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课程改革;课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24-02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就我国现状来看,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而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益,除了宏观上体系和体制的改革、微观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外,深入到课程领域的改革已成为关键所在。

一、关于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将宏观的教育理论和微观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的一座桥梁,是一种培养人的总体方案,它是教育机构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要实施的一切活动及其安排的总体规划,其表现形式主要是根据各种客观要求(社会和个体的需求)而制定的一系列方案和文件。纵观历史上任何一次重大的教育改革,无一不以课程改革作为其突破口。因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使学生定向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及培训机构进行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及其思想和观念,其中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宗旨和教学目标,都必须借助课程这座桥梁才能最终实现。

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结构构建

针对当前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际情况:学生入学成绩偏低,他们初中的基础比较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普高热”的升温,这种情况会更突出。面对现实,我们不应该片面追求“宽基础”的模式。否则,最终学生的基础既不够宽也不够实,因为在有限的学时内,缺少掌握宽基础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在构建课程结构时应注意:(1)企业的需求是设课的基础,生产或服务的全过程是建立课程体系的基础。(2)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的安排不一定按顺序学习,淡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的界限。实践证明,学生提早进入综合专业环境,提前接触专业实践有事半功倍的效果。(3)应广开选修活动课,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4)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与产业界密切合作,应用社会、企业力量共同办好教育。(5)安排好职业道德、职业指导课程。职业道德、职业指导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激发学生爱自己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该职业所必须遵循的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三、重视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的作用

教师既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源——教师,已占据了课程教学资源的首位,教育投资中老师资源的比例快速上升。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普遍存在的现状是:(1)老师缺少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的实践知识。(2)老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的能力不强。(3)经过专业职业培训的师资力量太少。为了使教师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国外一些国家很重视职业技术学校教师的培养和提高,美国有些州规定,每年假期教师必须到工厂、企业第一线工作,以接触实际,提高技术或到高等学校进修,并把培训和进修作为教师普及的重要依据之一。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现已有不少职业技术院校把教师到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作为职称考核、竞聘的依据。当前,除了要继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把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放在首位以外,还要注意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校企合作的能力,提高跨学科、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学习应用更接近一线实地工作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新的教学组织、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派教师轮流到企业顶岗工作,切身体会学校所教内容多少有用、多少没用,有哪些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需要补上,从而为学校构建科学型课程体系提供依据。

四、当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矛盾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试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正在日益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强。(2)职业教育教学和课程特色不突出,普通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教学分段排列,各个课程自成体系,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3)职业教育学校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向过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毕业生的职业技能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专业设置比较混乱,缺乏必要的规范,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4)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有的学校缺乏必要的实验、实习设施,有的学校缺乏高质量的实验实习指导教师。(5)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及内容缺少弹性,选修课目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的问题比较严重。

五、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评价

要解决好上述这些矛盾,课程评价就显得相当重要,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评价还是一个新领域。虽然在现有职业技术学校中,教学质量的教学评价已成为经常性工作,但课程评价仍鲜有人为。事实上,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是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正常运作的控制措施。课程评价是决定学生行为改变实际达到何种程度的过程。它包括课程价值的判断以及课程的目标价值和结果价值,为课程决策提供信息资料。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要强调及时性和一贯性。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相对于普通教育它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更为密切。特别是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引起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不断变化,职业技术课程只有及时进行调整,方能适应社会需要。而调整的依据就是评价。

2.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要立足于课程系统的整体优化。课程系统中任何一门科目的优劣,必须放在整个课程系统中考虑,撇开课程系统整体,去判定某门科目的优与劣无多大价值。例如,职技教育课程计划中既有基础课程,又有专业课程,它们各自均由多门科目构成,评价时不能孤立进行,而应将每门科目放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综合考虑。

3.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要以社会需要为最高价值。对于当今职技教育,社会需要既是培养目标,也是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当然,并不排斥个人需要和课程自身具有的发展规律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因为当个体从自身需要出发选择了某项职技教育时,其最大的需要就是获得在该职业谋求发展的本领,所以,职技教育课程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个体需要。

4.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要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职技教育是定向的专门教育,学生一毕业就进入社会生产的第一线。职技教育的质量如何,直接从他们的身上反映出来,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同时,用人单位往往有来自不同职技学校的毕业生,能够经过横向比较,提供具体实用的信息。

六、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模式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评价是一个系统,其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各级种类职技教育的课程从开发设计、实施到修正的循环往复所必要的一系列活动。见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回路通道提供了反馈的动态循环和控制课程系统的基本过程。

总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评价是一系列开放式的过程,从培养目标的确定到设计开发学习内容等活动,要由企业界的技术专家、社会的职业分析专家和教学专家、教育专家共同承担。而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职业技术教育推上一个新的台阶,课程评价这一艰巨的任务就不能不加以重视,而且应该把它视为我们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模式;网上交互式

一、“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的教学模式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方便完成教学任务。对于高职高专的课程主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该教学模式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不再是教师讲课的被动学习者,而是六种角色的集合者:职业道德的养成者,职业知识的求索者,职业操作的训练者,职业学习的主动者,职业能力的锻炼者,职业疑难的询问者。教师不再是单一地传授知识的角色,而是六种角色的集合体:职业道德的传授者,职业知识的传播者,职业教学的组织者,职业操作的示范者,职业能力的培养者,职业疑难的解答者。

二、为适应社会和提高教学质量,逐步地走向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注重实践教学,加大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这种模式首先要求我们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规范各自的行为,避免日后产生纠纷。为深化教育改革,让高职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校企联合、产学合作”的教学模式,使办学更贴近社会,工厂、公司、机关、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事业单位为甲方,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乙方,甲乙双方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紧密型的合作,经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合作协议,其操作步骤是:甲方作为乙方某个专业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挂设“某职业技术学院某实训基地”的匾牌。甲方部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称的技术人员,乙方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乙方某个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制定。乙方在甲方的实践教学,甲方负责安排指导学生实习,甲方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乙方的兼职教师。甲方优先安排乙方学生就业。乙方派出教师定期到甲方实践锻炼。乙方为甲方员工的学历和业务进修给予大力支持。乙方积极宣传甲方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帮助甲方做市场调研、信息咨询等。组织保障:为认真执行协议条款,双方组成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由双方领导、技术人员和教师组成,甲方任组长,乙方任副组长,定期研究有关协作事宜和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给学生提供真正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从而缩短适应工作的时间,让学生毕业就能独挡一面地工作。

三、加强企业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汉堡包模式

先让学生对专业有个认知的过程,知道自己将来应该从事哪方面的工作,先让学生学习理论,结合课程实训进行实践,到企业去实习,将专业课程与企业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之后再总结经验,提高到新的理论水平。如对于汽车制造方面的工艺,学生能参与多种汽车零件的加工制造过程,汽车整车的装配和营销策划、销售其产品等过程,可使学生先从实践中了解汽车加工生产的全过程,掌握工艺链条的全局性,再到各个加工环节,具体地学习各个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和相关设备的性能、特点、加工参数的设置等知识。

四、为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实现网上交互式的教学模式

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组织专人、会同学院教务管理等有关部门,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步伐,尽早建成某一门课的网络教学课堂。同时,还要积极地探索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的途径,课程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讲授,而其他教学环节可借助网络实施,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实现网上交互式教学。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工艺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创新学习加工工艺的能力,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够熟练操作的复合型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原则是: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慎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慎兼而用之,故良将无弃才,名主无弃士。我们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来采用不同的方法。自然是孩子的天性,自由是孩子的本性,只有训练学生、培养优秀品质,让优秀成为习惯,加强职业素质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人才。未来的主宰属于这样的人:有爱心和责任心、有道德、有能力、阳光、善于沟通会管理、会赞美别人的人。

参 考 文 献

[1]李立新.发达国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2]杨凤翔.六种产学合作模式 培养高技能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

[3]李凯.我国职业教育模式发展方向的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3)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文3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作为职教人才培养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专业也得到空前发展。文章从当前部分高校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改革职业技术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再仅仅是培养高水平的理论研究者,它更侧重培养具有教学、科研、管理能力与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人才。有研究者将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培养目标归纳为以下几点:学术型、理论应用人才;具有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从事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才;在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机构、企事业单位服务的人才[1]。可见,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注重的是高层次、实践性人才的培养。而各级各类学校确立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只有将人才培养目标真正落实到课程设置上,才可能通过其课程内容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综合应用性知识,培养出实用的人才。但是,现在许多高校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并未突出其培养目标,不同学校的课程区别度不大,课程开发的深度不够,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专业的人才质量。

一、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现状

本研究选取了国内三所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高校,分别代表了师范院校、农林院校、理工院校。另外,也相应地查阅了其他高校的情况,通过分析和研究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学的课程设置,发现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方面均存在不少问题,并没完全根据培养目标来相应地开设课程。

(一)课程结构

1.公共课与选修课比例不合理。通过分析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发现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公共课很多,选修课则比较少,而且所谓的选修课也很难真正地实现选修。尤其是理工、农林类院校,教育学并不是学校的强势学科,实行的是小规模招生,加上师资有限,给学生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多,导致最后是所有人都上一样的课。因为学校考虑到若不统一安排到一起上,则某些课无人选或只有个别人选。这样,不管是本科是否学教育,所选修的课程都是一样的。另一种情况是选修课虽然已达到一定比例,但是实质上只是将专业基础课从原有的必修课转到了选修课,并没真正多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2.通识课多,专业课少。现在部分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和高等教育学等专业的公共课是一起上的,如高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等课程,这种情况存在于部分非师范类院校。其实针对本科学教育的学生来说,这些课程显然是重复开设,调动不了上课的积极性。而且在研究生阶段,原本就该对所学领域有比较深入的认识,那就该了解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管理学。再不停地学一些通识性的课程就有点像本科生培养模式了。

3.忽视应用性课程的开设。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很多会进入学校当教师,那么仅仅掌握些职业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显然是不够的,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训练。而且考虑到此专业目前不太好就业的现状,要注重拓宽学生就业出路,应该开设就业指导课、创业课等课程,引导学生在找工作时有更广阔的视野,具备更好的应聘技巧甚至敢于自主创业。但是部分学校往往思想观念没转过来,认为研究生就该专注于学术,多出些论文、多参与课题,其他的事情就没那么重要了。

(二)课程内容

1.理工科与农林类院校未凸显学校特色,缺乏校本课程开设。这些学校拥有工程技术和专业背景,原本是可以通过教材开发、课程设置的与众不同培养出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人才,不过还是很少有学校很好地利用这一点。这样模仿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但体现不了学校特色,而且由于在师资配置上没有师范院校齐全,很难像师范院校那样将各种学科知识讲深讲透。

2.前沿性知识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独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介绍本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和研究动态,这样学生能掌握本学科最新理念,而且在论文写作时,能选择本学科内有重要学术价值、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决策提供借鉴的问题作为选题。但是现在有些课程内容陈旧,很少开设国际比较教育、教育市场化改革等课程。

3.跨学科课程少,局限于教育课程。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要分析教育问题,一定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但是在国内,跨学科课程虽引起了重视,但是受各种条件限制,而且培养方案缺乏系统规划,此类课程开设的少之又少。综上可见,如此课程设置不利于复合型、实干型特色人才的培养,学生就算在各门课程考试中拿到高分,毕业时也依然很难适应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岗位的要求;到中小学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缺乏必要的实习训练,教学技能比不上师范类专业对口的学生;到辅导机构担任咨询、服务职务也基本上是边做边学;对于自主创业,也要靠家庭、朋友帮助及自己慢慢摸索。还有的学生进企业工作,所用完全跟学校学的课程沾不上边。纵观国外的课程设置,比如美国,不难发现他们特别注重综合性课程的开设,课程设置不会局限于教育学,而是既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类学及方法论等人文学科课程,也有行为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还加入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类课程,使得整个课程体系表现得比较完善而多样[2]。而且注重研讨课、实践课的开发,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妨效仿国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注意教育是要面向现代、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是更需要应用技能的,突破普通教育改革的思路,设置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

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路

(一)创新课程设置理念

对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大家明白选修课程的重要性。鼓励教师投入到选修课程的开发,督促教师认真上好每堂选修课,而不是将课“摆”在那,教师却从不去上或者敷衍了事。对学生也要进行观念上的引导,将选修课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认真对待。

(二)参考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的意见

可从职业学校、职教集团调研开始,进行人才结构、人才需求状况、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等的调查,形成能力要求体系,从而确定课程结构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依此完善培养方案。地方高校更要了解当地产业结构、教育区域发展情况,了解真实的人才需求信息,培养能有助于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

(三)扩大选修课的比例

一方面要考虑到跨专业学生的情况,开设些基础性的教育理论选修课程。另一方面,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开设些经、史、哲、工商、管理等多样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进行选择。

(四)注重专业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对于本科阶段非教育类专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可要求补修2—3门本科基础课,课程的综合化要求以本专业为出发点,以共同问题把各门学科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课程体系[3]。可以结合其本科所学的专业,上课时讲授相关专题,比如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语文教学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育这门学科的认识。开设的课程应有一定的逻辑,不要内容重叠。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跨校学分互认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为MOOCs在线课程、电子文档共享等网络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跨校、跨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如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优质的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喜好来选择学习,达到博采众长的目的。

(六)课程设置要着眼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首先可尝试开设教学技能课,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能力,通过微格教学、教学实习等方式,既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可丰富研究生阶段枯燥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日后进入教育领域做了准备。其次就是开设就业和创业指导课,虽然是研究生教育,但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是要进入职场的,只有极少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因而,学校也应该注意到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出路”。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已经不是看到高学历的就青睐,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学校可请校就业部的资深教师或者专家、优秀校友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多给学生进行就业和创业指导。多渠道完善学生的核心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匡,饶异伦,黄侃.国内外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13).

[2]王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其借鉴意义[J].中国地质教育,2005,(4).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功能分析 职业技术教育 管理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185-02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社会生活中许多领域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结构逐渐被现代化工业体系取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对专业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是,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强调理论知识,缺乏实践能力和技能培养,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和分析,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发展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需求

(一)社会现代化

社会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过程,也是传统农业乡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直观体现。首先,经济市场化与工业化,以知识经济为例,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减少,技术密集型产业增加,高新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越发广泛的应用;其次,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这是现代化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在实现政治民主化的同时,必须尽可能减少社会动荡,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这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前提,[1]相关研究表明,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部分,是在经济现代化的趋势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然后,文化世俗化与科学化,包括了物质文化的现代化、价值观念的世俗化、制度文化的理性化以及人格精神的现代化,在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以推动社会专业化的实现,因此能够满足社会现代化的需求。

(二)业教育的功能

职业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和间接功能。直接功能即立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真实需求,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具体来讲,一是对人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在社会现代化中,分工的精细化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实现社会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支撑,在这样的需求下,职业技术教育能够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准备人才,以就业为目标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选择,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也可以保证教育功能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二是对人的职业意识进行培养,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并非固定,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中,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也会随之改变,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意识,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保证工作的质量。[2]间接功能主要是指在直接功能的基础上,将人才的功能和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职业技术教育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分工的完善,同时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使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于起步晚,加上传统观念、社会分层体系等的影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生源问题

在我国,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家长一般都会希望学生进入普通高中和大学,只有成绩较差,或者没有考上重点院校的学生才会选择职业院校,换言之,职业院校的学生都是普通高校“挑剩下的”,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基础能力不足,学习动力欠缺,加上考试失利引发的自卑心理,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由于生源不足,职业院校在招生时往往没有心思去关注生源的质量,只需要交钱就可以进入,而这些学生本身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较差的自觉性都会影响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二)资源问题

职业技术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需要构建专业的实训基地,采购大量的设备和器材,但是,由于社会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职业院校存在着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实训资源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及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导致职业教育失去了自身的特色。[3]

(三)师资问题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前提,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其本身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学科实践经验。但是从目前现状来看,职业院校的教师一般都是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来源单一,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照本宣科,没有能够立足时展特征和地方经济特色进行考虑,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四)课程问题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越发密切,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中。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与企业实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课程改革滞后于社会发展要求,如课程内容简单、理论深度不适宜等,无法满足新时期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例如,在部分职业院校,专业多以传统的物流、机电、会计等为主,虽然每年都要求课程改革,但是却始终没有真正落实,教学内容的改革更是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和生源质量做出相应的调整。虽然最近几年开设了一些新的专业,但是没有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缺乏对于社会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和有效尝试。[4]

三、基于功能分析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改革措施

(一)提升职业技术地位

应该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要将其摆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提升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具体来讲,一是可以设置相应的职业技术学位,参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考核评价机制,给予成绩合格的学生相应的学位,使得职业技术教育能够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我国社会对于学位学历的重视显而易见,通过设置职业技术学位的方式,可以使得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能够与普通高校学生处于同等位置,体现教育的公平性。二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一直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在我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其本身没有能够取得相应的地位,缺乏充足的教育资源。对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对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加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支持,全面推M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设置专业课程,进一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和实践中,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扩大职业院校规模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分工和产业分化的趋势越发明显,对于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需求的层次化也更加明显,需要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针对我国传统观念影响下普通高校扩招速度过快以及职业院校招生规模不足的问题,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思考,制定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扩大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5]例如,可以规定某个地区的职业院校招生数量达到一定的比例时,考虑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稳步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都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优秀的教师不愿意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这也是导致职业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是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讲,一是应该实行教师继续教育,针对职业院校的教师开展定期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确保其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应该落实教师定期实践,使得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深入生产线,向从业人员学习操作技能,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内容的不断创新,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能够紧跟时展步伐,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

(四)立足区域经济特色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地方色彩,无论是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方法,都受到了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计和内容选择必须立足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进一步突出职业特色,根据需求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计划的安排,逐步形成职业技术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发展。[6]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社会现代化发展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立足实际,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管理和服务进行改善,扩大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密切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稳定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计轶园.基于功能分析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王立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历史嬗变及改革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51-54.

[3]唐星.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初探[J].才智,2014(30):288.

[4]梁燕.浅谈技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教学干事工作后有感[J].教师,2013(13):123.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育课程 合作教学理论 实验研究

“合作教学理论是以现代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和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基本目标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他是由美国学者威廉•格拉塞(William Classer)所倡导,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

我国合作教学的系统研究和实践却起步较晚,且理论研究滞后,普及程度不高,特别是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运用合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更是少见报道。为克服与解决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更新体育教学理念,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一步完善,笔者把合作教学理论引入了高职体育的教学中,并就合作教学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态度、实践能力等关系进行了研究与实验。

1 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检索、搜集文献50余篇,并对其进行详细阅读、研究。

1.2数理统计法。在教学实验中,对实验所需要的原始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

1.3专家咨询法。咨询了多位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以及多名从事体育教学与训练多年的、有经验的教师,获得了许多宝贵经验。

1.4调查法。2005年1月,在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就学生学习体育课的态度,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123份,回收率100%。

1.5实验法。通过进行教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以验证合作教学理论在体育教学中所产生的效果。

1.5.1实验对象:山东省贸易职工大学2004级共两个教学班64人。

1.5.2实验前对实验对象的处理。第一,实验前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和专项技术评定,作为教学实验的基础情况和对学生进行分组的依据。利用SPSS10.0版本的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表2,表明两组学生的体育基础基本一致。

第二,对实验组再分组,本着异质分组的原则将4至6名不同素质和专项水平的学生分为一组,作为合作教学中学生之间进行合作的基本单位。

1.5.3实验的内容与方法。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内容和进度相同,实验组采用合作教学理论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使学生的能力提高在时间上有保障,我们在实验组教学时数的分配比例上进行了调整,即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116学时),技、战术的教学活动占总学时的45%,这里面教师的活动占70%(约合37学时),学生的活动占34%(约合16学时)。能力培养活动占总学时的30%,这里面教师指导时数为30%(约合10学时),学生自身参与能力提高活动占70%(约合24学时,包括学生课堂的教学实践)。理论教学占总学时的25%(约合2时),经过调整,加大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权重,也明确了教师与学生活动的相互关系的比例,从学时分配上,保证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思想也得到了贯彻。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

2.1.1两组学生考试结果的对照分析。实验结束后,我们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技术测试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然后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0.0版本统计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T检验,得出以下结果(如表3、4):

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的技术课平均成绩要好于对照组。

2.1.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习态度比较。两组学生“学习态度”评定结果差异显著(见表5)。另对学生完成课外练习的情况做检查,对上课出勤情况进行纪录,结果也是实验组强于对照组。

2.2实验分析

2.2.1合作教学中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边立体交流,增强了教与学的动力。

2.2.2异质合作小组的利用,为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提供了基础,在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学生反馈的信息上看,好学生和差生都能够从合作学习中受益。

2.2.3改变评价手段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合作教学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除强调对个体进行评价外,还特别强调对合作小组的评价,把它作为个体最后评分的参照标准,使得所有学生都受到鼓舞,从而有利于学生学习态度的改善,有利于学业成绩大面积的提高。

2.2.4合作教学理论在体育课程教学生的应用,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一些实际操作等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合作教学能提高不同类型学生学习参与度,为学生之间的协作互补提供了基础,有利提高整个班级的社会心理凝聚力,有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养成。

3.1.2合作教学能使学生学会有效地竞争与合作的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竞争观与合作观。

3.1.3合作教学能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其专业素质,为其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3.1.4合作教学还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优势互补提供了平台,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资源的潜力,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适应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3.2建议

3.2.1高职体育课程的教学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理论,而体育运动本身具备集体性强的特点。

3.2.2合作教学理论的运用,使学生实践得到了训练,学生教学计划制定能力、材料收集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讲解示范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培养。

3.2.3合作教学的过程,就其结构而言,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要求,与传统教学相比,是一种相对高级的教学过程。

3.2.4尽管合作教学得到一些理论与研究的支持,但在其运用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某些难以避免的缺陷,而且体育教学中活动因素多,不可控因素随时可能出现,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解决体育教学中的一切问题。我们在进一步研究合作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策略地实施合作教学的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简论.中国教育学刊,2002,(1):32.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81

1 相关概念

与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育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职教集团、校中厂、厂中校等。

1.1 产教结合

产指生产、产业,教指教学、教育。产教结合,在微观上,是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相结合;在中观上,是职业技术教育行业与其它生产(服务)行业企业的合作;在宏观上,是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结合,解决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基本培养目标,从而解决职业技术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

1.2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即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在微观上体现为具体的职业技术院校与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的特定项目的合作。从企业来讲,解决企业的劳动力来源、人才培养、企业文化传播、企业价值认同等问题。从职业技术院校来讲,解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开发、学生实验实训、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等问题。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高技能、实用性人才的关键。

1.3 职教集团

职教集团是指以职业教育机构为核心,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相关研发机构为主体,以新建、联合、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团体,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最大限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赢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4 校中厂

校中厂是指在职业技术院校校内设立工厂、车间或者服务场所,具有一般企业的生产、服务职能。其具体形式有:校办工厂、政府指令学校举办的部门、校企合作共同组建的工厂(服务部)等。其共同的特点是,校中厂的场地都是由学校提供,学校作为重要的主体之一,不同程度的参与了其中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是一种既具有生产特性,又承担教学实训任务的特殊企业,是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1.5 厂中校

厂中校是指在企业里设立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技能的场地。利用企业场地共建课堂,利用企业设备共建实训室,利用企业生产车间完成项目实习,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培养质量。

2 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育现状

2.1 国外职业教育实践

在国外,澳大利亚、德国、英国、日本等国的职业教育模式较为典型。

与行业密切联系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在国家教育机构的协调下,澳大利亚成立了全国性的或者地方性的行业培训咨询组织,其中,全国性的行业培训咨询组织有20多个。这些组织的主要成员为行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都很扎实的有名专家。他们全程参与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结构的设置,甚至参与技能标准、专业开设、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环节。此外,他们还在行业企业信息、院校培养之间做好沟通协调作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职业院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显著特色。“双元制”里的双元分别指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它是由国家高层立法支持、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符合德国特色的一种成功的职教模式。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文化、理论知识,在企业里学习职业技能,每一学期都有文化、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企业里进行实践检验、熟悉、巩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德国高端制造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

“三明治”式培养是英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其主要环节是学生一年(或两年)在职业技术院校学习,一年在企业进行实际技能培训,再一年又回学院学习。通过这种培养,学生既学习了理论,又掌握了实际技能,还可以在最后一年的学校学习中获得技能和理论的提高。

日本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日本认为:只有企业自己才知道需要的人才规格,因此,企业自己主办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技能人才,因此企业办职教是日本职教的特色。

此外,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职教模式也是世界主流职教模式之一。

2.2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

2.2.1 相关政策

“产教结合”最早出现于1991年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1996年《职业教育法》、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到了职业技术院校在进行技能人才培养时,应该着力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共同担当培养适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责任。

2.2.2 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模式

顺应职业技术教育要求,我国众多的职业技术院校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探索,其实践模式主要有以下一些分类:

从实践教学基地所处位置来分,有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从实训基地所属主体来分,有以学校为主体的校办企业(校中厂)、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中校(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订单班等形式。从人才培养模式来分,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作品(成果)导向式教学模式、准就业的产教结合模式、技术服务型产教结合模式等。从职业技术院校实施角度来分,有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培养模式、校企融合模式、校办工厂模式、微企合作模式、工作室模式等。

2.2.3 我国职业技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众多的职业技术院校积极的进行实践教育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国职业技术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依旧很多。

首先是校企合作层次低,企业的积极性不够。目前总的来说是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产教融合的点、面、层次都还很低,企业愿意参加的不足50%。其次是职业技术院校资源有限,实践教学水平低,真正的双师型素质教师、实践设施设备、校外合作资源都不足。第三是国家的政策法规不健全,虽然相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出台不少,但大多拘泥于指导意见,具体的举措欠缺,对于企业,激励不足、制约不够。

3 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3.1 企业(行业)在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育中的具体收益

职业技术院校作为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者,理论知识储备充分,实践技能却很不足,而这正是企业(行业)的优势。职业技能人才既需要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技能的锻炼,因此职业技术院校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行业)的参与。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很低,企业(行业)没有认识到自身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学者们在挖掘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对企业(行业)价值上也不充分,一般都是对获益的方面采用定性分析,泛泛而谈,不甚具体,如果能从定量方面进行价值的分析,用数据让企业明白他们的价值,效果应该更好,这样他们自愿参与的积极性会更高,这应该是今后研究有待关注的方向。

3.2 政府具体的政策支持措施欠缺

关于职业技术实践教育,国家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出台了很多的法律法规和文件,提倡和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行业)开展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提高职业技能人才的质量。但是纵观相关规定、文件,倡导性鼓励性的多、强制性的少,指导性的多、可操作性的少,偏向学校的多,偏向企业(行业)的少。加之企业(行业)认为人才培养是教育部门、学校的事,与己关系不大,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不足。针对企业(行业)参与热情低的情况,可以着重于如何提高企业(行业)积极性的具体方式方法、甚至可以通过政策法规的强制性,支持、鼓励或者约束企业(行业)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此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总的来说,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实践教育,在各级政府、学校以及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培养了大量的职业技能人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者、理论研究者以及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继续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推动我国更快的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赵伟.产教结合风正帆悬,校企合作波澜壮阔[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2]万玉文,李春萌.职教集团产教结合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4).

[3]程蓓.“厂中校”、“校中厂”交互模式下教学工厂建设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3,(4).

[4]胡丽霞.职业教育产教结合问题研究文献述评[J].新课程研究,2012,(4).

[5]周劲松,温宇.区域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政策需求与机制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0).

[6]刘余印,雷萍.运用产教结合模式加快职教发展[J].江西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