务水平
生态环境规划由生态规划学、环境规划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组成,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对教师也是高标准、高素质要求。任课教师不但需要熟悉本学科的课本知识,还需要掌握与学科相关科目的专业知识,只要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进行有效教学,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我国培养应用型人才作出贡献。
环境规划方法范文2
【关键词】 LTE 网络质量 容量 规划 仿真
LTE网络采用正交频分多址接入技术(OFDMA),OFDMA技术利用频率之间的正交性作为区分用户的方式,将用户的信息承载在相互正交的不同的载波上,可以有效的对抗频率选择性衰落,具有很高的频谱使用效率。同时,当相邻小区覆盖良好(RSRP指标良好),但重叠覆盖情况较多时,用户会受到其它小区的干扰,当其它小区干扰加剧,会造成当个用户的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下降,使用户服务质量较差、吞吐量降低,从而造成整个小区或整个网络的总体服务质量下降、吞吐量降低。因此,在网络规划和设计工作中,通过合理规划站点、合理设置各基站无线参数,从而保证网络总体覆盖良好(RSRP指标良好),同时满足网络总体质量良好(SINR指标良好),保障是LTE网络质量和容量的根本,也是贯穿TD-LTE网络规划设计工作的核心内容。
一、利用3G网络数据进行站点规划
重庆市城区是著名的山城,地形十分复杂,无线网络规划难度很大。在此条件下,如何合理规划网络站点,保证网络覆盖质量是网络规划的难点。在前期对重庆城区传播模型进行测试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利用3G网络覆盖数据,按站点计算TD-LTE网络覆盖情况的方法,并通过仿真工具进行验证和动态调整的一整套的规划流程和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1 利用3G网络数据进行站点规划
(1)提取3G网络覆盖数据。
由于重庆市区无线环境复杂,无线网络存在大量的反射和绕射情况,单基站覆盖距离需要考虑多径效应等因素,使用传统分场景链路预算方法,无法准确估计LTE网络覆盖情况。考虑到3G系统在相同环境下同样存在反射、绕射和多径效应等情况,可在现有的3G网络覆盖数据的基础上,推算LTE网络覆盖距离。在网管平台提取覆盖数据,可统计出各种覆盖距离的接入次数。将接入次数最多的的合理距离确定3G网络的覆盖距离(此覆盖距离包含多径效应)。
(2)根据3G网络覆盖数据及校正后的LTE传播模型,推算各利旧基站LTE系统覆盖距离。根据3G网络的覆盖距离、3G网络功率、LTE系统发射功率、LTE馈线和3G系统馈线的差值等参数,根据校正后的各场景的传播模型,可推算出LTE网络覆盖距离。
(3)将各利旧基站的无线参数和覆盖距离等信息,利用专业软件,确定LTE系统利用3G网络站点建设时是否能满足覆盖需求,并规划出新增的站点。利用以上的方法,我们可以对现有3G基站进行规划,确定现有3G基站是否可作为LTE基站,初步确定LTE基站重要的无线参数,同时梳理出现有3G基站之外的新建LTE基站。
1.2 利用仿真工具辅助规划
反正工作的具体步骤如下:(1)对初步规划的站点及无线参数进行仿真,输出初步的仿真结果。(2)将初步仿真结果和网络覆盖(RSRP≥-105dBm)及网络质量(RSSINR≥-3dB)的指标进行对比,确定不满足要求的区域。(3)对不满足要求的区域,调整规划站点位置、各站点无线参数等,并将调整后的情况进行再次仿真。(4)循环第“2)”和第“3)”部,直至网络覆盖和网络质量均满足规划要求为止。
二、利用仿真工具辅助规划
LTE网络有同频组网,小区间干扰为主要干扰的特点。虽然目前有一些小区间干扰消除技术,但这些技术会带来建设成本增加或者牺牲网络其他性能等问题。减小小区间干扰提高网络质量的根本方法是,在网络规划和设计工作中保证网络覆盖的的同时,通过调整基站天线挂高、调整天性方位角及下倾角等参数,来控制小区间重叠覆盖区域。在网络规划和设计工作中,一般采用仿真的方法来实现。在LTE网络仿真仿真中主要关注RSRP和RS-SINR指标。
2.1 RSRP调整
仿真中,RSRP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局部无覆盖或者局部弱覆盖两种情况。若出现局部区域的无覆盖和弱覆盖情况,根据问题区域大小,确定是否需要增加站点。如问题区域较小(小于该区域站点覆盖半径),优先考虑调整周围站点的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等参数来解决问题。如问题区域较大(大于该区域站点覆盖半径)设置情况,可考虑新规划站点,并同时调整周围站点的天线挂高、方位角、下倾角等参数。
2.2 RS-SINR调整
仿真中,RS-SINR表现出的问题,主要是局部指标不满足要求的情况(RS-SINR
环境规划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应用
1 前言
中国近20年来社会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预期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等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循环经济模式被认为是维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把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到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准入标准,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理论上初步探讨了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以期进一步增强区域开发环评的战略和规划功能,供读者商榷。
2 循环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盟和日本等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中国循环经济正从宣传示范的启动阶段向建立政策机制的推动阶段转变。经典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在我国,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的差距,考虑到闭路循环在理论和技术经济上的困难,“无害化”显得尤其重要。因此,中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原则还需要增加“无害化”。在企业和市民生活的微观层面,“减量化”处于优先考虑地位;在社会区域层面,“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优先于减量化原则[1]。
根据德国、日本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物质流分析与管理是调控社会经济活动物质流动方式和通量的核心技术手段和方法。生态效率是循环经济的核心[2],它是连接资源、经济、环境的节点指标,高生态效率必然意味着低资源能源投入、高经济产出和低污染排放。
3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和主要任务
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比较,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如下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不确定性;③战略性和规划性;④评价时间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特点[2]。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是对拟议的各规划方案,包括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布局、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制订监测计划和管理体系,提出完善区域规划的建议和对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为单项入园区项目的审批和工程评价提供依据。因此,论证区域开发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资源能源消耗减量化,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循环,以及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的削减是区域环评的主要任务。
4 区域规划环评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区域发展规划环评是保证区域规划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的重要技术手段。区域规划环评是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制定过程中用于考虑环境因素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对规划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区域规划产业生态化、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环境累计影响的最小化,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体现区域调整结构、增长方式转变和发展循环经济、实行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要求。在当前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不完善的初级阶段,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保证区域开发过程中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法律和技术手段,应该得到环评界的高度重视。
5 循环经济概念框架下区域规划环评存在问题分析
以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衡量标准,目前区域环评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重视法律、法规、政策的合规性分析和判断,对规划方案的经济性、效益性、生态效率缺乏科学的分析和论证;②重视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以及区域环境基础设施配套,而对于区域开发生产、生活过程产生废物的“再循环、资源化、无害化”可行性论证不充分;③对区域资源、能源的最有效利用和废物的“减量化”缺乏分析,特别是缺乏对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脱钩”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分析[3];④缺乏应用生态产业链技术对规划的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性、完整性和生态效率分析。区域开发的战略性决定其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战略性和规划性,开发过程的不确定性给环境影响的预测带来了很大的技术困难。应用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如生态工业园区设计、物质流分析方法、循环经济指标等,围绕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生态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区内环境累积影响最小化等方面进一步扩展、完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区域环评的战略性和规划性,为完善区域规划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重要规划技术手段。
6 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区域规划环评中的应用
6.1 应用工业代谢原理和方法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效率
张天柱[4]认为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是产业的生态化。产业和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区域是企业和产业的载体,区域发展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规划,而产业链的生态效率又是表征规划方案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方案分析重点是对规划的产业或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论证,分析各条生态工业链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流动和共享,分析规划产业链间彼此交错、横向耦合与互补,构建累积影响最低的生态产业体系,为区域环境准入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的核心产业定位是生态链构建的关键,也是分析评价规划产业结构合理性的基础。工业代谢是构建生态链的理论基础 [5],如贵港生态工业园区以制糖工业为核心,通过能物流(原料糖、纸浆、电力、蒸汽)交换建立了生态联系,形成了生态工业链。通过对核心企业分析,根据上下游关系、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要求,绘制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梯级利用的生态链网总图,分析规划产业结构和布局的生态效率,按照生态产业链扩展、互补的原则编制区域环境保护准入产业名录,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审批工作。
6.2 以物质代谢分析为手段,论证规划方案环境累积影响的最小化
区域开发是典型而巨大的人工系统。与自然界的物质代谢相比,人工物质代谢主要存在2个问题:①没有形成良好和完备的循环代谢机制;②代谢路径过长。区域开发形成的人工系统在物质代谢途径上存在先天不足,是造成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的直接原因,由此导致的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累积效果。从物质代谢途径入手,分析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的资源、能源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可以达到评价区域开发规划方案累积环境影响程度的目的。
物质流分析方法描述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进行人类生产和消费的经济活动,并生产出废弃物,以及废弃物的再使用和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中物质的实物流量和流向[6]。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是废弃物和能源消费及直接的物质投入量,废弃物包括气体废弃物(含能源消费废弃物)、工业和城市垃圾、废水及具有面源污染特征的流散废弃物(如粪便、农药、化肥等)。通过对不同规划方案的场景模拟分析,类比同类区域、行业的物质、能量消耗指标,应用物质流核算方法计算各类废弃物的产生强度,可以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规划方案的环境累积影响,筛选累积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规划方案。
6.3 采用循环经济指标进一步完善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
现有区域规划环评中制定的环境管理指标在结构上基本可分成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2大类,直接指标包括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侧重于环境保护;间接指标重点是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区域生态指标等,侧重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2大指标体系侧重点不同,相互间的关联度较差。
在开展区域规划环评过程中导入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特别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资源投入、污染物产出分离趋势的分离性指标,如水资源生产力(单位水耗所产出的GDP)、土地资源生产力(单位土地所产出的GDP),能很好的克服现行的基于线性经济基础上构建的、偏重于关注经济的增长和结构转变,缺乏对资源节约和再循环利用等方面考虑的间接指标体系所存在的缺陷,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标保障。实际工作中有三个类指标最具可操作性,即减量投入指标、污染减量排放指标和资源再循环利用指标,旨在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效率和减量化投入水平,改善区域的环境质量,促进区域各行业的清洁生产,加强污染治理,使污染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
6.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框架,完善区域发展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祝兴祥在第一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上“环境影响评价未来十年”的讲话曾指出:“对一个区域而言,首先要有实现循环经济的计划,并制定出具体措施,才能开发。达不到这个前提,就不符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区域规划工具之一,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根据区域开发的特点提出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框架模式,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学者通常将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即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区域层面的生态园区和社会层面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区域开发为例,根据规划产业特点建立生态工业区是区域发循环经济发展的合理模式。
7 结语
循环经济在中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应用实践也在不断的探索。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保护准入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手段,对于推动中国建设循环经济步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不论在生态工业链、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指标还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理论和技术方法都尚未成熟,处在探讨和摸索阶段,这必然增加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工作的难度,需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任勇,吴玉萍. 中国循环经济内涵及有关理论问题探讨[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31~136.
[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 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培训教材[M].2005
[3] 石磊,张天柱. 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度量的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63~66.
[4] 张天柱. 循环经济的概念框架[J]. 环境科学动态,2004,(5):1~3.
环境规划方法范文4
关键词:环境规划;发展趋势;中国
引言:
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合理安排。其目的是指导人们进行各项环境保护活动,按既定的目标和措施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资源破坏,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促进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规划担负着从整体上、战略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环境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历史并不长,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人们对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作为协调人类环境和发展的环境规划已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6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先后在环境规划管理上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建立环境规划委员会,指定并实施全国的、州的、城市的和工业区的环境规划。
我国也于70年代末开始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并开始进行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经过众多环境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已形成了初具规划的环境规划体系。然而,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体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目前环境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我国的环境规划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1、建立新的环境规划体系
规划体系用以概括规划工作内部各技术层次的递进关系。我国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技术体系。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渐渐跟不上步伐,当前的环境规划体系已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暴露出种种弊端,比如法制不够健全、政府职能不够完善、心态未能摆正、环境规划质量不高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脱节等等。因此对旧的环境规划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新的科学的环境规划体系必然是我国环境规划的发展趋势。
未来的环境规划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和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其中环境规划运作体系包括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环境规划理论体系和环境规划教育体系。新的环境规划技术体系应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战略性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规划实施方案。对于省级以上的环境规划要以总体规划为主,只作战略性的指导,给地方环境规划留以足够的灵活性;而对于区县级以下的环境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可能详细地编制,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同时要加强大区(如经济区)、流域、乡镇、小区(控制单元)及企业的环境规划编制工作。
2、加强环境规划理论研究
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比较枯燥,因此对其研究相对较少,在我国更是如此。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编制模式基本上都是延用以前的模式,对一些新出现的环境问题考虑不够,例如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城乡结合部的规划、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中所用的方法也都比较落后,对规划中所包含的大量不确定因素未能进行系统分析,而许多较先进的规划方法却未能得以推广。总之,我国的环境规划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规划的实践,是目前环境规划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急待加强。
3、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
加强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的结合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二是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
3.1、加强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首要职能,担负着从战略上、整体上和统筹规划上来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任务。但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依靠环境规划管理,依靠环境规划的具体实施。实施规划,让规划在社会生活中变成现实是规划工作的真正重点。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尤其是规划实施方面的理论研究,从理论方法、原则、工作程序及支撑手段等方面建立一套动态的环境规划管理体系,以适应环境规划不断更新调整修订的要求。
3.2、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结合环境规划工作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要先弄清规划与规划工作的区别。规划是预测和决策的产物,而规划工作则包括准备工作、审批工作、执行和检查以及规划的评价调整等,它是预测、决策、管理、控制的综合体,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环境规划的管理和实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在环境规划工作中应追求资源、环境和经济的有效结合,而ISO14000的基本思想,就是从根本上解决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和资源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强环境规划工作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尤其是ISO14000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的结合就显得很有必要,这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环境规划工作的需要,相信这将为我国今后的环境规划管理工作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4、完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
国家法律及各项相关法规、制度、条例、标准等是制定实施环境规划的依据。但我国在环境规划的法制化方面做的还很不够,具体的《环境规划法》尚未出台,国家一级的环境规划法规体系刚成雏形,地方性的环境规划法制建设也还未全面开展,因此在环境规划的编制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依据和约束。未来的社会是法制社会,一切都要以法律为准绳。我们应将环境规划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并使其运作规范化、程序化。环境规划的法制建设不仅要对环境规划从编制的实施的各个环节中规划管理部门及相关行政机构的职权内容和范围进行设定,还要制定各个环节中所必须遵守的程序规定。为此,我们应尽快出台《环境规划法》,同时制定各种地方性法规条例,把规划申请、授权许可、公众参与、规划上诉等各个过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化,形成全面的环境规划法规体系,做到依法编制、依法行政。
5、加强环境规划
教育环境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它的影响因素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难以预测的变化,不可能完全彻底地实现目标,因此目前有些领导把环境规划看的一文不值,认为是搞形式主义。也有一部分领导过分看重环境规划,希望把它编成具体操作手册,对其横加干预。环境规划毕竟是一种不确定性很强的宏观规划,追求的是规划的整体性、综合性和长远性,不可能编的过分详细。因此这两种心态都是不可取的。此外,目前我国部分规划人员也存在“思想错位”,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过分注重规划的编制技术,而对规划的实施考虑不够,从而使得本应是政府行为的环境规划变成了编制人员技术行为,增加了规划实施的难度。新晨
为使政府部门及规划人员对环境规划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为了促进环境规划理论方法的研究,我们应加强环境规划教育。对于一个完善的环境规划体系,环境规划理论研究和环境规划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系统的、完善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将有助于环境规划学科的健康发展。未来的环境规划教育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普及教育、规划专业高等教育、规划职业准入制度和规划师职业联盟组织,如学会、协会等。在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应重视规划人才的培养。
结论
环境规划是我们组织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和依据,是起指导作用的,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我们环境保护工作的成效。我国目前的环境规划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影响了环保工作的进程,同时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环境规划体系建设,建立一个科学的、健全的环境规划体系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环境规划体系应包括环境规划法规体系、环境规划行政体系、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环境规划管理体系、环境规划理论体系和环境规划教育体系等多个方面,将是一个比较系统和完善的体系,能使环境规划真正起到促进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环境规划方法范文5
我国现行规划体系下,各规划之间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相互不一致、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给规划的审批、管理和实施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全面系统地认识各规划之间的关系。本文以环境规划和城市规划为论证典型,从它们的编制体系、功能与内容、主导部门、行政运作、编制技术方法等方面来分析两规的不协调的原因。
2规划体系不同,无空间规划统筹
与国外成熟的规划体系相比,我国无空间规划作为统筹,来综合统筹区域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环境规划、城市规划作为两种有相互联系的专项规划,有各自的规划法规体系、规划行政体系、规划实施体系,由于规划定位、规划对象、规划依据、主导部门、时空特征、规划范围、编制方法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在无统筹协调的空间规划的前提下,两规之间无相互协调的强制性因素的控制,造成实际的规划执行过程中,城市规划的执行往往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而环境规划由于体系不完善,缺乏执行力度特别是无强制性指标来控制城市的发展建设行为,致使环境规划所设置的各种环境保护指标在城市规划中重视不够,规划方案缺乏对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考虑,往往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需求为首要目标来确定土地的空间布局,这样的方案很容易忽略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也从一方面加剧了先发展后治理的城市发展困境。
3编制中的不协调
3.1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它侧重于规划的过程,它的结果只是一种预测,强调的是为达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而进行的调控过程。环境保护规划的目的在于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主动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使人和自然达到和谐相处,从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得基础--环境。
3.2规划功能与内容
环境规划的功能在于: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实行环境目标管理的基本依据。因此,环境规划更侧重于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
3.3编制主导部门不同,在编制过程中缺乏有效衔接
从规划编制程序方面看,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程序有许多相似相通之处,都大致要经过任务下达、大纲(纲要)编写、大纲(纲要)审批(审查)、规划编制、规划审批(审查)几个阶段,并且在正式确定规划方案之前都要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确定规划方案时都可能需要对若干不同方案进行优选优化;整个规划从准备、编制到审批、实施及管理,都是一个动态追踪的发展过程。但是,不同规划的编制主导部门有着巨大的差异,城市规划编制的行政主导部门是规划行政部门,而环境规划则相应的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承担较多的任务,发挥较大的作用。此外,在城市规划和环境规划的编制、审批和管理过程中,市、县、镇的人民政府及其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组织协调任务较多,作用较大。在现行的机构设置下,不同的规划分别由不同的部门编制,他们在行政上是同级单位,其工作均在各自的行政体系内完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均接受各自上级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在这种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使得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由于长期各自行事,使得沟通成本日益加大。这种体制和工作安排上的不尽合理,造成了不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博弈行为。
4实施中的不协调
4.1"两规"成熟度有差异
在我国,城市规划产生较早,在长期的规划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吸收和借鉴了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规划编制较为成熟,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较强。在法律法规方面,《城乡规划法》及规范、技术标准等都相当完善,对制定、实施规划、和对违法者应负的法律责任等方面均由明确规定。相比之下,环境规划在实施中暴露了许多问题,将有待完善。
4.2行政运作有差异
城市规划的行政运作部门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环境规划的行政运作部门为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在《城乡规划法》中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但在下一层次的规划即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没有将环境保护作为强制性内容纳入日常的规划管理工作中,因此不利于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落地。而环境规划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也常常让位于经济发展建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3地方政府对两规的偏好和认识水平
不同,影响两规协调实施城市规划、环境规划虽然均是由地方政府组织,但是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地方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解决当地就业等,往往忽视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热衷于争取更大的建设用地规模与指标,迎合各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有不断侵蚀生态环境保护用地、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倾向。再加上地方长官中普遍有重视城市规划、轻环境规划的观念,如此导致了城市规划随着地方政府的意图而不断的调整以满足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求,如此则更弱化了环境规划对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作用。
5技术细节的不协调
5.1人口预测方法和统计口径差异
未来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总规模、城市功能分区的最根本的依据之一,也为环境规划中生态环境建设总体目标的确定、生态功能区划、指标体系的确定及各项生态专项规划的编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人口预测是否科学准确,直接关系到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和实用。
5.2规划基期及基数差异
城市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是由编制规划的政府部门根据城市的发展条件、发展趋势等自行确定。规划期限一般是10年。环境规划一般以5年为规划周期,或以10年、20年设定远景目标年。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城市因为国家强调需要什么规划就做什么规划,不同规划之间先做其中一个规划,过几年,再做其他一个规划,不是同时展开,导致不同规划的基准年和目标年不一致。现实是动态发展变化的,不一样的基准年,预测所用到的数据和模型等可能发生了变化,现实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对规划预测都有影响,再加上规划期限不一致,不同规划预测的数据有可能不能对照,导致两规划之间无法相互参考和指导。
环境规划方法范文6
关键字: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TU984-4
一、引言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2]。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膨胀扩大的同时,资源、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雾霾、水体污染、“城市看海”等诸多“城市病”问题严重困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3-4]。因城市发展规划不合理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新区的环境规划,对于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5]。
环境规划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环境规划目的在于有目的地预先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资源浪费与破坏,预防或减缓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发生,从而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6]。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城乡规划专业及环境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并具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涉及到水文学[7]、数学[8]、经济学[9]原理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单纯的理论课程学习,无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而课程设计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方案,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优化,对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探索。
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本环节的选题、内容、方法及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的优化,以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质量。
二、《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选题的确定
环境规划是针对某一规划区,在搜集社会、经济、环境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出主要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环境目标及相应的污染防治方案[6]。规划区小到城市内的一个住宅小区,大到一个城市、区域、流域乃至整个国家,规划的对象及范围存在明显差别。环境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规划区内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2)规划区内未来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3)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的确定;4)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的设计;5)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就本科生而言,由于其所学内容及搜集信息资料的范围、能力有限,课程设计所选的规划目标区域不宜过大,且环境不宜过于复杂。因此,从规划区的规模及环境复杂程度来讲,城市内住宅小区及校园是较为合适的规划对象。
(一)城市内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
城市住宅小区是市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住房成本的快速增加,人们住宅小区的舒适度及环境要求也随之明显提高[10]。小区内的环境问题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主要有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噪声及小区居民的活动噪声、生活垃圾等几个方面。其中排放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污水管道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可不考虑次问题。小区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及生活垃圾的堆放及转运是小区居民主要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该选题下,学生需对小区的楼栋布设、居住人口数量、垃圾的日生产量、噪音的来源及强度、空气质量状况、小区绿化率及小区周围环境状况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实测等工作。
基于收集、实测的现状数据,对所规划的小区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来源及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小区未来的环境发展状况作出预测分析,并制定合理目标。并针对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住宅小区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排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因此,学生不需要对污水的排放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相关调查、研究。而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环境学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大气污染方面,小区的住户的厨房烟气统一经烟道高空排放,对本小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小。噪声污染方面,新建小区绝大部分都是人车分流的设计,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小区周边马路或其它邻近场所,小区内噪声污染相对较轻。因此,小区的环境规划所需数据尤其是实测数据相对较少。
(二)校园环境发展规划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进行环境规划,选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外,与住宅小区不同的是,校@的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相对复杂,学生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来获取现状数据。需要实验测定及走访调查的数据主要有:
1.人工湖湖水水质情况;
2.实验室废水的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
3.校园内NOx的浓度;
4.食堂灶头数量,燃料类型及使用强度;烟气NOx的浓度;
5.校园内车流量;
6.校园绿化率及主要植物类型;
因此,相对于住宅小区,以校园环境规划为选题,更加有利于学生锻炼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校园环境规划均更适合做为学生的课程设计选题。
三、“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体系
整个校园作为规划对象,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课程设计内容。需完成的内容有:1)基础数据的调查、实测;2)现状综合评价;3)环境预测分析;4)规划指标的确定;5)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6)保障措施制定等。
(一)基础数据
与校园未来环境变化有紧密关系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基本概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现状等,详见表1。由于所要收集的数据内容广泛,数据量较大,可让学生分组完成数据收集、测验内容,每组3-4人,不能过多。具体时间安排参照表3-2。
(二)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校园的规划设计内容,并最终以规划方案的形式给出结果。规划期内校园的主要环境问题要明确体现,污染防治方案要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及要求表3-3。
(三)考核标准
1.考核方式:
考勤、环境规划报告,加上平时提问,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核。重点了解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及效率、综合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评分办法:
根据所给实验进度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需提交校园规划报告书及相关材料,并按评分标准进行批阅最终给出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C5
[2]都小尚,阳平坚,盛虎,刘慧,郭怀成,刘永,于鲁冀.城市新区环境规划的“响应C调控”模型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5):913-922.
[3]段小梅.城市规模与“城市病”: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133C135.
[4]Hezria AA,Dovers S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policy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60(1): 86C99.
[5]孙慧洁,陈可石. 荷兰环境规划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开发研究,2013(6),40-43.
[6]郭怀成,尚金虎, 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欧阳志宏,郭怀成,王婉晶,高伟.1982--2012年滇池水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的影响.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68-73.
[8]李敏.线性规划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用的探讨.中国水土保持,1987,7(8):44C47.
[9]盛虎,刘慧,王翠榆,等.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4):648C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