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的好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经济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经济的好处

计划经济的好处范文1

关键词:出砂监测; 压电传感器; 信号调理电路; 电路设计; 电路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243-03

Optimization Design and Simulation of the Sand Signal Conditioning Circuit for Oil and Gas Wells

LIU Jin - jie1, ZHAO Qing - shan2,YANG Gang1

(1.Xi’an Shiyou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Photoelectric Logging and Detecting of Oil and G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 Xi’an 710065, China;2. Xinmin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Jilin oil field of PetroChina, Songyuan 138000, China)

Abstract: When the sand flow out from the oil and gas well, the sand will migrate from the reservoir into the wellbore with mining fluid. With the mining fluid is lifted to the pipe on the ground, the sand will hit the tube wall at the elbow, a transient and weak sound pulse signal is produced at that time, the signal is the gravel signal, it is very weak. In order to improve ratio of the signal to the noise of the sand signal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measurement,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e of analys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nd signal, combining with the wor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ezoelectric sand detection sensor, a complete sand signal conditioning circuit is designed, including the circuit structure of power frequency notch filter, charge amplifier and filter. Besides this, Multisim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circuit to reasonably configurate the circuit parameters and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ircui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and signal conditioning circuit has stable performance, reliable operation, good repeatability, low noise and strong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meetting the requirement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sand monitor;piezoelectric sensor;signal conditioning circuit;design of circuit; simulation of circuit

在油饩出砂监测中,声测法由于响应速度快、精度高且使用方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利用外置式压电传感器检测砂粒碰撞管壁产生的微弱脉冲信号[1][2],该信号的大小与流体的流速和粘度、砂粒浓度及砂粒的尺寸等因素有关[3],且频率高、信号弱,检测难度很大。由于油气井出砂是随机的,且砂粒的浓度和大小也是不确定的,故砂粒碰撞管壁产生的脉冲信号为一种瞬态的随机信号[4][5]。另外,由于现场测量环境的影响,出砂信号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噪声的。为了改善出砂信号的信噪比,提高出砂测量的精度,压电传感器输出信号必须经过预处理,即设计专门的信号调理电路对压电式传感器输出信号进行处理。

1 出砂信号调理电路总体结构

声波法出砂监测采用的压电式传感器[6],其输出信号为微弱的电荷信号,所以在出砂信号调理电路中必须首先实现电荷-电压的转换。针对工频干扰、低频的振动噪声和高频的电磁噪声,设计有源带通滤波器滤除相关的噪声。最后,设计放大电路将信号放大到数据采集输入端所要求的范围。

2 出砂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2.1 电荷放大器电路

电荷放大器中要求运算放大器必须满足高输入阻抗、高开环增益、小失调电压和宽频带等条件。基于上述原则,本文选择AD823,其参数指标:输入阻抗10TΩ,输入偏置电流典型值5pA、带宽16MHz。另外,反馈电容影响着电荷放大器的灵敏度,若太小,低噪声同轴电缆的寄生电容将影响输出灵敏度,且有积分漂移和泄露现象;若值太大,容易引起自激现象。本文选择100pF的高精度的聚苯乙烯电容和1GΩ的反馈电阻。

2.2 带通滤波器电路

由于出砂信号的频率集中在几十KHz~几百KHz之间,而流体气泡、管道振动的频率低于出砂信号且工作环境中电磁干扰为高频信号,所以设计带宽合适的带通滤波器可有效地消除上述噪声。由于无源滤波电路频率选择性较差,且对信号衰减严重,因此本文设计有源带通滤波器电路如图2所示,其信号通过的频率范围为50kHz~800kHz。

2.3 电压放大电路

经过滤波后能得到较为纯粹的出砂信号,但是此时的信号幅度还很低,为满足后续信号采集的要求,设计一个放大倍数可调的放大电路如图3所示。

3 出砂信号调理电路仿真

为了考察上述电路的性能,本文采用Mutilsim12.0对电荷放大器电路、带通滤波器进行了仿真测试。

3.1 电荷放大器电路仿真

为了验证反馈电阻、反馈电容以及运放的参数对电荷放大器输出的影响,分别做了电路仿真测试试验。由于在Multisim仿真软件中,没有直接的电荷源信号,考虑到压电式传感器输出的电荷信号在形式上是以电流的形式输出的,所以在仿真时,采用脉冲电流源来近似代替电荷源信号。

首先,改变电荷放大器输入电流的情况下对其输出电压的情况进行仿真,其结果如图5所示。由测试结果可看出:在输入电流为5pA时,该电荷放大器仍然能实现正常的放大,从而验证了基于AD823的电荷放大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小的测量误差。

通过仿真输出波形,可以形象地看出不同电路参数对输出电压幅度的影响,因此适当的调节元件参数可以使电荷灵敏度更佳。

3.2 带通滤波器电路的仿真

为了验证设计的带通滤波电路的滤波特性,对其在输入信号幅值相同,频率不同的情况进行了测试。

仿真结果显示:当输入信号频率在50kHz~800kHz范围内,输出信号电压幅度较大,当输入信号频率在50kHz~800kHz之外,输出信衰减较大,即有源滤波电路在通带内对信号没有衰减而且带外衰减较大,从而能很好地抑制带外的干扰信号。

4 结论

本文针对出砂信号设计了一种调理电路,包括电荷放大器、滤波器和电压放大电路,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显示:该出砂信号调理电路能够对传感器输出的微弱电荷信号进行Q-V转换、有效地滤除50Hz工频干扰以及出砂信号频段外的噪声信号,并能对信号进行放大,从而验证了该出砂信号调理电路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何保生, 刘澎涛, 刘刚, 等. 基于EMD的稠油油井出砂信号特征识别[J]. 石油机械, 2013(5):69-72.

[2] E.Y.Muslimov, Real Time S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 Using Non-intrusive Surface Ultrasonic Sand Monitors in TNK-BP Brown Fields in Western Siberia[C],SPE145254,2011

[3] 刘刚,贾宗文.基于高频振动信号分析的稠油出砂量监测方法[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4-88.

[4] 隋秀香,郭旗,李相方.油气井测试出砂监测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4,05:110-112+156.

[5] 刘刚,刘澎涛,韩金良,等.油井出砂高频振动信号采集监测系统[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6):108-110+118.

[6] 何保生,谢雁.油井出砂检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3,35(5):138-141.

计划经济的好处范文2

事实上,历史机遇造成的结局往往是双重的。我们在拥有一个灿烂前景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危险的境地:改革措施走形变样—计划经济之弊与市场经济之劣奇特地结合,产下一个交织着各种落后的经济关系,长满毒瘤的畸形儿。可怕的是,后一种结局出现的概率往往更高。

——这绝非杞人忧天。不要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建立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风险极大;即便是在我们之前致力于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家,真正成功的也并不多见。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事实: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体上显示出比计划经济体制更高的效率的同时,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反而不如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的情形也不乏其例。历史反复告诉我们,有了某种机会,并不等于一定能把握机会。

——这也绝非无稽之谈。10多年的改革,成就之辉煌令世人瞩目,但是其间的某些曲折也令人痛心疾首。明眼人都看得见,在改革的推进中,许多初衷美好的改革措施被相继变更和扭曲,弄得面目全非。比如,优化劳动组合蜕变为亲戚朋友组合,承包制异化为瓜分制,“转变职能,精简机构”造出以权经商的翻牌公司,“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推出了权力集中的行政集团,培育市场反铸成市场壁垒,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竟搞成让人哭笑不得的“圈地运动”……人们不禁要问:究竟什么东西不会在这块土地上变形、变味?更有人深为遗憾:假若我们的改革措施能够“原汁原味”地付诸实施,恐怕新体制今天已经初步建立了。因为有关重要文献曾明确指出,要在80年代末期初步建立起新体制的框架。

看来,清醒地认识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走形变样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花大力气阻止或克服这种变异,应该成为市场经济全体建设者们的头等大事。

好端端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什么总是走形变样呢?

“误解”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祖宗们曾把市场经济描绘得阴森恐怖,在人们脑海中的市场经济,不说是万恶之源,至少也是野蛮、颓废、腐败、暴发的同义语。早年放映美国影片《冰峰抢险队》,老人冰峰上舍身救人的故事,使千百万观众感动之余发生困惑,终于引发出一场“西方是否也有雷锋”的讨论。后来又听说西方的老板给雇员送生日蛋糕,搞劳保福利,分股息红利,更使人大惑不解。国门洞开之后,人们虽然不再相信市场经济的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或止于皮毛,或失于片面,继而造成了行为的种种误区。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投机,且投机还具有某种程度的合理性,于是便有人热衷于投机行为,致力于发展投机性产业,于是各种旨在从事投机的机构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等超条件超规模发展;一些生产企业放弃主体产业,把十分吃紧的生产资金转向投机性行业;更有甚者,把属于国家的财富捞进个人腰包。其实,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产性经济,真正的富有者绝大多数是靠生产发家的。说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衡量成败的重要尺度,有人就误以为市场经济只讲钱,可以不顾社会公德。于是,落水者在垂死呼救,岸上的人却在为酬金讨价还价;孕妇在路边,没有一辆车肯停下来相帮;更有人笑贫不笑,为几个小钱不惜出卖自己的尊严。对市场经济如此曲解,是不可能不把它弄糟糕的。

“无知”也是导致市场经济走样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和运作语言。资本、劳动力、失业、雇佣、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语汇和范畴,实实在在地组合成一幅机会与风险同在的市场经济运行活剧。不知晓它们,熟识它们,不要说建设市场经济,恐怕连它的门槛都无法进去。我们长期置身于计划经济的氛围中,大部分人对指令、调拨、分配、审批这类计划经济语言驾轻就熟,但对市场经济知之甚少,甚至连ABC都搞不清楚。“无知”—不懂得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不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不熟悉市场经济的运作语言,带着这种“无知”去建设市场经济,很难不使建设走入歧途。

如果说误解和无知都属于“过失”致使市场经济变形的话,那么“营私”则属于“故意”把市场经济推向邪路。对既有权力和利益格局的维护,企图在新增利益中多捞一把特殊利益,都只能在直接或间接与改革措施的对抗中实现:或明修栈道,暗渡阵仓,把私货塞进改革措施中,甚至以改革的名义推出;或李代桃僵,在从实际出发的幌子下另搞一套;或借改革措施不配套之便,钻空子,挖墙脚,假公济私,或干脆来个针锋相对,以封建式的割据阻碍公平竞争,以欺诈经营对付诚实信用……在局部利益、个人利益或眼前利益的驱动下,抱残守缺,我行我素,是导致市场经济在建设过程中走形变样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层的因素,因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敌。

市场经济的走形变样也会产生于“失策”。建设市场经济新体制,不仅仅是对原有体制构成部分的内容上的更新,也是对改革中的各体制环节按照市场经济要求的序列与规则进行组合与构造。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协调,必然使改革设想大打折扣,改革的“成品”变形。特别是在攻坚碰硬已成为基本特征的改革现阶段,某种改革措施进展的可能性和有效性已不主要取决于这一措施本身,而更依赖于相关环节的综合配套。正确的推进与操作方式不仅能使改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能有效地抑制改革措施的变形。反之,诸如用运动的办法,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除了搭个热热闹闹的“花架子”外,剩下的恐怕就是把权力和经营结合起来,让一些人既能享受计划“控制”的好处,又能揩足市场“自由”的油水了。

既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影响和制约它的因素就不会是十个八个。上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下至经济结构,自然条件,每一种关系的异动,都会在体制建设上产生相关的反映。因此,每个环节都忽略不得。从我们的实际出发,防止和克服市场经济走形变样的重锤应该敲在培训素质、把握方向、完善环境、转变方式上。

学习市场经济基本知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应该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偏见、误解出于无知,胡乱行事也出于无知。我们不能设想,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能够圆市场经济之梦,娴熟的市场经济运作语言和运作技巧,对国家是健康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保证,对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领的武器,对个人则是发家致富的源泉。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立即开展一次扫“市场经济盲”的学习活动。

市场经济体制不是某几个方面的制度与体制环节的简单拼凑,而是一种由能动的企业、竞争性市场和灵敏的间接调控体系结合成的活的经济关系,因此,所有的改革都应在培育和形成市场化的经济关系方面下功夫。这是根本的方向,把握这一方向,大力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消除旧体制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基础,着眼于理顺各种基本经济关系,应该是防止市场经济建设步入歧途的根本措施。

完善改革与发展的环境,使之充满真正平等的竞争,是阻止市场经济走样变形重要保证。在这方面,我们应该马上做这样的事:取消“特批”“特优”“特惠”,剥夺任何地区、任何单位、任何个人拥有的特权;把行政推进市场经济的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防止貌似合理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机会不均、体制建设不配套与扭曲。

计划经济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企业薪酬管理岗位激励模式

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企业薪酬管理体制的完善。以前的计划经济虽然已经解体,但它的后遗症还是牵制了我国经济的腾飞,特别是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建立新的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一、企业薪酬

薪酬管理就是为了能够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发展,将员工的薪酬与组织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是企业工资的微观管理,是企业在国家的宏观控制的工资政策允许范围之内,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制定各种激励措施与规章制度.在职工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过程。薪酬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合理地根据“劳”来确定职工的薪酬差别.即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薪酬制度。

二、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受以前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的问题。

2.1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

以前的计划经济,政府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大小事务,政府都要予以干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低下,造成许多的浪费,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特别是薪酬水平的制定,一个看上去可以用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定下来的因素,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前一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治愈。

2.2官本位,工资与职位高低挂钩

提起薪酬,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所熟悉的垂直薪酬等级阶梯。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的许多企业中.传统的薪酬等级设计都是建立在严格的官僚等级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不幸一直处在一个级别不高的岗位上,那么他一生也不可能得到太高的工资收入,无论他干得多么出色。在我国一些企业中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完全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不考虑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

传统薪酬逼迫员工“向上爬”,在这种薪酬体系下,员工所受到的激励就是不遗余力地“往上爬”,而无论他最终爬上去的这个岗位是否真的适合他去做。同时,企业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低一级职位上干得好的员工在高一级职位上必然也会干得很出色,于是,晋升就成了许多企业优秀员工的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2.3结构零散,管理混乱

事实上,当企业的薪酬构成被划分得越是支离破碎,员工的薪酬水平差异就越是不容易得到合理的体现,因为既然单独设立一个薪酬项目,那么大家必然要多多少少都拿一点。结构零散的后果就是,员工的薪酬水平高低到底取决于什么变得模糊了。员工既不清楚导致自己工资与他人差异的主要是原因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怎样才能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增加薪酬收入,更看不到企业的薪酬系统鼓励什么,与企业的战略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2.4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发挥不大

(1)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绩效的考核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主管的主观意见在里面,这就对员工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心胸狭小的主管会因一己之意见偏离客观的标准.造成绩效考核的不公;公私分明的主管也会因为其他的原因或多或少地影响绩效考核。

(2)员工方面的原因。企业员工也较易因主管方面的主观意见而引绪,进而影响对工作的热情,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以上的种种原因都表明,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3.1新形势的要求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实现改革目标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是按照竞争规则运行的经济,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的企业,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因为能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对于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促使员工完成组织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支付多少薪酬、怎样支付便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我国旧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它的激励性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打折扣。

3.2薪酬管理新模式一岗位激励模式

岗位激励模式,其核心就是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效率。它注重的是满足员工的需求,实现的是薪酬在对员工激励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然而,管理上不存在一种能够对所有员工都适用的激励方法。因此岗位激励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里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就是按岗位性质的不同,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对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一般员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一般而言,一般员工比较注重稳定感,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希望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为了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企业应在对一般员工的薪酬管理中重点满足员工的这些需要,使他们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有所保障,并保护员工们不会应自动化而失业。这时薪酬在激励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货币工资体现出来的。提高货币工资,增加奖金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工作,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对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级别。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平均主义十分严重,同样是搞技术的,工资就是在同一档次。在国有企业,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几乎无关,这必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当这一专业的人员供远小于求时,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专业技术人员被挖走的现象。另一方面,同其他员工相比,在金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后,金钱的激励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了,一般来说,专业人员的成就需要感较为强烈,因此,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利润分红以及企业股票认购等形式进行激励之外,还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表现为某一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为公司的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内部消息和市场消息。

(3)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激励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对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

由于高层管理人员要负责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长期的发展,其行为重点是风险性决策,这就要求他们大胆革新,富有开创精神,敢于对组织的成长发育负担必要的风险,因此对他们,应以实施长期激励为主,短期激励在整个激励方案中占的比重不应过大,侧重于年度激励计划;应注意的是,其薪酬则应与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加大风险收入的部分。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应该有一个范围及限度,要与企业的持续业绩增长情况相吻合,绝不是越高越好。因为确定薪酬的前提是必须跟企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战略和支付能力相吻合。如果这两者脱钩,薪酬制度就无疑是失败的。

从当前人才市场的供求来看,高级经理人供小于求,所以在经理人薪酬和企业博弈中,可能造成企业如果不支付较高的薪酬,就招不来优秀职业经理人,也很难留住现有的经理人。出于这种顾虑,不少企业不考虑自身盲目攀比。某地曾有家企业百万元年薪聘请总经理,不到半年就不欢而散,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经理人盲目要价,企业盲目押宝,盲人骑瞎马,结果可想而知。

其次,好的薪酬制度的关键是要建立在业绩考核的基础上,再把考核结果跟薪酬激励挂钩。同时,高管人员的薪酬结构,可变薪资的比例增加,这既便于薪酬与绩效挂钩,又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而且对经理人也有好处。上述的那家企业的经理人,如果他只要求企业支付不高的基本薪酬,而捆绑高比例的业绩奖金,那么其他人可能就不会患”红眼病”。现在很大一部分上市公司绩效越来越差,总裁薪酬反而越来越高,其主要原因就是薪酬与业绩考核分离了。

再次,目光长远的企业应当考虑将经理人相当一部分的薪酬作为未来的报酬,既能满足经理人风险回报的要求。又能刺激他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考虑,避免短期行为的发生,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对企业和经理人双方都是比较合适的。目前业界流行的期权、期股都是这种理念的具体表现。

计划经济的好处范文4

[关键词] 国有企业市场属性经营目标

国有企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功能和作用是非国有企业所无法替代的。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地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因此对它经营目标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回顾一下国有企业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史。它的经营目标定位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应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较严格的受到国家的控制和监管,即”控制企业,监管资产”,国有企业承担着国家的经济职能。例如刚建国时候社会生产品极为缺乏,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对社会生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时国有企业的目标也就成为尽量生产社会产品,而不去考虑其能给企业增加的价值。这也与当时的国有资产数量少有关。以后随着国有企业数量的增加,人们对社会产品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这时国有企业的目标就发生了演变,变为兼顾政府与社会职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带来了国有企业目标的大转变。国家在这一时期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开始把一些非国家经济命脉与支柱的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他们自力更生,自负经营,自担盈亏。这里有必要把国有企业进行一个分类,以更好地去界定其目标。第一种是具有完全市场属性企业。完全市场属性说明他们与市场上其他非国有企业同等的在市场上竞争,以平等的地位在市场上争夺资源、战略性资产。他们从各种渠道上接受的信息相同,没有内部信息。第二类是市场属性较强但又不完全的国企。不完全是指其产品销售受到限制。有的产品是市场需求弹性较小的生活必需品,有的存在地域性垄断,定价策略掌握在政府手中。他们有时也要根据国家的政策来调整其经营,像是电力、供暖类国企就属于这一类。第三种是具有市场属性但需要由政府来控制的国企。这些企业主要是基于国家安全、经济战略的需要而设立的。第四种市场属性最弱,只是国家行为的延伸。如印钞造币企业、战略物资储备企业,他们必须严格按照政府意向活动,但也要进行预算以保证其效率。由于后三种类型国企的特殊性,一般进行研究的是第一类,即具有完全市场属性的国企。

关于企业经营目标目前主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是利润最大化。第二种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增加股东财富是财务管理的目标。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增加财富。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风险因素, 因为, 风险的会计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 也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管是目前利润还是预期未来的利润对股票价格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也被认为是最符合企业性质的目标,目标大部分教材中也坚持此观点。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知识时代的到来,它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第三种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最近几年兴起的学说,其理论构想能适应现在企业的契约性质,仍处于完善之中。这种观点就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缺点是其不可操作性。第四种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很多学者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同,笔者不同意该观点。企业价值最大化是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最大。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同于企业价值最大化需要以下严格假设:无交易成本,市场完全竞争,个人所得税中性,且所有投资者对收益具有相同预期。可以看出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对称信息等,上面假设得不到满足,两种也就不可能等同。

从以上对四种企业目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企业经营目标适合不同的市场环境,最初的计划经济的利润最大化到现在市场经济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甚至以后的企业价值最大化。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制度还未健全,具有完全市场属性只是相对的。现阶段具有完全市场属性的国企仍有其特殊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仍可能得到国家某些政策的扶持;获得某些相关行业内部信息;得到国家的直接资源补助等。因此应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基础上确定其经营目标。从以上分析来看,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能满足维持经济稳定,保护国有资产的要求,又能使企业价值在市场上得到最大的体现,所以其为我国相对完全市场属性的国企经营目标的最优选择。选用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我国国有企业的目标,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把企业价值寄予未来的现金流身上,可以尽量减少鲁莽的投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提高投资效率,保护投资者利益。这能尽量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最后有利于依据企业价值合理评价上市公司股票价格。

参考文献:

[1]郝华荣等: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企业财务管理目标选择.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

[2]侯晓红等: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当代财经,2005年第9期

[3]段淑芳:企业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_股东财富最大化.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年第11期

[4]曹庆:企业价值最大化――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经营与管理,2006年第2期

计划经济的好处范文5

像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有挑战和机遇一样,当今中国农村的新变化,无疑给粮油加工企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粮油加工企业要积极参与耕地流转,实现产购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通过粮油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做强做大粮油加工企业。

保证生产原料需要参与耕地流转

在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意义上的粮油加工企业,都是规模较大、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大中型粮油加工企业。少则日处理原料能力300―500吨,大则1000吨、甚至上万吨。巨大的原料需求,必须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证。

在计划经济时期,粮油加工企业所需要的生产原料,主要是靠国家调拨,委托加工。加工企业有充分的原料保证,“衣食无忧”。在改革开放,实行“双轨制”时期,大多数的粮油原料是国有粮食部门收购,优先供应给加工企业生产,加工企业此时也没有多大忧虑。可是,在粮油购销日益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粮油加工企业获取足够的生产原料就不能随心所愿了。

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对于需要大批量商品粮油的加工企业来说,很难满足其对生产原料的需要。在农民具有高度种植农作物自由权的情况下,这种“产需”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要让农民放心生产,粮油加工企业获得所需要的生产原料,参与耕地流转是最为现实的选择。粮油加工企业通过订单生产、流转耕地生产等多种方式,不仅使农民生产粮油吃了“定心丸”,而且企业也获得了所需要的生产原料。

保证生产原料适销对路需要参与耕地流转

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企业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按需生产”,产品要适销对路。

就像再好的裁缝没有好的料子生产不出好的服装一样,再好的粮油加工企业如果没有优质的粮油就不可能加工出优质的粮油产品一样,优质的粮油首先是靠种植出来的。如果不从源头抓起,粮油加工企业就不可能加工出优质的粮油产品。

农民对于市场信息具有滞后性。虽然现代社会信息高度发达,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不少农民都有所涉及,但是,他们对市场信息的收集缺乏系统性,分析缺乏全局性,判断缺乏准确性。经验型基本上是他们判断市场走势的经典类型,经验型最大的弱点就是信息的滞后性。往往看到上年种什么值钱,就下年种植什么,结果总是“赶背级”,种什么什么不值钱。

引导农民按市场需要种植粮油作物,成为了现在和未来粮油加工企业的首要任务。粮油加工企业连接着城乡、生产和消费。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与消费者密切交往的天然优势,决定了粮油加工企业对市场的需求了如指掌。只要粮油加工企业参与耕地流转,就可以及时地将市场需求信息告诉农民,让他们按需生产。

保证双方共赢需要参与耕地流转

作为生产者,农民生产的粮油产品需要有稳定的销路。近年来出现农产品“卖难买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与大市场对接的不对称性。

耕地承包到农户后,农民有了种植农作物充分的选择权。但是,这种选择权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种植农作物太过自由了。同样是种植小麦、稻谷,或者油菜等粮油作物,一季一户少则种植两三个品种,多则种植五六个品种。品种的多乱杂,导致好差难分,品质不一。用这样的粮油原料,无论如何也加工不出优质的产品。

粮油是季节性生产,但是加工企业却要常年生产。如果没有稳定、足够数量的粮油原料,粮油加工企业将面临吃不饱,甚至停产的境地。

无论是从农民生产的粮油产品寻求出路,还是粮油加工企业对生产原料的稳定需求,粮油加工企业参与耕地流转都是十分必要的,是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

从目前现行和将来发展趋势,粮油加工企业参与耕地流转,可采取以下模式:

公司+基地+农户。这种模式是“订单农业”的初级模式,就是粮油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协议,农户按照“统一种子、统一种植模式、统一价格、统一收购”的方式,在收购价格上一般高于市场价20%左右保证收购订单生产的粮油产品。好处是农民只管生产,不愁销售,而且销售价格大大高于市场价格。不足之处,是在“法不责众”的状态下,现实主义的农民很难履行协议。市场价格高时,卖给出价高的经营者;市场价格低时,方可履行协议,卖给订单的粮油加工企业。

公司+合作社+农户。能够将分散的农户协调起来,并服务于农户,目前看来合作社是最佳选择。在单一合作社基础上,现在发展比较成熟的合作社,如对农民生产粮油提供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合作社已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粮油加工企业如果与他们签订订单粮油生产协议,就可以避免一家一户生产粮油难于管理的弊端,保证订单的落实。

租赁耕地。农村劳动力紧张是越来越实现的问题,如果粮油加工企业能够直接租赁农民的耕地雇请专业人员种植粮油,将会事半功倍。这种方式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一年或者若干年将农户的耕地买断经营权,每年支付一定的租赁费,由粮油加工企业雇请专业人员耕种。好处是农民获得稳定的耕地出租收入来源,粮油加工企业按照需要组织粮油生产。不足之处,是粮油加工企业要承担生产的风险。

保底租赁+利润分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价呈逐步上涨的趋势。市场意识越来越强的农民对于赖以生存的耕地特别看重,希冀获得越来越好的收益。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一次性、固定性的收益,而要获得动态的、逐步增加的收益。在这种心理之下,一次性的租赁费用似乎过时,代之可行的就是“保底租赁+利润分成”的模式。这种耕地流转的方式的好处,是农民收益的稳定,并且有可能的利润分成。不足之处,是粮油加工企业有天有不测风云的风险。

粮油加工企业参与耕地流转体现了新形势下分工合作的大趋势,但是再运行过程中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下的基本原则。

依法自愿。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市区耕地的农民将一无所有。国家之所以规定农民耕地承包权长久不变,就是为了农民、农村和社会的稳定。粮油加工企业在流转农民耕地的时候,切忌一厢情愿。要与农民反复协商,在意见一致的基础上,方可签订协议。

平等互利。互惠互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与憨厚、朴实的农民打交道,尤其要注意对等的原则。不要因为农民的信息不畅,或者认识不到位,就有意欺诈。农民是粮油加工企业的“衣食父母”,得罪农民最终会毁掉自己的企业。因此,在参与农民耕地流转之中,粮油加工企业要与农民平起平坐,童叟无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真诚共事。

计划经济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 社会转型;社会收入;分配;失衡

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教授认为:社会转型是整个社会系统由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它不是社会某个部分或层面的局部发展,而是社会系统的全面的、结构性的变化。社会转型以结构转换为核心,同时带动社会体制的转换、利益的调整和观念的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发展。这一解释不仅强调社会结构的转换,对于由社会结构转换所带来的其他社会层面的转换。

社会转型是指一个国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秩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社会组织结构、社会行为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换过程中呈现的“渐进性”表现形态。社会转型的实质是社会整合方式,是人们的生存方式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整体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在这一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内容与活动方式,人们的社会关系与交往方式,整个社会秩序与利益关系都将重新调配。社会转型就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等一系列整体的、全面的变化;社会转型是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的全方位变革,其基础是经济领域的变革,核心是人的生存模式的变更。从转型的顺序来看,首先是物质层面的转型,其次是制度层面的转型,最后是价值观念与社会心理的转型。

一、我国的社会转型的概述

就我国而言,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以来,我国逐渐确立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使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我国社会转型的时期可以看出,我国的社会转型一直在进行中,我国在十六大明确提出和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型。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着重完成四个战略性的转型: (1)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型; (2)由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社会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社会转型; (3)由以政府主导的社会向以法制主导的社会转型;(4)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

美国当代结构主义理论大师彼特・布劳的结构变迁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与整合正是转型期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根本动力,社会结构愈复杂,社会异质性程度愈高,社会分化与整合就愈频繁。社会转型实际上就是在分化――整合、再分化――再整合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得以进步和发展的。如果新的整合机制不能很快建立起来,旧的政治整合机制的作用却在不断下降,在该时期就会涌现出大量的无序和失衡现象。我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许多的影响深远的问题。社会转型时期所带来的问题表现为:CDP快速增长与就业的失衡;经济快速发展与消费不旺的失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失衡;收入分配失衡;城乡发展失衡;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失街等。

二、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收入和分配失衡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城市内部与乡村内部的居民收入两极分化现象已十分严重。城市居民中,根据1999年三季度多部委的联合调查结果,受调查户按户人均收入由高到低的五等份分组,20%的高收入户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2.4%,20%的低收入户则仅占6.5%。从人均收入情况看,20%的高收入户人均收入为992元,20%的低收入户为124元,高低之比达8:1。最高10%收人户与最低10%收入户人均收入差距更大,人均收入分别为1717元和82元,收入比高达21:1。农村内部的高低收入分化情况与城镇相似,20%的高收人人口拥有40%以上的全部纯收入。不仅居民即期收入差距极大,居民家庭之间的财富占有状况更为悬殊。

1995~2000年,政府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上升,企业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小幅回落。2000~200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进一步上升,政府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大幅度回升,由1995年的16.5%上升到2004年的20.38%,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由1995年的66.81%下降到2004年的57.83%,企业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则由1995年的16.7%上升到2004年的21.79%。

总之,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收入和分配失衡,暂时拉大了少数富有者与大多数人之间在利益占有方面的差距,导致多数人程度不同的期望受挫,由此产生“相对剥夺感”,这导致了我国人民内部之间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加大。

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原因有:

(1)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是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基本原因。我国社会转型的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市场经济的优点是有很强的灵活性,能过增强市场的活力,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也有自身的缺点,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社会公正问题,竞争会导致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竞争也会产生优胜劣汰,造成失业,收入差距过大。

(2)我国的分配政策,使得国家的宏观调控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方式有好的一面,强调多劳多得,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收入,这种分配方式所提出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中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分配,使得社会收入和分配出现失衡。

(3)强势利益群体的刚性利益配置机制是深层原因。强势利益群体是一个以权力为中心的精英联盟,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知识精英,政治精英由国家高级官员、地方上的中高级官员、国有大型事业单位负责人等组成。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正在过多地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的收益在GDP中的比例在下降。位和利益群体的强势影响。其次,腐败成为分配社会资源的一种手段,成为影响社会利益格局的一个因素。最后,垄断行业的利益汲取机制成为影响社会利益格局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分析的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原因可以看出,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造成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有许多的内在因素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如我国在社会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我国提出:让一部分人和与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些制度都是作为我国的基本方针政策所贯彻实施的,不可否认,这些基本的制度有其积极的一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消极的影响,导致了两极分化,贫富差距加大,这些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的突出。

从大的方面说,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社会收入和分配失衡的问题,导致了社会上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加剧。现在社会上仇富、仇官现象很严重,以至于许多人打着杀富济贫的口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这造成了社会秩序混乱。自从2008年10月份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我国也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加大,社会不公正现象突出的显现出来,社会的杀人、抢劫等现象更加猖獗,许多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无法生活也选择了去犯罪,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也去犯罪,这些产生了很坏的社会影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从小的方面说,收入和分配的失衡导致消费率的下降。从上面提到的数据可以看出,从1995~2004年,政府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企业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了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政府收入相对于居民收入增长过快,企业利润相对居民收入增长过快,居民收入不平均程度升高,都会直接构成消费率下降的有力因素。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是从大的方面还是小的方面,收入和分配失衡都给我国带来了很多问题。阻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1)从总的来说,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不公正问题完善我国的分配政策。十七大报告对“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作了重要修正:初次分配和再分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一修正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政策导向,就是在初次分配中就要处理好公平问题,不能把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推到再分配去解决,再分配应该解决它应该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初次分配是基础性的分配,在整个国民收入分配中,初次分配的数额要比再分配大得多,涉及的面也广得多,初次分配的大格局一旦确定下来,再分配是无力从根本上改变的,只能在此格局基础之上通过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手段在局部或一定环节上作出调整和修正。

(2)针对收入和分配的失衡导致消费率的下降。首先,针对目前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双高的局面,必须增加企业消费和政府消费来缓解收入分配失衡。其次,应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编制,使政府收回国企收益权,并规范资金使用去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再次,为了缓解产能过剩的压力,企业应更多地把它的所得用于“消费”。

三、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转型虽然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增强了我国经济的活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由于由于种种原因,社会转型也给我国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社会分配与收入失衡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国是很普遍的并且这个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从对此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就目前的形式来看,也只能缓解这个问题,不能彻底的解决这个问题。我国要在社会转型时期,把握住机遇迎接挑战,分析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尤其是普遍存在的有社会影响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著.《整合・超越 市场经济视域中的集体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罗谟鸿等编著.《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美]彼特・布劳.《不平的和异质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