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合作社原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业合作社原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业合作社原因

农业合作社原因范文1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15-03

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科教学的一个常规行为。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诫告人们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受传统的以“应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及以“成绩”为核心的教师评价制作影响,多数教师关注的是如何传授知识,凭借“以量取胜”的题海战术提高成绩。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仅剥夺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不堪重负,也伤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作业变成低效的、异化的教学环节。

一、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

作业是数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学生在课外时间所从事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完满发展的学习活动。好的作业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然而通过对两所乡镇小学的数学作业情况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现状令人担忧。

1.仿题操练,缺乏实用性。数学的知识点大都以例题的方式呈现,教师一般在讲授例题后就会布置类似的题目进行操练,学生思维定向,机械照搬公式或例题思维,简单重复的作业很难推陈出新,不利于知识的有效巩固,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内容乏味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脱离,学生做起来总感觉到的是负担,简单的操练书本知识,也体验不到做作业的乐趣。学生态度消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这与新课程理念要求的数学素质发展相去甚远。

2.机械演算,缺乏吸引力。数学不仅是计算或演绎,还包括观察模式、验证猜想、估计结果和动手操作。如果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仅限于一些书面作业,只要求学生作一些简单运算或作答,此类机械作业只能巩固学生的书面知识,不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单纯地追求知识的机械演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使得部分学生对数学作业产生厌倦心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作业“一刀切”,缺乏层次性。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面对不同能力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学生,无视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设计同等难度、相同数量的作业,搞“一刀切”是违背教学规律的。同一道题目,学优生可能会觉得太简单没挑战,完成后没有成就感;而学困生可能会觉得困难,做不出来会有挫败感。这势必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消”的状况,时间一长,必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作业无反馈,缺乏实效性。作业的过程是要让课堂的知识点进一步内化,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如果作业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将无法强化所学知识,纠正不了错误认识,降低巩固的效果。此外,小学生一般都爱表扬,当他满怀信心地做完作业交到老师那里以后,他就开始期待大大的红勾,满满的100分。如果他的作业上交后如石沉大海、隔个数天也毫无音讯,那么他期待的心就会在等待中变凉,做作业的积极性也会在老师的怠慢中磨灭。

二、农村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问题的原因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不容乐观,造成其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思想根源: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教学理念是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的依据,没有正确与理解透彻的理念作为指引,教学必然走弯路。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强化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但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教师新生力量,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仍是老教师和大批代课教师。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深远,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本质上是以知识为本位,其核心追求是掌握数学知识,学会做题。

2.现实困难: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过重。在农村小学师资缺乏的现实条件下,教师的教学任务普遍超量,学生成班量大,大班化教学中教师的负担沉重,教师在备课、教学、学生管理上耗费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留给作业上的时间和精力就相应减少,甚至很多教师根本无暇去设计作业,对配套的练习与辅导资料也不会据所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布置和批改作业的任务转由几个成绩较优秀的学生代替完成,其效果大打折扣。

3.主体认识:学生对作业的意图理解不清。为什么要做作业?很多学生一知半解,对作业的功能与价值理解不够。农村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途径相对狭窄,大部分知识来源依靠书本和教师的口耳相传。老师说,学生做,学生根本不去思考为什么而做,为谁而做,以及通过作业自己能学会什么?随着学习负担的加重,日复一日的枯燥学习训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学生就容易为了应付老师而去抄袭别人的作业。

4.支持:家长对完成作业的配合不够。在广大农村小学,多数家长都忙于生计挣钱,或是家里有多个孩子,把这些孩子的身体照顾好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孩子的作业。此外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低,对学生数学作业不能很好地答疑解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太关注,更不会关注数学作业的完成情况,他们认为教师才是教育孩子的人,数学作业也是由数学教师解决的事情。

三、反思与对策

数学作业的设计要立足于数学新课标对数学素质的要求,关注如何通过作业实现学生的数学经验,形成数学素质,培养数学情感。

1.作业内容立足于真实生活。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真正的数学来源于生动活泼的生活,而不是枯燥的演算与复杂的游戏。设计一些生活实际中学以致用的练习,让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2.作业方式着眼于灵活途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作业兴趣的保持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灵活多变的作业方式。除了书面练习,教师还可以采用口头报告式作业、合作调查式作业、实验操作式作业、课题探究式作业、游戏娱乐式作业等多种方式。

3.作业层次根植于学生需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作业布置要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然而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大部分农村学校为大班化教学,因而教师面临着如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的难题。布置作业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布置恰当的作业。学习基础好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有深度或综合性强的作业。基础一般的同学,难度要适中。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降低要求布置基础性作业,让其能体验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分层的作业设计实现作业难度层层递进,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与学习的快乐。

4.作业数量力求于科学合理。高质量的作业拒绝繁冗复杂、简单重复。力求以少量的练习获得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所谓数量合理,主要指作业的布置要符合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一般来说,小学生数学作业应该以用时30分钟以内为宜,时间过长,学生就会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作业的效率下降。科学化的设计是指作业的优化,布置作业前,老师首先应该考虑当天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来布置作业,如果所学与所用不一致,自然达不到理想的巩固效果。作业不在量多,而在于设计的科学合理。

5.作业评价趋向于积极向上。评价的功能是服务教学,反馈教学,促进教学。传统的作业批改,只有简单的分数或“优、良、中、差”等寥寥数字,教师草草批阅,学生蒙混过关,作业达不到查漏补缺的效果。学生通过作业不能形成积极的情感、良好的态度,同时也没有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首先是评语式评价。针对学生作业中的进步或独特的见解等及时给出的“精而短”的评语。用简短的文字描述学生作业中的闪光点,指出不足。例如:对于有创意、做得好的题目,可以用“细心”、“想法独特”来肯定他们成绩;对于错题,针对错因,标明错处“格式是否正确”、“请看清楚题目”,使学生能发现错误并按评语的提示改正。其次是符号式评价。简明具体的符号,生动形象的简笔画,在批改作业中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如给对题打“√”,错题圈点,还可以用生动的面部表情表示好中差不同等级,用有意义的卡通画、小五角星等鼓励学生的作业热情。

作业的设计与处理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深入思考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探索优化作业设计的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作业环节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逐步实现自身的专业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立波.大班化的小学数学作业模式现状分析及对策[J].现代阅读,2012,(7):194.

[2]任宝贵.家庭作业观之反思与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0,(7):44-47.

[3]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学书.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65-68.

[5]李彦,文春蓉.新课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0):46-49.

农业合作社原因范文2

引言:当前,农业合作社不仅是农民谋取切身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同时也是推动农村经济繁荣与社会稳定进步的主力军。加快农业合作社改革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形成,具有重大意义。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并不如人意,而且还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从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为解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

近年来,农业合作社对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同。各地农业合作社发展也各具特色:湖北省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工作,以多形式帮助合作社开拓产品渠道;宜昌市按照“大小结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实现多社联合发展。近年来,各地区依托各自资源禀赋,结合优势产业,成立各地区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建设示范社、人才培训等,增强了合作社健康稳定发展的能力。

二、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分析

农民的分散化,无充分的权益保障,固有的弱势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合作社作为针对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问题的一种制度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改善自身经济的企社团体,是分散家庭经营的必要补充,是现代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从各国实践看,农业合作社越发达、越完善,该国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就越高。因此,农业合作社的大力构建,经营和发展,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

三、农业合作社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一)政社不分、企社不分。目前,我国很多农业合作社仍拘泥于形式。产权不清晰,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等导致了“政社不分”、“企社不分”的现象发生。有些专家认为,对于“政社不分”问题,关键是要把握好对其扶持的尺度,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先锋带动作用。总之,对于农业合作社政府必须做好宏观调控作用。

(二)金融服务缺位。金融服务缺位严重制约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对于金融服务缺位问题,专家指出,要缓解农业合作社及贷款难的矛盾,必须全面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涉农金融政策支持力度,综合发挥财税杠杆作用,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农村,这是顺利开展农业合作社的重要举措。

(三)配套法律缺位。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提供法律保障,做好制度规范是加快我国农业合作社合作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与农业合作社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仍存部分空白区域。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合作社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保障作用。因此,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合作社的地位、作用,以期尽早与国际合作经济组织相接轨。

(四)专业合作社发展良莠不齐。由于我国目前合作社发展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一些地方出现了“伪合作社”,甚至因为发展指标过高,导致一些地方出现了“空壳社”,致使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良莠不齐,严重阻碍了农业合作社的作用发挥。从全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状况来看,部分没有登记注册,财务管理制度等不规范,在重大项目和活动上不能做到民主决策,有些章程和制度形同虚设,在实际工作中并未认真执行,有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这些也是农业合作社不能健康发展的制约条件。

(五)假合作社滋生。目前,一些地方出现了套取国家扶持政策的“假合作社”。因此,采取适当的措施,确保真正的合作社得到政府项目非常重要。对此,专家认为,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民合作意识的培训,一方面要对合作社承担政府项目实行严格的审查,避免把项目给“假合作社”。

四、解决合作社发展问题对策

(一)立法支持。目前,我国农业合作社内外部监督工作还不够完善,建立和完善合作社的内外部监督制度势在必行:内部监督,应发挥监事会在合作社治理中的作用,公开审计结果,确保成员对经营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外部监督,应优先考虑对合作社的外部审计和具体实施方法进行明确的规定;第三,良性竞争机制应被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不合法、不规范、无生命力的合作社应及时被淘汰,对于发展规范、潜力较大的合作社,国家应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和扶持资金,使之发展壮大。

(二)资金支持。资金短缺,是众多合作社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制约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瓶颈。要突破资金缺乏这一难题,就需要探索多种资金融通渠道。一方面,加强合作社自身组织建设,吸收多方面合作社入股资金,提升合作社自身的经济实力,得到各大金融机构对合作社的专门信贷政策;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农业合作社资金支持方法,更好地探索解决农业合作社发展中资金短缺的难题。

(三)借助国内外经验。国外合作社已走过160多年的发展历史,对发展我国农业合作社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例如完善的法律保障,健全的法律支持;积极的农民参与,通过政府扶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的创造性,使农民真正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成为真正的属于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农业合作社原因范文3

论文关键词:农业合作社,农户收入,丹阳市,丹徒区

 

一、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国家的粮食战略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农业作为一种天然的弱质产业,具有投入时期长、收益较低等特点,同时,由于农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自然条件、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农业又成为一种高风险产业。传统上,我国是以小农经济方式进行生产和经营的,这直接导致了农业从业者抗风险能力的缺乏。首先社会实践论文,个体小农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其经济决策经常不能反映市场需求。其次,小农因为生产规模小,市场谈判能力较弱,而无法通过谈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价格论文开题报告。因此,农户希望能通过一些制度和组织,与同业经营者,与上下游经营者进行结合,以减少风险,增加收入。于是,农业合作社划时代地产生了。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兴办农业合作社的热潮,各种形式和产业的合作社工作开展地如火如荼。特别是2006年《合作社法》颁布之后,农业合作社得到了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推广,农业生产和经营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但是,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出现了求量不求质、管理不规范、利润分配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实践论文,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受到致命的打击。

针对农业合作社所存在的问题,大批专家和学者都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并提供了政策建议。一部分专家从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入手,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内源性根据;也有一些专家着眼于合作社的组织结构,从管理和组织的角度进行探讨;另外,也有相当多的专家通过研究认为合作社的立法才是关键之处。总之,专家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组织自身开展的,而针对农户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微观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态度和意愿直接决定了合作社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正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描述的方法,分析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现状与态度,并计量分析农户参加合作社的行为对收入的影响,从而为发展农业合作社规模、推广合作优势、更好地以合作社形式增强农业竞争力、保障农户利益提供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二)文献综述

杨惠芳(2005)认为,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在组织创新,建立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使我们找到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和载体。

韩洁、薛桂霞(2007)认为,农业合作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不仅表现在其市场经营和谈判能力的增强社会实践论文,更与生产一体化、二次分红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王新利,李世武(2007)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越性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基础的。要使这类组织获得长远而良好的发展,进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强有力的帮助,政策的实行需要遵循这一基本原理。

二、 数据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次数据由本班四位同学利用暑假时间前往丹阳市丹徒区实地调查获得,我们走访了当地茶叶合作社周边的4个村落,共发放问卷220份,通过剔除信息明显错误、前后矛盾和异常的问卷21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99份,有效率高达90.45%。

(二)数据分析

1、数据分析分为描述分析和计量分析两部分。在描述分析中,将参加合作社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社农户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份(是否村干部或党员)以及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农产品销售价格等指标做横向的比较,以此对这两个群体的特征做出基本的描述。在计量分析中,选择农户总收入为被解释变量,家庭种植规模、非农收入、是否加入合作社、生产资料成本为解释变量,采用Cobb-Douglas模型进行计量。

2、描述统计:

(1)年龄: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36岁,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户主平均年龄为47.40岁,且两个群体中户主年龄都是呈正态分布的,因此,户主年龄没有显著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2)文化程度:将户主受教育程度按文盲、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赋值为1、2、3、4、5社会实践论文,则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8.82%,47.05%,26.47%,17.65%,平均值为3.14,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这五项比例依次是0,12.12%,76.97%,4.84%,4.84%,平均值为3.11.从各种文化程度分布比例来说,未参加合作社的户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但总体均值较为接近,这是因为当地的教育模式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大部分户主的文化程度都是初中社会实践论文,以致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户主绝对人数较少。

(3)身份: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占到了50%,而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村干部或党员的比例仅为7.88%,有理由相信,身份的区别对参加合作社与否是有着较大影响的,这也与理论分析的结果吻合,通常认为担任村干部或党员的农户觉悟较高,能够积极响应号召,另外也需要起带动作用,因此参与的意愿与可能性更高。

(4)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在参加合作社的农户中,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67%,而对于未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平均家庭农业劳动力比例为64.13%,同时两个群体也符合正态分布。

(5)农产品销售价格:本次调查对象为当地的曲阿茶叶合作社,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农户每年采摘两次茶叶。从问卷反映的情况来看,对于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社会实践论文,第一次茶叶的平均出售价格是328.1元/斤,第二次茶叶平均出售价格是235.2元/斤;对于没有参加合作社的农户,第一次茶叶出售价格为319.6元/斤,第二次茶叶出售价格为227.4元/斤,且上述数据分布都较为紧凑。

3、计量分析:

被解释变量为农户总收入,以Y表示。解释变量见下表:

 

表1 实证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变量名称 变量定义 平均值

D1 是否加入合作社:是=1,否=0 0.23

X1 种植规模:农户耕种的总面积(亩) 3.43

农业合作社原因范文4

一、拥有大量统计数据和资料

西方国家官方和民间研究机构都拥有大量的与合作社经济有关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这是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主要前提条件。

1、宏观数据较为完备。例如,美国农业部公开提供以下数据:第一,1913年以来的近百年的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数据,包括农业不同类型的合作社的数量、合作社社员人数、合作销售产值等指标。第二,1957年以来每年新成立的合作社数量;1875年以来130多年的每年因为解散、合并等原因而消失的合作社的数量。并且不管是新成立的合作社,还是消失的合作社的数据都是细分为十几个农业行业。第三,1954年以来的每年农场主合作社的财务结构数据,包括合作社数量、合作社总资产、债务、净财产、净收入,等等。第四,1951年以来各州合作社的数量、社员人数、产值等主要指标。第五,1981年以来农场主合作社雇佣的全日制劳动力的数据,并且这些数据又分为棉花、奶制品等十几个行业的数据。

2、微观数据真实可靠,时间连续性较强。西方国家的合作社一般都是较为规范的管理,从而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较为真实可靠,时间连续性较强。这就为有关的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研究结果往往较为具有说服力。

例如,在西方经济理论界,对合作社的生产目标存在一定的争议,即合作社的经营目标是否也是与私营企业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克雷格・本和约翰・彭卡维尔对美国西北部的11家生产胶合板的工人合作社的1968~1986年有关数据研究后得出结论:股息最大化和就业最大化都只能作为合作社经营的特殊案例来处理,不具备普遍性;收入、工作时间和就业都属于合作社的追求目标,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但是相比较而言,合作社更重视就业,而不是收入。

这种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的合作社不是个别的,而是普遍大量存在;不是只存在于美国,而是也存在于其他发达国家。例如,E.格里费尔-塔特杰和C.A.诺克斯・洛弗尔对西班牙59个合作社的1994~2001年财务制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社如果追求股息最大化,会导致合作社内部劳动力配置的无效率,即合作社不适合追求利润最大化。

即便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数据也是齐全的、连续的。例如,瓦伦・高里、詹姆斯・塞尔康和罗德里戈・布来斯诺通过对哥斯达黎加1990~1999年的10年健康保健合作社的数据分析,发现在控制合作社诊所与公共诊所的社区经济社会特征、年度时间趋势、诊所本身复杂性之后,与公共诊所相比,人们因病一般性访问合作社诊所的人次多出9.7%~33.8%(95%的置信度),牙病访问人次多出27.9%~56.6%,而对专家的访问减少28.9%~100%。进入合作社的非内科的访问人数、急诊人数和平均首次访问人数,与公共诊所相比没有什么区别。这说明,合作社诊所是用全科医生代替了专科医生,但是却没有丢掉新病人、没有拒绝急诊、没有用护士代替医生。与公共诊所相比,到合作社诊所的看病者,人均住院天数减少了30.4%~60.5%(95%的置信度),实验检查减少了24.7%~37.2%,药物减少了26.7%~38.3%,看病者人均总支出降低了14.7%~58.9%。

二、西方学者研究合作社经济的主要方法

西方学者研究合作社经济的方法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个特征是大量使用实证分析的模式,并配合使用图和表。当然,这与他们基本上采用主流经济学的方法的思路是分不开的。如:对合作社的微观分析,采用厂商微观分析模式分析合作社的内部行为;采用竞争、垄断、寡头垄断、双元垄断、混合垄断的模式分析合作社参与市场竞争的行为和结果;采用公共经济学的模式分析合作社的公共产品属性,等等。另一个特征是大量使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如:采用西方经济学中常用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公式分析合作社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力的贡献的大小,并与私营企业进行比较,其公式为:

Q-=ALαKβ

Q表示产量,L表示劳动力的投入量,K表示资本的投入量,A、α、β为常数。该公式还可以扩展成多种形式。

再如,采用各种回归分析数学模式进行定量研究。其基本公式是:

Y=C+aX1+bX2+dX3+ε

Y表示因变量,C表示常数,a、b、d表示系数,X1、X2、X3表示自变量,ε表示残值。该公式也可以扩展成多种形式。

此外,还有需求弹性分析、供给弹性分析、边际效率分析,等等。

三、反思与借鉴

反思中国合作社经济的发展,不仅发展历程起伏过大,难以存在能够长时间持续发展的合作社,而且由于管理很不规范,根本就没有可以信赖的微观数据以供进行定量分析。有个别的合作社虽然可能勉强维持了较长的生存时间,但是却没有留下可供使用的数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合作社的发展还很不规范,管理水平还很低,大有改进的空间;并且在宏观管理和服务方面,其中包括数据的全面收集与整理,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做。而发达国家对合作社经济的研究之所以如此深入和有说服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能够从合作社经济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产生和提供可靠的数据。

在这一方面,美国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官方对合作社的调查统计,最早是1863年,当时调查了35个乳制品生产合作社。第一次全国范围的农场主合作社调查是在1913年进行的,并且持续到1915年,是由农业部负责实施的。第二次全国范围的农场主合作社调查是在1919年进行的,并且是作为农业普查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的,也是由农业部实施的。1922年初美国农业部进行了第三次农业合作社调查,主要是调查合作社的购买和销售两个方面的数据。1924年美国农业部进行了第四次农业合作社调查。从1924年开始,农业部每年都对农业合作社的基本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和汇总,一直持续到现在。农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的出版是从1930年开始的,并且一直持续到现在。

同时,美国合作社的管理也是很透明的,有关数据也是公开的。例如:合作社招聘总经理主要管理者的薪酬等,也是公开的,因为要公开招聘就必须“明码标价”。并且合作社每年都必须聘请社会会计事务所,对合作社进行严格的审计。

农业合作社原因范文5

关键词:参与意愿;专业合作社;农户;欠发达农区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发展得相当广泛。丹麦98%的农民都是农业合作社社员,法国90%以上的农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美国每个农户平均参加2.6个合作社;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民也达90%以上,而我国参加各类农民合作社的农户比例不到6%。我国也出台了许多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但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比例仍较低。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乡村人口数为全国第一,且全省欠发达农区较多,本文调查了河南省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并试图找出影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相关因素,以期更好地推动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一、调查区选取和数据描述

(一)调查区选取

在乡(镇)样本的选择上,要兼顾不同经济水平,兼顾不同的地理环境,兼顾不同农业类型,并用整体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村庄的选取,抽样调查主要依据抽样技术中的多阶段抽样、不等概抽样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4个村庄,即濮阳市台前县后方乡大寺郭村、周口市鹿邑县辛集镇董楼村、驻马店新蔡县十里铺乡宋圈村、信阳市潢川县白店乡陈湾村,作为调查区域。

(二)调研村概况

大寺郭村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841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人均毛收入3 239元。董楼村位于河南省东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耕地面积1 740亩,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棉花占6%。全村没有专业种植和养殖户,人均毛收入4 024元。宋圈村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便利,临近106国道。耕地面积4 644亩,种植农作物种类较丰富。其中,春季种植小麦占85%,经济作物棉花占10%,秋季种植大豆和玉米共占70%,其他经济作物芝麻、花生、蔬菜等共占30%,有塑料大棚6个,占地4.2亩。全村共有专业种植养殖户8户,人均毛收入3 445元。陈湾村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形以丘陵为主,离公路较远,部分地区交通不便;共有水田2 001亩、旱地600亩,水田均种植水稻,旱地春季种植经济作物油菜占20%,秋季种植大豆和红薯占83%、经济作物芝麻占17%。全村共有专业养殖户5户,人均毛收入5 017元。这4个被调查村庄附近均没有工商业企业。

(三)数据描述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7年4月份的农村实地调查,对以上4个村庄每村随机调查了大致50个农户,共计获得了212份有效问卷,占4个村庄总农户的11.2%。调查数据直接取自农户及各村村长,调查采用访谈形式,依据事先印制好的问卷进行访谈。调查问卷经编码处理,在SPSS系统中形成了212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库,库中数据经过内部协调性检验,个别地方作了核实修改,成为本研究的依据。

二、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

由于调查时4个村的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因此想只调查户主非常困难,在总调查的212个样本中,被调查者为户主的占44.4%,户主配偶占50.9%,总计为95.3%,由于农户的行为通常是由夫妇共同决定的,因此本调查对象较能真实的反映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据统计,愿意参与农业合作社的农户仅占17.5%,说明欠发达农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意愿不强。根据其回答,估计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被调查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当地环境特征。

调查的212个样本农户基本状况反映了欠发达经济社会特征,标志其富裕程度的户均交通工具拥有量均很低,户均农业毛收入仅为4 242元,人均农业毛收入仅为688元,表明4个村的农业经济发达水平均相当低,而4个村庄周围都没有工商企业,说明4个村的工商业经济发达水平也很低,因此所调查的4个村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属于欠发达农区。收入的75.3%来自非农活动,即外地打工和兼业活动。

第一,在被调查人的性别和学历方面,男性更愿意参加合作社;被调查者的学历越高,对专业合作社优越性的认知度越高,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这两个因素主要体现了被调查人的自身素质,这决定了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能力,从而直接影响到其参与意愿。

第二,农业劳动力比重和参与意愿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表明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家庭,更希望加入专业合作社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收益。参加专业合作社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务农收入,而农业劳动力比重较低的农户家庭中成员参加非农劳动更多,他们多认为非农劳动比务农在提高收入方面更有比较优势,从而不愿在农业活动中投入太多,对参加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意愿不强。

第三,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与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负相关。虽然合作社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农户解决产品销售中的困难,因而农产品出售比重高的农户则应更愿意参加合作社,但结果却相反。原因可能是本文调查的农户均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由于粮食作物保质期长、购销体系较健全、价格差别小,因此在销售过程中不存在困难,从而使农户更偏好自由出售农产品。另外,调研还发现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不够,对合作社是否能在组织销售农产品过程中维护农户利益存在很大的怀疑,致使农产品出售比重越多的农户,越不愿意参与合作社。

第四,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的专业种植养殖程度和地形特征与参加意愿的相关性和理论假设的结果相同。即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专业种植养殖程度越高则该地农户参加合作社的意愿就越强;在地形特征中,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农户合作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更愿意参加专业合作社。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4个欠发达农村的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的调查与分析,得出农户愿意参与专业合作社的仅占17.5%,可见,欠发达农村农户对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较低。欠发达农区外出打工和兼业的人较多,从事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仅占50.8%,种植粮食作物的比例达90%以上,农户毛收入平均仅有25%来自从事农业劳动,在这些地方的农户不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而是以外出打工和兼业活动为主要收入来源,从而出现了参与专业合作社意愿不强的结果。而且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兴事物,需要逐步获得信任,而农民通常文化水平较低,更加剧了对新事物接受的困难,需要培养农户对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因素,验证了以下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被调查人特征因素,被调查农民中的男性和学历越高者对加入专业合作社的意愿更强;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农户家庭的农业劳动力比重越高参与合作社的意愿越强;在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因素中,粮食作物占种植结构比重和农产品出售比重均与参与合作社意愿成负相关性;当地环境特征因素中,地方专业种植养殖的发展程度与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社的意愿具有正相关关系,从地形环境特征来看,山地和丘陵地区农户参加合作社意愿较弱,而平原农区农户参与意愿较强。

农业合作社原因范文6

关键词:合作社;现代农业;组织管理;风险规避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59

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社队制、村组制到社区制3次重大改革。国家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农村服务从农民自我服务为主向社会发展服务为主转变;农村社会从静止、封闭向开放和流动转变;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从“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转变;农村社区从生产和行政共同体向社会生活共同体转变。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采取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通过及一系列配置措施和政策,大规模地动员和吸纳乡村资源以快速推进工业化。据估算,改革前,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从农村隐蔽地吸取了8000亿元资金。城市社区长期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对农村社区的生存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挤压。目前,恢复农业活力、重建农村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成为重要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着力强调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农村组织的管理涉及到农村经济关系和社会功能。农村组织不仅是农民自主管理的产物,其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使其有承担农村社会管理的社会基础和能力。社会组织属于农民的自发组织,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农民权益。具体而言,农村组织能够起到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反映农民诉求,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化解矛盾及规范行为,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作用。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具有“政治性”的特征,组织在应对环境诸种限制性要求的过程中,拥有自由和自主的领域。正如福柯说的“在任何形式的公共生活和权力的任何操演当中,空间都是根本性的”。

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为小农面对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土地在农民中的平均分配形成了对组织化的需求;农民的农业生产规模较小时,需要组织起来应对生产和销售中的风险。国内一些调查研究认为,我国农民专业组织的发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商品化程度、政府支持、乃至户主的文化水平等影响因素紧密联系。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了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国家是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体。但“由一元管理主体向多元管理主体的转变”是社会管理历史演变过程的总趋势。农村社会管理存在着整体的结构性碎片化问题。农村组织在非营利性、志愿性、自治性的特性、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农村社会组织在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农村社会管理新模式。在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分散和小规模经营这种土地制度短期内难有根本性突破的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农民融入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轨道中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的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意味着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成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食品需求转型,农业结构的基本转化,导致了农产品品种、生产、销售等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种经济作物种植得到迅猛发展。为了提高农民经济收入,进行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在加速分化,许多从商品生产者逐渐衰退为生计型小农,而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我国将形成以承包农户、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各类经营组织为支撑,多种生产经营组织共同协作、相互融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规避风险。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经济功能之外的社会功能不断增强,但是,其经济功能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已成规模。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巨大影响。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发展依托于现代农业发展,这就要求社会,尤其是农村社区对于现代农业的正确认识并采取适当的农业发展模式与行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积极接纳和理解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其组织与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其组织和管理的逻辑、人员结构、方法途径值得探究与分析。

1 D村农业合作社的组织与管理模式

为了探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分析其组织和管理的逻辑、人员结构、方法途径。笔者在在福建省S县D村进行了调查。

1.1 D村农业生产现状

S县位于闽浙交界处,武夷山麓东南侧,属传统农业县。总人口16.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9万人,农业人口12.34万人。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2年,倡导人是当时的村主任。作为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成立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是,规避风险的需求。D村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烟草、玉米、毛芋、山露和竹笋。订单农业,作为现代农业产业的一种经营方式是当地农业的支柱。其中烟草、山露、玉米以及林地生产的竹笋都是以订单农业的形式存在的。特殊的订单农业使得村民的生产和销售有了一定的保障。

1.2 D村农业合作社组织管理模式

山露的种植发展历史体现了农业合作社的组织管理模式。一开始,山露的种植是因为S县达食品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公司)需要农户提供食品加工原材料而在县内部分地区与农户合作,由公司提供种子,农户种植、收割后卖给亚达公司,亚达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的“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吸引了村庄许多多农户参与,迅速形成了超过133400m2的山露菜种植规模。亚达食品有限公司利用山露菜茎秆通过加工保鲜,生产成罐头以保持山露菜的原有风味和方便运输、保存,远销日本。

亚达食品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在初期保证了D村133400m2露菜的销路,为村民带来了一定收入。但是,在种植山露菜两年后,即2012年,那位给东边村提供山露菜订单保障的顾问跳槽后,山露菜的销售就成了问题,种植山露菜的农户面临销售危机。如何解决农户的销售危机,规避农户生产风险成为了难题。当时恰逢D村在积极申请并建设生态农村,希望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种植和加工。村委看中了山露菜和竹笋的“生态作物”的特点,希望能促进山露菜和竹笋的种植,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提高村民收入。

在此背景下,D村在村主任为首村委会的带领下开始筹备成立村合作社。村委会宣称建立合作社的目的是满足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满足村民在农产品生产、销售需求),建立食品加工厂对山露和竹笋进行粗加工在保持山露菜的原有风味和方便运输、保存的基础上,大力拓宽农产品的销售途径。要成立一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容易,需要符合2007《合作社法》的多项规定,还要面对合作社业务范围,村民入社的条件和途径,选址,资金等诸多问题。

合作社的注册、条件、证明等法务和程序由村长执行。所有村民都能入股合作社,但是只有董事才能参与管理(董事由村委主要领导和合作社股份较多的几位组成)。村委会一开始将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厂建立在村里的废弃住宅区,但是由于部分村民不愿意以自己的宅基地入股合作社,因此合作社不得不将合作社和食品加工厂地址定在村庄对面的山下,挖山填土。于2012年正式成立并定名为S县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

村委会积极宣传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村民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但是由于前景的不明朗,村委会提出的村民以土地或者资金入股的建议并没有得到很多村民的支持,最后只有5位村民加入,他们筹集资金自己盖了厂房购买了生产设备进行食品粗加工。采取工厂化管理,合作社法人是村主任,村主任任厂长,负责管理整个工厂的生产、经营和销售。工厂每年生产每年2~3个月,期间会从本地村民中雇用短工50~70人参与生产。D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经营竹笋和山露菜粗加工、销售。其加工的原材料都是来自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是来自东边村村民种植的竹笋和山露菜。合作社与村民的关系是“合作社+农户”模式与亚达食品有限公司的“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如出一辙。合作社和村民协商确定村民种植规模和要求,合作社负责以市场价收购村民种植出来的竹笋和山露菜。合作社雇用当地村名将收购的竹笋和山露菜进行粗加工,加工之后对外销售。

1.3 农业合作社面临的风险

国外学者Miles通过研究发现,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为小农面对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了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虽然有学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际上时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仍然体现在对农民农业生产的经济风险的规避上。东边村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山露菜的销售问题导致的风险。

2 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家庭承包经营户在加速分化,许多从商品生产者逐渐衰退为生计型小农,而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以此为背景下引申出了 “公司+农户”、“合作者+农户”等以订单为连接点,连接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的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本质被弱化。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与管理与村委会有紧密关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民经济合作社,多是由村委会或村庄“能人”倡导建立的,村委会或是组织者或是重要参与者。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领导层也是由村委会主要干部和村庄“能人”构成。他们在村庄这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因为农民规避风险的需求是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起因,因此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与管理是在合作社成员面临巨大的生产和市场风险,需要组织化来规避风险的时候发挥其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仍然体现在对农民农业生产的经济风险的规避上。这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形成以产品类组织为主体、服务类组织积极补充的格局的重要原因。与学者的“理想类型”“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实行民有、民管、民享原则,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有着极大区别。

参考文献

[1]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理论学刊,2007(11):85-89.

[2]发展研究所综合课题组.改革面临制度创新[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3]梁玉泉.农村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理论逻辑与现实需求[J]. 天津农业科学,2015(4):68-71.

[4]秦晖.农民的权利需要自己来维护[J].人民论坛,2009(13):6.

[5]周小花.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33):16458-16461.

[6]R.Normann,Organizational Innovativeness:Product Variation and Reorientation,Adminiserative Science Quarterly,vol.16, 1971,203-215.

[7]Kimball.Miles S.Farmers’Cooperatives as Behavior Toward Risk[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1):224-229.

[8] Albaum.Melvin.Cooperative Agricultural Settlement in Egypt and Israe[J].Challenge,1966(5):221-225.

[9]郭红东,蒋文华.影响农户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为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4,(63):10-17.

[10]徐志刚,张森,邓衡山,黄季j.社会信任:组织产生、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来自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J].中国软科学,2011(1):47-58,192.

[11]张尚仁.“社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8-32.

[12]吴新叶.农村社会管理何去何从:整体性治理视角的尝试性解读[J].理论探讨,2013(2):145-149.

[13]林国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对策和方法[J].台湾农业探索,2011(5):60-63.

[14]张云英.农村社会组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4.

[15]S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