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1

关键词:操作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感悟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经验。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一、教学情境的含义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教学情境就其广义来说,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从狭义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二、创设教学情境主要的几种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主要的方法有:操作情境、问题情境、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

1.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中数学课程更加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因为这是学生获得体验、产生学习数学积极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第一手的材料,需要学生去洞悉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通过这个过程学习运用数学。另外,学生在经历数学探索和思维过程的同时,能让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经验升华为科学的结论。例如,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创设实验操作情境,给每小组学生两个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空心教具和一桶水,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教具有什么共同点,再让学生分组实验,看看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在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实亲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创设悬念疑问情境,调动学生思考兴趣

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索反射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只有有了疑问和惊奇,孩子们才可能做知之者、好知者、乐知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尽力去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常常创设一些悬念情境、设计一些疑问、促进学生的思考,并能有效地激趣、质疑,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和强烈的思考探索欲望。例如:笔者在教学《可能性》一课,设计故事情境,创设三个悬念疑问:(1)在古代欧洲的某国,一位奴隶冒犯了国王。国王大怒,决定将奴隶处死,奴隶被关进了死牢。按照该国当时的法律,死囚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条,分别写着“生”和“死”。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就死。你们认为这个奴隶摸纸条会出现什么结果?创设这个悬念疑问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从而引出“当有几种结果,不能确定是哪一种结果时,可以用“可能”来描述其中的一种结果。”(2)可是这个昏庸的国王一心要让这个奴隶死,于是派人偷偷地把盒中写有“生”的纸条拿掉,换成了“死”字,而大法官并不知道。这下,奴隶的命运会怎样呢?从而引出“当确定结果只有一种情况时,可以用“一定”来描述这种事情。”“当确定没有那一种结果时,用“不可能”来描述这种事情”(3)有个好心的知情人把这个情况悄悄地告诉了奴隶。这个奴隶想了一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奴隶选择“生”、“死”时,这个奴隶拿起盒中的一张纸条,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里,在场的人全惊呆了。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的命运又会怎样呢?再次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3.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标准强调,无论是内容的呈现形式还是现实的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实际生活的经验中提取教学素材、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感悟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从教多年,我们可以鲜明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数学学习内容远离生活无疑是导致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所以,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教学《合理存款》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调查、收集有关人民币储蓄、教育储蓄和国债的相关信息,运用储蓄存款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帮家人或亲朋好友选择最佳的储蓄存款方式。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学得很有兴趣,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4.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数学

小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他们需要主动、和谐、富有朝气的课堂学习氛围,也需要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数学。如教学《找规律》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循环排列规律,笔者为了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发现简单的循环排列规律,安排了一个排队领礼物的游戏。活动中,请四个小朋友戴着分别写有“1”、“2”、“3”、“4”数字的头饰上来排队领礼物,首先戴1号头饰的小朋友站在排头,他领完礼物后,笔者让孩子们思考,如果还想再领第二次,应该站哪里?然后引导小朋友们得出结论:1号要站排尾,2、3、4号分别上前一位,当2号领完礼物后,也站到排尾,3、4、1分别上前一位,以次类推。这个领礼物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初步感知循环排列规律,让学生在欢快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上述以外,还有通过设立疑点创设情景、角色扮演创设情景、电脑模拟创设情景、图画再现创设情景等等,创设情境虽不是目的,但没有情境的创设,就很难激活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小学数学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要具备真实性、有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1.真实性: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2.有效性: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还应做到“到位不越位”,要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科学性:情境创设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数学信息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具有科学性。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2

创设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数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便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境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能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上课时一味地讲,学生可能会死板地掌握相关知识,但他们不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也不会有积极主动的探索热情。在这里所说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意味着只有通过游戏活动或生动的情境才能实现,教师生动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有探索性的活动等都可以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我把话题转移到看电视的情景去,让学生回顾从电视上看到“神舟一号”发射现场倒计时画面引出“秒”,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直观的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是学生初步感知“1秒”的长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学生已认识“时、分、秒”的基础上认识“秒”,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认识秒的具体概念,如先让学生感受1秒,接着感受5秒,最后是1分钟,使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思维是发散的。这样的课堂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来看,一般低年级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则对有用、有挑战性等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把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共同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

三、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因此新课程理念让学生能够走进生活去体验数学的魅力。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给出一些新鲜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有利于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3

关键词:情境 数学教学 效率 创设

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典型的场景和一些逼真的环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促使学生产生兴趣,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是对原来的填鸭式教学的否定,它是从情与境、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用典型的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各学科教学中,教师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为了创设出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投入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费劲心思,绞尽脑汁,但是却总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小学数学而言也是如此,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低效的问题,虽然我们明知道创设情境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仍然会因为创设的方式不对而达不到这个效果。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情境教学呢?本文将作出探究。

一、创设“实体”情境

何谓“实体”情境?就是说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客观存在的实物来创设情境,进行演示。小学数学其实是比较抽象的,很多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把实物摆到课堂上,学生就无法想象与理解,所以我们应该在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的教授中,利用实物来辅助教学。比如说,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这样一来,通过实体情境的创设,学生就可以把课本中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更加清晰、更加直观的理解,再次遇到这种问题时,学生会联想到课堂上教师创设的实体情境,从而会更容易解决此类问题。

二、创设“模拟”情境

何谓“模拟”情境?“模拟”情境是相对上文“实物”情境而言的,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实物”情境,有些内容是没办法用实物演示的,比如“相遇问题”,比如“百分数的意义”等等,这些内容就需要我们来创设一种“模拟”的情境,模拟一种与我们所要教学的内容相似的情境。比如有一次,讲授到“相遇问题”,我就选择了创设“模拟”情境,在班上请两位学生来模拟两个运动的物体,让他们同时从两边朝着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在他俩走后,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钟,其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俩人每分钟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愉悦了情感,其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其实,模拟情境要比实体情境更容易创设,但是在创设的准备工作上,却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要考虑到种种因素,比如说如何创设模拟的情境,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机,创设以后希望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学生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提前想到的,只有把这些问题考虑到位,才能更好地创设模拟情境,促进学生的理解。

三、创设“操作”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内容,通过创设一种“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尝到学习和动手的乐趣。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认识”中,我在学生掌握几何名称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自己动手制作的长方形实物模型,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观察、分析、对比,自己就可以说出长方形的特征,由此再到生活中去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形的。这样就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对长方形有了一个清晰的表象,课堂气氛也得到活跃。其实数学与语文、英语学科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一门理科学科,数学的操作性是比较强的,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强化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本身小学生就是活泼好动、喜欢动手的,他们喜欢在操作中找到乐趣,在操作中学习新知,因此我们就要切实把握好这一点,创设操作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我们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几种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并非所有的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都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还是一些教师对创设情境掌握不到位。那么情境创设究竟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可信性,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其次,因为是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所以在创设过程中要注意与数学息息相关,紧扣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内容,用到这些数学知识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称为数学课的情境创设。此外,创设情境一定要注意具有趣味性。因为我们选择情境教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情境教学可以引发学生想兴趣,但是如果我们不注重情境创设的趣味性,则会使情境教学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会使学生对教师所创设的情境没有兴趣,就不会相应的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程娣.设置“情境一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6).

[2]王晓军.刍议“情境创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

[3]杨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

[4]彭永帆.“价值缺失”与“本真回归”――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教学设计,2006(28).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4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分析研究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时小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了解,把握教学重点,将教学活动与生活情境进行有机融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生活情境的融入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学习阶段,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一定的思维拓展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的这些能力充分发挥,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融入生活情境,提升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小学生而言,部分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但是通过生活情境的融入,这些知识就会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便于学生理解。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有限,因此就很难发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将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活动当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此外,生活情境的融入还可以让学生理解平时不懂的生活现象,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进行有机的融合,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

(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都采用“填鸭式”这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就会被忽略,对于知识也是被动接受,这对于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教师就可以将生活情境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进行积极的计算,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提高[2]。

二、生活情境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情境设置过于繁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融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于生活情境的设置过于繁琐,这样就会使学生陷入到情境当中,从而无法集中精神听讲,这样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由此可见,在应用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对生活情境进行合理的设置,将过于繁琐的情境进行简化处理,从而突出教学重点,使其发挥实际效用[3]。

(二)脱离生活实际

在设置生活情境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方便,在场景选取方面十分随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状况,因此就使得学生难以进入到生活情境当中。同时,教师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样就会使生活情境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具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学生的“生活”与大人的“生活”是不同的,对待同一件事的思考方式也是不同的,为此教师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理解问题,从而使生活情境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其中,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三、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科学选择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生活情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想使生活情境的融入发挥其实际效用,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对生活情境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设置,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其中,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首先,教师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其中的重难点,以此来明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目的。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了解,观察学生学习特点以及性格特征,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为接下生活情境的选择与设置奠定基础。最后,就要以上述两点为基础,选择一个学生熟悉、内涵丰富的生活情境,并将其在合适的时机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帮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同时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比如在为学生讲授“加法计算”的时候,教师如果只是对数字计算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就很难快速掌握。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我们班级中有五名同学学习过唱歌,三名同学学习过绘画,那么会唱歌和会画画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呀?利用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加法计算融入其中,这样的方式会使数学知识的传授更加生活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相关知识,对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4]。

(二)在生活情境中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对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集中注意力,避免学生出现走神、困倦等情况,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教师用风趣的语言为学生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故事,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勇于表现自己,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比如在举办数学竞赛活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活动管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学生管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分组情况、分数统计情况等进行整理,然后统一汇报,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为师生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三)让生活情境更加具有探究意义

在设置生活情境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教师就需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明确教学任务,从而将其体现的生活情境当中,使生活情境更具探究意义,以此来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日后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在为学生讲解“梯形面积计算”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面积计算方式进行推导,看看怎样才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同时,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七巧板”这类玩具进行思考,通过学生的实际经验,启发学生采用拆分的方式进行计算,将梯形拆分为长方形、三角形,然后根据所学知识计算出梯形面积。导入这样的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

(四)游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偏小、活泼好动,因此学生对游戏具有极大的兴趣。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生活情境中适当的加入教学游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此外,为了使游戏教学发挥其实际效用,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选择游戏方式,同时还要对游戏导入的时间点以及游戏的时长进行精准把握,避免发生学生沉迷游戏、忽略学习的情况。比如教师可以应用“拍七令”这个游戏,让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报数,当出现“七”或者是含有“七”的数字时,该名学生不报数,要拍一下手,然后下一名同学继续往下报数。这样的小游戏操作简单,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对于学生的高效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就应该科学的选择生活情境,让生活情境更具探究意义,同时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为学生日后的全面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姚秋月,杨爽.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07:143.

[2]祝春香.刍议生活化特色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A].新教育时代(2015年10月总第3辑)[C].2015:1.

[3]崔玉梅.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42-243.

[4]崔静娟.利用生活情境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6,10:28.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5

关键词: 情境创设趣味思维方法

一、情境创设对小学数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情境创设是对教学知识的再加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二度创作。进行情境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深刻剖析,通过多种表现形式的手法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生动化。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理解,而通过对数学情境的创设,就直接将这种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进行情境创设既满足了教学的需求,又适应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其次,从基于情境教学开展的模式来看,它为我们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就是要将教学更加人性化。教师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改变以往生硬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对数学知识的分析,以情境创设的方式呈现,这种方法给予了学生充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对于数学知识的传授,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是对问题的解答能力,而且是在解答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活的思维能力和敢于探索发现的能力。因此,评判数学能力就是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评判,可以笼统地讲,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就是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情境创设就是为他们这种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

二、情境创设的开展途径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知识点较为初级,所涉及实际生活的比较多。这为情境的创设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方式途径较广,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观察,以提供符合他们接受的、具有实践效果的教学情境。总体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

1.通过故事来进行情境创设

所谓故事化的情境创设,就是将数学知识通过以故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让学生获取所学的知识。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抽象的数学概念比较难理解,为了使这种抽象的数学概念能够更加真实具体地表现出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通过用数学知识故事创作的手段来诠释它。

许多小学数学知识都具有故事属性,教师应抓住这个特点,进行故事情境的创设。例如小学初级阶段,学生学习“0”的时候,许多学生无法认识到“0”的概念,难以接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教材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的方式表达。如:小花猫和爸爸妈妈去钓鱼,不一会爸爸妈妈都钓到了许多鱼,只有小花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这时候小花猫摆出双手,做出一个无奈的表情,旁边显示出一个大大的“0”。通过这个简单的故事创设,学生能够很快明白,“0”就是表现没有,没有的东西可以用“0”来表示。这样的故事的创设简单,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方便学生理解。

2.用活动去再现教学情境

教师让学生参与活动,有利于他们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而在活动中加入知识元素,不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愉悦,而且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到了知识。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口、眼、手协调能力,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增强了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如小学数学中,在对圆柱体、正方形、圆形的认识上,我拿出几个物体模型,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取模型。我通过依次排列的形式,让学生叫出拿模型的同学的名字,最后以他们手中的模型名字取代他们的名字,几个学生不断地变化手中的模型,一会成了正方形,一会又成了圆形。不停的角色变化,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同时,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认清了物体的形状。

3.通过问题构建情境

除了实际的情境展示外,教师对学生脑海中情境的构建也同样重要。构建思维情境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这也是学习数学的必要素质之一。创设思维情境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启迪,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引下自由想象,给予他们充分的思维空间。同时,这种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以问题方式来构建。具体是对知识的初步讲解――问题的提出――开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种方式需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转化,形成教学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思考这些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实施原则

笔者认为,根据情境教学的实施范围和实施目的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活动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首先是遵循主观性原则。所谓教学中的主观性是由学生对创设问题的分析所产生的思维结果,这种结果不应当作为辨别答案的唯一根据。即学生的思维分析应当重在参与与尝试。对学生思维分析的直接否定将会伤害学生的探索兴趣,使得他们逐渐丧失善于思维分析的习惯,这不符合情境教学开展的目标。

其次是教师的引导性原则。作为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情境教学开展过程中,从问题的创设到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当始终扮演着引导性的角色。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分析进行合理的评价与点拨,但是不能以自己的思维取代学生的思维。

最后,由于小学数学教学中,课本教材是情境教学实施的主要背景来源,因此对于课本教材中情境元素的挖掘十分重要。教师进行情境教学应当以课本教材为主体,调动教材中的情境元素,从情境模式搭建的角度去处理教材,以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在教材的挖掘中教师应将一些具有情境内容、挑战性的内容和趣味性的内容优化整合,使得这些内容既能满足教学情境搭建的需要,又能要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参考文献:

[1]吴佑华.数学情感:数学课堂有效学习的内驱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04).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范文6

一、把握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复杂深奥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易于学生的理解,情境教学法正是如此。通过与老师的互动,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找到乐趣。这种方法有效地让学生把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使得学生更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升。数学并不仅限于数字方面的学术探究,我们的生活中也处处充斥着数学的痕迹。相比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活跃,贴切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情境中的数学知识,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完成各自的任务,这样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亦得到充分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让学生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使学生充分重视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二、深化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落实

要想情境教学法发挥充分的作用,需要采用合理的运用方式,深化落实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从生活中导入情境,在小学生眼里,生活是美好而富有情趣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有趣的生活场景相结合,与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规律相符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水平。例如在教授基础的数学减法运算时,老师可以导入这样的生活情境:老师给同学们剪了十朵大红花,给了A组同学3朵,B组同学4朵,剩余的放在袋子里,问同学们剩下的大红花的数量,并将大红花奖励给最先答对的几位同学。毫无疑问,同学们会竞相举手说出答案,获得大红花。此处,分大红花这一情境,完全能充分抓住低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得到大红花的开心中同时学习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升华情境。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到必需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水平,还要培养完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老师可以在创设生活情境时,升华生活内容,添加一些较现实更高的生活情境。情境归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在生活中应用,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就会了解数学的用途之广,作用之显著,因而更加渴求对更多数学知识的学习。所以,目的明确地回归生活,是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一点。例如,在教授乘法运算的知识时,老师可以给五名学生分别发2支铅笔,问同学们这五名学生一共得到的铅笔数量,进而再提出诸如“班里共30人,每人发2个笔记本,共需买多少笔记本”一类的问题,如此一来,就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数学应用于现实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拓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