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然保护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然保护体系范文1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核心业务;统一的平台;数字林业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72-04
1.引言
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化是一个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利用信息技术深度开发及整合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资源,实现自然保护区信息资源的共享和良性互动,并结合现代自然保护区管理理论,通过各类直观、便捷、智能的应用,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效率和水平,逐步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原有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过程。
“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提出是响应国家“数字林业”战略与“数字保护区”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保护区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保护区发展大趋势的必然产物,更是保护区事业发展对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的必然结果。保护区信息化管理的完善可以有效降低保护区信息业务需求成本;有利于个各业务职能部门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为各级领导提高决策水平。
2.象头山保护区概况
象头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惠州市北部,总面积10696.9 hm2,是北回归线上难得的一片绿洲。随着国家、省市对保护区投入的加大,以及人大议案的实施,保护区硬件建设得到了逐步完善,保护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近年来,象头山保护区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科学考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保护区根据业务应用的需要完成了服务器、网络交换机等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并开发了信息门户网站等应用系统,为“信息化管理平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自2011年起,象头山保护区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初步建成了以保护区核心业务为依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系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信息技术,结合保护区管理特点与专业知识,建立了保护区各类资源数据信息化管理、统计分析、视频、防火监控与监测分析为主要目标的,互通、高效、集成、一体化的信息化保护区管理系统,加快了保护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了保护区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可视化、信息共享化,提高了现代化管理水平。
3.象头山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架构
象头山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是以数据中心为基础,通过数据信息交互服务,将各类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业务与系统信息,通过合约接口,为信息化平台的各个应用层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数据中心还为智能巡护移动采集系统、样地数据采集系统等移动终端设备提供数据整合服务并传送到信息化平台;最终信息化平台的内容通过PC、浏览器、平板、手机等各种设备来展示,为用户提供便利。
4.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4.1硬件平台与运行环境、数据库建设
(1)搭建软硬件环境,如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数据库系统、工作电脑、监控中心装修、办公附件等设施。
(2)对保护区现有积累的资料与数据进行整理、数字化,并建立集卫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保护区专题数据等为一体的空间数据库。
4.2信息化平台建设
建设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基础应用的集保护区资源管理、巡护监测管理、生态监测管理、科研监测管理、办公管理等为主要应用的子系统管理。
(1)地理信息子系统是保护区信息管理的基础应用,由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组成,它通过空间分析技术,将保护区地理位置、森林资源直观、便捷地集成,有利于高效管理信息资源,为决策支持提供数据支撑。
(2)资源管理子系统是保护区的数据基础,主要对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动植物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并通过图表的方式直观的进行展示;同时还可展示一些保护区专题用图,做到数据资源共享。
(3)巡护监测子系统通过实时获取巡护数据,对巡护人员及车辆进行实时监控与定位,提供巡护工作中的运行轨迹、巡护状态查看,以及巡护工作质量的分析。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实时展示护林员的巡护路线、巡护计划、巡护事件等,可有效提高保护区对巡护管理工作的效率。
(4)生态监测子系统是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数据基础.也是最为直观的展现。主要是通过网络(有线、无线)将保护区建设的视频监测点、样地调查点、防火监测点、气象监测点、红外相机监测点等地的监测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与平台系统数据对接,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进行采集资源的整理、统计与分析,可以有效的展示保护区信息化监测的成果。
(5)科研监测子系统主要用于对保护区科研活动情况的展示,能直观的反应保护区的科研水平。如保护区动植物标本展示,主要将保护区日常制作的蜡叶标本通过电子标本的形式保存;保护区科研项目情况的展示,主要是体现保护区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成果汇报等等。
(6)办公管理子系统主要实现保护区日常办公的电子化功能,包括保护区办公、车辆使用、物品使用、文档管理、公章使用等无纸化管理,可有效的提高保护区日常办公效率。
(7)系统设置子系统包括部门管理、用户管理、角色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管理、参数维护等后台设置功能,方便日常系统平台维护。
4.3信息化平台硬件建设
(1)根据象头山保护区的地形特点,在保护区核心区周边建设视频监控系统,搭建数字无线传输方式的通讯网络,将视频信号传输至管理监控中心。
(2)建设保护区常规地面气象站,并完成相关仪器设备安装与调试。
(3)建设保护区在线巡护系统,实时保护区巡护监测任务,指导护林员开展巡护工作,提高管护监测水平。
(4)建设森林防火专用报警监测视频装置,利用红外热像仪和高清可见光摄像机对野外火源和烟气进行热成像分析,并与地理信息系统及视频监测管理系统相结合,提供烟雾及火焰识别,实时报警信息,并将位置信息以短信的形式传送至保护区相关人员。
5.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及发展趋势
通过数字化工程的建设,象头山保护区已建立起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保护区资源管理信息取得了更直观的展示效果;建立起对内各业务部门的协同作业;建立起覆盖保护区70%以上范围的防火视频监测点;完善了保护区巡护管理系统;扩大了保护区样地监测的范围;汇总了保护区科研建设的成果;保护区的数字化管理逐渐步入正轨。
象头山保护区后期的数字化建设发展趋势主要有:①严格遵守“全省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平台”的相关标准规范与建设机制,建立规范化的数字化体系建设;②按照广东省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为提供基础数据与服务而建设全省统一的保护区数据体系,加快业务系统应用开发和信息共享;③在“自然保护区数字化平台”统一平台框架下,实现保护区业务应用基础功能的共享,促进省、国家平台和各保护区的和谐发展。
6.存在的难点与问题
(1)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标准做指导,前期对数字化的定位不够清晰,对平台内容的需求不太明确,实施方案缺乏论证,前期的规划方向存在一定的缺陷。数字化建设是一项持续的工作,永远都是在进行中,而没有真正完成的时候,所以对于它的建设步伐值得好好地研究一下。
(2)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环境非常复杂,对平台的稳定性有着较大的影响。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牵涉到很多方面,如:硬件、软件、数据、工程实施等多个方面;而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受地形、气象、雷电、电源不稳定等环境影响较大,导致设备使用不稳定、寿命短、维护困难的情况较多;同时数字化平台建设由于刚起步,缺乏建设和管理经验。因此,目前数字平台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功能有待完善。
(3)数字化建设的标准还未统一,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健全。由于数字化制度建设之后的管理和技术规范缺乏,很难达到各方都满意的效果。数字化的后续运营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长效的数字化能力与使用的考评机制,使用的普及度不高。
(4)后期维护难。由于数字化平台涉及面比较广,不仅需要先进的数字化技术人员,而且还需要熟知各工程方面的安装人员来维护,更需要对保护区管理有一定了解的人员,因此对于它的维护存在一定的难度。
(5)保护区人员一时难以接受信息化的东西,平台应用普及度不高。
7.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难点和问题,可制定如下解决方案。
(1)由国家林业局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全国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实行统一标准,防止出现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应用等问题,为资源整合和协同作业打下基础。信息化建设中基础性、公共性的项目,由国家林业局统筹资金安排,统一研发,为全国林业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供保障。对地方个性化的信息化系统,由各地信息化主管部门依据统一规划与标准,分别负责建设实施。
(2)以保护区业务需求为主导,以应用和服务为重点,不片面追求高精尖技术,应该以保护区实际情况及需求开展信息化建设。
(3)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的省份和单位先行试点示范,取得经验后,逐步实行推广应用。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科学的技术路线,积累经验,指导全国,少走弯路,减少风险,提高效率。
(4)加强保护区信息化业务培训,指定专人负责跟进项目的进展以及日常的维护,提升保护区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
(5)将保护区的日常办公业务逐步迁移到信息化平台中来,有效的提升平台的使用率。
8.结语
自然保护体系范文2
1、建立大熊猫保护体系,扩增其栖息地。
2、同时建立珍稀野生动物库,收集和研究大熊猫的,提高大熊猫的受孕率。
3、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可以促进野外和饲养大熊猫的繁殖,另外完善和强化管理手段,采取科学的方法,为大熊猫的生存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所设立的大熊猫保护区有13个,比较著名的有:四川成都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都江堰龙溪虹口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汶川特大地震后,卧龙自然保护区遭受前所未有的损失,香港主动承担了卧龙自然保护区23个援建项目,包括11个生态保育项目和12个民生基建项目。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然保护体系范文3
2016年对于自然保护事业来说,是一个具有节点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在中国,是自然保护区60年;而在美国,是国家公园100年。
60年前的中国(1956年),国务院责成当时的林业部(现在是国家林业局)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组织建立中国自然保护区工作。这是中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端。美国国家公园100年需要解释一下。美国于1872年建立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这也是全球最早的国家公园,之后又有几个国家公园建立,但是这期间联邦政府并没有机构来管理。因此,美国人把联邦政府专设管理机构――国家公园管理局看作是美国保护自然荒野的滥觞,而这一年是1916年。
无论是美国的国家公园还是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内涵有重合也有差异,但本质上,都是人类关于保护重要的自然遗产的事业。
100和60,时间的长短有不同,但是就中国的文化来说,60年在中国人心中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天干地支的年份排序,60年是一甲子,是一个轮回的节点。所以我们要对中国自然保护区60年做一个纪念,这就有了《森林与人类》杂志的这个“中国自然保护60年”纪念专辑。而美国《国家地理》也在他们的杂志做“国家公园100年”的纪念。不过要向读者致歉的是,尽管我们百倍地努力、在2015年初就筹备,还是延期出版了。
保护区是中国自然精华
大自然以复杂和多样展示着它的神奇。就地球陆地而言,同样的纬度,自然的面貌、动植物的分布等也会差异很大。这首先是地理的基础,然后有了气候的差异,接下来就是基于地理和气候下的自然小区域和物种了。中国显然是幸运的或者说受自然眷顾的。
有些结论,研究者是公认的。中国的大陆受第四纪冰川影响比较小,这使得冰期过后,一些古老的孑遗物种幸运地得以继续生存,这就有了许多生物在别的大陆已经灭绝,但在中国还独特或者唯一地生长。地球陆地的最高点和区域在中国,青藏高原的抬升不仅造就了中国独一无二的高原自然,也与太平洋、印度洋共同作用,对整个中国大陆的气候、自然形态和生物产生复杂多样的影响。例如,中国的亚热带区域,其自然的面貌与地球同纬度大陆相比,就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系统。
这些大的地理和气候上的特别,再加上中国陆地山水分布的丰富复杂形态,让中国成为地球自然的特别之区,丰富、多样、特别等,都是评价中国自然的关键词。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是从5位有远见的科学家提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开始的。今天,自然保护区的划定标准涵盖了需要保护类型的方方面面,包括森林生态、野生动物、野生植物等等。林业部门管理的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分别是全国自然保护区的85%以上。自然保护区还有一个现在被人们逐步正视的内容:这里典藏着原真的典型的或有着震撼力的自然景观。
整体而言,中国自然保护区已经是一个丰富的体系。每一个保护区都有它们划建的理由,它们保护着中国最重要、最典型、最珍贵的自然遗产。我们也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然保护区,就是中国大地上自然的精华。
自然保护区奠定国家公园的基础
在全世界自然保护的领域,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和美国的国家公园是两大主要的体系。国家公园早期建立的目的,是保存优美的自然景观,避免为私人所有,保护并让全体国民得以欣赏。从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缪尔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看重美洲大陆有别于欧洲大陆的那些令人震撼的大地美景,还多少有着美国人当时在将美国与欧洲比较中的特殊心理:美国没有欧洲那样长久的文化传统,例如那些代表着欧洲文化的宗教宫殿,但是美国的独特的气势非凡的自然景观,可以看作是一座座自然宫殿。当然,国家公园也有保存重要物种的目的,文化保护也是国家公园的一个类别。到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家奥尔多・利欧波德提出国家公园要把保护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目的,这个理念带来了国家公园进程中的重要变化――自然生态和物种保护被人们重视。尽管如此,美国完整的自然保护体系,还是由国家公园和其他生态系统、物种保护地共同构成的。
自然保护体系范文4
鱼类生物学家 曹文宣
曹文宣, 男, 汉族, 1934 年5 月19 日出生,1955 年7 月四川大学生物系动物专业毕业。1984 年获“中科院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1988 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7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曹文宣院士50 余年来一直从事鱼类生物学研究,对东亚地区淡水鱼类的生物学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学术思想, 并将之开拓性地应用于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研究。他对团头鲂(武昌鱼)生物学的研究,指导了对该种野生鱼类的驯化养殖工作,如今团头鲂养殖已成为我国淡水水产的重要产业;率先开展青藏高原鱼类生物学研究;在三峡工程对长江水域生态影响及对策的研究中,全面论证了三峡工程对长江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胭脂鱼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以及对长江中游“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992 年至今,针对三峡工程及长江上游干支流梯级开发对上游水域120 余种特有鱼类及其栖息地造成的严重不利影响,曹院士提出了建立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措施。2000 年4 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长江珍稀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上游各主要一级支流的比选和实地考察,曹院士建议在赤水河建立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呼吁水利水电部门不要在赤水河兴建水电站。2005 年国务院批准经调整后的“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含了整条赤水河。
针对长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主要养殖对象“四大家鱼”优良种质亟需加强保护的现状,曹院士建议长江全面休渔10 年,让鱼类休养生息。2010 年7 月被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授予“长江水生生物养护特别贡献奖”。
鱼类保护生物学家 危起伟
危起伟,男,1960 年7 月生,博士生导师,现为长江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淡水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
危起伟是知名的鱼类保护生物学专家,对多种珍稀特有鱼类的物种保护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特别是潜心研究中华鲟近30 年,为中华鲟的物种保护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建立了我国珍稀水生动物的宏观政策和保护技术体系, 为我国濒危水生动物自然保护和产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发表学术论文213 篇,主编专著3 部,国际学术会议作主题报告十多次;获国家专利22 项;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个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突出贡献奖、院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和斯巴鲁生态保护贡献奖等荣誉。
水生生物学家 王丁
王丁,男,出生于1958年, 现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党委书记,武汉白D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自然保护体系范文5
【关键词】黑河;保护区;管理对策
1.黑河市自然保护区建设沿革
我市自1982年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相继建立共计15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2处;14处市县级保护区,其中市级3处,县级11处。省级以上保护区保护面积达到82.49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2%,占全省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2.7%,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为轴心,森林公园为支点,多种系统类型结合的生态保护体系。
2.自然保护区概况
我市15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属地质遗迹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处,属野生动物类型的2处,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1处,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的11处。
2.1五大连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属地质遗迹类型,面积10.6万公顷。 1996年由国土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地质地貌遗迹和湿地生态资源。
2.2胜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面积6万公顷。2003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200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天然红松林和驼鹿。
2.3逊别拉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类型,面积4.5万公顷,1982年由水产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逊别拉河流域冷水鱼资源,是黑龙江中游大马哈鱼上溯产卵的主要河流。
2.4中央站黑嘴松鸡省级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类型,面积4.67万公顷,2007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国家一级珍惜濒危野生动物黑嘴松鸡,目前已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5大沾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1.16公顷 ,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5.62%,是我市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001年由森工申报建立,2009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湿地生态资源。
2.6山口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9.4万公顷,2002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内陆湖泊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7公别拉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5万多公顷,2005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公别拉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目前已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8北安省级自然保护区
北安市境内,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3.7万公顷,2006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乌裕尔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是扎龙国际重要湿地的重要补水保障。
2.9红旗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1万公顷,2007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10刺尔滨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3.8万公顷,2010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11门鲁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6万公顷,2010年由环保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沼泽湿地生态系统。
2.12引龙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4万公顷,2011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2.13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1万公顷,2011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森林、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天然云杉,具有小兴安岭的典型生态特征。
2.14都尔滨河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2万公顷,2011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是都尔滨河和库尔滨河下游的重要补水区域。
2.15干岔子省级自然保护区
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面积2.1万公顷,2011年由林业部门申报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原生性沼泽、河流湿地生态系统,是黑龙江沿岸唯一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
3.存在的问题
3.1编制机构问题
目前,我市现有15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中,还有7处机构和人员编制尚未落实;森林公园无机构,依托当地林场管理。存在机构的保护区也存在人手紧张,人均管护面积过大、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
3.2经费来源单一
目前,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定资金保障外,省级自然保护区没有稳定经费来源。市县级保护区更是保护工作停滞不前。
3.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多数自然保护区处于启动阶段,保护面积大,地处偏远,基础建设投资大,来源少。
3.4管理混乱
我市15处省级以上保护区分属地方林业、森工、环保、水产、地方、国土等多个部门主管,不利于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开展。
4.下步工作打算
4.1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开展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湿、湿地补水、野生动物栖息地恢复和植被补植工程。对8公顷以下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小区,编制《全市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
4.2多渠道向上争取
通过申报科研、恢复、宣教、湿地监测等项目,积极向上争取中央财政湿地保护补助等资金。继续加强沟通协调,最大限度解决现有保护区机构编制问题。
4.3加强自然保护区综合能力建设
依托智慧森林“云计算”科学信息采集管理系统,推进自然保护区资源监测、保护和数字化建设。申报组建黑河市湿地中心。在管理机制上,实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由所在林场场长担任,林场管护人员直接参与保护、管理。
4.4加大宣传力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建立森林、湿地宣教馆、观鸟台,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结合全市旅游总体规划,以五大连池为龙头,着力发展漂流、冰雪、休闲度假和生态景观等旅游项目。 [科]
【参考文献】
[1]倪艳芳,钱锐,何笃光.黑龙江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及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6).
[2]梅凤乔,张爽.中国自然保护区资金机制探讨[J].环境保护,2006(02).
自然保护体系范文6
一、加强生态区建设与保护,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体系。
1、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目前我市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1982年微山县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南四湖鸟类自然保护区,1994年被山东省林业厅批准为省级鸟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设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现又在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我市有市级自然保护区2个:泉林水体自然保护区和青山自然保护区,县级自然保护区2个:峄山自然保护区和十八盘自然保护区。我市建设了南四湖、泗河源头2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现都已取得了阶段性建设目标。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及省环保局《关于在全省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文件精神,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环保监管力度,及时将文件转发给了相关县市区环保局及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下一步将继续开展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我们也及时将自查情况上报了省局。
2、推进了生态示范区及生态县(市、区)建设。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县市,金乡、微山2县获得国家级态示范区命名;兖州、邹城、曲阜3市被批准为省级生态示范区。督促各县市区做好生态规划编制工作,保证各生态县(市、区)建设规划编制的质量和进度,除泗水县外,其他各县市区生态建设规划评审工作全部完成,并经人大批准实施。
3、建设绿色通道。加快实施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公路、铁路、河流两侧种植树木和花草,形成绿化美化相结合的风景线、生态线。加强城市绿化,增加树种,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建成城市沿河休闲场所,进一步搞好道路绿化带建设,形成城市生态走廊。
4、抓好秸秆禁烧工作。夏收、秋收到来之际,下发了秸秆禁烧的文件,与监理站一起开展现场检查活动。重点在104、105、327国道、京九、京沪、兖石沿线及嘉祥机场附近。
5、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为做好*年度省级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我市及时下发了《关于做好*年度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的通知》,指导有条件的乡镇立足本地实际,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制定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抓好创建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工作。督促乡镇切实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帮助有关乡镇因地制宜地解决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有关技术问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整治乡镇和村庄环境,防治农村生活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美化人居环境,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的问题。为做好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工作,我局下发了《关于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的通知》。加强对环境优美乡镇申报工作的指导,坚持考核标准,严格把关,指导乡镇按照有关要求准备申报材料,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
2005年,我市共创建全国及省级环境优美乡镇7个,邹城市北宿镇获得“全国环境优美镇”称号,汶上县汶上镇、次丘镇、郭仓乡,鱼台县王鲁镇、张黄镇,邹城市唐村镇6个乡镇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在此基础上,*年,在省环保局的认真指导和市、县两级环保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完成了新兖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工作及梁山县拳铺镇、任城区接庄镇、微山县留庄镇、韩庄镇及汶上县南站镇等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工作。创建活动推动了乡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镇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美化了村容镇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升了乡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在全市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存在问题
1、生态建设工作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还不理顺。生态市建设的理念还未能做到深入人心,在一些地方并未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生态建设的有关政策还不到位,规范性文件支撑不够,工作尚未实现法制化、制度化。存在的工作机构薄弱、人员编制偏少等问题,
3、生态市建设的技术与资金支撑不够,一些影响生态市建设的技术缺乏突破,如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化肥、农药的减量化替代技术,农产品的无污染加工技术等。生态市建设是一项与经济双赢的工作,但在启动阶段,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
4、结构性调整的任务艰巨,这其中即包括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如需要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品、技术与行业,又包括对农林畜牧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有机食品、调整种养结构。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加大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力度。在建设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力,具备申报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条件的积极申报,在建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创造升级条件。我市南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年有望升级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峄山和十八盘在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升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做好泉林水体自然保护区和青山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加大南四湖、泗河源头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力度,确保达到预定建设目标。加快南四湖自净功能研究,建立人工隔离带,种植水生植物,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建成尼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十八趟省级森林公园、峄山地质公园,建成梁山、泉林、九仙山、安山寺省级风景名胜区。
2、继续开展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现已命名的生态示范区根据规划目标抓紧实施,争取在规划年限通过验收;未获命名的县市区继续申报,将我市所有县市区都建成生态示范区。
3、积极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我市在总结以往创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乡镇特点,继续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科学整合城镇布局,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优化乡镇工业结构,建设乡镇工业园区,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施污染集中治理和监控。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促进县级市向中等城市发展,小城镇向中心镇发展。按照生态市总体规划指标的要求,制订并实施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不断提高城镇和乡村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明年重点抓好兖州兴隆镇、任城区李营镇、泗水泗张镇、曲阜姚村镇、微山韩庄镇等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创建一批文明生态村。
4、大力发展生态居住示范小区。建设“绿色环保社区”,拆除违章建筑,改善居住条件,优化服务网络,治理社区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规划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新建住宅小区、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商店、公寓、综合楼和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及大型综合文化、体育设施都要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推广应用环保材料,在工程质量监理中增加室内有害物质控制的内容,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最佳人居环境。
四、拟采取措施及工作建议
1、把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完成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克服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造成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短期行为,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保障生态保护规划的实施,力争使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控制,重要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保护,部分区域的生态破坏得到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加快生态保护的立法工作,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法律支持,明确环保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的职责和职权,确立保护主体(开发者)的职责和义务,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人人参与,管理规范有序的生态保护体系。加强政策研究,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行政手段体系和政策体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推动生态保护。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时,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规与标准,严格控制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毁坏林地,污染水资源,浪费土地,违者必究,对不适宜生产和生活的地区,要做出规划,创造条件,实行异地开发和安置,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3、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生态保护监督管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队伍的建设,设立专门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提高生态保护统一监督能力。同时,加快生态保护的标准、规范和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生态保护执法提供支撑基础。增加工作经费,在投资计划、科研立项、国际合作等方面,向生态保护倾斜,连续扶持几年,使之成为力量。
4、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强化社会监督。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建立资源开发的生态保护监督管理制度、分级登记和备案制度、环境影响评价与“三同时”制度、生态破坏限期治理与定量考核制度、生态破坏状况定期公布与公众监督制度。开展对生态保护的定量考核,济宁市生态监督年报,组织专项执法检查和市直部门联合检查,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整体推进工作的实施。
5、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问题组织科研攻关,依法保护研究开发成果,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路子,办好各类试验示范区。推广规范化的技术规程,组建生态监测网,建立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监测站。
6、建立健全稳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将生态环境建设资金列入预算,作出长期安排。积极争取利用国外资金,国外的长期低息贷款和赠款要优先考虑安排生态环境建设项目。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上的各类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四、建议和意见
1、建议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环保部门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