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1

关键词: 课程改革 艺术 困惑 发展

新课程改革现阶段已全面实施了,使基础教育变得格外充满活力,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可喜局面。学校新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城里的一些学校,已经享受到了课改带来的许多好处。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农村中小学带来了诸多的困惑和挑战。由于在经济、思想观念及资源条件等诸方面的差异,导致城乡艺术教育教学在方式与效果上的差距,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城镇艺术教育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我们农村艺术教育却存在着长期落后、止步不前的状况。几年来,通过对农村艺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越来越有一种强烈意识,那就是搞好农村艺术教育,带动农村学校的各种教育,减少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希望我们广大教育者能够引起思考和关注,共同为我们的农村艺术教育献言献策,让广大农村孩子的心灵同样受到艺术的熏陶。

一、艺术课新旧课程标准的背景

过去的应试教育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动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及各种技能的培养。像美术课就只有素描、色彩,素描就是静物、石膏、人像这样一个固定的过程。而音乐就是简单的识谱、唱歌等。这种被动的教学形式大多还没有条件上或挪作他用。故旧课程标准下的农村学生几乎享受不到艺术的熏陶,导致的最终结果当然是学生面对枯燥的数理化知识,缺乏艺术的创新,形成高分低能的状态,在这种情景下,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新课程标准提倡了人文意识和创新意识,它的价值体系中明确要求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而艺术课教学过程中的情趣,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性,提供了创造活动的最适宜的环境。通过艺术课程培养的人文和创造精神,将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农村艺术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困惑

在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还没有它应有的地位,相当多的一部分农村中小学还没有真正落实艺术课,有的学校甚至无教师、无教材、无作业、无考核、无检查。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艺术教育的思想和现象广泛存在,艺术教学存在着大面积的“空白”。艺术课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素质较低,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依然陈旧,很难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农村的艺术教育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培养多向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剖析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的落后。

农村学生家长及部分管理者、教师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要求。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围绕考试转是其主要特点。他们的观念中总认为“少搞点名堂,多做点作业,背点书,考好成绩”那才是最重要的。艺术课充其量不过是点缀而已。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无暇顾及,教师上课也十分被动。

2.管理上的漏洞。

在农村学校中由于校级管理者对于艺术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再加上艺术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很难拿出一套完整合理的艺术教学质量考核的办法,因而对于艺术教学工作无法评价,无从奖惩。也导致部分艺术教师上课缺少压力,没有动力,教学行为不积极。

3.农村学生的适应性落后。

农村学校信息闭塞,农村学生同城市学生相比,接触新鲜事物、获取社会知识的渠道明显地窄得多。他们见识面少、胆子小、基础差,适应不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方式。

4.办学经费严重短缺,办学投入落后。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改变,而这些转变顺利实施的一个前提就是现代化教学的硬件。现在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学校缺乏相应的教学器材设备,绝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一件艺术课硬件方面的教学器材和设备。而农村学校的经费十分短缺,办学投入非常少,对于艺术课程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学生也买不起学习用具,教学操作起来难度大。

5.课程资源和师资落后。

现代课程资源越来越呈现多样化,而校外课程资源在农村学校极为有限。这种不足给农村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也限制了艺术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另一方面艺术方面的师资也相当缺乏,艺术课通常是其他课程的搭载,甚至完全被打入冷宫。

三、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发展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挑战,要促进农村艺术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我认为应走特色之路。只要对农村的艺术教育工作的冷静性有重新的思考和清醒的认识,主动担负起农村艺术教育的重任,充分挖掘农村艺术教育的潜力和资源,根据农村教育的特点大胆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变劣势为优势,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艺术教育的新路子。

1.重视舆论宣传,更改教育观念。

全方位的舆论宣传使人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更是服务经济发展,面对未来社会的迫切需要,宣传现代教育理论是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

2.克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

农村基础条件差,硬件不硬,但可想方设法去克服困难,争取进步,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①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把握课改的方向,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实践新课程改革。同时及时收集、处理课改信息,研究实施课改的正确目标。

②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现在农村学校硬件配套少,就更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如微机室,可采取相互结合的办法就可解决课内的设计内容,此可谓一举两得。合理开设校本课程,也应该有农村自己的优势。广阔的农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美术资源库。如秀美的山村,农村的乡风习俗即可成为特有的资源。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片质朴的、可爱的土地,摄取身边的画面,让学生尽情去感受和描绘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3.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行之有效最关键的一点,必须有一套科学、有效、容易操作的评价体系。现今高考、中考的指挥棒的方向实际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评价体系不改,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只能“望书兴叹”,更不敢放开手脚去按照新课程标准去组织实施教学。

4.实施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式。

艺术课的教学应用从单一的技能培训转化为综合化的实施,即艺术教学综合化,如可将美术、音乐、戏剧、舞蹈、体育甚至影视等多种艺术学科综合在一块。从目标、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有机结合,这样艺术教学就会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学生很容易从中体验艺术的审美。学校要注重提高艺术课教师的地位,加强艺术课教师的培养,作为艺术课的教师则更应大胆实践,积极探究艺术综合教学的途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问题;小学数学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资源和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通过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学习的模式、教师授课的方式和师生探讨的方式得到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处理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增添学生探究新问题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中遇到的问题

(一)21世纪以来,中国逐步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无处不在,小学数学教学也在随着信息时生重大改革,小学数学作为教学中重要的课程,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领域的必然走势。小学数学教学引进信息技术是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认知能力,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应侧重于教学课程,以免出现脱离课程目标的结果。

(二)教师作为应用信息技术的主导人员,如果不能熟练的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对于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会有很大的影响,一些资深的教师,并不能熟练的应用信息技术可能会造成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会有一些难点,要点。本就很难被学生所理解运用。很多时候数学都是将抽象的该概念转化成具体的事物,再把具体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概念,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信息技术的设定上,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合理的设定出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转化[1]。近几年,中国普遍的中小学才开始实施信息技术,所以还不是很完善,很多教学课堂通常都是以教师电脑操作大屏幕,学生观看为主。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表现形式足以吸引他们眼球,可是对数学学科来说还需要体现出数学教学的特点,数学是严谨的,所有的论证依靠的都是理论知识,所以教师在制作影像的时候一定要全面的把数学中理论部分表现出来,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多方位的呈现出小学数学的特点,用丰富的画面体验出数学特有的语言[2]。

(三)信息技术本就是通过图像、影像及色彩来教学,其中没有老师与学生的直面讨论交流,而是通过大的视觉效果体现出来。此时就要注意到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能否接受这种新型的上课模式,小学数学多是以理论为基础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下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而信息技术丰富的教学环境,很容易会使小学生忽略理论知识,使学生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

二、信息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多种软件的开发给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改变,每一种多媒体形式都是靠相应的软件表现出来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促使小学数学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象的表现出来,比如小学数学中关于梯形面积的应用,利用ppt将梯形面积所需的动态图像清晰的呈现在学生们面前,动态的展现梯形的特点,把每个边都分解开来和学生们讨论,这是信息技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首先要培养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素养,任课教师要做到熟练运用信息教育,使课堂内容更精彩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多时候数学都是将抽象的该概念转化成具象的事物,再把具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概念,所以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信息技术的设定上,要结合小学数学的特点,合理的设定出具体与抽象之间的转化。

(二)小学数学课程主要是激发学生们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课堂教育,对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的奥秘是未知的,相比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加入信息技术的教学会更加吸引学生探索未知的数学。我们拿小学数学来说,在学习《圆柱》一课时,关于圆柱的学习,圆柱的教学难点一直是侧面展开图,尤其是在讨论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时,学生比较难理解。

(三)信息技术给教学事业带来了很大方便,多样的展现方法给教学提供了不可忽视的帮助,例如:在小学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中有关于《平移与旋转》案例中,平移距离的问题一直是教学中学生比较容易犯错误的一点,加入信息技术的配合,制作平移的视频,添加丰富的色彩,在每个位置都标出不同的颜色,在老师的演示解说中,直观的观察每条线每一个点的位置,具象的展现方法,让学生看到就明白其中的含义。

(四)我们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做一个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网站,在网站中根据小学数学的难点、要点,进行论述,把小学数学中的要点、难点都明确的标出,提出新的问题,结合小学数学理论进行探讨,网站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的,也可以是以学校为单位的建立,让学生和老师进一起进行讨论,其中学生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明确的标出,让老师解答其中的难点,让老师知道每个学生的困惑处而老师也可以在网站中提出自己觉得容易被学生忽视的要点,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快速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结束语:

信息技术在信息时代数学教学课程改革中占据主要位置。所以,提倡在小学数学课堂引进信息技术,并通过不断的研究实验,力求做到用最好的方式把信息技术呈现在小学数学课堂。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新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考验,迅速的将信息技术到小学数学教学,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11 (03)256―257.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方法

课程改革对于教师和数学教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从侧面指出了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详细深入的了解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意义,并以此为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理论依据,积极优化数学教学,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也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首先,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的重视缺乏和故步自封致使数学教学单调枯燥,学生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次,数学知识有些抽象,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并且需要大量运算。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简单,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原因的限制,因此对于数学知识难以快速完全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学生负担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探索知识,掌握知识的有趣过程。这本能让学生非常喜欢和投入其中,但却由于负担重致使学生对于数学丧失兴趣,产生应付心理。学生负担重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一部分教师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布置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做,教师的这种行为致使学生不得不用更多的时间做作业,作业负担大,对于数学的兴趣也被打压了。其次,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过高。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很容易让家长忽视孩子的学习状况和身心特点,一味的要求学生提高成绩,刻苦学习。家长急于求成的心理致使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对数学学习形成反作用。学生负担重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还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教师没有正视与学生的关系,也造成了数学教学中的缺陷。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认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就可以了,很少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并缺乏与学生的互动。这种状况致使学生知识理解不透彻,个性发展受到阻碍。

二、使数学教学更合理更优化的方法

1.将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

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数学知识也有些枯燥并且难以理解。教师如果死板的按照课本进行教学,毫无新意,学生的听课和学习积极性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也就无从保障。数学教学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加数学教学的新颖性,还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改进教育思想,巧妙地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促进数学教学的合理优化。例如,教师在教授加减乘除知识时,教师可以扮演售货员的角色,让学生扮演顾客,通过货品的价钱计算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这种生活与教学的相结合能够让学生觉得数学更亲切更有趣,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增强数学知识的直观性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是学生对于数学积极性不高和理解有碍的主要原因。与言语和课本相比,具体的物象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应当充分采用数学道具,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法,通过有效方式增强数学知识的直观性,引导学生更简单的理解数学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多思考多创新,努力使数学知识更加形象直观,从而有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教大家认识各种几何体时,正方体可以选魔方,圆柱体可以选奶粉盒,长方体可以选黑板擦。这种具体的物象可以让学生更简单直接的接受数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印象。

3.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不仅仅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他们还应当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不仅掌握教师教授的固定知识,还要学会思考,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自主思考不仅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更快地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增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本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学习进步。例如,教师在讲授减法时,告诉学生4-3=1,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还有几减几等于1,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

4.加强师生互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4

关键词:困惑的原因; 困惑的分析; 困惑的解决

乘法意义的教学是小学数学的一个古老内容,在传统的乘法意义教学中,强调“几个几”,要求学生说出谁是“几个”和谁是“几”,即相同加数是多少,和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好多教师为了学生能熟练掌握这“几个”和“几”,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是,“新课标”教学理念却淡化了“几个几”的严格要求,只要按照乘法交换律的意义,一个乘法算式怎么说明它的意义都可以,如“3×4”,既可以理解为“3个4”相加的和是多少?也可以理解为“4个3相加的和是多少?还可以是3的4倍是多少?和4的3倍是多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遇到类似这样的例子:教材在乘法初步认识和口诀的教学中应用的是新理念,但在很多例题中却沿用了旧的内容,这让很多老师们“迷糊”了,使不少奋战在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乘法意义教学中就有了和我一样的困惑。

一、产生困惑的原因

我就自己教学实践的经验来反思新教材关于“乘法意义”简单化的思考。 “乘法意义”的改革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模棱两可的问题。例如:既然不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也就不再区分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个数的位置,这样一来,“4×3”或“3×4”都可以用来表示“3个4”或“4个3”,那么整数乘法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该怎么理解呢?再如:整数乘分数乘法“5×3/7”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应该表示5的3/7是多少,但是根据整数乘法意义的延伸,完全可以理解为5个3/7相加是多少?或者是“3/7的5倍是多少?”我想5×3/7”与“3/7×5”这样的算式在表示意义上的不同。很多的教辅资料仍要求进行严格区分乘法意义。如:“填空5×3/7表示(5的3/7是多少?或者3/7的5倍是多少?或者5个3/7相加是多少?)”如果交换因数的位置来列式,列出来的算式又该如何理解呢?等等如此的问题很难解释清楚。

二、对困惑的初步分析

产生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一些算式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例如:“4×3”到底表示“4个3相加”还是表示“3个4相加”;“5×3/7”是表示“5的3/7是多少”还是也可以表示“5个3/7是多少”;“同学们去植树,每人植3棵,某班45人,共植多少棵树?”如果列式为“45×3或3×45”该如何理解等等。我认为出现这样的困惑很大程度上与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有一定的关系。事实上,在九十年代,就已确定不再区分被乘数与乘数了。但是直到今天,很多地区仍在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上,仍将小数乘法的意义与分数乘法的意义作为一个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来安排,仍在强调“5×3/7”与“3/7×5”这样的算式在表示意义上的不同。很多的教辅资料仍要求进行严格区分乘法意义。如:“填空5×3/7表示(5的3/7是多少?或者3/7的5倍是多少?或者5个3/7相加是多少?)”。这样一来,就与新教材的乘法意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冲突,给仍在使用老教材的教师与学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思维“混乱”。但是改革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新课程理念的扎根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变过程。面对这样一个“转型”的阶段,我们更应深入地把握教材,深入地领会新课程理念。

三、用新的理念审视新教材中乘法意义,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整数乘法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一提法在过去和今天的教材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形式上,新教材允许把“2+2+2+2+2”改写成“2×5”也可以写成“5×2”。反过来,也就是说“5×2”可以表示“2个5相加的和”也可以表示“5个2相加的和,或者是2的5倍”。这可以说是 “乘法意义”的一次突破,使我们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更接近其本质,因为“5×4”可以表示多种意义,新教材“乘法意义”不再是一个答案了,以前只有一种意义完全是人为规定。有了这样的规定我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就可以解决了。

四、乘法意义的阶段性与统一性解决教学中的困惑

“乘法意义”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含义,并且可以用“向下兼容”来形容。首先,“几个”是“几倍”的特例。在整数乘法中,两者是等价的,这种思想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认识“几倍”;当得不到整数倍时,就出现了小数倍,这时“几个”是“几倍”的一种特例,“乘法意义”也就开始了扩展。其次,“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是“一个数的几倍”的特例。当不到1倍时,我们就习惯于说“几分之几”,而不说“几倍”,可见“几倍”和“几分之几”只是说法上的不同而已,本质上却是一样的。这种思想结合实例与直观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含义进而对“乘法意义”进行有效扩展。在学习了百分数之后,“几倍”和“几分之几”都可以用百分数来表示,这样,“乘法意义”的不同表述的统一性又一次体现出来了。由此可见,“乘法意义”具有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统一性,这也是必然的,因为都是“乘法”嘛!可是,我们过去的思想却一直停在一种不统一的状态,或人为分裂状态。从“单价×数量=总价”到“1倍数×几倍=几倍数”等各种各样数量关系式及相应各种各样的题型中,常碰到这样的实例。“乘法意义”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基本的概念,老教材和新教材在处理上可以说是有很大的区别。从上述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新教材的更加科学的一面和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的一面。愿各位同行能带着以上思想去审视新教材中的“乘法意义”,以领悟更加完美的“乘法意义”,也让学生用全新的“乘法意义”更好地掌握“乘除法应用题”(这里用“乘除法应用题”是因为本人看来“乘法”和“除法”本身就是相对统一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现行教材在分数乘法的意义等方面还有所保守,但愿新教材能更加开放些,让“乘法意义”走向“统一”,让我们对“乘法意义”的认识更加接近它的本质。

总而言之,新教材“乘法意义”的改动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学生进一步学习需要的正确之举。对于处于一线的我们,应整体把握改革进程,深入钻研新教材,持续学习新理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避免盲从,减少困惑。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3]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效教学 现状 策略

一、对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的分析

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从传统到现代,从旧到新的更替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随性,目标不明确

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是每一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最基本要求。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应付考试。其实,教学的目标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只是“授人以鱼”,而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渔”,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做人,从而能够自主学习,健康成长。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教学不应随性而为,应该在明确教学大目标的前提下,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2.教学陈旧,方法不恰当

虽然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有一部分教师却对其视而不见,依然沿用旧法,照本宣科。教师的陈旧教学观念,“权威者”的教学角色,“一言堂”的教学方法没有得到改变,学生的主体性也得不到彰显。再加上数学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很难通过语言就表达出来的,而小学生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又很弱,教师若是教学方式不恰当,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活动高耗低效。

3.教学盲目,追求形式化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还有一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新理念、新精神的教学优势,愿意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但却对教学改革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中不求实效,只是盲目地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外繁中空。课堂上,学习氛围看似热闹非凡,但却杂乱无章;学生看似津津有味,却是被绚丽的教学形式吸引眼球,教学的实质内容则被掩盖,严重地影响教学效率。

二、对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修养

在新课程中,将教师比作一眼清泉,泉水常新长流,才能给学生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创设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也很多,但是最关键的前提是教师,他们战斗在教育的最前线,就应该紧跟教育潮流,与时俱进,积极地参加教学培训活动,不断地学习,更新观念,科学定位自我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在改革的路上,敢于尝试、改变,勇于探索、创新,在教学中将新的教学观念落到实处。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形象直观地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给学生带来的困惑,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创设为教学活动服务的好情境呢?

(1)情境创设要有可探究性,能够深化学生的认知。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的学科,探究学习自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环节。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认知水平的高低差异,所以,探究活动的进行一定要优先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设置了“转变角色”的问题情境:今天,让你们过一把老师瘾,换你们问我问题怎么样?你们自己随便说一个多位数,老师就能直接判断它是不是能被3整除,相信吗?在教师大显身手的过程中,学生充满了好奇和疑惑,急切地想要知道这个解题的“绝招”。而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探究活动,解开谜团,加深认知。

(2)情境创设要有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制造高分的机器,而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学生不仅学的是知识,更重要学的是能力。实践是培养能力的最佳手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了教学活动中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实践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数学学习充满观察、分析、操作、模拟、推理、迁移等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行为,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亲身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技能,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探索知识的延伸奥秘,获得整体能力的提升,增强动手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3.有效地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数学、实践数学、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标准,掌握了多少知识,取得了多少分数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应该是学生能否应用这些知识,应用了多少。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有效地联系生活,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熟悉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增强数学思维意识,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和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策略

“创设情境”是新课程着力推行的教学策略。由于文本知识抽象,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利于学生理解内化,需要教师将其与学生日常生活沟通,创设情境。情境,是参与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和环境。鲁永红与叶龙俊在他们的论文中提出:创设情境就是以情境为载体,以探索、交流和建构为手段,通过揭示事物间矛盾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主体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理解和生成数学知识,掌握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最终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存在的问题

1.创设的数学情境没有年龄划分

感兴趣的数学情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尤为突出,但是对于小学生不同年龄的数学情境创设也不能应用相同的模式。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地追求能够创设出情境,并没有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究竟对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感兴趣,如果设置的内容是学生不感兴趣的,那么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究竟什么样的数学情节会使学生感兴趣?这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来定,不可混为一谈。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所以低、中年级的数学情境创设可以突出故事性,像童话故事、小游戏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主要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开始对“有用”数学感兴趣,所以中高年级的情境创设要多一点现实性,应该尽可能选择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形式呈现。

2.数学情境创设不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许多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不让学生有动手操作的过程,将一堂应有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课讲成了一堂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因为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直接接受数学知识的结果比他们动手操作要更容易,也更加准确,觉得让学生动手操作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影响课堂的秩序,所以教师在数学情境的创设中就删去了学生动手这一环节,只单纯地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数学情境。但是这种数学课最后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由于缺乏动手操作过程,对于知识的掌握就只会停留在课本上,不会联系到实际中,因此印象也就不会深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创设具有年龄特点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新课程指出,数学课应注重学生亲自体验,以利于学生依托自己的感悟来理解抽象知识。小学生的体验应是分年龄的,不同的年龄体验不同的情境。但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的时空条件又决定学生难以经常进行社会实践,而创设的数学情境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学生感悟体验提供活动平台。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创设的数学情境并不单纯是让学生进行体验,更重要的是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锚地”和探究的“跑道”,否则,学生思维不启动,体验就没有意义。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年龄特点创设不同的数学情境,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的情境不仅要形式多样,能让学生积极活动,更要充满数学思维诱惑,能让学生产生困惑和探究的欲望。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数学知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体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的演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固然重要,但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助于他们对新知识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开发学生的智力。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兴趣的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发现知识,这样达到的效果比教师单纯的讲解要好,学生掌握得也会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鲁永红,叶龙俊.谈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