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1

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为何进一步减速?我们可以从生产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生产的角度看,2014年GDP增长率下降,主要是因为工业增长放缓。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较2013年下降1.6个百分点,导致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7.8%下降至2014年的7.3%。第三产业增速从8.3%降至8.1%,降幅要小得多。

但这不意味着服务业大发展将取代工业大发展成为经济高增长的动力。实际上,中国的工业和服务业增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些年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基本上都在持续下降,都从2007年的高点(分别为14.9%和16.0%)下了一个台阶。那种当前服务业的发展好于工业,中国经济结构在优化的论断,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错觉,基本上是不能成立的。

从三大需求来看,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都放缓了,净出口的增长则有所加快。

2014年的出口增长率降至个位数,但由于进口是负增长(按人民币计算),贸易顺差创下历史纪录,较2013年大幅增长,因此,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为正,大约拉动GDP增长0.02个百分点,出口低增长并没有拖累经济增长。从更长的时段来看,近年出口受到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但外需占GDP的比例小,已经没有影响GDP走势的能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2003年以来长期维持20%以上的增长,2009年达到30.0%的高点,但之后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额最大的两个行业―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放缓。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2014年“仅”为13.5%。2014年商品房销售量价齐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跌至10.5%的低点。综合来看,2014年投资拉动GDP增长约3.6个百分点,较2013年下降,是2014年GDP增长率进一步下滑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GDP增速是越高越好。每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增长预期目

标,一般都被理解为“底线”,而不会被认为是

“上限”,就是越快越好观念的反映。

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消费的增长率较低而且较平稳。消费不是近年经济减速的重要原因,反过来看,它也不是可以拉动经济加速增长的力量。

展望2015年,导致GDP减速的因素仍然存在:制造业仍然要消化产能,投资增速很难提高;房屋销售情况不会很快就好转,而且开发商面临消化库存的压力,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率仍然会比较低。而且,2015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放缓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净出口则可能从2014年的高位下降,对GDP增长的贡献由正转负。此外,由于2014年收入增长率较2013年进一步下降,2015年居民消费能力将有所下降,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仍将小幅减弱。由于存在这些不利因素,2015年GDP增速有可能较2014年进一步下滑。 站在“新常态”的历史门槛上

1978年以来的30多年中,中国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8%,近一半年份(17年)是超过10%的超高增长,而低于8%的“波谷”只出现过4次共10年。

中国经济此前经历了3次“波谷”,第一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初期,第二次发生在1989年之后,第三次发生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又遇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与第二次和第三次不同,这次GDP增长减速主要是由经济自身调整所致。前3次“波谷”的时间不长,而且很快就恢复到10%以上。这一次经济增速已连续3年低于8%,而且2015年很有可能会继续下滑,“波谷”的长度前所未有,显示出经济走势与此前3次有很大不同。那么,这一次,经济还会不会很快就从“波谷”向“波峰”攀升,再现10%以上的超高增长呢?

有人认为,当前经济减速主要是由于产能过剩和库存过多,导致制造业和房地产业投资增长放缓,消化产能和库存之后,经济就能重获动力;此外,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将带来新的投资机会,这也将是强大的增长动力。

这些分析当然很有道理,但我们也要看到,重化工业、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都已过了快速增长期,消化产能和库存之后,这些领域的投资也只会是平稳增长。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能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例如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投资,但这些新领域的投资规模不会像房地产、基础设施那样大,即使短期内超高速增长,也不太可能带动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长。

投资最终要兑现为消费,消费是投资的根本动力。之所以今后难以出现大规模、高增长的新投资领域,是因为各种基本消费形态―吃穿用住行游―都已经发展起来了,再通过投资创造、推动新形态消费的可能性不大,因而投资也会失去相当一部分动力。过去十几年,房地产开发推动了住的发展;前几年,汽车制造业、设备制造业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又促进了行的发展。与居住和汽车相关的投资和消费是前几年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汽车、石油及制品、建筑及装潢材料、家具的零售额增长率都曾超过30%,但2014年已大幅下滑。这反映了一个趋势:与住房、汽车相关的一次性支出较大的消费已过了快速增长期,10%左右的增长将是常态。而这又会将房地产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拖入平稳增长的节奏。

今后,会有一些新型消费品在出现之初经历高增长,但对消费整体的影响会比住房、汽车小得多。例如,2014年,可能是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讯器材销售额的增长率高达32.7%,但其总额只有2685亿元,远小于汽车、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的销售额。可能有人会说,网上销售会是潜力极大的消费增长点,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率高达49.7%。电商的确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但并没有创造新的消费形态,它在高增长的同时,也会抑制另一些消费方式的增长,对消费总额增长的拉升作用有限。

可以说,我们正在从“从无到有”的阶段进入“从有到优”的阶段。在“从无到有”的阶段,各种消费形态逐渐发展,消费增长快;同时,投资先于消费发展起来,增长得更快。这使GDP增长的空间很大。而在“从有到优”的阶段,会有很多创新,有一些快速发展的新领域,但难有普遍而且规模很大的新题材,因此,经济增长潜力会大大低于“从无到有”阶段。

“从有到优”就是一种新常态。“新常态”是多次提及的一个概念,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这个概念做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通过这个阐述,我们可以概括出,“从有到优”是“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在上文中展开论述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两个方面―消费和投资―“从有到优”可能带来的变化。

“新常态”带来的突出改变,首先表现为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增长形态的变化。中国经济将从年均9.8%的超高速增长减慢到年均8%左右甚至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未来很难再现10%以上的增长率。透过2014年GDP增长率继续下滑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已经站在新常态的历史门槛上。 “旧常态”分配倾向于资本

既然有“新常态”,当然就有相对应的“旧常态”。所谓“旧常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状况,其突出特征是GDP高速增长。与这种状态相关,“旧常态”还有一些其他特征。

首先是有支持快速增长的现实条件,在需求端是消费和投资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大发展,在供给端是“人口红利”不断释放。这样的现实条件是“旧常态”的特征之一。

有支持快速增长的现实条件,未必就会导致超高速增长。超高速增长还需要另一个条件―人们有追求超高速增长的观念和行动,充分甚至过度利用现实条件。这样的观念和行动普遍存在,也是“旧常态”的特征。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GDP增速是越高越好。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一般都被理解为“底线”,而不会被认为是“上限”,就是越快越好观念的反映。越快越好观念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片面理解,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在越快越好观念的指导下,便有过度利用现实条件以促进经济增长的行为,主要办法是刺激投资增长。中国经济每次进入高速增长期,基本上都是由投资发动。例如,从1996年到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下,GDP增长率低于10%;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突然蹿升到26.7%,此后一直维持在20%以上,GDP增长率也迅速提高,2007年达到14.2%的高点。在经济可能减速时,投资又成为强行拉升经济的手段,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4万亿”刺激计划很快出台,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达30%。

要促进投资,必须有足够的资金,需要得到资本的大力支持。因此,刺激投资的政策取向又导致了向资本倾斜的行为。早期是给予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导致了所谓“超国民待遇”的问题;后来是通过宽松信贷,最典型的是“4万亿”刺激计划。近年则是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促进多种融资方式发展。只有提高价格,才能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某些领域、扩大投资。但这些措施可能的后果是积累金融风险、推高物价涨幅。

向资本倾斜的行为还包括社会保障不足。一方面,许多企业为员工―特别是农民工―少缴养老保险费;另一方面,养老金的替代率比较低。这可以更大限度地利用“人口红利”,减轻了资本的负担,增加了资本的积累。

向资本倾斜的后果之一,是分配有利于投资与资本,而不利于劳动者与消费。“人口红利”本应属于“人口”,实际上却被资本取得了更大的一部分。这是造成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从2002年到2011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基本上一直在下降,已不到50%。还有一个后果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资源与环境负担过重。现在大城市房价上涨快、交通拥堵严重、空气质量差,都是这种后果的表现。这些不良后果长期存在而且难以缓解,也是“旧常态”的特征。 “新常态”意义不亚于反腐

“旧常态”―包括现实的经济条件、普遍的观念和行动―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但是,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问题,认识到“旧常态”也导致了很多不良后果。因此,从“旧常态”向“新常态”转变,不但是对现实条件变化的适应,也是对更公平、更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追求。站在“新常态”的历史门槛上,我们应做的不只有适应“新常态”,还要去努力开创“新常态”。

从现实条件来说,“新常态”的一个特征是“人口红利”将要逐渐耗尽。近年来,老年抚养比上升较快,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会使劳动力供给增长减慢,今后劳动力的成本会不断增长。“新常态”的另一个特征已在上文中阐述:在“从有到优”的阶段,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将大大放缓。而且,消费和投资的增长还将受限于环境的承受力。例如,在21世纪吃的大发展中,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自然环境不支持人们如此快速的食品消费增长;近年来很多大城市限车牌,城市环境已难以支持行的持续快速发展。

没有了现实条件的支持,追求经济超高速增长的观念和行动就难以取得成效,就算刺激力度像以往那样大,换来的经济增速也不会高,而换来的风险则会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决策者应该主动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从而使政府部门有精力和资源去开创一些与“旧常态”相反的“新常态”特征,摒弃越快越好的观念、刺激投资高增长的政策、向资本倾斜的行为;在此基础上,促进发展观念转变,实施有利公平、改善民生的政策,形成有利于劳动者的分配格局。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中国;经济发展;市场经济;新常态

一、经济新常态的概念

新常态这个词汇虽然大家都不陌生,但是完全了解的人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都不能准确地说出新常态的概念。在现阶段,中国的发展在很多方面都属于新常态阶段。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还是保持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增长速度却不是成比例增长,而是由之前的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虽然经济结构较之前越来越完善,但是与增长动力却失去了平衡,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略有减缓,但是发展动力却变化显著。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并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地认清现状,认清新常态下带来的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机遇,并能善于抓住机会,利用机遇,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市场经济。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现态

1.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变化

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经济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企业的经济发展与之前经济发展模式最为不同。在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企业主要从低成本做起,并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优势,利润空间很大。但如今,由于成本不断增加,之前的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企业只能接受。但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并不会因为企业成本的增加而有所减缓。企业在高成本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利益上升空间就变得非常侠小,因此,楸Vて笠道润不得不对产品价格做相应的调整,但是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无法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更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各企业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采取各种手段,对产品进行改革创新,打造属于自己的市场品牌产品,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考验。一般按照传统的做法,在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复苏。但是这种方法却因货币存量和规模的限制而使扩展空间也同样受到限制。在如今比较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货币政策已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种矛盾,而且,如果处理方式不对,可能还会阻碍未来企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宏观调控,对产品进行创新改革是必然之路,这样才能更好的接受市场的挑战,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模式。

2.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新常态大环境下,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速度减缓,但经济效益并没有降低,而且,经济模式发生了转变。由于成本的增高让企业的利益空间变得狭小,产品价格的调整也无法使经济回转,因而,农业和制造业的比重有所降低,服务行业却不断得到发展,比重持续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新常态下,企业利益下降但居民的收入有所提升,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消费。而且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大大节省了劳动力,落后的生产力逐渐被先进的生产力所取代,新的生产动力不断出现,冲击了周期行业。在这样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认清楚经济发展的规律,找到经济发展的新的平衡点,发挥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规律。

3.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新常态也为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城镇化就是抓住了机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由于消费群体的增加,消费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新常态机遇下,越来越大的市场更有利于消费的升级和技术的创新。潜在潜力也在新常态大环境下得到充分的挖掘,焕发出更加勃然的生机。技术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而且,企业经济的开放使其在竞争中更具优势。随着旧的生产力逐渐退出舞台,新的生产力不断扩张,必然会带来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因此,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采取科学的手段,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企业的发展更加适合新常态的发展,让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促进我国经济更加健康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因此,要想更好地抓住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机遇,就要全面分析新常态带来的经济发展变化,全面掌握经济的发展规律和适应模式,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加大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增加市场的竞争实力。各企业应该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常态的发展。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调整政策,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系,真正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地,张广辉.“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创新与可持续”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15(12).

[2]罗良文,雷鹏飞,张万里.立足国内,放眼国际,聚力共促低碳经济发展―首届低碳经济论坛(武汉)综述[J].经济研究,2015(11).

[3]蔡P.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J].中国中小企业,2016(01).

[4]安静赜.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6(01).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3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会计发展所依存的经济社会大环境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对会计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在经济新常态下,会计具备以下特征:信息化处理集成化、内部控制系统化、会计监督全面化、风险预警实时化等。

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高度轧空,是对经济转型与升级的规律性认知。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发展条件,将调整结构,转换发展方式置于重要位置,以充分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新常态下,对现行会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转型面临着重要挑战,其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会计管理理念的变换。当前,知识时代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对会计体系的业务重组、会计体系的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加快会计转型,更新会计管理理念与会计管理模式;第二,会计管理内容的复杂化。随着经济及社会转型的发展,企业组织结构逐渐向扁平化发展,企业兼并、收购、重组业务增多,受其因素增加,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内容增加,财务管理环境趋于复杂化;第三,管理手段出现变化。传统会计管理手段,多为电算化,其属于信息技术与会计领域的简单结果,其数据处理系统彼此独立,缺乏交融性。随着技术及时展,要求会计信息化,将单个的会计化业务有机整合,实现信息有效贡献,其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第四,会计职能面临新挑战。现代会计业务信息在收集、录入、加工与编制等操作过程中,多是通过财务会计人员手工活电算化环境中模拟手工所实现,财务会计人员对全部的业务信息可以直接操作与控制,然而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系统高度集成,但业务模块之间缺乏有效融通,可能会致使完整的会计核算链条被分割,从而形成信息孤岛,或财务会计人员过于依赖操作系统,缺乏安全意识引起操作系统风险问题等。此外,会计内容控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计算机前端错误输入,导致信息系统失真,信息数据被篡改或被删除,数据处理的过程不容易被察觉,未通过授权,人员可能会恶意进行数据篡改,或因操作不当引起数据信息丢失,导致内部控制安全性不足等。

二、经济新常态视阈下的会计转型探究

经济新常态视阈下,为紧随社会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时代趋势,会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掌握先进的会计管理方法与管理工具,推动现代会计向经济新常态下会计的转型。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推动会计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知识第一的会计理念。会计转型并非属于简单的概念或口号,其代表着会计与新经济环境相适应,属于一种新型的会计理念。传统会计领域的操作,多是以资金、存货及设备等物质资源为中心,人的因素在会计行为中被忽略。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与知识成为了最为重要的资源。财务会计人员需紧随时展,坚持知识第一的会计发展理念,不断掌握先进的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方法,从而为经济新常态下的新问题、新情况提供支持。

2.整合资源,打造实时共享的信息资源配置机制

进行信息系统重组,在其重组基础上实现统一平台构建。受会计业务发展多样性的影响,当前不同会计管理系统在企业内部共存,整个系统之间存在着“数据冲突”问题,为切实提高企业会计效益,要求整合分散的信息系统,整合信息资源,构建财务信息审批、分析与智慧统一平台,提高会计系统资源共享性。在企业之中应实施业务闭环运行,财务会计人员依托统一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利润分析、绩效评价等管理工具,对企业资金安排与资源配置进行多维度分析,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分析,及时给予反馈与纠正,为企业经济活动控制提供支撑。

3.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的会计体系

引入会计业务流程管理,要求对会计内容均纳入到流程管理平台之内,以数字签名等作为系统授权方式,将业务流程、业务控制点与业务权限进行固定化操作,确保会计业务全过程受到有效控制,确保岗位职责分明。依据企业实际,构建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及风险预测来保障企业稳健发展,落实责任,提高内部控制能力,促使内部控制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之中,从而形成风险与内控的长效管理机制。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绿色经济 现状 对策

一、中国绿色经济从何而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议论如何合理利用能源的问题。一是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因为化石能源要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二是要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三是要节约能源。有些非化石能源,即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利用它。低碳经济主要是围绕能源的使用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循环经济主要是针对资源来说的。环保常常有句话,“没有废物,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中国最早把从事“环保”工作称为“三废”,1973年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当时很多专家根据国际上的经验,认为实际上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Y源。如何使这些资源能够循环再利用,是循环经济需要解决和研究的课题。既包括可再生的,也包括不可再生的资源。循环经济重点解决的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各种矿产资源,但是能源不在此列。能源一般不讨论循环问题。它只能接替利用,不能循环。循环主要针对资源来说。特点是不可更新的资源。综合这两点的概念,针对资源方面提出了“绿色经济”的概念。

二、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背景

伴随改革开放劈风斩浪四十多年的历程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经济发展的背后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即自然资源的极大消耗和浪费、环境的严重破坏以及生态系统的失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需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模式,发展“绿色经济”,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达到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的。同时,绿色经济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重要特征,以经济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为内涵,包括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在内的高技术产业,有利于转变我国经济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集约式发展和可持续增长。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会上对还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市场竞争等九方面阐述了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这表明,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是符合当今我国基本国情的。只有以“绿色经济”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绿色经济发展过程遇到的问题

(一)有关主题绿色意识较为淡薄

第一,地方政府的绿色意识不强,一味的为了追求政绩,对于只要能够有利于提高GDP的产业,任由任何企业自由发展。其中包括严重污染的企业。很多企业认为环境保护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并削弱其竞争力。其次,大众的绿色消费理念淡薄。目前大多数公民虽然具有一定的绿色消费意识,但是离真正的绿色消费行为还有一定的距离。比如,在就餐时使用一次性纸筷和餐具,还有在购买物品时大量使用白色塑料袋,对于垃圾分类没有任何概念,有时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等等一系列不绿色行为。

(二)整体战略规划不科学

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统筹规划、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和管理不力等等,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并且滋养了一系列腐败现象。这样不仅仅事绿色经济的发展不健康,也有一定的不持续性,缺乏规划。例如近几年许多地方没有充分考虑资源条件和市场价格等等因素,便让很多计划匆匆上马,帮助了这些过度浪费资源的发展。

四、如何推进中国“绿色经济”发展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不仅可以提高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可以到达保护环境的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和“绿色经济”发展有内在统一性,“绿色经济”要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平常心态,使经济发展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越,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为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绿色经济”在中国土地开花结果,我们需要作出以下措施。首先,从国家层面上,政府要继续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税费等方式引导企业进行高技术、低污染产品的研发,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过剩产能,以补贴的方式推动节能产品的市场推广。其次,从企业层面上,生产经营者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最后,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要坚决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节能环保,为中国绿色经济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报告[R].北京,2014.

[2]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共享经济;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36

1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2014年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主要指出了我国经济步入由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经济结构转向关注第三产业,经济驱动因素由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长期经济发展形势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新常态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将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对我国的宏观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总量水平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资源出口和低端制造业、工业的发展,粗犷的生产方式没有实现资源的全面利用,由此也形成了大量的闲置的被忽视的资源。基于这些闲置资源的稀缺性的价值,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

2 共享经济的发展和作用途径

共享经济通过互联网平台把个人闲置的经济资源重新投入经济活动,发挥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效应和社会效益。闲置资源的开发在不增加新的资源消耗的前提下,实现了供给能力的增加,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共享的方式,转移闲置资源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共享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水平并降低实际产生的交易成本。而互联网渠道为共享经济带来了更宽口径的参与方式,通过创造新的消费方式,共享经济培育了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经济新常态下,共享经济优化了经济结构中的所有制、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共享经济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所实现的平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低成本的经济资源利用和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为新常态经济带来了重要的创新驱动力,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实施途径。

3 共享经济带来的产业创新模式

经济的本质是对具有稀缺性的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和分配。共享经济实现通过分享闲置资源的使用权,释放更强的经济活力。整体来说,共享经济主要通过开发、融合、节约和再造的方式分配闲置资源的稀缺性,为经济新常态带来了创新的产业模式。

通过分享的方式,共享经济提供了平台服务的模式。在共享平台上,闲置资源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实现了供需信息的共享,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交易,发挥出共享经济的规模效益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共享经济整合了线下闲置资源的经济价值,通过互联网渠道以产业融合的方式给更多的传统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作为共享经济的重要形式,互联网金融对线下闲散资金的整合,增强了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能力,并发挥互联网的连接功能实现不同产业间的融合式发展。互联网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投资不仅帮助传统产业向互联网运营方式进行转移,还为不同行业间的协调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产业机遇,是经济结构改革的重要途径。以二手交易、闲置物品出租等形式为主的共享经济模式,提高了传统行业的资源利用水平,同时也扩大了相应产业的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从闲置资源的功能特点和用户需求出发,共享经济还培植了消费者新的消费习惯和服务体验,为新常态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创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的转型中,共享经济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包容性、开放性和绿色性实现经济结构改革的过渡和创新驱动模式的应用。共享经济对产业融合模式的探索,新兴业态的培育和发展都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共享经济最大限度挖掘了市场中新的消费需求和资源的新的利用方式,带来了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融合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汤天波,吴晓隽.共享经济:“互联网+”下的颠覆性经济模式[J].科学发展,2015,(12):78-84.

[2]益言.共享经济发展简介[J].金融会计,2015,(12):39-43.

[3]郑志来.共享经济的成因、内涵与商业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6,(03):32-36.

经济新常态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人才工作 工作实践

“新常态”所具有的最大特点就是要摆脱传统“旧常态”,以一种全新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面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而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做好人才工作也是发展的重点内容,并且在人才工作中,还应该确保人才的投入要与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相匹配,以确保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接下来,本文便以此做好人才工作为主要目的,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进行详细探讨。

一、新常态下人才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想做好人才工作,首先做到的就是要对人才工作的方向进行明确,并以此为基础做好人才工作的布局,实现经济和人才工作双手抓。而想要做好经济新常态下人才工作,就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是人才工作的进行要符合经济市场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而不能反其道而行,毕竟人才的成长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是经济新常态下不论对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有较高要求,因此我国要做好海归人才的安置计划,鼓励外出留学人员回国工作,增加国内人才数量,也提高国内人才质量。

三是新形势对人才也有新要求,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应该加强对人才需求的分析,并以分析结果为参考依据有针对性开展人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新形势下,新型人才也需要采用全新的培养方式进行培养,为此我国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和事业单位的职能,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通过全社会通过努力来加强对经济新常态下人才的培养,做好人才工作。

二、经济新常态下做好人才工作的实践措施

(一)促使人才工作与招商工作进行融合

自“新常态”概念被提出之后,全国范围内都加强了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求能够更好的做好人才工作。而在经济新常态下,促使人才与招商进行有效融合也是促使人才工作效率能够得到全面提升的有效对策。在此过程中,我国应该以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主要发展目标,在对社会产业链形成特点以及企业集聚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和准确确定的基础上,对招商策略进行合理制定。而在对招商策略进行确定之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对人才工作进行有效开展,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直接开展招才政策,直接从外部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而有效提升人才工作效率,满足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求[2]。

(二)加快人才与企业的融合

在经济新常态下人才工作开展过程中,当同时实现招商和招才之后,还要进一步促进新人才与企业的有效热融合,使人才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确保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也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而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新常态下的人才工作过程中,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应该提供不同的培训服务,进而有效促进人才与企业的快速融合。并且,在提供培训服务的过程中,还应该提供足够多的培训模式,比如“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一”等。

(三)加快人才与科技的融合

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具有全面性的要求,其不仅要求人才拥有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还要求人才能够对信息技术等科技力量进行有效掌握,促进人才与科技进行有效融合,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人才先进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最重要的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与企业的发展速度有关,而企业的发展速度又与企业人才的高效性和先进性有关,因此,在对人才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人才与科技的融合。

为此,在人才工作正常开展的进行中,我国应该加大政府投入,为人才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比如,我国政府可以加强高校教育建设,针对经济新常态下人才工作开展需求对高校的教育设施进行有效完善,确保经济新常态下人才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3]。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应该加强对社会上各培训机构的支持,促使各培训机构能够在满足人才发展以及人才和科技融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开展专项培训,进而有效促进人才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活用人才政策,促使人才集聚

在人才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人才开展工作效率,就需要有针对性促使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集聚,而要想实现人才的有效集聚,就需要对各种人才政策进行灵活运用。

为此,首先,在人才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对省市级的各项人才政策进行有效运用,比如“双创”计划、“博士计划”以及市领军集聚计划等进行灵活运用,以此来帮助各个企业能够申报更多的人才发展项目,并争取更大的资金支持,以此来为人才工作的开展创作有利条件。其次,应该做好区级的各项人才政策进行灵活运用,以此来推动区域级人才工作的正常开展,并以小带大,逐渐提升人才工作的开展效率,并最终实现全国新常态经济下人才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结束语

“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工作的开展也具有较高要求,因此我国应该对其引起足够重视,并通过采用快速促使人才与招商、企业以及科技相融合的方式来不断提升人才工作效率,更好的满足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魏宏.关于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J].新城乡,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