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货膨胀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货膨胀利弊范文1
关键词:通货膨胀;马克思;凯恩斯;哈耶克;启示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4-0022-05
一、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
(一)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
马克思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货币理论,并以此为依据演绎出价格理论。在货币的演进过程中,交换从最原始的多对多的物物交换模式进化到单对多的交换模式,最后这种经常被人们拿来交换其他商品的物品的职能被固定下来。②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一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就建立在其对货币与商品的特殊理解上。第一,商品的内在价格由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对于什么决定商品和货币的价值量,马克思的回答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生产该商品的直接劳动、该商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器与原材料所包含的劳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转移到该商品上的价值。而商品的价格形式⑧是用货币的数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量。因此,商品内在的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就被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同货币价值量的交换比例关系,即某商品的价格等于该商品价值量与货币价值量的比值。第二,商品的价格总水平或市场价格同样由商品和货币中包含的价值量共同决定。由于在市场中存在着多种商品,考虑到市场的波动因素,单个商品的价格也会发生浮动。①但在整个市场中,只要投入到商品和货币生产中的劳动总量不变或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那么商品的价格总水平就不会发生波动。总之,马克思认为,不论是单个商品的内在价格还是总体商品的平均价格,货币之所以能够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商品的内在价格,原因在于货币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量,而价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的货币名称。
(二)货币的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导致通货膨胀
在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货币理论和价格理论基础上,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通货膨胀理论。在马克思看来,通货膨胀具体表现为价格总水平的不断上升,而讨论通货膨胀的原因也就是讨论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的原因。第一,货币的绝对贬值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由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取决于商品或货币所含价值量的变化,因此,当货币生产效率提高时,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减少,货币绝对贬值,并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第二,货币的相对贬值导致价格总水平不断上升。当商品的生产效率下降时,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相对贬值,并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此外,马克思认为,总体商品和货币量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当生产总体商品的劳动时间投入量和劳动生产效率不变时,如果货币供给大于需求,即投入到货币生产中的劳动量大于投入到商品生产中的劳动量,则总体商品的价格水平上升,货币发生实际贬值。这种由于劳动量投入增加而导致的货币贬值与由于货币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导致的货币贬值,其内在驱动力不同:前者是一种政府行为,是政府为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采取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一种自发性贬值,从本质上来看是技术原因导致的贬值,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可见,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并不一定就是货币问题,需要区分货币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而针对不同的货币贬值情况,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如果是货币绝对贬值,可以通过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来稳定物价;如果是货币相对贬值,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来提高商品的生产效率。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金银不仅是货币更是商品,即金银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当货币出现绝对贬值或相对贬值时,充当货币的金银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而以其他商品形式存在。②因此,马克思认为,在金属货币条件下,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货币能够在交换媒介和储藏手段之间自动转换,通货膨胀不会发生。而这一规律不会因为纸币对金属货币的代替而改变。但是由于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缺乏最基本的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极低,即纸币本身只能作为货币而不能作为一种商品出现,所以纸币缺乏储藏手段这一职能,市场机制对市场中货币流通量的自发调节就会出现失灵,如果政府发行的纸币量超过其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需求量,就会发生纸币贬值,产生通货膨胀。然而,马克思并未对非金本位制下通货膨胀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而这也是马克思经济学通货膨胀理论有待发展的部分。
二、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
从研究视角的选择来看,西方经济学的通货膨胀理论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宏观视角研究通货膨胀,侧重分析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对货币流通量的影响;一类是从微观角度研究通货膨胀,试图探索通货膨胀的微观成因及对策。迄今为止,在经济理论中居主流地位且对政府的经济政策影响较大的仍旧是英美两国经济学家从宏观角度对通货膨胀进行的研究。凯恩斯的通货膨胀理论就是从总需求人手展开分析。这是一种宏观的视角,其对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通货膨胀理论的基础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古典经济理论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这一理论也是凯恩斯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根据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提出通货膨胀是由过度需求导致的,①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写到:“一般来说,增加的有效需求一部分被消耗于增加就业量;另一部分被消耗于提高价格水平。所以,有效需求增加的实际后果既不是失业状态下不变的价格水平,也不是充分就业状态下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保持相同比例的上升,而是价格水平随着就业的增加而逐渐上升。”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如就业效应的滞后性,即从失业到就业的转变需要时间;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失调,即新生产出的产品无法立刻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如果增发货币能够激发有效需求,那么货币的每一次增加量将被消耗于两个方面:一是产品价格水平的上升,即产品成本的增加。二是就业劳动力的增加,即产品产量的提高。至于增发货币导致的哪种效应更为明显,经济学家并没有找到衡量依据。由此可见,凯恩斯以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提出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
(二)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内容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社会总需求过度增长导致的。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经济体没有潜在的生产能力,需求的增加使得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在传统的经济分析中,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在该点,总供给等于总需求,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假设总供给不变,随着有效需求的扩张,②总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并达到一个新的均衡。在新的均衡点,商品的价格和产量均有所提高。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整个过程。但是由于价格粘性的存在,价格的变化并不与生产同步,即存在滞后性。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过程分为连续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产量大大增加而价格未发生变动。该阶段主要是对经济体潜在生产能力的消耗,即消耗生产者在现有生产条件下最多能够生产出的产品,所以该阶段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交替关系。第二阶段:产量继续增加而价格开始上升。价格开始上升是因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产量不可能提高,必须增加劳动力、资本等相关要素的投入,而这就激发了对相关生产要素的需求,导致许多市场出现需求超过供给的情况,进而导致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因此,该阶段可以直接观察到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交替关系,即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与较低的失业率并存。第三阶段:产量下降而价格继续上升,即所谓滞胀阶段,低经济增长率、高失业率和高物价并存。这也是凯恩斯理论无法做出合理的经济解释,更不能提出可行政策建议的阶段。
三、哈耶克的通货膨胀理论
针对二战后20年的经济繁荣为何会演变成为滞胀问题,西方经济学界给出了两个主要的分析方法——凯恩斯主义分析方法和货币主义分析方法。但是这两种分析方法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它们无视经济的真实面,从而无视干扰经济协调的货币政策所造成的真正的失调。两种分析方法都假定经济的真实面总是处于某种长期均衡状态,其中货币仅仅影响价格水平或货币收入,不影响相对价格结构或实际产出结构。哈耶克及其所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则对滞胀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并发展了通货膨胀理论。哈耶克关于货币变化对价格和产出结构的影响的分析透过了货币的表面,深入到了现象的真实层面,即导致经济不协调的货币体系如何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奥地利学派对货币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货币在定价过程中的作用,即货币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二是货币导致的相对价格变动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哈耶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和米塞斯等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货币理论,提出了资本和商业周期理论,对通货膨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一)货币扩张破坏了相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正常变动
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是中性的,即货币的变化均匀地影响着所有价格,只改变它们的名义水平而不影响相对价格。然而,在现实中,增发的货币并非以这种假定的方式进入实体经济。新创造的货币总是选择在某个特殊点进入经济,被首先用来购买某种特定商品,然后才逐渐扩散到整个经济系统。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货币市场化过程,不可能在某一时间同时完成。因此,在这一市场过程中,有些商品的价格和支出先被改变,其他商品则之后被改变。而且只要货币变化不停止,那么货币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就不会结束。因此,增发货币不仅导致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而且对资源配置、产出结构产生影响,破坏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阻止了本应出现的价格下降。因为本来应该亏损的商业活动由于增发货币而有了“利润”,从而使一些劳动力在本来不该存在岗位找到了工作,最终导致本来应该进行产业转移的资源并未移动。此外,货币扩张导致银行信贷增加,而银行信贷扩张使利率降低到应有的水平之下,使总体支出结构发生变化:相对于消费和储蓄来说,投资支出增加。人们将更多的货币投资于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而不是用于消费,这对有效需求量又产生一定的影响,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二)货币扩张改变了社会正常的生产结构
在总量分析中,货币扩张导致利率下降到应有的水平之下。资金成本的降低使投资活动频繁,投资支出相对于消费支出明显提升,从而导致资本品的价格上升,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根据奥地利学派的观点,资本不是同质的存货,而是相互联系的资本品结构。通过破坏价格信号,货币扩张使资本结构失调。而资本结构是以微观经济为基础的产品结构,所刻画的是产品市场的总量及其结构。因此,货币扩张最终导致产品生产结构的改变。哈耶克认为,生产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过程组成,其中不同质的资本品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并与土地和劳动相互结合。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不同类的资本品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是互补的,只能以特定的方式相互结合起来才会发挥作用。也就是说,新增投资资本必须与其他资本结合才能带来更多产出,它们必须适应于一个一体化的、能够到达最终消费阶段的生产结构。
而增加的银行信贷流入经济系统后,人为压低了利率,改变了投入到不同生产阶段的资本的相对获利能力。在低利率水平上,原来元利可图的投资也有了“利润”。但是增加银行信贷并不增加劳动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以新增投资只能利用到较少的劳动。而在要素市场上,要素租用价格会相对上升,即实际要素成本增加。面对这种经济环境,企业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下,将会改变自己的经济行为,即企业家将会放弃劳动密集度较高的生产方式,转而选择劳动密集度较低的生产方式。由于消费品的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度高的生产阶段,所以货币扩张会导致该阶段生产利润相对减少,这就改变了资本品的生产结构,即距离消费品生产较近的生产阶段利润率下降,而距离消费品生产较远的生产阶段利润率上升,非专用资源会从前者转移到后者。这就导致消费品产出的减少,最终产生了一个有更多“生产阶段”的生产结构。
(三)货币扩张对经济秩序的影响存在不可逆性
增发货币或银行信贷的增加使得生产要素所有者的货币收入增加,而要素所有者收入的增加使消费需求增加。在储蓄率不变的前提下,当新增收入被用于支出时,新增消费支出遭遇的将是消费品供给的减少。因此,消费品的价格开始上升,即接近消费品生产的生产阶段的利润率上升,而远离消费品生产的生产阶段的利润率下降。非专用资源被更多地吸引到消费品生产之中,而资本专用性较高的资源即仅仅适用于较高资本密集度生产结构的资源则无法转移,亏损和失业不可避免。有些资本品的生产只有在较低的利率下才有利可图,这些资本品的过度生产源于扭曲的价格信号的错误引导。由于这些资本品组合无法进行产业转移,结果只能是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三种通货膨胀理论的比较及启示
马克思的通货膨胀理论以劳动价值论及其演绎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侧重对货币问题进行微观视角的解读。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核心,这一点明显区别于其他两种通货膨胀理论。马克思认为,不能简单地将通货膨胀归于货币问题,需要区别对待。结合马克思提出的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存在货币绝对贬值和相对贬值两种情形,而这两种情形的致因并不相同。因此,区分货币币值变动的真正原因对研究通货膨胀及其治理措施非常重要。这是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通货膨胀利弊范文2
关键词: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16-02
一、前言
截止2011年7月,中国的CPI已连续21个月上涨,特别是2011年7月的CPI更达到106.5。控制通胀被长期放在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突出位置。然而,这些政策工具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对治理通胀有效?本文从通胀的视角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作为经济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货币政策工具治理通货膨胀效用的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用CPI反映通货膨胀;M2作为中介目标指标;同时外汇储备FER也影响到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R、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I、汇率ER作为政策工具变量。
采用Census-X12进行季节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减少数据的波动并直接得出弹性,对其取对数,得到LNCPISA;同理得到LNM2SA、LNFERSA;取对数和一阶差分,得到序列DLNRR、DLNI、DLNER。样本选取2005年7月—2012年3月份的月度数据。
2.模型实证分析
(1)数据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对上述变量进行ADF检验,结果表明:在1%的显著水平下,所有原始序列的ADF统计值均大于临界值,即是不平稳的;但是它们的一阶差分的ADF统计值小于临界值,是平稳序列。故这些序列属于一阶单整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2)协整检验-Johansen检验
选择含常数项但不含趋势项的Johansen检验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结果如下表1,表明:52.73大于40.96,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假设,说明至少有一个协整方程;34.81小于40.06,即在5%的显著水平下接受最多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即在9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3)Granger因果检验
对所有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3,表明:LNFERSA、DLNER、DLNRR、DLNI是LNCPISA的格兰杰成因,而DLNM2不是LNCPISA的格兰杰成因。
表1 滞后2期的Granger因果检验
(4)脉冲响应
本文选择时间滞后期36,分别给DLFERSA、DLNI、DLNER、DLNRR一个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LNCPISA的脉冲响应函数。
LNFERSA对LNCPISA实施冲击的LNCPISA的时间响应路径一直为正,对物价的抑制作用在第二期开始生效,但效应不是很显著,并且逐渐降低,至第22月回归到0值,这意味着FER在中长期内对物价的控制是失效的。LNCPISA对DLNII冲击只产生了较弱且短暂的反应,波动较大,第9期回归到0值,这说明I政策工具控制物价的效果不理想。LNCPISA对汇率变动速率冲击产生负反应,在短期能对物价起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影响程度是很小的,在第9期回归到0值。这说明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抑制物价的效果也是很不明显的。DLNRR第2期对物价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效果甚微,于第14期归于0。说明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在短期内推动物价的上涨,随后起到不稳定的抑制作用,在中长期对物价的抑制效果也不好。
(5)方差分解
从图1所示:引起物价波动的因素按照贡献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物价本身贡献度60%,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速率贡献度40%,利率变动速率贡献度35%,外汇储备变动速率贡献度5%,汇率变动速率贡献度3%,广义货币供给量变动速率贡献度几乎为0。
图1 方差分解的图形输出结果
(下转第20页)
(上接第16页)
3.实证分析结论
(1)由实证分析可知货币供应速度并不是CPI的格兰杰成因,所以紧缩货币供给数量来影响物价,效果并不理想。而脉冲响应图表明巨额的外汇占款增速将在短期推动物价上涨,也使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2)实证分析表明存款准备金率、汇率、利率波动速度都是CPI的格兰杰成因。但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上涨在短期内会推动物价的上涨,且利率加快提高不能抑制物价上涨,反而会推高物价,人民币对美元加快升值也会推高物价。
(3)从作用力度来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速率强于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变动速率,而基准利率变动速率强于外汇储备变动速率和汇率变动速率;在作用时滞上,政策工具都只能在短期内影响物价水平,在中长期的效果甚微。
三、货币政策建议
当前的货币政策工具对物价的影响不明显并不意味着这些工具不重要,更不意味着我国在物价上涨面前无所作为。中央银行要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经济金融环境,在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之间、在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之间、在数量调控和价格调节之间以及各种期限之间灵活搭配以调控一般物价水平。
减少对于法定准备金率和利率的依赖程度,多采用非常规方式,增加使用其它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配合信贷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从货币供给结构上进行优化。
从长期看,利率工具应发挥更大作用,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效应对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必须要加快促进利率市场化的长期目标实现。
应继续控制人民币升值速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通过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减轻为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投放大量基础货币的压力,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张红伟,邓奇志.货币银行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2]杜江.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艾慧.通货膨胀传导机制及其微观基础研究[J].求索,2010.
通货膨胀利弊范文3
同时,要抑制通货膨胀就必须从根本上发展生产,增加供给,还要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控制需求增长。
笔者注意到了2008年和2011年这两个时间段都集中出现了人民币升值加速和物价上涨压力过大并存的现象。2011年4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6.50大关,至6.4990。仅2011年第一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就达到了4.2%. “2011年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3%”
一方面,人民币处于对外不断升值的态势:而另一方面,国内宏观经济遇到了日益加剧的膨胀压力。善于思考的学生也不断就这一问题请教老师―――人民币升值是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而如果这一结论成立,为什么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升值一直讳莫如深?
首先,从表面和直接的联系来看,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是有一定作用的。它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人民币升值,进口商品价格下降,会引致国内物价普遍下降;第二,出口转内销商品的增加和进口商品的增加,引致国内总供给增加,会抑制物价上涨;第三,汇率升值会使进口的设备、原材料价格下降,进而抑制通胀;第四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创汇减少和外商投资减少,会使外汇储备下降,可使兑换等量美元的人民币数量减少。流通中的货币因而就会减少,通胀速度也将随之放缓;第五,人民币升值后,外商投资会减少,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紧缩性宏观调控目标及效果。
当然,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是一把双刃剑。人民币升值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不利于我国商品出口,而利于外国商品的进口;另一个弊端是不利于我国引进直接投资。其导致的一个必然恶果就是失业人口增加,这是我国政府最为担心的事情。
2008年,学术界对用人民币升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积极作用持谨慎态度,普遍认为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也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我国的对外贸易具有极强的互补性,进口商品的结构,与造成国内消费价格上涨的商品在结构上是不一致的。进口商品的增加不足以平抑食品类带动的物价上涨。另外,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游资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的物价上涨和推高了中国的资本市场泡沫。所以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这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当然,在经济学界,这里还有一个关于日元升值带来灾难影响的经典反面教材。
从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至1995年,第二名的日本GDP超过了第一名的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年!
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 此后,两年多的时间,.美国要求根据协议促使日元升值。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而由于近期中国通货膨胀压力加剧,学术界和媒体中关于通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货膨胀的呼声渐起。不过,也有不少专家仍然坚持认为,国内食品价格冲击对CPI变化的作用更大,目前,中国食品大部分来自国内市场,因此并不能期望通过人民币升值来有效降低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短期内作用较小。
面对这两种声音,政府应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人民币升值对抑制通货膨胀的利弊,权衡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做到从当前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当前,与几年前相比,目前国内经济形势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也成为目前支持人民币升值的根据。
我国对原油、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都超过了50%。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连续上涨,我国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输入型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当然,人民币升值可抑制当前的输入型通胀。所以,央行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更加依赖汇率政策,来应对不断上升的输入型通胀问题。加快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应该说,在目前形势下,用人民币升值的手段抑制通货膨胀利大于弊。
不过,我们对于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也不可高估。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的存在,是国际投机资本大量流入的根源。它必然会激励对国际投机资金流入中国,,在国际资本持续、大量流入的情况下,通过人民币升值来缓解我国人民币的供给的压力有可能成为一种奢望。我们可以在人民币过分升值前成功地抑制通胀压力,避免重蹈日本覆辙,警惕人民币升值到高位后外资突然外流可能给我国经济和金融带来的破坏性冲击。
通货膨胀利弊范文4
关键词:通货膨胀;会计对策;消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30-02
通货膨胀之于我国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我国通货膨胀与西方通货膨胀有相近之处,所以我国改革传统会计模式时,借鉴西方各国的改革经验也未尝不可。当下,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真实而又有效的会计信息,我国企业要充分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影响,并采取一些过渡性较强的局部改进措施。从而是我国经济向着一个稳健的方向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的腾飞。
一、通货膨胀的含义
通货膨胀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货币发行量过多,商品的生产量与货币的发行量比例失调。在通货膨胀时期市场上所有社会商品和劳动的平均价格水平持续升高。单位货币能买到的商品量及劳务量持续下降。就现在社会而言,人们根据通货膨胀的程度及带来的影响不同,将其划分为三种情况:温和型通货膨胀、剧烈型通货膨胀以及恶性型通货膨胀。
中国古代有两种类型的货币,一种是金银,具有真实的价值,另一种则是本身没有价值的纸质货币。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本身没有价值的纸质货币能不限量地发行,正是因为这种“不限量”,使通货膨胀悄无声息地袭来。导致通货膨胀在我国横行的原因有很多,如拉动内需,刺激消费,降低利率,经济结构失调等,但最主要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盲目提高的货币供应量。
二、通货膨胀之于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
与物价相对稳定的时期相比,在通货膨胀期间,商品和劳务价格水平波动幅度较大,各企业不能准确的掌握各种商品的价格走势,经常会由于一些错误的判断而造成生产量、经营方法、价格标注上的失误,从而削弱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商品的价格与各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物价上涨在一定时期内会给企业带来不菲的盈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格就无法真实地反映出经营效果,价格也就逐渐丧失了灵敏、快速调节生产的能力。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通货膨胀会影响社会经济及各行各业的正常运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中,计量商品与劳务的价值工具是货币。维持经济正常运转,企业正常生产的基础也是货币。这是否说明货币供应量越多越好呢?通过西方国家的金融风暴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货币供应量不以产品供应量为依据,则会造成经济秩序运转异常,经济运行混乱。受影响最大的是一些事业单位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人员,比如医生、教师等。通货膨胀还能使本国出口公司的输出竞争力在国际上处于弱势。由于货币流通量增多,物价上涨,企业更倾向于在国外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商品,而后在国内以高价售出。长此以往,本国经济将日渐恶化。
(三)通货膨胀对人们需求的改变
通货膨胀与泡沫经济和投机产业相关联,泡沫经济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且不推动社会经济的增长,而投机产业,则是以投机为手段,以攫取暴利为目的。泡沫经济和投机产业是通货膨胀造成的的必然效应,同时,二者又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的扩张。在通货膨胀时期,纸币供应量越来越多,但其价值却日渐降低,货币持有者由于担心货币持续贬值,便会盲目地将纸质货币转换为需要抑或是不需要的商品。若是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也许纸币就不能作为计价工具在市面上流通了。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可能会再一次出现在21世纪的今天。
三、我国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会计对策研究
(一)加快会计型人才的培养及观念创新
现代化的企业在顺应时代的步伐深入地改革其制度的同时,各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同样得到充分的发展,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也将从局限走向开阔,投资者必定会成为其中之一。大学是培养时代人才的摇篮,所以大学的会计专业应进行有选择性的扩招,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我国传统会计理念的基础是假设。这些假设是为了使财务会计理论具有通用性,在某些常出现的经济问题上得以套用。但是现实中,很多经济问题则不能在传统的假设中寻找答案。比如通货膨胀,在传统的理念中根本没有这个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现象波及世界大多数国家,使传统理念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摇摇欲坠。为了保证在通货膨胀状态下使企业正常运转,就必须持续得到精度高的会计信息,所以企业要勇于创新,而不是只墨守成规的套用。
(二)完善各企业的结算制度
即为了削弱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除企业债务链。在当下,由于没有特殊规定,所以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互相借贷,借款的一方成为债务人,另一方称为债权人,一般观念中,债权人占有主动权,可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则是债务人拥有主动权。债务人通过各种办法尽量拖欠债务,将借来的资金进行各种投资,尽量以最晚的时间支付其债权人。此种机制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经济学家提出“企业交易中介结算体制”。该体制使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易变为企业与国家中介机构的交易,这种中介结算体制使企业没有空隙投机取巧,从而扼杀了债务链的产生基础。
(三)充分利用我国现行会计制度
尽管我国会计制度还不完善,但其中也不乏正确理论,所以企业应灵活运用。比如,在国家监督指导下,全面的对各企业的不动产做一次重估价,以资产现行成本作为提取折旧费的依据,适当提高一些固定资产折旧率。企业用于提取折旧费的产品销售出去后变为补偿固定资产的折旧基金,由于存在通货膨胀,所以为了使折旧基金不至于贬值,就要加快折旧频率,使企业持续获得利润。
通货膨胀利弊范文5
(一)通货膨胀对资金供需量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得企业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使采购同等数量的物资将需要更多的资金,企业为了减少原材料不断涨价所产生的损失,或想在囤积原材料中获得利益,企业就会提前进货,进行超额储备,造成资金需求的大量增加;另一方面,通货膨胀时期,由于企业按历史成本原则进行核算,导致企业少计成本及虚增会计利润,造成企业的所得税流出增加、利润分配增加,而这些会使企业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增加。同时,在发生通货膨胀时,由于物价上涨,居民的零散资金较多地用于囤积商品、抢购黄金等活动,使闲置资金转化成信贷资金的过程受到阻碍;另外,国家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货币紧缩政策,诸如上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利率等,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量减少,通过提高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使企业的融资成本进一步上升。
(二)通货膨胀对营运资金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企业持有货币性资产遭受购买力损失,持有货币性负债获得购买力收益。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货币性资产的金额是固定不变的,付出同样多的货币,只能获得较少量的商品或劳务,因而持有货币性资产必然遭受到一般货币购买力下降所带来的损失。货币性负债意味着债权人收到的款项没有期初借给借款人的款项值钱,反之,也就意味着企业归还货币性负债时获得购买力收益。
(2)存货及应收账款等实物型营运资金在数量上呈上升趋势,在使用效率上呈下降趋势。在存货上,一方面,由于物价上涨,企业采购同样数量的物料所需的资金量较以前增加;另一方面,企业为了降低价格上涨对企业成本所造成的影响,存在着储存原材料等物资的动机,导致资金在该环节的占用上升,而周转速度却变慢了,效率下降了。在应收账款上,由于大部分企业都会有一定程度的资金紧张,企业间相互拖欠货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应收账款的回收率降低,回收期拉长,导致应收账款资金占用量的增加,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变慢。
(三)通货膨胀对投资活动的影响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活动,如兴建、扩建、改建厂房和建筑物,购置设备等,这些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并且资金的回收期较长。在一般情况下,企业首先预测投资项目未来的现金净流量,再以企业投资预期报酬率为折现率,将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折算为现时价值,并以此进行投资决策。在通货膨胀时期,一方面,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市场的物料价格及产品价格均呈上升趋势,但各种物料及产品的价格上涨的幅度却并不相同,再加上通胀时期企业融资难度的加大,导致企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和现金流出量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使企业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不确定性加大,且投资项目的投资期越长,不确定性越强;另一方面,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若仍以投资项目的预期报酬率为折现率进行折现,将无法体现投资项目的实际获利水平,必须考虑通货膨胀率,而通货膨胀率的波动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如何精确预测通货膨胀率将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正确决策产生直接影响。
(四)通货膨胀对财务风险的影响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也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也会发生财务危机,但由于通货膨胀,会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危机发生的机率。首先,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由于价格普遍上涨,尤其是原材料价格提升最为快速,其次是基本生活资料价格普遍提价,导致企业产品成本全面提高,人员工资上调压力较大;同时,绝大多数企业产品的价格相比原料等价格的上涨幅度却较小,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再次,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企业普遍资金紧张,货款拖欠现象也更为严重,致使企业应收账款数量增加,周转期延长,此时资金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务风险。最后,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融资难度加大,也使企业在出现财务危机时的自我修复能力降低。
二、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财务策略
(一)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开拓新的融资渠道 主要包括:
(1)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合理安排融资期限。企业筹集资金的原则是保证企业财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追求企业综合资本成本的最小化,从而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如果一味追求综合资本成本的降低而片面地以债务融资为主要方式,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提高,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因而企业应注重债务资金与权益资金的比例。另外,企业在进行债务筹资时,要注意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的搭配,合理地安排融资期限,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应尽可能地寻求长期资金。因为,从利率角度而言,虽然银行利率在不断上升,但是不会高过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物价上涨幅度,而且在时间上是滞后于物价上涨幅度的;如果采用短期借款的方式,要时刻关注银行利率的变化,不光银行利率在不断变化,企业的经营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就需要企业不断进行新的筹资决策,既增加了筹资成本,也增加了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
(2)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融资难度增大,而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却增加,为了应对这一局面,企业应积极尝试新的融资方式,突破融资瓶颈,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比如融资租赁,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上对资金的需求、应收账款贴现可以解决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等。同时在必要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外资,如引入战略投资者或寻求与外商进行合资。
(二)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营运资金效率 主要表现在:
(1)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防止坏账损失的发生。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普遍资金紧张,应收账款的回收较平时更为困难,此时单纯改变销货方式或实行严格的信用政策并不适宜,会导致企业销售额的下降,应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预防坏账的发生。一方面注重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检查客户是否突破信用额度,超过信用期限,提早发现坏账趋势,编制应收账款的催收计划,并及时组织收款,尽量减少坏账发生。另一方面,要注重应收账款的结构,对那些占应收账款总额达到一定比重(比如10%)或以上的客户进行重点管理,收集该客户信息,及时掌握其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积极与客户进行联系,防止坏账的发生,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2)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加强存货管理。存货是企业日常运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供应公司经营中所需要的物资。持有存货会发生储存成本、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存货的磨损等相关的成本,通常情况下,企业希望尽量减少存货。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一方面企业要充分考虑物价上涨对产品成本所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企业要考虑由于国家实施通货紧缩政策,社会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对企业产品的需求又会相应有所减少。因此,企业根据自身情况,以成本效益对比为原则去权衡利弊,适当储备一定数量的存货。此外,企业应该与客户签订长期购货合同,以减少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还应进一步进行技术改造,挖掘潜力,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力求减少单位产品的原材料消耗量,从而达到节约原材料,降低成本的目的。
(3)加强现金的日常管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需求。现金属于非盈利性资产,企业持有企业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尤其是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加大,持有现金所产生的损失更为显著。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企业融资的难度加大,资金回收速度放缓,企业保证正常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却具有刚性,现金短缺将给企业产生以下影响:难以应付日常的业务开支,坐失良好的购买机会,从而影响生产正常进行;无法按时支付到期的应付款项,对企业的信誉产生不良影响;通货膨胀时期,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需要应付的突发事件增加,现金的短缺会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现金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证正常生产经营对现金的需要。
(三)积极调整投资决策方法,降低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 在通货膨胀时期进行长期投资,其关键是调整投资决策方法,充分考虑通货膨胀对现金净流量和折现率所产生的影响,尽可能降低决策失误所造成的风险。通常考虑了通货膨胀的折现率=(1+通货膨胀率)(1+投资最低期望报酬率)-1。而现金净流量的调整则要相对复杂,首先要分析现金净流量的构成以及通货膨胀对各项现金流量产生的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去讨论现金净流量由于通货膨胀所产生的变动幅度,最后折算出企业该投资的现金净流量。
(四)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及相关经营资料的分析,利用及时的财务数据和相应的数据化管理方式,将企业已面临的危险情况预先告知企业经营者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和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以提早做好防范措施的财务分析系统。如前所述,由于通货膨胀的突发性与偶然性,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危机发生的机率,因此企业如能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对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就能及早发现财务危机信号,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
通货膨胀利弊范文6
关键词:通胀 投资 筹资 运营资金 策略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二、通货膨胀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一)企业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通胀所带来的一系列物价上涨,使得企业在资金占用量上的比例不断增大,资金需求量迅速增加。然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却受多方限制,以至于资金的供给量持续性短缺。
(二)企业运营的资金成本不断提高
所谓资金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筹集所需要的资金和使用资金所付出的代价。通胀是通过影响资金利率从而造成对企业资金成本的影响的。通胀越严重,资金提供者对通胀附加利率的要求也就越高,到头来,最终会影响到通过利率的提高,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三)企业员工成本增加
较高的物价水平降低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而人们对于物质以及精神的需求并不会由于物价上涨而降低,即使有所减少,也不会超过物价上涨的程度。因此,企业职工薪资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的趋势。
三、企业财务管理应对通货膨胀的策略
(一)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筹资管理策略
1.缩短筹资期限
在通胀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不变,而成本上升,那么筹集到的资金越多,企业的损失将会越大。当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一同变化,而变化幅度相同或者销售收入变化大于销售成本的时候,则企业筹资越多越有利。企业筹资一般有长期筹资和短期筹资两种。这两种筹资期限各有利弊。但是在通胀时期,则是长期筹资比短期的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适时调整企业资金结构
在通胀的环境下,虽然利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往往还是赶不上物价的涨幅,因此,实际利率反而是下降的,甚至会出现负利率的情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采用借款的方式筹措资金是十分有利的。
3.债券筹资采用浮动利率方式
在正常情况下,发行债券使用固定利率的方式,对发行方和投资人来说都比较方便。但在通胀的环境下,固定利率的债券,会使投资者的实际利率非常低,甚至出现负利率。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可以选择发行浮动利率的债券,其收益率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动而变动,避免了投资者的损失。
4.普通股采用高股利政策
由于普通股的预期收益较高,并可一定程度地抵消通胀的影响,因此普通股筹资更轻易吸引资金。而股利分配是现代公司理财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恰当的股利分配制度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公司持续投资的热情。在通胀的环境下,投资者对未来远景往往信心不足,因此,此时企业应选择高股利的分配政策吸引资金,使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条件和机会。加大应收款项的回收力度
(二)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投资管理策略
1.减少企业的闲置资金
通胀下,尽管货币资金的名义价值不变,但其实际价值在逐渐降低。投资是有风险的,不投资风险更大。在通胀情况下,现金财富可能更容易受通胀的侵蚀,投资品可以帮助企业保值。
2.企业要减少对长期投资项目的建设
在通胀率较高的情况下,除增加一般的不可预见费用外,还要增加一项考虑通胀影响的价差预备费用。通胀率越高,建设年限越长,则建设费用上涨越多,项目建设费用也就越来越大。这又可能会使项目的资金预算失去控制,花费企业大量的资金,甚至可能将企业拖往死亡的边缘。
3.企业巧用基金定投
基金定投是在每个月固定的日期,将固定的资金投资到固定基金上的一种投资方式。基金定投具有平摊成本、分散风险,长期投资、分享复利的优点;而在股市震荡的行情中基金定投优势特别突出,长期坚持获得稳健的回报。
4.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
首先,由于通胀增加了股市的风险,加大债券型资产的配置是最简单有效的策略。 其次,对于债券投资需要尽量避免投资于那些有固定收益的债券,而应投资于变动收益债券,普浮动利率债券则属于比较好的投资对象。
(三)企业应对通货膨胀的运营资金管理策略
1.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法
通胀发生时,特别是当通胀率高于利率的时候,持有货币性资金会由于购买力下降而遭受损失;相反,货币性负债反而因购买力下降而获利,会超过从货币性资产购买力下降而遭受的损失,这样就可以得到购买力净收益。
2.对实物性资金,采用超额储备法
所谓实物性资金,包括原材料及产品库存。增加存货,可保证企业生产、销售的需要,实现均衡生产,防止意外发生,但也会增加储备成本。物价上升时,利率上调,不仅要承担银根缩紧带来的经济减缓,而且还会因为可能上升的利率使资金成本大大提高。所以,资金在变动,货币资金的持有量会相应减少,这时购置实物性资产是一种很好的规避方法。
3.企业通过提高自身治理水平节约内部成本
能源、原材料、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不断上升,是导致企业一直所依靠的低成本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在外部成本膨胀的同时,企业的内部成本也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而,在高成本时代来临后,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立即进行新的策略选择,通过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来节约内部成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