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国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国教育研究

外国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理论分析;差异研究

随着我国高校大学外语改革的进程,尤其是大学外语分级教学的实施,大学外语基础外语教学正在松动,规范的学正在向多元化教学发展,由基础外语教学向专门用途外语教学转移,本文以中国和美国外语教学模式差异性为例,阐明中美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差异性、优缺点,措施方法以及困难等观点,探讨构建适合中国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美教学模式差异分析

(一)中国目前教学模式特点

21世纪,中国教育随着知识的发展和信息的丰富,对外语教学的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外语教学的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点。目前国内主要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应用了很多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知识的丰富,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的实践应用中,存在很大不足(王文静 2012)。并且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知识被动接受的这种传统方法,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会发现学习,更加不会主动学习。对于老师,课上强调的不是如何启发学生去思考,而是是课文知识的讲解和应试技巧。

(二)美国教学模式特点

美国学生升学严格按照学区进行划分,并非按照中国考试模式,这样教学模式必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学区学校师资普遍较好,总体差别不大,学生素质是教师教学模式中重点加强的环节。学生处于一种自由的学习,而不是只有成绩好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而他们普遍采用的是交际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目标语的交际能力。采取以小组做任务的形式运用目标语进行表达,阐释,然后进行信息交焕。

(三)差异对比

美国模式是对能力的绝对评估,与中国“一考定终身”的教育模式完全相反。美国教学引申出一系列新型有代表性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互惠式教学、合作型教学、情景教W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一系列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发展,课堂内容有主题贯穿(麻彦坤 2005)。中国教学模式对创新教学理念的关注度还不够,还需要加强,并且国内教学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所需的宽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太差,大学生围绕着既定专业而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参加实习、实践等活动。

二、中美教学模式优异研究

(一)中国目前教学优缺点

优点:加强创新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的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备课准备充分,教学内容衔接科学、过渡自然。教学思路清晰明,教学内容丰富。融入新元素到教学模式,体现新课标的精神。重点、难点把握到位,教学经验丰富。

缺点:教师调控能力强,大量的模仿和机械操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上细节讲解缺乏,带动性不够 ,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高,学生上课有点放不开,不敢讲出自己的想法,封闭地学习, 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若不与实践紧密联系,不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那也是毫无意义。

(二)美国教学模式优缺点

优点:让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从中了解社会实际,熟悉社会对大学生技能需求,按照计划加强学习针对性的提高专业技能,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视整体结构的对话教学,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学生学的语言自然,表达准确。

缺点:基础课程难度较轻,美国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如中国学生。

(三)差异分析

1.中美外语教育地位不同

外语教育(主要指英语)是我国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1964年颁布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学校教育中确定外语为第一外语,大力调整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开设外语课的语种比例”。这是首次明确英语在学校教育中"第一外语"的地位。到1966年,全国高等院校开设英语专业的学校达74所。“”结束后的1977年,了,英语分数比重由10%起逐年增加。198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国内兴起了出国热潮,其标志就是托福热。1984年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科。我国随着对外开放,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材,外语教学在我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美国是一个不需要学习外语就能完成中学教育的的国家。但是20实际80年代,美国的外语教学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外语教学越来越引起重视,对于美国而言,学习外语有利于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增加强国际上的竞争力。

美国用科技创新制造的财富,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这是美国教育发展的结果(Doering 2007)。美国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如中国学生的,美国学生的课程难度较也比国内的容易很多。

2.评估方式也大有不同

外语是中国学生从中考、高考直到研究生升学必考的科目之一。读大学,还有衡量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全国大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外语专业的专四、专八考试。成人还有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外语考试。因此,中国衡量英语能力的重要手段就是考试。这些评估都是重要阅读、写作、听力。口语测试基本上没有做要求,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只针对笔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美国的外语教学评估主要学术的学习过程。他们对于学生的外语要求能力不高,像中国学生选修体育课,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时间进行学习。因此各个学校的评估方式也各有差异。主要是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交际能力。

三、改善教学措施的方法以及实施过程探讨

(一)改善教学措施的方法

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设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和掌握记忆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尽量使用外语教学, 备好教学资料,确立最佳教案,突出语言的实践多样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

3.合理利用课外资料,重点题要重点练习、重点讲解,做到主次分明,讲求实效,扩大课外阅读量,增强语感,循序渐进,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语言点讲解做到精讲多练,举一反三,使学生理解准确、深刻、透彻 。

5.实行分层次教学,分层次辅导,分层次练习,分层次要求,使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学习知识(况细林 2013)。

(二)改进的教学模式如何得以实施

学校基础建设加强硬件软件建设,不断改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设备条件,这是学生改善教学措施的前提条件。教学者对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也是改善教学措施的必要条件之一。多举办教学活动的评比和交流贤ǎ让好的教学方法得到传递和传播,更多人受益。制订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相关部门加强监督和督促。

四、优化、更新外语教学模式重大意义

评价一种教学模式,不在于它的来源及其所采取的方法,而能否取得优秀的教学效果,培养出优秀的被社会所需求的高等专业人才。因此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结合高等外语教育改革计划,创新提高发展各种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被当代和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责任和义务。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外语教学中能够运用高效合理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外语学习提高带来较大的帮助,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水平,但运用过程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来合理制订,不能完全依照别人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否则要运用不当,就有可能形成某些反效果,所以发展提高教学模式的过程是一个探索、研究阶段,需要积累和沉淀,只有经过实际检验后,达到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才能大范围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麻彦坤.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当代美国教学模式中的应用[J].外国教育研究,2005,32(9):60-64.

[2]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外国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国外高水平教材;校本化;改造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09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作为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对我国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校本化”研究。引进国外高水平的教材进行“校本化”建设,力图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科学技术,避免本国在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制上的偏差,是实现高校“校本化”改造的重要途径。因此,高等院校想要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必须将引进国外高水平教材与“校本化”的改造结合起来,通过国外最直接的经验提高我国本土的教育水平。

一、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对“校本化”实施的重要性

(一)提升本土高校的专业知识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经济体系逐渐建立,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我国各大高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努力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我国各大高校的教育改革,最主要的就是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所以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外国语言的机会,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在国外甚至是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以及发展前景,并且通过外国高水平教材的引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好地培养学生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外高水平教材不同于其他的书籍,教材更具权威性和学术性,因此在国外教材引进时,要注重教材的适用性,要结合当前本土高校的特色,引进最适合,对自身专业发展最有效的教材。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对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和感情培养的纽带,其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是对本土高校“校本化”的有力补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和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较高,在专业上都是具有一定建树的,所以引进国外高水平教材,教师可以充分地借鉴外国相关本专业的教学重点,并对本专业在国际上的热点话题有更多的认识,这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高水平教材对我国本土高校的“校本化”的实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面对复杂繁多的教材,学校和教师要结合本土高校的实际特点,择优选择,并且要选择对本专业具有发展性作用的教材。

(三)符合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深化,丰富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内容的国际化,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引进外国高水平的教材对我国本土教材是一种补充和丰富,这对本土高校“校本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使得世界各国逐渐加强了各领域的合作,教育教学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就应该肩负起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在实施“校本化”,引进国外高水平教材时,要注重本土文化在“校本化”中的建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科学的选择,引进最适合我国本土教育的教材体系,加强我国与国际上的知识交流,提高我国本土高校的教学水平。

二、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建议

(一)改造外国教材,突出本土化

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改造,就是通过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提高我国本土教育的发展水平。国外教材与本土文化的有机融合,对我国相关专业知识水平的提升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所用。但是外国的教材是依据外国的国情和学生发展特点进行编制的,虽然有很多的精华,但其内容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的国情,所以在引进外国高水平教材时,要根据我国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外教材进行改造,并且要与本土教材进行整合,在吸收外国教材精华的同时,突出我国的本土文化,使得教材的内容适合我国相关专业的发展实际。在对国外高水平教材进行改造时,要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和国家的政治思想,在保留外国教材本意的基础上,删除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实际不相符合的内容。

(二)合理运用教材,突出系统性

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知识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通过知识体系进行连接的,因此在引进外国高水平教材时,要注重教材的系统性。系统性教材的引进,可以与我国本土的教材内容形成很好的呼应,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本土专业的发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所以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教材,根据我国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选择适合本专业学生学习的课程。在教学中还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高效率的教学方法可以加速外国教材“本土化”的实施进程,提高外国高水平教材对我国本土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借助网络和社会实践,突出功能性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网络逐渐成为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重大的改变。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互联网的多种功能,可以直观形象地演示知识内容,并且互联网可以融会世界各国的知识。在高校实施外国教材“校本化”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功能的多样化,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拥有吸收和交流外国文化的机会,并且通过网络平台,可以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保障。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应该是具备踏实的理论功底和成熟的实践能力的,因此外国教材“校本化”的改造必须注重以社会实践为补充,只有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能鉴定外国高水平教材对我国本土教育是否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学校和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通过吸收外国教材中的先进经验,补充和完善本土教育的专业需要,这对外国教材“校本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外国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的改造,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实施具有至关重要作用。外国教材“校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其积极的促进意义不可小视。因此在实施外国教材“校本化”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趋势,精选适合本土教育发展的教材,在对外国教材进行改造时,要在不改变外国教材原意的基础上充分突出本土文化,坚持外国教材系统引进的原则,借助网络和社会实践的积极影响,推进我国实施国外教材“校本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家良.国外高水平教材的引进与“校本化”实施路径的探析[J].现代交际,2016,05:159-160.

外国教育研究范文3

1.引出经典形象。在初中阶段,学生在外国文学的学习中,对一些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些经典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他们脑海之中,如顽皮的小弗朗士、潦倒的于勒、狡猾的变色龙、残忍的夏洛克,等等高中阶段的作品中还会见到更多典型人物,如守财奴葛朗台、变形人格里高利等。这些典型形象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兴趣与接受力有选择性地向学生推介优秀文学作品。在外国文学中,西方文学是重头戏,教师从引出经典形象联系到西方文学史,针对性地概略介绍,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大略的文学史体系,了解其文学发展的渊源,这样才会对所涉及的文学现象和文化理论有更清楚的认识。如西方古典文学中,宙斯、普罗米修斯、维纳斯等多次在语文阅读中出现,他们特定的内涵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困惑。我们可以专门准备两个课时进行系统介绍,让学生体会古希腊神话传说的魅力与精神所在:潘多拉的盒子,斯芬克斯之谜,阿喀琉斯的脚跟,苹果之争,还有危境中的避难所“诺亚方舟”,潜伏着危险的“特洛伊木马”,和谐无忧的“伊甸园”和满足人们愿望的“阿拉丁神灯”……这些形象遥远而神秘,牵引着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要以感性的方式激趣,让学生沉浸在文学的生动优美之中。

2.选讲名家轶事。这些都是文学大家,在他们背后都隐藏着许多故事。了解他们的故事对于认知他们的作品很有帮助。文学作品大都带有作者的情感烙印,跟作家的生平、个性、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推介外国文学作品,可从名人的小故事说起,如莎士比亚、欧•亨利、莫泊桑、契诃夫、普希金……这些文学大家的故事。这样一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二来让他们学会“知人论世”。教师在课上可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让学生猜猜是哪位名人说的,是在什么境况中说出来的,之后再引出名人的故事,学生的了解欲望会更加强烈。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很多学生都很欣赏这句话,在日常生活与写作中常常引用,但并不了解说话者,最多知道但丁写了《神曲》,并不知道但丁有着勇毅的个性和斗争精神:13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的但丁主张独立自由,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勇敢地站在民主派的白党一边,遭到放逐。《神曲》就是但丁放逐期间所写的叙事长诗。

3.普及名著名篇。学习外国文学,名著名篇必不可少,如《巴黎圣母院》《高老头》《堂•吉诃德》和莎士比亚戏剧,这些伟大作品中大多贯穿着作者强烈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他们的创作对学生的写作更有借鉴意义。教师可在课前组织学生朗读精彩片段,或组成小组对片段进行演绎,之后相互之间交流心得。读本里题材丰富、风格各异、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赏析要体现个性

新课标更强调学生的文学鉴赏要形成个人见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到“识”。而学生本身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层次不同,有共性也有个性。教师应选择合适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阅读,用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启发学生多角度解读作品,同时给予学生交流互动的平台。

1.分享阅读体验。学生经过学习《大卫•科波菲尔》都知道大卫在成长过程中历经磨难后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并最终获得幸福生活的故事,这也深深地启迪了学生对未来对人生的思考。这是阅读的共性,而此外学生们可能从各个角度认知获得了不同的思考:有的学生感动于他的坚强和勇敢;有的学生则学习到了他的助人为乐和解决困难的智慧;也有学生从作品中对善恶及金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师们应该给予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将心中的想法大胆地呈现出来,而且多样的阅读体验也更能体现出作品的阅读价值。

2.展开课堂讨论。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结合自身的感受体验深入思考与探究,提出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起对作品的理解力与评赏力,从而拉近与外国文学的距离。如导读《巴黎圣母院》,有学生质疑这部小说是否算情故事,作家在小说中的美丑对比是如何展示的。教师可在学生之间展开一次课堂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做出总结。唯有展开思想的交锋、观点的撞击,产生思维交流的火花,才能使大量的优秀篇章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外国教育研究范文4

在美国,教育界对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脱节情况关注较早。美国在探索高中与大学衔接历程中,先后提出过“6-4-4”计划、中级学院高中计划、AP课程、双学分课程等模式。“6-4-4”计划是将学制设置为:1到6年级为小学阶段,7到10年级为初级中学阶段,11到14年级是初级学院阶段。该计划的特点是把高中四年(9到12年级)分为两个两年,其中第一个两年在中学学习,第二个两年在学院学习。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6-4-4”计划在各种教育文献中出现较为频繁,但真正实施开展过该计划的只有几个学区的少数学校。中级学院高中计划(MiddleCollegeHighSchool,MCHS)是指高中和社区学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学生只要通过课程考试后就可以直接注册学学课程。1974年秋季,MCHS开始在拉瓜迪亚社区学院实施。到2000年,全美一共建立了30所中级学院高中。AP是AdvancedPlacement的缩写,即“先修课程”之谓。AP课程是为一些成绩优秀的高中生特意设立的大学程度课程。高中生如果成绩特别优秀在中学期间就可以选修大学一、二年级的一些课程,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以及语言和社会科学的部分课程,如果在考试中成绩合格,就可以在将来就读的高等院校中得到承认。20世纪90年代,AP课程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目前,近60%的美国高中学校提供AP课程。此外,美国还面向高中四年级学业成绩优异并且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双学分课程,如果学生在考试中成绩合格,就可获得学分,同AP课程一样,就可得到将来就读的高等院校的承认。双学分课程于1972年由纽约州的雪城大学发起。迄今,在美国有50多个州开设了多种形式的双学分课程。根据美国教育部教育统计中心的报告———《高中生注册中学后院校的双学分课程:2002—2003学年》表明:在2002—2003年度,有98%的公立两年制学院、77%的公立四年制学院、40%的私立四年制学院和17%的私立两年制学院都提供了双学分课程,选修双学分课程的学生总计达813000名。在英国,学生从中学阶段过渡到大学阶段是比较自然的,也就是说,英国的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较好的衔接。英国的做法主要有:一是设立了专门的衔接教育阶段,一是设置了较为完整的衔接课程。在英国中等教育结构中,有一特殊的结构,即第六学级(SixthForm)。第六学级与普通的中等教育不同,它是中学和大学之间的衔接教育阶段,带有大学预科的性质,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与未来专业相关联的知识教育。众所周知,英国的教育系统包括四大部分,即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继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之间有一“继续教育阶段”,相当于其他国家的高中教育阶段。这一阶段包括:中等学校的第六学级(SixthForm)、第六级学院(SixthFormCollege)、第三级学院(TertiaryCollege)、普通的继续教育学院或职业技术学院。中等学校的第六学级和第六级学院类似于我国的普通高中,第三级学院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英国的第六学级主要有三种体制:一种是设在文法中学、综合中学之中,这种体制占多数。相关调查显示,英国60%的中学设有第六学级;一种是单独开设的第六学级学院;还有一种是设在第三级学院中的第六学级。英国的第六学级学制正常为两年,也有一年制的第六学级。在英国,学生如果想升入大学就读,大多数都要在第六学级接受为期两年的教育,然后参加“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考试合格凭“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考试证书”可升入大学继续深造。普通教育高级水平证书课程(AdvancedLevelGeneralCertificateofEduca-tion,简称GCEALevel)主要是为升入大学做准备的学术性课程,也有一小部分属于职业教育课程。因此,主要以升学为教育目的并适当兼顾就业的第六学级,属于继续教育阶段,在英国中学教育阶段和大学教育阶段衔接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中教育日益普及化、多样化,同时大学教育日益大众化、个性化,也越来越注重中学与大学在教学和课程上的衔接。日本的做法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允许高中生学学课程。从1994年起,日本允许在数学和物理等领域有特殊才能的中学生按“科目修习生”的名义听大学的公开讲座和课堂研讨会。此后,日本逐步扩大了高中生到大学听课的学科领域,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向高中生提供学学课程的机会,允许在特殊领域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跨级学习上一年级的课程,使得大学课程较高程度地向高中生开放。二是合理设置中学和大学课程。日本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一系列改革使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上形成比较连贯的衔接。在日本,大学主要设置一般教育科目、外语科目、专业教育科目和保健体育科目四大类课程。其中,一般教育科目类课程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门类,学生在中学都已经进行过基础性的学习,为大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是扩大中学与大学的协作。其对策主要有:高中在充分考虑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兴趣爱好、意愿的基础上对学生将来的出路和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扩大高中生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让高中生充分了解大学的招生要求和教育内容等方面的信息。四是采用两次考试的大学入学方法。目前日本的大学入学考试共进行两次。第一次是全国统一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高中阶段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次是大学自主考试,侧重于考察学生在大学继续学习的基础能力和条件。两次考试的方式,使得中学毕业生学业成绩认定、素质综合能力评定与大学招生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好的联系,同时又赋予了大学很大的招生自,从而比较有效地在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由此可见,在国外,不管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非常重视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且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问题上已经建构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模式。

二、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我国对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关注较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衔接模式,因而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对照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入学方式过于单一我国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高考,是高中升入大学的门槛。目前,我国全日制高校除了招收少量保送生、特招生外,其余的学生都是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就读的,因此,高考可以说是我国大学与中学相联系的主要纽带。毫无疑问,我国大学的入学方式是过于单一的。而且,这种单一性还表现在我国高考一年仅有一次。一年一次的高考很显然不能满足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如果有偶然因素导致学生考试水平没有得到正常发挥,那么学生极有可能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此外,我国高考在考试内容方面也比较单一,主要侧重于考察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效果,而对学生是否适合进入大学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条件则考察不够。不管什么类型的学校、专业,招收的学生只有高考分数的高低之分,而没有其他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差别。大学没有选择的余地,学生又对报考的院校、专业不满意,很多学生在升入大学后才发现很难适应所在学校或所学专业的学习。可见,我国过于单一的大学入学方式,很难发挥大学入学方式应有的衔接作用。

2.大学与中学之间的交往不够中学与大学作为教育链上前后相继的两个相互关联的节点,理应开展多种合作,比如课程合作、管理合作、教师合作、学生合作等等,但是,目前我国这两个教育阶段的交往明显不够。对中学而言,他们只关心高校的招生考试工作,而对大学的管理模式、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学术追求等并不关心。对高校而言,因为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是“卖方”市场,大学不愁没有学生入校就读,所以大学很少自我宣传,很少主动与中学沟通和交流。这使得大学不了解中学,中学也不了解大学。或者说,大学不了解学生的过去,中学不了解学生的未来。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有句名言:“一件真正的完美作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因此,大学和中学如果都只关注各自雕塑的那一部分,即使雕塑得再认真,也会因为缺少整体观念而不可能雕塑出具有完美感的作品。

3.缺乏从中学到大学的衔接性课程在我国,从中学到大学没有专门的衔接课程,中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了解大学课程,因此,中学与大学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不衔接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目标不衔接。我国普通高中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应试教育是其主要教育目的,考大学是其占有绝对地位的培养目标,而对进行大学学习所应具备的能力的培养,如科学的学习方法、自觉的学习态度和独立的学习能力等,则极为忽视。二是课程内容不衔接。中学是面向国民的“常识性的普通教育”,大学是“专业教育”与“博雅性质的通识教育”,这是分属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然而,尽管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但作为前后连贯的两种教育,至少不能让学生有断裂之感。这就需要中学与大学在教学内容上有所接合。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有句名言:“如果没有通识教育,我们就决不能办好一所大学。”但遗憾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通高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高考进行,和高考关系紧密的课程内容则精讲多练,和高考无关的课程内容则不讲不练,和高考联系不太密切的课程内容则略讲不练。尤其是普通高中普遍过早进行文理分科教学,更是使得大学的“通识教育”没了根基。三是课程教学方式不衔接。中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大多是灌输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而大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则主要是探究式学习。中学阶段,学生们习惯于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学习;而大学老师则是指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策略的考量

不可否认,在总结发达国家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管窥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弊端,有利于考量我国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策略。

1.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使其衔接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高考是我国高中和大学的衔接点。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高考制度形式上过于单一,近年开始实行的自主招生等也仍然不能摆脱高考的束缚,对绝大多数高中毕业生而言,只能通过一年一度的高考才能进入大学学习。这使得我国的高考体制存在“重分数轻能力”和“一考定终身”两大弊端。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加上我国有着深厚的考试文化基础,高考尽管存在明显弊端,但废除高考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做的是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使它更为合理和科学。一是改变“一考定终身”制度,逐步推行多次考试制,避免由入学机会有限引发的衔接问题。多次考试可以一年考多次,让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变“一考定终身”为“多次考试表现最佳水平”。二是建立大学招生录取的多维参照制,淡化高考意识和弱化高考作用。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认为,只有高考“指挥棒”改变,才能把学校和社会引向素质教育的道路。由于目前大学招生录取时可以说是“一维参照”,也就是仅仅参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这使得高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殚精竭虑、兢兢业业于题海战术。如果大学在招生录取时能兼顾考试和素质,切实参考多种资料,就有望避免学校片面进行应试教育,避免学生片面发展,从而形成适于大学学习的必备素质。三是扩大自主招生权,广开入学渠道。大学在获得自主招生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适当增加大学自主选拔考试环节,以保证招生的针对性和高效性。

2.促进中学与大学的联系,使中学和大学得以互相了解就教育衔接而言,中学、大学都应该主动加强与对方的联系。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管理体系存在“条块分割”现象,中学与大学之间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严重缺乏,这造成了中学与大学教育教学在对接上的困难。因此,要提倡和促进中学与大学间的交往与联系,让这两个教育层次逐步形成资源共享、教学融通的格局。大学应加强对中学的了解,掌握中等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甚至尽可能地派教师到中学听课,密切关注中学的教学情况,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主动与中学对接。同时大学也应该向中学广泛宣传自己各专业所需的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指导中学在教育教学上做好与大学的衔接。中学也要密切关注大学教学的动向,自觉为大学学习打好知识基础和技能基础,避免与大学的教学脱节,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外国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语言政策;国外语言;比较研究

一、法国的母语保护政策

1.法语特权地位的丢失

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末,法语在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逐渐代替拉丁语成为国际上的外交语言。法语国际外交特权地位的丢失始于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举行会议,起草《凡尔赛条约》。这次会议打破了近两百年来会议文件只用法文文本的惯例,美国、英国都坚持要用英文和法文两种文本,法语在国际外交上的特权地位从此结束。

2.英语“入侵”法语

如果说《凡尔赛条约》是法语在国际外交特权地位结束的标志,诺曼底登陆则为英语“入侵”法语打开了缺口。1944年6月6日,英美盟军部队在诺曼底登陆;8月25日,巴黎解放。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美国为了挽救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法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得到了经济援助,同时也受到了英语和美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在经贸往来中,法国认为英语作为经贸语言有利于经贸交流,英语词汇随着进口的美国货一起被引进法国,广播、电视、报刊中大量使用英语语词,许多人认为这是时代的需要。美国不断扩大英语的影响范围,动摇了法语在国际外交和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这些引起了法国政界和文化界人士的警觉。他们认为,法语是法兰西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法国人的精神财富,而且是所有使用法语者的精神财富,因此要采取措施保卫法语和法兰西文化的地位。

3.法国政府采取的保卫法语的措施

法国成立了“国际法语理事会”“法语国家和地区高级委员会”“法语高级理事会”“技术用语研究委员会”等,这些机构在法语规范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法国还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法语的法律和法令。为了遏制英语的“入侵”,国民议会议员勒杜荷赫和巴斯等人联名向议会提交关于保卫法语的提案,该提案于1975年12月31日经议会一致通过,人们称它为《巴斯――芬里奥尔法》。该法律规定,商品名称及其使用说明书、招生广告、劳务合同、财务登记、节目预告、新闻报道都必须使用法语。

二、新加坡的华语政策

1.新加坡的基本语言状况

新加坡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具有引人注目的多种族以及多元文化,是世界上除中国以外华人最集中的地方。新加坡社会一直是华族、巫族(包括马来人和印尼人)和印度族三大民族的语言在不同社区、不同场合中通行着,再加上原先殖民者的英语,这些是新加坡名义上的4种官方语言。三大民族的语言本身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方言,中国移民自然也就说着属于闽语、粤语、客家话、吴语、北方话等多种不同的方言,因此,新加坡素有种族博览会和语言(方言)博览会之称。

2.新加坡重视推广华语运动

国家的语言政策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政治敏感问题。语言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引起民族冲突,从而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新加坡政府对敏感的语言问题一直是持慎重、灵活和实用主义的态度。

1979年,新加坡政府发起了常年性的“推广华语运动”,以便使华语最终成为新加坡华族同胞的通用语言,加强华人乃至整个社会的语言交际。为此,新加坡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措施。比如,规定政府及法定机构的华裔员工在办公时间内要用华语交谈;电台、电视台逐步取消方言节目,代之以华语节目;华裔新生儿的出生证、国民的身份证等重要证件也要加上汉语拼音;等等。

3.新加坡语言政策的特点

传承性。政府把殖民主义者强加给殖民地的语言(英语)维持下来,把它规定为官方语言之一,并且逐渐使它生根于全社会进而成为家庭语言。

实用性。新加坡语言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典型的实用主义的多语言政策,既考虑到国家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又考虑到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既兼顾了国内复杂的族群关系和利益平衡,又着眼于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平衡性。新加坡的语言政策体现了国内各种族及其语言的平等,避免了任何形式的语言沙文主义,又有助于各种族文化及其语言的传承和发展。新加坡在语言政策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虽然不能满足所有种族、所有人的需求,但大多数新加坡人能够接受这种政策。

三、美国语言政策的主要特质

1.排他性

20世纪末美国出现的“唯英语运动”,集中代表了美国主流文明的语言文化,导致20多个州制定了“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政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排挤和打击非主流语言。印第安语的灭亡就是在以英语为中心的美国语言文化排挤和打压之下,迫使印第安人逐步放弃自己的母语转用英语造成的结果。

2.一致性

美国语言的一致性也就是英语一统天下,坚持英语统一北美大地上的其他语言。美国政府认为,保证英语的统治地位就是保障国家统一、社会平等,否则就会导致国家分裂、社会不平等。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除印第安人外,美国人都是外来移民及其后裔。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民族在美国都有其移民或后裔。一个民族的移民通常会带去一种文化和语言,然而不管先来还是后到,移民们都不得不进行自我调整,迅速抛去原来的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尽快地变成美国人。

美国语言文化及其政策对维护美国多民族移民国家的语言一致和国家统一来说,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因素。美国语言政策的力量并不在于政府明文规定的法律、法令以及规定,而是在于基层的、迂回的、隐性的政策。显然,美国的语言政策有利于其倡导文化的发展。

四、法国、新加坡、美国语言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国际语言学家都在不同程度地思考如何完善国家语言政策,为维持和开发走向全球化的语言资源奠定基础。

法国政府在法语保卫战中,不仅保卫语言,而且捍卫法国文化,捍卫它的民族性,捍卫它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法国主张多极世界,法语是法国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单极世界的重要工具。新加坡面对多元语言、多元文化的语言政策不仅值得语言学家研究,而且值得政治家、经济学家和教育家们认真思考、探讨和借鉴。美国的语言政策是维护英语的绝对权威、排斥和打击其他语言,以“褒扬英语、排贬他语”为特征的美国语言文化及其支撑的语言政策构成了一个能熔化、消解其他语言的熔炉,有效地维护了英语的地位及其世界霸权地位的扩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经验至少可带给我们如下三点启示。

其一,在语言观念和意识方面。语言是国家的资源之一。在国家语言政策中要把语言与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联系起来。在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以上三个国家语言政策制定者高远的政治和经济眼光。

其二,国家语言政策充分考虑和尊重所有国民的语言权利,在大力加强本国母语教学以提高全民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尊重、引导语言文化的发展,努力维持语言生态平衡。避免由于语言问题可能引起的民族冲突或社会矛盾,也是建设和谐的多语言和多元文化社会的需要。

其三,重视语言学习以及语言人才的培养。政府在语言政策制定和语言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均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进行语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这不仅使人们掌握了全面参与国家建设所要求具备的语言技能,而且使人们学会了新的思维方式,既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又增强了国民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

外国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室内设计 综合性人才 国外教育 国内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38-01

一、室内设计教育的特殊需求

从室内设计的专业角度看,室内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环境营造与艺术性设计,而是在其中包含了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从建筑学到心理学,从人体工程学到材料科学,从民俗文化到家居陈设等等,在室内设计中都需要设计者了解并合理的运用,同时在设计手法上还要设计者可以将平面、立体、色彩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营造一个适应时代审美与业主需要的空间换进,这些都要求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具备突出的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而这些都是需要在教学中培养与建立的。由此可见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所需要体现的是一个综合化的培养模式,所建立的教育体制应适应社会需求与职业发展。

二、室内设计教育的国内外比较

1.国外室内设计教育

从发展的历史上看,国外的设计教育形成与德国,从最初的包豪斯学院开始,逐步形成了当代的设计教育体系与模式,其核心的理念就是重视技术与艺术在室内设计中所体现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设置不同专业方向上对基础、专业、理论的侧重点,同时也重视对经济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培训,建立了一种设计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教育模式。

从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通常分为基础学期与专业学期两个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必须在两个阶段中获得足够的学分并通过毕业设计与答辩后才能毕业。在教学过程中两个学习阶段的课程类型是由学生自由的选择课程计划,这样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适应自身条件,只要学生在两个阶段中获得足够数量的学习证明,就可进入到下一个学期,但不是学分制,是通过证书制度证明其课程的是否通过。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课程设置、课程安排、教学等过程可见,学校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的定位在于引导,教师不是传授如何设计,而是引导学生体会与发现设计的核心价值,这样就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长处与缺陷,自主的去弥补不足,完成学习。

2.国内室内设计教育

首先,国内的室内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相对发展水平不高,相当一部分的职业院校设计专业往往只有框架,缺乏一定的师资资源,生源的素质与就业都面临较大的压力。表面看设计院校或者专业数量较多,主要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设计人才缺乏,刚性需求明显增加;其次设计专业的学习费用相对较高,从产业化较多看设计专业的设置有一定的功利性;最后,扩招的大潮推动了高职院校学生数量激增,不得不设置更多的学科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反观教育中的细节,不难看出,需求的激增导致人才培养的断层,一线教学岗位上优秀的教师匮乏,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进而影响了教育队伍后续人才严重不足,使得室内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不能持续为教学一线培养人才。这样影响了对室内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了整个室内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室内设计教育中学生就业压力大,因为教学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教学的方法、课程设置等在激增的需求面前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对自身全方位的提高,而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则是“全才”化,所以一些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此种需求,影响了其就业并进入到社会工作的能力,从而导致了室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越多就业越困难,从而影响了学校对其资源的配置,进而影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发展。

纵观国内外的室内设计教育情况,我国的劣势是否明显,矛盾也相对突出,这就要求国内的室内设计教育应进行全面的改革,以适应当前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建立良性的教育体系,让室内设计教育步入到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对我国室内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1.改变思路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契合

室内设计究其人才培养的需求而言,是一个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学科,其实践的能力与创造能力是人才价值体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改革中应重视对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改变课程设置与评价标准,让实践能力成为考核学生的核心标准,重视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利用实践教学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明确要完成某项设计就必须具备某些专业知识,从而促进其对理论的学习与理解。

2.教学项目化

室内设计归根结底是对某个“工程”的设计实现,即从户型分析开始到草图绘制,到效果图展示,到工程预算到材料选择等,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个项目的完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引入项目教学的模式,借助于真实的案例或者项目让学生参与到模拟设计中,如将一个设计项目分为多个任务,如色彩搭配、材料选择、空间规划等,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引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项目”中获得不同的知识。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实习质量

目前在社会上有众多的装饰与设计公司,学校应与这些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借助于与学校的资源与人力优势,建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实习环境,在实习中就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工作流程,使之即获得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可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回到课堂中加以弥补。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从国内外的室内教育模式对比来看,国外的教学中重视对人才的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国内则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所以在国内室内设计教学中应改变现有的状况,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解荟霖.浅谈包豪斯对我国高职设计人才培养的借鉴意义[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