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医院;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一、医院经济业务管理中内控制度概述

内控制度是医院经济业务管理工作稳定实施的重要依据,该制度建立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医院内经济业务管理行为加以规范和限制。因此就必须针对内部会计信息展开深入研究,紧紧围绕医院方面的战略性发展策略及财务管理目标,由此切实有效的制定出相应的财务管理决策,这样才能极大的避免财务工作的产生错误性问题。由此可知,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构建意义非常深远,这就必须有效约束其各项的管理行为,尽可能的避免违规情况的产生,这样才能保障医院经济业务管理的质量水平,对医院的发展而言,起到促进性的作用。从医院发展本质的角度来分析,经济业务财务内控制度本身属于医院筹划发展的主要环节,其在建设制度的同时,必须针对当前现行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研究,并切合医院方面的发展现状,以价值管理的角度来进行经济业务管理内控制度体系的优化构建。

二、医院经济业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策略

(一)完善医院经济业务管理内审制度

医院经济业务管理本身是一项较为繁杂的事务,这项工作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要想把经济业务管理延伸到医院的整体经营管理当中,促使医院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有机整合,就必须不断完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具体需要充分结合当下财务管理形式的变化情况来实施,在构建完善内审制度过程中,应当不断的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尽可能的消除对经济业务管理内控工作效率的影响因素,不断的降低和控制医院经济业务管理风险。在当前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医院在构建完善内审制度的同时,还应当科学合理化的分配多部门的权益与职责,深刻落实相应的监督及管控工作。

(二)正视经济业务内控管理制度地位

要求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规划协调好医院内经济业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设,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以此来有效的提升内控制度建设对于医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有效发挥出积极的带头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将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理念深入到人员心中,最终有效提升制度建设的效率水平。首先要求医院内领导应当结合医院实际发展情况,切实掌握行业内经济业务内控管理政策,要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会计信息对财务管理状况的真实反应,从而极大的避免经济损失的情况产生。

(三)构建内部激励机制,强化固定资产管理

医院经济业务管理人员是整个内控制度实施的主体,其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因此在建设内控制度的同时,应当充分重视对内部激励制度的构建。主要是借助多样化的奖励举措来激发广大员工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员工们能够积极诸多的参与到内控制度当中,并对其严格认真的执行与实施。此外,医院经济业务管理当中,还需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控,主要是由于医院经济管理对象不仅是指资金的流通,同时还表明了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医院方面本身在经营的同时,主要还是向广大的公众们提供优质话的医疗服务,因此就需要在内部强化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这就要求医院内控制度建设时,要针对固定资产实施严格管理,要依据国家方面的多项法规政策来实施,从而多方位入手,采取全面的管理控制举措,由此有效提升医院方面多项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院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其自身的经营与管理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这就要求必须从根本上提升经济业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要对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依托内控制度来促使经济业务管理工作能够向着规范、专业及标准化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 新时期 高职院校 办公室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0.008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fice in the New Era

ZHAO Jun

(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Jiangsu 212400)

Abstrac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ffice system construction guide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office functions, it is a powerful guarantee of office work efficient and orderly, the premise is the offic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r office work perfect basis. With the deepe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current system has exposed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responsibility system, sound is not clear, the execution of the system is not enough, on these issu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try from three aspects of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office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execution and supervision.

Keywords new era; vocational college; office; system construction

1 高职院校办公室制度建设的意义

1.1 引导了高职院校办公室职能转变

以往,高职院校办公室的工作大多涉及到的是事务性的服务与管理,这些工作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工作方式大部分是按照惯例行事,毫无制度可言。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办公室作为学院的对外窗口部门,与社会各界以及兄弟院校的联系也越来越多,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也更进了一步,办公室的工作成效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公室工作应该紧跟当前形势,更新管理观念,探索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而有效推动高职院校现代化、科学化的管理进程。高职院校办公室管理职能的转变要求办公室必须建立起一个完善的运行机制,该机制功能齐全,并在内部形成一个互为补充的状态。

1.2 是办公室工作高效有序的有力保障

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以及管理水平。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就目前现状来说,很多还是按照惯例行事,运用以往的经验来管理,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办公室所面对的工作局面日益繁杂,在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的情况下,办公室人员仅仅只能是被动的完成工作。办公室工作职能转变后,同时由于办公室工作量增大,要求更高,工作的辐射面也广而深, 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明确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而不是被动地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要想达成这个局面,离不开办公室工作制度的建立。办公室工作制度一旦制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在工作中以此作为标准和准则,用客观公正的制度代替以往的个人主观评判,杜绝了办公室工作人员相互推诿,拖延不决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办公室工作的效率以及质量。

1.3 是高职院校办公室科学化管理的前提

办公室工作繁杂多变,极其琐碎,常常会有突发性情况,这些都是无法预料的,至此,很多人会认为办公室工作无法实现科学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队伍中年轻干部比率不断攀升,这就威胁了办公室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任何一种制度都是在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经验概括,它是团队的智慧结晶,是突破于个体差异和个人限制的一种工作章程。用以调动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励每个成员发挥自身价值,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避免推诿、拖延等状况的发生,由此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而高职院校办公室制度亦是如此。在实际工作中,办公室工作繁杂多变,人员岗位也会流动,但办公室职责是相对稳定的,办公室制度在一定时期内也是相对稳定的。制度的建立能尽可能降低由于人员岗位变动而带来的不利影响。

1.4 是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岗位责任制完善的依据

高职院校办公室是学院的行政管理部门,工作内容包括起草行文、文件运转、印章管理、会议室管理、收发传真、档案管理等等,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权利,比如说,印章管理人员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如果脑子里没有责任意识,在本不该盖章的文件上盖了学院公章,这将是重大的事故。而为了保证更严肃有效地处理各项工作,尤其是在新时期,办公室人员必须树立起权利与责任共存的意识,必须健全办公室岗位职责,这一切都离不开办公室工作制度的建立。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改革,完善高职院校办公室制度势在必行,这将有利于理顺各种工作之间的关系,同时科学化的对办公室人员的岗位以及职责作出明确规定,一方面在职责允许的范围内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规范了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以及工作方式等,时刻提醒他们按照既定章程办事。明确权利与义务,奖励与惩罚,根本来讲就是要树立责任制的意识,办公室制度正是为了保障这一意识的树立而制定的,完备、可行,有据可依,才能行之有效地指导办公室的各项工作。

2 高职院校办公室制度建设的现状

新时期,随着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其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由中专校升格而来,原来的办学规模,师生人数都不是很多,行政人员配备也比较少,管理职能也比较单一化,这些都使得当时制定的制度相对落后。随着当前办学条件的提升,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生人数不断飙升,学院工作面广而深,继续使用以往的规章制度,显然是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新时期,办公室行政工作中,不断提到“法治”的重要性,我们要打破过去的“人治”。同时,在众多高职院中,很多在办公室从事行政工作的老师都是由专任教师兼职的,他们职称从教师系列评定,行政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他们的发展来说并不是唯一的,种种原因导致这部分办公室人员在完成课时量的工作后,对于行政工作无法给予太多的精力以及热情,更无从谈起办公室深层次的管理和制度建设。主要表现在:

2.1 缺乏健全的制度

大部分高职院校并不是没有办公室管理方面的制度,但是却没有建立起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办公室工作制度体系。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些办公室人员“目无法纪”、“无法可依”,工作随心情而定,规矩由自己说了算,在这种情况下,工作毫无效率以及质量可言,对办公室职能的发挥有很大的威胁。随着社会发展,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不大扩大,涉及面也比以往要广,原有的制度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办公室工作的管理要求。

2.2 工作职责不明确

虽说办公室是一个整体部门,办公室人员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补台,但作为办公室管理来说,最忌惮的就是“一锅端”。有的办公室人员满足于接电话、收传真、写通知,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工作,并没有考虑工作职责等。内部分工明确,各个岗位职责明晰,这对于办公室人员来说,大大提高了其工作效率。

2.3 制度的执行力不够

工作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指导实际工作,可现状是很多制度的制定并未落到实处。有些学校尽管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如印章管理、档案管理、公文管理、会议管理、仓库管理等制度,但这些制度既不向教职员工宣传,也不进行网上公布,工作人员不确定是否按照此制度执行,制定这些文件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执行力不够,监管不力,制度也仅仅是纸上谈兵。

3 改善高职院校办公室制度的有效措施

3.1 制度建设与以人为本

管理工作首先要以人为本,不能凌驾于人的意愿之上,作为制度建设亦然。制度建设的首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人员管理,所以首先应该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运用中涵盖的内容包括从工作人员的内在需求出发,激励工作人员的更高层次需求,使得他们进行自我管理并追求自我实现等。制度建设与以人为本从来就不是相互对立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内在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充分发挥办公室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工作人员的部门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3.2 制度建设与办公室文化

新时期办公室文化的建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在一个团体中,成员之间处处设防,以自我为中心的传统本位主义早已经落伍,替代的是要求团队中的个体之间加强沟通,有效合作,为了团队利益可以摒弃前嫌。而办公室工作制度的建设正是融入其中的,除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也是办公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办公室文化意欲让成员明白一个忠于自己职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员工并不见得就能出类拔萃,与人沟通、协调、协作能力的强弱是考核个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高职院校的工作特征,大力提升文化对人的影响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办公室文化,对外树立高效、有序的办公室形象;对内营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

3.3 制度建设与执行监督

制度建立后,最重要的是要落到实处,扎实有效。正式制度制定后,办公室应该在办公室人员中开展必要的学习,让各成员熟悉该项管理制度,并对制度中存有的疑虑进行答疑,以便在实施过程中按章办事。同时,办公室领导作为制度的签发人,尤其要以身作则,切不可行使特殊权利,“有令不行,有令不止”是制度执行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办公室成员应该共同维护办公室制度,以此作为工作准则,在办公室工作中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办事流程经得住考验,并自觉接受其他各部门的监督。制度建设只是路径,而最终目的是提升办公室的工作效能。

4 总结

高职院校办公室是学院的中枢机构,担负着协助参谋、沟通协调、督查协办、调研分析、处理学院日常事务等职责。当前,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亟待完善高职院校办公室制度建设。高职院校办公室制度建设是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落实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方针政策的必要途径,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能力、实现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马爱军.关于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的思考[J].学习月刊,2014(6).

[2] 刘冰.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办公室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5(3).

[3] 孙娜.浅谈高职院校办公室工作的职责与效率[J].办公室业务,2015(20).

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制度建设

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安全也正在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重视。企业安全生产不仅能够保证企业员工的安全,更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的建立,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建设,贯彻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是企业管理者需要重视的管理内容。

一、中小企业生产安全现状和问题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现状。我国中小企业中许多管理者对企业的安全生产没有足够的重视,或者自以为有了足够的重视,但从企业制度上和要求上没有体现。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缺失的现状,而某些企业即使有安全管理制度,也得不到坚决的贯彻落实。2.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中小企业在进行安全生产时,其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管理方面有所放松,甚至许多小型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安全生产的制度,从而造成的管理缺失。其次在于许多企业的工作者对安全生产没有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匮乏,即使企业有安全生产的要求,也不愿履行,导致生产安全得不到保证。最后在于管理程序不严格,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严格的检查制度和责任制度,出现生产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相关的几个部门之间会相互推脱责任,导致管理疏漏。

二、中小企业生产安全制度的建设

1.企业生产安全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企业的安全制度是通过明文规定的形式,规定员工所需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不仅能够保证企业员工的安全,更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的建立,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建设企业的生产安全制度,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要求,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企业生产安全制度建设情况。中小企业中生产安全制度的建设主要出现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在于只重视要求而忽视形成制度和体系。管理者只是在会议上或视察时指出“需要加强安全生产”,但具体应该怎么加强、从哪个方面进行加强,却没有出台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条例,令安全生产没有足够的约束力。其次在于只重视书面上的要求,没有与实际生产状况相结合,将安全生产条例从法律法规、甚至其他企业的规章条例中照搬照抄下来,与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毫不相关。最后,也有许多企业的安全管理条例没有具体的工作程序,只有一般的要求,对如何工作、如何检查以及如何分割责任都没有具体规定,导致执行不畅。3.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安全制度。制定对企业而言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制度,主要方式同样在于三个方面。首先需要安全生产制度能够形成制度和体系。管理者在指出“需要加强安全生产”的同时,也需要指出加强安全生产的具体做法,出台相应的制度和管理条例,提高安全生产制度够的约束力。其次在于与实际生产状况相结合,针对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生产制度,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最后,也需要规定具体的工作程序,提高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落实责任制度。

三、如何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从管理者方面。需要管理者正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认识到企业安全生产制度缺失或不足的现状,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加强对安全生产目标的管理,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注重安全生产的时效。同时也要求对企业员工进行和加强安全生产教育,进而能够从上到下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2.从工作人员方面。企业的工作人员需要主动接受安全生产教育,认识到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明白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不仅是对企业有实际利益,也与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有所联系,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并且令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安全生产,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制度的贯彻落实。3.从规章制度方面。需要企业建立起一个严格的执行机制,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能力。建立有效的奖惩措施,将员工的奖金的奖惩与安全生产状况相联系起来,利用利益链条推动员工主动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同时也需要加强安全责任制度的落实,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严格考核和奖惩,避免部门和人员之间相互推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企业安全生产不仅能够保证企业员工的安全,更有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的建立,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因此,需要企业管理者正视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缺失的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安全制度,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宣传,并加以严格执行,从而达到提高企业安全生产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周文彬.企业安全管理基础条件的建设[J].安全,2017,01(02):48-50.

[2]陈远航.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问题;出路

师德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社会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1]高校师德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师德建设,一项根本的、长远的措施就是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本文通过探讨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存在的突出问题与应对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深化高校师德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努力,当前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它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以国家法律、地方性法规为主要形式的法定规范,由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从法的意义上为高校教师师德行为提供强制性的规范和约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二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具有行政约束力的政策意见,为高校加强师德建设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日常行为、品格品质等提出明确要求和具体部署,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三是各高校自行制定的师德规范制度,进一步为高校教师明确了职业道德标准,具有一定的内部约束力。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彼此联动,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的高校师德制度体系,为确保高校师德建设的长效化与规范化提供了坚强保障。具体来说,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解决师德失范现象提供制度保障。高校师德制度是需要高校教师共同遵守的规章和准则,明确规定了高校教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为高校教师的师德行为划定了界限和准绳,也为高校教师出现师德失范行为时提供制度依循。“随着社会体制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凸显,高校师德建设领域里道德滑坡现象屡见不鲜,少数大学教师存在道德失范,理想信念滑坡,育人意识淡漠,利己主义作祟等现象。[2]师德失范现象的出现从反面证明了师德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这证明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上还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长期以来一些高校的师德建设往往单纯寄希望于教师自我修养和内在约束力,而忽略相关制度建设,没有充分发挥好高校师德制度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虽然目前有些高校也建设了相对完善的师德制度体系,但是仍难以适应日渐复杂的师德环境,需要进一步下大力气研究探索师德制度建设的可行路径和努力方向,以更加科学、更加完整的制度体系,确保制度建设的优势和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为解决师德失范现象提供有力保障。

2.克服道德自律约束的局限性。相比于以自律为核心的道德约束,制度作为以规范个体和集体行动为目的的规则或运作模式,可以凭借体系化的准则和依据为师德规范的转化提供强力约束和保障,从而有力调控和规约教师的道德品行。“建设高校师德过于强调教师的自律因素而忽视外在的他律因素,效果必然不佳,并会激起教师对师德建设的冷漠与反感。相应地,重视师德建设的他律,建章立制,发挥他律的教育、引导与规范作用,必能内外互助,切实提高教师师德水平。”[3]因此,高校师德建设应始终把师德制度建设及其运行机制作为核心和关键来抓,扎实推进以特定师德价值取向指导下的制度设计,以严格系统科学的制度他律带动教师道德自律,以道德自律彰显和补充制度他律,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有机统一。

3.发挥串联枢纽作用。制度建设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实现方式,没有制度这一串联方式,高校师德建设也无从下手。高校师德建设依赖于多个环节的共同运行,包括高校师德规范、高校师德教育、高校师德考评、高校师德监督和高校师德奖惩等。从单个环节的角度来看,需要分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将每个高校师德建设环节中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流程规范化和具体化;从多个环节的联动角度来看,则需要制度从中发挥其贯通性作用,成为环节之间的枢纽,将制度作为轴心,使每一项师德建设工作都能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有效运转起来。

二、高校师德制度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师德规范在实践中重公德而轻私德。师德规范是针对教师道德行为而制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标准。科学制定师德规范,厘定师德标准是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此2011年国家颁布出台了高校师德规范的权威文件——《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六个层面上规定了高校教师应遵循的师德规范,分别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这一文件对高校教师师德规范进行了高度凝练,详细且明确地规定了教师行为准则,对高校师德建设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有些高校偏重于从社会公共生活的角度对高校教师提出公德的要求,缺少对个人修养、作风、习惯等私德的关注。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许多高校教师都是依靠自我约束和自我修养来提高私德水平,但究竟应该达到何等私德水平,应该具备哪些私德品质,许多高校没有给出详细规定。除此之外,因为缺少对高校教师私德层面的明确界定,人们往往理想化地从对教师职业的固有观念出发来对高校师德提出要求,脱离当前高校教师教学、科研、生活的实际和特点,从而使部分高校的师德规范因过于理想化而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实效性。

2.师德考评制度不健全。师德考评制度是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并形成良好运行状态的重要一环,也是引导教师遵守师德规范,提高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4](P4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遣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师德考评制度不仅能够为增强师德整体建设的实效性提供保障,更能够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在载体、管理等层面的创新。但片面与不公正的考评制度却会适得其反。当前,不少高校的师德考核评价制度依然侧重于业务考评而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考评远远不够,即使存在师德考核评价,也通常是软指标、虚指标,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首先,从整体来看,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科研评价”与“教学评价”失衡、“学术评价”与“道德评价”倒挂的现象。虽然现在多数的师德考核评价都与教师的岗位聘任、业绩考核、评奖评优等相挂钩,但其实际可操作性不强,很难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其次,从考评方式来看,当前的高校师德考评制度存在偏“量化”的现象,内容单一且形式化现象严重,如对于教学工作常常重于考核工作量而不注重考核教学质量,但师德师风是一种偏重于道德性和伦理性的指标,其优劣好坏常常难以量化,因此单纯量化型的师德考评制度不易对师风师德作出科学的考量和评价。

3.师德教育制度不完善。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性与整体性兼具的工程,《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可以说,教育不仅是改进高校师德建设的关键抓手,更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有效手段。师德教育的重点就在于使一定的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中对于教师个体的道德内化是核心。但目前的高校师德教育制度在“师德内化”层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师德教育制度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足够规范化和体系化的师德教育制度模式,随意性较大而少连贯性的教育活动,普遍采取短期的灌输式集中教育,使师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二是师德教育内容不够充实,没有针对高校教师群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师德教育内容,更缺乏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与感召力;三是师德教育形式单一,缺乏高校教师的主体性参与和实践性体验。在很多高校师德培训中,仅有理论讲述而缺少互动讨论,忽视了丰富的道德实践环节与高校教师个人的主体能动性,进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4.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待完善。师德监督与激励机制是师德建设工作机制得以完善的关键与突破口。完备的师德监督机制,可以使高校师德行为处于得以调控和约束的状态,而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则利于激发高校教师自觉遵守师德师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当前,不少高校在师德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欠缺,具体来说:一是师德监督流于形式。由于师德行为难以量化,导致不少高校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标准和监督原则,这使得师德建设工作很难免除干扰,监督的公正性与客观性难以得到保障;二是重体制内监督轻体制外监督。尽管多数高校师德监督体制的构建都采取体制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但相对于体制内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监督问题上的权重而言,体制外由学生、家长与社会构成的监督体系仍然不够完善;三是师德激励机制处于“空缺”状态。当前多数高校的激励制度主要针对的仍然是科研和教学的成绩,而对师德的激励比较乏力。一方面没有建立起制度化与规范化的师德行为奖惩制度,另一方面也没有将师德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进行挂钩,使得师德激励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5.教师准入制度中的师德标准作用发挥不够。《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教师准入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入职教师的个人素质水平,而教师准入制度中师德标准的严格化与规范化则可以使高校在聘任环节便淘汰道德水平低下的教师。因此,制定高标准、严要求的师德标准和准入指标对于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非常必要而且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实际工作情况看,当前不少高校在贯彻落实教师准入制度中的师德标准时表现出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在:一是重专业水平而轻道德表现,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和引进人才时,对于求学经历和职称职务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考察,而对师德表现却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形成严格的师德考察标准,使师德准入标准流于形式;二是道德素质准入考察不严谨。仅有师德准入标准是不够的,还要辅助以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考察工作,当前很多高校即使设置了师德准入门槛,但依然没有严格考察入职教师的思想道德状况,无法有效彰显师德准入标准的作用。

三、加强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主要路径

1.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体系。完善高校师德规范体系应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权威的法律、法规、规章为准绳,以时代性和科学性的眼光不断丰富其内涵。从总体原则上看,高校师德规范的设计要将教师的工作从对生活的疏离走向对生活的回归,将推动教师主体个性发展作为重点与切入点,从而达到高校教师自我觉醒、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一种奋发向上的人生境界。针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现有的内容基础,笔者认为应对其进行适当的重构。具体来说,一是处理好公德与私德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师德规范中,既要继续强调高校教师公德的重要性,强化“师德六条”①建设,又要适当地对高校教师的私德规范进行一定的界定,如个人修养和生活作风等,从工作和生活、公众和个人等双重维度对师德提出全方位要求;二是适度地从“高标准”转向“低标准”。将师德失范行为进一步具体化与明确化,结合教师具体工作实际,明确其思想政治素质要求、道德修养要求、教学工作要求、科研工作要求等,使高校师德评价便于操作。[5]

2.健全高校师德考评制度。科学的师德考评制度,能够对教师的品行起到积极的规范作用。要使师德建设作为衡量办学质量、评估学校工作成果的重要指标,使师德考核成为高校教师技能考评的首要标准,充分发挥师德考评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并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来完善教师分类考评办法,确立重师德、重教学、重育人、重贡献的教师考评准则,[6]依据师德规范建立起多层次的考评指标体系,使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有具体真实的内容和努力方向。具体来说,一是要强化考评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注重考核教师在理想信念、教书育人、学术道德和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表现,并加大学生在师德考评中的权重,提升其对最终师德评定结果的影响,使师德真正落实到“以学生为本”的目标上来。二是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高校师德考评方式,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学生评价与同行评价、定性考核与量化考核等评价标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师德考评方式的科学革新。

3.改进高校师德教育制度。师德教育是加强师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之一。建立岗前、在职和职后一体化的师德教育机制,有机结合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师德培育,多渠道、分层次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是改进高校师德教育制度的总体思路。第一,要构建规范化、制度化的师德教育体制。完善高校师德教育的领导与组织机制,对师德教育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规划与安排,切实克服随意化、零散化、非正规化的弊端。第二,实现师德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转化。师德教育内容应在坚持传统道德灌输框架的基础上,更好体现时代性的道德诉求,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丰富和更新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还要避免空泛化的现象,使师德教育内容高度契合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第三,促使师德教育形式的多样化革新。改变单一“填鸭式”的呆板模式,多采用疏导式、开放式、体验式等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师德教育手段的单向性、单一化向互动性、综合化的转变。第四,设立专门的高校师德培训和研修平台,探索师德培训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中的有效融入。

4.强化高校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公正严明、行之有效的师德监督和奖惩机制是提升师德水平的重要保障。在师德监督机制方面,首先要构建公正严明的师德监督机制,制定科学的监督标准,使师德监督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协调运转;其次要加强体制外监督的权重比例,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位一体的监督主体;再次要成立专门的师德监督领导小组。实行小组成员不定期轮换制度,并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最后要设立邮箱、电话、网络等多种监督形式,确保监督渠道的畅通和有序。在师德奖惩机制方面,首先要突出师德师风在教师评价中的位置,将师德置于和科研、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要建立健全奖励制度,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在物质激励方面,要对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并在岗位津贴、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在精神激励方面,要重视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头和激励作用。[7]最后,应建立健全惩罚制度,严格实行高校师德“一票否决制”,对于存在师德问题的教师及时诫勉、警示和处分。

5.坚持高标准的高校教师准入制度。“高标准”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应具有高标准的道德水平与思想境界。首先,应确立师德标准在教师准入制度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与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摆在同等地位进行评估,避免“有才无德”人员的引入;其次,应确立科学严谨的师德准入标准。高校在招聘教师和引进人才时,应仔细考察教师的政治素养、学术道德与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水准,将现实表现与过去表现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立体、全方位的人才引入审查,将师德不过关者挡在大学门外;最后,要做好教师准入师德考察的规范化和严密化工作,避免师德考察流于形式,使师德真正成为评价人才优劣的重要标准。

作者:金昕 彤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田延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6).

[2]王自贵.转型期高校师德发展趋向及应对[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9).

[3]师远,赵锋.浅谈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4]沈红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7.

[5]居继清,王丽.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五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9).

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 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01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002- 02

会计核算,是一种企业财务管理手段,是企业进行各项数据分析、收集、整理的重要工作环节。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施工企业生产运作当中尤为突出,施工企业在进入微利时代之后,只能通过不断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推行管理工作精细化才能确保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而会计核算能够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提供更为可靠的决策依据,能够确保企业生产运作有序进行。

1 我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基础工作不够细致

会计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依赖于扎实的基础工作,如各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有效保存等。但是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不细致,没有详细的资料数据,缺乏连续性的记录和参数,从而无法真正发挥会计核算的实际作用,久而久之,还会让人产生核算工作没有意义的错误思想。

1.2 会计人员素质较低

会计核算工作不仅需要严格的制度与正确的观念,更重要的还需要有合格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但是目前我国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总体素质不容乐观。大多数会计核算人员都没有达到国家基本要求,连会计专业领域的知识都存在很大欠缺,更谈不上具备其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了,这样的会计人员队伍难以实现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制约了企业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提升。

1.3 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

由于施工企业的项目部大部分在外地,数据的收集及传递较慢。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的应收款、垫支款居高不下。而这些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管理流程,难以适应企业当前发展需要,如果再不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来加强内部管理,增加资本积累,企业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2 提高施工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思考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想要切实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就必须从人员素质建设、制度有效建设、制度切实执行、加强内部控制监管以及有效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几个方面着手,从而全面提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

2.1 加强人员素质建设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素质建设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论是如何严密的制度以及如何合理的流程,最终操作都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身上,如果工作人员的素质达不到基本要求,那么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就无望提高。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首先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切实加强对财务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严格把关,必须坚持持证上岗,必须大力清退财会队伍中的不合格人员。在人才引进过程中也要加强对兼备财会知识、企业管理知识、资源管理知识以及施工企业专业化操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同时还要不断加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及宣传引导工作,树立正确的会计核算观念及守法遵法意识,全面提升会计核算人员总体素质。同时还要根据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特点进行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建设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约束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行为,规范其操作流程,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此外,为了让会计核算人员的实际工作更加符合企业的生产发展需要,还要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技能提升,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核算工作中的具体操作细节,更好地完成会计核算工作,提升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2.2 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确保一项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必须要有切实的制度加以保障。随着施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随着我国建筑市场不断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施工企业的制度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与完善。在当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将会计核算工作目标作为重点考核指标加以确定,完善考核制度与管理程序,将会计核算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工作人员。此外,还要不断加强会计核算的规范化、纪律化建设,要严格加强会计核算层级管理制度建设,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基层会计核算人员,都要纳入网络化管理体系当中,要加强对于违法乱纪问题的查处力度,建立问责制,一切工作都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精神开展,并且根据施工企业的具体生产运作特点进行会计核算细则的有效研究与制定,从而让会计核算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让会计核算工作能够在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下顺利开展。

2.3 加强制度执行力度

再科学合理的制度如果缺乏有效执行也终将成为一纸空文,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会计核算工作的问题不仅在于制度的不健全,更重要的是无法将制度有效落实,从而制约了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提升。因此加强制度的有效执行非常关键。在具体工作方面,要将核算工作的内容进行细致分类,核算项目主要分为人员出勤核查、材料进出仓库核查、材料使用消耗核查、机械设备使用及维护核查、燃料使用核查、材料及机械设备采购核查等。在人员出勤核查方面要坚持每天考勤记录,对非正常出勤人员做准确记录并记录原因。在材料进出库核查方面,不仅要进行全面核查,更要对贵重材料进行严格核查并有效登记与备份。在材料使用核查中要严格执行凭单领料制度,同时要坚持每天核查当日材料使用及消耗情况并进行准确记录以便核算。对机械设备要分门别类做好记录工作,要以单台机械为单位进行维修费用、燃料消耗、使用时间、使用效率、使用周期等各方面数据的准确记录并由具体操作人员签字确认,以便落实后续责任。在这些工作落实之后,还要进行每日系统总结,并按照每日工程量进行各方面数据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工作,如发现异常消耗情况要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寻找问题的原因及应对方法。最后还要定期编制统计报表,以月或季度为单位进行总体验收与核算。这样才能将核算工作的具体执行由总到分,再由分到总地全面加强。

2.4 加强内部审计稽查工作建设

内部审计与稽查是确保会计核算及相关制度有效执行的坚实保障。尤其是内部审计工作能够切实加强对会计核算人员的监管力度。内部审计工作开展首先要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入手,实现内部会计人员与外部专业审计人员的强强联合。企业内部人员具有更忠实于企业,更了解企业具体工作情况等优势,能够确保内部会计核算审计更符合企业发展实际,但同时也存在着容易受到其他利益侵扰,无法做到公正、客观、真实的缺点,因此适当加入社会专门审计人员能够有效避免内部人员的利益牵扯,能够更好地实现内部会计核算审计的公正、公平、公开,同时能够借助其丰富的审计经验为企业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及实施细则,从而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核算审计与监督的作用。

2.5 加强会计核算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当前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面对非常繁杂的会计资料及相关数据,仅凭手工操作实在无法做到准确、及时、快速、可靠。所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以电脑代替入脑来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工作,不仅能够大大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同时也能够将会计核算人员真正解放出来,让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高要求的工作当中去。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管理网络建设,将内部各单位、部门都纳入网络化管理当中,确保各项信息数据的及时有效传递,实现信息共享,避免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提升各项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孟迎春.浅谈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06(3).

浅谈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消防部队;预算;管理;体系

1、我国消防部队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1.1缺乏预算管理意识

目前,我国消防部队在预算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预算管理意识薄弱,预算与实际工作衔接不到位的问题。一方面,部队没有正确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有的单位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流于形式,尽管建立的有关预算制度,但实际执行情况十分不理想,导致预算本身具有的作用难以发挥出来。另一方面,部队没有及时转变理财观念,没有将预算与管理充分结合到一起。有的单位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预算管理工作,在行政消耗性经费管理中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此外,目前部队仍然存在经费预算超支的情况。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有的单位存在严重的超范围经费开支现象,例如在将办公用品的开支列入卫生费中。

1.2预算的编制有待提升

首先,部队在预算编制方面有待提升,没有充分掌握资料。例如没有明确经费开支规定与开支范围,时常发生超限额、超标准安排预算的情况,甚至有的单位还存在赤字预算的安排或者新增经费项目的漏报等等。其次,没有充分了解并掌握对单位与事业部门的具体工作与实际资产情况。再者,有的单位没有严格落实分项预算制度。作为分项预算编制的主体,事业部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分项预算的科学编制,就必须将事业计划与经费保障结合到一起,使经费需求与开支的测算的准确性提高。此外,没有严格落实细化预算编制的要求。有的单位没有明确单位建设任务,其信息沟通的流畅性缺失,难以充分了解市场状况,对于一些日产用品的信息掌握不充分,通常是以往年经费的开支情况为依据进行经费开支的安排,这显现是不合理的,会导致开支与预算存在较大的差距。

1.3预算的执行与分析不合理

目前,有关预算的执行刚度有所欠缺。在预算生效之后,在法律上就具有执行力。然而在实际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受到预算管理存在的缺陷以及编制不合理的影响,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其次,部队没有充分落实预算执行考评与报告分析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算执行情况考评与报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检验单位与财务部门的重要途径,能够及时发现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解决,使经费的使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此外,目前预算调整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在年度预算审批之后,部队经费会由于上级下达的项目经费与调整经费计领标准而发生变动,因此,在进行预算调整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否则预算与执行仍然存在衔接不到位的问题,导致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难以保障预算执行符合率。再者,有的单位将预算调整作为随意开支经费的借口,导致经费预算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

2、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缺乏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

目前,部队预算管理意识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首先,有人将预算管理视作预算编制,甚至有的单位在完成预算编制上报审批之后,就完全不开展后续工作,使得收支与预算想脱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的单位甚至连报批手续都没有履行。其次,有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错误的将其视作后勤部门的工作。现阶段,许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基本是由后勤财务部门全部承担,包括预算目标的制定、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等等。再者,有的单位将预算管理视作收支经费管理,这显然是错误的想法。许多单位的预算编制的工作内容只有经费收支,而其他内容却没有在年度预算范围之中,例如存量资产的利用情况、大宗物资的采购等等。

2.2预算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

目前,消防部队还存在各部门预算管理工作职责不明确的问题。除了后勤财务部门之外,预算管理中做还需要各个单位的密切配合与支持。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就是事业部门基本没有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当中,甚至有的部门为了追求小集体利益,在支出项目以及经费需求方面存在虚假上报的情况。

2.3预算管理效果不理想

这主要是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预算编制水平有待提升;第二,缺乏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与控制能力。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中,许多单位只进行账面数与预算书的对比,对预算执行进度进行分析,而没有对实际工作情况进行考虑;第三,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预算。作为预算管理的关键,预算执行与控制是为了根据工作任务对预算工作进行控制,为预算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3、全面构建消防部队预算管理体系的对策

3.1加强预算制度建设

为了全面构建消防部队员管理体系,首先就要加强预算制度建设,使预算法律意识得以强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对预算管理工作予以强化与规范。其次,还要建立相关制度以保障有关预算管理的措施的充分落实,提高预算执行力度。再者,还应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使单位的收支额度得以规范,确保采购资金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以此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

3.2对预算编报行为加以规范

为了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就要对预算编制行为加以规范,确保其有序进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对预算管理的内容进行扩展,使预算编制具体化,确保经费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高。其次,还应对预算编制项目进行细化处理,将预算收支内容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去,实现资产与经费预算的有效结合,进而使预算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3.3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与预算监督

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预算的执行力也是构建预算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提高预算的自觉性,各单位要提高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制定一系列内部控制措施,加强预算管理的执行。其次,还应加强预算监督,使单位预算的公开透明性得以提高。应建立健全预算公开制度,在做好保密工作的情况下,应向内部官兵公开,并提供一定的渠道进行公式与查询。此外还要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使预算得到最大程度的约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消防部队在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措施,使预算管理工作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此实现消防部队预算管理体系的全面构建,为促进我国消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吴雄栋.强化消防部队预算管控探析[J].财经界,2015,(14):11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