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制度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制度建设范文1
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理论阐述
1.1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含义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权责清晰、管理科学、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督有力的管理制度,是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是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治理机制,能够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3]。
1.2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体系
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包括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内部管理囊括了医院内部组织管理、业务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从微观角度入手,在医院内部建立医院章程、决策机制、医疗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制度流程,理顺医院运营管理涉及的人、财、物、技术、信息,提高医院运营效益[4]。外部管理包括政府办医制度、补偿制度、监管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法律法规、政策制度,从宏观层面着手,理顺医疗服务体系的结构布局以及医院与政府、行业、社会之间的关系。
2现代医院经济管理制度建设的任务
根据[2017]67号、[2018]83号文件精神,“财务收支、预算决算、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价格管理、资产管理等必须纳入医院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财务报告、信息公开以及内部和第三方审计机制,三级医院全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提高资金资产使用效益[5]。公立医院作为预算单位,应构建现代医院经济管理架构,确立经济责任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与评价;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医院全成本核算,加强科室成本核算和成本管控,逐步实现医疗服务项目、病种成本核算;重视经济运行分析和行业分析,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提高信息质量;三级公立医院应设总会计师,统筹管理医院经济工作;加强医院内部审计监督,定期进行经济风险评估[6]。
3医院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3.1全面预算制度约束力薄弱
目前医院全面预算制度的作用局限于为预算编制提供指导,对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绩效评价等职能发挥作用不大,制度层面对医院运营管理的约束力比较薄弱[7]。《预算法》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应当上缴国家金库,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占用、挪用或拖欠。对于法律有明确规定或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定专用资金,可以依照国务院的规定设立财政专户”,医院在实际编报预算时,医疗收入并不上缴国库,也没有存入特定的财政专户,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机制。
3.2成本管理制度设计滞后
近年来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公立医院规模快速扩张,部分公立医院的成本效益理念滞后,制度设计落后于市场和行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化、精细化的成本核算制度,成本控制意识不足,缺乏规范性的成本控制措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导致医院经济运行分析缺乏成本数据支持,不利于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以科室成本核算为例,除了直接费用直接归集到临床科室,公用支出、管理费用、医辅科室成本、医技科室成本需要经过多级次的分摊,数据收集、分摊方法都需要经验判断,程序复杂,政府制度层面缺乏统一指导,这样计算出来的成本数据的可靠性、可使用性并不理想。
3.3财务报告制度指导性不强
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公立医院预决算报告制度暂行规定》是公立医院编制财务报告的现行依据,可参照的财务分析框架主要由纯财务指标构成,只有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依据,预算执行、成本管理分析内容较为简略,缺乏专项业务运营分析、战略分析、行业分析、风险分析的指引,按照这一框架做出的医院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比较局限,对财务报告撰写者个人的业务水平、分析能力要求很高,往往写出的报告耗时费力,实际对医院运营管理决策的指导意义不大。
4医院经济管理制度建设对策
4.1构建现代医院经济管理架构
建立“多位一体”的现代化医院经济管理组织架构,涵盖财务核算、收支管理、资产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绩效管理、价格管理及内部审计等经济业务相关职能部门;确立医院经济责任制,明确领导班子成员的经济责任、部门和委员会的职能权限以及人员岗位职责,建立分管领导、部门领导、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健全经济业务议事、决策机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针对重点管理领域、重大经济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制,成立医院运营管理委员会,下设资产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委员会、成本管理委员会、内部控制委员会、绩效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制定相关制度和流程图,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议事、决策职能[8]。
4.2加强预算绩效考核评价
医院应建立以财务、审计、第三方顾问组成的预算绩效评价小组,保证评价体系设计的中立性和专业性;按照项目执行部门、支出经济分类设置评价指标,运用平衡记分卡,衡量部门取得的业绩和不同支出的使用效果;建立预算绩效问责制度,明确项目考核标准、奖惩措施规定,将预算执行情况与部门绩效分配挂钩,加大预算管理制度对医院实际工作的约束力;建立预算分析报告制度,按季度、半年、全年编制预算报告,加强预算分析,为预算绩效评价提供辅助;建立财政资金风险防范机制,对国库集中支付、电子签章保管进行规范化管理,保证资金安全;自2019年1月起公立医院执行新的政府会计制度,规定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实行“平行记账”“双功能”“双基础”和“双报告”,医院应尽快配合政府会计改革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4.3建立全员参与的成本管理制度
全成本核算是一项庞大、繁杂的工作,成本中心覆盖了医院各个科室、各个员工、各项业务,成本管理制度的设计建立,需要全员参与,而不是成本会计一个人的工作,更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9]。医院应建立成本管理领导小组,各成本中心设成本控制专员,要求每个员工理解成本核算的意义、核算程序、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措施、成本考核方法。只有医院上下全员参与成本制度的设计、完善过程,才能完整地考虑到成本核算的各种要素,准确地收集基础数据,设计出符合实际工作的成本分摊方案,不断纠正偏差,充分发挥全成本核算的优势,医院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得以提升。三甲医院全面落实总会计师制度有利于医院经济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总会计师不能形同虚设,要作为医院领导班子的一员充分发挥作用,在其位谋其政,参与医院战略决策,建立健全制度,加强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规范财务报告信息,为医院的经济运行保驾护航[10]。
参考文献
[1]温艳.基于供应链的医院物资集成化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管理制度建设范文2
关键词:粮食;储备;管理;制度建设
一、引言
粮食是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重要的战略物资。随着粮食买卖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粮食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关注,逐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扶持,不断完善地方粮食储备管理体系,有效调节地方市场供求,从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二、当前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1.对粮食储备的认识不够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粮食储备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二级储备战略,也就是说在中央财政预算过程中早已将中央储备资金纳入规划,但是地方政府并未对地方储备予以足够重视,部分地方官员甚至认为只要使粮食供给和流通交给市场,市场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粮食储备意识淡薄,没有对储备粮食的重要性予以足够的重视,甚至在本机政府的财政预算中没有预留粮食储备资金。粮食储备制度不完善、储备资金管理不到位,导致地方政府的粮食储备浮于形式。
2.储备粮布局不合理
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度曾被我国长期执行过,具体要求地方政府应当对管辖区域内的粮食安全负责,也曾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过粮食产销区的对接活动,大力扶持粮食销售区域地方政府在产区直接建设粮源基地,提升粮食储备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粮食储备仍旧在粮食主产区集中分布。比如河南就集中了全国1/10的仓容,而广东作为粮食的第一消费大省,其仓容仅有近千万吨,只占据全国总仓容的3%。这种局面直接导致每次遇到突发性粮食安全问题出现时,政府就会从粮食产区向销区调运粮食的局面出现,给政府带来巨大压力。
3.储粮基础设施仍显落后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就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储粮基础设施的改善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楼房仓和平房仓占据的比例仍旧比较大,而能够实行机械化作业的圆筒仓型所占比例仍旧比较低。加上粮食主销区的一些铁路站段、重要港口等中转设施严重不足,给粮食接卸中转造成了一定困难。同时运粮工具落后,一旦出现紧急需粮或者市场波动异常等情况,粮食调运困难,给政府对粮食市场及安全的宏观调控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4.农户储备条件差,管理难度大
由于农户储备粮食一般都是借用家庭住房的空闲位置,采用简单的袋装、囤储或者堆放等方法,技术含量较低,极易受到鼠害、霉变等侵害,损失严重。据权威数据统计,在全国范围内每年因农户储粮损失高达150亿公斤,直接造成经济损失为200亿元人民币。此外,农户生产什么就储存什么,剩余多少就储存多少,在数量及品种方面有着较强的随意性,不利于国家整体调拨运输和宏观调控。
三、完善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1.优化粮食储备的粮权控制结构
在当前国家专项储备、企业及农户储备多元化的形势下,对国家、企业级农户储备比例,对国家储备规模进行合理把控能够确保突发性事件出现时的粮食供应,从而能够确保粮食价格稳定,为粮食供应市场乃至国家经济稳定打下夯实基础。一般而言,国家应该储备粮食不低于总消费量的1/4,作为地方政府,其要将省内粮食供求平衡情况作为粮食储备工作的重点内容,确保企业储备及农户储备能够保证日常粮食供应。
2.完善地方储备粮检查监督管理制度
政府能否充分掌握足够的、随时能够调动的地方储备粮食成为地方政府对粮食市场进行科学调控的关键。政府在对储备粮进行管控的过程中,还需要委托有承储资质的粮食企业来担任储备任务,而确保粮食储备工作的必要资金则成为地方政府的必要责任,具体来说,储备政策性粮食时必须由国有企业来承担,从而确保粮食的安全性。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企业承担政策性任务的监管力度,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深化地方储备粮体系建设
对地方粮食储备的结构和规模予以科学规划,加大各地粮食储备机构的配合与沟通,有效推进地方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随着我国人口激增以及城镇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可耕地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因此需要合理提升粮食储备的规模,积极利用近年来连续丰收的机会,对粮食储备予以不断充实,加大对粮食储备库的监督指导,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
4.加强农户储备粮的管理,提高农户储粮的技术水平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对农户储备粮食的重要地位予以高度关注,科学制定合适农户储备的相关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户储备的管理力度;第二,努力研发农户储粮新技术,普及使用新的储粮用具,以防发霉、鼠灾等;第三,建立健全农户粮食银行,对其相关储粮条件和资质予以严格审查,并建立严格的管理规范,确保农户利益,努力提升粮食的储备保管质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粮食储备对我国粮食安全以及经济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各级政府要对粮食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关措施,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各项工作,从而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为社会安全以及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玉东,梁杰,王清清.地方政府视角下我国粮食储备体系分析[J].南方农业,2015(21).
管理制度建设范文3
1管理部门繁多,缺少相互配合高职院校行政效率低下与机构臃肿、职责不清有直接关系。目前高职院校内部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几个部门,主要采取院长领导系主任,系主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一级管理一级,导致了管理层级过多,职能部门管理幅度过小,机构重叠,顶层权力过干集中,也使系部作为重要教学单位自很小,有问题需要层层请示,这也是髙职院校行政效率过低的重要原因。并且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过多的关注个人的升迁,不钻研业务。在实际工作中各职能部门相对独立,难以形成合力,实际工作中需要由几个部门共同完成的工作常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不主动承担责任,导致工作完成延时或者搁置。
2管理方式落后,行政沟通不畅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日常运作主要依靠于领导者凭借自身的行政权力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来约束各职能部门的行为,这样的方式在规范管理秩序,保证政令畅通方面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会使下属职能部门一味的听命于领导的安排,没有精力去创新和研究,抑制了基层创造性的发挥。目前存在于高职院校的这种管理方式在决策时更多考虑的是领导满意,而没有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不够。髙职院校行政管理应是服务于教学科研的部门,各项决策都应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当前存在的民主和监督流于表面的形式,阻碍了有效沟通机制的形成。
3管理制度落后,相关政策不匹配高职院校的改革主要集中于教育教学方面,对行政管理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导致行政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过于落后,目前许多高校现行的行政规章制度都不能充分适应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而且简单的把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看做是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这也会影响行政效率的提高。
4管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事务性较强,工作繁杂,工作通常得不到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人员的认可,且一旦在工作中有所失误,就会受到责备。行政管理人员评职称难,进修机会少也成了普遍的问题,直接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行政管理制度建设
对于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性“髙等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与之相应,也需要有完善的、科学的制度制定规范以及制度执行、监督规范,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管理制度的效力。”由此可见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直接影响行政效率的高低,合理的规章制度是提高高职院校行政效率的保障,建立健全各项行政管理制度,也可以有利于依法治校,对于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应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后勤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使所有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都能做到依章办事,逐步使高职院校的建设与管理纳入规范化的轨道,用法律手段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三、促进高职院校行政效率的提高,重点抓好制度建设
高职院校要提高行政效率,首先应该认真抓好制度建设,形成以制度为依据,治人、治校,最大限度的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1)完成全员定岗定编,明确岗位责任。应该以制度的形式将每个岗位上固化的工作职责确定好,保证岗位职责有承办者。完善各类考核和奖励机制,将职称评定、考勤考核、奖励评优等具体办事程序、要求明确,这样既可以提髙效率又可以避免人事纠纷。
(2)加强管理信息沟通,提高办事的时效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拓宽沟通渠道,在决策中广泛赢取各方意见,充分与师生沟通交流。行政管理人员作为领导的参谋助手应该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为领导提高详实的材料。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保证校内信息的畅通。提高办事效率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各项工作规定具体时限,不拖拉、不推诿。
(3)端正服务态度、构建服务型管理体系。结合工作实际,制定行政人员日常行为规范,明确服务质量的衡量标准,明确实施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强化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实行目标管理。逐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把一定的组织人事、资源分配、财务收支权力适度下放,提高基层行政管理能力。
管理制度建设范文4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问题;成因;改革构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现代化的迫切需求给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和新的命题。高校教学管理只有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跟上时代的步伐,摒弃陈旧、吐故纳新,创建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的管理制度,才能真正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现实目标。因此,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郭冬生著写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对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故步自封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研究,探寻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吐故纳新的路径,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一、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这本书所做的调研成果来看,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管理制度中的权利失衡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一书中,作者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对五省市十五所高校的相关情况做了翔实细致的调研,运用访谈、问卷等方式对高校负责人、高校教师、专家进行深入调查。通过调研统计和资料、数据分析,作者对成书阶段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有了深刻了解,指出目前高校从属院系自力不足。高校对教学管理权力抓得过紧,这种集权制管理虽然在管理措施实施时方便统一开展,但随着高校招生不断扩容,学校依然采取集权制管理显然与本科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符。高校从属院系的教学管理自不充分,很多问题也会随之凸显。针对这些情况,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的实践中,要改变集权制与一刀切的管理方式,要将一些管理权限合理、适度地下放,提升从属院系教学管理的自由度,提高管理效率。其二,教学管理制度中以“控制”为重心的现象。《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指出,大学教学管理以“控制”为管理重心,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自力被削弱。这个问题集中体现在大学教学管理的规制过多,教师的教学自受限,影响其专业水平的发挥;大学生的自由学习空间被压缩,其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比如高校设置的专业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术领域,学生能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能否在可以发挥自身所长的专业学习,不但取决于学生的选择能力,还取决于高校给予学生的选择空间。我国大部分高校,学生进入校园后在专业选择空间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通过选修课也不能弥补的遗憾。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从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入手,充分保障大学生的学习自主EWONPUBLISHING阅读评论•权与教师的教学自。学校应跨越自缺失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鸿沟,采取有效措施给大学生和教师更多自由空间;改变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僵化、机械、教条的现状,充分体现弹性学制的优势;参考《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改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和大学生创造良好“教”和“学”的环境。其三,教学管理制度中的平等性及服务性不足的现象。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来看,以管理者为主导、管理者与学生地位不平等、教学支持服务不足等特点还较为突出。根据《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的相关调研可知,一方面学生民主参与的程度不高,大学生民主参与的机制未真正建立起来。这种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制度建设,影响了平等服务的制度属性,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难以被管理客体接纳,管理效能发挥的实效性不强。这体现为“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管理契约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师生对管理活动参与意愿与参与度的降低”。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缺乏。管理具有二重性,它是管制与服务的统一体,但现行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所体现的服务性相对不足。例如大部分高校在学习指导服务、学习资源(图书、实验)服务等方面做得还不够。平等性和服务性的不足,高校外部的现实要求和高校内部结构变化的不适应,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过程中,我们要从管理体制的宏观层面入手,改善政府管理的集权性,在管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管理客体的个体需求,以增强内外因制度问题改变的内驱力。此外,我们还要改变强权式管理传统对教学管理走向的固化,淡化管理者的中心意识,以平等服务的教学管理理念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管理的意愿,从而提升管理客体对管理行为接受度,推进大学教学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构想
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呼唤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目前我国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缺陷制约了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如何突破现行体制的不足使之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其一,提高院系教学管理的活力。院系对各具体专业、具体学科教学的情况最了解和熟悉。因此,高校教学管理体制要以院系的教学管理为本,学校要合理放权,促进院系管理效率的提升。高校在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从教师、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学院教学管理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宽院系管理的权限。教学管理的整体重心要下放到院系,当然,重心下移不是单纯地强调放权,也不是主张削弱学校教务处(部)等部门的应有作用,而是让校级职能部门注意角色调整。高校应最大限度挖掘院系管理的潜力,激发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低重心的权力下放促进院系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其二,坚持人本理念。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以人本理念为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坚持人本理念就是在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即制度的制定与落实要服务于管理客体。作者针对以往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刚性化的问题,提出大学管理要尽可能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平衡。作者在书中指出,高校在改革和构建大学管理制度时,要尽可能落实人本教学理念,既要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也要保障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学生的学习自由体现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权。同时,高校制定的教学制度要尽可能弹性化,弹性化的教学制度能充分发挥“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优势,并避免二者的劣势。教学制度的弹性化还体现在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通过自主学习、教学评价、学籍管理等制度的改革,帮助大学生实现学习自由。教师的教学自由保障则要从教学的自、教学的弹性、负面制度的减少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教学自由的更好实现。其三,强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教学管理制度的服务性是由高校教育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同时也是市场体制下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管理就是服务”的命题在当前更凸显其时代意义。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从教育沟通、资源使用、学习顾问、信息服务等服务制度的构建入手,做好相关管理制度的建设工作。例如,把全校各院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简介汇集成册,编成教学指导书或教学一览,并及时更新,便于学生了解和修习相关课程。高校教学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大学教学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高校教学管理由多重的管理元素构成,包括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的管理元素,而制度是多重管理元素的重要媒介,是实现大学教学管理效益的根本保障。《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提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故步自封,要与时俱进地将院系、师生、服务作为制度的改革理念。同时,高校在大学教学管理实践中要降低管理重心,以制度的弹性化、平等化、服务化建设促使制度规则的实现。此外,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的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高校要在制度构建过程中保证院系管理的有效落实,拓展师生发展的自主空间,构建服务完善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机制。
作者:刘秋云 马红坤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根厚.刚柔相济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建构[J].科技管理研究,2009(7).
管理制度建设范文5
2009年8月,财政部了《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的基本理念是在高校会计制度中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兼顾预算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信息需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一次重大变革与创新,必将对我国高校规范财务行为、明晰相关利益方责、权、利和推进高校的改革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要把握住《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精神,就要在学校财务制度建设上下功夫,紧紧抓住规范、创新这两个核心内容,不断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强化高校财务人员的理财意识。本文拟从高校财务制度建设的基础、核心内容以及必要条件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高校财务制度建设要求
(一)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将
经济活动规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条文的要求进行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财务工作不允许出现丝毫差错, 所以将法律法规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在财务活动中更具特殊意义。
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套以《会计法》为指导,以《企业会计准则》等规章制度为主体,包括行业会计制度和审计准则等在内的相对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其对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如《会计法》对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事务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明确了高校财务财务管理体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会计科目的使用及财务报告的编制等事项。在会计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进行制度设计是进行财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和完善理财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
(二)建立机构精简、权责明确、核算规范、管理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在传统模式下,高校经费主要由财政部门拨付,经济业务单一,往往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混为一谈,容易使高校财务人员出现重核算轻管理的思想,有悖于“向管理求效益”的理财原则。在规模较小的高校中,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往往只局限于会计核算的真实和规范,这是由于理财观念的淡漠所带来的问题。
随着高校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服务职能活动不断增多,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必然会严重制约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高校应在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建立相应的财务管理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将管理职能与核算职能分开,使财务管理中心侧重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中心侧重实际核算。在对后勤集团等特殊部门的财务管理上,可建立会计委派制,由学校财务向相关部门统一派驻财务人员,这样就可以形成职能明确、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高效财务管理体系。
(三)全面实施预算管理 在收入预算编制上应拓宽筹资思路,充分利用好政府投入、银行贷款、校友捐助、社会服务等融资手段多渠道融资,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筹资策略,确保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在条件具备时采用零基预算法,在编制预算时对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基底,不考虑以往情况,从根本上研究分析每项预算支出的必要性和支出数额的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预算方案。在预算方案确定后,要加强预算的执行和检查力度,不能随意更改预算方案,确保预算的权威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预算活动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执行力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执行力,再完美的预算方案也只是一纸空文。为加强预算执行力,可将预算执行情况纳入高校目标管理体系,对预算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的人和部门,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实行奖优罚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调动全校教职员工的责任意识和创造潜能,确保学校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强调的是人的发展,而“创新性”是《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的一大亮点。财务人员的工作不仅直接决定了财务工作的质量好坏,而且财务人员也需要在财务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因此,高校必须重视优秀财务人员的培养:一方面鼓励财务人员努力学习,钻研业务,更新观念,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为财务人员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使他们更多地专注于财务理论的学习和创新,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这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高校的管理者应努力营造出一个敬岗爱业的文化氛围,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使财务工作在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调节下进行。
(五)建立健全的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监督制度可以规范会计行为,明确责任,防止工作差错和舞弊,避免因责任不清而互相扯皮甚至越权行事;可以保护高校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
首先,要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财务人员之间应该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其次,要明确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使决策和执行程序明确化、制度化、规范化。
再次,要使决策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既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也要防止多头行事、各自行事。
最后,要适时进行内部审计和资产清查,以期及时发现问题,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高校应逐步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和会计轮岗制,在源头上保障高校的财务制度得到真正的落实。
管理制度建设范文6
关键词:后勤;管理;途径
现如今,我国的部分学校在后勤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给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来很多不便。因此,建立高效的学校后勤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可以提高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为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撑。
一、影响学校现代后勤高效管理的诸多要素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后勤工作的改革也将悄然到来,对后勤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服务的范围远远超出过去,服务的质量和要求也由过去的一般性要求过渡到现在的较高要求,过去只要解决了有的问题,现在要求不光是有,而且是一定要好所以服务体系也相应变化,才能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应。从后勤管理的工作内容来看较为繁杂,对人员、经费、时间的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同时也要保护好学校的财产和一些公共设施。从管理的意义上来看,学校的后勤管理是连接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纽带,最重要的是,后勤工作人员的素质、言行以及服务态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整体形象产生很深的影响。学校形象的数立首先要从学校的后勤工作开始。可见,做好后勤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满足师生的需求,更能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的高效性,因此,建立健全高效地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在具体的实践中要不断总结。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制度为主体进行管理,而不是以人管人。
二、现代学校后勤高效管理的量化重在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
对于教师的管理来说,主要就用工作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来进行。包括上课的节数、班级的管理工作等。但是,后勤的工作内容较多,其管理业绩也无法进行简单的判定。因此,需要相关的人员进行不断的实践,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来说,现代目标管理责任制是提高学校后勤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根据学校的后勤管理实际情况来抓工作重点,制定合理可行的责任目标。包括工作目标、员工个体以及责任目标等方面。
第二,制定考核标准。要定期对后勤工作的效果进行考核,让后勤的工作人员明确自己近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找出工作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得以改进。同时要明确奖惩措施,对工作积极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奖励;相反对于工作意识不强,消极懈怠的管理人员要进行一定的惩处。这样才能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后勤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第三,要根据后勤管理人员的专业和擅长来安排后勤工作。比如一些水暖修理,公共设施建设等工作,要选用专业的人员来完成。这样才能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同时也保证了后勤工作的安全程度。在明确责任和任务的基础上,员工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得得心应手。对于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会及时的进行维护,不至于影响学校的其他工作的进行。
第四,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后勤人员也应该在观念意识和专业知识上都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就成了后勤管理工作的重点。因此,学校要定期聘请一些专业人士对后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方面进行培训。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文体活动,在提高其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起服务意识。
三、现代学校后勤财产的高效管理重在推行财产管理责任制
学校的后勤财产是保证学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因此,做好学校财产的维护和保管工作是后勤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通过一定得保护和维修,可以增加校产的使用寿命,不仅大大地节约了成本,同时也有效地保证了学校工作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后勤财产的管理工作要明确管理责任制。要分配专门的管理人员做好对校产的管理工作,做好账目,分门别类,有效地打击腐败的现象。对于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体育馆等公共设施也要有专人进行管理,组好各项物品的登记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对于任何校产的处理都要有章可循。对于破坏和浪费校产的行为要进行严格的处理。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校产不被破坏,提高后勤管理工作水平。
四、现代学校后勤财产的高效管理重在建立健全部门申报制度
勤俭办学是学校后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以,后勤管理既要重视开源,更应注意节流。学校的发展需要经费和物质条件作保障,而学校的经费往往有限,所以只有管好购物、修理、用丁,更大的发挥有限经费的作用,才能为学校发展服好务。因此,学校后勤工作采用申报制。购物、维修、用丁必须先申请.批准后由总务部门统一购置安排。学校总务处还建立了一整套采购、验收、入账、发放、领取、回收机制,杜绝了公物私有,使物有其用。总务处根据实际把后勤工作划分为购物、报修、用工三种申报表:购物表中设计有申请人、部门、数量、质量、部门主任签字等项目;报修表中设计有申请人、部门(班级)、物品、损坏情况、修理人签字、验收人签字、部门主任签字等项目;用表中设计有申请人、部门(班级)、人数、事由、工人签字、验收人签字、部门主任签字等项目。另外,根据财务制度,各部门申报时及在财务处报销时,均需要按申报表,总金额200元以下、500元以下、500元以上三档,由部门主任、主管副校长、校长签字才能通过实施,有效的杜绝了拉关系、走后门、中饱私囊等腐败行为。
对学校来说,后勤部门工作的先行性和预见性是众所周知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工作的先行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工作的超前性。第二是观念上的超前性。一所学校的创新发展都是首先从后勤工作开始的。这不仅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师生的不同的需要,而且要不断更新教学设施设备。使后勤工作永远走在学校其他工作的前面。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文中主要介绍了学校现代化的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措施,旨在给相关的后勤管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合理有序的进行。■
参考文献
[1] 李楠.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精神文化创新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