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乡统筹 因素 政策 财税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建设现代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 努力完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最终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 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财税因素

(一)二元财政体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城乡之间区域界限分明, 人员控制严格, 产业分工清楚, 城市土地是国有的, 城郊以外的属于集体, 政府可以根据需要把农村集体土地征用于城市的发展转为国 有。农村土地面积逐渐减少,土地压力和劳动力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2.在二元结构体制下, 城乡享有的公共产品不平等。 政府为了加速工业化发展进程 ,采取偏向城市的财政政 策。由于国家投资和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工业和城市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由财政预算安排,而农村基础设施则主要由农民自己提供,政府提供的少,如兴修水利、 公路建设等。在社会公共事业上, 城乡投入不公平 , 城市在生活环境 、 教育水平 、 社会保障等方面政府投入都比农村的多。

(二)县乡财政困难, 制约了城乡统筹发展。

自从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收入划分不合理, 事权划分不明确, 财权上移事权下放, 存在基层政府承担财力不足与事权压力过大的矛盾。在农村, 公共产品供给都是“ 自上而下” 的机制运行, 有关农村公共产品都是由上级政府决策,然后通过各级政府向下传达到基层政府,基层政府很难独立进行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决策。在公共品决策传达的同时财政资金也随同下拨,并要求中间层次政府和基层政府拿出相应的资金进行配套,以保证农村公共品供给任务的顺利完成 。而取消农业税后,以农业税收入为主的基层政府面临财政运行困难,很多都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 要求政府配套资金对基层政府而言很难正常运行。农业税的取消 ,以农业税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基层政府更难以确保农村公共产品的提供和县乡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 。

(三)财政支农投入总量不足、 比重小, 影响城乡统筹的发展。

1958— 1980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均为11.87 %,其中最高年份为1964年,高达17.05 %, 而1981— 2004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年均仅为8.81 %比1958-1980 年平均水平下降3.06个百分点, 其中, 最高 年份1998 年也只有10.69 %。特别是1998 -2003年, 农业支出所占比重明显下滑, 从1998年的10.69%下降到2003年的7.12%。2005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为 7.22%, 2006 年支农比重略有上升, 为7.85 %。

(四)县乡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合理和资金利用不规范, 影响城乡统筹的发展。

县乡转移支付基本目标是保证广大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他们都享有与城镇居民大致相同的公共服务水平,而在地方财政出现缺口的情况下转移支付的资金用来弥补财政缺口, 并没有集中放到提高农民的公共福利水平上来, 转移资金大部分用于维持县乡机构的运行。 同时, 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缺乏规范性,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在具体执行时随意性大、 不够规范, 没有受到法律的约束, 造成转移的资金被挤占和挪用。

二、调节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建设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的公平服务社会应当加大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据国家统计年鉴 的数据显示,我国2011 年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仅占全部支出的 8.4 %,比2010年的支出比下降1.76个百分点。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 ,将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最大部分。首先,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针对不同收入群体分别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公平。无论工作性质和家庭出身,都可以享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社会保障。其次,针对农村务农或者没有固定工作的村民,应当建立健全的养老机制,由地方财政统一支付,国家财政确保支付完善现有的新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将农村看病的报销比例提高到与城市居民相等甚至略高的水平。

(二)打破城乡二元体制, 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

城乡居民在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很大部分是由于公共产品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不均造成的。应当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和供给,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乡镇政府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的财政支付能力和效率。

义务教育的投资,既关系到城乡居民的个人发展,又关乎祖国的未来,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支持 ,保证农村的义务教育投资到位,吸引有知识、有品德的进城大学生返回家乡,投身教育事业。不仅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更要加大对社会职业教育和再培训教育的财政投入 ,让早期教育缺失的人群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强化人力资本积累,为未来增加收入打下坚实基础。农村现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都由县、乡政府负担 ,然而地方财政收入的有限性致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总是被摆在次要的位置 ,长年积累就造成现在的城乡差距过大。这也致使很多进城年轻人不愿再返回农村 ,进一步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当从中央财政拨出一部分钱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要确保在地方政府的监管下,这部分钱能够真正落实到位 。

(三)创新个人所得税设置,充分发挥个税调节功能。

个人所得税对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政府应当逐步改革税制 ,完善以个人所得税为代表的税收体系。首先,以工资、薪金为例,应当再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且区分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起征点,收入较高的一线发达城市起征点应适当高于收人中等的二线城市。这可以为从事具体工作、获取固定收入的工作人员减轻税收负担,提高我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其 次应适当拉大低档间距,降低低档税率,提高高档税率,体现量能负担原则,调节领取过高年薪的高管和实际从事工作的职员之间的差距。 最后 ,对于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财产转让、租赁、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及偶然所得等非劳动性收入予以提高税率,增加税收负担;对于劳务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实行累进税率,设置三级累进 ,最低税率为20% ,对于一次性收入较高的演出或者影视税率可以达到 50 %。

(四)开征有效的财产税 ,激励青年一代工作热情。

我国现有税收对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并不明显,仍需要新税种的不断补充和完善。首先应当开征房产税 ,以同一家庭所拥有的总面积为考核标准 ,而不 以房屋套数为计量单位,设定起征点 ,并且在面积考核上不区分楼房和别墅 ,无论收入条件一律按照统一房产税比例予以征缴。其次,在一定条件下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调节拥有不同财产的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以房产为例 ,当父母双方共 同 的遗产超过3套房产,就应当对超过的房产估价,并对其收取高额税费。这不仅有利于抑制我国不断增长的房价,减少房地产在富人之间的交易,也有利于我国慈善事业 的发展。在税制设计上,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征税面不宜过宽, 起征点也要相应较高,实行累进税率,并且明显针对富有人群。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税收征管体制和严格 的财产评估制度 ,强化征管措施 ,确保遗产税和赠与税能有效发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开征财产税会大大增加我国公共财政收入,这些收人要更多投向社会保障支出和政府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而更有利于对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的调节。除此之外,财产税的开征会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 差距,使拥有较多财产继承的富家子弟不能再坐吃山空、不浪费和挥霍社会公共财富,在保障城乡公民出生在同一起跑线的同时,也激励了农村家庭子女努力上进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

[1]彭腾.论缩小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1).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2

关键词:城乡统筹 产业融合 城乡产业分割

重庆是一个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传统农业与工业同在、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的特殊直辖市,是中国国情的缩影。2007年6月,重庆被获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为重庆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重庆市政府提出了七项重要举措,其中之一就是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结构,城乡产业配置得当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探讨城乡产业的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产业的转换升级和协调发展,对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提和重要内容,也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还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通过统筹城乡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工业化、实现城乡互动,工农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

1、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必须以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为基础,并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渐推进,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工作,特别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要依靠城乡经济的发展来解决。而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产业部门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本质上是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综合体现,因此,统筹城乡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为前提。

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应有之义,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城乡产业统筹发展了,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城镇化,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二、重庆市城乡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城乡产业发展失衡

由于特殊的体制原因和城市产业倾斜政策,重庆市长期实施“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战略,在产业政策上,强调工业优先;在产业空间布局上,强调把工业主要放在城市;在资金流向上,政府通过税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等方式,把农业剩余积累由农村大量转入城市。这种城乡脱节的产业发展政策,致使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的差距不断拉大,形成了严重分割对立、非良性互动的城乡产业关系,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结构仍以传统型为主,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农产品仍以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未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滞后,流通主体培育不够,产品流通不畅。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带动面窄,市场流通中介组织发育不充分,市场专业化服务滞后,销售服务体系不配套。

(二)城乡产业脱节

2007年末,重庆市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产业结构的标准模式,我市已进入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但是,该阶段我市城乡产业发展仍出现比较大的脱节,主要表现在:

1、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较差。直辖以来,全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总体上看产业结构层次已越过“一、二、三”和“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到2007年第二产业占GDP的45.9%,第三产业占GDP的42.4%,第一产业占GDP的11.7%,但整个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协调性仍然较差、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业粮食、生猪两大传统产业仍然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工业传统产业比重偏大;三是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商贸、餐饮、运输服务业为主,新兴产业如中介服务业、第三方物流、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发育不足。

2、城乡产业投资失调,政策支农不足。财政对“三农”的有效投入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高。2004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09.9亿元,农业投资额仅占2.2%,而2007年全年所完成的3161.51亿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为59.74亿元,仅占1.9%,比起2004年还有所下降。二是金融信贷支农力度不高,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缺位现象严重。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布局调整、收缩,农村信用社规模、实力有限且历史包袱沉重,农村正规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减少,降低了农村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部分农村地区因无法获取正规信贷,民间借贷现象突出。

(三)城乡产业结构同构

我市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表现出高度的同构。从产值构成上讲,我市乡村工业与建筑业、交通等第三产业在乡村总产值中的比重与城市基本持平,这一方面使城乡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造成产品生产上的简单重复和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低水平的市场竞争,使消费品市场结构性过剩不断加剧。在产业布局上,目前已呈现出过度分散化现象,突出表现在县级支柱产业缺位及市县间产业链的缺失。城乡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全市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的提升。

三、重庆市城乡产业分割的原因分析

1、国家初始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分割。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为实行赶超型的工业发展战略,跨越以轻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不得不通过强化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政策的超经济手段,靠牺牲农业利益来为工业提供原始积累。重庆与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采取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优先发展工业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直接导致了城乡产业分割。改革开放以后,又由于工农、城乡发展不同步,使城乡产业结构的矛盾更加尖锐。

2、国家推行的有关政策和制度框架继续加剧城乡产业的分割。建国以来,我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实施了“城市偏向”的分割式发展战略,在政策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歧视,如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使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不平等状态;政府的财政金融政策过度向城市倾斜,对农村投入太少,使农村资金长期处于“贫血”状态;严格的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市民与农民的天生不平等;对农民的歧视性的劳动就业制度、城乡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农民享受不到国民待遇等等,这些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人为地造成了严重的工农分割、城乡分治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壁垒,阻止了正常的城乡交流。

3、特殊的历史因素导致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重庆是个重工业城市,建国建市之初所实行的服从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一系列强制性制度安排分割了工农和城乡关系,导致了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发展迅速,而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现代经济学表明:在工业行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相对最高,但我市长期走的却是重工业发展路子,农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国民经济重型化,使之连接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城市工业与农村经济的关联度十分薄弱。客观上滞缓了我市城乡产业结构矛盾的化解。

四、重庆市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就是指各级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必须对城市和农村的相关产业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强城乡产业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一)以政府为主体、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推动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由于我市城乡产业分割的结构性矛盾的主要原因是历史的政策、体制因素所致,因此,现阶段的统筹城乡产业协调发展,不是市场能够解决的,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制度创新,构建城乡平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从而逐渐改变城乡差距的扩大。具体如下:

1、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采用倾斜的资源配置政策,对农村发展给予扶持。

2、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放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采取贴息、补助、税收等措施,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鼓励社会资本积极投资开发农业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 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通过向农户、企业、信用社职工进行增资扩股,建立股份合作制带社区性的地方金融机构,增大向农村贷款的资金量。建立政府财政与金融机构贷款坏账分担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三农”提供贷款,增强支农服务能力。创新农村金融组织,发展新的贷款担保形式,推进诚信管理,探索建立各种类型的小额信贷组织。

(二)推进城乡产业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必须以城乡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培育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扶持一体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需要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完善

三次产业的布局,形成区域分工合理、特色优势鲜明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具体措施为:

1、统筹城乡产业结构,使城市的产业布局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合理分工,形成紧密的产业互动链条,由城市二三产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由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产业层次的提升。

2、充分利用我市人力资源丰富特别是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通过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机融合,促使城乡产业统筹发展。

3、通过农业与加工工业、服务业的互补性融合,拉长农业产业链,使农业生产链条不断向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方向延伸,加速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带动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一体化发展。

4、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农业、加工业、流通服务业各个环节会在空间上形成聚集的结点。即是农业、加工业、流通贸易业合理地布局在乡村、小城镇、城市这一地域空间上,以产业为纽带形成城乡之间的有机经济联系,各个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为城镇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使产业发展和城镇体系建设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促使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城乡产业关联度,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

城乡产业协调既包括城乡产业的空间布局,又涉及城乡功能配置问题。要在空间布局确立的基础上,在市场范围内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城乡功能结构。要按照大市场原则建立统一的城乡市场,规范市场行为,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功能互补与最优配置,进而构筑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

1、加速城乡第二产业对接。目前乡镇工业与城市工业在两个不同的范畴里构筑起两个工业体系,各自相对封闭运行,重复建设产品同构、资源浪费低水平竞争愈演愈烈。为此,当务之急是推动城乡工业一体化。

2、新建产业要以城乡关联度高的产业为主。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要着眼于城乡统筹,大力发展城乡关联产业。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特别应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推动城市科技、信息等产业下乡,对下乡产业给予政策支持。目前,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明显供给不足,而这些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与农村联系松散。所以应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协调配置城市资源,大力鼓励和引导城市相关产业下乡,开拓农村市场,带动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鹏举,邢海晶.城乡统筹发展视角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黄蔚.直辖市重庆城乡和谐之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城市发展研究,2007,(3).

[3]张丽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探讨[J].农村经济,2006,(11).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3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这些经验对各地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苏州农村过去30多年的变化是中国发达地区农村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三大突破”,即上世纪80年代初全面实行家庭承包制、90年代中期以后全面实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入新世纪以后全面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苏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可以概括为“三次历史性的跨越”,即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加快了农村工业化进程;上世纪90年代,开发区和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加速了农村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时期,是苏州农业现代化推进力度最大的时期,是苏州农村变化最快的时期,是苏州农民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苏州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既注重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等,更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建立起城乡一体制度框架,加快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正在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城乡平等”的发展新格局。

苏州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建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农业深度开发,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苏州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业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把发展现代农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和新型农民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把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二是建立城乡统筹就业机制,把鼓励农民创业作为富民的根本途径,推动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昆山市实施的“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的“三有工程”,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三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体制,实现农村“三大保障”全覆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苏州市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大保障体系,对各种农村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也逐步加大。苏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正在推进农村与城市社会保障的逐步接轨。吴中区将失地失业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昆山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改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险,推动城乡一体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常熟市逐步将农村各类企业及其职工、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个体工商户及雇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苏州正在加快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运行步伐。这些探索在全国都处在领先地位。

四是建立城乡改革协同推进机制,推进农村制度创新,赋予“苏南模式”新的内涵。苏州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农村“三大合作”形成气候,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苏州注重培育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金融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财税政策与农村金融政策的有效衔接,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了“三农”,农村金融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

五是建立县域经济、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机制,实现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苏州市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注重发展壮大县级城市,积极培育中心镇。实践证明,县级统筹已成为苏州城乡统筹的主要形式和主体力量。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总额中,镇级财政占有半壁江山,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统筹功能也日益增大。

六是建立城乡规划统筹机制。纵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是一代人造房几代人住,而我们往往是一代人造几次房。这既有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又有建设理念的问题,还有规划与建设相脱节的问题。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把城市各项专业规划向农村延伸,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空间网络结构,使全市呈现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新农村为基础的城乡新格局。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4

关键词:背景城乡统筹基础教育改革

2009年1月26日,国务院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为重庆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政策支撑。在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城乡教育的统筹发展又如何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支持,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近段时间,我们对石柱县的基础教育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

一、“城乡统筹”内含“统筹城乡教育”之义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

“城市”和“农村”是世界上两种相对独立存在的主体。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高度,综合研究城乡关系、统筹解决城乡问题,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良性互动,就是城乡统筹发展。其基本特征是城乡共生共荣、均衡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两者融合,城乡关系一体化。城乡统筹的内容广泛、思想深刻、意义重大。中央强调城乡统筹就是鉴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分割,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结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局限于“三农”内部无法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共同发展。

(二)统筹城乡教育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

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重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其实,早在2008年7月24日,教育部就与重庆市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部市双方共建试验区的职责和任务。2008年9月8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了《重庆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实施方案》,提出了改革实验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市委书记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教育是一个突破口,是一种推动力量。只有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才能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以城乡教育的统筹带动城乡经济的统筹,以西部的发展缩小东西部的差距。(转引自渝教办〔2008〕85号文件),可见,统筹城乡教育是城乡教育统筹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先生早年就对乡村教育寄予厚望,称之为“今日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在他看来,“改造社会如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能彻底地改造社会”。从这个意义上看,统筹城乡教育应该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教育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构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真正的意义不是农业人口向城市的空间搬迁,或将农村建成城市,而是生产要素的集聚、社会结构的转型、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尤其是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城乡统筹是一系统工程,作为这一系统子系统的教育,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具有奠基、引领、推动、保障的作用:1.奠基作用。为城乡统筹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与人才基础。2.引领作用。教育是培养公民和谐理念的手段,是传播和谐文化的渠道。3.推动作用。教育服务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4.保障作用。接受公平教育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人权。

总之,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通过培养人来实现的。人的知识获得、技能形成、品德养成,人的观念更新、素质提高以及由此带来劳动效率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等等都离不开教育。二、教育服务城乡统筹面临新的挑战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我们要认真总结教育服务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断梳理和研究遇到的新课题,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使教育服从和服务于城乡统筹发展。

(一)发展的现状

石柱教育近年有长足发展,学校教育网络完备,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农村教师待遇不断改善,支持弱势群体教育的措施、政策不断完善,服务城乡统筹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从总体上讲,全县学校教育网络基本能保障学生接受教育需求。但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还有差距,与城乡统筹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劳动力的培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面临的挑战

1.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任务艰巨

石柱县教育的城乡统筹状况不容乐观,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农村教育发展薄弱。(1)学校布点仍需调整。(2)硬件条件相差较大。(3)师资配备城乡不均。(4)学前教育量小质弱。

2.服务农村社会发展亟待努力。(1)教育观念必须更新。(2)教育体系需要调整。(3)课程设置应该相关。(4)职业培训有待加强。

三、教育服务城乡统筹的对策思考

当石柱县的教育规模发展任务已基本完成后,必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教育质量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将成为石柱县教育发展永恒的主题和战略的重点。

(一)统筹城乡,构建一体化教育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在去二元结构思维的框架下形成新的思路,也就是要在整个大教育促进城乡统筹、城乡统筹促进教育发展的关系定位基础上,谋划城乡统筹、谋划教育发展。在这一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加快教育发展,将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推动城乡统筹。为此必须强化宏观决策,抓好统筹规划,建立一个能够打破按照城乡、行政级别、所有制、就业状态传统模式的教育体制;抓好统筹预算,建立一个能有效保障教育投资需求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抓好统筹资产,建立一个能使教育资产集约配置、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抓好统筹师资,建立一个使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教师管理体制。

(二)搭建平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5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管理

1 城乡统筹规划存在的问题

1.1有关规划管理的主体问题

现行的城乡规划管理的主体是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但是随着统筹城乡的不断发展,这就使得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能承担这么多的责任。为了能够很好的管理城乡规划的发展,这就要求区域政府组织各相关部门参加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的规划编制,这就使得城乡规划管理的主体得到增加,有利于城乡规划的实现。为了能够很好的实时城乡规划的计划,这就要求市、县、乡镇要共同来管理,从而能够保证城乡统筹规划的顺利实现。

1.2用地调整问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土地等在内的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在这个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土地的可流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自从1956年以后,我国进行了运动,这就使得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土地承包30年不变制度在土地流转中起着一个非常大的制约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土地的可流转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土地的可流转性能否解决好直接影响着土地的优化配置。

1.3农村地区建设资金来源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建设资金不断增加,然而农村的建设资金却是很少的。在我国由于建设资金的缺乏,这就使得农村的基础设施较差,从而使得农村的发展越来越落后。要加快农村地区发展,这就要求要有足够的资金保障。为了能够促进农村的不断发展,国家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障,政府还要推动城市拉动农村的发展,从而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1.4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为了能够保障社会的正常秩序,并且保证农民都有基本的工作,国家要合理的分配土地,从而可以使得农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近年来,有许多的农民失去了土地,国家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2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的具体措施

2.1推进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中要进行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城乡布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对城市和乡村进行一个合理的布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城乡土地进行一个合理的规划。随着城乡发展不断发展,政府要根据城乡之间的发展进程,对城乡的土地进行总体的规划。在土地规划的时候,要使得土地得到优化配置,并且要科学合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除此之外要严格保护耕地,落实耕地的比重。第二,对城乡的建设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城乡规划中,要合理的规划城市的道路发展,并且要结合新农村发展的特点,从而使得城市和乡村得到协调发展。第三,不断完善城乡的产业规划。在城市的中心要坚持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生活、商贸、服务区域;在城市的郊区要努力发展工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在城乡结合部的乡村,以规划发展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为主,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在偏远的乡村,以规划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主,例如大力发展甜柚、生猪、蔬菜等农业产业。

2.2推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壮大城乡经济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可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终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在较为偏远的农村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发展适合本地区的农业。政府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扶持,从而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第二,要推动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在工业园中,要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产品附加值大的工业项目。第三,要不断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城市中心,要大力发展如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服务业。

2.3推进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能够缩小城乡之间差距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为了能够推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重视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大对乡村道路硬化的资金投入,从而能够实现乡村道路与城市道路相互衔接,扩大市区公交车、乡村客运车的覆盖面,逐步构建起城乡互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城乡物流、人流快捷流通。第二,要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惠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并且要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从而可以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三,要不断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政府要不断推进主城区的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网络向周边乡镇扩展,从而能够实现城乡供电、供水、通信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这样可以使得城乡在生活基础设施的差距得到减小。

2.4推进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为了推动城乡之间的发展,这就要不断统筹城乡的公共事业。第一,要建立一个城乡统一的教育体系。为了能够推动农村学校的不断发展,这就要不断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而且要对农村学校的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从而能够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可以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第二,建立一个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医疗体系。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这样可以不断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为了能够减轻农民看病的负担,这就要求政府要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保体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要不断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从而可以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2.5推进统筹城乡资金投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不断加快主城区的发展。政府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不断扩大城区的规模,并且要不断完善城市的设施,从而可以美化环境。其次,要加快郊区的发展。由于郊区在城市的附近,郊区的不断发展,能够促进城市的繁荣发展。郊区的工业发展可以为城市提供一个可靠的经济来源,而且为农村的农民提供了一个就业的机会。最后,要不断加快村庄的建设。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候,要搞好农村卫生清洁的工作,从而可以给农村创造一个良好的、干净的环境,并且可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6推进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

在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有利于新农村的建立。第一,要对农民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以使得农民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从而有利于本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政府要组织农民在闲暇时间灵活开展学习培训,从而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第二,要不断完善城乡就业服务机制。政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职业技能,并且要加快推进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从而能够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要鼓励农民参加培训机构,从而可以使得农民能够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时刻向农村传达相关的招聘信息,从而可以减少农民的失业人数,这样能够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第三,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向着市民化的方向发展。要不断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可以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劳动就业、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限制,从而能够保证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相同的待遇,从而能够真正的实现农民向着市民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要不断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从而可以减小农民和市民的差别,最终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得到减少。

参考文献:

[1] 赵英丽.城乡统筹规划的理论基础与内容分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0,(05).

[2] 赵华勤,张如林,杨晓光.城乡统筹规划: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刊,2013,(01).

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范文6

[关键词]山东城乡一体化;路径;政策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091(2016)01-0027-04

党的十将“三农”问题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内容,强调要把推动城乡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充分显示出我们党和政府在治理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城市与乡村,原本属于具有独特内涵的两个区域空间,二者相互依存并相互促进。消除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融合,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山东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只有在科学探究最佳推动路径的基础上,找准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对策,才能使山东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城乡一体化概述

(一)城乡一体化的目标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是城乡空间、经济、社会发展演变的综合体现,这其中不但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而且展现出了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深邃思想。从宏观上来说,城乡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动态平衡发展,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在城乡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使城乡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联系越来越紧密,最终实现城乡同发展、共进步,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1]。

(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内容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广泛的区域演变过程,涉及到的管理要素众多,影响范围较广,且不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所表现出来的一体化形式也不尽相同。就总体上而言,城乡一体化包含城乡空间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生态环境结构等诸多方面,因而人们习惯上会将城乡一体化划分为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人口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五大方面。其中,空间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的基础,人口一体化是发展城乡关系的依托,社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城乡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2]。

二、当前山东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始终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使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虽然山东城乡一体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中央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标准和要求相比,仍存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

(一)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县域经济相对落后

除以烟台、威海、青岛、东营、日照等市组成的山东半岛城市圈,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等,城市化进程较高,经济水平、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各方面发展比较好之外,山东省内的其他部分内陆地区,仍然处于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经济结构转变之中,工业主要以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慢、总量小、占比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少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二)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农村社会事业相对滞后

近年来,山东省城市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而农村交通、通信、水利设施建设仍相对落后。城乡教育、卫生资源配置不很合理,大量优质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教育教学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卫生技术力量薄弱,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村保障体系不健全,法制化程度不高,社会治安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的惯性作用,加之城市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导致在全省范围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城乡收入差平均值从2000年的2933元扩大到2013年的809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0年的2.24:1扩大到2013年的2.71:1,与城乡一体化低于2:1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之农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还要用于购买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而且如果加上国家对城市居民在养老、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补贴,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更加明显。

(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三农”问题一直是阻碍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民在经济资源和公共资源配置中仍处于不利地位,导致农业发展缺乏现代生产要素和现代生产方式的有力支撑,城市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进入农村的力度不够,加之农村的教育卫生、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远远不足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需要,导致农民难以平等分享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而资源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并未得到改观,因而未能形成城乡统筹,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3]。

三、山东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探究

通过对山东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地区受地理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一体化实际发展态势不尽相同。因此,在规划山东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时,要充分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水平和发展现状,各有侧重,从而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统筹空间布局,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往往可以依靠自身的快速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而城市的周边地区,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其发展则相对较为被动。目前,山东地区城市化整体水平,与先进省份相比,仍然偏低,有鉴于此,各中心城市可充分依靠空间范围内的不断扩张,产业链条逐渐向农村延伸,实现城乡协调发展。首先,在空间方面,可利用大中城市的发展,加快城市周边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使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可建立城乡互助的产业发展模式,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突出抓好产业培植和项目建设,实现城市和农村产业的合理对接,科学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二)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是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作为先导,循序渐进完成新农村建设,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整体目标,扩大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合作范围,建立城乡资源共享机制。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着农村居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品质。因此,要抓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吸收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切实解决农村的生产性基础设施落后、生活性基础服务设施不足、农村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实问题。毫无疑问,统一城乡邮电通讯、道路交通、燃气管网、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要求,对于镇改街、村改社区,都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山东各地区应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因地制宜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不可“一刀切”。

(三)统筹资金运作,推进城乡公共财政一体化

资金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因素,健全公共财政政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按照公平的原则科学配置财政资源,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一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拓宽公共财政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公共服务领域的倾斜,重点做好重要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三是加大公共财政监管力度,提高公共财政的使用效率;四是提升政府财政资金的示范导向功能,着力形成以惠民政府、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的“洼地”效应,鼓励社会和民间资金向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建设领域发展,形成“政府引导、项目补贴、社会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为推动城乡一体化提供保障[4]。

(四)统筹生态管理,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生态文明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体现,统筹生态管理,要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公平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科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对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突出抓好配套设施和环境整治,实行城乡垃圾整治同一标准。要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绿化和环卫基础设施体系,按照“谁受益,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统筹划分城乡环卫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责任,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补偿机制[5]。对城乡污染防治实行统一规划和治理,对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办法,杜绝城市污染企业、废水、垃圾等向农村转移。总之,要通过环境管理模式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不断提升城乡生态文明程度。

四、推动山东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基于对山东城乡一体化实现途径的探讨,本文就推动山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行政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服务型政府,就是在维护社会民主稳定的基本条件下,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和社会利益为根本,依照法定程序,以公民的意志力为基础而组建起来的,履行服务职能且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因此,推动山东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理顺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责,利用自身独有的组织协调优势及政策导向作用,承担起政府作为城乡一体化设计者、组织者、领导者的责任,切实做好各项规划工作;同时,政府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突出市场机制的地位和作用,让市场有效地配置资源,进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减少行政手段对市场的直接干预,适当采取经济手段,保障城乡一体化稳定发展。

(二)深化城乡各项管理改革

一是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传统的城乡户籍分离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因此,要努力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放,使城乡居民真正享有自由选择居住地的权利;在劳动力转移方面,应科学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向城市转移,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速度。二是加快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管理模式,解决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存在的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政体体制问题[6]。要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部门联动机制,建立统一的城乡管理考核指标体系,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是创新城乡土地管理改革,完善农村征地制度,在严格执行城乡土地“增减挂”的前提下,推动土地合理流转,让农民真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三)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方面,应切实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按照公平的原则,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把保障农民发展权放在首位,加强对农村居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合理解决农民失地后的生活权益问题。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财产保险、医疗卫生等保障制度。依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及要求,建立并完善与山东地区相适应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使广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同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不仅是城乡一体化实现的必要条件,更是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要确保城乡所有居民都能参加城乡统筹医保和退休养老保险,以真正享受到统一的社会保障。再一方面,政府应通过转变财政支出格局,促进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切实建立覆盖整个城乡地区的、城乡居民平等的、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保障和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保障和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首先,是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资力度。彻底消除过去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不适应当前发展需要的教育、劳动、社会福利待遇等方面的社会管制行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管理,通过城乡优质师资统一交流,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使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同等待遇。其次,是加大对农村科技推广方面的投入,鼓励农村基础科研项目的开展,大力推广科技成果,不断普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及时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再次,要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逐步调整和改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卫生部门应将更多地财力向农村公共卫生方面倾斜,各个部门明确目标和职责,合理分配相关资源,做到公平、高效。

(五)加强城乡统一市场建设

当前,我国的市场在很多方面仍处于分离的状态,尚未形成联系密切、运行协调、城乡统一的市场机制,这不仅限制了城乡之间的市场融合,还严重阻碍了各要素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因此,要培育和发展城乡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连接城乡发展的纽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方面,要科学建立城乡发展的经济网络,使其不仅有利于城乡之间的经济协作发展,更有利于加大城市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城乡之间的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信息技术的合理流动,加强城乡良性互动,最终实现城乡融合。另一方面,要科学培育和发展城乡市场体系,要以市场为突破口,不断推动城乡经济的相互渗透,促进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在城乡范围内科学地流动和优化。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经济社会动态系统,我们只有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探析,才能够更好地把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科学规律。山东未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只有在充分立足本省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本着系统、科学、多元化的发展理念,才能推动山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王艳.广义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界定与评价分析———以郑州为例[J].区域经济,2011,(01).

[2]于淑俐.山东半岛实现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141-144.

[3]敖日格勒.从社会学角度论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路径[J].东方企业文化•百家论坛,2011,(09).

[4]王婷.浙江省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8,(03).

[5]陶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负担———“三农”研究系列[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