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文1

关键词:农村金融;理论研究;方法论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7-0011-04中图分类号:F830.6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China’s rural financ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ed theory from the view of methodology in order to draw a clear picture of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finance study, and give some commands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for further study.

Keywords: Rural Finance; Theoretical Study; Methodology

一、引言

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历程与经验表明,只有取得科学理论的支持,农村金融改革才能有实质性突破,农村金融才能获得真正意义的发展。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没有理论的政策是抽象的,理论研究对于政策供给的意义特别重要。几十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农村金融已有了巨大变化。然而农村地区自然禀赋差异,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层次不一以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日趋突出,农村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临诸多难题,这使得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本文将从方法论角度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旨在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发展状况作一个透彻的了解,以期对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为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更深入研究提供方法论上的准备。

二、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传统方法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有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的缺陷,使得濒临崩溃边缘的农村经济摆脱了困境,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得以重新建立,农村金融有了极大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围绕着农业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的业务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为农村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政策依据。这一时期传统的金融理论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在既定的理论约束下,政策报告式的研究方法即存在问题――政策建议的逻辑思维成为主流模式,众多的研究是为政府实现特定的目标而直接投放信贷的方式干预农村金融提供政策建议。这种方法通常只追求旨在农产品增加的短期目标而忽视农村收入的可持续性增长,并且仅仅强调信贷投放而忽视储蓄动员和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建设[1]。总结这一时期的理论与实践,不少经济学家认为传统方法的效果总体上都不好,最多是效果一般,其结论是基于如下三个标准作出的:(1)传统战略如瞄准问题和补贴在解决问题上是否成功;(2)传统方法的成本效率分析;(3)在增加收入和减少贫困方面是否成功[2]。

三、农村金融问题研究的方法转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学开始逐步与世界主流经济学接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范式逐步主导着中国经济的研究领域。中国学者在接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开始尝试运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来研究中国的经济问题。在分析发展中国家经济实践基础上建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和金融发展理论,以及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流行,对中国当时进行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客观上起到相当大的启示和引导作用,同时也为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国农村金融提供了理论框架支持。自此研究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文献不囿于农村金融内部,开始在更大的视野范围来研究农村金融,大量文献集中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与功能、农村金融制度以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方式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

国内学者开始认识到农村金融研究目标不仅仅在于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以金融发展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弄清中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必然联系以及内在机理。一些文献基于中国农村地区数据、运用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格兰杰回果检验等经济计量模型,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方向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研究指出,中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的各项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东部地区也仅仅只有农村金融效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与其相反的是,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则是非常明显的。根据帕特里克的两种金融发展模式“供给引导式”和“需求追随式”,一些研究也认为,原有向农村金融机构大量注资的“供给主导”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并没有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很好作用,因此在中国今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应该转换思路,按照“需求追随’模式,有的放矢地促进农村金融增长[3]。

也有学者从金融发展水平以及金融结构两个视角,对中国农村金融状况作出全面的分析。一是依照金融发展理论所提供的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金融相关率FIR和M2/GDP),从宏观层面来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出这两个指标绝对值在中国农村并不大,但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不过由于这两个指标在衡量金融发展水平所具有的缺陷,对由这两个指标所获得的结论应持谨慎态度。如果以L/GDP来衡量,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并没有表现出如FIR和M2/GDP所表现出的那种极其明显的趋势。二是设计一些指标(如金融资产与纯收入之比及其行社贷款与纯收入之比)从农户层面来考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其分析的结果是,一方面农户经济生活中货币化程度增加;另一方面农户存在较强的流动性约束,不过农户可通过非正规金融渠道融得资金从而使流动性约束得到部分缓解。也有文献依据戈德斯密斯 (Godsmith 1969)金融结构的概念来分析中国农村的金融结构状况[4]。

上述研究文献基本都遵循着戈德斯密斯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的研究思路,通过一系列数量指标从金融结构上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给予衡量,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数量化分析。较之于以前的研究方法,此方法具有逻辑更为严密,路径更为深入,结论更为精确的优势。然而局限性也是明显的。该研究方法只是指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计量上的因果关系,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相互影响的渠道或环节在理论上依然是不清楚的,而且农村金融结构的变化未必能够准确度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二)农村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1973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一反传统主流经济理论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偏重实物要素而忽视金融要素的研究方法,转而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样本,集中研究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了全新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其理论政策含义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沿着相同的思路对中国农村金融抑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一些文献从农业的自然属性、农户的生存与发展特点出发来阐述需求型的金融抑制,解释了现象背后农户和农村企业信贷需求总量变化以及层次分布。也有文献是建立在对农村金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农户和农村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有限,融通资金渠道单一等方面来阐述供给型金融抑制。在阐述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资金为何供给不足的原因解释方面,指出金融制度、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是主要因素。供给型金融抑制的研究角度往往倾向于存量的修正,而需求型金融抑制视角则侧重于长远,注重增量的发展动态。上述研究文献禀赋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的思想,将视角投向农村金融市场,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均衡的分析,得出中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及其原因,其结论要深刻得多。这些文献的论证逻辑基本遵从现象原因这一思路,采用对大量农村地区抽样调查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当然这些研究还存在着研究层面和视角上的局限,如基于需求视角是否存在其他复杂的需求制约因素?以及连带出农村金融主体的金融需求结构与其他各项经济活动的相关性分析等方面还存在研究上的空白。就其方法论来说,有些文献缺乏研究的规范性。

从金融功能论的研究视角对中国农村金融与经济关系作出客观的描述,被一些中国学者所运用,其中较为普遍的研究采用一种叫做机构分析法,简称为机构观。具体表现为结构功能行为绩效的研究思路。以此思路,农村金融要发挥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功能必须在现有的农村金融结构框架下进行,根据现有的农村金融结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并通过其行为绩效判断其功能实现的效应。正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走上了一条“机构路径”。长期以来注重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形态,而忽视农村经济对金融资源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和农村金融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为此,另有一些学者提出,应以功能观来重新认识农村金融经济的关系,以此指导中国农村的金融体制改革,更好促进农村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功能观是从系统的功能出发,然后探究需要何种结构来实现这些功能,它遵循的是功能、结构思维方法。其实质是从金融所处的系统环境和经济目标出发,考察金融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功能耦合关系,演绎出外部环境对金融功能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成本――收益原则,选择能满足系统环境对金融功能需求的金融形态和功能实现机制,由此对系统进行结构优化,其遵循的是外部环境功能结构的思路[5]。功能观的研究范式为研究农村金融体系的变化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思路,扭转了一直以来农村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忽视农村金融体系功能问题的倾向,也为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三)农村金融制度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制度经济学无疑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方面对传统发展经济理论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为传统发展经济理论提供了全新的分析框架。国内一些学者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采用历史演绎从制度层面上分析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从实际经验数据来分析这种演进背后的悖论和缺陷。认为农村金融制度历史变迁的特点是,农村金融制度的每次变迁均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而非自下而上的诱发性政府行为,更不是农村经济主体自主,这种以扼杀农村经济组织自发行为为代价的外生性强制性制度变迁与农村经济发展相悖,导致了农村金融主体的缺位,农村金融容量的增长赶不上经济总量的增长[6]。这些研究文献突破了将农村金融制度视为既定不变的外生变量传统研究方式的束缚,弥补了排除制度作用和制度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分析的传统农村金融理论研究上的不足。然而这种研究方式阐明的只是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逻辑,却无法说明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应有的逻辑。

(四)农村金融体系的变革方式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取向一直是中国农村金融研究所关注的,究竟是以合作制为主导还是以商业化为取向众多文献争论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合作制为主导;另一种观点是商业化取向,甚至放弃合作制;还有一种折中观点,认为商业化和合作金融应共同发展。各种文献的观点之所以出现差异,从理论本源来说,关键在于其研究者对中国现实农村经济判断的差异。按照“理性小农”命题(Schultz,1964;Popkin,1979),中国的农户如能被确认为富于理性的小农,那么就没有必要单独为其设计一套农贷制度安排,而只需将服务于现代经济的金融体系直接延伸到农村经济,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即可,换句话说,商业化的金融体系同样适用于农村地区;按照“道义小农”命题(Chayanov,1925;Scott,1976),中国的农户如能被确认为是生存取向的,不会冒险追求利润最大化,那么农村地区商业化的金融安排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合作制的金融安排是恰当的。但无论从“理性经济小农”视角还是从“道义小农”视角来考察中国农村经济,得出的结论都难免简单化,中国小农经济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值得进一步讨论[7]。从研究方法论来说,持商业化取向或合作制主导观点的研究文献基本上采用理论演绎的三段论形式来得出各自的结论。理论前提承认合作制金融存在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而商业金融活动所具备的条件是农村市场经济,商业化金融不能提供高度分散小农经济化条件下的金融服务,进而从中国现实农村经济特性的描述中获得理论推理的依据。这些研究文献论证形式缜密严谨,其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然而问题在于,缺乏对中国现实农村经济特性严格的实证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分析,没有哪一种关于中国农村金融的命题具有普适性。

(五)农村非正规金融

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的成因;其二是农村非正规金融中的利率问题。一些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分析了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的成因:(1) 从中国小农家庭的生存经济与其资金的非生产性需求两者之间内在逻辑联系出发,通过案例研究表明非生产性资金缺口和农贷需求不能指望由正规的或商业性的金融来满足。(2)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中国城乡的特殊结构与联系相关性入手,认为是由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缺乏一个较好的金融组织。特别是在转轨经济中,作为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农村非正规金融是由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缺陷造成的。(3)从农村金融供给的角度,认为农村贫富差距的加大使农村非正规金融形成旺盛的供给。(4)从金融政策的根源来看,由于贷款管理的落后和贷款配给的错误,扭曲了农村正规金融资源的配置,收入较低农户的信贷需求仍然要通过非正规金融得以满足。对农村非正规金融中的利率问题,不少学者以农村民间金融为例,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出发,把民间信贷利率部分地视为具有调节借贷风险组合或过滤借贷风险的功能。有文献认为,民间信用利率决定于资金供求状况、借贷者亲疏关系、期限长短、淡旺季节等因素,因而利率档期分明。 也有文献依据修正的Stiglitz-Weiss信贷配给模型来揭示出民间金融各种利率形式的机理和长期并存的原因。

从已有文献来看,对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研究视角呈现多元化,研究方法从案例分析到规范论证呈现多样性。其不足之处在于缺乏非正规金融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框架,视角的多元化固然可以使问题的认识较为全面,但多种结论的差异将使得理论研究失去了实践意义,另外案例研究中样本选取的不同将会影响到结论的可信度。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理论研究的梳理,不难发现各种理论研究在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局限。不仅如此,无论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联系识别,金融抑制理论对供给型金融抑制和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区分,合作制为主导还是以商业化为取向的争论,还是农村非正规金融成因分析只是农村金融的一个方面,各种研究思想和方法忽视了农村金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及系统内外存在的复杂联系,这也是导致各种理论研究与实际脱节的重要缘由。可见,农村金融问题研究不能简单地依赖某个理论。综合各种理论研究的优势,将系统论的思想引入农村金融问题研究之中,通过对农村金融系统内外复杂联系的研究寻找改革途径将是未来农村金融研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周霆.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229.

[2]雅荣,本杰明,皮普雷克.农村金融问题、设计和最佳做法[M].北京:中国农村金融研讨会阅读材料,2002,(9):23.

[3]焦兵.东、西部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1):70-72.

[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及其金融结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11):36-41.

[5]李喜梅,彭建刚.经济变迁中的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一个从隐功能角度的解释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51-54.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文2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经济;影响;发展

一、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农村金融的影响

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具有二次元结构,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农村的资金向城市等发达地区大规模流动,导致了农村经济的缺乏。政府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缺口,却无力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未能有效解决问题。

2.农村金融效率的影响

农村金融效率主要是指相关金融机构利用资金为客户提供服务的速度和质量。由于农村地区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且信息传递、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较少,资金的流动性不强。如何将有限的金融资金发挥其作用,就必须让金融资金进行高速运转,从而减少农村经济对资金的需求量,并缓解农村经济的压力。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金融机构开始落户农村,并开始对新的服务产品进行探索,通过不断的创新,为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新的服务,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向多样性和多层次发展。

二、农村金融理论的相关分析

农村金融理论主要包括信贷补贴理论以及市场论,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农村信贷补贴理论

该理论认为,低收入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农村经常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农村地区人民资金收入不高,储蓄不足,从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农村政府必须要吸引外资,建立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低息贷款,从而促进农业部门的发展。

2.农村金融市场论

该理论主要是在对信贷补贴的批判上产生的,其主要的作用就在于强调市场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提倡利率市场化。该理论可以让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弥补农户的高交易成本,并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

三、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作用分析

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管理人员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商品的交换,有效生产率。

1.农村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

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提供了支付交易系统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最大的作用就在于提供快捷方便的支付系统。如果不存在支付系统,则会增加生产者和商家的成本。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下,开始发展各种金融产品,如储蓄卡、信用卡、支票、资金电子划拨系统、支付结算系统等。这些又进一步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更深远的影响。

举个例子,我国山西某农村金融通过提供支付系统,从而有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该农村的金融系统较为发达,其货币化程度和发展水平都非常高。可见,支付交易系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提高资本配置的效率

经济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的有效性。有效的投资能为资金的增长奠定基础。由于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在规模和政策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并能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共担的机制。此外,通过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投资者可以对金融产品的品种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

(3)增加储蓄的功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不仅有利于金融的聚集,更有利于降低交易的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通过实施金融政策,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金融机构的自主性,另一方面又能提高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

举个例子,陕西某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开拓信贷交易,对社会和企业的债权和债务结构进行整合管理,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

农村金融和增长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它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农村金融经过支付手段,从而有效提高储蓄率和资金的支配效率。此外,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一定程度会对金融产生促进作用。一方面,正规的金融机构能促进新型金融产品的开发,使银行卡、信用卡等服务能得到延伸;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两大经济主体主要包括农户和企业,因此必须要加快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金融业务量。

举个例子,为了要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某地区农村政府建立多样化金融中介机构,降低机构的进入标准。通过对机构进行不断的改革,实现多方面合作,从而满足发展需求。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农村的实际例子,对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只有调节好政府金融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促进两者的发展,才能有效提高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文3

[关键词]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农村经济增长;内生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339(2012)02-0107-06

一、文献综述长期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困扰着众多经济学者,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第一,金融抑制论,即金融发展的滞后阻碍了经济增长。如爱德华•肖(Edward S .Show)和罗纳德•麦金农(Mckinnon)从发展中国家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干预角度得出金融抑制导致了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的结论。第二,金融促进论,即通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增加资金的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如King 和Levine(1993)、Rajan 和 Zingales(1998)等通过构建不同的金融发展指标从不同层面得出金融发展是原因,经济增长是结果的结论。第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如戈德斯密斯(1969)利用金融相关率和经济增长率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经济伴随金融的发展而同步增长,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也是金融快速发展的时期的结论。

我国学者李国璋等(2008)指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断地转换: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金融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一旦经济发展进入成熟阶段,金融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1]而对于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如董晓林和王娟(2004)运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2]也有部分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具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有促进作用。如姚耀军、和丕禅采用1978~2001年间的数据,运用Granger检验得出农村经济增长率是农村金融相关率的Granger 原因,表明农村正规金融处于“需求遵从”的地位。[3,4]

二、实证分析(一)实证模型说明

[收稿日期]2011-12-06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东北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邱桂杰(1972-),女,吉林白山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彭辉(1987- ),男,湖南益阳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硕士研究生;韩朋吉(1960-),男,军事交通学院高级会计师。

1973年, 罗纳德•麦金农研究发现金融抑制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利用内生经济理论,构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假设资本的边际产出递增,由此引入金融因素。该模型选取AK函数来考察经济增长路径机制,依此探求金融因素对该路径选择的影响。

AK模型选择的生产函数为:Yt=AKt(1)

其中Y代表产出,A代表资本的边际生产率,K为资本存量。

根据Kt+1-Kt=It代入(1)式,整理得:Kt+1Kt=AItYt(2)

其中It代表第t期的投资。

由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总投资等于总储蓄: It=St

在均衡条件下,假定储蓄在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不存在漏出,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比率为θ,可得:

θSt=It(3)

将(3)式代入(2)式得:g=ΔKt+1Kt=AθStYt=Asθ(4)

(4)式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表达式,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它表明均衡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A、储蓄率s以及储蓄转为投资的比率θ。而θ代表了金融发展水平和金融部门的效率。在农村金融领域,θ采用农村M2与农村GDP的比率来衡量,其行为影响因素可表示为:

θ=θ0+θ1×M2GDP+μ(5)

(5)式中的μ为随机误差项。因此,农村经济的增长率取决于农村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农村储蓄率及农村金融相关率。基于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所以只考虑农村金融相关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界定

本文选取的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及数据见表1。

表1吉林省第一产业总产值及农村信用社年末存、贷款余额

年份吉林省第一产业

总产值(亿元)吉林省农村信用社

存款余额(亿元)吉林省农村信用社

贷款余额(亿元)198664.3519.9587 10.0075 198780.5724.7867 13.3469 198892.5926.2179 14.5642 198980.5326.6709 16.3591 1990124.9933.7116 19.9351 1991120.4742.5631 25.9628 1992130.8248.0400 33.4400 1993156.0557.5300 40.5100 1994259.4073.1900 50.0200 1995303.9988.2900 61.5300 1996376.01113.1100 69.9100 1997368.16144.1400 92.0000 1998429.50159.9100 94.3900 1999423.48184.9600 103.6600 2000398.73206.4900 113.8500 2001409.10229.4700 130.8800 2002446.17258.3200 160.1800 2003488.15286.8200 194.0900 2004568.69323.1600 219.4700 2005625.61 389.9600 250.8000 2006672.76607.1800 426.9400 2007783.80707.2400 536.8200 2008916.70860.3700 614.2700数据来源:根据相关各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而来。

本文在指标选取和数据方面做了如下处理:

1.农村经济增长率(RGDP)。

理论上,衡量农村经济增长的指标应为农村国民收入,但由于缺少相关的统计资料,本文采用吉林省第一产业GDP数据代表农村经济总量,用第一产业GDP的增长率来测算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率。

2.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

通常,该指标为农村金融资产总量与农村经济总量的比值。由于缺乏吉林省农村金融资产和M2的统计资料,又考虑到在农村地区发生的主要金融活动为存款和贷款,农民使用最为频繁的金融机构是农村信用社,因此本文借鉴李国璋等的研究方法,选择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年末存贷款余额之和来代表农村金融资产总量。

(三)实证检验

1.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吉林省1986~2008年度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为避免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建模所带来的伪回归问题,使用扩展的ADF检验方法检验农村经济增长率和农村金融相关率序列的平稳性。ADF检验值属单边检验,原假设为待检验序列存在单位根 (即非平稳)。如果ADF检验统计量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认为该序列是平稳的;反之则认为该序列是非平稳的,进一步我们可以对其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运用Eviews5.0软件计算的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经济增长率序列及其对应的差分序列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1986~2008年吉林省农村经济增长率和金融资产相关率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变量ADF检验值检验类型(c, t, k)临界值结论D.W.值RFIR-1.2527 (c,t,0)-3.6329 非平稳2.0719 RGDP0.0711 (c,t,0)-3.6450 非平稳1.4925 DRFIR-3.9325 (0,0,0)-1.9581 平稳2.0105 DRGDP-7.2453 (c,0,0)-3.6736 平稳1.8604 注:1.检验类型中的c和t表示带着常数项和趋势项,k为所采用的滞后阶数。

2.表中所给的临界值为显著性水平在5%时的临界值。

3.RGDP为农村经济增长率,DRFIR和DRGDP为RFIR和RGDP的差分序列。

由表2可以看出, RFIR和RGDP的水平序列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单位根,即两个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差分后的序列均通过单位根检验,说明RFIR和RGDP两个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I(1))。

2. 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根据协整(Cointegration)理论可知,如果待研究的序列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此时如果直接采用水平序列建模,可能出现伪回归问题。为此,需要进行协整检验。协整检验方法主要包括EngerGranger协整检验法 (简称EG两步法)和Jonhasen基于向量自回归 (VAR)模型的协整检验方法。本文采用EG两步法检验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EG两步法的基本步骤和原理是:

第一步,对上述两个变量做回归,然后提取残差序列。

RGDP^t=-2.1266+8.8506×RFIRt(6)

(-2.4917*) (8.8883*)

R2= 0.7980D.W= 0.8033s.e= 1.6975

White Test:n×R2=2.3124Pro.chi=0.0000

括号内的值为t统计量,*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系数显著,否则不显著。从(6)式给出的估计结果看,在1986~2008年间,RGDP变化的79.80%可以由RFIR的变化来解释。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现象。

所以,协整方程为:et=RGDPt-8.8506×RFIRt+2.1266(7)

第二步,对上述协整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为平稳序列,说明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GDP增长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这两个变量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否则认为这两个变量不存在协整关系,用这两个变量的水平序列建模,会出现伪回归。

运用协整检验法,对(7)式中的et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ADF检验值为-2.3840。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1.9581,由此看出et不存在单位根,表明RGDP与RFIR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以DRGDPt为被解释变量,DRFIRt及误差修正项et-1(即ECMt-1)为解释变量,得到的估计结果为:

DRGDP^t=0.6680-1.3200×DRFIRt-0.0493×ECMt-1(8)

(8)式中,误差修正项ECMt-1的系数为负,具有反向修正机制。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怀特异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

由此可得出,RGDP和RFIR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长期协整方程为:

RGDP^t=-2.1266+8.8506×RFIRt

从长期看,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每增加1个单位,将促使农村经济增长率增加8.8506个单位。

3. 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和农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于向量自回归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对两个变量对应的系数进行约束,来检验两个平稳序列DRGDP和DRFIR是否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表3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

原假设滞后期F统计量P值DRGDP非Granger影响DRFIR20.690140.51778DRFIR非Granger影响DRGDP23.386730.06314DRGDP非Granger影响DRFIR30.317850.81232DRFIR非Granger影响DRGDP33.281610.0623DRGDP非Granger影响DRFIR40.848810.53244DRFIR非Granger影响DRGDP42.845320.09722DRGDP非Granger影响DRFIR50.718910.63696DRFIR非Granger影响DRGDP52.901150.13366DRGDP非Granger影响DRFIR61.346310.48503DRFIR非Granger影响DRGDP66.737090.13487表3表明,在滞后2、3、4期时,接受原假设,DRGDP非Granger影响DRFIR,说明农村经济增长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而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DRFIR非Granger影响DRGDP,表明农村金融发展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原因。

4. 向量自回归模型。由于序列RGDP与RFIR都是一阶单整的,根据AIC和SC原则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得到的自回归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4DRGDP和DRFIR双变量VAR模型的估计结果

解释变量回归方程DRGDPt回归方程DRFIRtDRGDPt(-1)0.748436

(4.86011)0.073227

(1.92500)DRFIRt(-1)3.108809

(3.60542)0.108182

(0.50791)R20.3824 0.0188 s.e0.5492 0.1357 LogL-15.3399 12.6260 AIC1.7340 -1.0626 SC1.8336 -0.9630 注:VAR模型的极大似然函数值LogL= 0.624196;AIC= 0.337580;SC=0.536727。括号中数字为t值,与之相对应的括号外的数字为回归参数的估计值。

5. 脉冲响应分析。利用上文的VAR模型,对DRGDP和DRFIR进行脉冲响应计算和分析。得到的结果如图1所示。

图1脉冲响应函数曲线图从图1(a)的RGDP对RFIR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 RGDP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在第一年最小,第二年上升至最高点,而后稍微下降直到第四年收敛;RGDP对RFIR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在第一年最大,第二年降到最低点,而后略微上升直到第四年收敛。

从图1(b)的RFIR对RGDP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可以看出, RFIR对于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在第一年迅速上升,第二年达到最大,而后下降直到第三年收敛;RFIR对于RGDP的一个标准差扰动的脉冲响应在第一年最大,然后迅速下降,直到第三年收敛。

上述分析表明:吉林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对农村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要大于农村经济增长率对农村金融相关率的影响。

6. 预测方差分解。本文利用方差分解来描述冲击对RFIR和RGDP在动态变化中的相对重要性。基于VAR(1)进行方差分解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

图2方差分解图由图2可知,DRGDP的一个冲击对DRFIR变动的贡献率从第二年起稳定在30%左右,说明农村经济的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有限;而DRFIR的一个冲击对DRGDP变动的贡献率稳定在50%左右,说明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上述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是长期性的;而农村经济的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有限。为此,首先,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外贸政策等政策时,应加大对农村金融部门的支持;同时政府的相关机构,如计划部门在制定投资决策时也应向农村倾斜。其次,应促进农村金融体系内部的发展。从农村金融体系的业务范畴来说,应拓展农村存、贷款与农村保险等农村金融业务,并有效协调,以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政府应根据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规划,逐步实现农村金融的深入发展,保证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持久效应。最后,必须提高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由上文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知,农村经济增长并不是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因,因此为适应吉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应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以政策为主导、以合作型与市场混合型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增加对农村金融的投入。

[参考文献][1]李国璋,孔令宽,江金荣.农村信用社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8,(1).

[2]董晓林,王娟.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5).

[4]姚耀军,和丕禅.中国农业信贷与农业GDP(1978~2001)――一个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6).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redit

Cooperatives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in Jilin Province

Qiu Guijie1, Peng Hui1,Han Pengji2

(1.College of Quartermas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62,China;

2.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China)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文4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经济增长;金融相关率;储蓄率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7-0063-02

一、文献回顾

Goldsmith(1969)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创造性提出了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金融相关比例(FIR)和其他一系列反映不同金融结构的指标,并对35个国家1860―1936年期间的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同步的,即在同一时期内,如果前者具有正向的进步,那么后者也会具有正的增长[1]。Mckinnon 和Shaw(1973)以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样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金融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提出了与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完全不同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2]。King和Levine(1993)选用4个金融中介指标和4个经济增长指标,运用80个国家1960―1989年的实际资料对金融和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不仅这两者正相关,且资本形成与经济效率也呈正相关[3]。

中国的学者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角度,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史永东2003年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到结论,在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Granger因果关系为互相的[4]。、张懿(2006),张俊、廖宜静(2011)等针对农村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都显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某种维度的协同增长趋势[5]。

本文选取西部大开发最重要的战略增长极甘肃省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甘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

二、模型与指标选取

1.理论模型构建。为了解决哈罗德―多马模型储蓄率和资本边际产出率为外生,以及总投资等于总储蓄的均衡条件问题,马科・帕加洛构建出一个最简化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AK模型,对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机理的解释更加切合实际。构建本文计量回归模型如下:

GDPt=0+1At+2FIRt+3St+Dt+ut (1)

式(1)中,GDP、A、FIR、S分别表示经济增长水平、资本边生产率、金融相关率、居民储蓄水平,D为虚拟变量,u为随机误差项。

2.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5]。(1)农村经济增长率(G)。本文参考国内相关文献研究并结合甘肃省实际数据可获得性,采用农村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作为考察农村经济增长水平指标。(2)农村资本边际产出率(A)。本文选用农村生产总值增量与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来衡量农村资本边际产出率水平。(3)农村金融相关率(FIR)。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及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文拟选取农村年末储蓄存、贷款余额之和与农业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金融相关率水平。(4)农村居民储蓄率(S)。储蓄率是反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预期的综合指标。本文用农村年末存款与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之比来衡量农村居民储蓄率水平。

三、实证分析[6]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时,我们要求所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因此,首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只有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迪凯和福乐提出的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变量取对数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见下页表1)。

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其一阶差分同时至少在5%的水平下都是平稳的。由此可知,所有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2.协整检验与向量自回归模型。经济时间序列很多时候表现为非平稳性,利用协整理论可以用来分析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由单位根检验可知,所有变量都是单整的。因此,可以利用Johansen检验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Johansen检验结果显示,在5%显著水平上,拒绝“最多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和“没有协整关系”的零假设,接受存在“两个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说明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协整检验的结果证明了农村经济增长与农村资本边际生产率、金融相关率以及储蓄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检验(见表3)。

由表3可知,四个解释变量都为D(LnG)的单向Granger原因,反之则不成立。即,在短期动态的均衡关系下,农村经济增长有利于农村资本边际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农村储蓄率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可实现农村经济的区域均衡发展。

四、结论及启示

1.农村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金融相关率对经济增长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因此,应该积极优化农村金融产业结构,整合农村金融资源,完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体系,让金融更好的服务经济,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2.农村资本边际生产率与经济增长趋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村资本边际产出率可以反映资本的运用效率,所以,提高农村的投资效率便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因此,甘肃省要实现农村经济快速长久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储蓄投资的转化机制,保证农村盈余资本能够流畅、高效、安全的转移到资金短缺领域,实现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

3.农村居民储蓄率与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结论表明在甘肃农村地区,农村居民的储蓄并没有完全转化为有效的投资,储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大大降低。因此,应把刺激需求和扩大内需作为今后的政策导向,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渠道,加快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Goldsmith 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155-213.

[2] Mckinnon R 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121-145.

[3] King,Robert G,Levine,Ross.Finance and Growth: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717-738.

[4]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10):53-61.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文5

关键词: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都有了质的飞跃。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有必要立足于当前金融发展形势,改变农村金融现状,更快更好地推进相关农业经济的建设工程。

1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

1.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以及发展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金融主要推行的政策是传统的农村信贷补贴政策。其主要以政府干预为主要方式,主张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补贴的理论。还有1种理论就是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它完全否定了农村信贷补贴这种手段,认为只有采取金融市场的方式才能够推动农村金融发展。为适应我国当前发展的环境形势,不完全竞争理论应运而生,这种理论认为政府不起主导作用,而是通过引导和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来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其反对政府进行市场利率定价,支持政府采取相关政策辅助协调来保证其他银行利润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低息融资。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经过了4个时期。1979―1993年,农村金融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建立新的农村金融机构,1993―1996年这段时间,其方向主要是完善服务性的农村金融体系,而1997―2005年这段时间,则强调了对农村金融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提出要加强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能力,2006年―现在,实行的是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创新金融机构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

1.2 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农村金融改革关键期,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农村的金融机构规模小、数量少、金融机制不健全、发展速度慢等问题。在现代化发展大环境下,流入第2和第3产业的贷款越来越多,而在农业方面的贷款额度都比较小,农业经济发展在基础上就没有其他产业牢固。目前,我国也正创立新型金融机构,比如村镇银行、农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这些都能够称得上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典范。

2 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分析

提到农村金融的发展,可能大家第1个都会想到农业贷款,但金融机构进行的农业贷款对农业的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作用不大。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2者之间的关系,其实主要体现在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影响农业经济增长机制。虽然储蓄率的上升下降是极不稳定的,但不能够否认金融发展可以给储蓄率带来不小的影响,金融的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分散金融风险。有效地开发农村金融资源,可以促进农村储蓄率的提升,也给农业经济增长带来影响。

农业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多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金融储蓄向金融投资的转化率高低。目前有部分金融资源是不能够转换为投资的,他们多数都以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形式流入了金融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从分散的储蓄户那里吸收储蓄时带来交易成本,而金融机构为了能够让储蓄户放弃积蓄控制时会付出的信息成本。不能否定这种机构的存在,但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一定要让手续费用或者佣金费用得到降低,才能够极大地提高金融运作效率,让农村金融市场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农村的经济增长并不能够改善农村金融规模以及结构,但农村的经济发展的确能够提高农村金融转化率。

3 搞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就要合理化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新媒体时代,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把握农业经济实际状况和农业需要,从技术上确保金融机构效率的提高。也要加强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提高其管理水平和金融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整个金融机构的效率。肯定以及重视非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在,积极引导其与国有金融资源进行合作,促进经济结构和金融机构的合理化。继续合理建设与运营操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推动全面农村金融机构与经济结构建设。

加快改革和创新的脚步,构建科学化干预政策和现代化金融体系。顺应形势发展,政府应该减弱其控制力,促进非正式金融资本融入到整个金融市场领域,以活化金融资本为主要目的进行适当性干预,实现现代化金融体系的构建。面对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现象,应该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促进国有和民有资本的融合,保证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4 结束语

要正确的认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与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对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予以高度的扶持,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农村金融相关理论范文6

关键词 农村金融市场绩效

一、市场绩效及评价体系

市场绩效的概念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果。我们将农村金融市场绩效理解为在农村市场上,金融企业在资金融通和信用创造过程中,金融产品和服务获得的收益,以及配置农村金融资源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福利的效率。农村金融业市场绩效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反映组织中企业经营状况的经营绩效指标和反映组织整体效率的综合绩效指标。

经营绩效是指农村金融机构绩效,即把农村金融部门当成一般产业部门,农村金融机构作为这一部门的主体在经营发展中的绩效。其指标有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综合绩效是指把农村金融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分析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及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效果,它综合体现了货币量与农村经济总量的关系。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绩效分析

(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经营绩效分析

1.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绩效

中国农业银行改革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后其贷款结构不断调整,农村贷款比重逐渐降低,农业银行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绩效大大降低。测算我国国有商业银行2001-2011年经营绩效中资产利润率、平均收入利润率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可得农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之下、并且远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经营绩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农业政策性银行,其经营绩效应倾向于该银行政策职能的发挥,因此对于它的绩效评价要区别于商业银行。比如国有粮棉企业不存在还款的激励和压力,产生较高的不良贷款,以及退耕还林等都影响农业发展银行资金的循环。数据显示2011年末如果包括政策性不良贷款,农业发展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54.1%。

3.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绩效

其他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邮政储蓄和农业保险。邮政储蓄主要适用于信用评级高的国家级涉农公用企业和公用工程。一般的农村金融业务很难获得贷款并且贷款资金有限,因此邮政储蓄在对农村资金支持方面绩效甚低。农业保险表现为“两高三低”的特征,即高风险、高亏损和低覆盖率、低供给、低投保率。较高的灾害损失率使得农业保险具有较高赔付率。

(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综合绩效分析

1.指标选取

考虑农村金融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进行分析。

农村金融相关率(RFIR)是指一定时期的金融活动总量(Ft)与经济活动总量(Wt)之间的比例关系。计算公式为:RFIR=Ft/Wt,简易计算公式为:一国(地区)全部金融资产与同期GDP的比值。

农村金融相关率为:RFIR=(RD+RL)/RGDP

注:RD表示农村存款余额,RL表示农村贷款余额。农村GDP等于全国GDP乘上农村GDP占全国GDP的比重。

2.统计结果

根据上述公式及相关数据,计算出代表农村金融综合绩效的农村金融相关率。

3.结果分析

由于朱建华(2005)用类似的模型对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绩效作了实证检验,得出1985年、1993年、1999年的RFIR分别为53. 91%、117.89%、182.33%,他将结果与国外的金融相关率做了比较,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深化的进程大约比世界平均水平落后了20-30年。除去指标选择的差异,本文计算的RFIR结果与已有研究成果大致在相同水平,而且变化周期一致。故可以判断我国农村金融化绩效虽呈增长趋势,但仍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金融发展水平。

三、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绩效低下的原因分析

市场垄断是经营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由于政策的原因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对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浓厚的行政安排色彩、产权的不清晰使得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垄断程度过高,进而导致竞争不充分,因此在服务质量、金融产品的创新、业务领域拓展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上都无大的作为。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农村金融机构运行的低效率。

四、提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绩效的方法

(一)创新不良贷款处置办法

各地农村金融组织都应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内部防范机制,确保贷款管理程序化,严格按照审贷分离的原则,落实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发放、管理等岗位的责任,确保贷款的安全。完善贷款手续,消除潜在风险。落实清收责任,采取有效的清收措施,实现不良贷款的下降。

(二)完善信用评级和担保制度

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乡镇企业和农户的信用评级建设,推动企业和农户走诚信经营的道路。构建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信用担保体系,发展农村经济信用担保组织,在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引入一个第三方,通过为农户和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

(三)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有序竞争,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合理引导资金流向,防止农村资金外流,确保农村资金为“三农”服务。农村信用合作社在继续发挥“支农”作用的前提下,要不断开发其他金融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崔慧霞.中国农村民间金融效率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10):66-70.

[2]邓奇志.功能视角下我国农村金融效率的现实审视及优化路径[J].农村经济,2010(5)::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