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物流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物流概念范文1
摘要:由于钢铁企业的生产是化学加工和物理加工相混合的长流程生产模式,其内部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从钢铁企业生产运行实际出发,具体分析了钢铁生产物流管理的要点,提出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基本构成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进一步阐述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
一、前言
制造业物流管理主要包括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弃物流等。由于钢铁企业生产周期相当长,从原燃料入库到成品出厂的整个生产组织过程至少在60天以上,故钢铁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交货周期、在制品库存、生产运行成本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因此,在全球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状况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钢铁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依照钢铁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等固有的业务特点,构筑高效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就显得格外重要。关于企业生产管理,特别是物流的概念、物流活动的基本构成及物流管理的内容详细介绍。
鉴于钢铁企业的生产是化学加工和物理加工相混合的长流程生产模式,它的生产物流管理具有很强的行业特点,一般论著涉及不多;在管理方式上,它与传统的基于MRP/BOM展开的物流管理策略有很大的不同。故本文将按照钢铁企业物流管理的具体特点,结合宝钢多年的物流管理经验,就钢铁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模式作些探讨。
二、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要点
2.1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行特点
要了解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要点,首先要搞清楚钢铁企业的生产运行特点。现代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工厂布置都是按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来设置的,一般的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如图1所示,从工艺流程上看,钢铁企业属于典型的、流程型的生产类型制造企业,因此只有大量大批的生产才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但随着客户需求的日趋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致使对产品的要求已是多品种、小批量,要解决大量大批生产与需求要求多品种、小批量的尖锐矛盾,有必要对钢铁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细分。按照钢铁企业各工序的工艺特点和管理特点,可将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分为两大部分,见图1中的虚框1和虚框2。
虚框1是高炉冶炼区。生产任务是向下道的炼钢工序提供合格的铁水。由于高炉炼铁所固有的工艺特性,并且追求的是高产、稳产和低成本,因此,高炉炼铁是按标准铁水成分生产单一的产品,这一生产过程属于典型的连续的流程型生产类型。虚框2是炼钢、轧钢、成品生产区。合格的钢铁产品包括内在质量(理化性能)和外在质量(表面及外观),内在质量的关键部分是由炼钢工序决定的(化学成分),产品的其他质量属性是在轧钢和再处理工序形成的。因此,要生产满足客户需求的钢铁产品,炼钢及以后的各道工序必须采用按客户订单组织生产的方式,也可部分依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以存货生产方式组织生产。
2.2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要点
介绍了生产类型的概念和分类方法,而通过对钢铁企业生产运行特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钢铁企业内部存在有不同的、甚至是混合型的生产类型,对于不同的生产工序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如图2所示,对于不同的生产工序,其管理对象是不同的,因此,不同工序对应的管理要点、管理项目也不一样。面向生产流程的管理,是生产过程的日常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各种不同的物料,它们可能是散货状的矿石、煤炭;也可能是高温的液体铁水、钢水;或者是单件管理的钢坯、钢板。显然,不同的实物对应不同的运输、加工、仓储方式,它们的计划管理、物流控制的要点也就各不相同,但其管理实质是相同的,即通过生产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强化对物流的控制。通过对生产过程的严格管制,从而确保物流的畅通,最大限度地实现各主体生产线的连续一体化作业,获得最大的规模效益。这对于高炉冶炼区域的管理尤为重要。钢铁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要能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钢铁产品。围绕这一目的,为满足用户需求,换一个角度,从业务的角度来看,企业的主业务流程管理内容与面向生产流程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其要点及管理项目。面向主业务流程的管理,它的管理对象是客户订单、以及对应于订单的实际材料(材料与订单的关系),物流管理的目标就是向客户按时交付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按客户订单生产的经营思想在炼钢工序就要充分体现。综合图2和图3也可以看出,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与面向主业务流程的物流管理,其交叉点是从炼钢工序开始的按客户订单生产(或部分产品依对客户需求的预测进行生产)。
三、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关键问题
由上述分析知道,可以将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的管理模式分为两种类型,即一种是以高炉炼铁区域的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另一种是从炼钢开始到成品发货为止的面向订单的物流管理,它采用面向生产流程与主业务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模式。由于在流程的不同环节,其管理对象不同,致使管理的要点和管理项目也不完全相同,这也就决定了在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中,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和方法。
3.1高炉炼铁区域:面向生产流程的物流管理该生产区域连续一贯性的生产特点、管理对象、管理要点和管理项目,决定了其物流管理的本质是实施对物流的严格控制。由于高炉炼铁是采用按标准铁水成分法生产单一产品的生产方式,因此,该区域的物流管理需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以下2个方面。
(1)矿石及煤炭配比优化技术、全球的优质铁矿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地,为实现高炉炼铁的高产、稳产和低成本,象日本的新日铁、韩国的浦项和我国的宝钢以及台湾省中钢等,都采用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铁矿石进行生产。低成本及稳定优质的铁水取决于铁矿石的质量、价格及配比结构,同时,矿石的配比还受高炉的寿命、操作条件等限制。因此经济合理的矿石配比成为高炉炼铁的一项核心技术(简称“配矿技术”)。同样,煤炭配比优化技术(简称“配煤技术”)也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各钢铁企业根据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在不同时期,依全球的矿石和煤炭的资源供应、运输等条件的变化来调整和优化配矿和配煤方案,一般多采用专家智能分析与支持系统。配矿、配煤方案是钢铁企业编制原燃料采购清单的重要依据,是形成采购供应方案的基础。由于矿石、煤炭等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因此对这一类的物料供应需要进行战略性规划,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以构筑相对稳定的物流管理。
(2)原料输入、输出及料场的优化。原料的输入、输出管理是对配煤、配矿方案实施的过程管理。原料的输出系统是企业内部的运输系统,依散货的特点,一般都采用皮带运输,管理的重点是从不同的料场所输出原料的配比与批次。输入有水运和陆运两种方式,对于主要依靠进口原料生产的企业,如新日铁、浦项、宝钢以及台湾省中钢等,平衡船舶、码头和港机的能力是物流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结合企业内料场的分布和存量,上述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建有料场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决策支持模型。
3.2炼钢、轧钢、成品区域:面向生产流程与主业务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该区域的生产特点是实施连续化的大生产,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生产能力,取得企业效益最大化。大规模定制是这个区域生产组织的基本思想,因此钢铁企业在炼钢—轧钢区域的生产必须采用内部主业务流程与生产流程相结合的物流管理模式,其管理模型如图4所示。为构筑高效的钢铁企业内部物流管理,如图4所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下。(1)需求管理功能①需求预测模块:管理和预测客户需求、规划战略性客户等;②销售计划模块:价格管理、销售计划、产品组合优化、利润预测等。(2)订单谈判及签订功能包括客户询单/订单管理、动态产能管理、交货期应答及承诺等。(3)订单排程功能包括订单优化组批模块、订单优化排序模块、材料匹配模块、动态产能优化模块等。(4)生产制造控制①连铸—热轧一体化计划:关键是制订炼钢的出钢、精炼、浇铸及热轧轧制一体化生产的“火车时刻表”,并使物流按“时刻表”移动;②材料的组批生产:在炼钢及以后各工序的生产中,材料是按客户订单进行加工的,为增加加工批量,需要对材料进行组批生产,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5)成品发货管理根据储存和运输的能力以及客户订单的交货期、运输方式、产品交付地点等,对发货成品进行优化组批,建立成品的物流运输模型,实现经济批量运输。
3.3其他
(1)铁水调度优化在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如图1中虚框1与虚框2所示,其交接点是高温的液态铁水,高温物流的特点是连续的不可间断性。为确保炼钢的正常生产,铁水的优化调度和铁钢的优化对应非常重要。
(2)实时的物流跟踪技术钢铁企业生产的另一个特点是大规模的物流,物流的信息量非常庞大,必须依靠现代的信息技术才能支持高速的物流,实现信息流与物流的同步。因此,建立制造执行系统(MES)是实现钢铁企业内部高效物流管理的基础。
(3)生产事故应急处理钢铁企业在日常生产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事故,对应各种事故要有应急对策,依长期实践经验建立企业的专家决策支持应急处理系统。
四、结语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衡量生产物流管理是否高效,关键看能否充分适应包括外部市场的要求。各企业依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构筑各自的物流管理体系,针对不同的管理要点和所需解决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物流管理解决方案。从我国宝钢等部分钢铁企业的成功经验也可以看出,依据钢铁企业生产运行的特点和管理要点,设计完善的生产物流管理体系,并借助于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同步,这对于改造传统企业、提高传统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生产物流概念范文2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1]。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得益于20分钟以内教学视频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教学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成为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2]。自2013年起,全国已开展两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3],本课程内容作品曾先后参加两次比赛,比赛中不断提升,并积极探索将微课教学引入到日常的本科生课堂教学中,与现有的大纲体系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企业物流管理》课程概述
企业物流是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大物流的基础。《企业物流管理》是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企业物流管理》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航空物流方向的成组选修课,教学计划学时数为36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对企业物流运作管理有一个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企业物流问题的分析,具有解决一般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本校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本专业课程设计主要围绕航空物流展开,本课程虽然是普通高校物流专业的重点课程,但在本学校的物流学科中属于非特色类课程,学生重视程度相对较低,总是觉得将来从事民航领域工作用到的可能性相对较少。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经过近三年的时间相处,同学之间具备了较高的相互熟悉度,讨论开展相对较快,较容易得出基本问题的答案。
因此,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民航特有课程提供支撑为原则,可以充分利用微课教学将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突出重点,以引导学生利用微课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三、《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根据36个学时的教学要求,本课程所选用教材为机械工业出版社赵启兰主编的《企业物流管理》。通过对11个章节的内容进行梳理,形成六个模块:
模块一:企业物流的战略与组织。主要分析企业物流和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重点理解企业物流战略的含义、地位、目标、内容和框架。重点理解延迟战略、运输集中、预期性与反应性战略。掌握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设计时,应考虑的有关因素、建立物流组织结构的原则、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的职能范围设计、企业中的物流组织的设置,了解企业物流的发展趋势。
模块二: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了解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供应物流管理的内容,供应物流管理的理念。重点理解供应计划管理,采购流程的控制与管理,供应商选择。
模块三:企业生产物流原理、计划与控制。主要了解生产物流的含义、生产类型。重点理解生产运作系统设计与生产物流、运用科学的系统设计方法优化生产物流系统。重点理解MRP、MRPⅡ和ERP的基本原理、理解JIT系统的结构体系、TOC的理论依据及原则。并了解柔性制造系统中的物流系统、基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模块四:企业销售物流管理。主要分析销售物流的功能、组织与管理等。了解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销售物流。
模块五:企业库存控制理论。主要分析企业物流活动中的库存控制理论与技术。理解库存管理思想、库存控制目标、库存控制模型。重点掌握定量订货模型、定期订货控制系统、ABC分类法、零库存的概念,实施环节及运作形式。
模块六:企业物流绩效、标杆与质量管理。主要分析企业物流绩效指标、标杆管理以及通过变革改善企业物流绩效等。
四、微课在《企业物流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一般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分为新授类、习题类、问题解决类、复习类、思想方法类等[4]。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发现,对于本课程教学最有用的当属新授类和复习类小型知识点的微课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前序课程部分知识遗忘,影响课程内容消化吸收,影响课堂讨论效果,同时部分新授内容,对于已经做好自学的部分同学,再在课上进行相当长时间讲解,占用过多时间,将逐步打消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因此,针对本课程知识体系中的6个模块,梳理出可进行微课教学制作的点如表1所示:
调查研究表明,教学质量评价一般从教学态度、教辅材料、教师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进行评价[5]。其中,教辅材料和教学内容是最容易完善的两个方面,并能直接看到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可见,以微课视频丰富教辅材料,充实教学内容,是促进《企业物流管理》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之一。
生产物流概念范文3
在时下提出的21世纪物流和供应链前沿技术和概念中,包括精细物流、精细供应链、物流流程重组、供应商管理库存(VMI)、RFID、逆向物流、按订单生产(MTO)、大批量定制、自动化物流和控制以及企业内部生产物流一体化等。
其中,精细物流源于精细制造,其主要内容包括:同步的操作环境、循环的时间压缩、精确的实施绩效、过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及全过程的可视性等。这正好符合现代烟草物流所具备的特性。最近,在上海召开的“2007烟草物流技术运用与设备选型研讨会”上,北京达特烟草总工程师张正义充分展现了精细物流在烟草物流中心建设中的运用。
事实上,当前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中式卷烟开发这个战略性的目标,这对国内烟草工业企业的生产物流提出了新的需求。张正义介绍,中式卷烟要求烟草企业产品生产系统化、加工细致化、控制智能化和生产企业化。这个新要求只有精细物流才能实现,精细物流能为中式卷烟构建精细化、柔性化和信息化的工艺技术平台,实现现代物流技术设计与工艺技术、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进行系统化设计的目标。
张正义表示,烟草行业的精细物流主要有以下主要特征:烟草配方投料的准确性、信息同步性,分组加工时物料的分流、合流和掺兑,循环时间压缩、精确等。其中同步的操作环境就是要求企业在投料过程中准备同步,不会出现差错;而循环时间压缩就是要求在分组加工、模块加工时保证在工艺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缩短非工艺所需时间,是物流路径最短,响应时效最快,减少瓶颈,缩短周期,保证系统能力能够达到最低要求;过程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就是要实现精细配方和运营掺兑;加工、加料的精确性就是要求实现产品质量的可检测性;全过程的可视性就是要通过电视监控软件、摄像监控等实现全过程的可视化。
据张正义介绍,当前,国家烟草工业正在组织面向订单输出和面向分组加工的烟草生产柔性制造系统,这个系统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在对外的招标书中有明确标注。
张正义认为,精细物流的实施在烟草工业技术改造中,推动了物流技术流程的重组。现在烟草行业的物流多数由公路-铁路-公路的运输模式改造成汽运为主,这个改变实现了门对门的突破,减少了中间环节,并减少内部有二级库变为一二级库合并或者一二级库就近,进一步减少层次和岗位设计。
生产物流概念范文4
关键词:物流;现状;共同化;配送
“物流”(Logistics)早期是指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要者的物理性移动。我国80年代才接触“物流”概念,此时的物流不单是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要考虑从生产者到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方面全面、综合的提高经济效益与效率的问题。
国外物流管理先于企业内部充分发展,而后随着物流共同化趋势的发展,物流子公司、专业物流公司等专门的物流企业相继涌现,是一个由小到大,滚动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物流企业出现于90年代初,与企业内部的物流发展几乎同步。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内部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物流制度尚未建立,这就注定我国物流企业的建立,不可能基于国内企业对物流的需求,而只能面向一个特定的顾客群——“三资”企业。可喜的是,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如科龙、青岛啤酒、长虹、春兰等著名厂商,或为了进军国际市场,或为了与进入国内市场的国外知名品牌竞争,纷纷将提升企业的物流能力看作加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亦准备将本企业自身的各种物流活动交由专业物流公司。可以说,经过近10年的艰苦创业,我国物流企业终于迎来大发展的春天。但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望,国外的大型物流企业会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完善周到的服务,一方面将国际上先进的物流理念导入国内,使社会物流企业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势必对国内物流企业造成冲击。因此,国内的物流企业有必要苦练内功,加强管理与学习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1我国企业物流
1.1特征
企业中,物流是指工厂从支持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原材料进厂,直至成品出厂送达顾客全过程的物料流转、移动和储存(含停滞、等待)及与之有关的咨询管理活动,并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性厂内物流是社会流通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物资流通的现代化、合理化对生产企业的外委物流、销售物流起着制约的作用。而企业物流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社会物资流通的效率。二者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为前提。
2)经济性完整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从原材料开始直到商品送达消费者的全部费用。降低生产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是物流管理所肩负的两大使命。
3)配合性企业物流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生产工艺流程的需要,并以之为核心交织在生产工艺流程之中,配合生产管理的统一运作。
4)动态性企业物流随着生产节拍而准时、均衡地从原材料提供者向产成品方向动态的流动,同时,这种均衡性又是随着生产环境、条件、市场、产品型号、加工工艺、分工方与客户的改变而改变。
5)复杂性产品逐渐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方向发展,导致了生产的复杂和多变,要求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率和高柔性的功能。
6)立体性产品的工艺性能要求各类物料在生产过程中分区域管理,同时在异地应解决流水线(总装线)上的零部件的准时化需要。
7)系统性物流活动一端连接着生产、一端连着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物流系统进行系统综合、系统分析和系统管理等系列过程称为物流系统化。
8)协调性企业物流与工厂的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企业以物流系统化为总目标进行物流革新,重新构造微观物流系统。
9)持续性按照生产原理,最佳的生产组合是保证所有资源正常有序的运转。
1.2现状
我国生产企业原有的物流管理形式,源于前苏联50年代的管理基础,采取自货自运与委托国营专业运输企业代运的模式,至今有很多大中型企业几乎沿用这种没有实质性变化的模式(如武汉钢铁公司等)。这与发达国家或跨国集团企业、外资企业(如通用汽车公司、IBM公司等)的先进生产物流管理模式相比,我国的生产管理观念、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物流管理观念和运作手段较落后。加之我国工业基础(设备、资金、工艺、专业化生产、生产结构等)薄弱,导致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离现代化物流有较大差距。经过五十年的演变,企业物流从节约资源到提高生产率的两个利润源,已有了较为稳定的框架,使我国传统的生产企业物流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具有传统的计划生产的物流模式,即计划性强、劳动密集程度大,反映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观念和操作素质、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手段与目前国内平均生产力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发展的日趋国际化,尤其是即将加入WTO,国际物流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必将促使我国生产企业物流同步发展。但尚未改变产业结构沿袭传统生产方式的企业必出现停滞、低效、高消耗的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方式与柔性大、成本低的现代化企业生产和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或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滞后,会出现传统生产企业物流管理形式对物流现代化改造的不理解与排斥,从而导致对传统生产企业物流改造的难度增大。建议:对企业物流的改造,必须顾及全局,力求物流合理化、有效化,推动全员参与,逐步统一认识,逐渐纳入到能与国际接轨。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务必对自身企业物流现状反思,更新物流管理观念,切忌盲目照搬先进国家与企业的先进物流模式,逐步引进和借鉴现代物流模式(如生产物流模式中准时化配送—JIT)并结合我国实情,稳步向现代化物流方向推进,挖掘“第三利润源泉”,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在五年或稍长时间内缩短与经济发达国家企业物流的实际差距。
2我国物流企业
2.1物流企业的优势。
相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部门,物流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进行物流合理化活动的领域极其广泛,可以与多个企业合作进行物流共同化,参加有关企业集团的全部物流活动,与营业仓库联合协作,开展搬迁物流业务,寻找新货主,合理组织运输及回程车辆的运输等。这些合理的物流活动,都是企业内部物流部门鞭长莫及的。
2.2现状
我国一些沿海大城市,专业物流公司已经出现,但由于这些物流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尚需提高(他们的客户多为三资企业),再加上我国城市的物流设施“先天不全”,使他们在经营中困难重重。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使各部门普遍存在自给自足的现象,导致货运市场出现货源封闭,信息不畅状态,必然有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低下格局。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多主体,粗放型的单车或几部车经营模式,更不利于货运行业的规模发展与规范管理,对国有大中型运输企业的主体地位造成巨大的冲击,使其在运输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和被动地位。目前,社会专业运力提供的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不高,运输、仓储、装卸、包装等行业的多数企业尚处于传统的分散经营与运作管理,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物流服务状态,在一段时期内尚难以达到物流专业化程度。
在公路货运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业内竞争日益激烈,在众多个体与私营业户的包围下,国营(或大集体)大中型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由于转变旧观念所用时间过长,改革旧机制、旧经营模式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退休经费支出,设备更新,用人与管理机制转变难等),以及经营手段缺少灵活性,自然很难在竞争的市场中找到清晰的市场定位,必然导致竞争力薄弱,缺乏优势,经济效益难以好转,无力在技术装备的改造方面有所投入,不得不仍然使用已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车型车种。面对运价下降,运力大于需求的不利局面,难以调整运输成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
由于政府的相关部门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和规划,对优化运力结构和布局,对有形货运市场的动态管理和跟踪等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加之在培养和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体系上可供操作的有关法规和规定还不健全,使运输行业的法制化管理程度未能达到应有高度,造成运输市场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市场秩序紊乱,运作效率不高,不利于货运市场的健全和发展。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增长必然推动货运市场向高效率、高灵活、高服务质量发展,这就要求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系统,沟通各运输企业之间的信息,发挥互助补缺优势,避免各运输企业各自为阵,相互之间存有各种利益冲突,阻碍运输市场向综合物流运输系统方向拓展。由于整个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而货运市场的主体目前还停留在各自经营、激烈竞争阶段,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长此下去,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大趋势下,原有的运输企业应采取多种方式,摆脱目前的困境和不利局面,力争在二~三年内完成向专业物流公司的过渡(可合资、参股、兼并、转制等),积极参与为外资、中外合资企业进行物流服务,努力扩大市场的服务面,在动态运作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自身实力。
物流公司如何开展适合国内企业的物流作业,可借助外资企业这块市场来提高物流的服务水平外,要想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必须肩负起在社会上推广、普及物流的重任,能否持久、有效的进行这项工作,扩大第三方物流服务范围是物流企业成败的关键。
2.3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
在当前我国物流业尚处于启步阶段的状态下,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于企业物流的运行机制应立足于:灵活、高效、动态、优质服务与管理,并能与国际物流运作惯例接轨的运行机制。
1)以良好的管理和服务功能,为货主及时提供货物分类、包装、批发、装卸、中转、加工、联运和保障运力服务,并提供物流设计、优化运力、选准路径、沟通信息、代办运输中各种手续(报关、报检、仓储理货等)。在全国相关货物集散中心设立若干受理网站,向货主提供信息源、网络联系、上门服务、实现直接的门对门服务,达到方便、省时、经济的物流全过程。
2)针对能长期服务于大型企业的稳定大宗货源,可与货主签订长期服务合同并公证。为消除货主心理上的不放心,可主动预付适量资金作为风险抵押,以获取包贮、包运组织形式的联运业务。对于零担货与散装货,通过信息沟通与传递,积极组织仓储,及时组织运力,做到稳妥而安全的货运服务。
3)在动态运作与管理中,不断改善服务内容与质量,增强自身素质,提高资质标准,加大对外宣传力度与吸引力,向货主提供全方位的合理运输与仓储方案,提出尽力减少货损货差的措施,提示优惠运费结算方式(如每月结算一次或其它结算形式)等。
4)为三资企业提供符合国际物流运作惯例的优质服务,对于涉及到国际物流的企业则应制订物流服务全程的供应链计划和保障条件,以良好的信誉和灵活、高效、服务到位的手段展示实力和形象,为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并争取更多的客户打下雄厚的基础。
5)不断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既保证自身经济利益又考虑货主的切身利益,货运过程做到安全、可靠、到达及时(JIT),在不断发展的市场中提高竞争力,适度保持企业经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转变为现代化物流企业。
2.4物流企业服务于企业物流的模式
针对上述所作的种种分析,建议物流企业应从培育物流市场做起,量力而行,通过采用灵活的物流策略来弥补现今存在的物流设施的不足。
1)加大对国内企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努力扩大客户范围。针对国内企业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多,企业内懂物流的人员少特点,物流公司应针对那些有能力开展物流活动但又不知从何处入手的企业,通过邀请对方来公司参观,为对方免费培训物流人才等方式来推广现代企业物流知识及提高物流公司的知名度,努力培育、挖掘潜在的顾客群。对流动资金不足的企业应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为更好服务于生产企业,应将以一个月为周期的结算方式转向与生产企业的生产周期相适应的结算方式,这对于争取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是很重要的举措。
2)努力参与到企业各个环节的物流活动中去,与之建立一种共存共荣的伙伴关系。针对国内企业“重生产、轻流通”的特点,物流企业从帮助对方改进供应与生产物流,提高生产效率入手与企业开展合作会更容易。因为供应、生产物流是销售物流的前提与基础,很难想象一家供应、生产存在巨大浪费的企业会有出色的销售物流服务。依据前章对我国生产企业物流现状的论述,生产企业的物流现代化水平较低,物流公司可利用自身在物流管理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开展合作,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物流公司可以凭借自身在流通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采购原材料、零配件等,并以企业生产流水线为中心展开分供方到供方的配送。如此,企业减少了库存保管费用,提高了物流意识,物流公司也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介入到企业的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销售物流服务中去。
3)以人为本,运用灵活的物流政策开展高水平物流服务。在中国开展物流活动,最忌讳不顾实际情况投入大笔资金购买昂贵的物流设备“赶时髦”。目前,我国的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沈阳等城市道路堵车现象较严重,成为发展城市物流业的瓶颈。如果发展货柜车配送,势必事倍功半。针对中国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沃氏公司采用装配冷藏柜的自行车为其生产的冰淇淋进行配送;可口可乐雇佣了成百上千的“街道委员会”成员用手推车和自行车代替机动车难以到达的地区进行配送。这些灵活的配送策略都取得了成功。
4)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我国的物流企业中学物资管理出身的管理人员少,大多是半路出家,对物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缺乏应有的远见卓识。他们自身对物流理论与实践接触不久,甚至有一种将物流神秘化的趋向。其实,在国外,成功的物流专业公司早已将“神秘的物流”送(配送)入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是十分大众化的事业。物流业的发展需由精通物流管理的人才采取适合我国的物流经营策略,最终将物流业大众化,一般化,转变为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服务。因此,物流企业可以与院校、研究所中的相关机构合作,通过参与对具体物流课题的研究或派遣人员进修等方式,既可提高自身的物流作业水平,又可以从中培养、造就物流人才。
参考书目
[1]日通综合研究所.物流手册[M].北京:物资出版社.1986
生产物流概念范文5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有很多制造型企业往往“重产品生产、轻物流管理”,因此对内部物流环节的综合优化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企业内部物流存在诸如对市场需求变化反应慢、订单交付不及时、物料到达不准时、车间物料调动混乱、零部件配套性差、库存及生产成本过高、生产效率低下和物料浪费等问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有统计数据显示:在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物料用于加工与检验环节的时间仅占5%,而其余95%的时间则处于储存、装卸、输送和等待加工状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造成本的20%~40%直接与物流环节的流通时间相关。
内部物流“死穴”与出路
由于管理理念的局限性,大多数制造型企业的内部物流系统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内部物流的作用认识不充分、不到位,物流整体管控水平低下,物流活动中浪费现象普遍,所产生的物流成本主次责任不清,而且现行的会计财务核算标准欠缺,不能充分反映所产生的物流成本;(2)缺乏系统设计思想,物流储运布局不合理;(3)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缺乏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成熟的物流技术难以及时推广应用;(4)运输配送体系不完备,物流标准执行难,社会物流资源利用不充分;(5)物流人才的专业素质有待加强,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内部物流的重视,中层管理人员缺乏基础物流理论知识,直接从事物流的人员缺乏对内部的物流链优化改善经验;(6)缺乏合理的物流管理绩效测评机制,多数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系统存在目标不清晰、难以量化、实际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很难对物流管理进行全程监控。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看,我认为,企业应该从以下方面加强优化管理。
一是强化创新管理意识,构建流通节点的管控保障体系,树立全局物流观,学习借鉴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编制物料配送计划、细化生产计划、规范作业程序;二是优化整体布局,加快物流的标准化、专业化与自动化水平建设,合理配置物流的设施与设备,设计合理的作业场所;三是加大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完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物流体系;四是发挥“第三方”作用,降低企业物流活动的自我服务比重,整合企业内、外部的物流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五是加快物流人才建设,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强化现有物流专业人员的培训,组建物流管理队伍;六是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物流活动进行计划和调控,正确计算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分层分级建立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系统,实现内部管理突破。
个性化定制需求主导物流走向
由于电商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JIT生产或零库存管理方式正逐步导入企业,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在这个个性化服务的时代,我们必须使物料、半成品、成品在最短时间内通过生产的各个环节直达客户。
生产物流的重要任务是将以生产为中心的供应链向以需求为中心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互联网思维的供应链转变,使整个生产物流在理念和实际操作层面实现跨越。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企业生产物流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用前瞻性、信息化、系统化的思路来思考企业的技术改造、自动化和物流系统,充分理解现代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相互关系,深刻理会自动化物流系统在企业中的地位、内涵、作用和价值。
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企业物流一体化的核心是物流需求计划,以较低的营运成本满足顾客的需求,它将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与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整合,使现代物流在商品数量、质量、种类、价格、交货时间、地点、方式、包装及物流配送信息等方面都满足顾客的要求。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强化了各节点之间的关系,使物流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海尔集团,它以JIT的方式进行采购、材料、配送和分拨来实现物流的同步,实现了在中心城市8小时、区域内24小时、全国4天以内配送到位的物流目标。
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企业内部物流体系 现代化企业内部物流应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核心,将“工业4.0”的思想融合到物流中,实现以物联网技术、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这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由信息保留转向信息分享,在供应链管理结构下,供应链内相关企业必须将供应链整合所需的信息与其他企业分享,否则无法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体系。
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制定是企业内部物流的前进方向 我们要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改善内部物流系统。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物流业的飞跃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客户对于物流服务水平的要求。为了及时满足不同地区的客户对产品的不同需求,企业要尽可能地将产品定制延伸到供应链的最终消费者。在客户确认订单后,根据订单上的具体要求完成最后的组装和配送,让企业能更加及时准确地响应市场的需求,这种个性化需求定制以较短的供货周期、紧急订单的灵活处理和库存的合理调配等优点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如IBM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就是企业现代物流发展模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提升增值服务和压缩物流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在大规模生产的机械类制造企业当中,加工1吨产品平均搬运量高达60吨次以上,从事搬运贮存的工作人员比例占全部工人的15%~20%,可见仅搬运浪费活动已消耗大量的机会成本。在物流环节,增值活动仅占生产和经营活动总和的5%左右(日本丰田公司的增值比例达11%,比一般企业高出至少2倍)。因此,整个企业的物流系统将重新布局与规划,不断地优化物流路线,减少不增值的活动,以此来提高效率。未来许多企业愿意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基本会计系统,着重提供增值创造、跨企业的管理信息以及能确认可创造价值的作业,而不仅局限于收益增加、成本升降上。
内部物流外包 我国制造业的外包物流只有61%,而发达国家大于70%,因此企业内部物流将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管理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必须有效整合各部门的营运方式,并以程序式的操作系统来运作。物流作业与活动大多具有跨功能、跨企业的特性,因此程序式整合是物流管理成功的重点。
生产物流概念范文6
物流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国外传入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总体上表现为缺乏协调发展,尚未形成成熟统一的规划布局与高效的综合运输网络;缺乏整体的、科学的、流畅的业务流程,很难体现整体经营效率。2002年以来的中国物流业发展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启动期。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国有交通运输与仓储企业实行资产重组和流程再造,加速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二是一些著名工业与流通企业开始重视企业采购系统与物流系统的流程再造,信息化带动物流现代化得到普遍关注,这是最可喜的进步;三是涌现了一批颇具规模与水平的物流企业,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命名的两个示范基地:海尔物流和广州宝供物流;四是跨国物流公司加速进入,它们与国内企业的合资与合作给中国物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信息化系统;五是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使与采购相关的物流业快速起步。
二、我国企业物流存在的问题
第一,物流企业自身观念能力和素质低下。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企业物流的全面理解。目前,尽管许多企业都在关注物流问题,但是只有少数企业真正意识到高效的企业物流是企业节约资源、降低成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的重要环节,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他们对物流问题的认识尚处于知晓阶段,仅限于通过对国内外理论与实践信息的了解而随波逐流,并非认识到它是企业的客观需要,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二是缺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理解。目前,就多数企业而言,对物流的理解仍囿于传统物流范畴,认为物流不过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且仅仅是这一流动过程中的运输、仓储等行为,没有感悟到现代物流还包括信息技术、统筹观念等现念和高新技术等新内容。
第二,现有体制上的限制。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是在新旧体制转换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不同的经济和管理部门,基础设施和管理方面的条块分割状况比其他产业和部门更为严重,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旧体制的影响和约束。企业要实现物流系统化,重新配置资源,调整管理权限必然要涉及权力的重新分配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同时因为企业物流发展有可能导致原有的在职人员失去工作,成为企业的冗员,在当前社会保障和就业机制尚不十分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企业不愿意采取物流方式,而采用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
第三,关于物流的立法的缺位。我国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的落后也制约着企业物流向专业化、一体化、现代化方向发展。物流专业化、网络化程度不高,物流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很少有企业能提供全国性或世界性的物流服务网络。目前企业物流发展的制度环境有待改善,物流发展要跨越地区和部门的限制,需要统一化和标准化。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备的电子商务物流法规,只有一些地方法规,相关法规的建立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我们需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法规,包括法律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法规等的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法规,以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使我国物流业尽快适应加入WTO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由于没有相关法规的建立,制约了我国企业物流发展和现代物流模式集约化经营优势的发挥。
第四,物流格局设计的盲目化和物流专业功能管理不科学。
一方面,大多数企业并未考虑中心仓库、集中仓储和配送比较困难等问题,企业生产节奏难以协调,车间暂存库存量较大,而且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四流结合并不紧密。相对比较成功的部门物流成本也相对较高,如销售部门和服务部门是整个企业中运作较为成功的部门,由于库存控制尚未达到最佳状态,分销商、供货方供应周期长,检验时间长造成库存加大以及信息管理分散,各部门之间通过局域网进行计算机管理,尚未采用统一的ERP系统,这些都导致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另一方面,物流专业功能管理不完善。一方面企业外租库存较多,仅仅具备存放功能,而其他分装、拆装、遴选、配送、信息管理等功能均不具备,外租库分散于各处,不便于集中管理,库位使用率不高,增加了仓储和运输费用,外租库存没有办法纳入企业系统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木的工作—单元化、标准化、通用化并没有完全做到。另一点是物流人才的缺乏。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物流从业人员系转行而来,缺乏系统的物流理论知识,专业化物流人才十分紧缺,这也是造成企业物流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企业物流优化运营的对策
第一,树立客户服务的观念。物流企业市场化运营的核心是客户服务,这个观念必须加强。在客户服务中企业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掌握好客户满意程度。客户满意与客户服务不同,客户满意是指客户通过对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感知效果与他们的期望值相对比之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感觉状态。从市场组合要素来看,顾客满意反映了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满意的全方位评价。所以顾客满意是比顾客服务更广泛的概念。客户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客户满意程度。客户满意程度是衡量物流企业运营状况与客户需求差距的最好办法,也是企业定位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第二,成本与收益的权衡。物流的总费用如库存维持费用、运输费用、信息订货费用及物流系统设备投资折旧,这些费用都是企业在顾客服务上的开支即物流成本。物流企业经营宗旨是以最低的物流总成本实现一定的服务水平。如增加物流企业信息网络系统的投入,将使企业服务水平得以提高,换来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客户,同时也提高了物流成本。在物流企业经营中就是要权衡好这种投入与由于服务水平的提高带来收益与损益间的关系,使企业物流服务始终处于良性发展过程中。
第二,强化物资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物流是由采购物流、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流等组成的,生产物流是中心,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是生产物流的外延,要更好地实现生产物流节点内的转换,供应物流和销售物流节点间的连接,没有好的基础物资管理工作是不可能的。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标准化工作,核心是建立健全物资管理的规章制度,因为物资管理工作不但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之间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企业外部有密切协作关系,所以在例行性的物资管理活动中,员工应共同遵循有关规章和准则。其二是信息工作,即要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和反馈,这只有利用计算机来完成,所以,从基础性工作来说,就是要做好物资分类与编码及原始记录与统计工作。物流企业要积极利用互联网络等技术,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物流信息沟通平台和信息交换机制。
第三,建立健全物流立法的法律法规。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实施的涉及物流业的法律法规有3万多件。不可否认,这些法律法规对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多是部门性、区域性规章,往往带有部门或地区保护色彩。物流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竞争规则基木上无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循,对社会性的物流服务缺乏有效的外部约束。法律法规的修订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当前,面临经济全球化、物流一体化、商务电子化的现代供应链模式,对现有的物流法律法规必须进行审理、修正、补充或废除,对相互矛盾或冲突的法律文件加以合并和统一。另一方面,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我国物流市场运作还不规范,物流市场没有实现法制化等。因此,中国物流业的当务之急是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尽快修订、完善相关物流法律法规,规范和约束企业行为,使物流市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第四,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政府应鼓励物流企业走规模化、品牌化的道路。引导运输业兼并整合,产生几个有实力的集团,实现网络化、高效化经营,建立由服务提供方支持的全国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形成物流联盟,就是以第三物流机构为核心,众多的中小企业签订契约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整合大中型企业内部的物流资源,组建或与外方、国内的法人实体组建中外合资或国内的股份制物流公司。
第五,加强人才建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由于企业物流工作是经济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人与物相结合的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所以一个称职的物流管理人员应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应掌握工作岗位所必需的业务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较高的组织纪律性和强壮的体质。发达国家的企业非常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素质,APICS(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是一个国际性现代管理的权威性协会和教育培训机构.为了使接受培训的专业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有一个统一的标准,APICS开始实行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对我国企业而言,要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一方面可到有关高校选拔优秀毕业生到企业中来;另一方面可通过培训方式提高现有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