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文明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政治文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政治文明

现代政治文明范文1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明确提了出来。这是十六大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内涵,也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正确认识和把握“三个文明”的本质关系,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伟大成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主观世界也得到了改造;不但创造出日益增多的物质财富,也不断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推动政治生活的进步,促进科学、艺术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方面,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三个文明”从来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的,这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或附属品,而应探求和遵循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自身的发展规律,自觉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政治方面,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实现这一目标,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版权所有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三个文明”一起抓。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三个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失去基础的危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满足和提高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能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协调、和谐与稳定,而且关系到能否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关系到经济、政治发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现代政治文明范文2

李昊洋(1987—),男,吉林农业大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理论研究。

摘要: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在我国农村社会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和保障。在社会转型期,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果,农民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但农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基础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促进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政治文明;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

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特别是农村的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还存在政治文明主体不明确、主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加强农村政治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对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一、转型期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意义

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在整个政治文明建设体系中占核心位置。政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政治主体的发展。如果离开了政治主体的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加强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在政治文明主体建设中,公民能够通过政治参与,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参与政治成为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以及理想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公民通过参与政治能够公平分配社会利益,让每一个公民的愿望都能加以实现并且按照他们预期的希望实现。同时,参与政治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民的责任感。通过参与政治这一措施能够让公民提高他们的参政意识,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专业技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政治活动中,逐步培养对国家、社会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

(二)是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前提

农村政治文明主体的建设是整个农村文明建设的基础。只有让农村政治文明主体拥有责任感,认清自己的发展道路,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权力维护自己的利益,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把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搞好,才能让这个社会真正稳定,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的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要想赶上并超越西方国家,最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培养,就是农村政治文明主体的建设,这是实现农村文明建设的最根本途径之一。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

通过培养农村政治文明主体的自主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政治素质和操作能力,让农民能够真正靠自己的本事解决问题,充分调动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影响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因为农民参与的程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对于农村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型期农村政治文明主体的现状分析

(一)政治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法律制度方面,农村教育封闭阻塞,人们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当然对法律和规章制度更是接触甚少;在民主治理方面,农村不像城市有民主选举大会之类的政治文明的建设,他们很少召开民主大会,在管理条例上也没有形成书面条文。在不少地方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使农民有选举没自治;农村关系还没有完全规范化、制度化。在我国的农村变革中开始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制度,但是这样一来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就变得相当不确定,而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来缓和这一关系,这些问题给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政治意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民主思想匮乏。农民普遍缺乏专业文化的教育,所以在思想方面对政治文明认识不足,对政治文明的实行也缺乏相对的认同和支持。虽然在社会进步的同时农村对自身权益的维护也有所加强,懂得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自己的主动性不强,仍然存在靠国家、靠政府的侥幸心理;人情关系泛滥,是非标准模糊,缺乏明确的民主思想意识。

(三)政治行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社会上各种矛盾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农村,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就造成农村整体体制结构的不健全,农村参与政治的渠道受到限制,再加上农民本身的思想素质不高,就会使农民在参与政治的时候没有秩序,甚至出现越级上访、群访、对抗性活动等无序现象。

三、转型期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的路径分析

(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农村经济基础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主体建设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有美国的经济学家说“国家越富裕,出现民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政治文明建设最关键的就在于人才的培养,只有真正做到合理利用人才才能让国家真正富强起来。其次,扩大农村经济基础还能够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又能够增加人才的培养率,即能够培养出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农村政治文明的主体就得到了相应的发展,自然就会带动农村政治文明的建设。民主的建设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制约,即经济、文化和政治,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对民主的建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进行农村政治文明主体建设,就必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

(二)推进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要加快农村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通过试点、总结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县及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精简机构,节减开支,完善监督机制。同时对乡镇政府的职能也要有一定的转变,政府要加强对公共设施建设的力度,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大力推行法制化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

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农村政治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改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民主政治在社会最底层的体现,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根本形式。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国社会最基层、最广泛的政治民主,它是实现农民当家作主的主要形式。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是“四个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民主选举中,通过无记名投票的直接选举,把选举产生和罢免村干部的权利,真正交到了广大农民群众手中,实现了农民选举上的自;在民主决策中,广大农民和村干部一起讨论决定涉及村民利益的大事,实现了农民群众对重大村务的决策权;在民主管理中,让村民直接参与和管理村内事务,实现了农民群众对日常村务的参与权;在民主监督中,实行村务公开,农民有权监督村委会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实现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和评议权。

结语:农村是我国社会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加强农村政治文明主体的建设。只有充分贯彻党的政策和方针,加强对农村政治民主主体的建设,提高农民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让他们能够参与政治,真正做国家的主人,才能推动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规划课题《吉林省农民社会主义信仰问题研究》(吉教科文[2011]第27号)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现代政治文明范文3

【关键词】哲学;大众传媒;政治文明

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全球传媒时代和大众传媒社会已经到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大众传媒相关联,政治领域也不例外。大众媒介从上层建筑的角度常常被人们看做是政府控制和管制民众的舆论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传媒的价值性。对于大众传媒对民主社会构建的作用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论研究,但是不论是从历史根源、基本概念还是价值拓展方向等方面都仅仅是初级阶段,还需拓展更大的学术空间。

一、大众传媒简述

人类历史中,发展和传播是一直存在的范畴,但是发现这个范畴却是在现代社会,从此时起,大众传媒成为了介于私人领域与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从事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通过这些方式来影响有关公众利益的政策形成[1]。大众媒介活动成为了社会实践的一部分,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对大众传媒在哲学视角下的规律性研究

在当今时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日趋多元化,对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在此同时,传媒手段的多元化给大众传媒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的大众传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应该遵守哲学的原则,保证其健康长久的发展。

2.1将唯物主义作为大众传媒相关活动的出发点。哲学中提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也就是说,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事物的主观反映[2]。

2.1.1客观性是大众传媒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曾指出:“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报道)在后,这是唯物论者的观点。”事实作为大众传媒的客体,存在于大众传媒活动之外,不依赖与人的感觉而存在,并不能说明这个事实不存在。大众传媒坚持客观性原则也就是说基于事实存在的客观性要求,大众传媒活动要杜绝杜撰。人是大众传媒的主体,对客观的事实会通过人脑进行一定的加工,对新闻的筛选和鉴定,通过采访、写作、修改和润色的各项工作完成对新闻的创作。在这个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客观规律性。辩证法中指出,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但是在这个发挥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事实,依据客观规律办事。

2.1.2报道的时空性是大众传媒的重点。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由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决定,新闻的基本属性就是时间性和空间性。“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加强调“新近发生”,“新”字不仅是指事实所发生的时间,也是新闻报道的时间。空间性是新闻的另一个存在形式,曾经评论过地方小报刊登新闻的顺序,一般都是从乡、区、县、省、国内、国际这样一个距离上从近到远的顺序,这就是新闻价值根据距离上的轻重缓急安排,反映了新闻事实的空间性。

2.2大众传媒活动要坚持唯物辩证法。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立和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实质。矛盾具有两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概况这种对立统一为“一分为二”,也就是说对任何一个新闻报道,都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采用一分为二的态度,避免新闻的浅薄,甚至脱离事实。

2.2.1新闻报道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新闻报道要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选择性报道,这一选择的过程就是新闻传播者带着自己的主观因素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新闻传播客观事实的同时,是在表达传播者的主观意识;新闻陈述的是客观事实,但是在稿件的传播过程中一些技术处理渗透着传播者的主观意识。

2.2.2大众传媒要实现现实、历史统一。物质世界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当中,任何事物都会发展,历史是现实的过去,事实是以后的历史,大众媒体报道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留下了历史的记录,实现了现实与历史的统一。

2.2.3大众传媒要实现本质、现象的统一。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哲学范畴,人的认识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

三、大众传媒在哲学中国化角度下的功能

政治、经济、文化是构成人类社会这个有机体的主干部分,大众传媒则当之无愧的成为了有机体的血液循环。大众传媒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了社会信息的沟通,让社会这个有机体能够协调。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3]。大众传媒通过架起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理性桥梁而进入大众政治领域,因此大众传媒就具有了政治哲学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国家通过大众媒体得到公民的政治见地,得到人们对国家的支持;另一方面,大众媒体也是公民采用政治和意见的途径,实现了公民的权利,捍卫大众的利益。这在深层次上就进一步的对实现民主政治理想、坚信平等自由观念、深化人权保障意识、实现公平正义起到了促进作用,这就是大众媒体的政治哲学功能。

四、大众传媒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在哲学角度下的关系

4.1大众传媒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人类文明的主要标志就是政治文明,而政治文明又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证,是物质文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政治保证,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决定因素,三个文明共同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大众传媒是一种大众领域,是一种强大的体制外的社会力量,能够发挥出体制内不能发挥的作用,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广泛的方式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政治文明的发展,为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体制外的强大思想支持;大众媒介提供了平台,让群众可以通过自由言论和理性论证来参与到国家事务中,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拓宽了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途径。

4.2大众传媒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责任。由大众传媒的性质决定,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大众传媒担当着自己的责任。人民真正做到当家做主必须全部参与到各种国家事务的管理中,除了体制的保障外,还需要更为广阔的参与平台。在保障人们民利方面,大众传媒担当代言人的责任,即是可行的更是必然的。

总 结

大众传媒的形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趋多样化,更多更深层次的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领域。用哲学视角对大众媒体在中国的发展的剖析非常重要。我国现在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总的分析了大众媒体在哲学思想下的价值和遵循的原则,结合国情分析了大众传媒对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贾风.视野・论域・方法――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的三个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2012,03(09):19-24.

现代政治文明范文4

以文明史观审视古代东西方文明,可以分别梳理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一、梳理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部分组成。

1.古代物质文明。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主要概述了古代中国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成果,涉及一个专题,包含自然经济、小农经济两个重要概念,以及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只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身或经济单位需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业经济,在铁犁牛耕技术出现和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之后产生。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精耕细作是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的发达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是当时手工业的主要特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2.古代政治文明。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两个专题,包含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和民主政治三个重要概念。贵族政治就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由世袭贵族的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就是政府权力掌握在官僚手中,官僚政权以国家或者民族利益为理由,随意掠夺普通公民自由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即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随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的建立,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和选官制度的演变,是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三条重要线索。中央官制主要包括秦朝的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等;地方制度主要涉及秦朝的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主要涉及汉朝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体系宏大而缜密的罗马法,是被奉为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罗马文明的代表。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铜表法》发表,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罗马帝国对外扩张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编纂罗马法,汇成《民法大全》,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影响广泛的法律体系。

3.古代精神文明。这部分主要涉及三个专题。以儒学为主流的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还极大地影响了东亚和东南亚思想文化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明和发现,领先于同时期西方国家,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绚丽多姿,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和时代风貌。

古代希腊的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二、把握内在联系

古代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政治文明反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一定经济、政治环境的产物并在自身传承中得以发展,又反作用于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耒耜农业发展到铁犁牛耕农业阶段,适应小农经济、精耕细作为特征的农耕文明的发展而形成的。此后,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成为了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保证,成就了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灿烂的文明成果。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的强化,是传统农耕文明高度发达与外来文明因素摩擦的结果。

建立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明清时期为例,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反映出来。当时的思想界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和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制度下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极力提倡程朱理学,清朝实行闭关锁国,致使近代科技与工业文明没有诞生在当时科技与经济发达繁荣的中国。

古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发展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经济基础;海外贸易、殖民活动及其他经济、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是民主政治产生的社会条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于是,在智者学派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现代政治文明范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最新成果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4801

1 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论的坚持与发展,是马克思主唯物史观发展的最新成果

唯物论认为,任何事物,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人们只有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去办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人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实践背景来看,我们在发展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在环境方面,如在发展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盲目开发、过度开发、掠夺式的开采造成的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容纳。

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观规律,照客观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这是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科学发展观本身的重要内容。

2 科学发展观是对辩证法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辩证法发展的最新成果

2.1 科学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周到,又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

科学发展观提出“第一要义是发展”,就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抓住了“重点”关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发展的关键,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为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为全面协调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2.2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既坚持了的重点论,又体现了辩证法的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

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它要求把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系统构成的各个要素;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它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诸方面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文明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又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和正确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三者紧密关联,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树立科学发展观,就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 科学发展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唯物史观发展的最新成果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的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的最高追求。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创新。

现代政治文明范文6

诚信是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的继承。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础和根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重承诺、守信义、以诚立业、以信取人的道德传统,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凝聚力强大的传统文化和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千金一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之类的美谈佳话永留史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中外历史反复证明,一个不讲诚信和没有诚信传统的国度和民族,终究会消亡。在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汲取传统道德中诚信素养的精华,大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重塑诚信,建立与当代经济社会相适应的诚信体系,努力建设诚信社会。

重塑诚信是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不论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都要有诚信的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规范过程中,既要注重培养社会成员和经济主体的内心诉求和道德理念,突出诚信品质的道德自律,又要注重建设社会成员和经济主体对诚信的普遍崇尚和共同追求,突出诚信制度和规则体系对市场经济的法律约束,从而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与法制环境。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总是沿着诚信要素铺展的道路前进,漠视或者舍弃诚信建设的意义和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就会陷于混乱和停滞。诚信建设集中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攸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当成为制定政策与决策的第一信号。对此,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的政治高度,增强诚信建设的自觉性,用实际行动推进这一宏大系统工程建设。

重塑诚信是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诚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无论发展到哪个程度,信用两个字不能丢。一个地区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人才、资金、项目等可从外面引进,唯独信用不能引进,信用只能靠自己。一个地方、一个城市、一个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结构与产品质量的优化、地理气候交通环境的优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是否具备诚信环境,诚信品级是否在竞争圈内形成共誉。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必须要有一个好看诚信环境。好的发展环境是人创造的,人的诚信至关重要。诚信是市场发展的灵魂,市场诚信已经成了一个地方经济繁荣、腾飞的必由之路。以市场为基础对社会资源配置所形成的物质流、货币流、信息流都以信用的存在为前提,一个高效率的市场必定是一个信用良好的市场,一个信用缺失的市场肯定是一个效率低下的市场。信用低下是经济的大忌,也是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的重大隐患,信用缺失导致交易成本提高,严重时还会导致交易链的中断,必然波及到并导致经济的衰退和竞争力的衰弱。

重塑诚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重塑道德理念,关键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让所有社会成员、经济主体认识到,只有讲求信誉,不损害他人利益,才能实现“共赢”,获取长远利益和持续发展,以此推动诚信道德建设,使人际关系和谐、诚实守信,整个社会风气良好,文明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