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范文1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其实质就是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行开设的帐户,同时所有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以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支出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001年国务院通过了财政部提出的《财政预算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标志着我国国库制度改革的正式启动。随后,根据财政部提出的改革方案,各级各地陆续开展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框架构建(建立)工作的逐步深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已势在必行。但是由于我国公共财政的改革毕竟才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配套制度尚未建立,外部环境还不够完善,所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也就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与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以更好地推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更好地使财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目前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思想认识尚不够统一。

(二)作为国库集中支付基础的部门预算,其编制和管理还不够规范。

(三)部分预算单位的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国库支付制度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使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四)“小金库”仍未绝迹,有抬头的可能。

(五)是相关的配套改革尚未跟上,成为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的瓶颈。

二、顺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做好宣传和协调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

应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必须明确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变各部门和单位分散支付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只是财政资金支付方式的变革,资金的审批权、使用权、开支渠道、预算定额均不发生变化,也没有弱化各部门和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责权限。充分认识到“集中”不是“集权”、“收权”,也不是财政部门与其他部门财权的转移和重新分配,而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发展要求,必须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诚然,要对几十年来的支付方式进行根本性改革,确实需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及时纠正各种错误观点,对出现的利益问题进行协调,做好相应宣传解释工作。

(二)继续推进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进程,切实提高预算编制和管理水平。

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来核定具体支出额度,并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专项资金应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只有在细化了的单位预算和年初预算到位的情况下,单位用款计划编制准确,集中支付才能确保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一方面应在集中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赋予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一定的预算高速权力,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这样既能保证预算单位按预算列支,又可以促进其预算编制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加强单位财务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

各单位财务人员要及时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后出现的新制度、新业务、新方法,强化财会人员的操作技能,国库支付涉及预算编制、用款申请、计划下达、项目管理等多个环节,这就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做财务核算员,还要做掌握全局的预算员。一是应加强单位财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至少应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经培训仍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一律调离,重新安排工作,把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较好职业道德的财务人员吸收到该岗位上来;二是建立起单位财务人员业绩考评机制。由财政部门具体负责,国库支付中心和各单位配合,每年对各预算单位财务人员进行一次客观、全面的考核,对业绩突出的,由财政部门给予表彰,使其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业务素质得到较好的提高。

(四)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人行等部门,定期对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设举报电话,对举报人保密,并给予适当奖励,对检查及举报中发现的“小金库”现象,对其单位负责人从严处理,追究其相应责任,避免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

(五)必须深化配套改革,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必须进行配套改革,这些配套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紧制定和完善改革的配套制度办法,以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需要。如及时修订《国家金库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抓紧做好《财政资金支付管理办法》及相关资金清算等办法上升为法律或部门规章等工作,完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法制建设,增强改革的权威性、合法性与不可逆转性;研究修订《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制度;研究制定改革后单位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国库支付凭证的使用和管理办法、银行财政业务手续费的支付标准和预算单位提取现金管理办法,既方便预算单位用款又保证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范文2

(桐乡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浙江·桐乡)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公共财政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部门预算体制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新会计制度。本文就当下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普遍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编制体制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显得有些陈旧,它已经与现行的会计核算机制产生了许多冲突。截至目前,我国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依然存在许多不协调的因素,影响了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营和管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与冲突将是我国公共财政未来改革中的重点领域之一。例如,2013年财政部的《新事业会计单位准则》就要求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增加相关的会计核算科目。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会计核算方法普遍不明确、不详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方法是由财政部统一发文进行规定的,但是没有考虑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来制定会计核算方法。另外,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也没有对支出进行详细划分,也就是说没有在一级会计科目下设置二级和三级科目,这样不利于发挥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指导作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不确定也使得部门预算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和执行,严重影响了单位的工作效率。

(2)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相关规定之间存在矛盾。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制定与会计核算之间没有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使得各个部门之间自主制定各自的部门管理规定。但是,部门预算的改革最终还是要通过单位的会计核算流程。在部门改革预算中,行政事业单位由于没有做全面的资金使用情况预算而无法提供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因而会计核算工作也无法继续进行。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改革方案的某些规定脱离了其会计核算的实际,使得当下的会计核算方法无法实现其要求。例如,某些部门预算改革就规定事业单位必须使用零基编制等先进的预算方法对其部门的预算进行编制,但是这些方法需要会计核算部门给各预算部门提供单位详细的收支信息,而当下的会计核算方法还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

(3)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不科学且核算明细科目设置较简单。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为非营利性机构,考虑到部门预算编制的成本、人力消耗和资源耗费等问题,各单位最终没有真正采用那些先进的预算编制方法(绩效预算方法、滚动预算方法和零基预算方法),进而使得预算从前期编制、审批到最后的预算编制完成上交所用的时间很短。这样使得部门预算的编制内容粗糙,盲目编制预算和缺乏可行性的现象很普遍。此外,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的核算科目也比较单一,主要有一级科目而普遍没有二级及以下明细科目,使会计核算科目不够细化,这也加大了部门预算的监督和管理的难度。例如,某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部门在购置办公用品过程中,如果相关责任人在办公用品采购过程中谋求私利、虚增金额,若将这部分费用支出反映到基本支出总额中,就很难被发现。

(4)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职工的整体素质偏低。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其他公司企业的待遇优厚,在人才引进方面行政事业单位也面临不小的困难。同时,这也严重影响了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衔接水平的提升。例如,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行的基建财务制度已明显滞后于2013年新的会计准则,也已不能适应当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对策与建议

(1)明确与部门预算改革口径相符的会计核算方法。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样化和多元化,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面临很大的压力。这是因为,现有的会计核算方法已经无法对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效率进行说明。因此,在细化会计核算科目的基础上还要将预算外的资金使用情况纳入到会计核算中来进行统一管理。规范和统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细化部门预算改革中会计核算的科目,对单位的每笔资金都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例如,我国财政部于2002年下发的《关于修改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了全国各行政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完善事业支出的会计核算内容,并在一般支出明细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两个二级会计核算科目,并且还要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自身实际进行i级明细科目的设置。

(2)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明细科目的协调。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跨级核算不相容的问题,各单位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完善其会计核算的明细科目。然后,根据每笔支出的性质划归到不同的明细科目中去,这样也极大地便利了会计核算工作。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在会计核算报表中适当附加和披露预算的执行进度,从而强化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相互协调性。还要通过定期的会计信息反馈,进而不断地发现预算执行中的不足并能及时进行纠正和改善。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加强其内部各部门的及时沟通和交流,只有这样才可以尽快消除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在制度和部门规定上的障碍。

(3)科学编制部门预算,合理设置并细化会计核算科目。提高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者对于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重视程度,采用先进的预算编制和会计核算方法,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的明细科目,做足预算编制的准备工作。此外,还要通过权责分配来切实提升部门预算的执行和落实水平,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对预算进行及时的反馈和修改。另外,合理设置和细化会计核算科目也有助于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中的口径,将跨级核算科目细化到二、三级明细科目,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同时还要加强对部门预算改革的监督,规范操作流程,实现与会计核算之间的良好衔接。

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范文3

预算会计作为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和考核的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国的预算会计是在1950年10月制订并开始实行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历了多次修订和改革,现行的预算会计是在1997年进行重大改革以后,从1998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

1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现状与改革

1•1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范围存在的问题我国预算会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政府预算对资源的集中程度很高,分配带有浓厚的供给制色彩,这就是我国独有的以预算收支为中心进行核算的预算会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会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主要有:事业单位除财政拨款外还有自己的事业收入;事业单位虽然以实现社会效益为宗旨,但却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并实行经济核算;事业单位虽然不提供物质产品,但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劳务,它具有一定的生产性。

1•2国外政府会计体系的借鉴美国政府的会计体系包括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是以与政府相关的各项经济活动为核算对象,包括:①行政活动,即政府行政机构展开的;②权益活动,即政府举办各种国有企业的活动;③事业活动,即政府举办的国有学校、医院等非营利组织的活动。由此可见美国的政府会计体系比我国预算会计体系适用范围要宽,还包括了国有企业。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类似于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非营利组织分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组织和民间举办的非营利组织。政府举办的非营利组织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门,属于政府会计体系;而民间举办的非营利组织则不属于政府会计体系。美国将非营利组织区别对待,这种作法值得我们借鉴,当然各国有各国的具体国情,区分的标准当然可以各有不同。

1•3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体系的改革建议(1)事业单位会计应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与行政单位一起合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会计历来分为营利性会计即企业会计和非营利性会计即预算会计两大类,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性质足以让事业单位会计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2)事业单位会计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而应与企业会计一起合称“企事业单位会计”。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根据事业单位也需要“自负盈亏”的事业单位改革方案,从总体上来说,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指标将越来越重要。企业会计中的诸多一般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等也将越来越多地可以适用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也逐渐向企业会计靠拢,而不是向预算会计靠拢。(3)事业单位会计既不应再归属于预算会计体系,也不应归属于企业会计体系,而应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会计体系。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事业单位以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区别于企业,又以其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而区别于政府。由此,事业单位会计需要核算的是收支结余而不是利润,是净资产而不是所有者权益;与此同时,事业单位会计也需要采用资本保持概念,需要进行成本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另外,事业单位还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行业,例如高等学校、体育馆、电视台等等。事业单位行业之多及其状况的复杂性不亚于企业,中国1997年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满足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特殊性的需要。

2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与改革

2•1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现状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长期以收付实现制度为会计核算基础,它充分体现了国家预算管理这个重心。近几年来,我国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使现行的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政府预算管理的要求,而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可以提供更为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因此,预算会计运用权责发生制,既是国际上政府会计改革的趋势,更是适合我国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2•2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的问题(1)不完整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信息无法为编制部门预算、实行零基预算提供准确的依据。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只注重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对各单位占用的长期资产关注不够。例如:行政、事业单位正在建造的基建项目不在单位会计中反映,已入账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只在固定资产报废减少时才在账簿中按账面原价注销,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虚列了资产的价值,难以为编制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2)无法进行准确的成本和费用的核算。我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长期债务不预提利息,对无形资产不确认、不计量或在确认时一次性摊销等,使得在不同会计期间成本高低悬殊,不能充分反映公共管理的相关成本,不能适应开展绩效预算管理的需要。

2•3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另加少量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的格局。从未来发展看,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是必然的趋势。这种转换在操作上难度很大,但是权责发生制提供的信息量是收付实现制所达不到的。我国当前还不具备权责发生制实施涉及到的许多基本条件,相对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实施可能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种情况,我国可以借鉴加拿大的经验,采取渐进式改革,具体来说,由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逐步推进。这期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采取不同程度的修正。第一个步骤,可以考虑对以下几个项目采用权责发生制。

(1)资产方面。对部分金融资产进行权责发生制核算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非金融(实物)资产只在需要安排支出时才加以反映,但是不进行资本化(即不提折旧、不摊销)。比如说国债转贷资金,已经确认但尚未收到的拨款或者补贴等。超级秘书网

(2)负债方面。对那些确认期内已发生,但预计今后期间才会实际收付现金的交易和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对于这类应付款项按权责发生制反映。第二个步骤,为了全面反映政府的资金运动,预算会计应更全面地采用权责发生制。

(1)资产方面。不仅对金融资产全面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对于可确认并可计量的非金融资产也按照权责发生制反映,比如说固定资产,应对其购置成本进行资本化,在实际使用耗费时,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摊固定资产成本。具体来说,对于单位各部门运转过程中所耗费的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分期提取折旧的方法予以确认和核算。

(2)负债方面。应对所有可确认、可计量的负债项目按权责发生制反映。我国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预算管理,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实行权责发生制对数据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务之急是要摸清家底,结合项目预算时的上报工作,对政府的各类资源进行登记入账,做好改革的基础工作,以便在实行权责发生制改革时驾轻就熟,水到渠成。

3结论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是1998年开始正式实施的。本文在研究我国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体系、核算基础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还借鉴了国外政府会计体系的作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指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范围界定的原则。并且,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政府会计体系。在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方面,提出了几点我国可以借鉴的改革经验。指出了我国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过渡的总体方式是渐进式的设想,并提出转变的两个步骤和每个步骤应该转换的项目。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改革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理论上的不断丰富和完善,还要求多方面的协调配合,更需要宏观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建勇•预算会计[M]•上海:上海写作论文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355-359•

[2]楼继伟•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42-153•

[3]全国预算会计研究会•事业单位会计的发展趋势[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0,(3):56-71•

[4]王庆成,王衍弘•论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3,(9):34-42•

零基预算改革方案范文4

一、当前财政运行中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财政收入后劲减缓,增长速度下降

截止今年10月底,笔者调查的某县级市实现财政收入82165万元,占年计划的91.6,同比增长15.8,比上年同期增幅减少了16.6个百分点。析其原因:一是中央体制因素。(1)从20__年8月1日起国家对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一律实行“免、抵、退”政策。如据统计,今年1—5月全市共影响增值税5015万元(其中外资企业影响3783万元,内资企业影响1232万元)。另外,在此项政策的执行同时造成随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税基减少,影响了地方性收入进度。(2)税率调整影响。从20__年1月1日起农副产品抵扣税率由原来10调整为13。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因此将增加进项而减少收入。(3)延期税款抬高了上年基数。由于20__年全市收入形势喜人,在当时税法许可的情况下,该市国税部门将后三个月申报税源中的8453万元作了延期处理,而这些延期税款在20__年1—6月陆续到期入库,其中“两税”入库7188万元,同时,由于新《税收征管法》的实施,去年新形成的税收基本做到了应收尽收,也就是说去年一年实际上征收了14个月的税收。新的《税收征管法》实施后,企业欠税大幅度下降,导致税源减少。二是区划调整因素。由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县(市)地方经济域围锐减,削弱了县级财政预算收入增长后劲。三是地理位置因素。笔者调查的县级市地理位置独特,南临长江,东濒黄海,几大经济重镇又边邻环绕了省辖市市区。同时由于域内旅游资源不多,未能掀起境内流动人口的增多和以商贸流通业为主流的第三产业市场的启动,致使消费需求拉动不强,城市消费圈未能形成。更为引人思考的是,域内一些企业利用外地招商引资出台的优惠政策,利用地区差打“球”,在本地注册的企业再到外地登记办理一个企业,将本地的税收转移外地缴纳。经初步调查,仅边邻环绕省辖市市区的通海地区就有20多家生产企业在上海等地注册,流失税收约300万元。四是经济结构因素。94年实行分税制时,该市享受的税收返还基数较小,且产业经济结构以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为主,导致“两税”比重高(20__年为61),形成县级向中央、省贡献税收份额较大,地方留成财力较少,综合留成率不足50,可用财力增长缓慢。

(二)支出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财政处境十分被动

一是法定支出项目。据了解目前的法定支出项目较多,均被列入对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且为考核评先的一票否决指标,地方财政难以安排。在调查中,大家普遍反映,在市镇两级财力不足和行政事业成本快速增加的情况下,财政存在许多的支出压力:工资问题要解决、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要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要“兜底”,经济补偿金、集资款、粮食风险基金等要足额到位,等等。这些问题大都涉及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在“吃饭财政”都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农业、教育、科技等经费要达到法定增长比例及社会各方面对财政的需求,依照现有财政政策,依靠现有财力基础已经捉襟见肘。二是政策性增资因素。近年来,国家、省连续出台增加工资、提高补贴和特岗津贴标准等支出政策,仅工资一项,1997年至20__年就人均增加570多元,上述增资要求,上面只出政策,不给财力,完全靠地方本级财力负担,据统计该市人均财力1997年至20__年只增加150元,差距很大,刚性增资因素远远超过了地方财力增长的可能,给市镇两级财政造成巨大困难。三是支出管理因素。支出管理实际上就是对各部门和单位既得利益的调整和规范,部门的配合和支持是支出管理改革的关键所在。少数乡镇和部门执行财经纪律松弛,严格开支政策观念淡薄,巧立名目多发补贴、奖金,并且相互攀比,再加上内部管理不善,致使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如该市去年的《会计法》执法情况重点检查,共查出违法违纪问题83个,查补税费124万元,涉嫌违法犯罪案件一起。四是财政供给对象影响。从调查情况看,市镇两级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大、人员多,有的部门之间职能仍有交叉未完全顺畅,导致行政事业刚性支出增长过快,加重了市镇两级财政负担。据统计,该市20__年财政供养人员为29726人,比1993年净增6311人。尤其是教育系统矛盾更为突出,20__年末教育系统供养人员达到16061人,占财政供养人员的54.2,乡镇教育系统的财政供养人员占比更高,平均超过60,教育事业经费已达到财

政总支出的70以上。另外,每年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分配预计增支300多万元。有限的财政资金依然只能艰难地满足“吃饭财政”的需求,难以迈入“效益财政”的经营理念之中。(三)镇级基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财政收入失去有效的增长机制

该市工业经济布局不均,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大多集中在西部、南部地区,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滞后,仍以农业为主。部分镇工商税收占比低,增收乏力,尤其是地方工商税规模更小,少数镇工商税收几乎与农四税相当,影响了可用财力增长。乡镇合并后,尚有4个镇工商税收不足500万元,最少的镇工商税收不足250万元。虽然县级财政每年给予各镇体制补助近4000万元,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税费改革后,因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农民的负担是减轻了,但对镇财政影响很大,尤其对工业欠发达地区影响更大。最突出的是增加了市镇两级的财力缺口:一是因为村提留的取消。根据现有规定计算,村级必需经费为2800.6万元,从20__年5月份以来已开始向政府财政转移,财政供给的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后,镇村部分负担转嫁到财政。二是因为屠宰税的取消。农业税附加和新的农业税财力的10要用于村级支出,市镇两级财力因改革减少了936万元。三是虽然通过调整农业税率和转移支付,使财力有所增加,但与支出需求差距较大,原有的收支矛盾不但没有得到缓解,而且增加了新的财力缺口,财政支出危机进一步加重。

(四)财政债务风险不断增加,支付危机已经显现

一是因前些年创建、教育、卫生、交通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而遗贸的历史负债已进入支付或偿还期,数额较大,据统计,至20__年,境内各镇历史负债累计达3.22亿元,最多的镇负债达3179万元;二是历史上企业借用的世行贷款和外国政府贷款按现行政策,均由地方财政承担偿债责任,财政扣款已渐进高峰期;三是大多数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负债数额较大,债务沉重,为兑付股金,至20__年底,全市已向上级借入农村合作基金会专款7591万元,借入供销社社员股金专款1635万元,上级每年通过财政结算扣还本息1100多万元,而且各镇还要继续筹集资金分期兑付。财政支付危机已不同程度地显现出现,如不加以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二、进一步完善当前财政运行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一)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培育和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也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解决财政体制顺利进行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因此,要充分运用预算、贴息、转移支付等财税政策手段,用足用活用好已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内需,培育和保护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着力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统一思想,形成“发展至上、税源至上”和经营性财政的“大财源”收入观,把“经营财政”的理念贯穿生财、聚财、用财、理财的全过程,在巩固基础财源的同时,千方百计开发新兴财源,做到一、二、三产业齐上,大中小税源并举,全方位、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并抓住入世启始年与党的十六大召开的喜庆年之际,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投资环境整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营造“重商、亲商、富商、安商”氛围,同时实施好县(市)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地方经济和财政的平衡发展。

(二)用足用活政策,完善县(市)财政管理体制

在大力培育财源、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优化收入结构,健全以地方税收收入为主、各种非税收入为辅的公共财政收入体系,努力增强财政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才能确保工资及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才能支付社会改革成本和有效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一是根据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方案,认真做好调查和测算,积极稳妥地做好市镇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工作,与中央、省体制接轨,并要逐步打破企业所有制性质,按区域、税种等合理分配市镇两级分成财力,建立健全促进市镇两级财力正常增长机制、促进市镇发展生产与组织收入的激励机制和完善对困难镇的政策性补助机制,妥善消化历年累计赤字,基本保证并满足好市镇两级正常运行的需要。二是强化收入征管,严格执行新《税收征管法》,加强“免、抵、退”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工作。据测算,20__年生产型企业出口退税改为“免、抵、退”政策后,该市预计减少增值税收入1.8亿元左右,相应减少市级财力5000多万元,同时造成随增值税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税基减少,直接影响地方收入1200万元左右。为此,国税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免、抵、退”税的宣传和管理工作,促使出口企业积极、准确申报,尽快提高出口企业的“免、抵”额。财政、国税、地税三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地、有计划地开展好各项税收专项检查,防止跑冒滴漏,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打击以假申报、假发票、假帐为重点的偷税犯罪活动,加强对漏征漏管户的管理,进一步提高税收定额标准,以小税零散税收弥补整体税源的不足。针对部分企业在外地注册办企业的情况,有目的地积极开展税源调查,一要从思想上和老板们多沟通多交流,激发他们为家乡多作贡献的愿望,二要从政策上多了解、多宣传、多帮扶,增加他们回家乡办企业的吸引力,三要对违反政策、故意转移税收、转移利润的依法予以查处,控制税源的外流,以增加市级税收收入,确保市镇两级财政收入达规定的增幅和地方既得财力增长水平,尽早拟建一套以企业新增税费的社会贡献率为主要考核依据的地方经济增长激励机制和办法。三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税费协护网络体系,坚持农村税费定时、定点集中征收,并要进一步加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管力度,对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规范行为,以收入考核机制的完善来调动增收的积极性。

(三)建立公共支出框架,进一步深化财政稳定运行的配套措施

按照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和要求,理顺财政分配关系,强化财政对政府机构运转和社会保障的保障能力,全面推行市场化战略,凡是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财政逐步退出;凡是政府按规应收的各项收入要按“收支脱钩、收缴分离”的“收支两条线”的原则,足额收缴到位,尔后集中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府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等等领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全面升级。一是创新支出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在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以零基预算为基础、预算内外资金统一预算、统一管理、综合平衡的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和建立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一要逐步建立单位基础数据库,即从单位资产拥有情况、收入来源及构成、单位供养对象、工资支出水平、基本运转支出必需、基础设(施)备购置投入、上缴上级及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和事业发展基金提留与使用等8个方面来描述出单位的整体概

况,通过汇总可反映出县(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家底数,为实事求是制定定员定额和公务费定额标准等提供准确的依据。二要理顺各主管部门及财政部门内部各相关科室之间的工作交替环节关系,建立财政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使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单位自主理财和减轻单位财务人员事务性的负担,使各级都来关心和支持财政改革,并将改革在“规范、科学、合理”的轨道上更趋深化。二是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保障措施。政府采购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建有相应的保障措施:一要改进政府采购支出预算管理机制。各行政、事业单位每年底要把第二年需要采购的商品、服务和工程的项目、数量等细化,通过部门预算的编制上报财政部门,实行预算支出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二要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三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网络系统,包括供应商及相关资料库、采购预算、采购项目及相关资料库、专家评委及相关资料库、采购案例库以及政府采购电子招投标系统和交易及支付系统等;四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的监督机制,提高采购约束力,真正形成一个钱与物、验收与购买相互分离的制约机制,使每一环节都监督到位。三是积极配合事业单位改革,调整财政供给范围。对市、镇行政事业单位经费供给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普查,以公共财政为原则,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新界定财政供给范围。根据市场取向,逐步将事业单位全面推向市场,努力做到有进有退,有保有压,压缩到位,保障有力。对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定员定编,对重点学校要严格按实有学生人数重新核定义务教育的教师人员编制,严格区分公办与民办学校的界限,义务教育与收费教育彻底分开,防止“靠教育吃教育”的行为发生。着力清理和压缩财政供养对象,建立财政供养对象数据库,杜绝虚报、冒领和吃“空额”等现象发生。四是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努力保证各项重点支出需要。一要切实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二要进一步落实社会保障资金,切实保证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继续执行和完善“三三制”办法,筹足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重点抓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扩大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险费税务征收办法,逐步推行“五费合一”的征收模式;三要处理好“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在做好“保吃饭、保运转、保还债”的基础上,努力保证农业、科技、教育、文化等重点支出。(四)着力强化债务管理,化解和防范财政风险

面对偿还债务高峰期的到来,县镇两级要牢固树立“立足自身、自我消化、自求平衡”的观念,强化财政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化解和防范财政债务风险。一是建立偿债准备金,分期消化财政债务风险。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政府债务情况,从每年的政府专项资金、财政机动财力和政府债权清收收入中提前安排一定的资金,建立偿债准备金,有计划地消化因上级财政扣款而垫付的政府债务等隐性赤字,维护和巩固财政平衡基础。二是严格举债程序,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实行政府债务财政部门扎口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举债必须经各级政府严格审批。凡欠发公教人员工资或原有债务规模超过财政承受能力的单位,一律不得举借新的债务兴办事业。三是建立预警分析体系和约束机制,防范新的债务风险。从严格项目论证、科学选定项目入手,对债务借、用、还实行全程监控,强化对招标采购、配套资金落实、工程概决算和投资回报等方面的财政监督。建立债务管理部门与项目建设单位的双向约束机制,凡由政府为企业提供世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担保的债务,一律实行以财产抵押为主要形式的反担保制度。推行还债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项目建设单位和受益单位责、权、利和借、用、还管理机制,严厉惩处逃避政府债务行为。对在政府债务管理过程中,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的责任。四是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努力化解村级债务。为防止产生新的债务,镇政府和村委会一律不得以镇财政名义担保向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巩固和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各项政策,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支持镇村运转资金到位。财政部门在确保各项转移支付资金迅速到位的同时,还必须加强检查和督促,保证资金按规定使用。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全部用于村级开支,中央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助村级开支的,要拨入村级开支财政专户,村级运转资金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克扣和挪用。

(五)加强城建资金管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建设小城镇,要牢固确立“经营城镇”的理念,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依靠市场手段建设小城镇,加快城市化进程。资金问题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坚持“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管理重点抓好资金筹集和支出监管两个环节。一是在资金筹集上,要征足收齐现有房地产规费和土地出让金,严格控制规费减免。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以土地招标、拍卖为主要形式的营运机制,把土地推向市场,以地生财,实行土地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和建设用地统一供给办法,增加政府土地收益。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拓宽筹措渠道,对城市交通线路、出租车营运证等引入竞争机制,对城市空间广告业务和城市道路、桥梁、绿地等市政工程冠名权实行拍卖制度,并征收城市空间有偿使用费,积极筹措资金来源。二是在支出监管上,坚持执行城建资金预决算制度,积极参与大中型城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立项审查、扩初设计、工程前期调查、招标文件编制等工作,继续加大城建资金支出监管力度,严格开支范围,对工程实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凡是未列入招投标的项目,如路灯、地下管线、绿化工程等逐步推向市场,实行项目招投标;对项目工程中使用的重要设备和大宗材料通过政府采购解决,并实行管养分离,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可逐步将道路、绿化养护推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