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1

文化新的途径分为以下6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意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来源:文章屋网 )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2

关键词:阅读;阅读文化;阅读文化建设

阅读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影响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兴旺发达和未来发展。如新西兰学者费希尔所言:“如果意识不到阅读的必要性,就会忽视阅读的各种优势,从而最终丧失在人类种族中的地位。”[1]关于阅读的意义,先贤学者已有很多阐述。关于阅读社会或全民阅读,国内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过论述和呼吁,而且也已成为全国上下议论的一个热点问题。阅读是促进人类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活动。阅读文化建设就是使社会阅读向健康和繁荣发展的努力。人类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建设一个合法的、热爱书籍的和具有浓郁的阅读文化气氛的社会,这个社会才能不断进步,从而走向繁荣与富强。因为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社会活动,所以一个社会的阅读文化建设也是一个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系统工程。这里笔者就阅读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宗旨作如下强调和归纳。

一、阅读文化建设的意义

无论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还是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阅读文化的建设对于中国都有着非常重要而紧迫的意义。具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阅读文化建设是提升整个中国国民素质的根本途径

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基础和最核心的组成部分。国民素质的核心是文化素质,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养。而这两方面的提高,必须要经过读书。就经济发展而言,人力资源早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我们现在已认识到了文化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且也认识到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在于它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在于它哺育和输出的文化,因为这才是她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而整个社会文化的提升,只有通过阅读的普及和深入发展这条道路,非此,都是空话。

(二)阅读文化建设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途径

民族的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而阅读是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学习其他民族先进的科学文化的最主要的途径;第二、民族的复兴就是要增强民族凝聚力,而只有通过全民阅读我们共同的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典籍,我们才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

(三)阅读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社会的进步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共同进步。而能推动这些因素进步的只有人们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水平的进步。社会的和谐主要表现在社会平等。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群,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认识自己的地位、经验和弱点,才能直面自己的过去和今天,造就自己的未来。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分享人类的文化遗产,缩小差异性,增强认同感。而这些都是一个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四)阅读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动力来源是创新。而创新是一个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创新的源泉不是数理化和技术的进步,而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水平。而一个社会人文素养水平的提高非经过读书不可。

(五)阅读文化建设对当今中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了上述之外,中国的改革开放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出现了很多致命的缺陷和问题。如、环境污染、道德滑坡、心态浮躁、诚信危机、急功近利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读书。综上所述,我们引用费希尔所言:“唯有那些鼓励并支持合法‘阅读文化’的社会,才能够走向繁荣昌盛。”[2]

二、阅读文化建设的宗旨

阅读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一个多数人爱读书、有书读、能读书,把读书作为生活中重要内容的社会,以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弘扬和开发阅读文化价值

即通过倡导阅读、促进阅读,使人们认识和分享阅读之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在精神和思想上获得快乐、平等和自由。

(二)保障和维护公民的阅读权利

阅读权就是一个人的生存权。阅读权利的平等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否的标志,也是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通过倡导和促进人人阅读,也就在保障和张扬每个人的阅读权利。

(三)倡导阅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

多读书、读好书是阅读文化建设的宗旨,而好书主要就是指经典。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是经过历史淘洗而留下来的有价值和有思想意义的作品。其特点,一是微言大义,思想深刻;二是关注现实,批判社会。所以阅读经典能有助于我们观照自我,认识社会;能给人以真正的精神营养和智慧。而民族经典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所以阅读民族经典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主要途径。(四)促进人人读书,建设阅读社会人人读书,把读书作为每个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是人类最为理想的社会,也是阅读社会建设的目标。而阅读文化建设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有书读,爱读书,读好书。(五)重构阅读信仰,建设书香社会阅读信仰是对读书的敬重和渴望。而对读书的敬重和渴望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重量和前途所在。而我们今天的社会是重视教育,但不重视读书。重视读书,但不重视文化。重视文化,但不重视行为。重视行为,但不重视后果。整个社会看似在文化建设,实则在远离文化。究其根源,还在于不重视读书,没有从思想和行动上建立起对读书的信仰和敬重。

三、阅读文化建设的策略和途径

阅读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而且从整个中国的阅读史看,我们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阅读文化传统,但社会阅读的基础始终薄弱,而且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又经历了许多不该有的倒退和曲折。所以,对于整个社会的阅读文化来说,我们既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也没有在后天给予呵护培养。而积重难返的思维行为习惯的改变,则既需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也需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从一点一滴做起。借鉴国外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历史社会和现实,在当前和今后,中国阅读文化建设的策略和途径,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或做出努力:

(一)国家的政策和法令是阅读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国家的政策和法令包括阅读促进法、图书馆法、儿童阅读法等等。因为只有法令才能从制度上保障公民阅读权。

(二)把阅读文化建设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现在我们已经把文化发展提高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但必须认识到的是文化发展的核心是阅读。如果没有读书,何谈什么文化。不要动不动就搞一些文化建设工程,而要把人力财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阅读促进行动上来。

(三)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保障全民阅读的重要条件放眼全世界,凡是国民阅读率高、社会文明、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都无一不是公共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如以色列,每45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而我国的现实是,平均每46万人才有一所图书馆,人均藏书0.27册。绝大多数国民没有进过图书馆,有无数的少年儿童无书读。

(四)阅读习惯从儿童抓起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要减少沉重的学业,家庭要鼓励孩子课外阅读,社会要为孩子的阅读创造条件。

(五)加强对少年儿童的媒介素质教育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各种媒介,包括电视、电影、网络、书籍、报刊的特点、功能和制作过程;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关上电视,远离网络。

(六)重视偏远和农村地区的阅读文化建设我国人口总数的70%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民的阅读问题就代表着中国的阅读水平。提高农民的阅读率也是在提高整个中国的阅读文化水平。

(七)出版部门要配合阅读文化建设多出书,出好书出版社不但要出有益于精神道德滋养和科学文化进步的好书,还要让人们买得起书。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协作和努力。总之,阅读文化建设既是一项需要全国上下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共同努力与参与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参与,社会各界协同抓起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3

1.(2013・广东文综卷・32)2013年1月,教育部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说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④正确。同时,甲的观点有合理性,但①“根源”表述错误;乙认为浪费时间,明显对书法教育认识不足,②分析正确;③观点太绝对,不选。答案选D。

2.(2013・福建文综卷・29)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B.引导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

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解析:中国式过年方式属于传统文化,至今人们仍然代代相传,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A正确。中国式过年与科技发展、民族和睦没有直接联系,B、D不选。C错在“文化之大全”上。

3.(2013・北京文综卷・24)“笔墨当随时代”绘画艺术要有时代精神,就要有创新。然而,不继承优秀的传统遗产,创新很难有稳固的根基。这表明绘画艺术的发展要

A.正本清源 独树一帜

B.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C.薪火相传 推陈出新

D.各美其美 和而不同

解析:题干强调绘画既要继承优秀传统,又要有创新精神,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C正确。A强调文化的独特性,B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和对外来文化的借鉴,D强调文化的多样性,所以A、B、D与题干指向无关。

4.[2013・江苏政治卷・34(1)]城镇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似乎正在悄然到来。

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大批村庄被合并,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那种“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有人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

解析:解答时,首先要从乡村入手,把乡村与乡村中蕴涵的文化联系起来,然后从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及乡村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的作用可以从展现地域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宿感等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①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衰落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②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2013・安徽文综卷・38(3)]三年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完成了“三年见成效”的主要目标任务,成为推动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转移不是简单的复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依靠创新驱动。示范区某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瞄准市场需求,刻苦钻研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该研发团队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解答本问的关键是紧紧抓住“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一关键句,指向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实践、借鉴优秀文明成果、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等角度,主要从以上角度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立足于社会实践。适应市场需求,在创新的实践中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科学文化修养。通过刻苦钻研新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善于借鉴成功经验。博采众长,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实现技术突破。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创新的思维和实践推动时代的发展。

【考点精讲】

一、继承与发展――辩证继承文化与促进文化发展

1.内涵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特点

(1)继承性:主要表现为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2)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正确态度

(1)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6.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地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7.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

(4)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二、文化创新――不竭源泉动力与基本途径方向

1.源泉动力

(1)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可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必由之路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造的主体。

4.创新意义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创新途径

【应试策略】

掌握本专题内容,首先,明确一个实质: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把握两种积累:文化的发展,包括横向积累即文化传播,纵向积累即文化继承;理解三大措施: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的途径;处理四大关系:文化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其次,要特别关注重大文化活动、文化实践以及各地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着眼于“大立意,小切口”的思维方式,重点把握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

【创新演练】

1.目前,中国首部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正在筹划赴法国、德国的巡演计划,要让传统的昆曲艺术“姹紫嫣红开遍”。此举

①有利于中华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 ②是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重要途径 ③是中外文化实现完全融合的契机 ④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②④

2.2013年5月9日,台湾竞争力论坛了第二季“台湾民众国族认同”调查结果,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文化具有

A.特有继承性

B.社会历史性

C.相对稳定性D.鲜明民族性

3.“钟鸣,城门开启,万户活动,鼓响则城门关闭,宵禁人息”,2013年4月1日起,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恢复每日“晨钟暮鼓”仪式,人们将在钟鼓声中感受古老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该仪式意在说明

A.新的传媒不能完全代替旧传媒

B.传统文化更能让人们产生共鸣

C.儒家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精华

D.文化发展的前提是文化的继承

4.扬州在古城保护中,“不与人家比高楼、比规模、比洋气,而是比特色、比精致、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扬州的古城保护和利用浓缩为12个字: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这揭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A.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

C.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中的两方面

D.文化创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5.下列选项能够为漫画所反映的文化道理提供有力佐证的是

①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充足条件 ③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3D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推动了3D电影的飞速发展;3D电影在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同时,相关的3D设备也成了影院新的卖点。3D技术带来的变化体现了

A.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C.与时俱进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D.为社会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7.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

①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④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8.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在《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一书中指出:如果西方是苹果,中国是橘子的话,那么苹果的话语是解释不了橘子的。同样,橘子可以学习苹果,因为大家都是水果,但是必须明白,橘子学习苹果的目标不是把自己变成苹果,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更好的橘子。

随着经济崛起,中国感觉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文化"走出去",中国其他方面的“走出去”已经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比如企业“走出去”往往被视为是对外在世界的威胁等。所以,这些年中国在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努力把中国文化推向国外,包括孔子学院、各种形式的“媒体走出去”项目等。

(1)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加快改革开放对促进文化发展的意义。

(2)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角度,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

1.C 我们应该吸收的是外来优秀文化成果,②说法错误。③错在“完全融合”。

2.D 57.5%的民众认同自己是中国人,89.3%的民众认同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主要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3.D 该仪式“人们将在钟鼓声中感受古老的传统儒家礼仪文化”,所以,A项不合题意;B项错在“更能”;C项错误,儒家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4.C A、B项与题意无关;材料并未体现扬州是如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以,D项排除。

5.C 读漫画中的文字可知,漫画强调的是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①②④符合题意。③材料体现不出。

6.D “3D电影在带给人们视觉震撼的同时,相关的3D设备也成了影院新的卖点,体现了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社会实践。

7.B 列宁的这段话强调了无产阶级文化与旧文化的历史联系,①④是其应有的启示。②③与题意不符。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4

[关键词]核心竞争能力;创新视角;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028-02

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已日益成为企业开拓市场、获取企业长远发展空间的保证。

1 核心竞争能力的概述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指的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构成上包含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企业拥有的能力。企业成功的背后,不仅要拥有丰富的资源,还需要有配置、开发、使用和保护资源的能力,能力的特殊性在于其相对难以模仿和转让。企业获得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只有不断地创新,核心竞争能力才能永远保持其生命力。

2 不断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石

2.1 创新对核心竞争能力的意义

核心竞争能力的不断积累过程也是企业持续创新的过程,是企业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企业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创新,具备在竞争环境变化时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才有发展的强大动力。

2.1.1 创新本身是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核心专长

彼得•德鲁克宣称:企业组织需要一个核心专长――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层次,企业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创新才更加容易实现。创新在软件产业来说非常重要,北京用友软件从e-HR V3.5到ERP- U870再到ERP-NC V5.0,在产品技术、管理模式、解决方案等方面实现了创新性突破,用友公司的成长历程就是靠创新――企业的核心专长来保持其竞争能力的。

2.1.2 注重创新可以促进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发展

企业注重对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可能会导致边际搜寻和路径依赖,进而影响企业依赖于既有的战略模式,使企业形成运行“惰性”。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使企业陷入过分依赖某一能力的陷阱,导致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发生蜕变,甚至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企业一旦拥有创新能力,就会通过不断创新使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不落后于市场和技术的发展。

2.1.3 创新为企业带来持续租金

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认为,要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创新为基础的竞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摩托罗拉公司、通用电气实行的“非革新不可”的自我约束都显示出公司和企业家们努力创新并激励员工去创新的方式。

2.2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涵

(1)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相伴而生。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每一个新产品的问世都是创新的结果。尽管在创新的时间上有长有短,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创新是伴随技术能力的提高、吸收、转化而进行的。

(2)企业的核心优势所依赖的能力体系。主要由创新能力提供的,它为企业在较长时间内实行以技术更新为基础的多元化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即创新能力具有企业战略潜能。创新与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受多方面的影响,如技术进步、消费者需求、竞争者动向、产业走势等。

3 影响创新的诸因素解析

3.1 制度创新是前提

制度创新是指企业在产权制度、经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整体创新的前提。我国企业制度上的创新,首先是企业应围绕着产权制度进行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解决企业资本和资产优化配置的问题;其次是要建立严密的人才选聘、晋升制度;再次是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股权分配制度和工资制度;最后还要有严格的监管制度。

3.2 技术创新是核心

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和基础,是培植核心竞争能力基础的关键,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创新。SONY公司主张以“技术”为产品的象征,其产品更精、更细、更领先,成为世界家电业的顶尖产品,从而使该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得以形成。

3.3 管理创新是保障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资源运用上采用新的组织方法的过程。企业管理水平决定企业的效率,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现有的基础上创新,才能保证企业机构合理、管理规范化,企业在竞争中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的内外部条件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只有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才能有效地组合企业内部条件,利用环境提供的机会,避开环境风险,寻求企业最大的发展空间。这要求企业加强战略管理、设计柔性化组织结构、重视知识管理、强化人本管理等。

3.4 营销创新是关键

企业应树立社会营销观念,进行市场、营销技术、营销组合、营销人才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巩固企业品牌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

3.5 企业文化创新是灵魂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行为准则和文化氛围,对内形成企业凝聚力,对外保持企业竞争能力,使企业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发展壮大,引领企业不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是企业在当今激烈竞争中制胜的法宝。

3.6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能力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能力。由于它具有模糊性、不可模仿性,使它成为企业真正的竞争优势。观念创新旨在倡导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

4 提高创新能力的策略

创新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创造更好的企业效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有很多,如企业运行机制的转变、营销手段和管理方法的改变、核心技术的研究等,都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下面仅对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的策略做一下讨论。

4.1 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策略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以企业为基础的实践活动。许多中外成功企业的案例已经告诉我们,学习力和创新力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源泉,这个“力”是指“能力、动力和毅力”。一个企业缺乏持续的学习力和创新力,企业将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建立学习型组织就要培养整个企业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横向网络式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创新发展的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力量源泉。

4.1.1 树立企业高层管理者强烈的创新意识

企业高层管理者既要有创新意识,明确企业的创新方向,善于发现哪些是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创意,又要把这些创新思想投入到行动中,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要把那些分散的、不连贯的创新技术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才能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企业的利润源泉。

4.1.2 员工的一专多能,培养学习创新能力

学习型组织是将企业视为一个学习系统,部门间的关系已不再是各自独立的、相互割裂的,而是系统间的紧密联系,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是全系统中的一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互联网的发展,企业部门内的分工和职能进一步模糊,企业的运行、项目的运作都是各部门同时启动,协同作战,极大地提高了对企业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能力要求。

4.1.3 创造从日常经验中学习创新的机会

为了使员工自我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必须创造使员工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的机会,使创新蕴涵于日常工作中,并鼓励员工从日常工作做起,而且这种学习应是开放式的和交流式的,能实现组织的共享。

4.2 塑造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文明承继和不断创新的结果。承继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的扬弃。要善于总结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典型经验,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整合和创新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等,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土壤,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首先,要在组织中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励组织重要成员的积极性,激发组织全体成员的创新欲望,培养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其次,培养组织的创新文化。文化创新是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西门子公司的准则是“我们以创新塑造未来”。创新应该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企业一时的现象,只有把创新作为一种文化,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深深地根植在员工的头脑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行为方式,成为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展的方向,保持企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45-46.

[2]郝利花.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现状分析及建立[J].经济管理,2002(9):21-23.

[3]唐映.企业竞争能力从何而来[J].市场论坛,2005(2):120-121.

[4]王艳杰.如何提高中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J].企业经济,2002(1):32-33.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5

一、转型期对我国商业保险的新要求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商业保险的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只有适应时展的要求,满足人民的需要,商业保险才能不断的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从宏观方面上来看,首先,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国企业的融资途径也在不断的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和完善为新兴商业保险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也为传统企业改革提供了参照和目标。其次,市场经济制度,企业主体自负盈亏,要求保险企业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的需要。第三,市场分工和竞争的加剧要求保险业发展要培养和储备专门的人才。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必须是适应时代要求的熟练掌握国际、国内保险业发展状况,能够应对风险与挑战的新型管理、科研人才。从微观层面分析,首先企业自身要不断创新管理和发展理念。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和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中,企业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走在时代和行业要求的前列,力争成为行业发展的引领者。商业保险更是如此。其次,要发展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商业保险企业更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以此提升文化的创造力、吸引力、感染力,实现保险企业的文化繁荣,满足从业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调动从业人员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三,增加科研支出,人才引进,加大社会调研力度。对投保的潜在客户的挖掘是保险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只有全面调查和掌握潜在投保群体的需要、担心、疑虑,才能制定适应他们需要的保险规则、险种,真正拓展保险群体,增大企业收益。第四,要拓展业务发展的领域。传统的商业保险主要是人身、财产、健康等几个主要种类。随着现代市场主体的活跃,需要承担和防范风险的主体、范围逐渐增多。在此背景下,深入的探讨为新的市场行为方式提供商业保险的可行性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是拓展商业保险业务范围的重要渠道。

二、转型期我国商业保险发展的方向探索

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为商业保险发展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赋予商业保险企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进行城镇化改革的新阶段。商业保险在此背景下要有所作为。

第一,城镇化改革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新形势,是实现广大农村地区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新的根本变革,要求为其提供风险承担和防范。“首先,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体系。一方面,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甚至是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打破城乡社会保险的二元结构体制,实现城乡社会保险的无缝衔接,提高社会保险的覆盖率,特别是农村人口的覆盖率;另一方面,可以使城乡居民享受到相同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公平正义”[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6

    通识素质是指教师对知识、科学、宗教等方面的关注。实践证明,学生最尊重知识渊博、教学能力强的教师。美术教师不仅要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随着阅历的增多,不断地投身教学实践,达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更好的激发创作热情和增加更多创新灵感。进入信息社会后,新型传播媒介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如果课堂的知识仅限于书本,那么学生听课的兴趣就会减弱,教学的质量也会降低。因此,美术教师要不断学习掌握社会学、自然科学、教育学、心理学、法学、历史、地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全方位了解科技发展动态,时刻关注社会发展趋势。只有通过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专业素质包括教师职业的素质和美术专业的素质。教师职业的素质包括:

    一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美术教育作为一个门类,具有教育的一般性特征,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以便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科学理论知识。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二是具有一定的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是美术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并非绘画水平所能替代,组织教学的能力,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最终是要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这就是现代教学理论中的有效教学思想。

    三是要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创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运用各种教具和方法展开美术教学,教师只有发挥自身创造性,才有可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四是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的能力、教材编写的能力。能够通过参加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能力,同时能将教学科研的理论研究能力转化为参与教学实践的具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