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1

关键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统筹发展;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一、问题的提出

2011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城保”)试点。经过努力,我国养老保险的最后一个“缺项”得以解决,这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城乡全覆盖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

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化,“新农保”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开始凸显,诸如:制度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基金投资渠道不畅、保值增值难度大、保障水平过低等。在“新农保”试点工作呈现出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开始试点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并谋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发展则可能会使上述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迫切。

当前,在很多省市,城乡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分别实施,或者简单地将二者合并实施,这样做既不能有效解决两种制度各自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尤其是实现农村与城镇的同步提升。如何有效解决“新农保”试点工作已经呈现出的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及二者统筹发展中将会出现的问题,是当前摆在政府面前十分重大的课题攻关。

二、“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保”试点吸纳和借鉴了“旧农保”及“地方新农保”制度的优点及经验,应该说“新农保”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保险和福利的双重特征,能够调动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但是从制度的科学性、完善程度和试点效果看,各地区“新农保”试点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制度设计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试点制度总体上无法律保障,缺乏稳定性,百姓存在观望政策变动心理;各地方试点制度严重雷同,未体现“试点”制度的特点,更像是简单地片面追求扩大覆盖面和提高参保率;参保政策中的“捆绑式条款”被个别地方政府当做强制性政策执行,使得新农保受欢迎的程度下降;全国层面的制度衔接转换机制缺失,如城乡间不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间衔接政策不明朗,新、老农保及与其它社会保险之间缺少衔接政策。

二是管理体制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基础数据严重失真;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资金的管理与运营模式缺乏创新,保值增值难。

三是政府责任缺位。这主要体现在: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政策理解不到位,把引导群众积极参保当做政绩工作抓,偏离了中央试点的初衷;政策宣传不到位。一些地区对政策宣传工作不重视,宣传形式单一,部分参保群众对政策了解不够,甚至将养老保险与大街上拉保险的混为一谈,降低了参保积极性;养老资金监管缺位,参保户对政府资金监管能力存疑。

三、“新城保”试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保”与“新城保”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和城镇居民不同的群体,两个群体的差异和不同诉求,就使得“老问题”仍然存在的局面下,“新问题”又开始凸显出来,“新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信息采集难度大;养老待遇偏低,使得参保政策缺乏吸引力,对参保抱犹豫和观望态度,参保积极性不高;不同年龄段参保对象对政策诉求差异较大;信息联查机制不健全,身份甄别存在困难;险种衔接不畅,保险转移难度大。

四、统筹发展可能面临的困境

一是外部运行环境不配套,主要表现为:户籍制度导致城乡分离,财税体制不利于地方财政专项补贴增长,金融机制不利于养老保障多样化等。

二是现有政策设计存在“制度空白”,主要表现为:激励性政策的缺失,无法充分调动参保人员积极性;制度衔接机制的缺失,使得统筹无从谈起;财政补贴增长机制的缺失,将使地方政府财政压力逐年增大;资金筹集保障机制的缺失,无法保障养老资金来源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三是管理体制混乱,主要表现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跨区域协调困难;经办机构临时设置,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方式遵循经验,水平参差不齐;日常管理沿用旧模式,基础信息失真;资金管理与运营水平低,保值增值难。

五、政策建议

第一,实施配套政策改革,努力营造良好运行环境。有效保障在二者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养老的统筹,进而实现全国养老保障统。这些配套政策改革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机制改革等。

第二,继续完善制度。结合各地在试点和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着重完善以下几方面:一是按照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制定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规范业务程序。二是制定激励性政策,主要用于鼓励民间社会团体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运营和调动参保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制定并细化现有政策间的衔接机制,尤其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会优抚、农民工进城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

第三,进一步加强养老保险立法工作。针对养老保险工作,目前在法律依据方面仅有《社会保险法》,地方性法规存在“空白”。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应根据制度完善情况,适时的出台法规,以增强制度的稳定性,同时也能解决目前很多参保对象的观望问题,提高参保积极性。

第四,深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管理体制改革,改变目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混乱局面。通过改革,真正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地区协调同步化,机构设置常态化,管理方式制度化,日常管理信息化,资金运营多样化。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然而实现统筹不仅要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形成长效机制,更要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倩.城乡养老保险统筹发展的文献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0(10).

[2]夏梁省,蔺岩.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探索与对策研究[J].北方经济,2007(13).

[3]牛桂敏.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分析与思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我国城乡发展转型中已经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工业、城镇化和农业的发展。当前在我国城乡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发展的最大障碍,解决该问题才能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1.1我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存在的问题

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造成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在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打工、创业,造成农村人口日益减少,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同时农村出现住宅扩张现象,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空心化问题是由于农村人口非农化造成的,出现农村只建新宅而不拆旧宅,新宅逐渐向外扩展,使住宅区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废弃闲置旧宅增多的“外扩内空”的不良现象。农村空心化和农村新房的扩建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农村人口减少与农村住宅用地面积不相挂钩。城市压力大。在城乡发展转型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造成城市资源紧缺、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降低。严重的导致城市面临环境危机,土地、电、水资源方面压力不断增大,同时城市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量也日益增加。

1.2我国城乡发展转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原因解析

城乡二元体制。我国的城乡二元体制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但引起的人口密集也造成了城市资源的大量消耗。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使城市资源超负荷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我国也引进了大量产业,这些产业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投入高、污染高和耗能高的问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在城乡二元制的制度下,户籍制度使人民就业和收入的分配要以户口才能落实,导致城乡收入差异巨大,造成贫富差异。此外,城市的发展将农村作为资源和劳动力的供给,造成农村土地和矿产等资源被过度开采。行政干预。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遵循市场规律,而政府为了保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提升,往往会对经济过分的发挥行政干预。政府政绩考量标准太过单一。我国以经济发展作为考量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这在一定程度和一段时间内起到了刺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但是,以经济发展作为考量标准容易让政府只顾着看眼前的发展,而忽略了长远利益的发展,这种做法会给我国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的毁灭性打击。

2、存在问题原因对策解决策略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3

关键字:城乡;经济,发展;农业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取决于农村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农村人口的国情决定了只有农民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现代化才能实现,建设惠及我国大部分人口的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达到。

1、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升级

我国的城乡结构和分割这种体制阻碍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和发展,同时也阻碍了现代化农业进程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

长时期的重工轻农和城乡分割,造成了农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而无法顺利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市中的劳动密集性产业,有限的耕地资源承载着密集的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

城乡分割体制不仅仅只是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这种情况,而且还使农业生产领域释放的其他生产要素难以自由地在空间上向城市流动和聚集,造成乡镇企业布局在空间上过于分散,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低水平简单重复的建设。

2、统筹城乡发展有益于先进生产力向农村渗透

大量事实表明,城市是生产力集中的场所,代表着最为先进生产力。同时,城市在服务、辐射吸引于农村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一些技术含量较低,应该使这种产业转向农村地区的转移,将更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高级化和外向化等。

因此,只有城市和农村的有利发展,这样城市的先进生产力才能顺利进入农村,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可以自由进入城镇,这有利于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快速的发展。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中国“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人问题;收人问题的本质是就业问题;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城镇化问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就业问题、农民教育问题等。

1、结构问题

中国经济结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农村传统农业与城市现代工业并存现象。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现代化,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和现代的工业经济异质结构转化成均匀的结构的共存。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系统、两种就业制度、两种财政和税收制度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中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不平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农民收入问题。

由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是相当大的,各个地区和城市与农村全面进入小康,因此,根据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如何使中国农民尽快离开路,是中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模式及其对策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必须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好城乡关系问题。

而明确并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目标,对于正确地协调和处理城乡关系具

有重要意义。

从根本上讲,城市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一个良性循环,互相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系统和共同发展的机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利益再分配之间更好的协调,促进城市和农村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动的城市和农村经济,经济合理的配置实现,政治,文化,社会和其他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2、“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在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和矛盾,不仅影响到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水平的提高也受到影响,还会造成经济波动和社会结构的不稳定,影响和制约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重要性。尽管城乡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有着各不相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从导致城乡关系不协调、不和谐的根源人手,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采取各种手段多管齐下的方法,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成就。

(1)改革并创新劳动就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市场

目前,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是不同的劳动就业制度下,农民受歧视,不公平,不公平的待遇,在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的突出表现,找工作。劳动力资源作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在充分流动和竞争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但是,中国现行的劳动就业体系本身是不利于劳动力流动和竞争,合理配置和使用不利于劳动力资源,这是我们必须调整和改革。

(2)改革并创新农村税费制度

实行全国统一,城乡一体化,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农村和城乡税负失衡,农村税费过多过滥,造成农民负担沉重,是城市和农村地区和城乡差异增加之间的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3)改革并创新教育制度,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们常说,上世纪第二十一年代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时代,竞争的核心是技术和人才,其基础是教育。可以说,教育是最基本的工程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也是一个强大的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从根本上说,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planning system that rural overall planning faced,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the rural overall planning system near urban area, and described the logic relation between planning system, and planning.

关键词: 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

Key words: small town; overall planning; plann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76-02

1当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所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并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发展观,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部署和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从历次党的重要工作会议可以看出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得到深化和完善。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并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由‘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一字之差,调整的对象即从城市走向城乡,从而将原来的城乡二元法律体系转变为城乡统筹的法律体系。”(仇保兴,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表明城乡规划由原来的城乡二元结构规划格局走向城乡统筹的规划格局,进入城乡一体规划时代。

当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学者提出“低碳城市”的概念,城乡规划人员也在积极研究城乡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如何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笔者认为,无论从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理念和要求,还是从城乡规划法律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及“低碳城市”的提出等,作为城市近郊的小城镇都将是落实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需要对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认真思考,加以研究。

2现有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与模式检讨

城市近郊小城镇除具有一般小城镇的基本特征外,还由于与城市之间存在特殊的空间关系而与城市之间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当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方法依然沿袭着就城镇论城镇的做法,编制内容体系形式上采取“现状基础资料+镇域规划+镇区规划”的“堆砌”,无视对规划方案制定的分析论证。在规划过程中,对空间资源的利用、产业发展等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研究严重缺失。总体规划编制往往关注小城镇自身总体规划的制定,忽视与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特别是紧邻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关注小城镇镇区土地利用和规模的扩张,忽视小城镇与镇域关系、周边地区关系、区域关系及城镇化策略的分析研究,从而难以建立城乡、区域良性互动、协调的发展格局;在小城镇实施机制的制定上依然沿袭着过去过于原则化的“套路”,缺乏针对小城镇与城市之间特殊的区位关系而制定的实施机制的研究和空间政策的衔接与制定。即便有实施措施,但在实施中并没有发挥补充的作用,只是一纸空文,在规划编制中更谈不上因时因地空间政策的制定。

3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和编制模式建构

基于当前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面临的新形势与目前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与编制模式进行革新和改进,以适应新时期城市近郊小城镇规划、建设和城乡“良性互动”关系的建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近郊小城镇除了具有一般小城镇所具有的特征外,因其与城市之间存在特殊的空间区位关系,决定了该类小城镇在总体规划编制时应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就业、资源利用、人居环境建设、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等做出深入研究。在编制体系上:

3.1 首先对规划背景、镇域和镇区的现状分析。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自身优势与制约因素、镇村发展特色、镇村建设条件等进行分析、评价,理清城市近郊小城镇现状镇村规模等级、空间布局、职能、设施分布等特征,找出自身存在问题,并对存在前述问题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以利于后续总体规划方案对问题的解决。

3.2 对近郊小城镇相关规划的解读与评析。对近郊小城镇所在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各专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及涉及本镇的其它相关规划进行解读、梳理和评析,使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与涉及该小城镇的各相关规划进行整体协调。同时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空间利用等,并使小城镇总体规划与之相衔接。

3.3 认清自身发展环境。近郊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自身发展条件、发展环境以及发展优势的发挥,同时也离不开与区域特别是与近郊小城镇周边地区的发展良性互动和产业链的形成。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应在认清近郊小城镇自身区位特征的基础上,分析近郊小城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往来,与区域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与城市或国家、省级重大战略区域的发展良性互动的关系。

3.4 实施发展战略指导下的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在编制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中应注重小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应从区域的角度制定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构建与城市、区域良性互动、协调的产业结构,保证自身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形成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体现出其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上,加强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城乡产业互动、协调发展与空间布局、城乡就业、制度创新和等战略的研究,制定实施战略的路径、策略等,并将战略意图体现在后续的规划方案中。

3.5 在前述分析近郊小城镇现有基础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前述对近郊小城镇发展环境和发展战略的制定,特别是要结合城镇化、城乡居民就业和城乡产业协调、互动发展以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区域性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的保护、开发及发展要求,制定镇村体系规划方案,明确镇村体系功能与空间布局的关系;制定镇村体系的规模、职能与空间结构规划,建立合理的镇村体系和城乡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并依据近郊区农村特点,发展相关产业,如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探索不同类型村庄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和方向,同时就发展模式提出具体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发展阶段要求、形态特点等。应特别注意的是,在近郊小城镇村镇体系规划中,无论是规划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结构,还是空间结构,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小城镇行政辖区内镇、村所构成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突破行政区划,与城市、小城镇、新农村所构成的开放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寻求的是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三者良性互动发展的关系,并真正体现在规划中,从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6 镇村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根据城乡统筹发展需要和保护控制原则,确定水源地和水系、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环境保护、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及防灾减灾、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要等要求,将城市近郊区小城镇镇域空间发展区域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并制定空间管制措施。重点研究城市近郊区镇域土地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关系,并与城市空间发展需求相衔接,依据城镇化战略的需要,应特别注意未来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空间管制,对影响城市和小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的区域提出空间转移撤并方案,规范村庄建设行为,不仅有利于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更有利于节约城市、镇村未来的建设成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城乡建设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7 支撑体系规划。对于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规划,应按照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视野和指导思想,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就小城镇论小城镇”进行支撑体系的规划布局。积极探索城市、镇、村统筹、联建、共享的支撑体系规划格局。同时,加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与城市、农村地区的优化和衔接,使支撑体系规划布局“承上启下”。

3.8 城市近郊区小城镇镇区规划方案制定。城市近郊小城镇镇区规划方案的制定虽然也具有一般小城镇空间布局的一些特点,但空间布局也应体现自身的特征,体现城市近郊区和快速城镇化地区的特点。在空间布局上不能仅仅考虑小城镇自身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还要科学分析城市的发展需求,主动承担城市的功能,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选择,形成城市的一个功能分区,小城镇镇区只有与城市的功能的整合达到一个最佳状态,才能与城市中心城区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城市近郊小城镇镇区空间布局必需结合自身条件,以城乡统筹规划的视野,打造城市、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构筑小城镇镇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布局。

3.9 空间政策与规划实施机制。鉴于近郊小城镇是未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地区,因此需要统一协调的空间政策体系来控制和引导经济社会活动,促使其朝着规划的目标和方向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近郊小城镇的建设存在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新时期,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仅仅依靠规划编制协调与城市之间的建设问题,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小城镇总体规划顺利实施问题,还需要完善其他相关实施机制。包括改革现行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加强总体规划实施的依法管理和公共政策有效引导等,保证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得以有序开展。

4结语

近年来,尽管在不少地区的城市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提出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及两型社会等规划理念,但在规划编制体系中依然沿用过去小城镇总体规划固有落后的规划编制体系。新时期,需要转变思维,以整体、统筹、开放的思维方式,探索新时期近郊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体系、思路与方法,构建良性互动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邱昕.从新农村到小城镇――大北京(B-P)模式与新农村规划若干形态模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2007.

[2]何小娥.大城市规划区内小城镇总体规划实施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

[3]王艳玲.区域整体观与小城镇空间发展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6.

[4]许玲.大城市周边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5]叶忱.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成长机制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以南京市栖霞区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1.

[6]晏群.关于城乡统筹战略的思考与实践――以河北Z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4):39-42.

[7]许宏宇,朱磊.镇域规划引入战略研究――以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域前期研究及镇域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9,(2):10-14.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5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切实做好推进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单项工作规划,突出做好新城区分区、尚集组团分区和新城行政区控制性详规及禄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庄规划等,形成了城乡一体、定位科学、衔接协调的高标准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功能配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的要求,从完善推进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入手,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建成许长城际道路、创业大道等14条道路建设,完善了推进区配套功能。同时,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设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着力抓好瑞贝卡化纤发丝、万向钱潮三期、远东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来,在推进区新建规模以上项目112个,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物流、纺织、档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带。

四是坚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档次、培育精品、打造亮点的思路,建设“4个精品园、4个景观带、4条绿化隔离带”,完成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全县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同时,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文化书画价值,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开发,以尚集书画村、小江南国际度假村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区形成林水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按照村企合作、业主运作、土地入股、协商转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环境创优。启动推进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通道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整体规划等基础工作,努力塑造推进区新形象。同时,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项目入驻和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因素制约。中央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问题,减缓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不畅,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效果不显等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亟待加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优势,推进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充分发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风味饮食价值、文艺书画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有利

统筹城乡发展存在问题范文6

【关键词】最低社会保障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XZZ006)“利益视角下的乡镇政府行为逻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陕西省佛坪县最低社会保障实施现状

佛坪县地处秦岭南坡腹地,享誉“大熊猫的家园”和“中国山茱萸之乡”,同时也是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距西安200公里、汉中150公里,全县1279平方公里,辖8镇59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佛坪县总人口3.5万人,年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有8500余人。境内山大沟深,人口居住分散,自然条件恶劣。从户口性质划分,其中城镇人口1.4人,农村人口2.1万人,农业人口比例高达60%。

图1:佛坪县2008年至2012年五年来城乡人均最低社会保障标准对比(单位:元)

资料来源:汉中市经济研究中心内部资料整理

从图1资料可以看出,城乡最低社会保障近年来有所增长。但是城乡最低社会保障在保障标准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根据2012年的情况看,农村三类社会保障标准仅达到城市最低社会保障标准的51%、37%、23%。

佛坪县最低社会保障满意度及存在问题调查

为了准确掌握陕西最低社会保障具体情况,选取佛坪县年收入在1600元以下的600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了调研,分别从被救助对象对最低社会保障整体满意度情况以及被救助对象认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两方面进行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584份。

图2:被救助对象对最低社会保障的整体满意度情况(%)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非常不满意

4.3% 33.2% 40.7% 17.1% 4.7%

如图2调查问卷显示,低保群体对目前的社会保障整体情况感觉一般及不满意的合计为 62.5%,比感觉满意的高出25 个百分点(见图2) 。

图3:被救助对象认为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保障水平低 保障项目较少 保障覆盖面小 其他

35.3% 27.1% 35.3% 2.3%

被调查的低保群体认为目前最低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较少和覆盖面小方面。如图3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中有35.3%的认为最低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保障水平低,27.1%的对象认为最低社会保障项目较少,还有35.3%的对象认为最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小。

陕西省佛坪县最低社会保障的主要问题

1.最低社会保障救助制度衔接不够。目前在城镇和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建设上可以保持和国家政策的一致,但是在特殊群体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方面仍在摸索中,单一的社会救助制度,难以有效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建立一个包括多种救助制度有机衔接的体系才能保证困难群众的需求。目前,从佛坪县调查情况来看,还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来统筹规划、组织完善最低社会保障。除民政部门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基本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外,还需要卫生、教育、人事、司法等相关部门共同完善救助制度,使之相互配合、有效衔接,完善最低社会保障救助制度。

2.地方财力有限,资金投入不足。尽管陕西省的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817万减少到2010年300万,但是贫困问题依然严峻,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扶贫开发县50个,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中东部地区其他省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需要各级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近几年来,虽然陕西省在最低社会保障方面不断加大各项民政资金的力度,但由于陕西省各地区财政情况不同,如所调查的佛坪县自身财政困难,相对而言,对社会救助资金投入不足。

3.扶贫方式单一,缺少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陕西地方传统文化色彩较重,计划经济依赖国家的思潮影响较深,扶贫方式也仅以各种社会救助为主,缺少技术等多项目扶贫救助。加之部分困难群体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依赖思想严重,不愿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等、靠、要”思想严重,从而加大了救助工作难度。陕西很多国家级贫困县地处秦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何结合当地自然资源进行经济技术开发,促进最低社会保障群体通过多种方式脱贫,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完善陕西省最低社会保障的对策建议

1.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低保相关管理制度

在社会保障救助方面,认真研究最低社会保障的专项救助制度与低保制度的关系。目前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社会保障的专项救助则是为了解决低收入人群的特殊需要。我们在操作中应该以最低社会保障对象为基础,完善和制订扩大专项救助对象的制度和措施,使得社会保障的专项救助制度能够更加合理和完善,实现和最低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同时,根据目前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完善并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要统筹考虑城乡、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根据具体实际进行设计和规划,[1]防止出现“养懒汉”的问题。

2.增加社会保障救助资金,推动陕西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方面,运用财政等多种手段,多渠道引入资金进行扶贫开发,投资社会福利设施建设,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受到帮助。同时,扶植福利企业发展,增加参政投入,增加其市场能力的同时,使欠发达地区、弱势群体都能够从中受益,保障其自身的生活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进慈善事业,发挥慈善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作用。

3.发挥社会保障伦理道德功能,塑造社会保障的道德行为规范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制度,在操作实施过程中需要依赖于强大的现代法律体系作为保障。现代社会中各个国家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价值、历史传统和道德价值取向。现实中,人们对于社会保障的关注,仅仅限于对于社会保障稳定、调节已经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否得到发挥,很少关注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该有着自身的道德平台。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即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其价值取向,并且把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作为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的基本原则。[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相对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完全定型。因此,陕西社会保障政策执行中应该把社会保障的非制度约束即道德平台考虑其中,并作为政策设计和实施的有效补充,不断明确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理念,强化社会保障政策规范,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姜爱华,马静.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社会保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2(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