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范文1

环境的恶化,让更多的人投入到保护大自然的事业中。作为最主要的自然保护国际组织之一――大自然保护协会(TNC),60年来始终致力于保护全球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陆地和水域。

TNC认识到,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保护环境从企业入手,与企业合作,不但能减少企业自身破坏环境的现象,还可以通过企业的影响力,向更多的人传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TNC到底以什么方式与企业合作?TNC的科学家们运用怎样的科学方法来恢复生态系统?企业在与TNC合作的过程中都得到了什么?近期,《新财经》记者专访了TNC中国首席代表张爽。

企业是生态系统的最大用户

《新财经》:作为全球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国际组织,TNC在全球主要开展的保护工作都包括哪些方面?

张爽:TNC主要应对四个全球性挑战:第一,保护关键性的保护地,主要是一些重要栖息地,保障淡水系统,保护和恢复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恢复健康的陆地生态系统、海岸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环保组织,我们意识到人类对于蛋白质、实物、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们要想办法应对,让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不再对人类发展产生冲突。

第二,使基础建设变得更环保。我们与世界很多大型水电企业、矿业公司合作,在工程设计的前期规划阶段、执行阶段和后期阶段,使水电、能源、矿产的开发对当地物种和栖息地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工程对环境有影响的话,我们会鼓励企业到其他地方对生态给予补偿,来抵销他们的负面行为。

同样的方法也运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比如在水下矿业、石油开发、渔业或水下电缆等工程中,我们会参与整套规划设计方案,帮助企业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第三,保证可持续的收获。与农产品公司、渔业公司和林业公司一起做。达到可持续发展,又不会破坏自然环境的目的。

第四,创建一些机制把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更多体现出来,比如水源保护基金。在森林保护方面,评估森林固碳作用的经济价值,通过各种资金机制把自然资源的价值体现出来。

《新财经》:我们了解到,TNC的很多项目都有企业参与,为什么会选择跟企业合作?有哪些合作方式?

张爽:很多企业为了眼前的利润,破坏了生态环境。我认为,不负责任的掠夺式开发,跟偷东西、抢银行没什么区别。自己挣到钱,把污染的河流、被砍光的森林留给下一代人,让别人来买单,这实际上是把别人的钱拿到自己兜里装。

企业对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应该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TNC与企业合作主要做四件事:第一,传统的慈善,从企业筹资,得到资金的支持。第二,与声誉好的企业合作,通过企业把保护大自然的理念传播给大众。第三,通过TNC来影响企业的运营和实践标准,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第四,在公共政策上,在一些特别的领域寻求与企业的配合和支持,比如,在美国气候变化领域,TNC与企业合作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新财经》: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声音,说NGO(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机构跟企业合作,大多是为了傍大款,您对这种观点怎么看?

张爽:事实上,企业是社会的主导力量,企业逐渐成为生态系统中的最大用户,所以,企业对环境有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影响。

NGO跟企业一块做事,有两种办法:第一,在旁边监督企业,媒体和NGO都会起到监督企业的作用。第二,像TNC这样的机构,我们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对抗性原则”,TNC与企业之间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但能不能找到共鸣,一块做事,慢慢让企业改变,这需要很长时间。如果能找到一些共赢的机会,达成共识就会马上做。但是,一个共赢的方案需要很多年、很多专家,在一个地方研究出一套方案,否则很难实施。

但TNC不会被资金牵着走,在很多时候还会对钱说“不”。我们会非常冷静地面对每一个来找TNC的人,如果有一大笔资金找上门来,他的业务却跟生态保护没有关系,我们也不做这个事。

“三重效益”提升生态恢复质量

《新财经》:目前来看,TNC在中国启动的最大项目是什么?是与哪家企业合作的?

张爽:由欧洲最大的制药公司诺华投资1000万美元在川西南启动的造林项目,项目在2011~2014年间完成约500万株树木的种植,覆盖四川省凉山州的越西、甘洛、美姑、雷波和昭觉近4000公顷的山区土地。

诺华对于气候变化非常关注,它参与了《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诺华在智利和阿根廷都做了森林恢复和碳减排项目。

在与诺华的接触中,我跟他们讲,要做减排项目有更省事的办法,可以直接到市场上买,一吨二氧化碳的价钱在市场上从一两元到十几元,最贵的在欧洲市场卖30多欧元。

如果与TNC合作做减排项目,资金投入会很大。因为TNC做的项目有三重效益,即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社区效益和气候变化效益。把这些效益放在一起,我们造的林子和别人就不一样了,要求高了,成本肯定高。

但诺华表示,不去买便宜的碳减排指标,坚持做对生态、对当地和自己都有意义的减排项目。

《新财经》:在保护水资源方面,TNC采取了哪些办法与企业合作?

张爽: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产品完全依赖水资源,我们与百事、可口可乐一起合作,目标是使企业极大地降低水的消耗,充分利用废水。但事实上,很多地区的水源已经出现危机,工厂所在地的地下水位在下降,干旱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在印度和中国特别明显。

所以,TNC的科学家们正在帮助百事和可口可乐公司实现“水综合”的目标。“水综合”就是企业在自然界取了多少水,就要以不同方式把同等的水还给自然界,也就是淡水系统恢复项目。项目完成后,TNC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会对项目做出评估报告。

《新财经》:对于那些被破坏了的生态系统,TNC用什么办法来帮助恢复?

张爽:TNC的目标是把第一产业(农林牧渔)搞成一个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以嘉吉公司为例,这是一家全球化的跨国农业公司,主要农产品是大豆。在巴西,当地人为了种大豆,把亚马逊的热带雨林砍伐了,加剧了气候变化,破坏了物种的栖息地,也破坏了水资源的供给。

嘉吉公司与TNC的科学家和当地政府研究了一种没有负面影响的农业运作方式,在零影响的情况下,把一部分土地重新恢复到自然生态模式。TNC的科学家用卫星遥感的监测方法,把资料发给嘉吉公司,告诉他们谁烧了森林种大豆。

嘉吉承诺,只从那些没有毁林的农户手里收购大豆,或者从做了恢复自然生态的豆农手里收购大豆。毁林的农户就要面对客户的压力,面对绿色和平组织的抗议。这种方法,今后还会在全球其他地方操作。

《新财经》:在恢复生态的同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持续的破坏。如果企业要开发新项目,TNC有没有好的办法,尽量让企业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张爽:在基础设施建设环保方面,我们在南美洲的哥伦比亚与六个核心工业领域合作,包括石油和矿产企业。TNC运用生态系统的科学评估方法,帮助哥伦比亚政府认识到将要开发的地域生态物种、栖息地价值,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情况。帮助政府重新规划哪些地方可以钻井采矿,哪些地方不适合开发矿产资源。这些方法已经被哥伦比亚政府采纳,成为了国家法律的一部分。

不久前,我们与陶氏化学也合作了一个项目,TNC的科学家们指导陶氏化学把自然的价值融入到商业决策中。比如,选择新厂址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的地方,在开发新产品或商业决策时,选择一个用水更少的产品开发和生产。陶氏化学承诺在未来五年拿出1000万美元,用来开发科学保护环境的工具和方法。同时,在全球的北美、南美和亚洲地区进行试点。

企业家的影响力

《新财经》:TNC在与中国政府合作的过程中,都以什么方式在运作?

张爽:中国的保护区到2010年底有2541个,但这些保护区建立以后,发现都是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守着保护地变成了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有一大批人,他们绕着这些保护地天天琢磨,怎么能在这里挖矿,或者建一个项目,经济发展的压力,使很多人在打这些保护地的主意。

我们不希望保护地变成经济发展的压力,希望更多的人去保护好这些保护地。但是,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跟政府合作探讨了一种新的模式,让民间力量来参与保护地。

美洲银行与我们合作探索了新的保护地模式。在四川的平武县,也就是熊猫重要栖息地的中间地带,我们做了一个保护区项目。当地政府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基金会作为保护区的主体用来融资。美洲银行投了一笔资金支持TNC在中国做这个保护区。美洲银行希望这种模式能在中国生根,由中国人自己的NGO或自己的基金会来帮助政府做这件事。

在美国,这样的事情都是由当地的基金会来做的,美国的基金会实际上就是NGO。这是一个由政府授权、政府监

督,用民间力量去调动资金,支持和管理保护地的模式。目前,这个项目还处于早期阶段,希望两三年后能把它打造成国际一流的保护区。

《新财经》:在与中国企业合作过程中,保护环境受益最大的方面体现在哪里?

张 爽:中国的民营企业如果都能加入到保护环境当中,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力量。我接触比较多的像马云、马化腾等企业家,他们都是TNC的中国理事。他们的企业发展非常快,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也做得非常快。老牌资本主义企业像洛克菲勒,攒了好几十年的钱才想起来做点好事。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些中国企业都有上亿规模的资金投入到企业基金会做公益。

开始,我和马化腾谈项目的时候,他对我们的做法有很多质疑。他说,破坏生态系统让企业赚到更多的钱,等企业有了钱以后,再拿钱去恢复生态系统。如果你们的事业是这个逻辑的话,趁早别干了,没价值。

我跟他讲的道理就是,任何生态系统都有自己恢复的能力,但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恢复,太多的文明和生态一旦消失了就再也不可逆转了,中国没办法重复美国的路子,因为中国有13亿人。

在跟企业家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一旦他们被说服了,都非常愿意做这个事情。马化腾用最直接的语言问到:Internet能为生态保护做什么?现在,我们跟腾讯合作很多事情,通过互联网把大自然反映出来, 让人们对大自然感兴趣, 然后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范文2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呼伦贝尔市西南部, 北界距呼伦贝尔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拉尔22.5公里,设立了高林温都尔、草甸草原、沙地樟子松疏林等三个核心区

沿辉河一路望去,俯瞰丘陵,仰首高原,还有沙地疏林、河谷多种类型组合的地貌纵横其间。辉河保护区是呼伦贝尔以及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日,记者来到这片广袤的土地,采访了辉河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单优良。

《经济》:请您谈谈这些年保护区做了哪些工作?

单优良:辉河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97年12月,1999年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组建以来,克服资金短缺、人员不足等困难,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管护、科研、宣教等工作。管理局内设立办公室、科技宣教科和保护管理科,分别负责日常办公、保护区的资源管理和科研与宣传工作。在管护方面,保护区建立了5处观测管理站,配备必要的观测管理设备,派出人员进行驻守管护。外站工作人员既要与偷猎者进行斗争,又要进行一定的科学观测。保护区先后查处了百余起偷猎、捕捞、捡拾鸟卵等违法案件,救护珍稀濒危鸟类60余只,放生查获的黑龙江林蛙万余只。宣教方面,定期深入牧区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等环境保护纪念日开展上街宣传,利用保护区环境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环保夏令营等活动。科研方面,积极与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联系,建立科研合作基地,推动自然保护区科研工作的开展。辉河自然保护区2006年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6年被呼伦贝尔市环保局命名为市级环境教育基地,2007年被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经济》:这样一块广阔的天然湿地,保护区管理局的主要保护对象涉及到哪些?

单优良:辉河流域的主要生态系统,即湿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沙地樟子松疏林生态系统在保护范围。湿地是地球之肾,也是辉河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区内有内蒙古草原东部最大的一条带状湿地,总面积1167平方公里,保护区同时具有河流型、湖泊型、沼泽型三种湿地类型,以大面积组合分布为特点。保护区境内的湿地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众多珍稀濒危鸟类生息繁衍的理想环境,也是众多候鸟迁徙过境的驿站。草原生态系统,能够很好地防止沙尘暴等灾害天气的发生;沙地樟子松有很好的固沙功能,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而且还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

另外,我们还保护辉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辉河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据调查,保护区境内分布有鸟类38科300余种,其中丹顶鹤、大鸨等国家I级保护鸟类9种,大天鹅、白琵鹭等国家II级保护鸟类30种。鱼类有8科31种,两栖爬行动物有3科10种,兽类有15科42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哺乳动物4种。保护区内共有植物344种,其中国家II级保护植物1种。辉河地区有大量的栖息、繁殖和迁徙过境的水禽和珍稀、濒危物种。这里是候鸟的主要迁徙地、繁衍和过境地,鸟在春天从南方飞来,在这里孵卵,养育后代。特别是丹顶鹤、大鸨、大天鹅、小天鹅等珍稀鸟类,在保护区内数量很多。

《经济》:保护区内,丹顶鹤、天鹅等珍稀鸟类目前的数量和生存状态如何?

单优良:目前,保护区内生活着众多的国家珍稀濒危鸟类,其中,丹顶鹤种群数量在300只左右,大天鹅在3000只左右。据专家推测,这两种鸟类都占此种鸟类总数的5%左右。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扩大它们的种群数量,辉河保护区建立了珍稀濒危鸟类救护繁育中心。

《经济》:在保护区有这么多的珍贵动植物,是不是正因为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您能否介绍一下保护区的环境特征?

单优良:保护区内的草原总面积2173.48平方公里,属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部分,具有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两种类型,并保持着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相互过渡的特征,基本保持着天然状态,是国际上238处生态关键保护地之一的欧亚草原区蒙古达乌尔草原生态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而且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防线。

保护区内的湿地是呼伦贝尔草原东部最大的一条带状湿地,与内蒙古达赉湖、黑龙江省扎龙、俄罗斯达乌尔斯克、蒙古国达乌尔保护区共同构成了东北亚地区的草原湿地生态系统,是东北亚乃至全球的重要生态屏障及众多候鸟迁徙过境的驿站,对维护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价值。

保护区内的沙地樟子松林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二级保护珍贵树种,大部分分布于鄂温克旗辉河、伊敏河上游,少量分布于新巴尔虎左旗。辉河湿地与沙地樟子松形成共生系统,辉河湿地对气候的有效调节为沙地樟子松林的形成带来必要条件,沙地樟子松林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又为辉河湿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004~2007年,连续四年春秋两季的鸟类资源调查中显示,每年有大约300种鸟类在此栖息繁殖。其中,每年有约300只丹顶鹤在保护区繁殖,这占世界总量的10%左右,还有约60只白枕鹤、200只蓑羽鹤、2000只大天鹅在保护区繁殖,雁鸭类更是数以万计。同时辉河自然保护区还是小天鹅、白头鹤等国际候鸟的重要迁徙驿站。可以说,辉河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少有的鸟类资源宝库,是一个天然的鸟类博物馆。无论是从珍稀濒危鸟类的种群数量,还是所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方面,辉河自然保护区完全具备国际重要湿地的条件。但由于辉河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管理机构成立较晚未能及时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现正在积极申请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有效地保护湿地、草原和沙地樟子松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域性的生物物种、民族文化及遗传基因多样性,建立生物基因库,开展科学研究、开展珍稀物种的救护、监测和驯养提供了必要保障,为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提供良好的环境。

但由于近年来持续干旱及上游筑坝截水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辉河湿地萎缩近60%。湿地盐碱化、沙化呈不断扩大趋势,珍稀濒危鸟类栖息环境恶化,同时也影响到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区管理局积极申请生态保护资金,申请将辉河湿地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但由于种种原因,辉河湿地至今未能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中。由于缺乏生态保护资金,辉河湿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范文3

一、2010年工作完成情况 

1、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第11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我区充分利用第11个“世界湿地宣传日”的有利契机,以《关于开展XX年年“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的通知》精神为指针,对全区的湿地宣传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安排部署,分管副专员在大兴安岭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各地也都以不同形式,同报社、电台、电视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单位联合进行了广泛的湿地宣传,重点宣传湿地类型、功能、效益、法规及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特别是湿地在减贫方面的重大作用,形成了爱护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提高了全民湿地保护的自觉性,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好的反响。 

2、编制《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湿地资源现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委托国家林业局大兴安岭林业规划院编制了《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对XX年~2030年间湿地资源保护建设工作进行了规划安排,确定了我区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湿地保护、湿地保护能力建设和对已破坏湿地的功能恢复等重点和优先项目,纳入我区“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林业集团公司“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及全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3、组织开展了“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储备和申报工作根据我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规划内容,我们组织开展了嫩江源湿地保护与功能恢复示范项目初步设计可研,开展了北极村、绰纳河、额木尔河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并组织上报国家林业局审批。 

4、积极开展湿地科学研究工作聘请东北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的湿地专家来我区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专项调查,较深入地研究了寒温带森林湿地火干扰后的恢复和岛状林成因等,研究了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通过应用“3s”技术,初步建立了嫩江源湿地空间数据库。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林业科学院合作,建立湿地资源“生态定位站”。 

5、开展了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组织制定了《关于开展全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专项检查工作方案》,配合国家林业局驻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对全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结合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绿盾行动”,把打击破坏湿地资源作为主要内容,及时制止了一些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6、全面开展了砂金停采和流域湿地保护工作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区的部分区域曾一度大规模进行过砂金开采,不仅造成流域水资源的严重污染,也严重破坏了湿地资源。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砂金停采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措施,全面禁止了砂金开采,成效显著。同时在各项经济工作中,特别是在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都充分考虑保护湿地资源的需要,增加生态保护设施的投入,在不破坏湿地资源的情况下,优先争求湿地保护管理部门的意见,充分体现湿地优先保护的原则。通过有效的保护,黑龙江、嫩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7、组织完成了《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估工作按照(黑林办发【XX年】56号《关于做好〈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评价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们组织相关部门成立评估调研组,利用半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各县、区、林业局及湿地自然保护区,采取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个别走访的形式,对《黑龙江省湿地保护条例》制定实施以来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科学地总结了立法以来的工作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和建议,形成综合评估报告如期上报。 

8、积极协调配合,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在大兴安岭期间的调研工作任务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调研组于7月27日到达我区,对我区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听取了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汇报,参观了大兴安岭资源馆和湿地监测项目,深入到南瓮河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北极村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项目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和实地考察,调研组对我区在湿地保护管理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针对我区湿地保护管理现状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9、完成了中国湿地摄影展活动稿件组织工作为了向全社会宣传和介绍我区湿地的重要作用,展示我区的湿地原始景观,提高广大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按照林湿履字【XX年】5号文件《关于开展关注湿地—“健康湿地健康的人类”2010中国湿地摄影展活动的通知》精神,组织多布库尔、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和全区广大摄影爱好者,积极参与2010中国湿地摄影展征稿活动。经过对征集的参赛摄影作品进行认真评选,共选出具有代表性的5幅样片作为参赛作品提供给摄影展评委会。

  1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查看更多>>

二、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全国林业厅局长长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生态建设为己任,按照国家林业局工作部署,围绕全区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结合我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实际,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我们将充分利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纪念活动,大力宣传湿地的重要功能、多重效益和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对开展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从而转变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同时,要利用大兴安岭资源馆这一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从小形成保护湿地的生态意识,让全社会重视与支持湿地保护工作。 

2、加快实施《大兴安岭东部林区湿地保护工程总体规划》步伐,科学有效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规划》是指导今后我区25年湿地保护和恢复的中长期规划。我们将结合实际,严格按照规划的总体布局、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要求,争取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尽快组织实施,积极推进湿地的保护和恢复。 

3、强化湿地资源保护,促进湿地保护管理与科学利用。要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对现有自然湿地实行普遍保护。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将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范围,在条件暂时不具备的地方,因地制宜建立自然保护小区或者湿地公园,结合生态区建设,今年争取完成大青山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图强十八湾湿地(县)级保护区或保护小区建设,逐步加大我区自然保护面积。坚决制止随意侵占和破坏湿地的行为,依法打击违法占用、开垦、填埋以及污染自然湿地等违法行为。 

4、积极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贮备申报工作。按照全区“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的规划内容,筛选1~3个湿地保护和恢复的项目,做好项目贮备,编制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国家林业局,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做好准备工作。组织完成《嫩江源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和项目实施准备工作。 

5、积极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我区嫩江源湿地、呼玛河流域湿地已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为进一步强化对大兴安岭流域湿地的保护,今年将认真组织做好南瓮河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国家应该加快湿地立法进程,争取早日出台湿地保护专项法规,使湿地保护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鉴于大兴安岭林区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巨大作用和投入相对较少、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国家加大对我区湿地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给与倾斜。建立完善的国家生态补偿制度,对于受益的省、区应该通过生态效益补偿方式给我们以补偿。 

3、建议国家尽快修改和调整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提报的“十一五”湿地保护和恢复重点项目尽快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并协调落实已经批准项目的年度计划和资金,确保国家湿地工程计划项目有效实施。 

4、加快湿地认证工作,依法确立湿地的属性和保护地位,明确湿地保护主题,为依法保护湿地提供科学依据。

【2】

>>更多同主题文章 2010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社区低保工作总结

2010年社区双拥工作总结

2010年小区物业管理处工作总结

施工工程部门工作总结

2010年拓展部工作总结

2010年度交通公司工作总结

2010年采购工作总结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生态地位;现状;对策;青海玉树;巴塘乡

巴塘乡位于玉树县东部,距县城28 km,东倚通天河。全乡总面积20.4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03万hm2,其他面积15.43万hm2。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7 900 hm2,疏林地2 113.33 hm2,灌木林地3.45万hm2,未成林地160 hm2,宜林地5 600 hm2。全乡共有7个行政村,28个社,人口9 097人,牲畜79 600头(只,匹),其中绵羊6 500只,山羊33 000只,牛38 000头,马2 100匹。2009年全乡收入为2 003.96万元,人均收入为2 962元。巴塘乡森林主要分布在海拔3 360~4 800 m,垂直分布明显,依次是高山峡谷灌丛、针叶林、混交林、高山草甸灌丛。灌木主要在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分布范围广,盖度相对大,阳坡稀少;针叶有林地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半阳坡。玉树县巴塘乡森林分布具有地理位置的必要性、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保护的必要性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加强管护是恢复及维护巴塘乡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1生态地位评价

1.1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巴塘乡南与四川省隔长江相望,西南与西藏昌都毗邻,全乡平均海拔4 000 m,其中海拔4 000~4 500 m的地区占全乡总面积1/2以上。由于受海拔、地形、纬度、大气环流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巴塘乡地处长江上游,境内有原始自然景观及名胜古迹,原始森林以云杉、圆柏为主,还有大量的高原灌丛,高原灌丛是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独有的植被垂直带,海拔高度3 500~4 800 m。群落密集,结构单一,高度多在1.5 m以下,灌丛植被群中主要有山生柳、小檗、金露梅、银露梅等,呈大面积且高海拔的极限分布。

1.2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森林生态系统正在承受着过去几十年过度采伐带来的苦果,气候恶化、土壤环境恶化、水土流失、物种组成及其多样性发生根本变化[1]。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高原森林、灌木和草原一旦破坏,在人工条件下恢复是十分困难的。因此,高原生态系统是脆弱的,需要倍加保护。

1.3保护的必要性

巴塘乡地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严酷,森林、灌丛覆盖大地,保护地壳表明具有特殊的作用。尤其对保护长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比直接转化为商品部分的价值高出许多倍[2]。因此,正确认识高原森林、灌丛的巨大作用,从而保护高原森林生态,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灌丛的质量和生态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1.4科学价值的重要性

巴塘乡作为三江源地区的一部分,其生态效益无疑是巨大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被人类自身所重视,环境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被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青藏高原气候、生态区域孕育了地球上独特的陆地生态系统和高山生物物种基因库,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生物学意义。

2生态现状

巴塘乡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三江源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近年来黄河断流,长江流量减少,下游淤泥壅塞,导致下游水灾泛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保护好三江源区森林、灌丛植被,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的功能,对于保护长江及维护下游生态安全、调节气候、甚至全国的生态系统有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巨大。虽然国家先后推出了长防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三江源自然保护工程等,对保护三江源生态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合理的利用及开采资源使巴塘乡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2.1过度放牧

巴塘乡现有牲畜79 600头(只,匹),其中绵羊6 500只,山羊33 000只,牛38 000头,马2 100匹。牛、马、羊折成羊单位,以每头牛按4只羊计算,每匹马按6只羊计算,共计204 100个羊单位,巴塘乡总面积20.45万hm2,减去林地5.03万hm2及裸岩、不可利用地6 533.33 hm2,剩下草场14.77 万hm2,每只羊单位只占有草场0.72 hm2;低于每只羊单位占有标准草场1.33 hm2的合理面积标准。按标准计算,巴塘乡草场超载93 600个羊单位,草场不堪重负。长此以往,造成草场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3]。事实表明,有些山区草场已经满足不了畜牲的需求,造成2月青黄不接时大量畜牲的死亡。

2.2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

随着国家建设青南地区的政策倾向,探矿、采矿、民房建设、修路等工程的建设,使巴塘乡的生态植被、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尤其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面临着重建的问题,致使大量人员涌入,因生产生活建设的需求,产生了大量生活垃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特别是采沙、民用烧柴的需求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巴曲河及长江生态造成了破坏。

2.3生态旅游

打造生态旅游县、创建高原生态县是玉树县的目标,巴塘乡是玉树县旅游胜地,有文成公主庙遗址、热水沟旅游景点、来巴沟石刻景点及巴塘滩草原风貌等十几处景点[4],每年到达巴塘乡的游客达到30万人次,人员流动必然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巴塘草原同样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保护对策

一是生态移民。减少牲畜数量,严格执行以草定畜,以缓解草场生态压力。二是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严禁开矿、采砂等对植被破坏性大的人为活动,合理利用资源。三是制定合理的生态开发制度。加强高原生态恢复补偿政策,加大旅游业等开发产业的管理,减少人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压力。四是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这是保护高原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生环境建设的重要形式,不仅关系到高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是重要的生态源和生命源。分布在这一区域的森林植被,发挥着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重要的生态作用,维护着江河畅流,是江河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构建全国生态安全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保护好现有的森林植被,对进一步加快林业建设、促进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4参考文献

[1] 顾延生,陈雪梅,景芳.青藏铁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及对策[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3):8-11.

[2] 张永秀.水土保持在生态立省中的地位和治理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0(2):45-47.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范文5

1生态旅游本土化

1.1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替代性旅游”萌生于20世纪60年代,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赫克在替代性旅游理念的启发下提出,同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也在文献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的旅游”,并强调生态旅游的区域是自然区域[6].Roberto指出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旨在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同时对生态旅游系统保护有积极价值和贡献,也 为 当 地 居 民 创 造 收 人[7].世 界 旅 游 组 织(WTO)特别推崇“绿色环球21”(GreenGlobe21)之《国际生态旅游标准》成为全球旅游业的核心规范体系,并着重通过体验大自然来培养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从而实现生态上可持续的旅游.联合国曾将2002年命名为国际生态旅游年,同年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期刊JournalofEco-tourism创建,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提升.目前生态旅游研究仍得到西方旅游学界的重视,如DavidB.Weaver和LauraJ.Lawton对JournalofEcotourism、JournalofTravelRe-search、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期刊相关生态旅游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目前生态旅游研究的重点是市场细分,野生动物观赏的生态影响,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但对一些重要领域,如旅游质量控制,旅游外部环境、旅游组织和生态旅游整合的研究匮乏,生态旅游研究目前仍处于发展期[8],并从供给、市场需求、旅游组织、旅游影响、外部环境等角度综合阐述生态旅游的特征.Weaver等认为需要规划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旅游保护地网络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社区积极变化,维持和提高保护地的生态健康,关键主题是通过学术研究和教育,生态健康,社区参与和发展,构建合作关系来使生态旅游的观念深入人心[9].我国旅游学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概念、发展模式和经营管理等.在生态旅游者特征方面,朱璇指出中国的生态旅游当前仍处在市场培养阶段,只有依靠严格自律的真正生态旅游者,才能避免生态脆弱地区的环境恶化[10].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不断有学者从生态旅游主体、属性、生态旅游与社区关系等方面发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质疑并提出新的见解,刘德谦曾指出,由于“大众旅游不利于生态保护,大众旅游承担不了生态旅游的责任,生态旅游的消费标准与我国大众游客的消费水平不合”,因此,在我国尚不具备大面积开展 生 态 旅 游 的 条 件[11].叶 文、薛 熙 明 等 引 用Clark观点,认为大众旅游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实际上比小规模旅游更能保证资源循环利用和共生措施的实施,替代性旅游也可能不是可持续性的,大众旅游也并非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只要满足了生态旅游的衡量标准,某些生态旅游活动也可以归于大众或者大规模旅游之列[12].叶文等对比中西方生态旅游发展,提出生态旅游本土化的概念,指出西方生态旅游市场呈现出一元特征,而中国则必须同时考虑市场的消费和培育双重功能,构造高端和大众二元结构的市场.大众生态旅游是现阶 段 朝 向 西 方 式 严 格 生 态 旅 游 的 一 个 有 益 过渡[13].1.2生态旅游本土化本土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生态旅游本土化是在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满足当前国内多元化市场对生态旅游产品需求,使大众旅游者能够获得自然体验、接受环境教育、认识和体验旅游地原生文化、增强其环境保护意识并逐渐成为真正的生态旅游者,同时也能够为高端生态旅游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和服务的本土化旅游发展方式.由于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敏感地区,本土化生态旅游作为重要的替代产业,在升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社区受益及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的重要渠道.文中将以生态旅游资源富集地陕西南部(陕南)为例,辨析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基础及可行性,探讨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2实证研究

2.1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特征陕南面积69950km2,占陕西省土地面积的34.01%,人口占全省的23%,包括汉中、安康和商洛3市31个区(县),北靠秦岭,南依巴山,秦巴山地是陕西生态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单元,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及地质遗迹保护点富集,高质量生态旅游资源区域集中连片[14],陕南拥有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如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珙桐、红豆杉、银杏、水杉等,既是全国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库,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态敏感地区.陕南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也集中在这一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突出.生态旅游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创造经济发展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加深旅游者对自然环境和生态文化的理解、欣赏和保护,因而可成为陕南经济社会突破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2.2陕南生态旅游市场特征通过考察陕南生态旅游者的收入、年龄、教育背景、产品偏好、市场行为特征、环境保护意识与支付意愿、及其对环境的理解、要求及市场规模等指标,并将其与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进行对比,可发现两类生态旅游市场的显著差异(表略)2.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可行性陕西南部拥有雄奇壮丽的秦巴山地和汉江流域自然风光,因为受人为干预较少、保存相对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潜力.但受地理环境、交通以及产业分布等因素制约,陕南经济社会发展与关中、陕北差距显著,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为加快陕南的经济社会发展,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关于陕南突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陕南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美、生物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建设绿色产业基地为重点,突破发展”、“旅游产业是陕南最有条件、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发展的产业之一”,并进行配套政策扶持.随着西汉、西康、十天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川陕、西武等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基本建设的加快发展,汉中、安康机场的改迁建工程动工,陕南结构合理、快速便捷的立体交通网格局逐步形成,并实现与关中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和武汉经济区的通畅连接,陕南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进一步提升.同时,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家庭收入普遍增长,居民消费理念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呈稳步增长态势,为陕南突破发展和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契机,生态旅游本土化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资源优势、市场条件、潜力和发展前景.

3陕南生态旅游本土化发展策略

3.1建设陕南国家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秦巴山地和汉水、丹江、嘉陵江独有的地貌、水文、植被等造就了陕南独特的亚热带生态景观,秦、陇、荆、楚、巴等文化形态在此融汇并形成浓郁多彩的移民文化风情,近年来陕南开放式交通格局的形成,为陕南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西安为代表的关中城市群、成都、重庆、武汉、天水、兰州、郑州等周边城市的风光风土人情迥异的陕北地区、沪、京、粤等经济发达地区,则为陕南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客源市场或潜在客源市场.陕南三市应通过旅游合作制定高水平的生态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和分区开发详细规划,打造国家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建设和提升精品生态旅游景区.根据陕南生态旅游资源的珍稀性、稀缺性及旅游开发价值,对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及红豆杉、珙桐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生活地实行核心区严格保护措施,严禁旅游开发和其他商业活动.针对不同旅游市场开发多层级旅游产品,在秦岭南坡留坝、佛坪、宁陕和柞水等地的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巴山山地原生森林及地质遗迹带等,限制性开发珍稀动植物观赏、生态环境认知和教育、科普、徒步、野营、观鸟等低容量、小规模的生态旅游活动;在秦巴山地和汉江谷底盆地以金丝峡、南宫山、长青-华阳、天华山、紫柏山、瀛湖、柞水溶洞等以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见长的自然景观带,开发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自然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探险健身、娱乐、会议等旅游产品;依托陕南独特地域文化和山水田园风光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利用陕南高速公路网,建设一批具有陕南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城镇,如宁陕、岚皋、洋县、佛坪、留坝、柞水、商南、镇安、紫阳、石泉等,发展县域经济,使之成为陕南突破发展重要的增长极.通过“绿色陕南,生态家园”树立陕南统一的旅游形象和营销品牌,使陕南成为具有集自然风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探险猎奇等为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形成一个国内有影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陕南国家级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得到国家优惠政策及资金的扶持,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旅游景区规划和建设.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等方面也可获得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可进一步将陕南打造成为在城乡统筹、融资、土地管理、资源要素市场化、生态补偿等综合改革示范区,加快实现陕南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3.2依照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目标构建陕南旅游产业生态集群产业集群使得旅游供应链组织起来开展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实现旅游目的地所有单位协同作用,从而提高目的地的竞争力[15],并通过产业集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旅游集群也会因为在有限的空间内,因旅游企业如饭店、餐厅、交通公司、旅游商店等密集而造成环境污染、资源和生态破坏、旅游服务质量降低等问题.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目标,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式.陕南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目标实现和布置旅游产业,如餐饮、住宿、娱乐、旅游设施和装备制造、交通企业的生态集群,加快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和改造,运用生态经济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通过旅游产业生态集群,使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的利用,降低旅游活动产生的不良影响.旅游企业及所有旅游生产、服务活动的参与者要按照产业生态化目标来优化能源结构,尽可能使用清洁能源,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抵制使用“一次性”物品,提倡物资和能源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创造条件降低旅游者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生态旅游真正成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最佳旅游方式.3.3构建本土化生态解说系统旅游解说系统是由导游讲解、解说牌及标识、游客中心、旅游手册及其他出版物等解说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系统.生态旅游区环境解说系统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向旅游者传播环境知识、传授环保技能,帮助旅游者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和价值观,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16].国外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设计注重体现环境教育和科普教育,由于审美观念的差异,国内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多注重向旅游者传递旅游区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传说故事等,一般不注重对旅游者进行地理成因、环境保护等科普教育.陕南生态旅游改革示范区应建立本土化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将陕南生态系统类型、成因、结构和分布规律、生态演替规律、珍稀动植物保护、陕南历史人文地理、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等科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审美习惯结合起来,通过生态旅游导游员生动的专业讲解,以及清晰、简洁、准确的文字、标识、图件、电子读物等,使旅游者乐于接受生态教育,树立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培养真正的生态旅游者.3.4加强环境监测和生态管理陕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极高,生态环境复杂而脆弱,同时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的水源地,但迅速发展的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必须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系统,加强旅游对环境影响和变化的监控,尤其要加强对濒危动植物生活影响的研究.可利用现代化的研究设备如用无线电通讯、高空成像、卫星、遥感红外线、带环无线电跟踪等先进技术进行自然资源调查,准确掌握动植物的数量分布消长和活动规律[17],为陕南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方案.要加强生态管理,根据功能分区合理测算陕南生态旅游承载力,加强对旅游企业、游客、当地居民等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管理,建立和完善陕南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培养旅游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针对迅速增长的陕南自驾游和自由行游客,建立散客服务系统、游客救助系统,并加强游客生态伦理教育,提供环境友好型的服务、设施设备和商品,改善他们的环境态度.要为当地居民提供参与陕南生态旅游管理和经营的机会,使他们真正受益于生态旅游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社区责任并自觉保护环境.3.5开展基于产品差异化的区域旅游合作陕南三市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和文化传承的统一性,西汉、西康、西商等高速公路相继开通使得三地连接西安、重庆、成都、武汉、兰州、郑州等重点客源市场的旅游环线逐步形成,成为建设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的重要基础,三市还需根据市场需要,比较各自资源优势,进行旅游产品及服务特色化、差异化设计开发,形成完整的旅游环线和差异化产品,降低产品的替代性,避免同质低价竞争,并通过差异化价格满足细分市场需求,以差异化产品和优质服务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陕南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差异化产品设计也利于培育区内客源市场,实现区域内客源互送.在区域总体旅游形象下,根据地域资源特色和文脉差异塑造不同的次级旅游形象,赋予旅游目的地产品丰富完整、体验多样、服务规范、旅游无障碍的区域旅游感知形象,串联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创造为游客所感知的陕南旅游独特价值和难以为对手模仿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旅游市场的认同和忠诚,占据区域旅游的有利地位.

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 林业 经济结构调整方向 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117-01

林业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绿化生态环境,还能够促进现代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地区的山川秀美的绿化目标。然而,虽然我市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对策。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我市对林业经济发展思路和对策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寻求最佳发展方式,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

1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林业资源有限

森林面积小,质量不高,不能满足林业发展要求,森林利用率低下,制约林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再加上人们缺乏对林业资源的综合考虑,没有进行多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单一,难以发挥林业资源的优势。

1.2 产业结构落后

传统的粗放型林业经营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新要求,也不能满足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标准,落后的产业结构严重阻碍的林业经济发展,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才能够实现发展。

1.3 扶持力度小

各级部门对林业发展不重视,放任其自行发展。应用于林业产业发展的资金不足,高新技术应用少,专业技术人员短缺,难以维持正常发展要求,严重制约林业产业发展。

2 经济结构调整思路

2.1 大规模发展种植业

首先调整林业的林种和树种结构,在退耕环境、荒山绿化、植树造林工作中,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再结合产业类型、产业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经济效益。利用我市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利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将林业发展与农民脱贫致富联系,与世界各地的产业联系,扩大林产品的市场,大力发展林下相关产品,改造林业状态,引进最新品种,改变单一种植,形成一定的产业链条,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2 形成林业深加工体系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延伸林业发展方向,延长产业的链条,实现深加工,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开辟新市场,大力发展林业加工产业,鼓励和扶持家具业、木板加工业的发展,将林产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挖掘商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林业深加工体系,增加林木的多次重复利用,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高人们收入,实现致富。

2.3 做好生态旅游业

利用独特的森林资源,大规模发展旅游业。我市兴建的森林公园,1300公顷环城森林与2万公顷人工侧柏林紧紧相连、相互依托、将古城徐州紧紧抱在怀中,以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等特色资源为依托,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建设为载体,发展森林生态观光、森林休闲度假、森林探险、森林科考和生态旅游村等产品,把森林生态引入城市中,实现城乡绿色一体化,加快森林景观开发,发展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主的森林旅游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 大规模发展苗木花卉产业

我市温度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十分适宜苗木花卉的生长。我们可以进行经验学习,建立现代花卉经营体系,加大创新,培育名优品种,加速发展苗木花卉业。把苗木花卉生产作为林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抓好名、优、稀、特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扩大速生常绿灌木生产规模,促进花卉向多元化发展。同时积极开展花卉展览,扩大知名度,引进花卉企业落户。

2.5 大力发展野生动植物产业

积极发展野生动物养殖、狩猎业,野生植物栽培和采集业和野生动植物加工业。开发中药材品种,研发中成药、保健药、中草药,相应的开发野生动植物工艺品、化妆品,延伸产业链条。

3 林业产业调整措施

3.1 依靠科教,推进林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要充分发挥林业技术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技术培训体系在林I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实用技术普及和新技术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优良品种、平衡施肥、花果精细管理及保护地栽培等关键技术。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经验,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增强科技示范能力。利用多种形式培训林农、果农,实施“绿证工程”,提高林农、果农的整体素质。按照“保老牌、创新牌、引名优、上精品”的总体思路,加强果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等工作,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把林果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经营规模化发展。

3.2 发展林业产业的龙头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带动一大批种植大户,实现农民增收,林业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利用,促进林业产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作为重点,同时要加大育种力度,向良种产业化方向发展。

3.3 应用技术创新发展

加大科技兴林的力度,重点在开展新品种引进繁育,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及标准化、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森林食品示范基地建设上下功夫,抓好林果产业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内引外联不断开发升级新产品,创造我县自已的林产品新品牌、新名牌。

参考文献

[1]管曦,浅谈我国林业资源的利用和经济发展,武夷学院学报,2013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