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纪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纪要范文1
“新网工程”,即:建设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全区实施“新网工程”坚持以实施“商贸富区”战略,打造“渭北商贸服务业中心”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承办”的原则,以供销合作社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走改造与新建并举的道路,加快发展以城乡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网络,全面提升为“三农”服务功能,推进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从今年起,把“新网工程”建设作为全区的一项重点工作,作为供销系统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服务功能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力争用两年时间,完善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构建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农副产品现代流通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网络,实现连锁超市、农资供应,绿色回收和农副产品购销服务进农村,明显改善农村的物流条件和购物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实施内容
(一)建设日用消费品现代经营网络。在我区建立1个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建设2个中心店,2个直营店,80个标准农家店,30个示范农家店。在新兴建设物流配送中心1座;在关山建设1200平方米中心店;在武屯建设600平方米中心店;在康桥改造480平方米直营店;在北屯建设300平方米直营店;通过配送中心的商品配送、人员培训和营销管理示范,加快服务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带动周边乡村经营门点入网加盟,为农民提供安全放心,质优价廉的日用消费品。
(二)建设农业生产资料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在区内建设1个农资配送中心;在中心街镇建设3个农资超市;整合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站、庄稼医院及社会农资网点资源,发展40个农资加盟连锁店,统一门店标识,统一采购配送,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优化农资市场环境,建立全区农业生产资料连锁配送体系。同时积极做好垃圾处理厂生产的有机肥的推广销售工作,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按照《区人民政府关于清理整顿废旧物资回收站点及流动收购人员的通告》(阎政告字〔〕2号)和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意见的通知》(阎政办发〔〕1号)以及区政府专项问题会议纪要《关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有关事宜》(年3月19日)精神,建立废旧物资绿色回收网络体系。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使用绿色环保封闭收购车辆,对《通告》控制区内的收购站点统一纳入区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内经营、交易,对控制区以外的收购站点实行达标资格认证,恢复利用供销社系统原有收购站点,方便群众交售,完善基层再生资源绿色回收基础网络。加快新绿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一期工程在今年内完成建占地40亩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容纳40家收购站点;投放80辆环保封闭流动收购三轮车;(统一车辆,统一标识,统一着装,统一管理)在较大的社区建4座环保回收亭;二期工程建设旧货收购市场和加工车间,对流动收购三轮车送来的废旧物资进行聚积、分拣、加工、提高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效率。
(四)建设农副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为了更好地解决区十万亩无公害瓜菜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销售问题,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经纪人+基地”的模式构建农副产品收购营销网络;支持和培育农副产品冷藏、运输和加工企业,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购销渠道;在已培训农产品经纪人910名的基础上,两年内使农产品经纪人达到1500名。努力塑造农产品经纪人信用品牌,发挥经纪人中介作用。采取招商、联合、融资等办法在新兴建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完善现有8个专业合作社的法人登记和规范管理工作,结合我区产业结构特点两年内再发展12个专业合作社。将新兴蔬菜等8个专业社创建成市级示范社,区级示范社达到10个以上;建设1个市级示范综合服务中心;创建10个区级示范村级综合服务社。
(五)培育龙头企业。支持新合作西果连锁有限公司在我区发展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金谷农资连锁有限公司,富农农资专业合作社等在我区发展农资连锁经营,新绿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在我区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绿阎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我区发展净菜加工农产品配送中心项目和关山棉花收购储备站等现有龙头企业成为“新网”的龙头,带动我区“新网工程”有力、有序、有效的实施。
三、组织实施
实施“新网工程”是区委、区政府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工程涉及面广,任务量大,需要各镇、街办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区政府成立“新网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副区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办副主任、区供销联社主任同志担任。区发改委副主任、区经贸局副局长、区农林局副局长、区财政局副局长、区科技局副局长、区新农办副主任、区创卫办副主任、工商分局副局长、区建设局副调研员、区市容局副局长、规划分局副局长、公安分局副局长、国税局副局长、地税分局副局长、区农发行行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副局长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区供销联社,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做好监管和服务工作,积极解决“新网工程”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纪要范文2
关键词:武陵山区;城郊蔬菜;发展对策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武陵山腹地,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辖恩施、利川两市和建始、巴东、宣恩、来凤、咸丰、鹤峰六县,拥有28个少数民族400多万人口。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和山地立体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2℃,年均降水量1 600 mm,极适宜发展城郊蔬菜生产。
城郊蔬菜是城市鲜菜保供的核心来源,关乎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蔬菜基本供给,是城市居民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各地城郊蔬菜在发展规模、经营模式和品种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国务院启动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后,城市蔬菜保供问题已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摸清恩施州城郊蔬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州农业局调研组深入恩施自治州八县市,对我州城郊蔬菜产业状况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深入调研。
1 发展现状和特点
1.1 发展现状
恩施州城郊蔬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经过近60 a的发展,在21世纪初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全州城郊蔬菜基地面积达到
4 333.3 hm2(其中设施蔬菜615.3 hm2,不含食用菌),播种面积1.082万hm2,产量38.71万t,基地规模、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加15.4%、16.8%、18.2%。城郊蔬菜种植以辣椒、大白菜、普通白菜、白萝卜、结球甘蓝、菜豆、黄瓜、菠菜、茄子、番茄、大蒜、花椰菜、芹菜、胡萝卜、莴苣等为主,集中在4~11月供应市场。部分蔬菜如青椒、茄子、菜豆、莴苣、普通白菜等在海拔300 m以下的低山区域通过设施温棚实现了越冬栽培,在春节期间上市,适当缓解了春淡期间蔬菜供给压力。
从市场需求量看,2013年全州八县市城区常住人口达100余万人,日需鲜菜量按1 kg/人计算,每年需鲜品蔬菜总量约36.5万t,而城郊蔬菜年生产总量按95%供应本地市场即可保供,加之6~11月高山蔬菜补充,还有10%~20%的城郊菜外销。
从市场保供情况看,全州城郊蔬菜在12月至翌年3月供应市场量不足1万t,且品种相对单一,大量蔬菜需从500 km以外地区调运。据初步统计,恩施州冬季4个月左右时间从外地调运鲜菜量在12万t以上,占全年需求总量的32.9%。从季节性品种调运量看,全年需从外地调运蔬菜约15万t以上,占总需求量的2/5有余。因此,恩施州城郊蔬菜发展空间巨大。
从季节性菜价波动情况看,第一季度(春节期间)蔬菜大多从外地调运,且多为精细菜,“高进高出”导致市场菜价极高。2013年全州第一季度平均菜价为7.06元/kg,高出武汉市场15%以上,高出全国平均菜价20%左右。第二、三、四季度平均菜价分别为5.42、4.38、4.66元/kg,与州外市场菜价基本持平、略有攀升。部分精细菜如辣椒、豇豆、菜豆、西兰花等菜价“过山车”现象时有发生。
从城市扩展和菜地发展情况看,2010年以来,各县市特别是州城建设的不断扩充,城市常驻人口增加约22.4万人,增幅达22.4%。而城郊菜地逐渐被占用,新征菜地发展相对较慢,4 a来共计新增城郊菜地1 820 hm2,增幅仅为16.8%。相比而言,城郊蔬菜发展速度赶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
1.2 主要特点
据调查,目前我州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呈现以下5个特点。
一是发展模式逐步由菜农自发向政府引导、企业参与转型。20世纪末21世纪初,恩施州城郊蔬菜发展较为迅猛,其模式主要是由城郊菜农自发种植、自产自销为主。2011年以来,恩施市、巴东县、利川市、咸丰县等县市相继落实“菜篮子”工程建设引导资金,支持蔬菜企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城郊“菜园子”,不断完善城郊菜地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如巴东县从2012年开始,财政每年预算资金300万元以上支持发展设施蔬菜,所建设施大棚产权属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所有,无偿提供给企业或蔬菜专业合作社使用,形成了“巴东模式”。这种政府强力引导,带动了“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发展模式的形成,特别是一大批流通领域业主参与城郊蔬菜基地的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恩施州城郊蔬菜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蔬菜基地逐步由城郊区域向城市就近乡镇转移。由于各地城市建设范围不断扩展,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改善,大多新增菜地已逐步向城区周边乡镇转移。如恩施市三岔乡三元村、梨子坪村66.7 hm2以上的蔬菜基地成为州城蔬菜保供的重要来源;巴东茶店子、咸丰忠堡、利川南坪等海拔800 m以下区域均已成为重要的城市“菜园子”。城郊蔬菜基地的转移,标志着恩施州低海拔区域种植业结构在发生重大调整,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转移剩余劳动力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种植方式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设施农业转换。据统计,恩施州现有设施大棚蔬菜基地约615.3 hm2,占城郊菜地的14.2%,播种面积1 733.3 hm2以上。设施大棚产量、品质、效益都远远高于露地蔬菜。现代设施蔬菜栽培已逐步改变了过去城郊蔬菜传统种植方式,在品种选择、供给时段等方面都具有较大优势,为丰富城市蔬菜花色品种、平抑蔬菜价格等方向发挥着巨大作用。
四是蔬菜供给逐步由季节性供给向周年生产供应转化。在来凤县金叶瓜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来凤县三友果蔬专业合作社、咸丰县旭田农业公司、利川市振辉无土栽培专业合作社调研时了解到,通过现代化设施栽培,部分瓜果类、叶菜类、豆类蔬菜均能顺利实现越冬栽培,可在春节前后上市,填补恩施州春淡期间蔬菜市场供应空白,在品种调整、栽培方式、季节性供应上都有较大突破,打破了恩施州城郊蔬菜不能周年供应本地市场的格局。
五是市场管理逐步由市场检测向基地监测监管转变。蔬菜质量安全一直是各级政府、广大消费者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过去蔬菜监管注重在重大节假日和庆典活动期间的市场抽样检测上,且重点检测的是蔬菜批发市场和生鲜超市,忽视了对蔬菜零售市场、社区菜店的监管。近年来,在国家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的带动下,各级农业执法和蔬菜管理部门加强了对蔬菜特别是城郊蔬菜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在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等生产投入品使用的同时,重点抓蔬菜标准化种植、绿色防控和连作障碍治理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实行源头治理,以确保城市居民吃上放心菜。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菜地征占严重,新菜地发展缓慢
城市发展锐不可当,过去一些城郊能种菜的区域都“种楼”了,这种现象在全州八县市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如州城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展,导致30%以上城郊菜田被占用,城郊蔬菜规模一度下降到不足666.7 hm2,金子坝、旗峰坝、高桥坝、龙凤坝原有的菜地所剩无几,而新菜地增长速度又相对缓慢,城市居民蔬菜供应不足的矛盾凸显。城郊菜地被征占,不仅导致城郊技术醇熟的菜农大量失业,新型城镇化建设就业压力也会不断加大。加之,新建菜地农民对城市蔬菜保供的认识、新技术的培训和粮改菜土地熟化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城市蔬菜保供已是刻不容缓,发展城郊新菜地迫在眉睫。
2.2 投入严重不足,各地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全州多数县市政府充分把握机遇,用足用活政策,捆绑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城郊蔬菜,取得了较好效果。但部分县市政府重视不够、支持不力,导致发展极为不平衡。作为全省蔬菜大县的利川市近3 a每年投入不低于300万元,新发展城郊蔬菜规模达1 000 hm2以上;恩施市、巴东县发展相对较快,新增城郊蔬菜333.3 hm2以上;咸丰县、来凤县和宣恩县城郊蔬菜发展却相对较慢,但已起步;鹤峰县处于“零增长”,建始县为“负增长”。
2.3 组织化程度低,企业带动力较弱
目前,全州蔬菜(含流通领域)企业、专业合作社1 600多家,以规模化发展高山蔬菜外销为主要经营目的,对本地蔬菜“保供”意识淡薄,从事城郊蔬菜开发的龙头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从种植上看,城郊蔬菜由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基地规模仅占总规模的20%左右,城郊菜农组织化程度非常低;从经营上看,市场流通企业经营基本没有和基地形成固定链接,大多处于“坐摊式”经营,对基地的带动和发展力较弱。
2.4 科技支撑不力,综合效益难提升
为加大城郊蔬菜产业发展,各地蔬菜业务部门加大了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在烟菜轮作、烟棚育苗、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冷藏贮运、净菜加工等方面积累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但由于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不到位,致使城郊蔬菜种植标准化、品种多元化、经营规模化的发展步伐还相对较慢,城郊蔬菜综合效益也难以得到较大提升,生产者、经营者的既得利益也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城郊菜农和蔬菜业主发展城郊蔬菜产业的积极性也不高。
2.5 菜地质量下降,菜农积极性偏低
由于城郊菜农多年来习惯种植同类蔬菜品种和施用同一种农药、肥料,种植2~3季,对土壤实行“掠夺式”经营,导致菜地土壤严重酸化,病虫害发生频繁,产量、质量急剧下降,菜农种菜积极性也因此受到极大挫伤。此外,由于城郊区域成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劳动力奇缺,城郊蔬菜发展面临危机。农用生产资料和城区劳动力工资节节上涨,每667 m2城郊菜地种植成本在2 000元左右,设施蔬菜在3 000元以上,667 m2销售收入4 000~6 000元,利差较少,加之种植风险和市场菜价波动大等因素造成产量低、菜价下跌时,菜农积极性将受到较大影响。
3 恩施州发展城郊蔬菜产业的对策建议
根据《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通知》(恩施州政发[2011]19号)、州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1]39号)和《省蔬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蔬菜产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鄂菜字[2014]1号)文件要求,结合恩施州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部署,今后3~5 a恩施州城郊蔬菜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竞进提质”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城郊蔬菜产业现代化为主要目标,坚持“增面积、调结构、提速度、保供给”的工作思路,立足国家、省、州菜篮子工程建设要求抓发展,促进城郊蔬菜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和产业化。到2020年,全州城郊蔬菜基地面积达到
6 666.7 hm2,其中设施蔬菜基地达到2 000 hm2,播种面积稳定在16 666.7 hm2以上,产量60万t左右,产值突破10亿元。
3.1 科学规划布局,丰富菜篮子品种
根据恩施州城区近郊和远郊海拔气候差异特点,合理安排季节性种植规划。低海拔特别是城郊区域重点发展设施精细蔬菜,中海拔区域以大宗蔬菜和精细蔬菜相结合,高海拔区域以发展大宗蔬菜为重点。以村为单位,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建立高山蔬菜“万亩村”,精细蔬菜“千亩村”,设施蔬菜“连片村”。通过品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断丰富城市菜篮子花色品种。
3.2 加快基地建设,确保蔬菜有效供给
按照“城市保供核心区”要求,重点建设好恩施龙凤万亩城郊蔬菜基地、来凤翔凤城郊低海拔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咸丰忠堡万亩露地连片蔬菜基地和利川南坪利中盆地万亩高山蔬菜基地,鼓励龙头企业特别是流通领域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基地。2014年全州城郊菜地规模力争达到
5 000 hm2,新增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 666.7 hm2左右,新增蔬菜供给能力6万t以上,其中精细蔬菜比重达到80%。今后,全州城郊菜地发展规模每年按10%~15%的速度递增,以确保城镇居民蔬菜的有效供给。
3.3 扶持培育龙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发展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的同时,要突出由抓“田头”向抓“龙头”转变,着力培育城郊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合理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提高城郊菜农组织化程度。一是强化蔬菜产业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整合项目资金,重点扶持温室育苗、设施大棚、排涝灌溉、产品分选加工、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和产销链接模式,支持连锁配送、超市专柜和社区菜店建设,促进蔬菜基地和市场的深度对接,逐步形成新型的流通业态。
3.4 加强科技服务,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建立和完善城郊蔬菜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城郊蔬菜产业综合效益。一是集成推广一批主推技术,加大产学研结合,联合省高山蔬菜研究中心、州农科院、湖北民院生科院、恩施职院生物工程系等科研院所,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和城郊蔬菜高效栽培技术、莲藕浅池生产技术、设施无土栽培生产技术等一批主推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二是建立一批城郊蔬菜科技示范园,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为切入点,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融资等方式,在各县市城郊适宜区域建立1~2个蔬菜科技示范园,园区建设规模不低于33.3 hm2。三是依托国家阳光工程及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城郊蔬菜特别是设施蔬菜技术培训,培养一批科技骨干和农民技术员。四是加大科技抗灾救灾指导与服务,提高抗灾救灾预警和服务能力,降低种植、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和菜农利益不受损失或少受损失。
3.5 注重市场监管,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一是充分发挥各县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点)的作用,建立城郊蔬菜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整合监管资源,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二是强化对蔬菜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的检测、分析和掌握,认真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体系,推动“放心”农资进村入户。三是构建和完善各级检测网络,重点加大县市级检测机构、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自检机构设备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备,逐步构建城郊蔬菜生产、流通、监督3个环节的检测监督网络体系。四是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每年春耕时节开展蔬菜种子及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强力打击涉农违法犯罪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城郊蔬菜产业有序发展,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3.6 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产业发展投入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先。城郊蔬菜产业发展是事关城市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事关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行政首长负责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科学谋划,将城郊蔬菜产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各级涉菜部门要加强对城郊蔬菜产业的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州政府《关于全州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工作的会议纪要》([2011]39号)文件,按标准将本级财政每年菜篮子建设专项资金安排到位,专项用于城市保供、提高自给率的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州政府办公室关于蔬菜基地开发建设基金征收、使用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39号)文件,按标准征收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重点支持城郊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设施菜地和新菜地建设。发改、交通、水利水产、扶贫办、电力、商务等部门要整合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建设、冷链物流、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和电网改造项目,加快城郊蔬菜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保供能力。金融部门和农业担保机构要加大对城郊蔬菜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的信贷支持,为城郊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保险部门要积极探索和建立城郊蔬菜产业发展保险新途径,降低生产和经营风险,提高城郊菜农和经营业主的积极性。
各级蔬菜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强化服务,把城郊蔬菜产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好城郊蔬菜产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为城郊蔬菜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要抢抓武陵山试验区和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优惠政策和项目扶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城郊蔬菜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议纪要范文3
一、思路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确定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强化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方案,加强职能、改进作风、转变方式、促进发展,大力推进政策扶持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做出更大贡献。
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围绕提高质量效益,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和拓宽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争取政策扶持,努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向转变,由资源简单消耗向技术升级和品牌战略方向转变,由分散无序发展向产业化和集聚区方向转变,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休闲农业方面: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以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为目标,以增强发展动力、激发消费活力为着眼点,以强化行业管理、加大公共服务为着力点,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为落脚点,加强管理指导、强化公共服务、研究项目带动、加大宣传推介,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需求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方面:围绕调整结构布局,以提高质量效益、增加就业收入为目标,转变职能、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创新思路、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公共服务,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农民创办企业,依靠创新驱动,突出特色优势,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聚集,大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努力推进扶持政策落实完善
组织制定农业部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推动各省区市以政府名义出台相关指导意见。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努力争取扩大资金规模和实施范围;项目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技术服务和调研指导,确保农民建得起、用得上、长受益;强化项目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做到规范廉洁高效实施,使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不折不扣地惠及广大农民。积极争取购机补贴,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休闲农业机械纳入购置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推动增值税改革转向农产品加工业全行业,力争将主食类产品加工纳入所得税优惠范围。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推动农产品收购资金纳入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机构。积极推动金融支持项目落地,全面落实农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民生银行等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为企业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
2.努力推进规划启动实施
争取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规划》,推动规划早日审定和;指导做好技术集成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加强监督管理。统筹“十二五”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完成情况,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进一步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强化分析队伍建设,形成权威信息渠道,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巩固发展数据采集渠道,扩大基层监测点范围,完善基础数据库;开展重点行业会商分析,细化监测行业与品种,针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加大分析研究力度,及时信息;完善信息制度,利用多种资源建立宣传与服务平台,扩大影响范围。
3.努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广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充实资源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条件评估和绩效考核,推进“建”、“用”结合,努力构建“产学研用”研发创新平台,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争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加强对实施项目的管理和指导,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推进成熟技术示范与推广,选择10个重点省区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走进基层活动,强化科企对接合作,建立一批技术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强标准调研跟踪分析,培育保护一批知名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品牌培育在引导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努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经营管理人才,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逐步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经营管理水平高、熟悉国家产业政策、热心服务“三农”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依托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学科、研发体系和行业科研项目,加强领军型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农产品加工业实用人才,引导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向加工环节拓展和延伸,结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实用人才队伍。
5.努力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加强市场服务,开展特色加工产品“进城入市”试点工程。加强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加大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力度,及时预警信息;继续编发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探索建立网络大讲堂等信息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组织服务,充分整合农产品加工业各类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资源,指导加强对行业企业的组织和服务,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6.努力推进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大力培育示范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主食加工发展重点和布局的研究谋划,协调争取政策,展示推介主食加工技术、装备、产品。扩大试点范围,在更多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加快推进,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广聚共识。加强点面互动,组织开展大中城市郊区推进主食加工现场交流活动,支持开展区域性主食加工提升行动主题活动。培育示范企业,认定并第三批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组织示范企业负责人培训。组织开展主食加工技术、装备、产品的展示推介。积极协调有关扶持政策,开展主食消费情况、发展重点和布局研究,加强主食加工理念、常识的宣传普及。
(二)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1.继续加强规范管理
研究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抓手,指导各地争取政策。加快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推进服务标准化。认真筹备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经验交流会。开展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继续做好休闲农业星级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继续加强公共服务
指导各地加强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进融资服务。加强培训体系建设,编撰培训教材,遴选师资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争取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主管局长纳入农牧大县局长轮训班。加强东中西部管理人员跨区交流学习,探索“部省联动”培训形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培训。
3.继续加强技术支撑
围绕宏观指导、规划设计、创意策划、运营管理、营销推介、金融服务、产品开发、产业链打造等,遴选一批专家学者,组建休闲农业专家库。遴选一批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单位,引导其以农为本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4.继续加强遗产保护
指导农业文化遗产地做好遗产景观和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加快构建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新机制。认定并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大展示宣传,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影响力。挖掘保护和开发有历史文化等价值传统村落和民居,推进农耕文明、民俗文化、景观资源的动态传承。做好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培育创意意识,交流创意技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5.继续加强宣传推介
开展中国美丽田园活动。完善休闲农业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增加入库信息,丰富特色内容,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网站影响。研究休闲农业微信传播规律,完善微信平台。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加大对示范县、示范点、精品景点的宣传推介,引领休闲消费新时尚。指导各地做好推介活动策划,宣传精品景点和专题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
(三)围绕调整结构布局,大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1.深入开展农民创业
以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围绕农民创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开展创业专项培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争取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农民创业试点,选择部分省区围绕出台政策、建设基地、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等先行先试。探索农民创业融资机制,推介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利用好各种创业培训政策和创业平台,引导乡镇企业服务机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积极为农民创业提供服务,提高创业服务能力。
2.深入开展区域合作
支持办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强项目推介、投资贸易、科企合作和市场开拓,不断提升会议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展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和市场优势,围绕市场拓展和品牌培育,为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一个更加对外开放的展示窗口。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市场拓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引导更多的地方组织企业抱团开拓市场。
3.深入开展对外合作
认真落实农业部对外农业合作协议,加强与中美、中欧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拓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对外合作渠道。开展投资贸易专题培训和实地考察,为企业到境外投资贸易创造条件。继续与有关国家开展加工技术合作,探索合作新途径,提高合作水平,增强合作效果。
4.深入开展统计分析
适应乡镇企业职能调整、工作重心转移,加强与省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各县级直报点的联系,保持工作总体平稳。突出工作重点,做好乡镇企业季度、半年、全年预报分析和年报汇总、布置等工作。加强对直报点和直报系统管理,督促落实工作任务,推动有条件的直报点逐步向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直报转型。
5.深入开展技能开发
综合利用阳光工程、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各种社会培训资源,着力培养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生产能手。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行业,规划开发新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推动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自主鉴定试点工作。
(四)围绕转变职能作风,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发展
1.积极抓好政府职能转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理顺、调整和加强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强化手段。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业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加强规划指导,摸清行业底数,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各项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协调服务,推进政策完善落实,做好行业监测预警,建立各种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2.积极抓好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切实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把梳理出的职责落实到岗位、到人头,形成人有负责之事、事有责任之人的良好局面;认真落实新制定的政务运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宣传信息、后勤保障等政务流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按规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新修订的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形成政务高效运转的良性循环机制。
3.积极抓好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
完善局机关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全面修订完善局常务会议、局务会议、全局干部大会等会议制度,会前科学谋划议题,会后及时起草编印会议纪要,形成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良好环境。对会议议定的重要事项,加大局内外协调力度,抓好局内督促落实,确保政令畅通,落地生根。
4.积极抓好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加大政务信息调度与报送力度,积极报送农业部信息、每日要情,把信息收集、编辑、督报责任落实到处室,切实提高信息报送的针对性、计划性和时效性。制定新闻宣传要点,明确各阶段、各环节的宣传重点,指导行业做好全年宣传工作。加强新闻宣传策划、媒体沟通协调,提高新闻宣传效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5.积极抓好机关政务运转效率提升
严格执行《农业部公文处理办法》,加强公文审核,严把公文质量关。加强财务管理,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认真开展绩效管理,组织实施创新项目,强化过程管理,切实增强绩效意识,形成人人为绩效、人人出绩效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增强机关凝聚力。落实好公文运转、信息、督查督办、安全保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保障措施
1.更加注重学习调研
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增强学习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认真组织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和部党组部署安排;建立全局干部双周学习制度,把学习成果更多地转化到决策能力中、体现在决策水平上。局领导班子带头,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转化调研成果,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能力。
2.更加注重完善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中好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物化为制度成果,转化为政务流程。进一步加大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做到事事有章法、人人守规矩,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坚决守住法律的红线和道德的底线。
3.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坚持立足全局,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周密谋划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围绕主线,抓住关键,做到思路清、目的明、办法实、措施硬。坚持集中精力抓大事,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各级做好各级的事,各级尽到各级的责,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
4.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在工作中学会弹钢琴,按照全局一盘棋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同时,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明确主体内容、重点措施、关键环节、时间节点,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5.更加注重沟通协调
加强与有关部委、部内有关司局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法律法规、规划计划、政策措施、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为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等归口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发挥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工程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等相关科研院校和有关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团结带领全系统,奏响大合唱,同唱一首歌,共同促进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