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的实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创新的实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创新的实质

文化创新的实质范文1

关键词: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推进式;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27-02

当今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高校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不仅体现了中央对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度重视,而且赋予了大学新的责任和使命。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如何完成这一重要责任和使命,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东北林业大学近几年来实施的主题推进式教育,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在实现了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同时,也促进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从而推动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有效途径。

所谓主题推进式教育,就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大学生成长规律、教育规律和不同阶段学习生活的特点,在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中把具有一定特征的某种基本思想作为核心内容确定相应的教育主题,分阶段、分类别、递进式、层级化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目标集中、主题突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活动”作为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有效途径之一。东北林业大学自实施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以来开展的主题推进式教育,深化了职能目标的实现,强化了职能的内容,丰富了职能方法,增强了职能的实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深化了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目标的实现

作为大学的四个主要职能之一,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主要关注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问题。而就像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所以,大学所有的职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还应该是育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都需要通过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能得以实现。而文化反过来也能促进人的发展。我国古代典籍《周易》中的对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明,阐释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其职能的表象目标,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最终和实质目标。而东北林业大学开展的主题推进式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以说,在最终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主题推进式教育是对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目标的深化与发展。

二、强化了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引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的精神旗帜,也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主要内容。从历时性看,作为泱泱文化大国,我国文化的资源及其丰富,既有主张礼仪天下,内圣外王的儒家文化,也有追求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道家理想,既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有封建迷信等文化糟粕。从共时性看,当今世界,还并存着以西方为首的基督教文化和以阿拉伯为代表的伊斯兰文化,可以说目前我国既面临着国内传统文化的过滤与扬弃,又要防止外国势力别有用心的文化渗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就是目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内容。而主题推进式教育中,所强调的感恩、诚信、立志成才、生态文明等教育主题,无一例外,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由于在选取教育主题时,考虑到如果在开展主题教育时,主题过于分散,思想内涵没有相互联系,这就会造成主题的混乱,影响主题教育内容的全面涵盖。另一方面,由于主题推进式教育中选择的主题符合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要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实际需要,这样的主题对学生来说有极强的吸引力,强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也推动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三、丰富了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方法

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每个人、每个社会、每个国家,都会因为不同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导致文化的差异与不同。而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来说,必须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传承与创新方法。所以,东北林业大学在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中,考虑到不同文化差异导致的种种不同,运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开展活动,不仅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也丰富了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方法。

一方面,在开展活动时,坚持按照“分阶段、分类别”的方法,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安排不同的教育活动,有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坚持“递进式、层级化”原则,即对同一群体,也要根据这一群体的不同状态和不同环境与需求来安排活动,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不同时期的需求,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而且,在开展活动中,这两种方法是同时进行的。也就是说,“使不同年级主题教育与不同类别主题教育纵横交织、彼此呼应、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既覆盖全体,又照顾个人的立体教育网络,保证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序展开。

四、增强了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效果

通过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目前学校学生面貌和学校风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效果得以显现。

(一)学校良好文化氛围形成

作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载体,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一方面,主题推进式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钻研,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在学生中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学习风气。同时,良好的学风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而在这种提高中,作为教师,也在教育教学中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从而使教师的教风也发生了明显的好转。这样,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变得健康,充满活力,而“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东林精神,也在这种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举办的“2011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东北林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得到了组织单位和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优秀学生和群体层出不穷

文化和人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随着人的发展,会对文化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良好的文化氛围更能促进人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主题推进式教育的开展,东北林业大学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而这种和谐温馨的校园文化氛围,净化了学生的心灵,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近几年来,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如在危急时挺身而出被教育部授予“全国见义勇为优秀大学生”的2008级学生刘佳霖,黑龙江省第25、39例无关血缘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者黄志礼、翟明鲁等等,这些优秀个人和群体的出现,既是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的收获,也显示了学校在传承优良传统,努力创新先进文化上的巨大成效。

随着国家发民战略的转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也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是高校发展的新任务,也是对高校职能的新要求。学校将以《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深化主题推进式教育活动,推动学校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文化创新的实质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寝室文化;素质拓展;创新管理

高职院校“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对于寝室文化的创新管理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寝室纪律、寝室安全隐患排查、寝室卫生、寝室公物、寝室文化建设等都成为日常学生管理中每天面对的问题,辅导员、学生干部每天都要花较多的时间进行寝室的各种检查与管理,碰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探索和制订各种管理措施,让学生自觉遵守寝室管理规定,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寝室管理体系网络,形成优良的寝室文化成了创新管理研究和探讨的新思路。因此,通过大胆创新,制度规范,集中精力于筹办提高学生能力的各项活动,高职院校“寝室文化”创新管理主要体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寝室制度建设

第一,高职院校的寝室管理需要规范,需要所有大学生去遵循,所建立的制度既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更要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规章制度能让大学生自觉地去遵守执行,建立素质教育学分制,对学生寝室活动的参与及出勤进行细致考核,对寝室卫生进行评比等,把思想素质学分引入到寝室创新管理中,使学分带动学生参与活动,活动带动思想素质学分。

第二,在院校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二级部门或区域的管理办法或制度,从而健全“人性化”的寝室管理机制。好的制度是寝室有效管理的前提和保障,高职院校在寝室管理制度方面要进行全面的规范和完善,同时要从人性化管理角度出发,寝室卫生检查在遵循“干净、整洁、简单”原则的前提下,真正做到“换位思考、关爱学生”。

第三,建立寝室室长管理制度,对于寝室室长团队进行规范化和干部化,建立寝室长管理办法,规范其权利和义务,并根据他们的表现进行奖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室长的全效功能。室长作为深入贯彻学校和系里的寝室管理理念的重要宣传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要帮助他们树立权威,并适当授予职权,鼓励他们出谋划策、创造性地工作,使整个寝室成员以室长为中心,进行各项事务及活动。

二、加强寝室成员意识和安全教育

第一,要加强寝室成员的道德意识、心理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文明意识、人际交往意识、学风建设意识、管理和自我管理意识。寝室安全管理是高职院校“寝室文化”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保证寝室成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才能加强寝室成员意识。

第二,高职院校寝室安全教育,包括安全规章制度教育、防火防盗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寝室成员自我保护和自救教育等。高职院校对大学生寝室都会进行规定,不使用功率较大的电器,因为这便是安全隐患高发的原因。然而,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本没有大学生安全教育之类的公共课程,寝室防火防盗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只能是大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中去进行学习,这便也是安全隐患高发的原因。因此,寝室成员要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救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理论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做到防范及有效地处理事故。

三、创新寝室文化活动的项目管理

第一,开展“寝室文化活动月”“寝室安全建设宣传月”等活动,让寝室的同学积极参与,提高氛围。同时,增加《我的寝室情怀》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征文评选或演讲比赛和以弘扬寝室文化、展现家园风采为主题的寝室文化手抄报、寝室摆设、寝室NO1等比赛,丰富大学生寝室文化的内涵,繁荣学生寝室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以班级为单位,以寝室为中心,以成员为主体,开展素质拓展活动。通过素质拓展活动,有利于建立寝室成员健康成长的正确向导,通过开展以团队、个人形式的拓展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寝室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以及竞争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通过素质拓展的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和应用5个结构的活动,使寝室成员更加团结,寝室文化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促进校园稳定和谐。

通过把思想品德学分引入到寝室创新管理,学生在寝室文化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不断完善自我,从而打造美丽寝室。

文化创新的实质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管理创新

最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极为迅速,特别是我国加入到WTO以后,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也越发密切,体现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要想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国际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地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就要积极地认识群众文化,并强化群众文化的落实力度,进而将文化内容予以创新,把群众文化的价值体现出来。

一、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分析

(一)利于实施社会管理

社会基层管理工作和群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所遵循的传播理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群众的管理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不利于社会管理工作的落实,在实际的社会基层过程中,还要促使管理方式更为完善和科学,积极地引导文化活动更具创新性,最终将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予以凸显。

(二)便于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

群众文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域性,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地域习惯,并将这些特色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因此,群众文化的活动也要秉承着文化传承的目标,同时也要将精神文明的精髓予以传递,还要对地域文化予以融合,强化人们的参与积极性,让人们感受到当地文化的同时,也会感受到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可以切实提升我国整体性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较为灵活,人员的交流和流动性也较差,此时则会给管理层面增加难度。因此,在实际的群众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当力求将群众学习中、工作中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予以释放,而后令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得到切实的身心舒缓,此后在实际的参与到文化活动时,同时还要切实的把控文化活动的类别和内容,确保其具备科学性和高效性,使内容可以涉及到各个阶层,并将各个阶层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释放自己的压力和负面心理,促进身心平衡,为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使自己的本质工作更为高效,使社会整体的大环境更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也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切实的动力。

二、对于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管理创新的方式分析

(一)对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内容进行创新

想要更好地保证群众文化得以顺利的、高效的进行,就要首先确保文化活动的内容的科学性。群众文化开展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群众较多,所以,在择取群众文化内容时,则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同时群众文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情况,还要及时地找寻出阻碍性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予以高效的解决,促使群众文化传播内容更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将群众文化传播的优势体现出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逐渐使我们的群众文化内容与世界发展水平接轨,而要想将这一设想落实到实处,就要对活动内容予以创新和改革,力求将群众文化传播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并将优良的文化内容融入其中,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水平[1]。

(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表达方法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次,而是转向文化水平层面,人们在业余生活也需要更多地文化活动,并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进而达到陶冶自我情操的目的,但是,由于人民群众的阶层不同,因此,所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不一致,致使人们的需求更为繁多,所以,在落实群众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则要首先对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统计和归纳,并力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在实际的落实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运用传统文化已经无法适应人们现阶段对于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因此,可以将传统文化形式予以创新和改革,将新式的、个性化的内容和因素融入其中,尽可能的吸引人民群众的眼球,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形式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方式

我国的群众文化落实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点,其一为有形活动,另一种为无形活动,有形活动是指运用有形的活动形式,将精神文化融入到活动中,促使人民群众体会到文化活动的精髓,达到影响人民群众的目的。而无形活动则指的是在思想方面的活有问剑潜在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将优秀文化内容渗透给人们。在履行这两种活动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还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为文化活动的落实提供充足的设备和器材,将部门职能优势凸显出来,尤其是在实际的建设城乡文化体制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促使文化活动内容更具灵活性,逐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2]。

(四)对管理机制予以创新

在实际群众文化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使活动内容科学化和高效化,同时也要保证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当前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落实极为松散,还有部分人员无法意识到文化活动管理的重要性,思维方式较为落后,无法接受群众文化内容,严重的阻碍了群众文化的落实进度,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优势,转变人民群众思想,就要对现阶段的管理方式予以创新,高效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群众文化的落实效率,还会更好地促进人们接受群众文化内容和形式。因此,有关的文化管理部门,则应当体现自身的引导性优势,积极地汲取国外先进管理模式中的精髓理念,同时再结合本国的文化发展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促使人民群众正确的认知群众文化活动和形式,真正体现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优势和作用,强化群众文化的落实力度,并促使群众文化的实施更为高效、科学,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实际需求[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日趋增加,要想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活动的需要,就要将群众文化活动落实到实践中,但是,现阶段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旧会遇到诸多的阻碍性问题,大大的降低了群众文化的落实效率,因此,就要将这些问题予以及时的解决,要想更好地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就要首先明确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活动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认知,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要运用创新管理的方式,使文化活动形式更能符合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促使群众文化得以高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桦.试论新时期如何在群众文化中打造品牌活动――以太原工人文化宫全健排舞推广为例[J].大众文艺,2012,23(22):211.

文化创新的实质范文4

职业院校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项技艺将来可能后继无人,我不得不寻找更多的机会,向更多人介绍唐三彩这门手艺。”唐三彩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高水旺每年都会到各地参加各种展会,“我开的工资一涨再涨,但是也留不住人,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个。”高水旺曾有几个年轻徒弟,也都做得很不错,可是其中几个人已经改行了。

在松花江东岸的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满族镇上,皮具曾经颇为盛行,但如今做马具、皮鞭的皮匠在镇上只有80岁高龄的刘启波一人了。“如果我不做,这门手艺就可能失传了。”刘启波的言语中透露着无奈。“6个子女,谁也不愿意接过自己的手艺,就连自己原先的两个入门弟子也在十几年前改了行,失去了联系。”

像高水旺和刘启波一样,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表达了类似的担忧,“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儿怎么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了呢?”

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5月15日,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三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强调,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学生,特别是民族地区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促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推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相结合;借民族文化之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而通过三部委公布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我们发现,这100个专业点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98所职业院校,涵盖范围比较广泛。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事实上,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院校一直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桑植民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在桑植县挂牌成立了桑植民歌实践教学采风基地。学校组织师资、相关艺术家深入桑植民歌基地采风,与当地的民歌传承人零距离交流,吸收丰富的民间音乐元素,把桑植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富的音乐教育资源;加强对桑植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加强培养桑植民歌演艺人才和高层次音乐人才,为桑植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保护、传承储备人才贡献力量。

黑龙江省有10个世居少数民族,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独特的衣食住行,即物质文化方式。如满族剪纸,满族萨满神鼓神偶制作,满族刺绣,满族河灯制作,满族弓箭,刀具铠甲制作等。但这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工艺品、服饰、食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民族地区,这种接近产地的生产销售模式节约了一定的生产成本,但缺乏文化产品展示平台,难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这些文化产品,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为此,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与全省民间民俗工艺品创意中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协商合作,在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校园内,结合民族图书馆、民族博物馆、民族体育馆、民族风情园等“三馆一园”建设,同时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园,对民族手工艺品进行传承与创新。通过全省范围内招商,将10个世居少数民族的文化产品进行整合,将10个世居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聘请到园区,建立10个世居少数民族手工艺者工作室、民间艺人创造室等,同时鼓励他们在校园内开办手工艺坊,前开店后建厂,一边传承技艺一边销售,同时,店和厂还可以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涉及民族文化的专业一定要加强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很多职业院校尤其是民族职业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既发挥职业教育基础性作用,发展壮大中华文化,也提高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民族产业发展。《意见》的出台,让全国职业院校特别是被列入示范专业点的院校感到十分振奋,院校长们摩拳擦掌,希望借此机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就业质量。

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举办的“推进职业院校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座谈会”上,与会人员表示,在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上,职业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性,几乎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都需要依靠职业教育来完成。

但是,与会人员也反映,目前问题也很多,主要集中在缺少顶层设计、缺少资金投入、缺少专业标准、缺少师资等方面。

海南民族技工学校校长罗雅指出,海南民族技工学校的民族织绣、民族美术两个专业进入了首批示范点,但省里并没有什么动静,以前学校归民委管,现在归教育厅管,两个部门都没有因为这个《意见》的出台而对学校有什么新的说法。

“三部委要在更深层次携手,搞好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与发展规划,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和富有成效。同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宣传,不断强化对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传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对此,云南省民族中专学校校长郭子孟呼吁。

与会人员认为,《意见》中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非常到位,但缺少宣传,这导致了各级政府对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推进乏力。另外,《意见》也缺少配套的设计与规划。

经费投入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经费投入方面,三部门发文要求,职业教育经费要向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建设倾斜,鼓励支持民族、农村地区学生就读民族文化相关专业。

目前,有不少职业院校,特别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尽管学校多渠道筹措和有效使用资金,办学经费依然捉襟见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制约着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工作的推广。安徽行知学校校长于日锦认为,民族文化中的一些民族传统工艺,有些能够进入产业,有些则很难进入产业,“国家必须要拿钱来保护,否则将形成历史遗憾。”与会人员呼吁,国家能切实加大投入,中央财政应该尽快设立民族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从示范点建设入手,推动民族文化特色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改善民族文化相关专业办学条件。

专业标准空白、师资人才缺乏,也是与会人员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2009年,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中,新增设了民族类的8个相关专业,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吃、穿、用、住都包括在内。但与会人员反映,目前这8个相关专业的教学标准还没出台,一些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不符合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学校对于应该开设哪些专业、怎样进行课程设置、安排哪些教学内容等随意性较强,考核体系更无从谈起。

文化创新的实质范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法 教育 创新

日前,教育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地中小学从今年春季开始开设书法课程,书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从各地的落实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主要存在师资匮乏、缺少场地、课程边缘化等问题。现有的书法教师基本是由语文、美术老师兼任,专业的书法教师凤毛麟角,从此可折射出高校在书法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不足。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笔者查阅资料时发现,近5年来只有钟东、钟易的《毛笔书法文化遗产之初探》和石了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高校书法教学》寥寥2篇学术论文,把书法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来探讨。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关于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还相当滞后,还不适应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需要。

那么高校书法教育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应该如何进行高校书法教育创新?本文认为高校书法教育是传承书法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将探讨高校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提出新形势下高校书法教育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一.高校书法教育是传承书法不可或缺的环节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凸显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指“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包括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承传(主要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和振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指出“人生来不仅不了解、而且十分不关心社会群体的目的和习惯,必须使他们认识它们,主动地感兴趣。教育,只有教育能弥补这个缺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高校有着独特的优势。

首先,高校具有开展书法教育研究的资源优势。高校在书法师资、图书资料等方面为开展书法研究提供了条件。针对书法教育,可开展书法教育教学研究,研究书法教育的教学规律,建立健全书法教育的学科体系,探讨书法教育的评价方法等。特别是高校有一大批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学者,有利于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书法展开研究,探讨书法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其次,高校具备培养书法专业人才的优势。书法的保护重在传承。这就需要培养一大批专业的书法人才。目前在各地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师资短缺,为此教育部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要加强书法教师队伍建设,“师范院校要重视培养师范生的书法教育能力”。

第三,高校具有宣传、弘扬书法的平台优势。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高校通过开设书法课程,举办各种书法展览等形式,可以让学生熟悉、掌握书法,同时大学生又是很好的宣传员,能够利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做好书法的宣传、弘扬,让更多的人了解书法。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书法研究的学术研讨会,促进书法交流和发展。

二.新形势下高校书法教育面临的挑战

中国书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书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必将促进书法的繁荣和发展,也为高校书法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具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书法的繁荣和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这必将促进高校书法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社会上对书法人才的需求,必须依托各级各类高校。二是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必将促进书法的科学研究,为高校书法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动力和支撑。三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这给高校的书法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同时,新的形势给高校书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一是学科建设层面缺少规划,历史欠账太多,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长期未受到学校、师生等各方面的重视。

二是师资缺乏,年龄结构不合理,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80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书法专业,高校现有的师资大多是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缺少系统的学习,导致师资水平高低不齐。由于书法训练需要多年的实践积累,高校书法师资的年龄层次偏大,年轻的书法师资匮乏。

三是课程建设有待加强。大部分高校只有文学等少数文科相关专业开设了书法课,大多数学校为公选课形式,受制于师资、场地等原因,有的学校长期没有开设书法课程。笔者统计了武汉几所高校教育专业研究生开设书法课程的情况,其中只有武汉大学开设了书法专业选修课。

四是场地缺乏。高校普遍没有专门的书法教学场地,普通的教室座椅显然不适合书法教学。

五是教学方法陈旧。目前高校的书法课,大多停留在泛泛而谈的理论知识宣讲,缺少对学生的实践和实训教学。书法具有极强的实践特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无法胜任书法的实践教学。对书法的传承也是十分不利的。

六是有关书法的科研亟待加强。中国书法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厚的文献资料,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还有待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强调,“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

三.高校书法教育创新的现状及对策

在高校书法教育领域出现上述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社会层面来看,受传统文化式微的整体氛围影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书法在社会上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被边缘化,一直处在兴趣爱好的层面,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社会上对书法的忽视多或少会影响到高校书法教育的发展。

第二,从高校层面来看,书法学科建设滞后,投入不足。书法专业一般是硕士研究生层次,本科开设书法专业的很少。书法方面的图书资料,场地建设明显不足。

第三,从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学习功利化倾向明显,每每以“有用无用”来衡量一门课程,导致大部分学生轻视“没用”的书法课程,笔者从2003年开始在某高校开设“书法公选课”,有的学期因选课人数达不到学校规定的人数而未能开班。由于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普遍没用接受规范的书法学习,导致上大学后,学生进入了“写不好―不愿写”的恶性循环。

可见,在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学生层面等方面的因素制约着高校书法教育的繁荣和发展。日前,教育部规定书法要进入中小学课堂,这必将有利于书法的弘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播,作为学历教育的高级阶段,书法更应该走进大学课堂。针对书法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创新高校书法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挖掘书法的文化内涵,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统一认识,从文化的高度来理解书法,学习书法,传承书法。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曾经指出,一般认为“拥有书写文字以后大大增加了人类保存知识的能力。书写文字可以说是一种人工记忆,书写文字的发展应该是使人类对自己的过去有更清楚的意识,因此大大增加人类组织安排目前与未来生活的能力”。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内容,要充分挖掘,广泛宣传,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等形式,真正让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人心,从而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第二,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针对目前普遍缺乏书法专业人才的实际,培养本科、研究生、博士等各层次书法人才,为书法这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积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教学科研。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采用开设专业课、选修课,举办讲座,建立健全书法协会等多种形式,落实书法教育。积极开展书法科研,创新书法教材,做好书法资料的整理、出版。

第四,推进书法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切实培养既具备书法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书法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文化创新的实质范文6

首先,教师应扎实做好学生的预习。预习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教师在平时的教授当中,要引领学生学会并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同时教给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以达到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提高。比如,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能力,有的放矢的因生生教。可以让学生查生字生词、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等,进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加以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其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例如,在某些学习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分析文章中人物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自己编故事,有条件的话可以举行编故事比赛,由此学生能很快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不言而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小学生的学习调动起来后,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学内容提出疑问。当然他们的提问能力和找出问题的能力有限,甚至有些不值得一问或者很可笑,但这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对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并锻炼学生多提出疑问,把能想到的都说出来,这样既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发现问题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必然产生了创新的冲动,经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通过你的课,喜欢你,爱上这门课,慢慢地自己就敢提问,乐其思,勤其究。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惬意的育人环境,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问,让学生自主掌握课堂空间,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进行双向交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途径。

其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如果仅仅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而不能应用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那么也不是语文教学“人本意识”的完整内涵。因此,语文教学应当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作为题中之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课堂上,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读书的方法和形式,使读的训练渗透整个课堂中,让学生在读中去体会。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去理解读的部分,其中好的词句、好的片段,思想感情内容变化。学生读书加以老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悟读和朗读的方法,每个句子都细读和多读,任凭它多么深奥,我们也可以一探究竟,全在掌控之中。

主动阅读这个主体不能丢,让学生来主导。万变不离其宗,不管什么样的语文教学都离不开朗读,无疑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教学方法花样翻新而已。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控好,详细之处且详细,重精点处且精讲,必要的是学生也要阅读好教材,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能少。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读懂,理解到,记得牢,学生的学习才有效。如,在讲《小池》一课时,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夏天清静柔美的图片画面,再配上赏心悦目的轻音乐。然后学生自己一遍遍地去朗读,去感受汉语的魅力,去身临其境体会文中的美景。让语言文字去装点学生的心灵,让文学知识去丰富学生的头脑。小学生可塑性非常强,通过语文教学,引领得当,反复的朗读、背诵和想象,可以得到充分的对诗意的感悟,那种能量的释放是不可想象的。

再者,学生的阅读也好,自主学习也罢,都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其付诸笔端,更能体现良好的口头表达,从而对写作也是很好的帮助。不管是质疑还是创新,都是为最大化的表达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人文、心理、思想、感情、知识方面都能得到升华。与此同时,还需要帮助学生拓展课外阅读,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基础。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培养,教师应当为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一些适宜阅读的课外读物,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从而提高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和表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