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1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温州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总体上处于全国和全省相对领先的水平,区位、海洋、生态、营销网络、民间资本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体现。温州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要清醒地看到温州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直接的表现就是近年来温州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在全省考核中发展指标、水平指标、民生指标排名都是靠后的。温州发展相对缓慢的直接原因是投入不足,“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率基本保持在33%左右,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没有投入,就不可能有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和民生的改善。

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投资环境不好。环境包括生产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也表现为硬环境、软环境和形象环境。方方面面的环境都要依托于城市平台这个大环境。现代经济是城市经济,现代社会是城市社会,现代政府是城市政府,现代区域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城市竞争。城市作为现代产业、经济、社会的一个载体和平台,具有与农耕文明截然不同的集聚规模效应。所以,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城市化的发展、提升过程。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就很难有现代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转型发展。只有城市让人一见钟情,才能集聚流动的高端要素、吸引各种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让人日久生情、凝心聚力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和改善民生。而我们恰恰就在城市化这方面滞后了。

目前我市的农业仅占GDP的3%,即非农产业占97%。城市化率为60.7%。而户籍人口中非农人口仅占21.5%,两者相差近40个百分点,即现有统计的城镇人口中包括了大量农村户籍人口,这只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他们即使住在城里,也是住在城中村、城边村,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转化为真正的市民。这几组数据说明。从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我市的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同时我市的城市化也是不彻底的半城市化,与省内其他同类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差距就更为明显。(1)中心城市能级不高。温州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市,是浙江省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但城市建成区面积杭州是437平方公里,宁波是242平方公里,温州仅为174平方公里,中心城市集聚的人口,杭州是412万人,宁波是207万人,温州只有140万人。中心城市框架没有拉开,功能不完善不配套,生活成本高,环境脏乱差。集聚和辐射能力不强。(2)村镇离散度大。现在温州虽然形成了大都市的雏形,但这艘航空母舰是由小舢板拼凑而成的,整个都市区基本上就是绵延繁乱的村镇带,现在全市有262个乡镇5407个行政村,村镇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建设档次很低、布局不合理,不可能形成现代城市的形态、结构和功能。(3)城市化过渡性地域大量存在。中心城市大量的城边村、城中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集镇,呈现出“似城非城”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农村不像农村、城市不像城市的城乡面貌,最好的地方像欧洲,最差的地方像非洲。(4)农民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背离。虽然我市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但90%以上还是“离乡不离土”,有非农的生产方式,但户籍身份还是农民,生活方式还处在农村层面。

过去温州模式是在没有资源、没有国家投资的极端困难情况下,靠温州人的勤劳聪明,靠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发展起来,是被逼出来的。而现在由于城市化不足,致使城市的规模、档次、品位上不去,加上近年来我们城市供地不足,房价奇高,失去了对人才和资金的吸引力,本地的人才和资金是被逼出去的。因为资本和人都是流动的,都是逐利的,哪里环境好、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集聚。现在6000亿元温州民间资本像幽灵一样在全国各地游荡,温州的转型发展就失去了投资项目支撑。同时,又由于城市化的不足,使得服务业发展缺乏载体基础,形不成规模效益,从而严重影响经济转型升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体验型消费的需求提升,环境不好、服务业不足也影响了民生改善。

城市化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体制机制制约。温州市场经济起步早,市场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比较灵活,这是温州过去发展的最大优势。但是随着发展阶段的推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创新没有及时跟上来,公共制度供给不足是现阶段温州发展的根本制约。这些制度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方方面面,今年市委市政府已经在市区财政体制、国资和投融资体制、城市建设管理体制、行政审批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有些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从总的发展进程看,目前对温州发展制约最大的还是城乡二元的制度障碍。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产权、户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城乡二元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将农民束缚在农村,生产要素没能真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起来,而是固化沉淀在农村动弹不得,导致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小而散的乡镇布局,使各个乡镇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垄断资源,自我服务、自我发展,造成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财富的巨大浪费,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对周围农村的组织协调作用也难以发挥,城乡一体化发展缺乏有力的节点支撑。所以,我们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人手,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打造发展平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强化投入,推进转型发展。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统筹城乡推进城镇化,必须围绕建设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这一目标,紧紧抓住国务院启动第二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这一重大契机,创新思路,大胆实践,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以中心镇建设为平台,以农房改造为切入点,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转型发展,为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为此,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等“1+12”文件,因为综合改革不可能单项突进。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以乡镇撤扩并为突破口,切实推进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构建“1650”网络型组团式的城镇体系。要围绕建设温州大都市区构架。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大都市功能区和中心镇建设,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平台。一是构建“1650”大都市区城镇体系新格局。就是建设1个主中心,把以大罗山为中心,

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加洞头、瓯北包括上塘在内的区域,建设成为人口、要素、经济、产业等各方面最高度集聚的大都市核心区;建设6个副中心,在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沿海地区建设4个大城市,在罗阳、大凿等中西部山区建设2个生态型中等城市,形成大都市副中心;建设50个区域性中心镇,在全市建设50个左右集聚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二是实施乡镇撤扩并。在大都市主中心、副中心地区,实施撤乡镇建街道,规划建设若干个区镇合一、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大都市功能区,每个功能区30-50平方公里,最小也不能小于20平方公里,功能区实行管委会领导体制,下设若干个街道;同时各县(市、区)全面实施乡镇撤扩并,建设若干个具有区位优势、产业依托和自身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镇。三是扎实推进扩权强镇。按照责权利相配套的原则。以“权力下放、超收分成、规费全留、干部高配”为主要内容,扩大中心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中心镇管理和发展能力,做大做强中心镇。

以要素市场化“三分三改”为核心,切实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各类要素向城镇集聚。“三分三改”,就是政经分开、资地分开、户产分开和股改、地改、户改。实行“三分三改”,目的是促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流转,推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和新社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公共服务向建成区集中。实行“三分三改”,是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核心,是农村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对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全力以赴加以推进。一是政经分开。即把村“两委”组织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分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企业,其收益属于村民成员所有:而村“两委”是社会政治组织,其运行成本应该参照城镇社区基层组织由公共财政来承担。现在农村的行政组织和经济组织政经合一,用集体经济来支付社会行政管理费用,这对农民是有失公平的:用行政权力来经营村级集体经济资产,也容易造成内部人控制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的争权夺利行为、以及等腐败现象的发生。二是资地分开。即把土地资产与非土地资产分开,使得非土地资产能够正常自由流动。宪法规定,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不能搞私有化。但非土地资产可以进行改革。现在农村产权不明晰的关键就是把两者捆绑在一起,不仅土地资产不能流动,连非土地资产也不能流动。把土地资产和非土地资产分开,在土地资产保持集体性质不变的同时,可以使非土地资产自由流动。三是户产分开。即把户口与产权关系分开,使农民在农村所享有的各项权益不因户口转换而改变。户口和产权没有必然联系,产权与居住地也没有必然联系。农民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用益物权、集体经济权益。这些权益不能因农民户口转换、居住地变化而改变,是农民个人的权益,可以由农民自由处置。农民到城镇居住生活并转换户口,与城镇居民享有城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这不是户口带来的权益。不能以农民放弃原来在农村所享有的权益为前提条件。四是股改。即对村级集体经济中的非土地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革。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其行为就是单纯的企业行为。实行股改以后,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与村“两委”脱钩,防止内部人控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民对自己拥有的股权享有自由处置权,这些股权不会因农民居住地的变化而丧失,这样农民就可以没有牵绊地自由流动。五是地改。主要是三句话:农用地“三不变”流转,即农用地在权属性质不变、用途不变、量质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流转;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即宅基地的用益物权可以变现,也允许农民跨行政村(镇)异地置换城镇房产或异地建房,用来帮助农民进镇入城;建用地同国有入市,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农村集体土地分为农用地、宅基地和建设用地,分类进行用益物权改革,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行农用地“三个不变’’流转。可以促进土地相对集中,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生产效益。宅基地助农民进城,可以有效降低农民进镇入城的安居成本,实现房产增值,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并有利于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用地同国有入市,通过建立一套规范的政策,使农村建设用地同国有建设用地一样建立土地交易市场。可以把农村建设用地资源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要素,充分激发城市化的动力和潜能。六是户改。即户籍制度改革,是指户口以实有人口、实有住所为依据,按居住地登记。剥离依附在户口制度上的身份、职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附属功能,还原户口本来的社会管理功能。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农民和市民没有区别,同等享有城镇居民的待遇,同时保护农民在原来农村享有的正当权益,农民就可以自愿进镇入城转变成市民,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推进城市化。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2

关键词:城郊农业的发展;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001-1

1 四平市城郊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尚未形成,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仍然比较低;初级农产品占大多数,产业化链条没有建立起来,生产与销售衔接不够顺畅;技术装备相对落后,农田水利、农业机械、棚室设备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随着四平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近郊人地矛盾日渐突出,解决失地农民长期稳定安置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发展投入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资金成为瓶颈问题。

2 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促进城郊农业发展

2.1 明确城郊农业发展目标

服务城市,富裕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搞好规划布局,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增加投入,走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效益显著的发展之路。

2.2 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

紧密结合城郊地域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搞好区域规划。以精细种植业、养殖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观光休闲旅游业为重点,建设一批规模相对集中的城郊农业产业发展集中区。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认真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积极增加地方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郊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4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

制定更多的鼓励政策,倡导城市工商资本参与城郊农业建设,协调金融机构支持郊区特色农业发展,引导优秀龙头企业与城郊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利用企业资金促进第一产业发展。

2.5 强化技术支撑

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城郊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城郊农业产品质量效益。增加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和重点技术培训,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2.6 完善城郊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信息互联网络,及时向农民提品生产信息、市场信息、消费信息等,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3 采取六项措施积极发展近郊农业

3.1 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多种经营

立足于郊区区位实际,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发展完善以粮食、畜牧、园艺特产、多种经营及观光旅游为主要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

3.2 根据城郊农业发展状况及特点,两区都制定完善了农业发展规划

以四平市铁西区为例,划定十个发展模式区,生猪养殖模式区、奶牛养殖模式区、蔬菜棚膜经济模式区、禽类养殖模式区、鲜花种植模式区、生态园建设模式区、运输专业模式区、生态旅游经济模式区、农牧产品深加工模式区、覆盖全区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

3.3 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精神,在农田基本建设、农机、水利等方面逐步建立扶持性政策。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一是争取国家、省市的资金投入,二是鼓励出外企业家返乡创业,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三是引导龙头企业以及相关农户进行良性投资,四是与银信部门沟通,为地方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3.4 强化技术支撑与服务,完善城郊农业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市级和两区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的人员、设备和技术优势,成立农业、农机、畜牧养殖等技术服务组织,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给农民传授知识,排除故障。特别是在春季,在良种的选择上,机具的选择、维修上,各个技术服务组能够做到深入村屯,言传身教,用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率。在原有区、乡、村三级服务网点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网络最后一公里工程,利用五年时间基本实现信息村级全覆盖。发挥合作社、专业协会的主题作用。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以规模化形式进行经营,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倡导农机合作组织、养殖专业合作组织。

3.5 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认真解决城郊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人地矛盾

逐步建立完善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和城市发展用地规划,确保农村耕地不流失。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的培训政策,解决好失地农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再就业问题。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掌握和提供就业信息,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条件,逐步提高组织化、专业化程度。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3

从南京郊县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出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机制,倾斜发展资源,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三个集中”,通过工业化转移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市民回报农民,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人与自然的友好共生,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谐。关键是要抓住“四个一”:一个根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以加快郊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一个战略,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协调,以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为着力点;一个倾斜,必须坚持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带动,以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为突破点;一个抓手,必须坚持夯实村级工作,以推进“双培双带双创”为切入点。

一、提升郊县经济发展和富民水平,为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来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指物质文明,“乡村文明”是指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指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指政治文明,统筹这四个文明的核心是加快发展,建设具有南京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郊县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20__年1-9月份,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6.9亿元,可比价增长18.9;实现财政收入__.2亿元,同比增长23.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453.1亿元,同比增长29.3,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955元,同比增长19,比上年同期高出2.7个百分点。但值得注意的是,郊县发展中拆迁难、用地难、审批难、资金难等矛盾,导致发展的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同时上升,招商引资势头受挫,财政运转出现一定困难。市委、市政府要求郊县在“十一五”发展中,力争实现经济总量四年翻番,确保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20__年达到10000元。围绕以上目标,我们要牢牢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突破节点,千方百计此解瓶颈制约。在用地指标偏紧、用地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多策并举,积极向上争取土地转用指标,用好现有政策,最大限度做好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这篇文章。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r入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加快要素集聚,研究外资转移的新动态,加大专业化、市场化招商力度,系统化、集群化利用外资。同时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城市资本潜力,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二是抓住要点,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南京与苏州、无锡相比,工业发展度明显不足。经济普查数据显示,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万多家,无锡8000多家,但南京只有2449家,差距非常大。今后,我们要提高工业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的比重,不断扩大有效投人,提高郊县中小企业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聚,保持工业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三是瞄准重点,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尽管连续几年来农民收入逐年递增,但还未真正建立长效增收机制,20__年达小康必须保持年均13的增速,困难不小。特别是部分低收入户增收艰难,20__年,10的低收入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958元,与10的高收人组收入之比为1:6.3,收入差距在一万元以上。在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要更加重视低收入户的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去年5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统筹城乡发展千人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京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和5个配套文件。当前,城乡统筹的各项工作正在加快向前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创新。机关部门逐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发展的思维定势,改变了过去工作精力放在城市多、用在郊县少,考虑城市利益多、考虑郊县利益少,城市、农村“两张皮”的状况,初步建立了城市与农村互利性、市场化、内生型的互动发展机制。二是城乡产业布局更趋合理。以郊县现有开发区、工业区为载体,结合国有企业改制和规模扩张,加速推进城区工业向郊县搬迁,已初步形成江北医药、化工产业带,江南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带格局。三是乡村建设顺利推进。确立了“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组团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主城----新市区---- 新城----重点城镇----一般建制镇----中心村”梯度发展格局,“三城九镇”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按照“城区强力推进,近郊加快实施,远郊规划引导”的原则,全市计划建设1500个农村社区,并通过城镇社区集中、拆迁安置集中、中心村集中、特色居民点集中模式,在11个村先行试点。四是薄弱地区帮促力度加大。在前三年对全市8个经济薄弱镇帮促的基础上,组织动员了南京地区157家机关、城区、高校、科研院所、工商企业单位,对相对薄弱的六合、溧水、高淳开展全方位、大范围、多层次的挂钩帮促,市向每个区县派驻工作队。截至去年10月底,城乡开展对接活动117场次,敲定合作项目281个,落实帮促资金近12亿元。

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目前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全力督促政策实施,各部门正在制定“十一五”行业发展规划,把郊县发展纳入全市大规划,把“三农”投人纳入财政大盘子,把农民增收纳入全市富民大工程,以确保有专门领导分管“三农”工作,有专门处室为“三农”服务,有专门经费扶持“三农”发展。

三、向农村倾斜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填补弱部

为了让农民真正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成果,近年来,南京市积极实施财政倾斜政策,先后投入20多亿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兴办农村各项实事,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差距。农村交通条件明显改善,水泥道路实现了村村通;农村低保水平得到提高,有2.5农村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逐步健全,新建改建了576个村卫生室,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参保率达91,村覆盖率100;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发放100多万元的助学券,解决了44.4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所在,下一步,我们要继续以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为核心,以农村公共产品提供为突破口,逐步调整城乡分配格局。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全面完成农村八件实事的基础上,市级财政计划再投入1.33亿元,用三年时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五件实事,并鼓励和支持各郊县自行兴办标准更高、范围更广的实事工程。与此同时,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模式,利用市场机制,鼓励农村社区、农村私人以及社会民间组织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多元化。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实行“助学券”补助,不但对书费、杂费、学费进行全免,对住宿费、生活费也要进行减免。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培训工程,做到每个农村劳动力“想培训的都能参加,能培训的都有补助”。以完善网络、保护水源、净化水质为目标,推进农村“二次改水”,扩容和升级37个镇级水厂,对100个暂未列入撤并计划的村级水厂配齐消毒和净化设备,保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积极整治农村环境,改造改建农村小型农桥和抗旱排水设施,加快建设农村标准卫生厕所,开展农村生产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试点,着力建设一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整洁卫生、设施完备的中心村。三是建立更加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低保标准由目前的人均120元/月,提高到20__年“一区两县”不低于180元/月,其他区县不低于220元/月。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和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农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网络,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筹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50元提高到20__年的100元。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尤其是被征地农民的就业保险制度,保证被征地农民“失地不失利”。探索实施农保、镇保等符合农村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方式,扩大参保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并逐步向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过渡。

四、大力开展“双培、双带、双创”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典型引路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4

【关键词】 欠发达山区;城乡统筹;思考;对策

位于秦头楚尾的白河县,山大沟深坡陡,土地零碎瘠薄,自然条件较差。全县近21万人约有五成以上的农民散居在海拔偏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沟坡梁,基础设施难以有效改善,公共服务难以真正惠及,城乡差距较大。如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课题。最近,我们到白河县宋家镇的光荣村、四新乡彭家社区、茅坪镇枣树社区以及兴达公司在仓上镇天宝村三组进行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点处进行了实地调研。现简要分析总结,试图为欠发达山区如何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一点粗浅思考。

一、目前白河县农村与城区的主要差距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

白河县2010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4410元,较2006年6466元增加7944元,年均增加158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80元,较2006年1786元增加2194元,年均增加4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额仅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为3.62∶1。

2、城乡基础设施差别明显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但由于白河县自然条件差,农民居住分散且海拔偏高,农村的水、电、路、通讯、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远远落后于城镇。如城区自来水用户率为100%,而农村为39%;有线电视城区入户率89%,而农村2.5%;通讯网路城区全覆盖,而农村覆盖率仅为55%。

3、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

突出表现在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教学设备等三个方面。特别是近年来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教师大多数被选调到城区,城区学校教师超编生源爆满,而农村还有个别地方出现教师缺员现象,且多数学校无专职美术、音乐、体育、英语教师。农村的学前教育普及率只有30%。同时,城区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及教学仪器等设备配置也明显优于农村学校。

4、城乡医疗资源配置悬殊较大

全县17所医疗卫生机构,城区有三所,其中二级乙等1所;15个乡镇各1所卫生院均为一级。医技人员中城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49人,农村卫生院高级职称仅1人,中级职称18人。同时,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严重不足,造成城区医院病人爆满,农村卫生院病人逐步减少的局面,极不方便农村群众就医。

5、城乡社会保障政策标准差距较大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标准高,农村明显低于城区水平。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180元/月,而农村则为70元/月,人均差距110元/月。

6、城乡居民不同户籍所依附的法律政策不平等

受户籍等制度约束,农民工无法与城里人同等享受,甚至是不能享受社会保障、养老、就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待遇。如农村居民享受不到城镇居民有关廉租房政策,农村修村级道路、拉自来水要筹资筹劳等;还有因户籍不同,侵权赔偿的标准也不同。如在交通事故中,同等条件下城镇户口(以2010年标准计算)死亡赔偿金(1人)约为28万元,而农村户口约为8万元,城镇居民为农村居民的3.5倍。

二、对欠发达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白河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统筹城乡发展面临“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土地怎么办”三大难题。笔者根据调查情况,结合个人思考,认为目前在欠发达山区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积极推进山区农村人口集中居住

白河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到那些偏远的小村落及单家独户,如学前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等。农村人口布局分散和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已成为农村公共服务加快提升的基本障碍。因此,促进山区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已成为现阶段山区县促进农民充分共享公共服务的一项基础工作。应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引导分散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聚集,让农民共享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良好的公共服务。如:白河县制定的“16830”工程规划“,即打造1个宜居县城,6个重点集镇,8个一般集镇,30个生态社区,力争通过5-8年的努力,县城人口达到8万人,集镇6万人,社区4万人,基本形成县城、集镇和生态社区“三位”一体的人口布局框架。目前,全县正在扩容建设的生态社区26个,4100户1.5万名群众从高山区搬迁到社区城镇定居,“山地危居”问题得到解决,原有的村组人口逐步减少,村级管理体制正在改变,农村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当然,要从根本上让农民平等共享公共服务还取决于公共服务制度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元的转变。前些年,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发展农村公共服务,下一步除了继续增加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外,关键还得花精力搞制度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元公共服务制度。

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约经营

目前,一方面是白河县耕地少,水利设施差,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种粮“望天收”,农业比较效益低、风险大;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坚持不懈抓劳务输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种农户分散经营、农业生产主体弱小和农业科技支撑薄弱已成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基本障碍。积极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农业集约经营,是目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和破解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如白河县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及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返乡能人大户、工商企业回乡规模流转土地。如兴达公司负责人刘和兴,回到家乡仓上镇天宝村一次流转山地6000亩,不仅发展规模特色效益农业,而且投资兴建农村新型社区。从山西煤矿返乡的茅坪镇响应村外出务工老板胡成兴、胡成明兄弟,回村整组流转山地4000亩,创办立体农业示范园。截止目前,全县共规模流转农村土地、林扒5万多亩,其中50多名外出务工能人、工商企业法人回乡整组流转土地2万多亩,投资5000多万元,建立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山地田林文章。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搭建起了工商资本下乡与农村居民进城双向城乡一体化桥梁。

3、积极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农民从山上搬迁下山,实现集中安居,共享公共服务,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充分就业,实现收入稳定。首先要重视对农民的技能培养。大力实施人人技能工程,要使所有未进入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全部接受免费技能培训,使人人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二是有组织的输出劳动力,不断健全服务体系。按照“培训――输转――就业――维权”四位一体模式,建立多个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处,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中城市和县城工业园区有序转移。三是鼓励全民创业,加大扶持力度。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覆盖范围,减免管理费、登记类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小额扶贫贷款政策,扶持自谋职业、自行创业的城乡劳动者进城创业。如白河县为最大限度激活民间资本,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的问题,探索出了“工商企业下乡创业、外出老板返乡创业、村组干部带头创业”的统筹城乡发展三种运行模式。目前全县有600余人回乡创业,投资超过13亿元,1万多名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4、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均等化

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抓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民保障、社会救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是着力加强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同时,对进城就业的农民,要求用工单位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农民,鼓励其参加城镇养老保险。二是高度重视解决养老问题。一方面要完善敬老院建设,实现“五保户”全部集中供养,不断提高集中供养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老年公寓建设,使鳏寡孤独老人供养得到有效保障,真正使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夙愿变为现实。三是积极推进城镇廉租房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有效保障困难家庭基本住房要求。

5、积极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5

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倾向于以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人文发展指数、二元结构指数、集约化指数的综合评估,整体衡量区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有专家指出,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是一种符合社会分布原理、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但往往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各城市优势互补、功能互补,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城乡二元结构指数的城乡差异趋高,基尼系数逼近0.4的警戒线时,就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既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城市化的主流,也是缓解制约中国社会公平的二元结构矛盾,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之路。

以往城市环境保护更多地关注城市中心区域,城市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城区普遍实行了“退二进三”战略,调整了城市的功能和布局,改善了城区的环境质量,客观上形成了城市工业布局向城市周边发展,但由于统筹规划不够,综合城乡协调发展的措施没有跟上,又造成了一些新的环境问题。同时,保证城市生活供约的集约化养殖、种植等现代农业也多集中分布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城市周边地区更多地承担着来自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等污染,城市周边地区的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大气污染问题突显出来,影响了城市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影响了城市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最终影响城市的永续健康发展。

我们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我们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城市的素质。城市化有助于促进城市素质的提高,同时,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也可以为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奠定牢固的基础。城市是个点,逐步往外扩,往区扩,往卫星城镇扩,周边农村建设生态示范区,连成片后再把卫星城镇加密,逐步形成一个大的都市圈,强化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增强城市生态环境的综合功能。在建设新型城乡关系中坚持平等原则、开放原则、互补原则、协调原则,破除旧体制下失衡和矛盾,实施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城乡产业结构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建立新型的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城乡关系。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范文6

一是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壮大提升三大产业,农民增收入持续增长。始终把发展生产、富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速,年均增长15.1%。果品、畜牧、蔬菜三大特色产业收入达到2706.4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1.7%,比2008年增长了1.5倍,跻身全省果品大县、牛羊大县、蔬菜大县行列。发展林下养鸡134万只、林下种植4.6万亩,完成树种改优4.1万亩,落实林权抵押贷款1.25亿元。

二是以城乡统筹为方向,全力推进“三个加快”,城镇聚集作用日益凸显。加快中心村建设,全县建成了68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修、改建小康住宅2.85万户。加快小城镇建设,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加快县城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县城的中心带动作用,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目标,不断完善供水、供热、排洪、排污等公共服务设施,县城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四年来共实施各类城镇建设项目46项,完成投资6.8亿元,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展到6.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加到11.5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2.67%,比2008年提高了8.06个百分点。

三是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实施“五项工程”,农村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实施农村公路晋等升级工程,新建通乡通村油路(水泥路)267.8公里,全县油路通村率达到71.2%。实施水利设施联网覆盖工程,全县自来水通村率达到98%,入户率达到90.6%。实施清洁能源推广普及工程,新建户用沼气池2.3万口,发放太阳灶1.1万户,新建卫生厕所1.2万座,农村沼气、太阳能、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50.57%、51%和74.7%。实施生态建设巩固提升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水土保持治理率分别达到37.13%和82.4%。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集中开展以“三清五改”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三清五改”示范村93个、示范户4848户,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69.7%。

四是以均等普惠为目标,努力促进“五个提升”,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提升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新建、改造各级各类学校148所,消除D级危房11.4万平方米,乡镇中学、中心小学新建改造面达到94.1%。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4%,比2008年提高4个百分点,农民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18%。提升信息网络覆盖水平,大力实施文化体育惠民和信息网络覆盖工程,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4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场所、农家书屋和“村村响”、“户户通”实现了全覆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8%以上,行政村通讯覆盖面达到98%,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49.8%。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农村养老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达到95%,认真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救灾救济等政策,累计发放农村低保金8016.6万元,城乡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提升扶贫开发工作水平,抢抓六盘山特困片区政策机遇,大力推行产业、科技、智力“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全县稳定脱贫1.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