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经济的总结范文1
关键词:管理经济学;教学实践;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69-03
管理经济学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决策科学中的某些工具和方法,指导企业经理人员进行决策的一门应用经济学。这门课程对于培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经营理念,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因此,在国外经济学院或管理学院和商学院中,管理经济学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必修课程。目前,管理经济学是我校精品课程,也是我校经济学、管理学相关专业、MBA专业的主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管理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其教学目的,一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实践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二是使学生了解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使企业的经营决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于市场体系。管理经济学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使学生把握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能够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工具,实现管理活动的理性思考与理性创新。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材内容趋同于微观经济学,考核评价方式落后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国内出版的《管理经济学》教材绝大部分内容与《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内容重复,从而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对已具有微观经济学基础的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再学习管理经济学已难以使其知识增进;二是对实践问题,限于篇幅又几乎没有涉及,使其难以更好地成为分析企业经营决策的工具。学生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比较古板,多数为按时完成课后作业,期末闭卷考试为主,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比较固定,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的教学模式。一般先从经济和管理现实中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开发解决思路、推导解决理论和方法,最后讲明其实际作用,并应用案例来结束。虽然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以前按照教材顺序逐一讲解概念、定义的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在与学生讨论和沟通交流、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方面还显得不够。
(三)部分教学案例陈旧,案例教学方式不够灵活
管理经济学以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管理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和管理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点已为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所证实。因此,在管理经济学教学中注重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学生的经验,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但在管理经济学教材中出现的案例有些较为陈旧,需要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断补充新的案例。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大量运用,有时效果欠佳
进入2l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高校教学模式不断改革和创新。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凭借广泛的集成性、灵活的控制性和信息的多维化等特色,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陈旧的、缺乏创新的教学观念和僵化模式,使传统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要做出一份和教学内容吻合,信息丰富的多媒体课件也非易事。此外,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也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二、教改实践与总结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必须面向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在经济与管理类院校的特殊性、存在的难点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我们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对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包括对管理经济学课程给予正确的定位;根据管理经济学学科的最新发展与中国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采取恰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加强案例分析、讨论与写作,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等。总之,对我校的管理经济学课程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全面的更新和改造。
(一)编写适合的讲义与教材,改革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
首先,我们组织富有管理经济学教学经验的老师编写了适合我校特点的《管理经济学》讲义,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提高,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材突破了以往对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某些局限性,拓宽了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领域,特别是吸收了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和产业组织学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管理经济学研究教学的内容。教材中精心选编大量现实案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管理经济学的应用性质,用实例说明如何在管理决策实践中运用经济学原理,提高读者分析实际问题和从事管理决策的能力,充分体现了管理经济学作为决策工具的真正价值。
其次,坚持进行作业、考试与成绩评定的改革。(1)在作业改革方面。主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课堂专题研究讨论,学生不但有充分的机会各抒己见,而且可以与老师直接对话和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组对同一问题各具特色的看法和结论,再由全组同学共同参与在课堂上进行的公开演示与交流。(2)在考试改革方面。坚持教考分离,建立了较完备的练习库和试题库。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及时进行成绩分析和教学总结,积极探索考试内容、方法改革。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平时小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学生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
(二)改革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经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我们在管理经济学的教学中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局限,引入了“案例研究法”、“实地考察法”与“模拟训练法”。
1.“案例研究法”强调案例分析和决策理论。教师负责编选真实公司的案例,印发给学生。学生在课下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教师在课堂上不讲课,只简单介绍情况,主要让学生发言讨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见解、风度、能力等作记分考核。讨论案例时,尽量争取有关实际部门也派代表参加,由此可以让学生彻底摆脱书本的局限性,而真实了解到经济生活的实际运作流程。
2.“实地考察法”是一种通过实地考察促进学习的方法。每一次实地考察都由一名教师领导,学生积极参加,提出研究报告。所需费用或由学院负担,或由目标企业负担。这种实地考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很有帮助。
3.“模拟训练法” 通过模拟现实经济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解决方式,使学生学到书本上不易学到或根本学不到的技能。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能够学会如何将那些似乎大得无边的问题分成可以处理的小问题,如何分别处理后再将其重新组合起来。通过这种演习,学生们可以直接感受世界的复杂性,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懂得学者的弱点,增长实干家的才能。我们还经常向学生作个别调查和召开学生座谈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倾听学生意见和建议,检查教学效果,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以上改革的教学方法,避免学生们的恐惧厌烦心理,减小了学习的压力,学习兴趣被极大的激发起来,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资料查询、小组讨论及各种课堂与实践环节,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大大加强,有效缩小书本知识与企业实际的距离。
(三)改革案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一种“经验式”的教学方式。案例将企业带入课堂,让学生走入市场,投身竞争。学生自己通过对案例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在小组中的共同讨论,促使学生进入特定的管理情景和管理过程,建立真实的管理感受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向教师学习,而且也向同学们学习,甚至教师也能从学生中学到或获得一定的知识和信息。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更像是“导演”或“指挥”,学生的基本素质、对案例的熟悉程度、参与度以及教师的作用,一起构成了教学质量的要素,而不是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就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严密的推理能力、判断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领导才能和企业家精神。案例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关于各行各业的背景知识,强化了课堂教学知识的运用和掌握。
引入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第一,以管理经济学专业教科书为主干,在重点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每章节配备相关典型案例;第二,案例的选择兼顾典型示范、应用实战、现实新颖、适合国情,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第三,提供案例重在讨论、思考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案例本身可能并无统一答案,教师对每个案例只作简单提示性思考建议,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课堂教学。
对于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明确教学目标,即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所应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对学生进行测验的手段和标准。第二,选择好教学案例,即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要选择适度、适用的教学案例。第三,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一是需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二是需要学生外在的学习激励。第四,把握好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案例教学的4个环节指的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言,全班交流;总结归纳,消化提升。
本课程组教师常常及时地介绍与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以计算机技术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等教育技术更多地进入并深刻地影响着教学过程。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通过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物,有助于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求知欲;有助于在教学中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技能等。因此,积极探索教学手段的改革,更多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成果,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是人才培养质量上台阶的必由之路。我们在讲授管理经济学时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从而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书写的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信息量,清晰的图形,鲜明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动画,动静结合,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也认识到虽然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具有很多的优越性,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由于信息量大、信息呈现速度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而且长时间观看屏幕眼睛容易感到疲劳,从而影响了听课效果等。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组织好教学的内容与节奏,除了常和学生交流之外,还必须辅以传统的教学手段。我们采用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小燕.《管理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J].企业技术开发,2008,(11).
[2] 翁英英.《管理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法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3).
关于经济的总结范文2
【关键词】效率性盈余管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利润操纵;博弈
会计盈余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契约签订、执行与监督、财富分配,因而会计盈余的有用性成为会计实证研究的一个主要话题。关于会计盈余,主要有三个视角:从信息观视角看,会计盈余有助于传递“经济收益”的信号,可以改变利益相关者的“信念”;从计价观视角看,会计盈余可以准确地计量企业的每一项资产、负债和权益,从而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这样对资产进行准确定价提供了可能。从契约观视角看,会计盈余是企业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企业的各种契约的签订和执行提供基础性数据,以降低契约成本。基于会计盈余的这种有用性,盈余管理行为应运而生。随着安然事件的发生,证券监管者、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盈余管理的关注度大大增强。那么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和博弈论角度如何理解盈余管理,它与利润操纵有何本质的区别,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什么是盈余管理
美国会计学家斯可特(William R?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是指假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时,经营者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的行为[1]。美国另一位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则在会计数据信息具有有用性的基础上,认为盈余管理人员有意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而获取某些私人利益。邹小、陈雪洁(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当局为了使企业价值达到最大或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预期盈利的压力,在公认会计原则的框架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使报告盈余达到预期水准[2]。 我认为管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其自身的利益或为了使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会计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在构造业务交易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作出职业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二、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假说
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假说中提出:只要是经济人,就会不择手段地去追求自身利益的动机,而不管是否会对其他人造成损害,即具有机会主义动机。正是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在信息不完全的环境下,一些人就会利用信息优势,谋取私利而不惜给他人造成损害。企业管理阶层和股东等都是经济人,都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这样他们的目标便发生了冲突。于是产生了问题,管理阶层和股东等签订一系列的契约以协调各方的利益冲突。在执行中,管理阶层会利用契约的不完备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很多人对盈余管理产生偏见,认为其就是管理阶层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以损害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人的利益为代价,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一种道德败坏行为,其实混淆了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
三、三种博弈
博弈论中,正和博弈是指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
常和博弈,又叫非零和博弈,是指各博弈方的得益之和是一个非零的常数。它区别于零和博弈。在经济学研究中很有用。 在这种状况时,自己的所得并不与他人的所失的大小相等,连自己的幸福也未必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即使伤害他人也可能“损人不利己”,所以博弈双方存在“双赢”的可能,进而合作。
负和博弈和正和博弈相对,指双方冲突和斗争的结果,是所得小于所失,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其结果的总和为负数,也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博弈,结果双方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失。会给整个社会的利益带来损失。本文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和博弈角度来探讨下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
四、对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基于人性假设和博弈角度的分析
(一)效率性盈余管理
William R. Scott在《财务会计理论》中阐述如下:假定经营者可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如,公认会计原则)中进行选择,很自然他们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叫盈余管理[3]。在企业的这一组契约执行过程当中,股东为了防止管理阶层的败德行为,必须对其进行监督。但监督是要成本的。为了减少监督成本,节约交易费用,股东可以与管理阶层签订报酬契约,使其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者,共同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管理层从而就会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创新,想方设法地使企业正常盈利,增加企业的财富,以获取最大的报酬。这种盈余管理被称为效率性盈余管理,是一种典型的生产性寻利行为,也可称为寻利性盈余管理。在分红计划中,如果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管理者就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他们就会竭尽全力地经营好企业,尽量企业的利润,这种行为对企业来说具有正的外部性,企业财富会有所增加。反过来,企业又对管理阶层产生了外部经济,由于产权清晰,管理阶层有了将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效率性盈余管理不仅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由于具有正的外部性,更是一种正和博弈,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
除了企业的利润正常增加外,还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调节企业当期收益可以合理避税,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
2、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他利益相关人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
3、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大规模企业减轻政府管制,降低政治风险。
(二)机会主义盈余管理
根据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假说,人是有损人利己的机会主义倾向。这样由于人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倾向,当信息不完全时会使交易费用上升,企业的经营效率下降。虽然股东与管理阶层签订了管理报酬契约,使两者的目标尽量趋同,但是两者的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会发生冲突。这样管理层就会想法设法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损害股东、债权人、政府等的利益。管理者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这就是所谓的机会主义盈余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经济学上称之的寻租行为,即非生产性寻利。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的创新欲望会有所减弱,他们更倾向于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而不是竭尽全力地去增加企业的财富,然后再根据盈余报酬契约分享企业的剩余收益。
如在长期债务合约中,企业管理者将各期收益均衡化,以平衡偿债能力,减少违约的可能性;采用收益最小化的会计政策,如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存货采用后进先出法;注销巨额资产,把未来费用列支在当期,将利润平滑。企业管理者的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从来期来看是一种常和博弈。
(三)利润操纵与盈余管理
利润操纵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自身或企业的利益,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或其他方法,人为地调节企业利润的行为。主要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而人为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纯粹的寻租行为。企业管理者的创新寻利欲望丧失,唯一的动机就是如何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人为地虚增或虚减利润,以获得最大的报酬。它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外部不经济,损害其他各利益相关者,并且不可逆转。利润操纵使管理者获得的报酬是以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更大损害为代价的,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减少,浪费了社会资源,这是一种负和博弈。根据威廉姆森的机会主义假说,企业管理者是自私自利的经济人,有损人利己的倾向,为了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操纵利润,带给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却是极大的损害,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五、结论
效率性盈余管理是一种生产性寻利行为,会增加社会财富,是正和博弈;机会主义盈余管理是一种短期寻租行为,但从长期来看社会财富总额没有发生变化,即是常和博弈;而利润操纵纯粹是一种寻租行为,社会财富逐渐减少,社会资源极大地浪费,是负和博弈。只有分清这些本质,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激励效率性盈余管理,引导机会主义盈余管理,遏止利润操纵,从根本上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关于经济的总结范文3
青岛市第五人民医院外科,山东青岛 266001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150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疗效。 方法 选取该院及市立医院肝胆外科诊断为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住院病人,收集时间为2007年4月—2013年4月,共150例,按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与开腹组。联合组90例,开腹组60例。 结果 联合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分别为(127±19、44±9、24、3.5、8.9±2.3;97±11、231±47、89、13.8、13.2±4.6),联合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胆道镜联合腹腔镜保既能取净胆石,又有微创,并发症少,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缩短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
关键词 胆道镜;腹腔镜 ;结石
[中图分类号] R65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084-02
[作者简介] 张小青(1965.10-),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普通外科方向的研究工作。
该次研究目的为观察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150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将该院2010年7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胆囊及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与开腹组,分析两组手术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肝胆外科诊断为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住院病人,共150例,按患者的治疗方法分为联合组(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与开腹组。联合组90例,平均年龄(45.2±17.2)岁,中位年龄44.5岁,其中男性60例,女性30例,65例患者在入院时有黄疸;开腹组60例,年龄(42.6±16.5)岁,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43例患者在入院时有黄疸。两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病情知情同意书,治疗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所有入院后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完整,就诊时生命体征平稳。②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胆外科分会关于胆囊及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在入院后经过B超或磁共振胆囊水成像均提示胆总管结石。排除指标:①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②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 或通过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内毒素、体液培养以及腹部 B 超、CT 等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感染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孕妇,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1.3手术方法
1.3.1联合组手术方法对患者平卧位,通过气管插管,静脉下全麻,四孔法操作。穿刺孔的位置选择在剑突下,最大化的使胆总管与穿刺孔距离最近,以便术中取石,其他三孔选择常规胆道镜的手术方法。维持在12 mmHg气腹压力。分离胆囊管、胆囊动脉。施1枚可吸收夹放于近端胆囊动脉,1枚施钛夹放于远端,最后离断。为了防止胆囊内小结石坠入胆总管,胆囊管近胆总管部施可吸收夹1枚。肝总管胆囊管结合处,选择无血管区,然后纵行切开胆总管约0.5 cm,纤维胆道镜从主操作孔伸入,用取石网取出结石。反复冲洗胆管,明确无结石残留后放置T管。常规切除胆囊。腋前线肋缘下穿刺孔引出小网膜孔引流管,右锁骨中线肋缘下穿刺孔引出T管长臂。
1.3.2开腹手术方法对患者平卧位,通过气管插管,静脉下全麻。手术方法参照胆囊切除术手术治疗指南进行,切除胆囊后,切开胆总管前壁,取石,手术后用胆道镜再次探查,反复确认无结石,腹腔肝胆管内留置T管引流,关闭腹腔。
1.4评价方法
记录联合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
1.5统计方法
将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记录入spss 18.0软件。经计算所有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采用t检验; 对计数资采用频数描述,用χ2检验。
2结果
2.1联合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比较
联合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分别为(127±19、44±9、24、3.5、8.9±2.3;97±11、231±47、89、13.8、13.2±4.6),联合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3讨论
目前临床上对于胆囊结石的患者基本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经过多年的发展此手术方法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金标准。但是研究发现临床上有超过20%的胆囊结石患者在做B超时发现同时伴有胆总管结石[1]。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对此类病人为严格的手术禁忌证[2],此类患者必须行开腹手术。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国外有[3]报道了通过腹腔镜来进行胆总管切开,然后通过胆道镜取石。国内各大医院在近几年医疗手术的提高,逐步掌握了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4-5]。
目前国内有的医院胆道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减少了患者开腹手术的痛苦。但手术有局限性,如结石较大、高位胆管结石[6]。术后易产生化脓性胆管炎、胆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而且传统胆道镜有众多缺点如看不到胆囊内部情况,外科器械不能直视,不能任意弯曲,对彻底取净胆石存在疑问,犹如盲人摸象,加上传统胆道镜对于胆囊明显炎症、胆囊壁厚、胆囊三角与胆囊壶腹粘连严密时不能适用。腹腔镜与胆道镜联合治疗避免了此类问题[7-10]。研究[11]认为腹腔镜与胆道镜适应症广泛,尤其适用于原发性或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由胆总管结石导致的急性梗阻性胆管炎,不伴有休克。但也有禁忌证如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气腹者,肝十二指肠韧带、胆囊三角由于手术引起严重粘连,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明显狭窄,胆道恶性肿瘤,凝血机制障碍,门静脉高压症。腹腔镜在手术中的优点是微创性,胆囊全貌都可以观察到,可以判别胆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12-15]。
该研究发现联合组和开腹组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开腹组在手术时间上大大,缩短,但是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率、切口感染率、术后总住院天数明显高于联合组。胆道镜联合腹腔镜保既能取净胆石,又有微创,并发症少,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牛军,牛卫博,张朝阳,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15年经验回顾与展望[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07,10(2):108-111.
[2]黄志强.现代腹腔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4.
[3]Phillip EH, Carroll BJ. New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calculi encountered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J]. Probl Gen Surg,2010, 8 (6):387-394.
[4]沈烨,高军业,钱铮,等.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行胆总管切开取石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2,17(2):189-190.
[5]赵海峰,于大海,佟立权,等.腹腔镜和内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3,17(8):820-821.
[6]田大广,黄洁,张捷,等. LC与EST联合应用治疗胆囊结石继发性胆总管结石[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15(8):579-581.
[7]Hong DF, Gao M, Urs B,et al. Intraoprative endoscopic sphinetero tomy during laparoscopic cholelystertomg [J]. Gas Troentere, 2013,6(4): 448-495.
[8]何庆良,石铮,陈有挺,等.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外胆石[J].临床外科杂志, 2014, 13(10):615-616.
[9]陈安平,赵聪,陈大夫,等.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1,25(11):673-674.
[10]陈安平,鲁美丽,高珂,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693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4,19(2):82-84.
[11]熊沛,彭毅,周晓初,等.腹腔镜胆道再次手术的临床探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8(3):331-332.
[12]陈安平,鲁美丽,田刚,等.开腹胆道术后腹腔镜再次胆道手术24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 2012,8(9):45-48.
[13]尹思能,马海,李青亮,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管一期缝合(附302例临床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1,6(4):205-207.
[14]王京立,杨敖霖,陆春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的应用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2,6(1):19-20.
关于经济的总结范文4
【关键词】 血液净化;多器官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
0引言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多种疾病的危重并发症,伴有急性肾衰竭患者的预后更差. 虽然有间断性血液透析(IHD)、腹膜透析(PD)和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等多种治疗技术和方式,但大多数病例是在出现急性肾衰(ARF)后才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故重症的MODS死亡率很高,尤其是同时伴有ARF的患者. 我们回顾性总结了本院24例MODS和ARF患者行CRRT治疗的临床应用体会,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患者24(男10,女14)例,年龄8~70岁. 原发病为因有产后大出血合并急性肾衰6例,狼疮性肾炎合并急性肾衰2例,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衰2例,心脏术后合并急性肾衰1例,慢性肾衰伴心衰8例,慢性肾衰伴重度水肿5例. MODS及ARF诊断标准参考“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 其中ARF诊断标准:无血容量不足,尿量<20 mL/h持续6 h以上,利尿剂冲击后尿量不增加;或血肌酐>176.8 μmol/L.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为少尿或无尿,经扩容、利尿、强心、扩血管、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正规应用均未使病情改善.
1.2方法①治疗方法: 除6例慢性肾衰患者采用原有的动静脉内瘘作血管通路外,其余患者采用右侧颈内静脉或股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建立血管通路. 使用德国Diapact CRRT机型,AV600s型血滤器,Treeful置换液,后稀释法行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 置换量1~2 L/h,血流量150~220 mL/min,24 h不间断治疗,直至患者尿量恢复或死亡. 结合中心静脉压随时调整超滤速度,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或无肝素法抗凝或依病情及滤器情况而定. ②观察指标: 于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前查血尿素氮(BUN), 肌酐(SCr), 尿酸(UA)及电解质,以及对治疗中存活者CVVH治疗时间、CVVH开始后尿量恢复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 治疗后BUN,SCr及UA的下降率(%)=(1-治疗后/治疗前)×100%. ③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以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转贴于
2结果
在24例患者中,存活14例(57%),死亡10例(44%). 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存活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心率平稳,无治疗相关并发症. 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BUN,SCr,UA显著下降,下降率在41%~56%之间,在治疗过程中内环境较稳定,血清电解质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波动(P>0.05,表1).
表1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及血清电解质的变化(略)
3讨论
多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反应可引起急性肾损害,严重时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轻中度的ARF经临床治疗就可恢复,但重症ARF尤其合并MODS的患者,通常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内毒素血症、水钠潴留、低心排血量、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大量静脉营养、药物支持、机械通气及循环支持治疗[1]. 这就需要一种能持续缓慢及能同时纠正复杂内环境紊乱的治疗措施来治疗或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CVVH治疗的特有机制在该类患者的应用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发现CVVH可广泛用于MODS及ARF合并心功能不全、脑水肿、高分解代谢状态、严重的水肿等. 它有如下特点:①治疗中患者的血浆氮质代谢产物浓度更为平稳,避免了IHD中氮质代谢产物出现明显的高峰和低谷的变化[2];②能有效地清除循环中的炎症介质;③能改善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氧的弥散功能;④持续稳定地清除体内毒性物质和过多的水负荷,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及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因此,对出现ARF的低血容量患者经正规治疗后若仍无尿量恢复,应尽早或在合并其他器官衰竭初期进行CVVH治疗,以缩短少尿或无尿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改善预后. 治疗时机选择得越晚、发生功能障碍的脏器越多,患者病情恢复得越慢,预后也越差.
参考文献
关于经济的总结范文5
引言
自2000年9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北京故宫等20处国家级著名景点门票价格管理权限下放地方以来,我国景区门票价格不断攀升。2004年11月,北京6处世界遗产景点门票价格上调后张家界武陵源核心景区、黄山风景区、九寨沟风景区等著名景区门票也先后涨价。此次涨价波及范围广泛、影响程度深远,引发了我国学者对门票价格及门票经济的研究。随着2012年进入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景区价格3年一调整的解禁期,我国学者再次对景区门票问题开展研究。
笔者在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对2004年以来篇名、摘要、关键词含“门票经济”“门票价格”的期刊进行检索,共搜索到90篇,其中与门票经济相关的有34篇,与门票价格相关的有64篇。门票价格的研究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主要研究内容有: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门票价格的管理、门票价格的制定、门票价格的模型,对其主要是技术层面的研究。学者对门票经济的直接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门票经济产生的原因、门票经济的影响、门票经济的转型发展。本文旨在对我国学者关于门票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与总结,以期能更加清晰地认知国内研究进展,最后提出几点研究展望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一、文献内容回顾
(一)门票经济的概念
门票经济概念的提出来源于门票涨价的事件,因为门票非理性的涨价行为,导致旅游经济在旅游经营过程当中被片面的理解成旅游门票收入。在旅游发展的初期,在不科学的开发观念、开发模式下,门票收入是景区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被片面理解为门票经济。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发展旅游的外部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旅游者对旅游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形成的门票经济模式与发展旅游的环境不相适应。门票经济模式成为我国旅游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门票经济尚未有标准的定义。有学者认为:门票经济是主要依赖门票涨价赚钱的发展模式。有学者认为:门票经济是在特定的旅游市场内,经营者和管理者以收取门票为主导盈利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旅游经济体制。还有人认为:门票经济是一种资源经济,是依赖资源对旅游经济的影响,最大化攫取资源的经济方式。
门票经济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但它是一种短视行为。门票经济深层次反映的是景区体制机制的落后、景区发展模式的落后、景区经营水平的低下。这种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性不利于景区可持续健康发展,更不利于中国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二)产生门票经济的原因
在搜索的文献中,对产生门票经济的原因进行专门研究有三篇,但在对其他方面的研究中对产生原因都有所阐述。高舜礼从经济学、旅游经济发展规律来阐述其原因,提出景区门票定价已普遍市场化、政府调控作用有所失灵、观光性旅游消费占较大分量、旅游业还处于初级化阶段是产生门票经济的原因。曾曼琼认为造成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的原因有弥补经费不足、景区的经营目的错位、控制拥挤、保护景区需要、景区管理体制方面。罗燕认为原因是经营者缺乏长远发展的观念、管理体制问题、景点门票外包市场运作方式、资源独特性优势。姜甜认为产生门票经济的原因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附加收入少、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旅游景区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博弈。蒋昕、曹流利用路径依赖理论解释门票经济形成机制,他们提出门票经济是内外在机理作用下形成的。外在机制是以团体观光旅游为主的“点线旅游”的运行方式,这种运行方式决定了景区门票是回报投资的主要利益来源。“点线旅游”的产品单一,购物、娱乐等产品供给不足导致了旅游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景去消费。内在机制是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合理。
笔者对产生门票经济的原因做了总结见表1:
(三)门票经济的表现
2007年,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规定“旅游景区门票门票调整频次不低于3年”,但景区门票似乎落入了“三年必涨”的怪圈,往往三年时间一到,景区调价的消息不绝于耳。2013年的《2013年我国4A、5A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分析报告》,中国所有5A级旅游景区平均票价为109元,52.94%的景区门票价格在100―200元之间,7.19%的景区门票价格在200元以上,部分甚至超过300元。如此昂贵的票价让游客触目惊心。
宋丁概括门票经济的表现有:门票泛滥、门票乱涨价、门票腐败、门票依赖性。姜甜认为门票经济表现在:门票收入比重大、门票涨价快、门票价格过高。周丽洁,熊礼明指出:门票泛滥、门票价格高、景点门票涨价随意性。
(四)门票经济的弊端
门票经济是低端的旅游发展模式,它并不是旅游经济。门票经济阻碍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罗燕认为门票经济对整个旅游市场形成不良竞争、使客源市场萎缩、部分景区可能成为“贵族景区”、对相关服务行业收入也造成不利影响。王伟伟认为门票经济直接造成客源市场流失,长期以往限制国民潜在需求的增长和旅游需求良性循环,间接造成社会公平缺失、旅游经济畸形发展。周丽洁利用供求定理分析“门票经济”的不经济性。孙钦明指出门票经济不利于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弱化了旅游景区社会公益性、强化了旅游市场恶性竞争。秦合岗指出门票经济侵犯游客消费权利、在游客经济和心理上影响出游积极性、游客人身危险增加、景区处于混乱状态、影响景区和经营企业形象。刘旭东,冯明义认为门票经济剥夺广大民众基本权利和国民福利、国内财产外流、损害当地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不利于社区关系的改善、影响游客心态和满足程度。
笔者对门票经济的弊端整理如表2:
(五)门票经济转型发展
门票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是长久之计,政府、企业经营者、行业、学者都认识到门票经济需要转型,在十几年间,政府出台了不少措施来转变门票经济模式。如:2008年国家推出“限涨令”、2012年国家发改委作出门票价格三年一提调整的决定、2013年《旅游法》出台、2014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些政策都对门票经济的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对门票经济依赖度大,对其转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学者对门票经济如何转型问题一直很关注,也是今后关注的重点。
李文峰提出要改革创新景区管理机制体制,理清景区资源属性并分类管理,地方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经营管理者应更新景区发展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阮修星认为地方主管部门要转变发展思维,坚持景区公益性优先的发展理念,减少“揽金”冲动;景区要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创新发展模式,逐步摆脱“门票经济”,走出一条“靠人气带动消费”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宋丁提出加强对高端旅游模式的明晰认识,旅游要素项目及相关延伸产业全面、合理规划、投资,以游客为本,大力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崔凤军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西湖传统旅游城市实现新生的过程,分析了西湖免票带来了西湖整个经济的盘活。郭立珍提出了“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化。姜甜提出门票经济模型要向产业经济、目的地经济模式转化。孙钦明在产业融合视角下提出要发展旅游产业经济、复合经济。
笔者对门票经济转型发展对策总结如表3:
二、研究局限
我国学者对门票经济研究的局限性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学者对门票济的研究虽然有研究,但研究的少且层次较低。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门票价格的研究上。第二,学者对门票经济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阐述原因、影响、对策,多是定性研究,较少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来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分析。第三,纵观十几年对门票经济的研究,突破性较小,研究角度局限。第四,我国学者对门票经济的原因、对策分析的研究主要是从景区、政府角度阐释,却较少从旅游者角度考量,使得研究内容广度不够。
三、研究展望
关于经济的总结范文6
关键词: 经济学;中国化;实践性;创新
中图分类号:A71F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26-01
一、经济学具有唯实的实践性特征
经典经济学确立的科学原理,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且不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从而提出新的原理或修正已有的原理,再用于指导实践。这种以实践为唯一理论源泉、唯一应用目的、唯一检验标准的“唯实”的实践性特征,是创始人采用实证分析法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是狭义和广义经济学的共性特征,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强调,“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因此,无论是对经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读,还是对创始人确立的经济学原理科学性的鉴别,都必须以他们当时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和经济生活实践为评价尺度。
尽管《资本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但从这部著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不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规律,还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继承和发展经典经济学,就必须弄清楚创始人所揭示的各种经济规律的形成基础及其实践意义。如,他们发现和揭示的商品生产、货币流通、等价交换、利润平均化、利润率下降、资本积累、贫富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经济虚拟化、产业后备军、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经济周期波动或经济危机等诸多经济规律,都属于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如果这些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那么在逻辑上无法解释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什么也会遇到此类现象或此类问题。关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工资水平的规律、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规律,或许只是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经济规律,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关于专业化分工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与提高社会生产力、竞争最终发展到垄断的规律,关于两大部类商品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的规律,似乎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经济规律的本质及其形成的社会基础、经济条件和适用范围,都需要研究并辨别清楚。
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深化和扩展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更有效利用经济规律,这是经济学与时俱进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需要。唯此,才能把经济学推向前进。
二、在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促进中国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合理吸收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若干内容。特别是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吸取经验,概括总结,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结论。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是实践的经济学,是发展的经济学,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马克思经济学。从1978年开始,我国在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围绕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迄今,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在下列理论上有所突破及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以及这个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这个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了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这对马克思经济学作了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方面,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第四,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组织领导体制及激励约束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及竞争主体。
第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个人收入分配采取商品、货币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在分配政策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在保障制度上,提出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指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的结合。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结合,应先农村后城市、先试验后推广;改革的核心是企业改革,改革的关键是价格改革;不同阶段改革的重点会变化。要与发展战略的转变相互配合,同时进行。
第七,关于发展的学说。改革开放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集中亿万人民的智慧,吸取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对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改革开放尚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在发展。可以预见,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实践,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新理论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