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范文1
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周期不断缩短,为老师及时更新知识、迅速掌握前沿的教育信息,改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育对教师知识的要求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ying in the modern education, it fastensthe knowledge update speed and shortens the period . This can help the teachers to update the knowledge in time, master the frontier knowledge promptly and optimiz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It provides a better platform for teachers to ajust themselves to the modern education。
关键词:教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Keywords: teacher, reasonable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也给教师带来了负面冲击,本文列举现象如下。
现象一:基本教学技能退化。长期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技能逐渐退化,如基本技能――板书。有的教师粉笔字、钢笔字退化,字越写越不好看,课堂上甚至于淡忘板书,一节课除了屏幕显示,教学重点也没有板书。
现象二:无机难备课,无电难教学。一部分教师对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产生了依赖,尤其是在教学条件好的学校从教的青年教师,凭借自己对信息技术的娴熟应用,平时不喜欢翻书,几乎所有的资料都从网络上获得。备课时一旦缺了计算机网络,就成了问题;教学时一旦学校没有电,就急得不知应该如何教学,因为他设计的思路完全需要电脑等技术媒体配合的。实际上,认真思考撰写教案或教学设计都会有收获的,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
现象三:研究教材表面化。有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依靠,有的教师不深挖教材和课程标准,教材理解表面化、肤浅化,对教材很生疏,上课离开了课本就上不下去。
现象四:教学设计复制化,拼盘化。奉行“拿来主义”,不研究学情,不结合自己的实际,借鉴模仿过头甚至复制,一味地照抄照搬,缺乏思考创新。借助计算机网络资源,有的教师直接把某个教案或教学设计复制或下载下来就拿去上课,有的教师把复制或下载下来的价格相同课题的不同教案或教学设计进行“优化组合”,拼凑起来就拿去上课。借鉴别人甚至名师的教案或教学设计,自己却没有消化,也不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就拿到课堂上教学生,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殊不知,优秀课件、优秀教案或教学设计可以复制,但教学效果却是不能复制的。更有甚者,连教学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学校工作计划,教学工作总结、班主任工作总结、学校各处室的工作总结等从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一律都从网络上下载,更改一下日期,作者的姓名就完成。自己没有积累,没有思考和创新,多年以后仍然是普通教师,很难成为学者型优秀教师、成为名师。这样的教师是误人子弟的教师;这样的领导是误国误民的领导。
现象五:教学过程图文化。把传统教学中的“照本宣科”演变为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中的“照屏宣科”,上课时教师照着屏幕读ppt.文档。有的教师把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变成图文教学,如有的数学教师在文字应用题的教学时还在每一段文字上配图,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没有得到训练,而配图应该是在学生对文字理解有困难时才提供。
现象六:渲染过分,适得其反。有的教师片面追求视听动画效果对学生的冲击力,连在学生思考、练习时都使用背景音乐,有的画面色彩过于花哨,动画效果过于精彩,喧宾夺主,学生是看热闹了,却干扰了甚至冲淡了教学重点。一堂课下来,学生没有记住教学重点内容,却记住了哪个画面最刺激、哪个画面最精彩。
现象七: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由于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媒体的先进性等特点,一些传统教学工具被遗忘,如一些较为经济而又简单的模型、挂图弃之不用。事实上,模型的立体效果远比电脑平面图片的效果要好。如人体模型与人体图片相比,模型可以近距离观察,可以用手触摸感受,而电脑图片只有视觉效果。
现象八:简单教学复杂化。一般知识性的教学问题,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手段就完全可以解决,但有的教师还一定要使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媒体,甚至制作动画课件。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并不能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在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和水平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在先进的技术媒体也不能代替教师对教学的研究,更不能用多媒体的显示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实践。相反,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整合学科与技术的技能,促进教于学的方式的转变,从而优化教学。
2、 针对性原则。提倡教师教学时运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不等于说生搬硬套“一刀切”,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有针对性地运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所选择的多媒体工具不一样,低学段侧重于直观形象,高学段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多媒体运用不一样,如体育、理科使用、劳动技术、棕和实践活动课等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动手获得体验是主要的,多媒体只是对关键操作起演示作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的运用不一样,如理论性较强、枯燥的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借助多媒体来辅助解决。
3、 适时性原则。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何时运用最为恰当,应该是在需要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分析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的时候。
4、 适度性原则。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教学全程都需要,一些要让学生发挥思维想象来解决的问题,用多媒体展示要做到视听与思考相结合。而且学生长时间的观看屏幕,媒体的光波的辐射也会使学生产生视疲劳。,同时,也要对多媒体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做到组合优化。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范文2
实施素质教育就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有关电脑网络教学的问题,我在近两年来电脑教学实践中摸索并探究一些经验和问题。下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教师素质必须提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以达到与时代同步。电脑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全面合格人才。有人要问电脑好学吗?答案是:只要你会汉语拼音、会汉字就能操作。因为,现在电脑的操作系统都是中文窗囗界面,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所以,我愿意为大家学会电脑操作尽心尽力,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努力奋斗。
二、电脑网络教学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教育事业必须跟上现代化步伐,电脑网络教学势在必行。由于我国的电脑网络教学起步较晚,加上本国的国情,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网络教学还在困境中徘徊。特别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介入了教师们的备课、上课和教学研究中,教师对应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建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的建立使教师们不断的追求高效能的课堂教学模式,那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我校利用这种指导思想设计了各年段“作文三维教学模式”的课例,并上研究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发现、自主探究、积极意义构建的愉悦作文环境,学生的表达能力明显提高。可见这样的教学模式正使原有的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新的突破和质的飞跃。
三、电脑网络教学中的优劣
1. 网络教学的优点: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直观性强,知识面宽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不足之处:①电脑网络教学缺少自己的应用软件,这有待于软件开发商的开发;②自己制作的课件还不完善,有待于自己开发制作;③多媒体网络教室上网的费用高,给上网带来不便,这有待于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上网费用高的问题;④网络教学还应广泛应用在其它各学科的教学中。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范文3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快速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百姓的日常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不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将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生存。当今一些成人求学者,由于特殊的原因不能及时到校上课学习,但因为知识的充电,不得不参加的学历学习,网上教学就解决了这些求学者的困难,利用闲暇时间或在家不出门就可以从网上学到所需知识、求到所需学历。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但学生实际水平又有差异,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基础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比较陌生,了解甚少,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以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中讲到“免费电子邮箱”的申请这一章节时,要求学生在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但事实上有些同学早已经会用电子邮件了,而有些同学甚至连什么是电子邮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为此,我们可以让有基础的同学先用申请好的E-MAIL设置Outlook的账号,另外,还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练习。学生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而又由于起点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作为老师应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计算机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老师可以通过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老师还应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水平差异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采用补课的方法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网络的神秘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对于少数冒尖的学生,可给予专门辅导,让他早日成才。
计算机网络教学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熟练地进行上网操作,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即所谓的“百讲不如一练”。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上课前,要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方法、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出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会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网络教师可自制课件,优点就在于它完全能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件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在自制课件时,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课件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不宜过多。课件所展示的内容应该是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要短小精悍。②课件本身不宜太花哨。课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如果课件制作得太花哨,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就会从课件所展示的教学内容转移到课件本身上来,从而影响教学效果。③课件最好有一定的交互性。计算机和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计算机可以向学习者输出信息,也可以接收学习者的输入命令,并根据命令进行相应处理。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学习。④课件操作应简单。制作课件时,应考虑到不同的操作人群,以便他人能够顺利操作课件。⑤课件要通用。 课件设计制作好后,要反复测试,确保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由于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要针对某个教学目的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可以被学生所接受,我们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况,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从而起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理念,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另外,最好能将课件打包,从而能在不同的电脑中运行,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或是找到的教学资源,集中起来传到网上教学资源库中,这样经过日积月累,就会有很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可用。当然,有时候找到的资源不一定完全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那么可以对它进行恰当的修改,然后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网络上大量的共享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和上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信息网络教育在开放的环境中得以实施。网络开辟了学生自学的乐园,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网络搭建了师生交互的舞台,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上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师生之间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多样化的形式教学,将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最直接的手段,能为全社会各类成员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结果、不同形式的学习机会。能满足不同需求、不同目的、不同情况的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计算机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教学,但是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完善,师生信息技术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将会更加重要。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范文4
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现阶段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由基础部或公共计算机教学部门负责日常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困惑,比如:教材统一化,教案统一化,课件统一化等,这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⑴教学内容缺乏合理性。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各个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然而由于公共部门负责教学,教案与课件统一,这使得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要求,对文、理、工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进一步的重点引导,无法与他们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融合以达到辅助学习效果。
⑵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相同专业的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对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要高一些;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给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中带来困难。
⑶教学的方式、方法单调。由于基本上是采用案、统一课件,故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大同小异。大多数教师仍采用课堂集中授课一次与机房上机操作一次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缺乏在课堂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⑷教材建设相对落后。这几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而不少的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授课内容依据市面的教材,而已经出版的教材内容均滞后于现实需求。以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为例,部分高职院校仍在介绍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2003等内容,而目前较为主流的Win7、Win8、Office2007及以上的版本却不予介绍。诸如此类的问题应在公共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过程中及时得到解决。笔者认为教师自编讲义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之处。
⑸教学考核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考试是以浙江省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为依据,采用上机操作形式,甚至有些院校以省计算机水平考试成绩替代课程期末考试成绩,而这样的教学考核方式难免会让人理解为应试教学,失去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最基本意义。考证只是水平的象征和检验,绝不是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学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作用是辅助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高职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模块学习的需求统计与分析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分为以下模块: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中英文字录入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同时对电子、化工、建筑、会计、英语、市场营销等涵盖工、理、文、商科不同专业教学内容进行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的专业学生对不同的模块需求各不相同。
3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
根据上述的统计数据,我们对其结果进行了分析,如图7所示。图7中,分别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模块、中英文字录入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进行了学生学习需求统计和分析。从图7我们可以发现,各个专业对Windows操作模块、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这四个模块的需求比较大,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时对上述的四大模块加强教学。不难发现理工科学生相对文科学生而言在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信息安全模块等方面要求高一些;同时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数据库使用基础模块也同样有着像理工科学生一样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中英文字录入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模块要求比其他专业都要高,我们认为这与学生未来就业定位有一定的联系。我们探索了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实施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
⑴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课程组授课教师根据所授课的对象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对文理工科在内容上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达到有的放矢。
⑵教学团队分工与协作。从原来的教研室案、统一课件、材,到教学团队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模块备课,并将模块备课的授课资源相互分享。同时每位教师也依据不同专业班级有选择性地对模块内容进行增减。
⑶突出实际教学效果。对每一次课程授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从内容上更加突出计算机的实用性,结合当前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补充授课内容,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的结合,课堂边学边做。授课地点选在实验室,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理论后操作有一定的区别。
⑷考核方式创新。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辅助其他课程学习。考核不应只是将省一级计算机水平考试通过率作为教学目标,而更应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提高效率。比如,每年毕业班的学生都会因毕业论文格式而纠结和烦恼,课程组成员在讲授Office办公室自动化模块时就以我院的毕业生论文及论文格式要求为例进行排版,让学生提前学习论文排版。毕业生就业求职简历的制作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这样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该课程的学习实用性。
4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高职专科;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
G717.2
一、引言
笔者于2003年至2013年在湘南学院任教,2014年参加湘南学院“300工程”下基层挂职锻炼,挂职锻炼期间曾任教于中等职业学校-----株洲交通技校,它是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湖汽职院)中高职衔接的对口院校,2015年转至湖汽职院专科本部执教,在此期间,参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课教学,切身体会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初级人才教育教学体系,进而尝试探索高职专科与应用技术型本科联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意图从差异中寻求相互融通衔接之道,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成熟,培养符合产业升级和地方经济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与成果
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能力要求提升,而目前高技能人才成L缺乏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支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缺乏宽阔的升本教育通路,应用技术型本科由地方本科转型而来,缺少职业教育经验,二者属于相同性质、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各省都有高职院校与应用技术型本科对口贯通培养的试点工作,山东省2013年开始试点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湖北省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与武汉市应用型本科院校“3+2”分段培养;湖南省湘南学院药理学专业与湖南中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本联合培养机制。
三、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专科和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差异化问题
高职与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对接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模式关键在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实施措施过程的合理衔接。在探索一体化、梯次递进的合理衔接中,遇到诸多差异。
1. 培养目标的差异
社会对于人才需求大致分为四种:技术型、技能型、工程型和学术型,同时IT行业一般组织机构人员自底向上一般可归纳为四个层面:操作层、执行层、管理层和决策层,高职专科阶段应侧重基层岗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尤其是操作技能、执行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在技术型和工程型的技术管理人才,侧重执行能力、管理能力、设计规划、控制决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2 .课程体系的差异
高职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市场效应,企业需求,由于我省应用技术型本科大多由地方院校转型而来,难免摆脱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
就计算机网络专业来说,湖南汽车工程职院实行教做一体化,将在校所学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本能力课、岗位核心能力课程、公共选修项目、综合素质选修项目、和专业拓展课程、社会实习与综合实践几大板块。
而湘南学院作为新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方本科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保留传统课程教学体系:公共必修基础课、公共选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通过对比可见高职专科对于课程设置以任务为驱动,工作岗位为导向,更适合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
3.教学实施过程的差异
(1)教学设计方面
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串行,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学生二年级一期开始专业基础课学习,与后续专业核心课紧密衔接,1-3周每周开设16课时的《mysql数据库管理与应用》共计48课时,衔接4-7周每周16课时共计64课时的《PHP编程基础》,直至8-11周学习共64课时的《PHP+Mysql动态网页设计》。
(2)教学手段方面
PBL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组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湖南汽车工程职院计算机网络专业开设《数据库管理与应用》,48课时教做一体化课程,全部课程机房完成,湘南学院开设《网络数据库管理与设计》,48 课时其中32课时理论课,仅有16节课内实践课。
(3)课程考核方式方面
湖汽职院随堂考试、过程考核、闭卷考试、考查等多种考核方式并用,专业核心课多以过程考核方式为主,重在技能操作考核,而非理论知识闭卷考试。过程考核对于计算机专业较之闭卷考试,更能体现职业教育重视技能操作的教学理念。
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湘南学院保留传统学科学术型本科院校的形式,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过多的使用闭卷考试,有偏离重技能、强操作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
(4)常规教学管理方面
湖南汽车工程职院组织常规教学检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期末教学检查三个阶段。初期教学检查包括本学期教学任务、授课计划、前两周授课教案的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包括已完成授课计划教学周次的课程教案、学生点名册、学生平时成绩登记册、学生已完成的上交作业等资料的完整性以及是所有资料否符合授课计划;期中教学检查包括期中教学检查中全部完成的课程教学资料。
四、结论
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个较高层次,不应该受到传统学科的禁锢,片面地、形式上强调高职特色,应该从理念上、整体上和人才培养的实施全过程上突出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并且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施环节都应该与普通本科区分,突出职业性、技能型;同时吸取高职专科符合职业教育理念的办学模式,发挥自身理论性、高端型的优势,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檀祝平.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试点问题的再思考 [J] 职教论坛 2014.4
[2]鲁武霞. 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观念桎梏及其突破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08)
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教案范文6
科研信息工作,即科学研究信息的收集、管理、研究、利用和向上级领导提供真实准确的所需情报信息的工作。就教育教学机构而言,科研信息工作的职责与职能实际可分为两部分,1.教育、教学的科学研究及组织工作。2.教育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教学资源信息的收集、管理、检索、利用及管理方法与设备配置的研究(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统称为教学资源。基本分为三类:a. 人的资源 b. 物的资源包括各种媒体和教学辅助设施 c. 是无形资产包括学校品牌、政策、管理和公共关系)。当然,还有向上级领导层提供真实准确的所需资源信息情报的职责。(以下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第二项的内容)
目前,在科研信息工作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容易将分属不同概念和范畴的信息技术、信息管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及教育技术的手段混淆。
如其一:用于教学和科研、管理等信息的收集、管理、再利用等工作工具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及技术手段,与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混淆,科研信息工作部门容易等同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管理处或指导处;
其二:教育、教学资源,学校管理信息的收集、管理、研究、利用,与电化教学的等同与混淆。
根据我校多年来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体会,我们认为科研信息工作应侧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
一.信息系统及设备资源的规划与管理(科研信息工作的职责)
a. 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的规划与管理
信息系统的规划与管理,实质上是包括了设备资源的规划和信息资源的规划与管理。即硬件和软件的规划与管理。其研究的重点不是建立什么结构的网络,(依目前的发展水平,教育系统及相关行业的计算机网络结构基本上是一个成熟的、通用的、标准的结构。象拓扑结构,百兆、千兆网等) 重要的,或者说必须明确的是,信息工作的职责是规划、研究建立一个能够准确、快速向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和有关部门,提供所需信息的信息网络系统及相关应用系统平台。通俗的讲,就是规划和研究建立一个知道能够干什么,有什么用途的,能够达到什么效果的网络系统及相关应用系统平台。
网络系统及应用系统平台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物理概念。网络系统是信息的载体,或是信息流的物理链路;而应用系统平台则是信息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或是信息流程的集成方式。
比如说,在校园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在系统软件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建立教务管理系统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学籍管理、考试评价、教师反馈管理等等。同时,我们还可以在校园计算机网络基础上,建立人事管理平台,教学资料、教案管理平台,总务、财务、财产管理平台,设备资产、技术档案管理平台,多媒体教学管理平台,数字图书馆等等。这些分支应用平台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或关联,集成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数字化应用管理系统,即数字化校园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平台。(象windows等系统软件只是支持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运行罢了,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教学或教学管理)
科研信息工作的侧重点之一就是研究、规划、制定校园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管理方式,管理方法,以及信息流程的集成方式。而信息流在网络系统中运行时,是否流畅、是否稳定可靠,是否安全(数据安全和数据自动恢复),则是做为评判信息之载体的网络系统优良的唯一标准。
我们的规划理念应突出“功能性”并将其放在决策的首位。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最好但求最佳最实用。计算机和IT产品换代周期之短,在你签合同时,或许你的选择就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因此,在强调“技术性”的同时更要强调“功能性”。目前,一些单位,普遍只偏重网络硬件设备的规划投资与建设,而忽略应用系统平台软件的规划、投入与建设,甚至在学校建设中没有软件投资的预算(更何谈软件维护的预算)。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商在谈判中最开心的事,是客户对应用软件、对应用系统平台“不感兴趣”。以至于一些学校在网络建成多年以后,除了上网(INTERNET)浏览、文件的互传等家庭单机也能完成的功能外,别无它用。更重要的一点,盗版软件在校园网中的广泛使用,会给学校带来潜在的巨大的隐患。
b.信息采集、制作及终端显示等设备的规划管理及投入重点
信息采集与终端“显示”是学校教学、管理等数字网络系统的“输入”与 “输出” 端。“输入”的目的是“输出”。
以课堂教学软件为例,其软件制作的全过程,可归属为信息的采集与加工过程。采集与加工的目的是为了课堂教学的需要,最终的表现形式是在终端设备上(课堂上)显示文字、图形、图象、播放声音,以求完美的表现软件的创作意图。
一些学校在设备投入上普遍重“中间”而轻“两端”,在配置计算机教师使用的计算机时(专业软件制作人员除外),盲目追求高配置,机型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忽视了对采集设备和终端显示播放等设备重要性的认识。致使一些教学软件在计算机教师的计算机上运行时很流畅,很漂亮,而在课堂上、教室内的计算机运行时却十分困难(包括演示教室或专门的多功能、多媒体报告厅),甚至不能运行。显示设备、打印输出设备、扩声设备也同样存在因配置偏低造成的图象清晰度低,色彩失真,声音失真的问题。软件制作的再好,课堂上不好用、运行不流畅、最终显示效果不佳,甚至不能用,岂不是舍本而求末!
对采集设备(包括摄象机、扫描仪、数码相机、录音设备)也同样存在着误区,一个耳聪目明的人,才能将他的所见所闻真实的向人们加以描述,采集设备如同人的眼睛和耳朵,前期设备如果“耳目失聪”,后期设备再好,也不会加工出好的“作品”。
转贴于 那么,作为国家级示范校,究竟需不需要专业级或准专业级的采集与输出设备呢?
还以课堂教学为例:我们知道,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中,教师往往将在课堂(或普通)环境中难以捕捉的实验,在课下做成功时,用视频设备记录后,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如:生物演示实验中,向学生展示培养皿内的菌落和记录培养菌落生长过程时,如使用电视视频手段,没有500线分辨率的专业设备或准专业设备(摄象机或电视机),是不能清楚、真实的显示原物体的图像和色彩的。如使用数码相机采集制作,虽然有些普通便携机型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没有问题,但在复杂环境中就无法使用。(如培养皿玻璃材质的反光,会影响皿内菌落成像时的清晰度。化学实验使用的玻璃器皿、试管等的反光,也同样会影响玻璃器皿、试管内物质的形态、清晰度和颜色的还原)而要克服这些问题,只有专业或准专业机型在加装相应镜头后才能解决。(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刚刚接触实验的初一学生,如同一张白纸。当你把一幅“模糊”的图像展现给他时,他可能不会认为是图像不清楚,不会认为是图像色彩不准确,而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就如同他所看到的图像是一样的,是“模糊”的。因为学生最相信的人,是他的老师。)
普通便携型数码相机或摄象机所具有的只是记录功能,专业或准专业数码相机或摄象机则更加强调的是创作功能。这种“创作”功能不仅在教学、软件制作中非常需要,更重要的是,在不断加强的学校数字化管理进程中,更是需要(如校史资料、重要文献、校舍、设备技术档案的数字化存档等)。
二.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收集与管理,引导和指导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再利用(科研信息工作的职能)
互联网和校园信息网络系统,是承载教育教学以及校园管理信息的非常便捷有效的信息载体之一。利用信息技术及其系统,辅助教育教学及进行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离不开便捷有效的校园信息网络及信息资源。校园信息网络形成之后,教育教学资源信息建设成为校园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构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施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实现数字化的信息采集、制作、存储、检索与再利用,提高教育教学科研信息工作水平,已成为科研信息工作的重点。
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是在校园信息网络系统基础上发展实施的。通过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校园网内部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建设要比互联网更加有效和有序,也更为重要。信息匮乏和信息过剩、信息淹没,同样是一种灾难。如果当你向系统查询一项所需专业信息,系统却给你提供了一万条相关信息时,系统就等于没有给你提供信息。“信息过剩” 的来源是当代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和膨胀。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信息的制造力、生产力、传播力资源是无限的,而接受信息的“注意力”资源却是有限的,因此,学校可以利用管理规范、管理技术防止垃圾信息的输入,可以界定“范围”,保证信息的专业性、正确性和针对性。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的管理、利用,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网络化使传统的、个别的、孤立的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创造出全新的学校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流程。
实质上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是对学校全体员工“教育教学智慧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不仅仅是被动的收集、记录教育教学资源信息数据,或是将信息按某种特定方式排列以便于搜索,而是包含了对学校全体员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步骤的归纳和肯定。比如,一些好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模式,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经验,往往只存在于教学管理者、教师个体头脑之中,即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有交流也不是十分便利(往往受到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能否让这些交流更快捷,更有效呢?通过构建校园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的手段,可以有效的达到学校全员之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或自我学习。同时也更容易使这些“智慧”在资源信息管理平台中存储、再利用,不会随着人员的变动而发生“智慧”的流失。
我校领导班子和教师为我校的管理与教学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校的建设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将我校许多优秀教师的经典课件、典型教案、课堂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管理经验、管理文献等元素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供校园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管理平台存储、调用与共享。
例如:我们可以将那些优秀的,即将退休(或已经退休的)的老教师所讲授的精彩课堂实况(系列),录制成资料片(有些属于抢救性发掘的含义),供我们的新教师学习、观摩。
我们还可以将这些老教师的经典教案,进行数字化存储,在网上展示。
随着青年教师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普及,我们更应该提供一个能够和校园网络资源信息中心进行无缝链接集成的、跨平台的网络备课系统(如:能使多种格式的文本文件,图象、音视频文件之间的相互调用、提取,及网络音视频编辑等)。使得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备课。且可将教案在网络上存储、提取并演示。让学生们和其它教师也可以浏览其教案,以达到方便学生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有利于教师们之间相互学习的效果。使之更加便捷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和全体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
对“教育教学智慧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使之再利用并有效“增值”,是教育教学资源管理过程的数字化变革与创新。而其变革与创新,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并借助其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基础而实现的,其数字化变革与创新,提供了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储存,和“教育教学智慧资源”再利用、再发现的有效工具;提供了在校园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内,摆脱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随时的自由交流、检索、学习的巨大空间。在技术变革与创新,推动教育教学方式创新的同时,让课程去驱动技术,引导技术的发展,并反作用于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的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发展历程上必然的历史潮流。
构建现代化数字化的校园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平台,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资源信息管理水平,服务于教育与教学,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是科研信息工作永远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3.1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